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446.0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7)页,446.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38860830bf5c38f314fdd896b4edc4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合计56分)1.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

.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

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落后;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适时耕作和因时因土耕作,并未体现耕作技术的进步;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不只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还

有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明清东南沿海一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9/10,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

是A.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B.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C.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D.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增多,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

多,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故A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B错误;烟草是由美洲传入我国的,材料反映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不能说明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赋税的来源的信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

键信息是“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联系所学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3.读下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

国户口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4422476062.9%662429637.1%据此可知A.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在唐朝已确立B.南方商业不

断发展C.政治重心南移带动经济重心南移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中可以看出,由西汉至唐代再至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不断增加,联系所学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

方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选D;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B与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关系不大,排除;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开封,C错误,排除。4.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

,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D项正确。5.古人在形容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漆器时说:“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这主要说明官营

手工业A.生产由官府垄断B.标准极高不计成本C.产品到市场销售D.管理严格技术保密【答案】B【解析】【详解】“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说明漆器的制作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官营手工业标准极高,生产不计成本,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官营手工业产

品不面向市场销售,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6.“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

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指盐铁使,掌管盐铁专卖)远不知。”白居易的这首《盐商妇》反映的现象包括①盐铁收益主要归州县②盐铁使对地方盐务管控不力③有部分盐商非法获利④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A.①②B.

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指盐铁使,掌管盐铁专卖)远不知。”可得出盐铁使对地方盐务管控不力,而有部分盐

商非法获利。故B项正确;盐铁收益主要归国家,且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CD项。7.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

市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

及“向农村扩散”“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排除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联系所学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8.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

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

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主要表现有: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城镇商业呈现繁荣,①②③正确,故选A;闭关锁国政策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现象,④排除,

故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联系所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解答。9.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商税(万贯)农业税:商税至道三年(997年)2408.

11567.360:40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2021.35117.228:72年)A.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B.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C.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

产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看出,商业税逐渐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排除C;材料与边境战争无关,排除D。10.《论南洋事宜》记载:“南

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A.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

】由材料“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可以得出,所述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破坏了经济发展,无法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转为盗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故C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

除。1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

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D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

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

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12.1565年开始,西班牙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形成繁盛的“丝一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

拉大帆船贸易”,产生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A.海上丝绸之路兴起B.新航路开辟C.黑奴贸易开始D.工业革命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西班牙人通过海路沟通菲律宾马尼拉和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结合“1565年”的时代

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因为当时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专指当时中国政府从海路向西的探索,与西班牙的航海贸易无关;C选项错误,黑奴贸易发生于欧洲、非洲和美

洲之间,与亚洲特别是中国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

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B.西班牙人养成了奢靡的不良C.金银未在本国转变为资本原始积累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对外殖民

掠夺与扩张中获取大量黄金用以满足封建统治者享乐需要,并未用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造成大量黄金流失外债高筑的局面,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商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现象不能说明西班牙的整体的奢靡社会风气,排除.D项,荷兰崛起于17世纪,排除。14.马克

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农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地位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机器大生产的推动D.欧洲价格革命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16世纪欧洲使得“封建

主和农民衰落”,“资本家阶级地位则相应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价格革命,所以D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指的是商业革命,其对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影响不直接不明显,所以排除AB两项,机器大生产开始于18世纪中期,C项与题意不符。【点睛】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

发展和封建社会的没落。15.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殖民地运输货物至英国或另一殖民地,或欧洲商品运送英国及英国的殖民地,均须使用英国船只装载。这规定反映了A.西班牙丧失了海外殖民地B.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C.英国

与荷兰商业竞争激烈D.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为打击荷兰人的海上贸易,于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C正确;据所学可知

,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仍保留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B错误;据所学可知,17世纪晚期,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故D错误。16.有人指出:“三角贸易是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

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殖民者的罪恶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B.没有黑奴贸易就没有世界市场的形成C.非洲黒人主导了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D.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黑人奴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三角贸易是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

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可以看出三角贸易加强了欧亚非美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三角贸易的作用,排除;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的主导者是欧洲殖民者,故C项错

误;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17.下面是1500-1850年全球人口迁移情况表,其中人口迁移主流方向出现的原因是()时间迁出地迁入地概况1500—1850年欧洲、非洲美洲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A.欧洲大举进行

殖民扩张B.美洲人大量对外移民C.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D.工业革命向美洲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是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此时人口迁移主流方向是从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并且黑奴远远多于白人,这主

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并且进行了奴隶贸易,从而出现了此时的人口迁移,A项符合题意;美洲是移民输入地,不是对外输出,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在20世纪末期,且不是此时人口迁移的原因,C项错误;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不符合材料开始的时间,D项错误

。故选A。18.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760

年到1850年”说明这一时期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前,故A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在工业革命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

期间,英国原棉数量的增加,这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19.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

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

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

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20.下面是16—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图(单位:%)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16世纪英国贩卖的黑人奴隶主要流向

城市B.17世纪后半期英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幅减少C.19世纪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D.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历史顶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看出,16—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出现重大变化是在1801年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期

间,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黑人奴隶贩卖主要流向美洲,A项错误;根据图示17世纪后半期英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有绝大多数,B项表述错误;D项达到历史顶峰表述绝对化,表述错误。故选C。21.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

不当之处,但英国一宜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A.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B.手工工场的建立C.垄断组织的出现D.工厂制度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影响

1790到183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国家富有的原因是工厂制的建立,D项正确;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属于生产力的角度,A项错误;手工工场的建立是16世纪前后,B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项错误。22.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它采用

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说明亚当·斯密主张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市场应自由竞争C.自由促进阶级竟争D.区域之间的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主张限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将自由贸易确定为国策,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的主流经济政策。材料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

竞争,这是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来的经济思想,故B正确;材料主旨反对国家干预,排除A;材料并不是强调阶级间的竞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合作,排除D项;23.下图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1917-1963)和赫鲁晓夫(1894-1971)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

场景。该漫画反映出A.美苏开始进入对抗状态B.美苏陷入核对抗的困境C.美苏军备力量势均力敌D.美苏掌握战后全球霸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美苏领导人……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苏陷入核对抗的困境,因

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与古巴导弹危机的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妥协而结束,说明战略优势仍在美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相互进行核讹诈,不是它们掌握战后

全球霸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4.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演说A.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B.有助于欧洲的经济恢复C.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D.针对华约的建立而提出【答案】A【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篇演说是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该演说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因此A选项正确。B选

项错误,该演说并未涉及欧洲经济恢复的内容;C选项错误,该演说的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D选项错误,华约建立于195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5.美国官方人士形成共识,认为在西欧遏制苏联的最好办法“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基于

这个共识,美国()A.对苏联进行孤立和封锁B.推行马歇尔计划C.主导成立了“北约”组织D.提出杜鲁门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包”说明不是遏制而是扶植,“不是子弹”说明不是要通过军事手段,

结合所学可知,此处的“面包”是指马歇尔计划,即通过援助西欧的经济建设来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实力,从而对抗苏联,所以美国是要扶植西欧反共势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而对西欧国家进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不是指对苏联进行孤立

和封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首的国家成立“北约”组织是成立军事集团,与材料中“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不符,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与材料“认为在西欧遏制苏联的最好办法‘是面包和投票而不是子弹’”不符,故D选项错误。26.19

45年9月美国的一次全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美苏两国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B.国家利益和社会

制度的冲突C.美国政府反共反苏的倾向日益强烈D.二战后苏联对欧美国家采取不合作态度【答案】B【解析】【详解】“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的美国人,仅战后两个月就下降了10%,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影响了美国人的态度,所以B项正确;“

美苏两国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说法绝对,双方只是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A项错误;美国政府反共反苏的倾向日益强烈只是客观现象,不是根本原因,C项错误;“二战后苏联对欧美国家采取不合作态度”也只是客观外因,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点睛】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

利益。27.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之间建立了各种内涵不同的“战略关系”“伙伴关系”,出现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有摩擦又有协调的新局面。这一新局面反映出冷战后A.美国的单极霸权已丧失B.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C.世界以和平代替了冲

突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有摩擦又有协调的新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的加强,D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新秩序还在建立,排除

B;当今世界仍然有冲突,排除C;28.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

一个大的概念,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确立”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

选项。A错在“趋同”;B错在违背了“冷战”;D错在“淡化”【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中的主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29题24分,第30题20分,合计44分)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

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材料二明朝

,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

熟,天下足”。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2)据

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表现: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影响:土地买卖盛行;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热情提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2)积极影响:丰富了明代农作

物种类,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有利于稳定明代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和长途贩运的繁荣。【解析】【详解】(1)表现一问,根据材料“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和“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等信息,可以从土地买卖和

人身控制两个角度归纳;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土地买卖、对社会流动、对农民人身束缚、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发展角度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湖广的米开

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等信息,可以从对政治、对经济、对人口的角度思考回答。30.城市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客观规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

界上城市兴起最早、城市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在近代以前,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村是全国经济活动的中心,城乡社会分工处于落后状态。城市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聚居人口以贵族、官僚、地主、军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为主。城市

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主要是供城市自我消费、自我服务,因而其经济意义并不突出。……晚清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使城市社区的发展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与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相比,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化的

水平仍很落后。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为3%,大大低于当时中国5%的水平。而到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骤增至13.6%,超过中国1倍有余。——摘编自史革新《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材料二第十五章19世纪工业技术的天堂:

焦炭城……………461一、焦炭城的起源………………………………………461二、机械化与破坏………………………………………464三、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466四、人口、工业大量集中的技术条件…………………469五、工厂、铁路和贫民窟………………………………

472六、恶劣的住房和居住环境……………………………478七、细看焦炭城…………………………………………482八、物极必反:市政设施的改善………………………487九、地下城市……………………………………………491——摘编自[美]刘易斯·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城市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带来的影响。【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城市兴起早且发达;政治和军事功能突出;城市人口成分复杂,经济具有自给性;中国近代城市化水平低,带有半殖

民地色彩。(2)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恶化、城市管理难度大、城市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城市兴起最早、城市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兴起早且发达;根据“城市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分析可知政治和军事功能突出;根据“聚居人口以贵族、官僚、地主、军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为主”可知城市人口成分复杂;根据“但主要是供城市自我消费、自我服务,因而其经济意义并不突出

”分析可知经济具有自给性;根据“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仍很落后”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水平低,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等。(2)原因一问,根据材料中“焦炭城的起源”、“机械化”“铁路”等因素反映了工业革命及交通运输的发展等因素。影响一问,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积极

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消极方面的影响也很突出,例如:环境污染,城市治安混乱、贫富分化严重等角度。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