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武汉专题】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56.378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武汉专题】.docx,共(14)页,56.37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67f0eff610c512b9a453ff21b68cd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1年4月26日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

演变。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

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

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

众不同。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

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

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

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好“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

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

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文者,贯道之器也”。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

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材料三:(摘自《【新闻眼】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只有

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B._18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C.话语权决

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D.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始终围绕“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展开论证,材料二则侧重讨论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议题。B.两则材料说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使用了对比论证,而材料二则使用了引用论证。C.两则材料均使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

再逐步深入,展开其丰富论证。D.两则材料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要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

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B.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C.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

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D.关于我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一些研究已经能从传-wqpqi播受众、传播渠道等角度展开分析,为我国传播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

明型国家”的特征。(4分)5.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钱红莉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

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有一尊石像。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

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

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点灯夜读

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

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

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

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

的时光。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

光的照耀。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

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

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

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

,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这便

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有删改)6.下列对作品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B.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杜甫形象和精神多了一个观照角度

,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却并非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并不因此而消失。D.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杜甫故居的老旧冷清,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钱红莉曾表示,自己计划完成一部书稿,分别给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写信;本文基本符合作者的这一写作计划,也可以收入这部书稿。B.《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任公在演讲中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可作为文中“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

个人的内心”的生动注脚。C.第三段“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这句运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杜甫给同样半生漂泊无依的作者带来的慰藉与希冀。D.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也正是有的专家评论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

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8.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中的“致杜甫”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世贞好为诗古文。官京师、入王宗沐等诗社,又与李攀龙辈相倡和,绍述何、李,

名日益盛。屡迁员外郎、郎中。奸人阎娃者犯法,匿锦衣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杨继盛下吏①,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嵩大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用为青州兵备副使。父忬以滦河失事,嵩构之,论死系狱。世贞解官奔赴,与

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嵩阴持忬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

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世贞意不欲出,会诏求直言,疏陈法祖宗等八事,以应诏。无何,吏部用言官荐,令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服除,补湖广,旋改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张居正枋②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所部荆州地震,引

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③不宁,用以讽居正。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后起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起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所善王锡爵秉政,起南京兵部右侍郎。先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尹与侍

郎,品皆正.三.。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选自《明史·王世贞

传》,有删节)[注]①杨继盛下吏: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②枋:权柄。③坤维:指西南方。张居正是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A.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

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B.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C.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D.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部,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员外郎,副职称侍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B.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文中的隆庆、大历

都是年号。C.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D.正三,古代官职分为九品。明朝的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府尹、按察使等都是正三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世贞禀性聪明,爱好诗文。他读书过目不忘;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B.王世贞秉公执法,维护正义。阎姓奸人犯法,被他搜出,他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

,他代为写状申冤。C.王世贞才高位显,声名远扬。他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D.王世贞仕途坎坷,遭遇不幸。张居正对他积怨难平,两次弹劾他,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他的官职。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4分)(2)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4分)14.王世贞父亲的冤案为何能昭雪?(3分)(二)古代诗歌

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①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②,三黜名惭柳士师③。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④,相望长吟有所思。【注】①连州:今广东连县(连州市

)。刘禹锡再次被贬至连州。柳柳州:柳宗元。柳宗元被贬至柳州②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③三黜:三贬。柳士师:春秋时候的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④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

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B.三、四句诗人巧妙用典,以典明志以西汉相自喻,表达自己有黄

丞相一样的才华的自信。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D.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感伤的情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16、结合全诗,分

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的行为中,可看出子路急于表现自己,而孔子“”也含蓄地表达出对子路不甚满意的态度。(2)《子路、曾晳

、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治理的国家饱经“,”的外患内忧。(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委婉含蓄地肯定公西华能力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

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而不叫“风景”?因为“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

个层次: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体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笔墨揭露普遍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形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

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B.中国绘画的精髓在于传神而不在于形似C.

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只在于形似,而更在于传神D.中国绘画的精髓更在于传神,而不只在于形似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

是这样吗?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那么,②?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

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

高色素沉着的概率。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6分)22.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蔓延对经济的冲击导致许多国家经济活动停滞或大幅放缓.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和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更需要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于是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

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充分提醒我们,危机中充满契机,“危机”可以向着“生机”不断转化。国家如此,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学校文学社正在开展以“危机与生机”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围绕上述话题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或思考。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B

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判断“比较预测”和“交锋博弈”为递进关系。C项,逻辑混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D项,无中生有。2.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论

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能力。C项,“开门见山”分析错误。文章中心论点是第二自然段提出的关于“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的界定,而开篇提出“中国话语权”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C项,推断不合理。根据

原文对“文明型国家”的界定,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4.①“文明型国家”是将传统而古老的文明与超大型现代国家特征的重叠和融合;②“文明型国家”对外来文明能兼容并蓄,但它却不会被任何外来文明所同化;③

“文明型国家”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优势。(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5.①我国媒体应全面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大力推广中国理念和主张。②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③借助当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声,让海外民众通过本

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6.D7.A8.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连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9.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

写杜甫,突破时空向杜甫倾诉人生感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致敬文”的写作特色;②本文大量引用杜甫诗歌,通过解读诗句表达对杜甫命运及胸怀的理解,在内容上与“致杜甫”这一副标题照应;③本文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直接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在思想

情感上照应了“致杜甫”这一副标题。【解析】6.D.“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错误,文章开头写“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从其前后文看,主要是为了表现纪录片导演工作的细心及对杜甫的敬仰,当然,言为心声,用什么样的语言描绘杜甫

故居,也会隐含着作者对杜甫故居的情感和态度。作者写杜甫故居,突出其古老冷清的特征,隐含了作者有些苍凉、落寞、遗憾的心态,但绝没到“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程度。更何况,综合全文看,作者并不认

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事实上,国人要表达对伟大诗人杜甫的尊崇,除了维护好杜甫故居,还可以有其他多种表现形式,如建造纪念馆舍,诵读其诗,后人评价等,本文写作者自己深受杜甫影响,成都公园老人评价杜甫诗歌等,都颇能表现国人对杜甫的尊崇。因此,D项说“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

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显然缺少文本依据,也误解了本文的整体情感。故选D。7.B.“……生动注脚”错误,选项所说的“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相关的原文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

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梁任公即梁启超,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

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从其生活年代和文学成就看,说梁任公有“古诗词经年的浸润”是合理的;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会因诗词内容或泣或笑,这也能说明梁任公对所诵读的两首诗词有深刻的理解,其内心是丰富、感性、细腻的,但要由“梁任公

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推断梁任公丰富的内心即来自“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则在逻辑上存在明显缺陷,因此选项说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可以作为文中“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的生动注脚,说法不能成立。C.“暗喻”错误,“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一

句中,“微火”为喻体,指作者读《杜工部集》后获得的心理慰藉和产生的人生希冀,由于句中仅出现喻体而没有出现本体,因此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应为“借喻”而非“暗喻”。D.“……这也正是……的主要原因”错误,选项说“本

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是合理的;有的专家对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评价也是恰切的,但“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显然不是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

事中肯真诚”是单篇的写作特色,不能由此直接推出钱红莉散文的整体特色;且“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与“极富才情”也难以建立合理的推论逻辑;而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常理出发,选项的逻辑也是不能成立的,一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应当是作家个人文学修养、人文情怀、创作意图、阅读积淀、人生经历以

及时代、社会等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写作中采用某种风格的语言(如朴实典雅的语言),抒写具有某一特点的内容(如评人论事中肯真诚),仅仅是作品风格的一种体现,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一个作家作品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A。8.答好本题应注意理清

题干中的两个限制,一是“纪录片摄制”,二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纪录片摄制”给出了本题答案的内容限制,“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则提示了本题答案的思维方向。文中关于“纪录片摄制”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片名、出品方,以及从纪录片中推想到的导演、参演者的一些拍摄情况。考生由纪录片片名及本文标题

不难知道,写纪录片摄制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主要形象——杜甫,但这样的回答显然是粗放而不能得高分的,答题的关键和难点显然是:写纪录片摄制是为了表现杜甫的什么,这与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关系。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就应当回到“纪录片”的特殊性上来。首

先,由片名中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出品方是国外媒体可以推知,其表现的是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其与作者情感的关系是借此曲折地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其次,由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诵读杜甫诗歌的细节可以推知,文章写纪录片摄制还有表现杜甫诗歌特点的用意,这一用意概

括起来说,就是写出杜甫诗歌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连结人心的人文价值,从中可见作者对杜甫诗歌的推崇和高度评价。9.本文是一篇叙写杜甫的随笔,题材不算新颖,要想写得出彩,就要在写作手法、艺术构思上下功夫。为此,作者在本文写作时,从内容到艺术形式,都

作了一番颇具匠心的创新,这种创新由主标题“我们懂得你的悲欢”和副标题“致杜甫”就可以看出。本题要求考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如何照应副标题,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是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综合考查。所谓“写作手法”,是指在文本创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策

略、方式与技巧,在文学作品中,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所指是相当的,它涵盖的范围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技巧、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语句组织技巧等,考生应围绕“致杜甫”这一限制,对本文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进行筛选取舍。首先,与“致杜甫”直接相关,并呼应主标题中的“你”的,是本文的

第二人称写法。这种写法能拉近作者与杜甫的距离,从而突破时空限制,呈现出作者直面杜甫,向杜甫倾诉情怀与感悟的艺术形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有力表现了本文作为“致敬文”的写作特色。其次,能紧扣副标题中

的“杜甫”,并呼应主标题中的“懂得”的,是大量引用杜甫诗句的写法。在叙写古人的文章中引用古人的诗句,这本是常见写法,但本文的处理却稍有不同,作者把杜甫诗句当作杜甫的心声,认为诗歌就是杜甫人生、情怀、精神力量的记录,这

样一来,作者每次引用杜甫诗句,每次对杜甫诗句进行解读,就相当于一次次以诗句为媒介,穿越时空与杜甫展开心灵对话,从而在写作内容上达到了“致意杜甫”的写作目的。第三,能照应副标题中的“致”,并揭示本文情感主旨的,是文中大量议论抒

情语句的使用。作为一篇对话古人的文章,文中每一次用“你”呼唤杜甫,其背后都必然有一个“我”——作者。因此,文中大量以“你”为主语的语句,其实大多饱含着作者对杜甫的热情赞美与高变评价,如“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等

。这些议论抒情的语句,不管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能表现文章“致敬杜甫”的写作意图,是对副标题的恰当照应。10.D[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輿,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意思是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

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忬辩解,王忬最终在西市被处决。]11.A(应改为“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12.D(“两次弹劾他”理解错误,第一次是“被给事中杨节弹劾”。)13.(1)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

嵩宽恕。(得分点:解官、蒲伏、贷各1分,句意1分)(2)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得分点:比、计俸、故事各1分,句意1分)14.①王世贞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直言父亲王忬是被

严嵩构陷。②大学士徐阶帮助了他们,使王世贞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参考译文]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是右都御史王忬之子。王世贞禀性聪明,读书看过一遍,终身都不会忘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十九岁便中进士,授职刑部主

事。王世贞爱好作诗文,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秉承(绍述:继承)前辈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名声一天天变得更高。多次升迁为员外郎、郎中。有个姓阎的奸人

犯了法,逃匿在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中,被王世贞搜出了他。陆炳仗严嵩之势去说情(介:凭借),(王世贞)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王世贞)不时为他送汤送药,代其妻子写状申冤。杨继盛冤死,(王世贞)又给他安葬。严嵩恨(王世贞)入骨。吏部两次准备提拔王世贞为提学(拟:打算,

设计),(都因严嵩阻止)而没能得到任用,后被贬为青州兵备副使。王世贞的父亲王抒(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滦河失守,被严嵩罗织罪名而身陷大牢(构:设计陷害),等待处决。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蒲伏:匍匐,伏地而行),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贷:宽恕)。严嵩暗地

里维持着王忬死刑原判,却常常以谎言宽慰王氏兄弟(谩语:指说谎话)。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忬辩解,王忬最终在西市被处决(跽: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舆:车中装

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搏颡:叩头。颡:额头,脑门儿。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兄弟俩哀痛欲绝,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守丧三年只吃粗食,不在内室歇息。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后,

仍旧不戴帽子不束腰带,穿草鞋戴葛布头巾(苴履:用草做成的鞋垫,用以垫鞋底。苴:衬垫;以……为垫子),不参加宴.会。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讼:讼,是在法庭上争辩是非

曲直,打官司或争辩是非,还有自责的意思),直言父亲王抒是被严嵩构陷。最后,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等义),(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王抒的官职爵位得以恢复。王世贞决意不再出任为官,正

赶.上皇.上下诏征求实言,王世贞上疏陈述了效法祖宗等八件事情,来应答诏命。没过多长时间,吏部采用言官的推荐,命令他以副使的身份去大名(莅:!li,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后来)他升任为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因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服丧

期满,调任到湖广,不久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后入朝任太仆卿。(江陵人)张居正当朝为相,因王世贞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他,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荆州发生地震,(王世贞)引西汉人京房的卜辞,说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张居

正对王世贞积怨难平,恰逢(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就趁机以皇上的名义罢了王世贞的官职。后被起用任应天府尹,又被劾而罢官。直到张居正死后,(王世贞)才被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称病不赴任。许久

以后,因其好友王锡爵执政,才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在这之前,王世贞担任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应天府尹和侍郎,官阶都在正三品。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比:及,等到),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于家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

。王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病卒于家。王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狎:更替),李攀龙死后(殁:死),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他的才华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他认为文章一定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

模,唐大历以后的书,太重于词藻,不要去读。15.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

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16.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对当政者的不满;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思念故乡的愁苦。(一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17、(1)子路率尔而对曰夫子哂之(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8.A.首先通过意思判断。“形似根本不重要”可以排除CD。在括号后面提到传神放于后半句更为恰当。19.D。“丹青不知老将至”中“丹青”体现了借代的修辞手法。A项用了比喻修辞手法。B项用

了设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用了夸张修辞手法。D.是“孤帆”代指一艘小船,是借代。20.参考答案示例1: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示例2:三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及运用笔墨表达人们普遍

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原文有三处错误:名词性短语“描写的对象”与动词性短语“运用笔墨”无法并列,“揭露”与宾语“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搭配不当,“普遍的”的位置不当。)21.参考答案①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2分)②伤口是如何变黑的(2分)③如果有外伤(1

分)22.参考答案①不要食用光敏感食物(2分)②尽量不要接触紫外线(2分)③不要让伤口发生感染(2分)23.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写作指导】由材料看,疫情的“危机”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契机,“危机”可以向着“生机”不断转化。本题审题和构思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分析什么是危机。所谓“危机”,指真的

危及到了生存或事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国家民族的存亡等。②分析为什么“危机”中包含着“生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破了人们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或约定俗成的旧体制、规律、观念等,使安于常规的人们受到冲击、刺激,从而唤起他们的巨大潜能,使他们积极探索、创新,开拓出崭新的局面,收到意想

不到的成功,完成从“危机”到“生机”的转变;使他们自身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也促进团体的发展、事业的成功,甚至人类社会的进步。③当危机来临时,如何才能把“危机”化为“生机”首先,抛开畏惧心理,不沉沦,不堕落,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其次,冷

静面对,认真思考:危机的根源是什么,有利因素是什么,如何尽力去补救。有了分析、思考,还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有昂扬的斗志,不悲观。再次,必须具有自我突破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同时,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主动出击

,打破现有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开拓进取。写演讲稿要有对象意识,注意文章内容的情境性。【参考立意】①在危机中寻找生机。②危机孕育着生机。③临危不乱,自有生机。④危机,人生升华的动力。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