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参考样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1.051 M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参考样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参考样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参考样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参考样题(解析版).doc,共(18)页,1.051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6cd3dae7f26cdd86be68e487b95ea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历史2018.01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

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A.制造和使用工具B.饲养家畜C.从事农业耕作D.人工钻木取火【答案】A【解析】分析题文的“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表明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故A符合题意;BC出现在原始

农耕时期,D出现在山顶洞人时期。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

植水稻,半坡居民会制作鱼纹彩陶盆,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子,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3.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埋葬在地下的商王朝》公众考古活动”的消息,公众代表在2参加这次活动中,能够了解到

的是A.青铜器B.圆形方孔钱C.兵马俑D.造纸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河南安阳殷墟”,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安阳是商朝的都城,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故公众代表在参加这次活动中,能够了解到的是青铜器,故A

符合题意;圆形方孔钱是秦朝统一的货币、兵马俑反映了秦朝的雕塑艺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河南安阳殷墟”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4.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

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A.盘古开天B.后羿射日C.大禹治水D.商王迁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都属于历史传说,没有被考古资料证实,故ABC不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商朝的都城最初在亳,后迁都到殷,河南安阳的殷墟能够

证明这一点。故商王迁都属于史实,故D符合题意,故选D。5.某同学以“仁”、“君子”、“礼”等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搜索古代典籍,他能检索出的著作是A.《道德经》B.《论语》C.《墨子》D.《韩非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3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君子”一词寄予了孔子的美好理想。《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出的一部书。ACD与孔子无关,故选B。6.要系

统地了解商朝人留下的文字记录,应选的史料是A.殷墟甲骨B.四羊方尊C.妇好鸮尊D.后母戊鼎【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出土的甲骨刻有甲骨文,是商朝人留下的文字记录。故A符合题意;BCD都是商朝的青铜器,不是商朝人留下的文字记录。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7.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D.文物

与文献同时代出现【答案】B【解析】4“利簋”属于文物,《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属于文献。分析题文信息:“利簋”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从题文信息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故B符合题意。A说

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文物与文献相比,文物更具有真实性。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利簋”和《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出现时间不同,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利簋”属于文

物,《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属于文献。8.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周开始。在时间的表述方法上还可以写作A.公元前7世纪早期B.公元前7世纪末期C.公元前8世纪早期D.公元前8世纪末期【答案】

C【解析】根据公元纪年法,100年一个世纪,每个世纪分成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公元前770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70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早期。ABD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9.某工程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是全

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该工程是A.都江堰的开凿B.长城的修筑C.始皇陵的修建D.灵渠的开凿【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选项A符合题意;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秦始皇陵属于陵墓,灵渠与李冰无关,故选

项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10.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秦朝统一后实施的政策承继的是5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

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严苛。由此可见,秦朝统一后实施的政策承继的是法家韩非的思想。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故A不符

合题意;BC的思想与秦朝统一后的政策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11.美国史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作者所评价的历史事

件出现于A.商朝B.西周C.秦朝D.西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获取的关键信息是“统一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了文字,C符合题意;AB出现在秦朝之前,没有统一

文字,排除;D出现在秦朝之后,那时已经统一了文字,D排除。故选C。12.2017年9月,“秦汉文明”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下展品可以作为秦统一度量衡证据的是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6【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

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因此,①②可以作为秦统一度量衡证据。③可以作为秦统一货币的证据,④是秦汉雕塑艺术的杰作,故③④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度量衡的含义。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

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13.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下图所示朝代为A.西汉B.蜀汉C.东晋D.北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分析历史地图的信息“敦煌郡、酒泉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制则为西汉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故A

符合题意;蜀汉是三国时期的蜀国,题文历史地图没有三国鼎立。故B不符合题意;东晋偏安江南,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是统一了我国黄河流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小鹿同学查阅相关史料后,列出了大事年表如下。表格中?处应填的是年号纪

年公元纪年?主要大事记录建元元年公元前14017岁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建元二年公元前13918岁纳卫子夫为夫人,升卫青为太中大夫。建元三年公元前13819岁张骞出使西域。7建元五年公元前13621岁置五经博士。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22岁罢丞相许昌,以舅田蚡为丞相。A.汉高祖年纪B.汉武帝年纪C.汉光武帝年纪D.汉献帝年纪【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40,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由

此可见,表格中?处应填的是汉武帝年纪。ACD与大事年表信息无关,故选B。15.“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A.扩大了汉朝的疆域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思想文化上的繁荣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推恩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巩固了君主的统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ACD与“推恩令”无关

,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B。816.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司马迁写作历史前,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

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故题文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BC违背了题文的“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BC项排除。所以答案选D。17.下列小明同

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年代尺。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王朝是公元前202年9年25年220年280年A.夏朝B.商朝C.战国D.东汉【答案】D【解析】依据中国古代的朝代发展顺序,公元9年,王莽建立的新朝取代

西汉。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的政权,建立东汉。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历史进入三国时期。故空白处应该填写的王朝是东汉。ABC出现在西汉之前,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朝代的更替顺序,识记西汉、

新朝、东汉、三国的更替时间和先后顺序。918.对东汉的历史特征描述准确的是A.王朝前期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局面B.王朝中后期皇帝年幼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C.统治者改革措施不当,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统治短暂D.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八王

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答案】B【解析】上题的朝代是东汉。A出现在西汉初年,不符合题意;东汉统治时间是25——220年,不符合“统治短暂”,故C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故D不符合题意;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年幼形成外戚宦官交

替专权局面。故B对东汉的描述准确,符合题意。故选B。19.一位同学将与书写材料相关的主要内容按下表的形式整理出来,但是该同学却不小心将墨水溅到了笔记本上。如果请你帮助他重新填写污点处的内容,你的正确选择是()A.西汉、张骞B.西汉、晁错C.东汉、蔡伦D.东汉、

班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C符合题意;ABD与图表的“改进造纸工艺”无关,排除。故选C。20.下列与三国历

史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A.曹操虽然统一北方,但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B.曹丕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C.诸葛亮既生活在汉末,也曾经担任蜀汉丞相D.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答案】B10【

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故B描述错误,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故A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诸葛亮既生活在汉末,也生活在三国时期,曾经担任蜀汉丞相。

故C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公元230年,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故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1.“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B.奠定了楚汉战

争的结局C.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D.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分析题文的“公元383年,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可知这场战役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故D符合题意;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与秦灭六国有关,垓下之战奠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ABC与淝水之战无关,排除。故选D。22.下表为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依据内容判

断,他学习的是统帅周瑜——曹操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11分析题文图表信息“周瑜——曹操”、“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曹

操大举南下,孙刘联合抗曹。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故C符合题意。巨鹿之战发生在项羽和秦军之间,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东汉末年以来,大批中原地区的人口纷纷南迁,这种现象A.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B.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C.为江南开发提供劳动力D.造成南方人口大量外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人为了躲避战

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符合题意;AB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24.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历史源远流长。若举办书法的历程展览,下列书法作品按出现先

后的正确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宣示表》是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故书法作品出现先后的正确顺序是③②①④,排除ACD,故选B。12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请务必将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答题无效)25.历史地图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丰富

的历史知识。阅读地图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观察地图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图1和图2所示王朝名称并写出判断理由。图1所示王朝为。判断理由(要求:理由不唯一,证据需充分)图2所示王朝为。判断理由(要求:理由不唯一,需证据充分)(2)图

1和图2所示王朝统治地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两个王朝官员的产生方式有什么不同?(3)图1和图2所示王朝之间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写出每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答案】(1)图

1西周。理由:都城镐京或镐;地方为各个封国(主要诸侯国列举正确亦可);图2秦朝。理由:都城咸阳;长城;匈奴;郡的名称等或者疆域四至等(2)图1:分封制图2:郡县制图1:王朝官员由贵族担任,依据血缘关系担任不同官职。评分标

准:贵族或血缘关系均可得2分,其他如答出世袭得图2:王朝官员由皇帝或中央任命,依据才能或军功担任不同官职。(3)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争做霸主;争霸战

争频繁。战国时期:分封制彻底瓦解;周天子不再是天下共主,诸侯各自为政;各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频繁。【解析】(1)观察地图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所示王朝为西周。理由:图1的王朝都城在镐;地方为各个封国,如图中

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宋、晋;观察地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所示王朝为秦朝。理由:图2的王朝都城是咸阳;图中出现长城;图中出现匈奴;图中有郡的名称。13(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故图1所示

王朝的地方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图2所示王朝的地方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图1西周的官员由贵族担任,依据血缘关系担任不同官职,分封产生。图2秦朝官员由皇帝或中央直接任命,依据才

能或军功担任不同官职。(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争做霸主;争霸战争频繁。战国时期:分封制彻底瓦解;周天子

不再是天下共主,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兼并;各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乱。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图,根据图片信息判断图1是西周,图2是秦朝。正确解答第(1)问后,第(2)(3)问才能依据所学知识继续解答。26.文化遗产和历

史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河南省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陕西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甘肃省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昌故城、交河故城

、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材料一2014年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本项目全长5000公里,从长安洛阳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

遗点。(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表述正确的在括号内划“√”;表述错误的在括号内划“×”。①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是因为古代丝绸之路联通三国、横贯欧亚。②中国遗产申报点包括古代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③中哈吉三国,中国丝路遗产申报点数目最多。④

丝绸之路东起西汉都城长安,西到吉尔吉斯斯坦国结束。14⑤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二左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城外山普拉遗址的一件毛裤裤腿。该遗址的出土文物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即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上方裤腿图案表现的是神话传说,人头马的形象来自希腊人马

的图案,人马的斗篷和下方武士人物领子上的花卉、钻石图案具有浓厚的中亚风格。这些图案先随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传到今阿富汗北部及巴基斯坦,再从那里传到中国西北。下方图案中的人物肌肉块块凸起,头裹圈带具有明显的中亚风格。——摘编自贾应逸等《新疆扎

滚鲁克、山普拉墓群出土(西周至东汉)毛织品的鉴定》(2)丝绸之路上的文物解读。A.阅读材料二图文材料,请整理材料的相关信息。文物所处的历史时期:出土地:羊毛裤图案相关信息:信息1:信息2:信息3:B.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件羊毛裤腿,其图案来自不同文明,这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

路的作用。【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2)A.信息1:上方图案表现了外来神话传说信息2:人马形象来自希腊信息3:斗篷、花卉、钻石图案及武士形象有中亚风格信息4:这些图案的传播与亚

历山大东征有关15信息5:毛裤出现于约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3世纪B.说明:丝绸之路不同文明的交融带来图案呈现多元风格。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解析】(1)①依据材料一的“2014

年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是因为古代丝绸之路联通三国、横贯欧亚。”的表述正确。②依据材料一的“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遗产申报点包括古代都城、宫

殿群、佛教石窟寺。”的表述正确③依据材料“从长安洛阳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中哈吉三国,中国丝路遗产申报点数目最多。”的表述正确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东起西汉都城长安,西到欧洲的大秦,故

“丝绸之路东起西汉都城长安,西到吉尔吉斯斯坦国结束。”的表述错误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佛教睛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故“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的表述正确。(2)A.阅读材料二图文材料“出土于新疆和田城外山普拉遗址的一件毛裤裤

腿。该遗址的出土文物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上方裤腿图案表现的是神话传说,人头马的形象来自希腊人马的图案,人马的斗篷和下方武士人物领子上的花卉、钻石图案具有浓厚的中亚风格。这些图案先随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传到今阿富汗北部及巴基斯坦,再从那里传到中国西北。下方图案中的人物肌

肉块块凸起,头裹圈带具有明显的中亚风格。”可以获取的信息有:信息1:上方图案表现了外来神话传说信息2:人马形象来自希腊信息3:斗篷、花卉、钻石图案及武士形象有中亚风格信息4:这些图案的传播与亚历山大东征有关信息5:毛裤出现于

约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3世纪B.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件羊毛裤腿,其图案来自不同文明,说明:丝绸之路不同文明的交融带来图案呈现多元风格。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点睛:解答本题的

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和归纳总结。解答第(2)问,获取信息是关键,可以直接从题文材料获取,如从材料“出土于新疆和田城外山普拉遗址的一件毛裤裤腿。该遗址的出土文物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公元3

世纪。上方裤腿图案表现的是神话传说,人头马的形象来自希腊人马的图案”可以直接获取信息“上方图案表现了外来神话传说;人马形象来自希腊;毛裤出现于16约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3世纪”。27.“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②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③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改姓汉姓⑤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⑥以汉服装代替鲜卑服材料一(1)某同学搜集

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将上表内措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A.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B.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两项措施,谈谈改革措施的具体作用。材料二关

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

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

盘汉化”的不归之路》(3)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答案】(1)AB17①③⑤②④⑥(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发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战斗力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

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理解:魏孝文帝的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解析】【分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

并赏赐土地;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确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严明法纪,禁止私斗;改革户籍制度;统一度量衡。故①③⑤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北魏孝文

帝改革的内容有: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故②④⑥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发了士兵作战的

积极性,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确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3)分析材料的两

个观点,依据观点一的“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可以看出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依据观点二的“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

,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以看出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汉化措施有利于北方

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点睛】解答此题需要熟悉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解答第一问较容易,解答第二问

需正确认识商鞅变法每项具体内容的作用。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归纳总结材料观点,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18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