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6)页,1.56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501cb27f7250c14604cad4d9e7a73b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卷高三年级生物本试卷共11页,共100分,调研时长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关于组成细胞的物质,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A.水和无机盐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B.遗传信息的表达离不开核酸和蛋白质C.脂肪和蛋白质是组成生物膜主要成分D.蛋白质纤维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1、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生物体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
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在细胞中即能参与众多化学反应,结合水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糖类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有些糖类是细胞的结构物质,不能提供能量;2、核酸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合成也需要蛋白质(酶)的催化;3、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其功能为: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
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详解】A、结合水是细胞和生
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成分,A正确;B、遗传信息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部分,需要蛋白质和核酸,B正确;C、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C错误;D、蛋白质纤维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D正确。故选C。2.下图为叶绿体的电镜照片,
对其描述错误..的是()的A.①表示叶绿体膜,内膜内陷形成嵴增加了膜面积B.每个②由若干类囊体堆叠而成,扩展了受光面积C.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D.光合作用必需的酶分布在②和③【答案】A【解析】【分
析】据图分析,该图为叶绿体电镜照片,其中①为叶绿体膜,②为基粒,③为叶绿体基质。【详解】A、内膜内陷形成嵴增加了膜面积为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A错误;B、每个基粒由若干类囊体堆叠而成,扩展了受光面积,B正确;C、吸收光能的色
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C正确;D、光合作用必需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D正确。故选A。3.人体成熟红细胞不仅能够运输O2和CO2,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红细胞能够识别、粘附病毒,还可以发挥
类似于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成熟红细胞部分结构和功能如图,①~⑤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细胞呈圆饼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大,气体交换效率较高B.图中①和②表示被动运输过程,③、④和⑤表示主动运
输过程C.红细胞可以利用葡萄糖分解释放的能量将ADP转化为ATPD.红细胞识别病毒的功能与膜表面的糖被密切相关【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成熟红细胞部分结构和功能如图,其中①表示气体A
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②表示气体B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红细胞,③表示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钠钾泵进出红细胞,④表示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⑤表示水通过通道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详解】A、红细胞为了能够更好的运输氧气,其结构呈圆饼状,表面积与体积
的比值较大,气体交换效率较高,A正确;B、图中④表示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⑤表示水通过通道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二者均为被动运输,B错误;C、据图分析,红细胞利用葡萄糖分解释放的能量将ADP转化为ATP,C正确;D、
细胞膜的识别功能依靠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D正确。故选B。4.下图显示在环境CO2浓度和高CO2浓度下,温度对两种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有关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A.高CO2浓度条件下,叶片温度在45℃时两种植物真正光合速率最高B.环境CO2浓度条件下,40℃时限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
素相同C.自然条件下,与植物b相比,植物a更适合生活在高温环境中D.植物b的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在38℃左右最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显示在环境CO2浓度和高CO2浓度下,温度对两种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纵坐标是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
率。分析左图可知,在环境二氧化碳浓度下,植物a在叶片温度为42℃时,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植物b在叶片温度为38℃时,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分析右图可知,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植物a在叶片温度为42℃时,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植物b在叶片温度为42℃时
,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详解】A、高CO2浓度条件下,叶片温度在42℃时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最高,由于不知道呼吸速率,无法知道真正光合速率情况,A错误;B、对比左图和右图可知,在40℃时,植物a在环境二氧化
碳浓度和高二氧化碳浓度下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相同,此时限制植物a光合速率的因素可能是光照强度,植物b在环境二氧化碳浓度下的二氧化碳吸收的速率明显低于高二氧化碳浓度下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此时限制植物b光合速率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B
错误;C、据左图可知,自然条件下,叶片温度较高时,植物a的净光合速率较高,故与植物b相比,植物a更适合生活在高温环境中,C正确;D、据图可知,在环境CO2浓度条件下,植物b的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在38℃左右最高,在高CO2浓度条件下,植
物b的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在42℃左右最高,D错误。故选C。5.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如下两组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实验一: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二: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一中可用15N代替35S标
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B.实验二中大肠杆菌转录出的RNA分子都带有32P标记C.实验一中细菌裂解释放的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D.实验二中细菌裂解释放的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答案】D【解析】【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
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实验一中不能用15N代替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为噬菌体的DNA中也含有氮元素,若用15N标记,则会导致噬菌体的DNA也被标记,A错误;B、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大肠杆菌利用自己
的核糖核苷酸合成RNA,不会有标记,B错误;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故实验一中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不会含有放射性,C错误;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可知实验二中细菌裂解释放的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D正确。故选D。6.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生精缺陷雄鼠。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SRY基因与SDX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可育雌性小鼠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X或XYC.SDX基因突变雄鼠的异常表型可能是SDX蛋白促进了SRY基因的表达D.上述性逆转得到的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子代小鼠的雌雄比例为1∶2【答案
】D【解析】【分析】鼠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正常情况下性染色体组成XY的个体发育为雄性,XX的个体发育为雌性,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生精缺陷雄鼠,若该性逆转的可育雌鼠与正常雄鼠交配,亲本双方染色体组成为XY和XY。【详解】A、等
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所以该基因不含等位基因,SRY基因与SDX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正确;B、由于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所以可育雌性小鼠的性染色
体组成可能为XX或XY,B正确;C、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正常雄鼠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并且此时X染色体上存在SDX基因,而当SDX基因突变后部分雄鼠性逆转成雌鼠,性逆转雌鼠的性染色体中包括正常的SRY基因和发生突变的SDX基因,所
以SDX蛋白促进SRY基因表达可以解释SDX基因突变雄鼠的异常表型,C正确;D、若上述发生性逆转得到的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其亲本染色体组分别为性逆转雌鼠(记作XDY)和正常雄鼠(XY),杂交后代染色体组成为XX:XY:XDY=1:1:1(无X染色体的胚胎YY
无法发育);但由于性逆转雌鼠X染色体存在SDX基因突变的情况,若性逆转雌鼠提供Y,正常雄鼠提供X,此时由于X染色体来自于正常雄鼠,且SDX基因未突变,所以该鼠性别为雄性,占1份;若性逆转雌鼠提供X,正常雄鼠提供Y,此时X染色体来自于性逆转雌鼠,存在SDX突变基因,XDY雄鼠中有1
/4发生性逆转情况,将三种染色体组成的小鼠各看做4份,则子代小鼠的雌雄比例为(4+1)∶(4+3)=5∶7,D错误。故选D。7.芸薹属栽培种中二倍体种芸薹、黑芥和甘蓝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形成了四倍体种,关系如图(图中A、B、C
分别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数字代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骤然低温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自然加倍B.黑芥与芸薹培育荠菜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C.若甘蓝型油
菜与黑芥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D.若芥菜与甘蓝杂交,后代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中无法正常联会【答案】C【解析】【分析】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其中,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当秋水仙素作
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就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详解】A、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不能分裂,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
骤然低温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自然加倍,A正确;B、黑芥与芸薹培育芥菜的过程中发生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低温诱导,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基因重组,低温诱导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C、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组为AACC,黑芥染色体组为BB,若甘蓝型油菜与黑芥杂
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为ABC,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D、芥菜AABB与甘蓝CC杂交,后代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ABC,减数分裂中无法正常联会,D正确。故选C。8.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会产生抗体作用于自身甲
状腺,引起炎症,其中某些患者的甲状腺细胞被破坏,释放甲状腺激素,也称为甲亢性甲状腺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B.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导管运输至靶细胞C.甲亢性甲状腺炎患者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
高D.检测甲状腺激素含量水平即可诊断甲亢性甲状腺炎【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
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例如,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
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这就是风湿性心脏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还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会产生抗体作用于自身甲状腺,自己攻击了自己,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激素产生后通过弥散作用进入内环境,不需要导管运输,随体液运输,B错误;C、甲亢性甲状腺
炎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增多,负反馈作用于垂体,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C错误;D、检测甲状腺激素含量水平只能明确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是否正常,不能诊断是甲亢性甲状腺炎,也可能其他原因引起,D错误。故选A。9.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现有药物甲、乙,丙,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图中M是可催化
分解NE的酶,N作为转运蛋白可回收NE,当NE较多时,还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α受体,抑制NE继续释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B.通过M酶分解以及NE的回收可避免NE持续发挥作用C.NE作用于突触前膜的α受体影响递质释放属于反馈调节D.药物甲、
丙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与药物乙的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解;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解除抑制作用;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形成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NE发挥作用后与受体分开,被酶分解或通过突触前
膜(通过载体蛋白)回收,避免NE持续起作用,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当NE较多时,NE作用于突触前膜α受体,抑制NE继续释放,避免NE进一步增多,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D、药物甲可抑制酶降解NE,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解除抑制
作用,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三者都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浓度升高,作用效果相同,D错误。故选D。10.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
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
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
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
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详解】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
这是B细胞活化两个条件,A正确;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体液免疫中)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免的疫中)的增殖,B正确;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并不都可以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如浆细胞,C错误;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
呈递细胞,既参与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C。11.一些植物能通过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作为一
种信号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B.短日照能抑制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合成C.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合成均受基因表达的调控D.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激素调节,还受环境因素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
果实发育等。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等。【详解】A、光作为一种能源,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结合题干,光也能作为一种信号可以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A正确;B、依据题干信息,植物能通过
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并不能得出短日照能抑制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合成的结论,B错误;C、植物激素的合成均受到基因表达的调控,C正确;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所以
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激素调节,还受环境因素影响,D正确。故选B。12.研究人员在长白山苔原带的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和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一定区域内放置开顶式增温箱,3年后检测各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群落处理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对照0.79±0.001增温0.78±0.002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对照0.73±0.001增温0.66±0.006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指从群落中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A.该实验探究
了气候变暖对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影响B.增温处理对两种植物群落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同C.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D.增温显著提高了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答案】D【解析】【分析】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
数目。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基本思想为在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取决于物种多样性大小。物种多样性越高,则两个样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越小,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越大。【详解】A、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变化,即气候变暖对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可能影响,A
正确;B、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增温对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影响大于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B正确;C、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指从群落中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所以可推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C正确;D、依据辛
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概念,该指数越大,说明该群落的丰富度越大,表中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增温没有显著提高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D错误。故选D。13.应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人参-胡萝卜”杂种植株,拓展了植物的种质资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技术能体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该过程需要使用纤维素酶与胰蛋白酶C.利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D.该技术只适用于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个物种【答案】A【解析】【分析】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常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而不是灭活的病毒。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
可以获得某种多倍体植株,可根据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或形态的差异来鉴定杂种细胞。【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体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B、该过程需要使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去除植物的细胞壁,B错误;C、利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C错误;D、该技术适用于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个
物种,也适用于染色体数目不同的两个物种,D错误。故选A。14.下列实验中不需要植物细胞保持活性的是()A.观察洋葱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B.观察低温处理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C.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D.以菊花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答案】B【解析】【分析】在生物学实验中,有
不少实验需要保持细胞活性,如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探究细胞核功能的实验等,还有不需要保持细胞活性,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等。【详解】A、观察洋葱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需要保持细胞活性,A错误;B、观察低温处理后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已经经过解离处理,不需要保持活性,B正确;C、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需要保持细胞活性,C错误;D、以菊花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进行由外植体逐渐生成幼苗的过程,需要保持细胞活性,D错误。故选B。15.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
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
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详解】A、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B、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1.0个地球的1.4倍,B
正确;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共同应
对,携手合作,D正确。故选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二、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6.水稻籽粒灌浆是否充实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研究发现D基因在水稻叶片、茎和颖果中都有表达,其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运输脱落酸(AB
A)。D基因功能丧失的突变体籽粒灌浆缺陷,导致种子饱满程度降低,科研人员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1)ABA是在植物一定部位合成,运输到特定器官,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微量________。(2)图1为水稻植株的器官示意图,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和
突变体水稻授粉5天后不同器官中ABA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2科研人员推测,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3)科研人员利用3H标记的ABA验证了上述推测,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4)水稻灌浆结实的最高温度为35℃。进一步研究
发现高温下突变体灌浆缺陷较野生型的差距更为显著。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将24℃生长的野生型水稻转入35℃培养2小时,分别检测不同温度下颖果中D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3。据图分析,_______。(5)ABA可以激活颖果中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综合上述信息,解释
高温下野生型水稻确保正常灌浆的机制。【答案】(1)有机物(2)叶片中ABA的含量野生型低于突变体,颖果中ABA的含量野生型高于突变体(3)将等量3H标记的ABA涂抹在野生型、D基因突变体,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水稻颖果中的放射性强度(4)温度升
高促进D基因转录(5)高温下D基因转录量增加,蛋白D合成增多,促进ABA从叶片转运到颖果。颖果中ABA含量增加,激活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合成淀粉,从而确保水稻籽粒正常灌浆【解析】【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
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小问1详解】ABA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在植物的一定部位合成,运输到特定器官,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有机物,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小问2详解】图2
显示,叶片中ABA的含量野生型低于突变体,颖果中ABA的含量野生型高于突变体,而突变体是D基因突变体,D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运输脱落酸(ABA),故可推测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小问3详解】实验是为了验证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
的,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等量3H标记的ABA涂抹在野生型、D基因突变体的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水稻颖果中的放射性强度,预期野生型的放射性强度高于突变体。【小问4详解】图3的自变量是温度,35℃条件下D基
因的转录量相对值远高于24℃,说明温度升高促进D基因转录。【小问5详解】综合题目信息,高温能促进D基因转录,D基因转录量增加,蛋白D合成增多,蛋白D促进ABA从叶片转运到颖果。颖果中ABA含量增加,激活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合成淀粉,从而确保水稻籽粒正常灌浆,高温下野生型水稻可
确保正常灌浆。17.Ⅱ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而后逐步导致胰岛功能受损。A酶是催化某些蛋白质去除棕榈酰化的酶,血糖升高导致A酶活性降低。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探究A酶与Ⅱ型糖尿病的联系。(1)正常人体血糖浓度
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内经一系列变化促使Ca2+通道开放,胞内Ca2+浓度升高,引起包裹胰岛素的囊泡与______融合,胰岛素以______方式释放到胞外。(2)科研人员用动态浓度的葡萄糖灌注A基因敲除鼠(KO)和野生型鼠(WT),检测二者胰岛素分泌量,结果如图1。①曲线___
___为KO鼠的胰岛素分泌量,说明A酶抑制胰岛素分泌。②为解释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两种假设:假设1:A酶抑制胰岛素的合成进而抑制其分泌;假设2:A酶影响胞内Ca2+信号参与的胰岛素释放进而抑制其分泌。与WT鼠相比,若K0鼠胰岛细胞的胞内胰岛素总量和Ca2
+浓度分别表现为______(升高/降低/无明显差异),则排除假设1,且说明A酶作用于Ca2+信号下游。(3)进一步研究发现KO小鼠体内棕榈酰化的S蛋白(在Ca2+信号下游促进囊泡融合)含量升高。为验证A酶通过去除S蛋白的棕榈酰化来抑制胰岛素分泌,科研人员向体外培养的正常胰岛细胞和A酶活性降低的胰
岛细胞中过量导入不同外源基因,并检测胰岛素分泌量,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2。①第4组胰岛素分泌量低于第2组的可能原因是______。②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补充图2中第5、6两组的实验结果______。(4)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并结合胰岛素的生理作用,阐明正常人偶尔高
糖饮食可维持血糖平稳,但长期高糖饮食可能引发Ⅱ型糖尿病的原因______。【答案】(1)①.细胞膜②.胞吐(2)①.A②.无明显差异、无明显差异(3)①.4组添加过量外源S基因会表达过量S蛋白,由A酶催化产生了比2组更多
的去除棕榈酰化的S蛋白。②.5、6组结果差异不大,比1组低(与3组比可高可低可一样)。(4)偶尔高糖饮食血糖升高使A酶活性降低,去棕榈酰化的S蛋白减少,胰岛素释放量增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转化而
降低血糖。长期高糖饮食导致胰岛素持续释放,损伤胰岛B细胞而引发Ⅱ型糖尿病。【解析】【分析】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其作用是①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②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③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④抑制肝糖原分解⑤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小问1详解】胰岛素是大分子物质,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包裹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进而被释放到胞外。【小问2详解】①由结论“说明A酶抑制胰岛素分泌”可以推断,A基因敲除鼠由于不含有A基因,而无法表达A酶,因此不能抑制胰
岛素分泌,导致胰岛素分泌量高于野生型鼠,从图上来看,曲线A的胰岛素分泌量较高,因此曲线A代表KO鼠的胰岛素分泌量。②若要排除假设1,则说明A酶并不抑制胰岛素合成,则KO鼠胰岛细胞的胞内胰岛素总量与WT鼠无明显差异,若要进一步说明A酶作用于Ca2+
信号下游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则KO鼠胰岛细胞的Ca2+通道正常开放,Ca2+正常内流,那么KO鼠胰岛细胞的胞内Ca2+浓度与WT鼠无明显差异。【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第2组在A酶活性降低胰岛细胞中不转入外
源基因,第4组在A酶活性降低胰岛细胞中转入过量外源S基因,第4组S基因表达的S蛋白在A酶的催化作用下,更多的被去除棕榈酰化,从而导致包裹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减少,最终释放较少的胰岛素。第5组正常胰岛细胞和第6组A酶活性降低胰岛细胞均
导入过量外源S突变基因,这两个组外源S突变基因表达的S蛋白棕榈酰化完全消除,因此这两个组中包裹胰岛素的囊泡和细胞膜融合的情况无明显差异,释放的胰岛素也无明显差异,与第3组正常胰岛细胞导入过量外源S基因相比(其S蛋白较多去乙酰化),其释放的胰岛素含量可能较多或较少,也可能与第3组无明显差异。【小问4
详解】正常人的胰岛细胞功能正常时,偶尔高糖饮食后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导致A酶活性降低,去除棕榈酰化的S蛋白减少,导致胰岛素释放量增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但是长期高糖饮食导致胰岛素持续释放,损伤胰岛B细胞,胰
岛素分泌减少,进而引发Ⅱ型糖尿病。18.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光合产物如何进入叶脉中的筛管高等植物体内的维管束负责物质的长距离运输,其中的韧皮部包括韧皮薄壁细胞、筛管及其伴胞等,筛管是光合产物的运输通
道。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从叶肉细胞的细胞质移动到邻近的小叶脉,进入其中的筛管-伴胞复合体(SE-CC),再逐步汇入主叶脉运输到植物体其他部位。蔗糖进入SE-CC有甲、乙两种方式。在甲方式中,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
间连丝即可进入SE-CC.胞间连丝是相邻细胞间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通道。在乙方式中,蔗糖自叶肉细胞至SE-CC的运输(图1)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运输到韧皮薄壁细胞;②韧皮薄壁细胞中的蔗糖由膜上的单向载体W顺浓度梯度转运到SE-CC附近的细胞外空间(包括细胞壁)中;③蔗
糖从细胞外空间进入SE-CC中,如图2所示。SE-CC的质膜上有“蔗糖-H+共运输载体”(SU载体),SU载体与H+泵相伴存在。胞内H+通过H+泵运输到细胞外空间,在此形成较高的H+浓度,SU载体将H+和蔗糖同向转运进SE-
CC中。采用乙方式的植物,筛管中的蔗糖浓度远高于叶肉细胞。研究发现,叶片中SU载体含量受昼夜节律、蔗糖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呈动态变化。随着蔗糖浓度的提高,叶片中SU载体减少,反之则增加。研究SU载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及调控机制,对于了解光合产物在植物
体内的分配规律,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1)光合作用的________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进行,类囊体膜上的蛋白与________形成的复合体吸收、传递并转化光能。光反应产生________,最终影响暗反应过程有机物的合成。(2)在乙方式中,蔗糖经W载体由韧皮薄壁细胞运输到细
胞外空间方式属于________。由H+泵形成的________有助于将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转运进SE-CC中。与乙方式比,甲方式中蔗糖运输到SE-CC的过程都是通过________这一结构完成的。(3)下列实验结果支持某种植物存在乙运输方式的有________。A.叶片吸收14C
O2后,放射性蔗糖很快出现在SE-CC附近的细胞外空间中B.用蔗糖跨膜运输抑制剂处理叶片,蔗糖进入SE-CC的速率降低C.将不能通过细胞膜的荧光物质注射到叶肉细胞,SE-CC中出现荧光D.与野生型相比,SU功能缺陷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积累更多的蔗糖和淀粉(4)除了具有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料、为生命活
动供能等作用之外,本文还介绍了蔗糖能调节SU载体的含量,体现了蔗糖的________功能。【答案】(1)①.光②.色素③.ATP和NADPH。(2)①.协助扩散(易化扩散)②.质子梯度(H+深度差)③.胞间连丝(3)ABD(4)信息传递【解析】【分析】1、根据题
干信息,“蔗糖经W载体由韧皮薄壁细胞运输到细胞外过程中”,可知蔗糖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且由题意“韧皮薄壁细胞中的蔗糖由膜上的单向载体W顺浓度梯度转运”可知,蔗糖的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故蔗糖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易化扩散);由题干信息“胞内H+通过内H+泵运输到细胞外空间,在此形成较高的H+浓度,SU载体将H+和蔗糖同向转运进SE-CC中”,可知由H+泵形成的跨膜H+浓度差有助于将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转运进SE-CC中。2、分析题意可知,
光合产物进入筛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甲方式是通过胞间连丝的形式进行;乙方式共分为三个阶段,采用乙方式的植物,筛管中的蔗糖浓度远高于叶肉细胞。【小问1详解】叶绿体类囊体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因此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进行,
类囊体膜上的蛋白与光合色素形成的复合体吸收、传递并转化光能。光反应产生ATP和NADPH,最终影响暗反应过程有机物的合成;【小问2详解】结合题意分析,在乙方式中,蔗糖经W载体由韧皮薄壁细胞运输到细胞外过程中,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且由题意“韧皮薄
壁细胞中的蔗糖由膜上的单向载体W顺浓度梯度转运”可知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故方式为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胞内H+通过H+泵运输到细胞外空间,在此形成较高的H+浓度”,故由H+泵形成的跨膜H+浓度差(或质子梯度)有助于将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转运进SE-CC中;结合
题意可知,乙方式的跨膜运输需要浓度差和载体蛋白等协助,与其相比,甲方式“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即可进入SE-CC”,即甲方式中蔗糖运输到SE-CC的过程都是通过胞间连丝这一结构完成的;【小问3详解】A、叶片吸收14CO2后,放射性蔗糖很快出现在SE-CC附近的细胞外空间中,说
明物质是蔗糖自叶肉细胞至SE-CC的运输的,符合乙运输方式,A正确;B、用蔗糖跨膜运输抑制剂处理叶片,蔗糖进入SE-CC速率降低,说明物质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符合乙中的②过程,B正确;C、将不能通过细胞膜的荧光物质注射到叶肉细胞,SE-CC中出现荧光,推测叶肉细胞中
的蔗糖可能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进入SE-CC,即可能是甲方式,C错误;D、与野生型相比,SU功能缺陷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积累更多的蔗糖和淀粉,说明SU是将叶肉细胞中的蔗糖转运进SE-CC中的重要载体,符合乙方式中的③过程,D正确。故选ABD。【小问4详解
】结合题意"叶片中SU载体含量受昼夜节律、蔗糖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呈动态变化。随着蔗糖浓度的提高,叶片中SU载体减少,反之则增加"可知,蔗糖能调节SU载体的含量,即蔗糖可以调节一些生命活动,体现了蔗糖的信息
传递功能。的19.灵敏的嗅觉对多数哺乳动物的生存非常重要,能识别多种气味分子的嗅觉神经元位于哺乳动物的鼻腔上皮。科学家以大鼠为材料,对气味分子的识别机制进行了研究。(1)嗅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作为感受器,在气味分子的刺激下产生________,经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形成的_
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_________,产生嗅觉。(2)初步研究表明,气味受体基因属于一个大的基因家族。大鼠中该家族的各个基因含有一些共同序列(保守序列),也含有一些有差异的序列(非保守序列)。不同气
味受体能特异识别相应气味分子的关键在于_________序列所编码的蛋白区段。(3)为了分离鉴定嗅觉神经元中的气味受体基因,科学家依据上述保守序列设计了若干对引物(图1),利用PCR技术从大鼠鼻腔上皮组织mRNA的逆转录产物中分别扩增基因片
段,再用限制酶HinfI对扩增产物进行充分酶切。图2显示用某对引物扩增得到的PCR产物(A)及其酶切片段(B)的电泳结果。结果表明酶切片段长度之和大于PCR产物长度,推断PCR产物由________组成。(4)在上述
实验基础上,科学家们鉴定出多种气味受体,并解析了嗅觉神经元细胞膜上信号转导的部分过程(图3)。如果钠离子通道由气味分子直接开启,会使嗅觉敏感度大大降低。根据图3所示机制,解释少量的气味分子即可被动物感知的原因______。【答案
】(1)①.兴奋②.突触③.嗅觉中枢(2)非保守(3)保守序列和非保守序列片段交替连接(4)气味分子与嗅觉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包括G蛋白、活化的C酶、CAMP等中间步骤),最终使钠离子通道开启,这种间接开启方式需要多个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放大了信号,
使得少量的气味分子即可被动物感知。【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
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解】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的结构,气味分子刺激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将信息传递到嗅觉中枢,产生嗅觉。【小
问2详解】蛋白质分子的功能由其结构决定,不同气味受体能特异性识别相应气味分子,其关键在于受体蛋白质中结构不同的部分,由非保守序列编码。【小问3详解】图乙显示用某对引物扩增得到的PCR产物(A)及其酶切片段(B)的电泳结果,分析可知,PCR产物包含保守序列和非保守序列。
若非保守序列不同,酶切位点会有区别,使得酶切产物的长度可能不同,从而导致酶切片段长度之和大于PCR产物长度,因此PCR产物由保守序列和非保守序列片段交替连接组成。【小问4详解】根据图丙分析可知,少量气体分子通过活化G蛋白使得C酶活化,在C酶的催化下,
ATP转化为cAMP,cAMP促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气味分子被动物感知。20.科学家利用肿瘤模型小鼠进行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不仅能逃脱肿瘤微环境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还能
广泛地影响全身的细胞免疫功能。请分析回答:(1)已知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PC)的作用(如图1所示),APC呈递出抗原,与胞毒T细胞表面的_____结合作为第一信号;APC表面表达出协同刺激分子(如B7等)与胞毒T细胞上的CD28结合,作为第二信号;_____细胞产生
细胞因子调节活化细胞免疫过程。(2)科学家首先用LM病原体感染不同小鼠,测定了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标志物分子含量(如图2),实验结果说明_____。(3)基于以上研究科学家提出假说:肿瘤小鼠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由APC的活性受损导致的。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说(选编号)。a
.病原体感染的普通小鼠b.病原体感染的敲除B7基因的普通小鼠c.病原体感染的肿瘤小鼠d.病原体感染的敲除CD28基因的普通小鼠e.APC表面B7分子含量f.T细胞活化水平小鼠检测指标实验组①_____③_____对照组②_____(4)进一步研究中,科学家用两种活化剂处理小鼠,测定了细
胞毒性T细胞增殖标志物分子含量,结果如图3。该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上述假说,请你阐述理由_____。(5)根据上述研究,请你谈谈提升肿瘤患者免疫力的临床启示_____。【答案】(1)①.受体②.辅助性T(2)在感染LM
病原体时,与普通小鼠相比,肿瘤模型小鼠T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3)①.c②.a③.ef(4)支持。因为实验结果显示,病原体感染后,CD40处理组肿瘤模型小鼠的T细胞数量较未处理组模型鼠明显多,趋近于普通小鼠的水平;该实验说明肿瘤模型小鼠的T细胞活化水平低确实是APC活性受损导致。
而用细胞因子处理模型鼠T细胞数量与未处理组几乎相同,也即T增殖水平几乎无变化,进一步支持了“肿瘤小鼠的APC活性受损导致T细胞活化不足”,因为单有细胞因子补充无法实现T细胞的活化(5)开发相关药物提升抗原呈递细胞活性来提升患者免疫力【解析】【分
析】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
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小问1详解】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PC)的作用,APC呈递出抗原与细胞毒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作为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的第一信号;
APC表面表达出协同刺激分子(如B7等)与胞毒T细胞上的CD28结合,作为第二信号;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能调节活化细胞免疫过程。【小问2详解】据图2结果可知,在感染LM病原体时,肿瘤模型小鼠比普通小鼠的标志物分子含量相对值较低,说明与普通小鼠相比,肿瘤模型小鼠T细胞的增殖
明显减弱。【小问3详解】为了探究肿瘤小鼠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水平的降低是否由APC的活性受损导致的。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小鼠,因变量为APC表面B7分子含量和T细胞活化水平。所以实验组的处理为c.病原体感染的肿瘤小鼠,对照组的处理为a.病原体感染的普通小鼠,检测指标为e.APC表面B7分子含量,
f.T细胞活化水平。【小问4详解】因为实验结果显示,病原体感染后,CD40处理组肿瘤模型小鼠的T细胞数量较未处理组模型鼠明显多,趋近于普通小鼠的水平;该实验说明肿瘤模型小鼠的T细胞活化水平低确实是APC活性受损导致。而用细胞因子处理模型鼠T细胞数量与未处理组几乎相同,也即T增殖水平
几乎无变化,进一步支持了“肿瘤小鼠的APC活性受损导致T细胞活化不足”,因为单有细胞因子补充无法实现T细胞的活化。所以支持上述假说。【小问5详解】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开发相关药物提升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来提
升患者免疫力。21.植物叶片颜色变黄会影响光合速率。叶片颜色变黄的机制是作物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的(1)叶片变黄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或__________,导致色素代谢系统中关键酶活性改变,光合色素合成受阻。(2)中国农科院在培育的黄瓜(雌雄同株,单性花)中发现一叶色突变体甲,
表现为“苗期黄”。甲与野生型黄瓜正反交的F,均为野生型,F1自交,F2植株表现苗期黄的比例为1/4,仅从实验结果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该研究设计正反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3)发现另一叶色黄化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乙,表现为“心叶黄”。杂交实验证明这两种黄
叶突变性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请用遗传图解阐释该杂交过程及结果(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4)SSR是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异性短核苷酸序列,可作为基因定位的遗传标记。取(2)中F2代绿、黄植株各100株,提取
DNA并将表现型一致的植株DNA混合。PCR扩增不同样本的SSR遗传标记,电泳结果如图1据F2苗期黄植株混合DNA未检测出SSR-B判断:苗期黄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其理由是__________。(5)为进一步验证(3)的结论,选择6号染色体上的另一SSR设计引物。对
(2)中F2突变体100株进行SSR扩增,结果如图2;用突变体乙重复(2)的操作,对获得的F2突变体100株进行SSR扩增,结果如图3。图2和图3结果是否支持(3)的结论?请阐述理由。【答案】(1)染色体变异(
2)①.苗期黄为隐性性状,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分离定律)②.研究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核基因还是细胞质基因(位于细胞核还是细胞质)(3)(4)结果说明野生型基因与SSRB位于6号染色体上(紧密连锁),则其等位基因苗期黄基因也位于6号染色体上(若苗期黄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该
基因会与SSRB自由组合,苗期黄植株DNA混合检测时就一定会出现SSRB标记)(5)支持。图2显示:F2苗期黄突变体6号染色体的SSR扩增结果绝大多数与甲一致,说明苗期黄及其等位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与6号染色体上的SSR紧密连锁);图3显示:F2心叶黄突变体6号染色体的SSR扩增结果有
3种类型,比例是12:1,说明心叶黄及其等位基因与6号染色体的SSR自由组合,即心叶黄及其等位基因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
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叶片变黄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导致色素代谢系统中关键酶活性改变,光合色素合成受阻,进而表现性状的改变。【小
问2详解】中国农科院在培育的黄瓜(雌雄同株,单性花)中发现一叶色突变体甲,表现为苗期黄”。甲与野生型黄正反交的F,均为野件型,F1自交,F植株表现苗期黄的比例为14,从实验结果可分析出突变体甲表现的性
状为隐性性状,即苗期黄是隐性基因控制的,该突变为隐性突变。该研究设计正反交实验的目的是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且与细胞质基因无关。【小问3详解】发现另一叶色黄化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乙,表现为“”心叶黄”。杂交实验证明这两种黄叶突变性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根据题意可知,突变体甲的基因型可用AaBB表示,突变体乙的基因型可表示为众AAbb,让甲与乙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野生型,让F1自交,F2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为9A_B_(野牛型):A_bb(心叶黄):aaB_(苗期黄):aabb(双
突变体),相关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或者9A_B_(野生型):7突变型(A_bb(心叶黄):aaB_(苗期黄):aabb(双突变体)):。【小问4详解】据F2苗期黄植株混合DNA未检测出SSRB判断:检测结果中凡是检测出SSRB的个体均
表现为野生性状,没有检测出SSRB的个体表现为苗期黄性状,说明野生型基因与SSRB位于6号染色体上(紧密连锁),则其等位基因苗期黄基因也位于6号染色体上。【小问5详解】为进一步验证(3)的结论,选择6号染色体上的另一SSR设计引物。对(2)中F2突变体
100株进行SSR扩增,结果如图2;用突变体乙重复(2)的操作,对获得的F2突变体100株进行SSR扩增结果如图3。图2显示:F2苗期黄突变体6号染色体的S$R扩增结果绝大多数与甲一致,说明苗期黄及其等位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与6号染色体上的SSR紧密连锁);图3显示:F2心叶黄突变体6号染色
体的SSR扩增结果有3种类型,比例是1:2:1,说明心叶黄及等位基因与6号染色体的SSR自由组合,即心叶黄及其等位基因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