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340.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14)页,34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3ef07c537a4e497951055bcb69c9c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考历史学科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其共同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D.各国君

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即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变化,故C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和各国君主巩

固统治的需要是变法的条件,不是根源,故B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根源”,利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来解答。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

发生重大变化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实质上都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直接导致了土地私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选项B正确;铁犁牛耕推广导致了赋税制度的变化,选项A排除;赋税制度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封建制度确立,但是这不是赋税制度改革的直接作用,排除C;赋税制度改革不会直接促成奴隶主贵族世袭权力的废除,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春秋战国时期

赋税制度的改革直接促成土地所有制度的变化。3.商鞅变法最为突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法律严酷,激化阶级矛盾C.奖励军功加剧了社会动荡D.推行县制,导致国家分崩离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抑制商品经济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

策,在封建社会前期有一定积极作用;奖励军功加强了军事力量,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着积极意义;只有严酷法律,造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故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加快俸禄制取代

封邑制进程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推行县制D.实行连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封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县令实行俸禄制,并且皇帝随时可以任免。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故C项正确;AB项涉及的是经济方面,与主旨无关,

排除;连坐制涉及的是刑罚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5.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推广县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

础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选项分析:A项只是说了经济方面;B项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项是说的选官制度,也能够体现对地方的控制不断的加强,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对对方管理的加强;再看D项,县制是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

世袭的特权。比较CD二项,得出D项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故,正确答案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6.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

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是指春秋前期的变革直到春秋末年才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也就是说战国初期的社会制度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不同,因此答

案选C,A、B两项与题中“社会制度变革”含义不符,由题干中时间“春秋末年”可以排除D项。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时代,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奴隶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②上层建筑的改革,郡县制度的出现;③军事:战争

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④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7.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

制B.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商鞅变法中采取承认土地私有的措施,

实行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得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B项中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家·商鞅变法8.如图是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图片,商鞅此举的

历史意义在于()A.获取人民的支持,减少变法的阻力B.打击贵族势力,废除世袭特权C.树立变法威信,推动变法顺利进行D.赢取秦孝公的信赖和支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徙木立信”使人们对商鞅说话做事给予充分的信任,

从而树立了较高的威信,这有利于变法的顺利进行。故C项正确;ABD项与“徙木立信”的主旨含义无关,排除ABD项。9.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实现了北魏自身的封建化,故答案为A。商鞅变法未体现出B项内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均未体现出CD项内容。考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点评: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

建化的进程,秦朝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秦国最终统一全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也是使北魏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统一了北方,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地贡献。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

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

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迁都洛阳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不符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整顿吏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的清明,与题意不符,排除B。移风易俗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但不符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11.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

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将大量无主的荒地

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是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以重新开垦。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也是北方经济恢复的原

因,但不是最主要的,故此题选A项考点: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

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并根据知识进行适当的分析即可。1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

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答案】B【解析】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符合题意;AC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错误,汉

化政策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排除。1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D.倡导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没有倡导严刑峻法。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A、B、C三项都是两者的相同点;D项是不同点,孝文帝改革并没有倡导严刑峻法,商鞅变法中倡导严刑峻法,故此题选D项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点评:孝文帝改革与商

鞅变法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

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14.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迁都洛阳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

可知,北魏时期先进的生产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孝文帝改革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迁都洛阳和确立封建生产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进步,故C项错误;改革鲜卑旧俗是社会习俗的内容,故

D项错误。1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肃明纲纪

,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得知北魏吏治得到好转,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所以选A。16.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

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各级官吏贪污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

措施是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D正确。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内容【详解】17.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

更戍法【答案】A【解析】【详解】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故选A。

18.为了克服北宋初期“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保甲法B.将兵法C.更戍法D.保马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北宋初期”“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

处”可以判断这是实行更戍法带来的兵将脱节、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弊端,而王安石变法中针对此的措施即是将兵法。故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19.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设立的机构是()A.市易

务B.邸店C.发运使D.十三行【答案】A【解析】【详解】市易务是王安石变法实行市易法中为管理市场而设立的商业机构,故A项正确;邸店属于商人休息与停货的场所,故B项错误;发运使是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故C项错误

;十三行是清朝的对外贸易机构,故D项错误。20.“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A.杜绝高利贷盘剥B.

抑制土地兼并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

答案选C;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21.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均输法【答案】A【解析】A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故选A;B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

平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也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排除D。2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均输法④市

易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A【解析】青苗法贷款给百姓导致民众负担过重,募役法伤害了中产阶级的利益,①②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23.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解决财政困难,加强军事力量B.消除割据

势力,强化中央集权C.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D.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明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基本出发点,旨在解决“冗兵”“冗官”“冗费”现象,以改变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不符,C项是方田均

税法的主要目的,D项是青苗法和免役法的直接意图,故排除BCD。24.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

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ACD都与材料不符。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①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②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原先

科举制的弊端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之所以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他已发现科举制存在弊端,为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废除明经诸科,改革科举制,故A项正

确;王安石变法没有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北宋的私人办学比较兴盛,故B项错误;王安石是对科举制进行改革,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教育,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6小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

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

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

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材料一中的图片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提供了一条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耕作方式上出现

了牛耕,土地兼并开始出现,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所反映的史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商鞅变法的措施比较多,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涉及到的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的影响应该从生产关系变革、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逐渐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作答。(3)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

在联系,则要从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实质或领域等方面入手,材料一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方式方面的内容;材料二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材料二历史事件发生正是由于材料一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进步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详解】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

、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

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材料四(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

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1)根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根据材料

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1)反对。原因:实行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2)肯定。原因:因为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目的

是为变法制造舆论。(3)观点:变法帮了腐败的忙。(意思相近即可)第一种答案:不正确。因为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败的根源是

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的。第二种答案:有一定道理。因为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危害了百姓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

能力。依据材料一中的“宽富而困贫”“使农民失业”等关键语可以判断出其反对变法的态度,依据材料二中“分地计量”、“以地之等,均定税数”等有效信息可知其反对变法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

的能力。从材料“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原因。(3)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首先利息并不低”

、“而各地还要加码”、“手续还麻烦”、“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等分析易中天的观点,总之易中天认为变法一无是处。对于易中天的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回答。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内容、败因;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成效、败因、评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