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6.996 M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6.99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35f9d264d68d74d0039bdacff3f76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开封市2021一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年12月14日出现了此年度最大一场大规模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如下

图),吸引大量天文爱好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流星发亮原因是流星体()A.捕获太阳带电粒子B.摩擦地球稠密大气C.吸收地面长波辐射D.反射太阳短波辐射2.进入地球的流星体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掉了,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是()A.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B.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

表面的撞击C.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D.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答案】1.B2.B【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流星发亮的原因是流星体冲入地球大气层,由于地球大气稠密,因此流星体与地球稠密中的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亮现象,为流星现象

,B正确;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短波辐射都无关,也不是流星体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地球的流星体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掉了,没有增加或者大气中的成分,因此流星现象不能改变地球表面昼夜温差,A错误

;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因此吸引了厚厚的大气层,当流星体受地球引力向地球坠落时和大气层产生摩擦,流星体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掉了,减少了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B正确;流星体燃烧不能阻挡来自太空的紫外线,C错误;流星体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的燃烧掉了,使得大部分流星体没有达到地表与地球发生碰撞,流星

体燃烧不可能使地球平均温度急剧升高,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系内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在接近地球时可能会因地球引力的作用使轨道发生改变

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这些微粒与地球相对运动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会压缩前方气体产生高温并发生电子跃迁,在夜间天空中表现为一条光迹,这种现象就叫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公里的高空中。下图中屋项的黑色“硅板”,就

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自然现

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生物的出现B.水体的运动C.风的形成D.火山的喷发4.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A.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B.上海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C.太阳能资源清洁

、可再生、能量集中D.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答案】3.D4.B【解析】【分析】【3题详解】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喷发的过程,属于内力作用导致,与太阳辐射无关,D正确;太阳辐射为地球上水循环、大气循环以及生物循环提供了动力,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万物

生长靠太阳,ABC错误。所以选D。【4题详解】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A错误;上海常规能源短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推广太阳能屋顶能缓解能源紧缺,B正确;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但能量较为分散,C错误;上海处于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太阳能资源蕴含量一般,D错误。所以选

B。【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

的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可能是()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新生代第四纪、人类6.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A.湿热的草原地区B.湿热的森林地区C.温暖广阔的浅海D.干旱的陆地环境【答案】5.B6.B【解析】【

分析】【5题详解】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时期最繁盛的动物,故选B。【6题详解】材料显示形成煤炭的植被为森林,A错;裸子植物为陆生植物,C错;森林茂盛说明降水较多,所以B对、D错,故选B。【点睛】中生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

达到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出砚。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氧气的含量,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不同的含氧量

对人体既有有利的影响,又有不利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主要来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A.运动员训练刻苦,持之以恒B.地处热带地区,耐高温能力强C.多是黑人运动员,体质好耐力强D.地处高原地区

,有适宜的缺氧条件8.我国以下省区可以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基地及原因正确的是()A.云南——高原地形,缺氧环境适宜B.内蒙古——地形平坦,场地开阔C.海南——气温高,适合锻炼耐高温能力D.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答案】7.D8.A【解析】【7题详解】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

等国的中长跑运动员之所以成绩优秀,主要是这些国家地处高原地区,其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有适宜的缺氧环境,利于长跑运动员训练,D正确。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气候较为凉爽,高温环境不明显,B错误;黑人运动员,体质好耐力强和运动员训练刻苦,持之以恒不是主要原因,AC错误。故选D。【8题详

解】通过上题分析可知,高原有适宜的缺氧环境是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基地的有利条件,而云南海拔较高,正好具备这一条件,A正确。内蒙古的地形平坦和海南的高温不是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有利条件,BC错误;西藏海拔过高,高原

反应明显,不是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有利条件,D错误。故选A。【点睛】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形成原因是地处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

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D.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10.甲箱气温比乙箱高

的原因是()A.大气辐射强弱差异B.太阳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地面辐射强弱差异【答案】9.C10.D【解析】【9题详解】甲玻璃箱底部放置土以后,土层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土层温度升高,形成地面长波辐射,玻璃箱中的空气大量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气温升高,因此,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高了3℃,由此得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正确;温室效应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使得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与此实验无关,A错误。此实验中没有体现大气的运动,也没有体现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因此大气的热力运动和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与此实验无关,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读图可知,甲装置中下垫面为土层,乙装置中没有土层即为玻璃,而土层相对于玻璃而言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反射率较低,吸收获得的能量较多,温度较高,形成的地面辐射较强,故甲箱内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较多,气温较乙箱内高,因此导致甲箱气温比乙箱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差异,D正确;由于两箱内大气温度不同,大气辐射强弱也不同,因此大气辐射强弱差异是气温不同的表现,不是原因,A错误;两箱内的太阳辐射强弱是一样的,B错误;两箱大气成分相同,吸热能力相同,只

是两箱中地面辐射不同,因此吸热的多少存在差异,C错误。故选D。【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原理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

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我国某城市车行道路略高于其两侧绿化带,道路两侧每隔一段距离设有一处排方口,路面积水通过排放口流入绿化带,排放口处有较

大碎石块(下图),暴雨后路面差本无积水、内涝等现象出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在暴雨发生时,排放口处碎石块的主要作用是()A.加速雨水下渗B.减少土壤冲刷C.拦截枯枝落叶D.净化雨水泥沙12.路边绿化带的建设,可以减少该区域的()A.大气降水B.植物蒸腾C.地下径流D.地表径

流【答案】11.A12.D【解析】【分析】【11题详解】暴雨时,水量大,流速快,排放口处碎石块的主要作用是拦截路面进入绿化带的雨水,将雨水引入排放口,加快雨水下渗,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材料中提到“城市车行道路略高于其两侧绿化帯

”,“雨后路面无积水、内涝等景观出现"。降水时,路面积水可以快速流入到绿化带内,因此路边绿化带的建设,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可以减少该区域的地表径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水循环的有关知识。通过各

种措施,加速城市地表径流的排放,减少城市内涝、积水现象。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图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13.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强度大②下

渗少③历时长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裸露坡面B.植被覆盖坡面C.河床D.沟谷【答案】13.A14.B【解析】【13题详解】读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①

正确;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下渗少,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②正确;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③错误;每次降水中植被对径流截流的作用都相差不大,④错误。

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不是泥沙的主要来源,CD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

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泥沙不是主要来自裸露坡面,A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泥沙

主要源于植被覆盖坡面,B正确。故选B。【点睛】森林的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

、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②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③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夏季森林使地面

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④改良土壤。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

图,完成下面小题。15.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16.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答案】15.A16.C【解析】【分析】【15题详解】根据材料“鼓浪石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

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会拍打这个岩洞”可以判断这个过程是海浪的侵蚀作用,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根据材料,岩洞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岩礁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是鱼类栖息的乐园,是

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B错误。沿海沙滩的是海水海浪的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海岸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图中体现的侵蚀作用较明显,D错误。故选C。【点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

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7.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18.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

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19.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应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A.B.C.D.【答案】17.B18.C19.D【解析】【分析】

试题分析:【17题详解】此问注意审题,“砾石滩”,河滩由流水搬运过程中流速减缓堆积而形成,不会在河流的源头;入海口流速慢,堆积主要是颗粒细小沉积,颗粒大的砾石堆积也不会在入海口;根据河流在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原理,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凸岸。故选B。【18题详解】图2中使砾石变圆是受到流

水搬运过程中磨蚀作用而形成。石笋是流水堆积形成;冰斗是冰川侵蚀形成;花岗岩风化球由风化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与之类似,故选C。19题详解】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也就说中间大小的砾石最多。A图是均匀分布,B图是中间小两端多,C图粒径分布是不断增加,

故选D。考点:该题考查地貌类型和成因。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银杏林属于

()【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1.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晚,原因可能是()A.气候变干B.气候变暖C.温差增大D.光照减弱【答案】20A21.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20题详解】从材料和银杏叶的叶片图可知,银杏叶属于阔叶林。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且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出有大量落叶,颜色变化明显,典型属于落叶阔叶林,A对。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B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且树叶更替颜

色变化不明显,不符合我国分布的银杏林植被特点,C错。针叶林是是亚寒带气候,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地区,树叶多为针状,D错。故选A。【21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影响银杏树叶变黄主要是温度因素,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

间偏晚,说明气候变暖可能是其影响的主要原因,B对。气候变干反映的是水份因素,和温度无关,A错。温差增大,说明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差值变大,银杏叶树叶变黄是秋天的温度变低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的现象,和温差无关,C错。光照减弱可能

会带来气候温度变低,可能会使银杏叶变黄时间提前,D错。故选B。【点睛】自然带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有: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也成了人类需要掌握的技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

方法,正确的是()A.B..【C.D.23.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A.抱紧电杆B.利用大树逃生C.游泳上岸D.躲在巨石之下【答案】22.D23.B【解析】【22题详解】读图,雷电发生时,水是雷电的导体,躲在水面上的人会遭到雷击,A错误;产生雷电时不能躲避在树木下,树木中有水

分,树木又比较高大,会成为很好的引雷针,引导雷电穿过树木时,会使树木中的水分迅速蒸发而产生树木爆炸或者树木着火,并且可以引导到人,等等因素,都会很危险,B错误;雷电产生时不能距离窗户太近,雷电会使玻璃爆炸,会伤到人,所以坐在窗户边也很危险,C错误;雷电发生时应迅速拔掉各种电器的电源,以免发生

导电爆炸等现象,D做法是正确,故选D。【23题详解】当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大树的巨大浮力,爬到树木上,可以逃生,B正确;抱紧电杆会产生触电现象,很危险,A错误;在巨大洪水中游泳会消耗大量体力,可能会出现体力不支而游不上岸,C错误;巨石对洪水有阻挡作用,洪水遇到巨石会击起更大的浪高,

躲在巨石下可能受到洪水漩涡的冲击以及巨浪的冲击,很危险,D错误。故选B。【点睛】1、洪水来临时,青少年应听从成年人安排,有秩序转移和撤离,避免发生踩踏;如果时间充裕,就跟着成年人向高处转移;如果来不及转移,就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稍微高的地方;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援

救。2、被洪水包围且水位不断上涨时,收集可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像手电筒、哨子、鲜艳的衣服等;搜寻体积大、浮力强的容器作为临时救生品,如塑料桶、树木、桌椅板凳等;同时远离电线杆、高压线塔等危险地带,避免发生触电危及生命

。3、掉进洪水中时,保持冷静,屏住呼吸,不要乱扑腾,尝试站起来;如果踩不到底,再踢掉鞋子,尽可能使头向后仰,用嘴吸气鼻子呼气;如果有机会,要高声呼救,然后以平静的心态等待救援;不会游泳的话,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小艾一家计划到某大型风景区旅游,为方便选择旅游地点

,小艾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区内观光资源分层显示,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森林区内的住宿区是()A.B.C.D.25.在小艾一家驱车赶往风景游览区过程中,手机地图提示:“前方1km处行驶非常缓慢”。该提示使用的技术有()A.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C.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D.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答案】24.D25.A【解析】【24题详解】读图可知,将森林区图层与住宿区图层叠加,得出森林区内的住宿区为④区,D

正确,ABC错误。故选D。【2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手机地图为地理信息系统,提前“前方1km处行驶非常缓慢”的技术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A正确;与遥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无关,BCD错误。故选A。【点睛】RS是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主要获取影像资料;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

行分析、对比、计算;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功能;数字地球是地球的数字模型。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又称虚拟环境、灵境或人工环境,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可对参与者直接施加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并允许其交互地观察和操作的虚拟世界的技术。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

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a地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b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写出图中a、b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分别推测其原因。【答案】a区域:3600小时<a<3800小时。a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

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区域:2400小时<b<2600小时。b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

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等值线的差值为200小时,a外围的等值线数值是3600小时,中心高四周低,因此a为3600

小时<a<3800小时。a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外围等值线为2600,根据小于小的的原理,b的数值为2400小时<b<2600小时。b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夏季东南季风

从海洋带来水汽,在祁连山地东南坡受地形抬升的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美大陆东海岸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经历过繁盛与衰落。早在16世纪,人们常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平面上行走”来形容;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

0世纪50年代之后,鱼群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鱼群数量有所增加。欧洲鳗鲡在欧洲的河湖里生活10多年之后,它们将横渡大西洋,长途跋涉回到繁殖地马尾藻海海域产卵。长久以来,鳗鲡的洄游路径一直是个谜。近年来科研人员逐

渐揭晓了部分谜底。(1)结合材料,请推测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兴衰的原因。(2)科研人员发现,欧洲鳗鲡洄游产卵时,并非自东向西径直前往马尾藻海海域,而是朝着亚速尔群岛前进,取道南方。结合所学知识,试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答案】(1)早期繁盛:寒暖流交汇处;20世纪50年代衰落:过度捕捞;近年来恢

复:禁止捕捞(鳕鱼),海洋生态得到保护。(2)取道南方,顺着洋流游动,省时省力,加快洄游速度(或径直前往马尾藻海海域,要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耗时耗力,洄游速度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纽芬兰岛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并且有陆地径流汇入,鱼类饵料丰富,鱼群丰富,早期繁盛;由材

料“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鱼群数量急剧下降”可知,20世纪50年代衰落的原因,是因为过度捕捞,导致鱼群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鱼群数量有所增加,则应是政府实施了禁止捕捞鳕鱼,采取休渔期制度,并且注重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渔业资源又得以兴盛

。【小问2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取道南方,可以沿着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顺着洋流游动,省时省力,加快洄游速度,如果自东向西径直前往马尾藻海洄游,与北大西洋暖流相逆,导致洄游速度慢且耗时耗力。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黑土肥力下降明显。(1)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

高的气候原因。(2)根据材料,说明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答案】(1)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冷湿(或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2)大规模开垦造成黑土流失;连续(或长期)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

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或者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或透气性或透水性)变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黑土形成的原因及黑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

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秋季温度低,枯枝落叶多,为地表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冬季冷湿,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

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开垦造成土壤表层疏松,加上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原来的草地植被被农作物代替,植被覆盖率相对下降,出现水土流失,使表层黑土大量流失,土层变薄;由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可知,经过连续长期的耕种,肥力消耗多;农业生

产过程中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由材料“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可知,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加剧了黑土冲刷,导致黑土肥力进一步下降。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天眼”即50

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如下图),位于贵州省平唐县大窝凼。FAST隐藏在群山深处的喀斯特洼坑中,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当地降水较多,雨季明显。贵州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省区之一。简述大窝凼地貌特点,并说明其在排

水方面的优势。【答案】特点:溶蚀洼地,属喀斯特地貌,呈盆地状。优势:当地为喀斯特地貌,雨水易于向下渗透;位于洼坑中,下雨时利于地表积水顺着山体流入坑内;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利于排水。【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其对水资

源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详解】读图并结合材料“FAST隐藏在群山深处的喀斯特洼坑中”可知,大窝凼是

喀斯特地貌被流水溶蚀形成的溶洞,顶部塌陷而形成的溶蚀洼地,属喀斯特地貌,呈盆地状。其在排水方面的优势是当地为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地下暗河等,雨水易于向下渗透;位于洼坑中,下雨时利于地表积水顺着山体流入坑内;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注入坑内的水会沿着裂隙流入地下河中,利于排水。30.阅读材料

,完成下到要求。2021年7月17日夜间以来,河南省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郑州、焦作、新乡、洛阳、南阳、平顶山、济源、安阳、鹤壁、许昌等地区出现特大暴雨。郑州市在7月18日18时-21日0时,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仅20日16-17时降水达2

01.9mm,突破我国内陆气象数据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简述本次降水的特点,并列举两例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答案】特点:降水范围广;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极端降水量大(强降水时段集中)。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南极端降水

天气特点及带来的地质灾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