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考通用16+4模式,纲要上第1-14课)01(全解全析)(新高考通用).docx,共(13)页,953.84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7153013e98eb99f8848f8798442e5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4课。5.难度系数:0.7。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道路归纳为富
贵并重的“东方模式”,重贵轻富的“北方模式”,以及居于二者之间的“中原模式”。从大约距今4500年开始,山西陶寺大墓随葬大量高等级玉石器、彩绘陶等,已具有“东方模式”的特点;约距今4000年以后夏商周时期大墓棺椁成套、器物成组,更是汇聚了三种模式的特点。据此推知,该时期()
A.多种文化并立发展B.良渚文化居于领先地位C.早期国家认同形成D.文化融合助推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材料显示,无论是山
西陶寺文化还是夏商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东方模式的影响,表明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汇聚融合,使得中华文明稳步向前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原核心”的形成过程,不是多种文化并立
发展,也不是良渚文化的领先地位,排除A、B两项;国家认同在周代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前316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
蜀世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国以“蜀有桀纣之乱”,借此举兵伐蜀。据此可知,当时()A.家国同构制度趋于瓦解B.儒家德治理念受到尊崇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强化D.大国谋求地区政治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三层信息,一是蜀王封其弟为苴侯,二是苴侯与巴交好惹怒蜀王求救于秦,三是秦国借此举兵伐蜀。前两层介绍事由,第三层才是重点,说明当时大国在
实施兼并战争,谋求统一,D项正确;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家国同构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趋于瓦解,但材料没有透露这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蜀有桀纣之乱”不足以说明“儒家德治理念受到尊崇”,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在
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强化,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
朝帝制,简称“帝制”。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A.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B.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C.“公天下”优于“家天下”D.建立者对国家结构认识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西周之所以建立
宗法等级君主政体是由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秦朝之所以建立中央集权君主政体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故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A项正确
;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各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公天下”优于“家天下”,也不能将政治体制不同的原因归结于这简单的比较,排除B项、C项;造成“
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并不取决于建立者对国家结构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所列内容皆涉及汉武帝即位之初的部分社会现状。这说明当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A.国家治理方略亟待调整B.无为而治的方针成效不大C.君主专制政体面临危机D.解决王国问题已迫在眉睫【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
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面临地方王国与豪强势力、统治思想的危机和边境匈奴的威胁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一切说明必须改革汉初以来的国家治理方略(方式),才能解决这些问题,A项正确;
汉初的无为而治推动了“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并为汉武帝的强盛局面奠定基础,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面临危机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明确了汉武帝即位之初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非单一的王国问题,D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A项。5.东晋建立前后约有90万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占当时江南全境人口
的六分之一。他们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迁徙,在江南形成独立的聚落;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在东晋朝廷认可下形成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这()A.增强了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B.激化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D.规范了行政区划和户
籍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东晋的北人南迁,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C项正确;北人南迁后在南方过着稳定的生活,不利于
增强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排除A项;移民的到来虽然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但材料并未提及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了适应移民的需要而设立的,并不是为了规范
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在便桥与颉利可汗交谈时,唐太宗首先从道义上指出:“我与可汗尝面约和,尔则背之。且义师之初,尔父子身从我,遗赐玉帛多至不可计,何妄以兵人我都幾,自夸盛强耶?今我当先戮尔矣!”以理服人的结果就是唐朝与东突厥缔结了著名的便桥之盟。这表明唐太宗在处理与东突厥
的民族关系时()A.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B.剥夺突厥贵族官职C.改变原有部落组织D.发展交通推动交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唐太宗在与颉利可汗交谈时,从道义上指出突厥违背盟约以及唐朝对其的优待,以理服人,最终缔结便桥之盟,没有通过战争就使东突厥屈服,体现了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A项正确;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在俘获颉利
可汗后,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在不改变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对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给予官职,排除B项;改变原有部落组织与贞观初年的历史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发展交通推动交流”,强调的是双方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7
.据史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A.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B.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C.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D.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初行两税法之际,政府通过派遣使臣按地收敛,统计出土户与客户共计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占了总数的2/5。经过检查,这些被隐占的客户被悉数收录,规避现象无所遁形,这直
接导致纳税编户(即纳税人口)的大量增加,A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两税法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和税收问题,而非直接针对土地兼并。且土地兼并指的是少数人(通常是这个社会的政治或军事集团)通过经济或暴力等手段拥有越来越多土地
的过程,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两税法的实施与地方藩镇势力的关系。两税法主要是财政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地方藩镇势力的强弱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
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两税法的改革主要是在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上进行调整,并未触及这一根本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如图是云冈石窟第6窟“太子箭射铁鼓”浮雕。该浮雕
展示了释迦太子与提婆达多、难陀比试臂力的场景,据说太子力大无穷,一箭就能射穿7个铁鼓。据此可推断()A.佛教传入深刻影响社会生活B.鲜卑贵族信仰佛教、崇尚武力C.游牧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接受D.北魏的金属冶炼技术水平低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据材料“如图是云冈石窟第6窟‘太子箭射铁鼓’浮雕。该浮雕展示了释迦太子与提婆达多、难陀比试臂力的场景,据说太子力大无穷,一箭就能射穿7个铁鼓”并结合所学可知,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佛
教石窟,材料反映了释迦太子与提婆达多、难陀比试臂力的场景,这说明鲜卑贵族信仰佛教、崇尚武力,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太子箭射铁鼓”,没有体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云冈石窟第6窟“太子箭射铁鼓”浮雕,没有体现对汉族文化的接受,排除C项;材料中的“太子箭射铁鼓”浮雕,这里的太子
是释迦太子,而不是反映北魏的金属冶炼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9.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
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皇帝制
作阵图并要求一线将领严格执行,目的是削弱武将的军事自主权,是出于对武将的防范,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体现,B项正确;北宋皇帝的这一做法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并非推动因素,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做法会导致军队战斗力的降
低,无法起到缓解边防压力的作用,也体现不出重视军队建设,排除CD项。故选B项。10.元代,提控案牍是主要从事文书档案工作的吏员(见表),置于府、上中州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其在路总管府等地方政府内的主要职责是参与署押圆议、管理架阁库、文书档案等。该表可以用
来论证,元代提控案牍()官署名称路总管府散府上州中州宣慰司万户府提拉案牍/员185339531514品级从九品从九品从九品从九品从九品从八品、从九品①是地方私设的专职文官②设置广泛而且品级较低③确保行省制度广
泛实行④强化了地方文书管理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从题干和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提控案牍在元代地方政府中设置广泛,且品级较低(从九品或从八品、从
九品),因此②是正确的。提控案牍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文书档案等事务,这表明其强化了地方文书管理,因此④也是正确的。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不正确,因为提控案牍有专职有兼职,未说明是官方设置还是地方私设的。③不正确,因为题干和表格
信息没有提到提控案牍与行省制度的关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11.瓷器题字源于“器勒工名”的传统,唐代出现字号广告和诗歌雅谚,宋元时期出现大量如“镇宅大吉”“天下太平”“福德长寿”“招财利市”等吉祥用语,以及“风花雪月”“酒色财气”等俗谚。上述变化反映出()A.市民文化成为主流B.社会生
活呈现理学化倾向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传统义利观失去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瓷器题字内容在不
断丰富和发展,从内容上看,题字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发展,但并非社会主流文化,排除A项;题字内容与理学无关,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项;“招财利市”等吉祥用语的出现只能反映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并不能
说明其失去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2.1277年左右,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派十四名天文学家“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
所”,进行重要的天文观测。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据此可知()A.大一统王朝促进了古代科技发展B.民族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历法进步C.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的
发展D.科学家的积极探索推进科技进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派遣天文学家到不同地点天文观测,修订了《授时历》,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元朝大一统王朝,为历法修
订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科技的发展,A项正确;民族关系的调整并不能推动立法进步,排除B项;材料仅仅列举了元朝,并不能得出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排除C项;科学家的探索是历法取得成就的原因,但并不是元朝历法成就的主要原因,且材料强调的是
元世祖对修订历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13.隆庆帝接受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贩卖东西二洋。于是明代在福建形成“月港体制”,广东形成“广州一澳门”为中心的二元贸易体制。材料现象()A.促进西学东渐向深层次扩展B.根本上改变了朝贡贸易体系C.有效
遏制西方对华殖民扩张D.推动民间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贩卖东西二洋”和所学可知,隆庆开关使得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合法
化,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D项正确;西学东渐属于文化传播,与材料无关,且影响有限,排除A项;隆庆开关并未改变朝贡贸易本质,朝贡贸易体系的崩溃在清末,排除B项;隆庆开关并未遏制西方对华的殖民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在
《何谓明代:“危机”下的世界史与东亚》一书中绘制的一幅示意图。据图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A.以江南制造为主轴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B.以丝银贸易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日益发展C.以江河运输为主干的贸易网络遭遇挑战D.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趋向瓦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示意图突出江南以其手工业制品链接国内国际市场,并在其中处丁核心(枢纽)地位,发挥着主轴作用,A项正确;示意图并非强调丝银贸易的地位,排除B项;海洋运输在示意图中并不处于突出地位,体现不
出江河运输受到挑战,排除C项;材料能够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活跃,但并不足以瓦解传统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说:“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
银,将于何所!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这一主张()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B.体现对货币干预的思想C.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
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知,黄宗羲主张废除以金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做法,体现对货币干预的思想,B项正确;黄宗羲属于儒家知识分子,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排除A项;黄宗羲属于封建知识分子,其主张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黄宗羲反思和批判,而非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排除D项。故选B项。16.清朝广州十三行的总商和行商们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之间的中介;在外交上又是中国政府同夷商之间的中介,他们是外国人的贸易对手,
又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这表明当时()A.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B.清政府确保了控制外商的在华贸易C.银丝之路大量白银从美洲传入中国D.外贸采用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方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
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十三行具有半官半商的性质,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是一种天朝上国思想的产物,并且对夷族保持蔑视与戒惧,政府要控制对外贸易,政府的官员又不能与夷商往来交际,因此这种矛盾不得不借助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的办法来解决,D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十三行商人的崛起,排除A项;“确保了”用语太绝对,排除B项;C项答非所问,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
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
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嬴政建立统一国
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
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3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
极影响?(7分)【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点2分)特点:等级森严;依靠血缘伦理/强调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2点2分)(2)措施:什伍连坐;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
阡陌;统一度量衡。(任3点3分)(3)三个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全面推行郡县制。(3点3分)积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
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任2点4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第一问是西周的主要制度:据材料“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
…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封臣就是分封制;而材料“宗族纽带”主要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特点等级森严;而宗法制的特点是依靠血缘伦理、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显著特点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措施:由材料可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什伍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即军功爵制;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官奴婢),即重农抑商;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即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即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秦朝。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环节:由材料可知,
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积极影响:据材料“此制的实行开创了
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18.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的中华文明成就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华文明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14分)材料一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
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多韬谋……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材料二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
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深明至怀,知得良算。至於止戈为武,国之大猷,怀远以德,朕之本意。中外无隔,夷夏混齐,托声教於殊方,跻含灵於仁寿,朕之深旨,来使具知。——摘编自《新唐书·地理志》《赐吐蕃赞普书》等材料三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
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
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关
系的特点,并指出唐蕃交往的表现及其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4分)【答案】(1)儒家:孟子的“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1分)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1
分)(2)特点:民族平等(没有民族歧视);开明怀柔;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任2点,2分)表现:文成公主(或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2点,2分)影响: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吐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任2点,4分)(3)意义:
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孟子的“仁政”,荀
子主张隆礼重法;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可得出没有民族歧视(民族平等);开明怀柔;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
得世袭”可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第二小问:结合唐朝与吐蕃民族关系的史实可分析出文成公主(或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第三小问:结合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可知,从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吐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结合吐蕃
与唐朝的关系发展可得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3)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及所学可知,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如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盛世”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封
建盛世局面的出现。(2分)阐述:①唐朝完善了隋朝科举制度,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②唐太宗在继承前代统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隋朝三省六部制,规范了中枢决策机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盛世局面的出
现创造了条件。③唐朝在租调制基础上规范了以庸代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保障。(8分)总之,唐朝系列制度创新,促进唐朝前期政治开明,国力强盛,民族交融发展,文化繁荣,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2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首先,观察材料中展示的知识框架,明确观点,如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然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如通过分析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租庸调制的发展,分析制度创新与政治、经济、
民族和文化等之间的关系,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意义等;最后升华对观点的认识。整个答题过程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2分)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展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
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
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
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时间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中国西欧中国西欧1500年2517.96007741600年29.219.960089418
20年32.923.66001232——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6分)(3)根据材料
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2分)【答案】(1)变化:农业: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任2点2分)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民间手工业发展迅速。(
任2点2分)(2)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商人群体/商帮兴起);长途大额贸易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任3点6分,或其他合理的也可得分)(3)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2分)【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
是明朝的中国。从农业角度看,根据材料一“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可知,粮食产量增长;根据材料一“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可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一“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从手工业角度看,根据材料一“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可知,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根据材料一“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可知,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发展表现:根据材料二“到万历年
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可知,白银内流使得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根据材料二“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可知,这一时期商人资本雄厚和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二“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可知
,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态势:根据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的数据变化可知,中国和西欧占世界GDP份额不断增长,但中国占世界GDP份额一直领先于西欧并且中国人均GDP保持不变且数值要落后
于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