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共(6)页,177.7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3c0fb43c0d57085bc52ee63456e4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
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中外历史
纲要》(上)第1至10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这表明当时()A.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B.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C.中国已迈
入阶级社会D.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2.商朝统治者认为:“我生不(死)有命在天”,因此“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建立后,统治者认为:“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确立了“敬天、明德、保民”相统一的治国思想。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俗王权的日益扩大B.天命观念
遭到质疑C.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D.民主观念出现端倪3.据考古发掘,在原燕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六国铸造的钱币,还出土了部分燕国自铸的布币和圜钱。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A.燕国货币管理体制较为混乱B.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C.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燕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4.
有学者在评价某先秦思想家时指出:他继承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并从人民立场出发,建构了一套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天民”观认为天与先王都兼爱万民,为政者应以爱民之心,行利民之政,把人民之利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5.下面是岳麓秦简中部分法律条文。这表明秦朝()自今以来,有殴詈(骂)其父母者,辄捕以律论,典智(知)
弗告,碧(迁)。乡部啬夫智(知)弗捕论,赀(罚款)二甲而废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为善,有如此者,牒书(书于简牒)A.努力创新基层的教化B.践行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对社会控制逐步增强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6.汉景帝时期,朝廷派
国相去胶西国,“奉汉法以治”时,胶西王刘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赵王刘彭祖亦如此,“多设疑事以作动之,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讳,辄书之。二千石欲治者,则以此迫劫。”材料中的现象()A.折射出汉初地方制度存在弊端B.体现了宗室封侯者素质低下C.印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强化D.反映了诸侯国相地位的下降7.下表是汉代日常生活内容。由此可推知,汉代()分类主要内容衣、饰《续汉书》载:“灵帝好胡服……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江苏甘泉东汉墓出土众多的金饰食物豌豆、扁豆、胡豆、黄瓜、胡萝卜、葡萄、胡桃(核桃)、无花果、橄榄、番木瓜、西瓜等逐渐传播开来;需要经过烤制的胡饼也逐渐
普及住以羽翼兽、双头鸟等被西亚民族所喜爱的动物造型为装饰的建筑,在汉墓画像中多次出现行大宛良马、汗血马等多用于骑乘、挽车甚至运输A.中原与西域物种交流频繁B.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C.经济交流促进了文化互动D.丝绸之路丰富了社会生活8.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
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数量增多,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一变化()A.表明先进生产方式已传至长城之外B.反映出北魏社会封建化转型进程C.折射出各民族相互交融程度的加深D.体
现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快速发展9.下面是近代学者费子智对中国古代某一皇帝的评价。由此可知,该皇帝是()炎黄子孙,再造天地,晋宋齐梁陈隋,慰四百载乱离!塞外突厥,漠北铁勒,雪耻如卷席……十八学士,二十四勋,凌烟齐努力。礼运大同篇,又路不拾遗,奔涌出唐诗唐律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10.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在藩镇普遍设立监军使,以“监视刑赏、奏察违谬”。监军使多为久侍皇帝的宦官。唐朝皇帝的这一举措()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保证了地方吏治的清明高效C
.加剧了外重内轻的格局D.完善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机制11.《通典》载:“开元以后,海内宴轻,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如玄宗时期的张翅,祖为刺史,父为兵部郎中,“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明经及第,官至刺史。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选官制度影响士人诉
求C.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官员选拔标准日益公平12.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太宗、高宗时,他官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非正式名号,充任临时宰相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一现象的出现()A.反映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加强B.表明
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C.意在增强中枢决策的科学性D.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13.有书法家评价某一字体为:“虫蛇虬,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瘦),欻(急躁鲁莽)奋亹(勤勉不倦)而桓桓(威武、坦然等)。
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窿(凹凸)扬其波。”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应是()A.王羲之《姨母帖》B.汉《张迁碑》C.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文》D.怀素《自叙帖》14.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他们梦想着“以军旅之功,登藩阃之位”,弃文从武的事例不绝于史。至
宋太宗时,则出现“世之詈(骂)人者,曰:‘黥卒’,曰:‘老兵’”。这一变化缘于宋朝()A.选官制度的变革B.大一统政权的巩固C.治国政策的调整D.冗兵现象日益加剧15.司马光在评价青苗法时指出:“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
苏轼对青苗法亦上书道:“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讽胁州县,废格诏书,名为情愿,其实抑配(摊派)。”这表明青苗法的推行()A.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B.实现了政府对经济的有效控制C.未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16.西夏立国之初,政府重“蕃学”而轻“汉学”。至崇宗、仁
宗时,不仅大量任用汉人,参与“国学”的建立,还将儒学尊为“国本”,“尊孔子为文宣帝”。西夏朝堂上官员相见不仅鞠躬作揖,而且吟诗作赋。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文化已深入社会生活B.西夏注重塑造政权合法性C.民族文化融合程度的加
深D.蕃汉分治的政策已被废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文教事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受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教育逐渐走向没落。流散在
四方的王官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出卖知识。而没落的贵族子弟、新涌出来的新兴地主分子和挣脱枷锁的自由民,又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二者的结合加速了“学在四夷”格局的形成。此外,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
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其重大意义不可低估。——摘编自张传燧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材料二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标志着太学教育的正式开始。此
后西汉诸帝继续推行太学教育,至成帝末年,太学生员一度增加到三千人。因博士数量及博士弟子员数额有限,私授儒学的现象在汉代也是蔚然成风绝大多数的授业者都会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延请聘用。此外,很多经学出身的官员退隐后,也会把教授儒学作为自己闲居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阎
步克说:“汉代民间私学之地位并不低于太学。”——摘编自孙立涛《汉代儒学教育模式与儒生成长之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文教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文教事业发
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唐时期的赋役制度朝代名称主要内容汉朝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头税,服徭役、兵役唐前中期租庸调制受田农民按
户每年须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为“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为“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为“庸”唐中后期两税法无论主户和客户,都编入当地户籍,依照财产的多少定户等;每户按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材料二杜陵叟,杜陵
居,岁种薄田一顷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免)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文书)榜(张贴)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摘自白居易《杜陵叟
》材料三初定两税,货重钱轻……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度支以税物颁诸司,皆增本价为虚估给之,而缪(错)以滥恶督州县剥价,谓之折纳。复有“进奉”“宣索”之名,改科役曰“召雇”,率配“和市”,以巧避微文(法律条文),比大历之数再倍……赋役日重。——摘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时期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三的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唐朝两税法的认识。(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秦朝发展
并确立了春秋时期萌芽的郡县制度,即地方分为郡县两级,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地方。西汉初,大封同姓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至汉武帝时,诸侯国实际与郡县无异。此外,汉武帝还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派刺史巡查地方。东汉末,州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唐时期,
实行州县二级制。唐中后期,道由监察区逐渐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其长官掌握军事、人事和财政权。宋朝,地方为路—州—县三级制。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根据事务的需要分工设职,主要的官职有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
负责军事)等。——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材料二元代实行行省制,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改变了依山川形便划分的历史传统。行省长官虽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但平章以上得掌军权的官吏只能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要
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定议。行省辖区内的路府州县官员直接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等管理。此外,中央设有行御史台和廉访司。终元一代,行省与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大多处于某种程度的彼此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虽“掌国庶务,统郡县,
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却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摘编自袁廷虎《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宋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作用的认识。(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
同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