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6)页,406.03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5b022e8fa64aa5baba7dd369748cd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一中2022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书》有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中华民族在伏羲时代就有了在自然和天地万物之间学习农业的耕种意识,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得以建立,形成了以“耕”为手段,“读”为
价值核心,为生存而耕,为济世而读的教育理念。这反映出()A.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特色B.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C.耕种意识决定人民教育理念D.中国教育理念趋于完备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
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3.春秋战国时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中去,部分商人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例如春
秋时期的子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等。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势力过大危及统治B.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D.商业文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4.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
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A重视风俗,顺俗行事B.道德教化,移风易俗C观俗立法,察国事本D.以俗观政,政俗结合5.商鞅认为:“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
起则错(施行)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其意在()A.强调法令制度重要性B.倡导“尚武”的社会风气C.借助武力巩固专制统治D.阐释实现国家统一的法宝6.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
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微、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的C.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7.曹操当政时,先后发布了三
次求贤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一举措客观上()A.保证了科举录取的公平公正性B.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C.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8.北宋时
,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代()A.
重文轻武社会风气B.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C.周边民族政权并立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9.成都武侯祠在清初得到了多次重建及维修(见如表),清初修复成都武侯祠旨在()修建时间修复情况修建人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了三绝碑碑亭和惠陵牌坊四川巡抚张德地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
)全面修复武侯祠:这次大修改变了明代以来诸葛亮与刘、关、张同祀一殿的格局,将其分为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关、张,后殿祀诸葛亮一家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四川巡抚罗森、四川布政使金俊、四川按察使宋可发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更换部分腐朽的梁柱和橡桷,修补墙垣四川巡抚于养志A.提升成都城市社会影响力B.
落实“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知10.乾隆年间,时人记载了顺德县摸鱼歌的表演盛况,“邑迎神赛会,多演戏,男女混集,王公严禁之。俗好唱摸鱼歌,王公自以为孝、悌、
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日给口粮,风俗为之不变。”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朝廷思想控制得到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C.世俗文化取得重大成就D.歌谣以社会教化为主旨11.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
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A.预备立宪不得人心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C.政府改革决心不足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2.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革命党人处于
不合法状态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C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D.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13.《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A.《意气
风发——1956年的中国)B.《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C.《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D.《迎风破浪——1992年的中国》14.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1711-1776年)认为,共和制才是他理想中的最佳政治制度。但他又指出。“我宁愿看
到这个岛上存在一个君主专制政体…出于对一切激进变革与政治热情的警惕以及防止由此带来的种种风险,君主立宪制更为稳妥和现实。”他的观点()A.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B.反映了启蒙运动对英国的影响有限C.主要是基于对英国
工业化结果的分析D.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现实15.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
割”旨在()A.建立一个有效有限联邦政府B.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C.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D.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二、非选择题.的16.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
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法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
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材料三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建立了分道巡按制度。御史选拔进士、举人出身为初步筛选条件,更重要的应为“贤
良方正人”“清谨介直之士”,并熟悉明朝法规,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御史监察范围从科差贼役、户口、词讼、农田、道路、军需、学校,到驿站、度量衡无所不察。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翰林院乃至都察院。——摘编自季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实施的重要制度有哪些?关于地方制度的推广有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秦始皇
和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实质是什么?(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巡按制度的特点。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从何时开始,及以什么事件为标志,学术界一直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欧洲文艺复兴说、新航路开辟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等,每一种学说皆自
成体系,有着其较为科学的划分依据。在国内学术界中,或许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而进入21世纪后,以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
开端的学说又开始盛行。笔者认为,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能太模式化地划分。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事
件为蒸汽机的发明。——摘编自卢鸿运《世界近代史开端新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中期将满文较大规模地应用于各级行政机构、边疆事务和对外交涉等领域,彰显
了清代“首崇满洲”的族群秩序。此外,汉语、蒙古文、藏文、察合台文、托忒文等文字也广泛使用,构建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多语文合璧制度。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中小学堂开设“国文”科,主要教授
汉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学相关内容。同时,还要求“各学堂皆学官音,以《圣谕广训直解》一书为准”。1911年出台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在边疆学堂中普及汉语、汉文。在一批边疆官员的提倡和支持下,蒙古、西藏、新疆、川边地区的不少新式学堂均开始使用
汉文教学。新式国民教育已初步突破了清廷延续200多年的“各语其语”的民族教育格局。——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提出了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务。1956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出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2年,“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央政府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倡导“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摘编自袁钟瑞《新中国推广普通话的历程
回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语文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政策的特征和意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