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德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6)页,262.85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5c65a0034e85345b8a0e8cfa36fb75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德阳市高中2021级第一学年教学质业监测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没有积极意义的过程是()A.细胞分化B.细胞凋亡C.细胞衰老D.细胞癌变【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对于生物体的个体发育具有积极意义。【详解】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都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他们对生物体的个体发育具有积极意义,但细胞癌变对生物体是不利,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
.下列有关细胞体积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降低B.可用含酚酞的琼脂块遇NaOH变紫红色来模拟外界物质进入细胞的情况C.细胞不能无限长
大,因此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越小越好D.在模拟实验中,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可以用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来表示【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相对表面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高。【详解】A、随着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相对表
面积减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降低,A错误;B、琼脂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因此可用含酚酞的琼脂块遇NaOH变紫红色来模拟外界物质进入细胞的情况,B正确;C、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
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大小,因此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组成细胞的物质必要占据细胞内一定的空间;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也需要一定的反应空间,因此细胞也不是越小越好,C错误;D、该实验中,在相同时间内,NaOH扩散进琼脂块的体积与琼脂块的总体积之比可反应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D错误。故选B。3.下列关于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共同点叙述,错误的是()A.都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B.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与分配C.都有细胞缢裂细胞质均分D.都有核膜的消失与重建【答案】D【解析】【分析】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减数分裂是产生成熟生殖
细胞的方式。【详解】A、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A正确;B、三种分裂方式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与分配过程,B正确;C、三种分裂方式中都有以细胞缢裂方式完成细胞质均分的过程,C正确;D、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核仁、核膜的消失与重建,而无丝分裂没有核膜、核仁的消
失和重建过程,D错误。故选D。4.将蝌蚪肠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蛙卵中,形成重建的“合子”。有些“合子”发育成正常的蝌蚪,而单独培养肠细胞却不能发育成蝌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肠细胞不能表达全能性是受某些物质的限制B.“合子”第一次分裂后形
成的细胞已失去全能性C.“合子”发育成正常蝌蚪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分化D.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是由于其含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
的潜能和特性,植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的体细胞不表现出全能性,但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详解】A、动物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后,细胞质的成分已经发生改变,原本能激发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已经消失,故肠细胞不能表达全能性是受到了细胞内物质的限制,A正确;B、“合
子”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B错误;C、“合子”发育成正常蝌蚪个体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的种类,C正确;D、虽然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失去了激发全能性的物质,但细胞核仍含有该物
种的全套基因,故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故选B。【点睛】5.在下列性状的遗传中,遵循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的是()A.豌豆的豆荚黄色和豆粒绿色B.乳酸菌的活力强与活力弱C.线粒体基因控制的遗传D.果
蝇的红眼与白眼【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适用范围: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详解】A、豌豆的豆荚黄色和豆粒绿色属于两种性状,其性状遗传遵循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A不符合题意;B、乳酸菌属于原
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第一定律,B不符合题意;C、线粒体基因属于细胞质的基因,不是细胞核中的基因,其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第一定律,C不符合题意;D、果蝇能进行有性生殖,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细胞核的X染色体上,其
性状遗传遵循孟德尔第一定律,D符合题意。故选D。6.下列染色体行为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特点的是()A.着丝点分裂B.染色体复制C.同源染色体分离D.染色体变为染色质【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
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冽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
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相互分离出现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B、染色体复制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错误;C、同源染色体分
离会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错误;D、染色体变为染色质出现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D错误。故选A。7.四分体是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两两配对的4条染色体B.大小相同的4条染色体C.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的4个
染色单体D.分别移向两极的4条染色单体【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
分子。【详解】A、四分体是由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形成的,其中包含两条染色体,四个DNA分子,A错误;B、组成四分体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其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B错误;C、四分体是由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组成的,其中含有4个染色单体,C正确;
D、移向两极的4条染色单体不再被称为四分体,D错误。故选C。8.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A.神经细胞B.精原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该男子的基因型为Aa,则其所有的体细胞中都包含该致病基因,【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男子的所有体细胞中均含有白化病的致病基因,包括神经细胞,A错误;B、精原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体细胞,其中与含
有白化病致病基因,B错误;C、初级精母细胞是由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后形成的,其相关基因型可表示为AAaa,显然含有该致病基因,C错误;D、该男子的次级精母细胞是由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其相关的基因型为AA或aa
,即该男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不含致病基因,D正确。故选D。9.如图为某生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一个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该细胞上一分裂时期含有染色单体C.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D.该细胞
中染色体1和4不属于一个染色体组【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图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期,A错误;B、该细胞上一分裂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C、该细胞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D、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
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该细胞中染色体1和4属于一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B。10.下列关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精子结合后,卵细胞的细胞膜会
发生变化B.受精时,精子中的线粒体能全部进人卵细胞C.受精卵中的核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子代的多样性与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受精作用:(1)概念: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2)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3)结果: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平均来自精子和卵细胞,而营养物质和细胞质
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详解】A、与精子结合后,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变化,防止多精入卵,A正确;B、受精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所以尾部中的线粒体未进入卵细胞,B错误;C、受精卵中的细胞核的DNA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
(母方),而细胞质的DNA几乎都来自卵细胞(母方),C正确;D、子代的多样性与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有关,D正确。故选B。11.某DNA分子片段含有100个碱基对,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则该DNA分子片段中
游离的磷酸基团和胞嘧啶的数目分别是多少()A.2,85B.200,40C.2,60D.200,60【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
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1)DNA分子有两条链,每条链都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所以DNA分子中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2)设该DNA分子中A有x个
,C有y个,则A=T=x,C=G=y,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故2x+2y=200,2x+3y=260,求得x=40,y=60。故选C。12.用秋水仙素诱发因突变和诱导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分别是()A.有丝分
裂的前期和前期B.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后期C.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D.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前期【答案】D【解析】【分析】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
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详解】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其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即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也就是说秋水仙
素诱导基因突变发生在分裂间期,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机理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进而是有丝分裂后期发生分离的染色体不能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进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即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时,D正确。故选D。13.
人类第14号染色体总计含87410661个碱基对,研究报告称,第14号染色体含有1050个基因和基因片段。则平均每个基因含有的碱基数为()A.83248B.166496C.1050D.不能确定【答案】D【解析】【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2、基因是有遗传
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并非包括DNA上所有的碱基,所以知道了DNA
上的碱基总数和DNA上的基因总数也无法计算每个基因含有的碱基数。故选D。14.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A.改变了个体的遗传信息B.产生了新的基因C.对生物个体利大于弊D.改变了基因的遗传信息【答案】A
【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因
此改变了个体的遗传信息,A正确;B、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B错误;C、生物在相应的环境中能长久生存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表现,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生物变异打破了生物与原有环境的适应,因而表现为对生物个体弊大于利,C错误;D、只有基因突变改变基因中的遗
传信息,D错误;故选A。15.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些R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B.某些RNA能催化化学反应C.某些RNA能识别并转运物质D.某些RNA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答案】A【解析】【分析】常见的RNA有三种:mRNA、tRNA、rRNA。【详解】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
是DNA,某些RNA是病毒中的遗传物质,A错误;酶是蛋白质或RNA,故有的RNA具有催化功能,B正确;转运RNA能识别并转运物质氨基酸,C正确;核糖体RNA组成核糖体,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D正确。故选A。【点睛】小结:某些RNA具有催化功能,有些RNA可作为遗传物质,某些
RNA具有运输功能。1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及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染色体组中包括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B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C.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D.四倍体葡萄的果实比二倍体葡萄的果实大【
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套非同源染色体。.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中包括一套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A正确;B、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如单倍体小麦
,B错误;C、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只有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D、多倍体植物有果实和种子较大的特点,D正确;故选B。17.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宗旨在于测定人类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1.6亿个碱基对
的核作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的是()A.22条常染色体+X和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B.22对常染色体+X和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C.22条常染色体+X和Y染色体上基因的碱基序列D.22对常染色体+X和Y染色体上基因的碱基序列【答案】A【解析】【分析】人类基
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详解】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测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原因是①基因在染色体上;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代表遗传信息,人类的女性有46(22对+XX)条染色体,男性有46(22对+XY)条染色体;③由于X、Y染色体之间具
有不相同的基因和碱基顺序,因此,只有测24条(22+X+Y)染色体,才能获得人类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下列关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便于对染色体进行计数B.漂洗后可以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
酸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C.在低倍镜下找到分裂中期的细胞,跟踪观察着丝点的分离与移动D.解离过程需要用到质量分数为15%的HCl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答案】D【解析】【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
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A、有丝分裂后
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二倍,而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B、漂洗后可以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B错误;C、在低倍镜下找到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进行细观察,
但不能跟踪观察着丝点的分离与移动情况,因为细胞在解离的过程中已经死亡,C错误;D、解离过程用到的解离液是由质量分数为15%的HCl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照1∶1的比例配制成的,D正确。故选D。19.下列有关基因、DNA、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且呈线性排列
B.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D.姐妹染色单体所含基因总是完全相同的【答案】C【解析】【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
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少数存在于细胞质中,A错误;B、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
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B错误;C、一条染色体上没有复制时只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含有2个DNA分子,C正确;D、姐妹染色单体所含的基因如果发生过交叉互换,可能存在等位基因,因此姐妹染色单体所含的基因并不总是完全相同的,D错误。故选C。20.如图为真核细胞内细胞核中某基因的结构及变
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的A.基因1链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增大C.RNA聚合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催化核糖
核苷酸形成mRNAD.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
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2、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3、转录过程以四种
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详解】A、基因1链中即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内,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正确;B、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G-C对增多,(A+T)/(G+C)的值减少,但由于
A=T,C=G,(A+G)/(T+C)的值不变,仍为1,B错误;C、大分子物质RNA聚合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转录过程,能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mRNA,C正确;D、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基因复制过程中两条链即1链和2链均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相同,D正确。
故选B。21.如图表示模拟中心法则的某些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甲是DNA、乙是RNA,则该过程模拟的是转录B.该图模拟的某过程可能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C.判断某过程的类型可以从模板、原料以及产物等方面
考虑D.如果甲是RNA、原料是氨基酸,则甲类物质并非只有模板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中心法则的内容: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
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中心法则的后续补充有: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详解】A、若甲是DNA,乙是RNA,则该过程为转录,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
能量、酶和适宜的温度和pH,A正确;B、中心法则的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RNA复制,这些过程中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过程,即图示模拟的任一过程均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C、判断某过程的类型可以从模板、原料以及产物等方面考虑,因为中心法则所包含的5个过程中的模板、原料
和产物都有差异,C正确;D、如果甲是RNA、原料是氨基酸,则该过程模拟的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甲类物质RNA并非只有模板功能,还可作为转运氨基酸的工具,有的RNA参与形成核糖体,D正确。故选B。22.某生
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该生物自交和测交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分别约占()A.25%和50%B.50%和50%C.75%和50%D.75%和75%【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
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交产生的基因型为AaBb的子代
的概率为1/2×1/2=1/4,则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子代所占的比例为1-1/4=3/4=75%;基因型为AaBb个体测交(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
/2×1/2=1/4、1/2×1/2=1/4,显然不同于亲本的子代所占的比例为1-1/4-1/4=1/2=50%,即C正确。故选C。23.下列关于“假说一演绎法”叙述中错误的是()A.“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B.“一对相对性
状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属于演绎的内容C.“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D.“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了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了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答案】B【解析】【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
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可
以检验配子类型和比例,从而鉴定是否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B、“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属于发现问题过程,B错误;C、“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C正确;D、“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D正确。故选B。24.下图是某家族的系谱图以及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部分个体的基因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该病为伴X隐
性遗传病B.2号和5号个体都为该病的携带者C.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3/4D.通过遗传咨询可完全避免该病的发生【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4号为患者,结合其表现的凝胶电泳图谱可以看出,1、3、5均为携带者,据此可推测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详解】A、根据无中生有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因此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A错误;B、若与该病有关的基因用A、a表示,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5号一定为杂合子Aa,B正确;C、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因此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3/4×1/2=3/8,C错误;D、由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咨询并不能避免该病
的发生,需要通过产前诊断预防遗传病的发生,D错误。故选B。二、单项选择题25.微小核糖核酸(mRNA)是科学家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不同的mRNA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且miRNA能通过与靶m
RNA结合或引起靶mRNA的降解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下列有关miRNA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miRNA的产生不需要DNA分子作为模板B.miRNA在真核细胞中不直接编码蛋白质C.miRNA通过碱基互补
配对识别靶mRNAD.miRNA可影响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阶段【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
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详解】A、转录的产物是RNA,miRNA的产生也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因此需要DNA分子作为模板,A错误;B、miRNA是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说明它不能编码蛋白质,B正确;C、miRNA能通过与靶mRNA结合,说明
二者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C正确;D、miRNA引起靶mRNA的降解,导致细胞内翻译过程无正常的模板,从而无法完成翻译过程,D正确。故选A。26.微卫星分子标记又被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或简单重复序列,是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非编码”序列,由2-6个核苷酸
组成的串联重复片段构成。例如:DNA单链序列①“TTT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DNA单链序列②“AAAGACTGACTGACTGACTGACTGACTGACT…”由于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呈高度特异性并且数量丰富,因此是普遍使
用的DNA分子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NA单链序列①②的重复序列分别为“AGCA”和“GACT”B.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微卫星分子标记可用于亲子鉴定和刑侦领域D.基因中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越多,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越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D
NA单链序列①的重复序列为“AGC”,DNA单链序列②的重复序列“GACT”。【详解】A、DNA单链序列①②的重复序列分别为“AGC”和“GACT”,A错误;B、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基因存在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组,其遗传遵
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C、由于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呈高度变异性,因此微卫星分子标记可用于亲子鉴定和刑侦领域,C正确;D、由于微卫星分子标记属于非编码序列,不编码蛋白质,D错误。故选C。27.栝楼是雌雄异株植物,叶形有近圆形叶(E)和心形叶(e),
花粉e有50%不育。现有雌雄基因型均为EE:Ee=1:2的植株自由交配,子代中的近圆形叶与心形叶比值为()A.14:1B.19:1C.8:1D.24:1【答案】A【解析】【分析】自由交配发生在同一个物种的一个群体中,一个群体中同一物
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发生随剂的交配,此交配不含目的性或者家族性的选择,完全由随机,即每两个异性个体的交配概率都相等,这样的交配是自由交配。【详解】雌雄基因型均为EE:Ee=1:2的植株自由交配,雌雄配子均为2/3E、1/3e,花粉e有50%不育,因此
雄配子为4/5E、1/5e,则子代心形叶(ee)的比例为1/15,近圆形叶为14/15,近圆形叶与心形叶比值为14:1。故选A。28.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孩子。孩子的外祖父、外祖母和祖母色觉都正常,但祖父为色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孩子的性别可能是女性或男性B.孩子的色盲
基因从其祖父遗传而来C.孩子的祖母一定不携带色盲基因D.这对夫妇生二孩没有色盲基因的概率为50%【答案】D【解析】【分析】红绿色盲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用B/b表示,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孩子,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详解】A、据题意
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生出的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为XbY,一定为男性,A错误;B、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他外祖父、外祖母色觉都正常,因此他母亲的色盲基因来自于外祖母,因此孩子的色盲基因从其外祖母遗传而来,B错误;C、据
题意只知道祖母色觉正常,但并不知道是否含有色盲基因,C错误;D、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生二孩没有色盲基因(XBXB、XBY)的概率为1/2,D正确。故选D。29.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F2籽
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玉米的紫色与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亲本的表现型可能是白色甜和白色非甜C.F1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就能直接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D.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自交,有可能结出紫色籽
粒【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据此可知,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B),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C_为非甜,cc为
甜。【详解】A、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紫色与白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根据F2性状分离比可知,F1为AaBbCc,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cc、
AAbbCC,故亲本表现型可能是白色甜和白色非甜,B正确;C、F1为AaBbCc,可产生ABc的配子,故利用F1的花粉离体培养后需要经秋水仙素处理,才能获得AABBcc的个体,表现型为紫色甜粒纯合个体,C错误;D、F1为AaBbCc,F2中的白色籽粒基
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自交后不会出现紫色籽粒(A_B_),D错误。故选B。30.某常染色体遗传病中,基因型和患病情况的关系是:MM都正常、Mm有50%患病,mm都患病。下图为该病的两个家系,其中4号的基因型与Ⅰ代中的其余三人不同。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A.4号基因型为MM,1、2、3号个体基因型都为MmB.Ⅱ代个体中,仅有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可以确定的C.5号和8号的基因型相同,6号和7号的基因型相同D.5号和7号个体结婚,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为7/12【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
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题中Ⅰ代的四个个体均表现正常,说明四个人的基因型为MM或Mm,另外4
号的基因型与Ⅰ代中的其余三人不同,若1和2为MM,6号不可能患病,故4号的基因型为MM,而1、2、3号个体基因型都为Mm,A正确;B、亲代4人均表现正常,1号、2号的基因型为Mm、Mm,5号表现正常,其基因型可能是MM或Mm,6号的基因
型可能是Mm或mm,3号、4号的基因型为Mm、MM,则8号的基因型是MM或Mm,而7号表现患病,则其基因型只能是Mm,B正确;C、根据B项分析可知,5号和8号的基因型均可能是MM或Mm,因此二者可能相同,但也可能不同;6号的基因型为Mm或mm,而7号的基内型一定是Mm,即6号和7号的基因型可
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错误;D、5号的基因型为1/3MM、2/3Mm,7号的基因型为Mm,二者结婚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1/4+2/3×1/2×1/2+1/3×1/2×1/2=5/12,则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5/12=7/12,D
正确。的故选C。三、非选择题31.以下是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时做过的一些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分析回答:(1)实验Ⅰ:用____________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后,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得到的子一代噬体的性状与亲代相似。而且只检测到32P。由此可以推测DNA是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Ⅱ: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根据DNA的X光衍射图谱,以及对DNA分子不同碱基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提出了DNA分子的______
______结构模型、该模型属于____________模型。(3)实验Ⅲ:孟德尔用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进行杂交,F1自交后产生的F2代共有____种基因型。其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Ⅳ:育种工作者在研究番茄染色体变异时,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型为Bb的番茄幼苗·所获得的番茄植株细胞有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答案】(1)①.35S②.遗传物质(2)
①.双螺旋②.物理(3)①9②.3/8(4)①.4②.BBbb【解析】【分析】1.赫尔希和蔡斯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2.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
科学家克里克根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和化学家查哥夫研究的碱基的数量关系,最终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为物理模型。3.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
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小问1详解】实验Ⅰ:S和P分别是噬菌体蛋白质和DNA的标志性元素,因此,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取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得到的子一代噬体的性状与亲代相似。而且只检测到32P。由此可以推测DNA是使亲代黑子代之间有连续性的物质,即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小问2详解】实验Ⅱ: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根据DNA的X光衍射图谱,以及对DNA分子不同碱基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提出并设计做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小问3详解】实验Ⅲ:孟德尔用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进
行杂交,F1均表现为黄色圆粒,其基因型可表示为YyRr,F1自交后产生的F2代共有3×3=9种基因型,表现型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显然,其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6/16=3/8。【小问4详解】实验Ⅳ:
育种工作者在研究番茄染色体变异时,秋水鲜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无法分离到两个子细胞中,进而导致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即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型为Bb的番茄幼苗可获得基因型为BBbb的番茄植株,其细胞有
4个染色体组。32.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过程,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图乙表示该生物某个DNA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请问答下列问题:(1)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分析,图甲生物合成黑色素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图甲涉及到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过程。(2)结合图甲分析,基因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某一性状也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3)乙中、b、c过程发生的场所和体过程所不同,但都需要_________
__________等基本条件。(4)图乙中,核糖体在②上的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__(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一条②上通常结合着多个核糖体,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AC同时存在且bb纯合②.
b、c(2)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3)模板、酶、原料、能量(4)①.从左到右②.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或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
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小问1详解】根据图甲的生理过程可知,图甲生物合成黑色素需要酶①②③的依次催化过程,即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分析,基因型为A_bbC
_的生物能合成黑色素。图甲显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涉及到图乙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分别为图中的字母b和c。【小问2详解】图甲中基因控制了酶的合成,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实现了对性状的间接控制;同时图中的
生理过程也说明生物的某一性状也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小问3详解】乙图中、b、c分别是转录和翻译过程,前者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后者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但二者都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小问4详
解】图乙中,核糖体发生的是翻译过程,根据与②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tRNA的移动方向可推测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一条②mRNA上通常可结合着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该现象说明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
质,从而提高了合成蛋白质的效率。33.水稻的高秆对矮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纯合高秆抗病和纯合矮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测交,多次重复实验
,统计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为:4高杆抗病:1高秆易感病:1矮秆抗病:4矮秆易感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
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断,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若让F1自交,其后代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____。(3)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F
1测交后代出现性状重组类型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4)若用纯合抗病水稻作母本与易感病水稻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易感病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合理解释:①_________________;②母本细胞中含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
失,产生了不含B的配子。【答案】(1)①.不符合②.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四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1∶1∶1∶1(2)①.AB:Ab:aB:ab=4:1∶1∶4②.66%(3)F1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
互换(4)母本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含b的配子【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
组合。题意分析,高杆对矮杆为完全显现,抗病对感病为完全显现,因此A_B_表现为高杆抗病,A_bb表现为高杆不抗病,aaB_表现为矮杆抗病,aabb表现为矮杆不抗病,纯合高杆抗病的基因型是AABB,矮杆易感病的基因型是aab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用子一代进行测交实验,后代的
比例是4∶1∶1∶4,不是1∶1∶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遵循连锁交换定律。【小问1详解】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应为1∶1∶1∶1,然而实验结果不是这样,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
定律。【小问2详解】根据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断,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4∶1∶1∶4,若让F1自交,其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4/10×4/10+1/10×1/10)×2=34%,则杂合子的比例为1-34%=66%
【小问3详解】根据F1测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说明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从减数分裂来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出现性状重组类型的原因是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等位基因随之交换进而形成了重组的配子。【小问4详解】若用纯合抗病水稻(BB)作母本与易感病水稻(bb)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然而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易感病性状,即基因型为
bb,根据偶然可知,易感性状个体很少,这符合低频性的特点,因此可推测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母本抗病水稻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了基因型为b的配子并参与受精形成的;另一原因可能是母本细胞中含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进而产生了不含B的配子并参与受精引起
的。34.下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相关问题:的(1)图中甲病属于_______________遗传病,乙病属于_______________遗传病。(2)人类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改变引起的病,没有致病基因的遗传病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3)Ⅱ-3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Ⅰ-1与Ⅱ-2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他们再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
_。【答案】(1)①.伴X染色体隐性②.常染色体隐性(2)①.遗传物质②.染色体遗传遗传病(3)①.1/2②.12③.1/2【解析】【分析】只考虑甲病,Ⅱ-3和Ⅱ-4表现都正常,但生出患病的Ⅲ-7,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说明甲
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只考虑乙病,Ⅱ-1和Ⅱ-2表现都正常,但生出患病的Ⅲ-1,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小问1详解】只考虑甲病,Ⅱ-3和Ⅱ
-4表现都正常,但生出患病的Ⅲ-7,且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说明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考虑乙病,Ⅱ-1和Ⅱ-2表现都正常,但生出患病的Ⅲ-1,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问2详解】人类遗传病通常是
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其中没有致病基因的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小问3详解】Ⅱ-3表现正常,后代出现了Ⅲ-4患乙病和Ⅲ-7患甲病,因此基因型为BbXAXa,Ⅲ-5表现正常,但有一个患乙病的父亲,有一
个表现正常的父母(只考虑甲病),患甲病的兄弟,因此基因型为1/2BbXAXA、1/2BbXAXa,因此Ⅱ-3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Ⅱ-3基因型为BbXAXa,Ⅰ-1与Ⅰ-2表现正常,且后代Ⅱ-2患甲病,因此Ⅰ-1与Ⅰ-2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Ⅱ-2患甲病,后代Ⅲ-1患
乙病,因此基因型为BbXaY,因此Ⅰ-1(BbXAXa)与Ⅱ-2(BbXaY)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3×4=12种基因型。他们再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4×1/2+3/4×1/2=1/2。35.大豆花叶病毒会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大豆品
种甲(抗甲)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EMS诱变感病大豆,获得了新的抗病品种乙(抗乙)科研人员利用甲、乙品种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亲本组合F1F2抗病易感病抗病易感实验一抗甲×易感16025682实验二抗乙×易感018111340(1)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有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2)据表中数据分析,品种甲的抗病性状属于_______________性状,品种乙的抗病性状属于_______________性状,且品种甲和品种乙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合子/杂合子)。(3)抗病品种乙是易感品种经诱变获得的。理论上抗病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置有3种可能情况:I.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Ⅱ.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叉互换)”;Ⅲ.品
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上(在甲品种抗性基因相同的位点上发生突变产生另一等位基因)"。将品种甲和品种乙杂交得F1,再自交得到F2。若为情况Ⅰ,则F2中抗病和易感个体的比例是__________
_____;若为情况Ⅱ,则F2中抗病和易感个体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若为情况Ⅲ,则F2中抗病和易感个体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率性(2)①.显性②.隐性③.纯合子(3)①.13∶3②.1:0③
.1∶0【解析】【分析】表格分析:实验一中,抗甲×易感杂交,F1全部是抗病,F1自交F2中抗病∶易感=256∶81=3∶1,说明抗病为显性,易感为隐性;实验二中,抗乙×易感杂交,F1全部是易感,F1自交F2中抗病∶易感=111∶345=1∶3
,说明易感为显性,抗病为隐性,题中显示,用EMS诱变感病大豆,获得新的抗病品种乙”,判断乙抗病性状是隐性基因控制的;判断甲抗病性状是显性基因控制的。甲、乙两品种的抗性基因可能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小问1详解】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
性、低频率性和多害少利性。【小问2详解】由分析可知,品种甲的抗病性状属于显性性状,品种乙的抗病性状属于隐性性状,根据F2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可知,作为亲本的品种甲和品种乙都是纯合子。【小问3详解】抗
病品种乙是易感品种经诱变获得的。理论上抗病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置有3种可能情况:I.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Ⅱ.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
叉互换)”;Ⅲ.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上(在甲品种抗性基因相同的位点上发生突变产生另一等位基因)"。为了检测抗性品种乙的出现是上述哪种情况,将品种甲和品种乙杂交得F1,再自
交得到F2,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若为情况I,且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则品种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乙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二者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甲的抗性,其自交获得的F
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9A_B_(抗病)∶3A_bb(抗病)∶3aaB_(感病)∶1aabb(抗病),即性状分离比为抗病∶易感=13∶3。若为情况Ⅱ,且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则品种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乙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二者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
为抗病,由于相关基因连锁,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AB∶ab=1∶1,其自交获得的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1AABB(抗病)、2AaBb(抗病)、1aabb(抗病),即子代全部表现为抗病。若为情况Ⅲ,由于抗甲
与易感杂交后代均为抗病,说明控制抗甲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又知抗乙与易感杂交后代均为易感,说明控制易感的基因对控制抗乙的基因为显性,即控制抗甲、易感和抗乙的基因的显隐关系为抗甲(A)>易感(a)>抗乙(a1),则品种甲(AA)和品种乙(a1a1)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抗病A
a1(抗病),则F2中抗病和易感个体的表现型和比例为AA(抗病)、Aa1(抗病)、a1a1(抗病),即F2全部表现为抗病。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