【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6 页
  • 大小 508.000 KB
  • 2024-09-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3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共(26)页,508.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7c920d83fb47a16df383b1b7c60a9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级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教学质量检测生物一、选择题:1.某二倍体植物中,种皮有黄色和黑色两种类型,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A.黑色×黄色B.黑色

纯合体×黄色纯合体C.黑色×黑色或黄色×黄色D.黑色纯合体×黑色纯合体或黄色纯合体×黄色纯合体【答案】B【解析】【分析】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可确定显隐性关系。【详解】A、黑色亲本鱼黄

色亲本杂交,若子代只有一个性状,可确定显隐性关系,若子代出现两个性状,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B、黑色纯合体亲本与黄色纯合体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出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据此可判断显隐性关系,B正确;C、黑色亲本与黑色亲本杂交或黄色亲本与黄色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则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若子代未出现新性状,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C错误;D、黑色纯合体亲本与黑色纯合体亲本杂交仅出现黑色后代,黄色纯合体亲本与黄色纯合体杂交仅出现黄色后代,无法据此判断显隐性,D错误;故选B。2.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A.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这一名词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导致F2出现性状分离的根本原因D.F2中,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成活能力相同,是3:1分离比出现的前提【答案】C【解析】【分

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

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

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这一名词,他认为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A正确;B、“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B正

确;C、导致F2出现性状分离的根本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C错误;D、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D正确。故选C。3.一种观赏植物,将两个纯合的紫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

红。若将F2中的蓝色植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1蓝:7紫∶1红B.6蓝:2紫∶1红C.3蓝:4紫∶2红D.4蓝:4紫∶1红【答案】D【解析】【分析】设用A、a和B、b这两对基因表示,根据F2为蓝:紫:红=9:6:1的比例可以确定双显性的为蓝色,

双隐性的为红色,其它均为紫色,且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识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性状分离比的变形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根据分析,可确定F2中的蓝色植株的基因型有1/16AABB、2/16AaBB、2/16AABb、4/16AaBb,即比例为1:2:2:4,它与aabb的红色植株授粉,后代有蓝

色植株、紫色植株和红色植株,其中红色植株有4/9×1/4=1/9,蓝色植株有1/9+2/9×1/2+2/9×1/2+4/9×1/4=4/9,则紫色植株应为1-1/9-4/9=4/9,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蓝色:紫色:红色=4:4:1;故选D。4.在孟德尔两对相对

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F1产生4种配子,比例为1∶1∶1∶1B.F1产生基因型为YR的卵和基因型为YR的精子的数量之比不一定是1∶1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以自由组合D.

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按照自由组合定律,YyRr产生了基因型为YR、Yr、yR、yr四种类型的配子,A正确;B、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YR∶Yr∶yR∶yr=1∶1∶1∶1,雌配子和雄配子都是四种,但对于每一种基因型来

说,雌配子和雄配子数量不等,雄配子远多于雌配子,B正确;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子一代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C错误;D、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产生的精子的类型及比例是YR∶Yr∶yR∶yr=1∶1∶1∶1,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

1∶1,D正确。故选C。5.下列对某生物体几种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①同源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两侧,此时细胞内有四个染色体组B.由图②可知该生物为雄性个体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此时细胞内的DNA

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1/2D.由图④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

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不含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图①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B、图②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所以不能由此确定该生

物的性别,B错误;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此时细胞内的核DNA数目与正常体细胞的相等,C错误;D、④是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由④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D正确。故选D。6.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体内细胞中可能含有两个该致病基因的

是()A.神经细胞B.上皮组织细胞C.淋巴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说明其基因组成为Aa,是杂合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和精子中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但体细胞、精原细胞、干细胞都含有致病基因。【详解】A、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肯定含有该致病基因,但是只有一个白化病的致病基因,A错误;B、上皮组织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肯定含有该致病基因,但是只有一个白化病的致病基因,B错误;C、淋巴细胞是高度分化

的体细胞,肯定含有该致病基因,但是只有一个白化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D、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还有致病基因,减数第二次未彻底分离的话,细胞中可能存在两个白化病的致病基因,D正确。故选D。7.如图为舞蹈症家系图,若图中7和9婚配,这对夫妇生

一个患舞蹈症孩子的概率为()A.1/3B.2/3C.1/2D.3/4【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3和4都患病生出了不患病的8号个体,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4号患病,而2号正常,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据此答题。【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由于8号不患病,可知8号基因型为aa,则3和4的基因型均为Aa,7号基因型为1/3AA、2/3Aa,9号正常,基因型为aa,所以7和9婚配,生一个患舞蹈症孩子的概率为1-2/3×1/2=2/3,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8.不同的基因携带不同遗传信息的原因是()A.(A+C

)/(G+T)的值不同B.磷酸和脱氧核糖的连接方式不同C.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D.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详解】A、DNA分子中含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个DNA分子中,有A=T且C=G,故不同基因中(A+C)/(G+T)的值恒等于1,A错误;B、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通

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不会造成不同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B错误;C、不同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不同基因携带的不同的遗传信息,C正确;D、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不会造成不同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故选C。9.如果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

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的原料,让其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产生的8个精子中,最多有4个精子不含15N标记的DNA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有4个被1

5N标记的DNAC.在减数第二次后期,细胞内被15N标记的DNA数目可能是4个,也可能是2个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细胞内含有2条被15N标记的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一个精原细胞含有4个DNA分子,以其中一个DNA分子

为例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一次,细胞中的DNA复制一次。减数分裂一次,细胞中的DNA也复制一次。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在含有14N的原料中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这两个DNA都是一条链含有15N,

一条链含有14N,有丝分裂末期这样的两个DNA分向两个子细胞,故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共含有4个DNA,均为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有14N。每个细胞减数分裂时4个DNA分子在含有14N的原料中再复制一次,形成8个DNA,这8个DNA分子中

,有4个DNA是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有14N,还有4个DNA只含14N。【详解】经过有丝分裂后,每个精原细胞中的DNA均为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有14N,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经过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两个DNA,其中一个是一条链含有

15N,一条链含有14N,而另一个DNA的两条链均为14N,细胞内共含有4个被15N标记的DNA,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形成的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两条染色体上均为每条染色体

含有两个DNA,其中一个DNA是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有14N,而另一个DNA的两条链均为14N,此时细胞内含有15N标记的DNA数目是两个,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内含有15N标记的DNA数目还是两个),非姐妹染色体随机结合,所形成的精细胞含有的两个DNA

的情况可能为:每个DNA的两条链均为14N;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为14N,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为14N,一条链为15N;两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为14N,一条链为15N。所以最终形成的8个精子中,最多有4个精子不含15N

标记的DNA。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

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和计算能力。10.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依然遵循两大遗传定律C.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

的性状,其遗传依然和性别相关联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均会表现【答案】D【解析】【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基因传递过程中

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详解】A、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A正确;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依然遵循两大遗传定律,B正确;C、由于X、Y染色体决定性别,因此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其遗传时

相应的性状表现也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C正确;D、若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性状遗传只出现在雄性中,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加热杀死的S型菌使R型菌转化成S型,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在

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设置对照实验,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与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实验设计

思路相同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详解】A、加热杀死的S型菌使R型菌转化成S型,实质是由于S型菌的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使R型菌表现为了S型菌的特征,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B、在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设置对照实验,通过观察只有某种

物质存在或只有某种物质不存在时,R型菌的转化情况,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正确;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与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都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C正确;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

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D。12.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中G-C碱基对所占比例越高,其热稳定性就越高B.DNA复制过程中氢键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C.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精确的模板

D.DNA复制时,新合成的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端3’端【答案】B【解析】【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3、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

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详解】A、双链DNA分子中,C-G之间有3个氢键,而A-T之间只有2个氢键,因此C-G

的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A正确;B、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DNA复制过程中,氢键的形成不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B错误;C、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精确的模板,C正确;D、DNA复制时,新合成的

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端到3’端,D正确。故选B。13.下列有关图中所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与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相同B.已经分化的细胞不能发生DNA复制C.病毒增殖过程中,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也包含翻译过

程D.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路径)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

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A、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G-C、C-G,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G-C、C-G,所以二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A错误;B、已经分化的细胞也可能发生DN

A复制,如造血干细胞,B错误;C、病毒增殖过程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所以病毒增殖过程中,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也包含翻译过程,C正确;D、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路径)不完全相同,如:进行分裂的细胞存在DNA复制过程,而高度分化的细

胞不分裂,没有DNA复制过程,D错误。故选C。14.牵牛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如图为花青素的合成与颜色变化途径示意图。从图中不能得出()A.花的颜色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C.基因①、②和③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

,也受环境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根据图知,花青素是由苯丙酮氨酸转化而来,其转化需要酶1、酶2和酶3,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度下表现的颜色不同。【详

解】A、由图可知,花青素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A正确;B、基因①②③分别通过控制酶1、2、3的合成来控制花青素的合成,B正确;C、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图示不能说明三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D、花青素在不同酸碱条件下显示不同颜色,说明环境因素也

会影响花色,D正确;故选C。15.通过分析,发现甲、乙两个细胞中DNA总量完全相同,4种碱基的量也分别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两个细胞的遗传信息相同B.这两个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相同C.这两个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D.难以对甲、乙两个细胞作出确切判断【答

案】D【解析】【分析】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甲、乙两个生物细胞中的DNA总量完全相同,4种碱基的量也分别相同,但碱基的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因此它们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这两个细胞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A错误;B、甲、乙两个生物细胞

中的DNA总量完全相同,4种碱基的量也分别相同,但这两个生物的DNA分子数量不一定相等,染色体数也不一定相同,B错误;C、这两个生物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因此这两个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不一定相同,C错误;D、甲、乙两个生物的细胞中DNA总量完全相同,4种碱基的量也分别相同,

但不能据此对甲、乙两个细胞作出确切判断,D正确。故选D。16.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涉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白细胞异常增多的恶性肿瘤。其病因是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ABL)插入到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内部,形成了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的表达使酪氨酸激酶

活化,导致细胞癌变。患者服用靶向药物“格列卫”能有效控制病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B.患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细胞周期变短C.“格列卫”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酪氨酸激酶活性D.细胞癌变的过程中既有基因突

变也有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2、紧扣题干

信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白细胞异常增多的恶性肿瘤”、“该融合基因的表达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导致细胞癌变”答题。【详解】A、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所以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

A正确;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白细胞异常增多的恶性肿瘤,可见患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速度加快,细胞周期变短,B正确;C、融合基因的表达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导致细胞癌变。患者服用靶向药物“格列卫”能有效控制病情。由此可以推知,“格列卫”的作用可能

是抑制了酪氨酸激酶活性,C正确;D、细胞癌变的过程中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癌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D。17.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密码子都能编码氨基酸B.一种密码子对应多种反密码

子C.病毒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种类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密码子:(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

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A错误;B、一种密码子对应一种反密码子,B错误;C、密码子具有通

用性,即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正确;D、密码子的种类多于反密码子,密码子有64种,反密码子有61种,D错误。故选C。【点睛】掌握密码子和反密码子是解答该题目的关键,属于识记内容。18.假设一段mRNA上有12

0个碱基,其中A有30个,G有50个,那么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区段中,C+T的个数以及该mRNA翻译成的蛋白质所需氨基酸的个数分别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A.120、40B.80、40C.60、20D.40、20【答案】A【解析】【分析

】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所以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而翻译过程

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信使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详解】mRNA是以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若mRNA有120个碱基,则转录该mRNA的DNA含有碱基数为120×2=24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双链中不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所以C和T共有120个。翻译过程中,mRNA中

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信使RNA碱基数目的13,该mRNA上有120个碱基,则该mRNA翻译成的蛋白质所需氨基酸的个数为120÷3=40个,A正确。故选A。19.用15N

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该DNA分子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多次后共消耗游离的嘌呤类脱氧核苷酸1500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60个,复制多次后含有14N的

DNA分子占7/8B.若一条链中(A+G)/(T+C)<1,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也小于1C.该DNA分子经连续复制共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900个D.若一条链中A∶T∶G∶C=1∶2∶3∶4,则其互补链中

该比例为4∶3∶2∶1【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假说A=T=X,则C=G=100-X,由于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2X+3(100-X)=260,解得X=40。该DNA分子中含有嘌呤数是碱基总数的一半,即100个,假设该DNA分子

复制n次,则(2n-1)×100=1500,解得n=4。【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40个,共复制4次,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含有14N的DNA分子占100%,A错误;B、若一条链中(A+G)/(T+C)<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为其倒数,应

该大于1,B错误;C、由分析可知,该DNA分子复制了4次,每次胞嘧啶60个,15×60=900,C正确;D、若一条链中A:T:G:C=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为2:1:4:3,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的内容及其应用;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掌握半保留复制中的相关计算,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0.下列关于生物进

化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蝙蝠的翼和果蝇的翅膀相似说明两种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C.比较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

间存在血缘关系D.现存的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答案】D【解析】【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

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A错误;B、蝙蝠的翼手和果蝇的

翅膀,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上一致,说明它们属于同源器官,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B错误;C、比较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C错误;D、现存的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D正

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同源器官的概念。21.以下关于变异的描述,不正确的有()①子代表现出亲代所没有的表型叫变异②基因突变的有害还是有利,以人类的需求为判断依据③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遗传的变异④即使没有外界环境的影响,突变也能自发产生⑤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个体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⑦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突变的方向与环境并无明确的因果关系⑧减数分

裂和有丝分裂均可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A.二项B.三项C.四项D.五项【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

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详解】①生物学上把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称为变异,所以子代表现出亲代所没有的表现型叫变异,①正确;②基因突变的有

害还是有利,以突变后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为判断依据,②错误;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会改变遗传物质,都是可遗传的变异,③正确;④基因突变包括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故即使没有外界环境的影响,突变也能自发产生,④正确;⑤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只改变基因的种类,⑤正确;

⑥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减数分裂发生在性成熟后,⑥错误;⑦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的方向与环境并无明确的因果关系,⑦正确;⑧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均可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⑧正确。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

2.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染色体组中的各个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所含的基因也不相同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C.一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的一整套遗传信息D.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答案】B【解析】【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一组染色体,被称为一个染色体组。【详解】A、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所含基因也不

相同,A正确;B、由受精卵发育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可能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四倍体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B错误;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的一整套遗传信息,C正确;D、二倍体生物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D正确;故选B。23.为指导遗传咨询,医生通过产前诊断技术从孕妇体内取得胎儿细胞进行检查分析,以此判断胎儿是否患遗传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借助染色体筛查技术,诊断胎儿是否患红绿色盲病B.体外培养胎儿细胞

并分析染色体,诊断胎儿是否患先天性愚型病C.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胎儿细胞,可判断胎儿是否患有青少年型糖尿病D.对胎儿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数量分析,可判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

异常遗传病三大类,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患者体内没有致病基因。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的体内不含致病基因;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大多数遗传病是先天性疾病,有些遗传病可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表现出来。【详解】

A、借助染色体筛查技术,只能诊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能诊断胎儿是否患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病,A错误;B、先天性愚型病是染色体异常病,故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能诊断胎儿是否患先天性愚型病,B正确;C、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用光学显微镜

检查胎儿细胞,不能判断胎儿是否患有青少年型糖尿病,C错误;D、猫叫综合征是人体的5号染色体缺失一段引起的,通过对胎儿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数量分析,不能判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D错误。故选B。24.下列与人类遗传病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常和环境有关B.理论上单基因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一定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多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低D.通过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可推测该病致病基因的显隐性【答案】A【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

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遗传病患者表现出相应症状可能与环境有关,A正确;B、理论上伴X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其它单基因遗传病一般不相等,B错误;C、多基因遗传病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影响,在群

体中的发病率较高,C错误;D、通过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不能推测致病基因的显隐性,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25.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

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

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D.鮟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答案】C【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

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详解】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

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B、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C、胺鲸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和基因重组也会影响基因频率,C正确;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D错误。故选C。26.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C.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若种群

1与种群2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发生了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1、物种是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的所有同种生

物个体的综合;物种可以包含很多种群,但同一种群只能是一个物种。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详解】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个体数量可能相同或不同,不同种群含有的基因种类也可能相同或不同,所以同

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正确;B、物种甲和物种乙是两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C、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

率的改变,D错误。故选D。27.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会有减少的现象,此即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这种对药物发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图中的(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A.B.C.

D.【答案】B【解析】【分析】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喷洒药物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

产生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详解】A、由于“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在相同药剂量的条件下,甲的药效要强一些,A错误;B、由于“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在

相同药剂量的条件下,甲的药效要强一些,B正确;C、随着药剂量的增大,药物作用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甲乙两者与药物作用都成正比,C错误;D、随着药剂量的增大,药物作用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甲乙两者与药物作用都成正比,D

错误。故选B。28.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如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一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若干年后,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

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甲、丙两个岛屿上的种群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不

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2、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通过生物的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3、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类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

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在若干年后,甲岛上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且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详解】A.分析题图可

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若干年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共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C.甲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

丙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D错误。故选B。【点睛】关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具体地说是以某种基因的变化趋势确定进化的方向。2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表

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进化的依据是,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

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详解】A、物种在群落中会与其它物种构成一些种间关系,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

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例如:如果狼灭绝了,那么羊会因为天敌减少而导致进化速度变慢,A正确;B、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B正确;C、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

一定是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进化的依据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C。30.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生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

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白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二.非选择题:31.已知家兔的毛色由一对等位A、a基因控制,AA为黑色,aa为白色,Aa为灰色;另一对等位基因D1和

D2控制家兔的毛长,D1D2为短毛,D2D2为长毛,D1D1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色短毛家兔与一只白色短毛家兔交配,获得F1。(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让F1中两只灰色短毛家兔交配,F2中出现__

__________________种不同表现型,其中灰色短毛家兔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D1和D2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兔毛长度性状上,D1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D1是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灰色短毛:灰色长毛=2:1(2).6(3).1/3(4).显性(5).隐性【解析】【分析】已知家兔的毛色由一对等位A、a基因控制,AA为黑色,aa为白

色,Aa为灰色;另一对等位基因D1和D2控制家兔的毛长,D1D2为短毛,D2D2为长毛,D1D1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则黑色短毛家兔的基因型为AAD1D2,白色短毛家兔的基因型为aaD1D

2,二者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为AaD1D2∶AaD2D2=2∶1。【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黑色短毛家兔的基因型为AAD1D2,白色短毛家兔的基因型为aaD1D2,二者杂交后代中基因型和比例为AaD1D1∶AaD1D2∶AaD2D2=1∶2∶1,由于D

1D1胚胎致死,所以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灰色短毛∶灰色长毛=2∶1。若让F1中两只灰色短毛家兔AaD1D2交配,则F2中会出现3种毛色和2种毛长,即3×2=6种不同表现型,其中灰色短毛(AaD1D2)家兔所占比例为1/2×2/3=1/3。(2)根据“D1D2为短毛,D2D2为长毛”,可

知D1是显性,由于D1D1胚胎致死,而D1D2为短毛,可知在控制致死效应上,D1是隐性。【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32.如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某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

基因为b。若Ⅰ-2无乙病致病基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控制甲病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其遗传特点为_______________。(2)第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__。乙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_______。第Ⅱ-3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2).男女发病率相等,常表现为世代连续遗传(3).AAXbY或AaXbY(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常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5)

.5/6【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的判定和遗传规律。根据题干信息可知Ⅰ-1和Ⅰ-2均患甲病,但生育了正常的子女,且Ⅱ-4正常,可判定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2无乙病致病基因但生育的Ⅱ-6

却患有乙病,可判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为男女发病率相等,常表现为世代连续遗传;(2)Ⅱ-6个体既患甲病又患乙病,根据乙病的遗传规律可以

推测出其基因型为XbY,而Ⅰ-1和Ⅰ-2均患甲病但生育正常的子女,其基因型应都为Aa,所以Ⅱ-6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综上,其基因型可能为AAXbY或AaXbY;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常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Ⅱ-3只患甲病,先分析甲病的

基因,其可能为1/3AA或2/3Aa,再分析乙病的基因型,由于Ⅰ-2无乙病致病基因,其基因型为XBY,Ⅰ-1的基因型应为XBXb,则Ⅱ-3可能为1/2XBXB,或1/2XBXb,则Ⅱ-3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1/2=1/6,杂合子的概率应为5/6。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根据题干信息推测两种病的遗传类型,识记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是本题的解题重点。33.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二倍体)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图乙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B细

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此时正在发生_______________。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该生物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是_______________。(2)图乙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

____________,8处染色体与DNA数量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答案】(1).初级卵母细胞(2).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210种(4).5~8(5).受精作用【解析】【分析】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

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乙: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a表示DNA含量变化曲

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0~8表示减数分裂;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8~13表示有丝分裂。【详解】(1)图甲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有10对

同源染色体,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是210种。(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即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5~8;乙图中8处染色体与DNA数量加倍的原因是发生受精作用。【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

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甲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图乙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34.已知某动物的毛色有黄色和黑色两种表现

型,分别由A和a控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若该动物的一个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有1000只个体,其中黑色个体数长期维持在4%,若向该种群再引入1000只纯合黄色个体,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前提下,引入后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2

)如图为A基因表达的过程,则a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所需要的酶是________。图中⑤所运载的氨基酸是________。(密码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赖氨酸、UUC—苯丙氨酸),与其对应的D

NA模板链上的碱基是________。【答案】(1).90%(2).细胞核(3).RNA聚合酶(4).苯丙氨酸(5).AAG【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为DNA,②为RNA,③为核糖体,④为肽链,⑤为tRNA,a为转录,b为翻译过程。【详解】(1)黑色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即aa=4%,则

a=20%,A=80%,AA=80%×80%×1000=64%×1000=640,Aa=80%×20%×2×1000=320,aa=4%×1000=40,向该种群再引入1000只纯合黄色个体AA,则AA=640+1000=1640,A=[(1000+640)×2+320]÷(10

00+1000)×2=90%。(2)由图可知,a过程为转录,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所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图中⑤的反密码子为AAG,故对应的氨基酸密码子为UUC,所以⑤所运载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由于mRNA上的密码子为UUC,所以与其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的碱基是AAG。【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

率的计算和基因的表达,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822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