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创新讲义:第3章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组成与受热过程 .docx,共(17)页,1.96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57918eefc80ac5e786b2cb361dcf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组成与受热过程[考纲展示]大气受热过程。考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导图以等温(压)线图、气象要素统计图为载体,结合具体实例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风向及风力大小的判断。1.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热力环流和大
气运动原理,分析解释相关地理现象。2.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图,认识图示区域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3.地理实践力:实地观察海陆风、山谷风、热岛效应、温室生产等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基础自查]知识清单特别提醒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
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点拨】阳伞效应原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再以对流、传导等方
式,向上传递热量。3.大气的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热量的补偿作用。4.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辨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误区1.近地面大
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并非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2.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
此太阳辐射强。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深化探究]1.判断正误(1)大气的受热过程只是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提示大气的受
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吸收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2)大气逆辐射仅在晚上存在,且在子夜时分达到最强。(×)提示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并且白天辐射比晚上更强。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14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2.出现雾霾
天气对大气温度有何影响?提示白天,雾霾天气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得近地面大气温度不太高;夜晚,雾霾天气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近地面大气温度不太低,从而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3.你能说出古诗中“高处不胜寒”蕴含
的地理原理吗?提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为地面辐射,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热点快递]热点扫描主题一多结合典型的天气现象,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的形成及影响,以引起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关注。主题二
多以生产生活实例为背景,以景观图、气温统计图为信息载体,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气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最终落脚于人地协调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上。[热点题型]1.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
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1)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此隧道()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C.午后隧道内外的温差最大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3)该学校最可能位于()A.黑龙江省B.山东省C.陕西省D.内蒙古
自治区解析:第(1)题,冬季隧道内外温度都比夏季低,因此①②表示7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③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白天隧道外部气温日变化大,因此③表示1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故C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③表示1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同理②表示7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因此隧道内昼夜温差
小于隧道外,且冬暖夏凉,D正确、B错误。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时间应在最高温之前,故A错误。图中信息显示1月份隧道内外的温差最大值出现在6时左右,故C错误。故选D。第(3)题,图示信息显示,隧道外最冷月
气温在0℃附近,应靠近秦岭—淮河一线,故排除A、D项。图中最高气温在15时左右,这个“15时”是北京时间,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地方时),说明图中学校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1小时,应位于北京以西。C正
确、B错误。故选C。答案:(1)C(2)D(3)C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1月底到2月中上旬冷空气多次袭击海南,2018年2月18日至22日,正月初二至初七,琼州海峡发生了67年不遇的持续性大雾,导致海口三大港口多次短暂停航,出岛车辆严重滞留。如图为琼州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1)分
析此次大雾浓度大、厚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原因。(2)分析本次海口车辆滞留的原因。解析:第(1)题,大雾天气一般需要从水蒸气、冷源及大气稳定程度分析。题干介绍前期琼州海峡多次受冷空气影响,海面温度低,这是雾气形成的冷源;后期,冷空气
势力减弱,偏南风从低纬海面带来大量暖湿空气;暖湿空气与海面温差大,降温快,降温幅度大,水汽凝结,形成浓雾;海水比热容大,升温慢,浓雾持续时间长;冷暖空气势力较弱,空气流动缓慢,风力小,浓雾滞留时间长。第(2)题,本次海口车辆滞留的原因可以从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自然原因:大雾天气持续时间长;海南岛与大陆被琼州海峡阻隔,对外陆路交通不便。人为原因:海南岛纬度低,春节前后为旅游高峰期;自驾游发展迅速,进岛车辆猛增;海南岛对外联系方式不便,出岛车辆只能经轮渡(海运)出海;轮
渡运力不足等。答案:(1)前期,琼州海峡受冷空气影响,海面温度低;后期,冷空气势力减弱,偏南风从低纬海面带来大量暖湿空气;暖湿空气与海面温差大,降温快,降温幅度大,水汽凝结,形成浓雾;海水比热容大,升温慢,浓雾持续时间长。(2)
自驾游发展迅速,进岛车辆猛增;海南岛纬度低,春节前后为旅游高峰期;大雾天气持续时间长;海南岛对外联系不便,出岛车辆只能经由轮渡(海运)出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真题体验]把握命题来源1.(2019·高考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
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
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
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积云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气流上升地方的
高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地方的水汽不易凝结,高空无积云,故积云常出现间隔团块状。C对。连续层片状、鱼鳞状和条带状的云,都在空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不符合空气对流运动下积云的特点。A、B、D错。第(2)题,积云是下垫面受热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形成的,热带雨林地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积云
出现频率最高。D对。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分布纬度较高,主要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弱。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空气对流运动较弱。B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处
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虽然气温较高,但空气对流运动比热带雨林地带弱。C错。第(3)题,一天中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近地面气温最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最弱,上升气流到达的高度最低,因此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A对。正午
、午夜和日落前后的温度一般要高于日出前后,因而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其形成积云的云底高度也相对较高。B、C、D错。答案:(1)C(2)D(3)A2.(2017·高考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命题点睛]核心素养落地常见命题材料常用解题方法综合思维:通过膜内外、丰枯雪年等时空变化,考查覆膜、降雪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本题以温度日变化坐标曲线图形式呈
现抓住覆膜、降雪的保温作用,对比曲线进行分析[解法指导]第(1)题,解题思路如下:地膜和积雪都有保温作用―→枯雪年膜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大第(2)题,解题思路如下:答案:(1)B(2)C[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
1.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实践应用(1)大气保温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气体,(CO2、CH4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③华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
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四川盆地: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
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考法体验]提升解题能力下图为山西省忻州市河头村黄土高原民居(窗户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为白色的麻纸,下面为玻璃)。
据此完成下题。1.图中的窗户上面是麻纸,下面是玻璃的原因()A.夏季增强太阳辐射,冬季削弱太阳辐射,散失热量B.夏季削弱太阳辐射,冬季阻挡大气辐射,热量不易散失C.夏季增强大气逆辐射,冬季削弱太阳辐射,散失热量D.夏
季增强地面辐射,冬季削弱地面辐射,热量不易散失解析:由题可知,窗户上面是麻纸,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麻纸是白色,起到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削弱到达屋内的太阳辐射,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能穿过玻璃到达屋内,玻璃透光有利于太阳辐射进入,玻璃阻挡大气辐射,热量不易散失,B正确
。答案:B早春季节常发生霜冻天气,严重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下图示意某年1月底某科研所对峨眉山市一灌木型茶园进行气温测量的结果(图中3m、1m表示距离地面高度的温度曲线)。据此完成2~3题。2.依图可知,该茶园()A.白天出现了逆温现象B.树冠层的日温差可
达18℃C.冻害现象发生于白天D.夜晚离地面越近温度越低3.为提高茶树冠层的温度,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A.利用风扇,使上下层空气混合B.开辟水塘,增大上下层温差C.地膜覆盖,促进空气对流运动D.建防护
林,阻挡外来气流涌入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8点以前15点以后,茶园3m处气温高于1m处,尤其是入夜以后,二者的气温差异更大,夜晚离地面近,气温低,故D正确。白天基本上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没有出现逆温;树冠层的日温差应该看3m处的日温差,达不到18℃;冻害现象发生于夜
晚。故A、B、C错误。第2题,利用风扇,扰动空气,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而且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促进茶丛顶部暖空气与近地面冷空气循环流动,从而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A正确。水的比热容大,因此
开辟水塘会减小上下层温差;地膜覆盖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建防护林,可以阻挡外来气流涌入,但是对气温垂直分布影响小。故B、C、D错误。答案:2.D3.A某农业气象站对武汉城郊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某塑料大棚内外气温进行了逐时对比观测。下图为该气象站根据观测数据绘
制的2月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为阴天和晴天两种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外气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完成4~6题。4.表示该地2月晴天大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5.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A.阴天大棚内气温B.阴天大棚外气温C.晴天大棚外气
温D.晴天大棚内气温6.常见大棚蔬菜生长的适宜温度大部分为23~28℃,上限温度为35℃。2月,该地菜农需揭膜降温的时间段是()A.5~7时B.11~15时C.18时前后D.24时前后解析:第4题,温室大棚具有保温作用,2月份属于冬季,大棚内气温比大棚外
高许多,故甲、乙曲线为大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丙、丁曲线为大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晴天白天的气温比阴天高,故丁曲线是晴天大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丙曲线是阴天大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第5题,阴天云层厚,白天大气
削弱作用强,夜晚保温作用强,故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晴天更小;结合上题分析,甲、乙曲线表示大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日较差较小的甲曲线为阴天大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日较差较大的乙曲线为晴天大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第6题,根据第4题判断,丁曲线为晴天大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可知11:30~
15:30大棚内气温超过35℃,需揭膜降温,B正确。答案:4.D5.B6.B考点二逆温现象[真题体验]把握命题来源(高考经典题)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
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
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命题
点睛]核心素养落地常见命题材料常用解题方法综合思维:本题选取“南方山区谷地”这一个地方,考查考生运用要素综合(影响逆温形成的因素)、时空综合(逆温形成的时空变化)等分析思路,对逆温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兴趣
小组观测统计的逆温的时空变化图联系逆温的形成原理,准确获取图像信息[解法指导](1)图示信息获取:(2)逆温原理分析:①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随着地面热量的不断散失→易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天气;②我国南方山区谷地→夜间谷地热气流上升,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易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天气;③空
气上下热量传递主要通过对流、传导等方式→近地面与高空存在时间差异→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答案:(1)A(2)C[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逆温现象的形成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
逆温。(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
康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考法体验]提升解题能力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1.下列
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2.图中所示大气现象()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烟柱上
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四幅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第2题,逆温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在近地面集聚,从而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答案:1.
C2.A安徽九华山(30.5°N,118°E)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342米。科研人员对九华山北坡持续观测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如图示意九华山北坡四个测点高度及
对应测点的气温随高度变化,甲、乙、丙、丁四曲线分别表示该地春季某日先后四个时段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3.九华山成为通过“逆温”预报天气最典型地区,其原因最可能是()A.独特的地理位置B.
茂密的森林植被C.较低的海拔高度D.充沛的水汽来源4.人们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晴朗的夜晚,山顶附近日最低气温实际值比理论值(按垂直递减率计算值)偏高,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的强弱B.云雾的保温作用C.风力大小的差异D.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
:第3题,读材料知,九华山区升温期出现逆温,逆温结束天气多变。九华山海拔较高,C错误。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导致该地区水汽充足、河湖密布、森林茂密、B、D错误,A正确。第4题,山顶附近空气湿度大,
多云雾天气,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效果好。答案:3.A4.B———————————————————————————学霸加餐‖培优提能*再下一城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黑夜时低至-183℃。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
不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下左图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据此回
答1~2题。1.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上右图中的()A.①B.⑦C.③D.⑤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A.①强,②强B.②强,③弱C.④强,⑤强D.①强,③弱解析:第1题,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
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选B。第2题,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气温低。答案:1.B2.D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
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
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据此完成3~5题。3.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A.-0.5℃B.0.5℃C.4.5℃D.5.5℃4.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而成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
凝结而成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5.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解析:第3题,雾的形成条件是有逆温现象,图示时间内,2点后出现浓雾。根据气温等值线的递变规律,
出现逆温现象后,地面最低气温值应低于8点附近的地面,温度范围约为-1℃~0℃,可能是-0.5℃,A对。B、C、D错。第4题,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C对。地面气流上升
,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A错。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B错。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属于辐射雾,从地面开始出现,D错。第5题,上层雾才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
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沉,A、C错。上层雾和下层雾叠加到一起,下层雾浓度增大,B对,D错。答案:3.A4.C5.B相对湿度是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相对湿度能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一天中相对湿度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4:00左右。对农户大棚来
说,棚内高湿状态易引发农作物病虫害。下图为某地温室大棚内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图,其中,a、b、c三条曲线表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相对湿度变化。据此完成6~8题。6.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说明当时()A.实际水汽压大B.饱和水汽压小C.实际水汽压小D.饱和水汽
压大7.判断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为()A.阴天B.多云C.晴天D.雷雨8.若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A.早晨放顶风B.中午放顶风C.早晨放底风D.中午放底风解析:第6题,图示温室大棚内一天中14:00左
右相对湿度最低,有可能是实际水汽压较小或者是饱和水汽压较大;因为此时温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能够容纳的水汽多,则可能是饱和水汽压较大。第7题,图示a曲线变化最小,说明这一天的相对湿度变化不大,也就是饱和水汽
压差异较小。一般阴天昼夜温差小,从而饱和水汽压的日变化小,导致相对湿度变化小。第8题,中午太阳辐射强而棚内温度较高,此时适合通风散热,降低棚内的温度,从而降低相对湿度。因热量高的空气集聚在棚顶部,则可放顶风来降温、降湿。答案:6.D7.A8.B获得更多资
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