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真题专练.pptx,共(25)页,8.58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6153c9f46b9f64604cc7e9edb1a6f2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真题专练第三章(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
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112233445566778811223344556677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
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其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A、B、D是淤地坝也具有的功能,排除,选C。88(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
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11223344556
6778811223344556677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生产条件。由于治沟造地是“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不是单纯淤地坝的功能,还增加了“水、路、林、村”多项功
能,尤其是铺设了道路、平整了土地,为农机具进地提供了便利条件,方便田间耕作,选B。88(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
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22334
45566778811223344556677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精耕细作不是在该地区实施的农业生产模式;治沟造地属于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的区域效果明显,②③正确,选C。881122334455667
7(全国文综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4~6题。4.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
水增多D.降水减少√88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点为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洼地上的水分增加了;平地上耕地水分增加,土壤排水不畅,被弃耕。鉴于此,可以判断西伯利亚地区洼地和平地水分增加了。降水增多和温度升高带来的冰雪融化都能导致
水分增加。温度升高可以融化越年积雪,导致积雪面积减少;降水增多,会扩大高纬地区的越年积雪面积,与材料“越年积雪面积减少”相悖。可见气温升高是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选A。112233445566778
8(全国文综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4~6题。5.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112233445566778811223344556677气温升高可导致高纬地区的表层冻土融化,形成上层滞水,使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正确。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地面沉降都可产生湿地,但均为局地性湿地,面积较小,且不会只发生在洼地中,因此不能导致洼地上的草
地大量转化为湿地。8811223344556677(全国文综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4~6题。6.西伯利亚地
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88由于气温升高,表层冻土融化,形成上层滞水,土壤排水不畅,常常导致弃耕。弃耕地一般处于自然演替之中,初期生长短命的草本植物,后演替为湿生草甸。如继续演替,部分可生长灌木。
本题限定了“近年来”的期限,因此正确答案只能是草地,选C。只有地下水淹没土壤才能形成湿地,近年来平地上的地下水虽有升高,但还不能淹没平地上的土壤。112233445566778811223344556677887.(2022·全国文综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
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右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1122334455667788(1)分别指出
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答案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1122334455667788(2
)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碰撞)挤压,陆面抬升。1122334455667788(3)说明
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答案(生产、生活)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开采地下物质(地下水、矿产、石油、天然气等),引起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水利设施拦截(或河流沿
岸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使入海河流水量减少),河口泥沙沉积减少,三角洲平原萎缩。1122334455667788(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分)答案海岸线变化方向不同,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乙站区域海
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甲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小;乙站区域为三角洲海岸,(坡度小,)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大。(本大题答案仅供参考)11223344556677888.(2021·北京地理)右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洱海流域面积约2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
4分)答案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1122334455667788读图可知,图中有多条河流注入洱海,可推知该流域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流域封闭,湖水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图中村镇众多,说明流
域内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较多,污染物排入附近河流注入洱海,易造成水体污染。1122334455667788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鱼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
。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3分)112
2334455667788答案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1122334455667788结合文字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主要是减少机
动渔船产生的汽油、柴油污染;第二次蓝藻暴发,政府部门要求退田、退塘等,主要是减少水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洱海旁的客栈,主要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产生的一些问题。1122334455667788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
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6分)答案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
识,增加休闲空间。1122334455667788洱海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物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洱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廊道的建设,
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民众收入;在努力把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大理最靓丽名片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当地人民增加了更多休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