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1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92.432 KB
  • 2025-0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共(20)页,92.43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319d072e88dc1856817f82279381c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江苏省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敦煌引人

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但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中国的丝织品、钢

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

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6万余卷。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

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

》《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

好材料。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1700余米来的石窟群。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

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2文化交流趋于繁荣。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

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所以,在敦煌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

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僔是敦煌本地人,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

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材料二: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

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与其

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按现

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

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B.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都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3C.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

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通过壁画来了解。D.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先生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完全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很多史

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B.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C.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

,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D.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

敦煌文献独特学术价值的一项是()A.敦煌文献未经后世加工改造,是原始文献。B.敦煌文献在研究全国文化时具有参考意义。C.敦煌地位特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D.敦煌文献范围广泛,可以了解研究世界文化。4.请结合

材料内容,给敦煌学下一个简要定义。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1.A2.D3.C4.敦煌学是一门以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为本质特征的新兴交叉学科。5.(1)首先总写,提出敦煌学为何能成为以

地名学的国际显学的问题;(2)然后分写,分别从地理位置、学术价值以及石窟艺术三个方面分析原因;(3)最后指出敦煌文化的重要意义。4【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全面详细的记载”于文无据。原文说“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

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并未说敦煌文献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C.“只能通过壁画来了解”过于绝对。原文说“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

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通过壁画内容可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并不是说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在壁画中见到。D.“完全不同”表述错误。季羡林先生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

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二人的说法只是角度不同,并非“定义完全不同”,比如“综合性的学科”与“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就有相同之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说法错误。原文中

说“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不是主体。故选D。【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C.是说明敦煌的地位,不是指敦煌文献。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时,要符合“种差+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判断句。本题通过两5则材料的出处可知,答案应该在材料二中。由材

料二最后一句话“敦煌学不是……更不是……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可知属概念为“新兴交叉学科”。由“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可知敦煌学的本质特征是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由“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

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可知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有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等。所以答案可以是:敦煌学是一门以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

史迹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为本质特征的新兴交叉学科。【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首段先提出观点即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接着提出敦煌学为何能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

显学的问题,引出后面原因的分析;“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分别从地理位置、学术价值以及石窟艺

术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最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敦煌文化的重要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炖马靴(节选)迟子建①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

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②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他们最初的营地在

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③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三

个月后,父亲说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亲还6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④父亲说他们最终受到了日军的前后夹击,他从爆炸的弹药

库北侧逃了出来。很快父亲意识到后有一敌手追击,他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父亲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敌手果然上当,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起身察看战果时,父亲因手冻得麻木将子弹打飞了。⑤对峙了近半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

,这一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敌手趔趔趄趄靠近父亲时,却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⑥父

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⑦父亲

作为火头军,身上总是背着一口铁锅。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望了一眼

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⑧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几乎是打个哈欠的工夫,牛皮就在寒

风中凉透了,再打个哈欠的工夫,就冻硬了。父亲将它们当点心,分别揣进裤兜,然后取下篝火上的铁锅。热锅落在雪地时,雪发出“吱吱——”的叫声,父亲说锅底下的雪被烫得不轻,破了很大一片,流出汩汩雪水,但热锅烫伤的雪,很快结痂,寒风也让热锅成了冷锅。父亲抬头望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望不

见北斗星。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着篝火来了。⑨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

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嗨——”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舒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⑩父亲得逆风而行才能

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

子啊!7⑪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瓜激动地刨着地,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

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⑫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

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深山老林狼多,将父亲所处的环境与狼进行了关联,让故事更真实,使情节更具合理性。B.作者描写相片中的女子,笔调温柔美好,“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

眼都是甜蜜”,由此突显战争的残酷。C.在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父亲流泪了,这泪水是脱离困境后对母子狼的感激之泪,但也看出父亲软弱的一面。D.每到小年,父亲都给我讲炖马靴的故事,我又给我的儿子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体现了代代传承的精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简练交代飞雪,不仅体现时令特点,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将人物与狼的活动置于极严酷的境地,激化了矛盾。B.小说开头补叙父亲在头道岭给瞎眼狼投食的内容,既表现了父亲的心地善良,也为后文瞎眼狼的报恩埋下

了伏笔。C.小说用“打个哈欠的工夫”中牛皮的变化这一略带夸张的描写,以及运用比拟手法对锅底雪的生动描写来体现天气的寒冷。D.小说最后引入第一人称,点明这是父亲讲给“我”的故事,又写抗联博物馆中陈列的父亲的衣服,都体

现了故事的真实性。8.本文叙写父亲炖马靴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9.这篇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答案】6.C7.B8.(1)在深山雪地,父亲靠炖马靴来充饥,体现出当时战争环境

的恶劣。8(2)有利于刻画父亲在艰苦环境下的机智与战士不怕困难的形象特征。(3)炖马靴,吃牛皮,恢复了父亲的体力,又投喂了狼,储备了食物,为后来狼带着父亲走出迷途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4)通过炖马靴,赞颂了艰苦环境下战士坚韧顽强的精神,深化主旨。

9.(1)生死之间,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但小说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体现了诗意美,画面充满了温馨感。(2)详细描写了敌手相片中的女子,笔调温柔美好,与残酷的战争比起,有一丝温馨;父亲在处理敌手后事时,却将蓝格子手帕蒙在他的脸上,这是对生命的敬重,体现了人性的

美好。(3)父亲同情瞎眼狼,以投食的方式表示仁慈和友善,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4)瞎眼狼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不让小狼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体现了温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

章内容的能力。C.“但也看出父亲软弱的一面”错误,是感激之泪,也是喜悦之泪,不是软弱。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补叙”错误,应是“插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情节作用,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等

角度分析作答。内容主旨方面,父亲在在深山雪地,没有东西充饥,只能靠炖马靴,体现出当时战争环境的恶劣。从而赞颂了艰苦环境下战士坚韧顽强的精神。“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从人物形象

角度,刻画父亲的机智与战士不怕困难的形象特征。在情节上,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又“父亲将它们当点心,分别揣进裤兜”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为下文写“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9出迷途”作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扣住“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中的“残酷”和“温馨”分析。残酷指的是战争残酷“受到了日军的前后夹击”,处境残酷“寒冬腊月”“那里狼多”“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是生死存亡的时刻。然后结合

小说内容分析“温馨”的体现。如“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热锅落在雪地时,雪发出‘吱吱——’的叫声”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充满了温馨感。“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停下

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体现了人性的美好。“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父亲投食给瞎眼狼,体现了温馨。“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

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瞎眼狼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体现了温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季布

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

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

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

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楚人

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

,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10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B.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

/示天下之不广也C.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D.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

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夷灭三族是古代十分残酷的刑罚。B.髡钳,古时刑罚,髡是捆住双手,钳是用铁箍束住脖子。文中指扮作犯罪的囚徒。C.郎中,本文中是指帝王

的侍从,俸禄只有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D.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作上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颇具才能,深得滕公好评。季布曾经率领军队多次使得刘邦处于窘境。

后来刘邦召见他,授予他官职,可看出刘邦对季布的器重。B.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输用的大牛车把他送给周氏。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C.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员。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为刘邦的手下,曹丘让人

写了推荐信才能见到他。D.季布名闻天下,曹丘出力不少。经过曹丘的不断宣扬,楚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著名的谚语:得到季布应诺的一句话,比得到黄金还要可贵。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2)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14.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0.A11.B12.B1113.(1)我在各地到处宣扬您的名字,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

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2)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14.(1)刘邦听取了滕公的进言。(2)季布为项羽卖力,是尽了他的职分,是忠心的表现。(3)刘邦赦免季布,向天

下显示胸怀宽广。(4)逼迫季布,会为敌国所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是: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

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其中“为……用”意思是“受……差遣”中间不能断开,且“季布”为后句的主语,所以应在“用”后断句,排除CD;“以己之私怨”是“求”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且“何……也

”为固定句式,所以应在“人”后断句,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髡是捆住双手”错误,“髡”是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故选B。【12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朱家”和“周氏”应该对调,原文的表述是“周氏曰……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故选B。【13题详解】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扬,宣扬;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状语

后置句;顾,难道;距,通拒,拒绝;深,坚决。(2)鄙,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焉,为什么;亡,灭掉、使……灭亡;陪,增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找到刘邦赦免季布的内容“上乃赦季布”,这就提示考生应该到上文筛选信息;接着

找到刘邦赦免季布的直接原因,即前一句“待间,果言如朱家指”,意思是“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滕公上奏之后,皇上就赦免了季布,可见第一个原因是皇上听进了滕公的进言;因为滕公是按照朱家意思向皇上进言,可见朱家的意思应该也是打动皇上的原因,如“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意思是“做臣子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这说明季布是忠心之人;如“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意思是“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这说明刘邦如能赦免季布,就能显示刘邦心胸的宽

广;如“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意思是“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由此可知,

如果刘邦逼迫过急,就会把季布逼到敌国去。参考译文: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

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罢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

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13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

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

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

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

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

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①杜甫花近高楼伤

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之景,“客心”抒写漂泊天涯之情,以哀景写哀情,悲伤氛围弥漫全篇。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

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与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相像。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稳固如初,不会改变;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14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

“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16.“伤”是本诗的诗眼,诗人的“伤”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15.A16.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壮志。当世

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理解诗歌内容及观点态度的能力。A.“以哀景写哀情”错误,首联写诗人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

)一样,同是反衬手法。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甫吟”,

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个《梁甫吟》。诗人借诸葛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六国先辈开

辟事业的艰辛。(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3)杜牧《阿房宫赋》中,写秦皇奢靡,掠夺无度,却不加珍惜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15【答案】(1).暴霜露(2).斩荆棘(3).为国以礼(4).其言不让(5).奈何取之尽锱铢(6).用之如泥沙【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暴、荆棘、奈、锱铢。三、名著阅读(8分)18.阅读材料,回答后

面的问题。A(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B不是我要来的。A谁指使你来的?B(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以上材料中选自《_________》,对话的人物A、B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你来干什么?”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

).雷雨(2).周朴园(3).鲁侍萍(4).是来敲诈的吗【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把握经典名著内容的能力。这段对话节选自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A是周朴园,B是鲁侍萍。鲁侍萍因找自己的女儿四凤来到了周公馆,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人正是鲁侍萍后,

他的伪善和冷酷暴露无遗,他以自己阴暗卑劣的心理揣度鲁侍萍,认定对方找到这里来一定是受人指使来进行敲诈的。所以“你来干什么?”的言外之意是“你是来敲诈的吗?”。19.阅读《红楼梦》第34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

哥哥”部分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薛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林黛玉)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

都改了罢!”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分别来探视,请从两人的言行中分析各自的性格特征。【答案】薛宝钗:温柔、贤良;明事理,谙于世故。16林黛玉:对宝玉爱之深切;处事小心,出语谨慎。【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内容的能力。从宝钗的头两

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正途”的意思。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

“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说出“心疼”二字来。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

动作和一大篇体贴对方入微的话,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何等真挚动人——的确,她那满脸的泪光,她那“肿的桃儿一般”的两眼,她那“无声之泣”,已经说明了一切。因此,黛玉在哭了半天之后,只“抽抽噎噎”地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她处事小心,出语谨慎,但话虽短,但意味深长,

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四、语言基础与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代民间蹴鞠延续着战国时期蹴鞠活动的娱乐性,并且由于音乐和舞蹈元素的融入,这种娱乐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此后,乐舞便成为自汉至清历代蹴鞠难以分割的内

在构成元素。在宋代,蹴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虽然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仍然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蹴鞠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迅速走向消亡:当蹴鞠失去了其在宋代作为获得功名利禄工具的功用时,人们并没有意愿去寻回蹴鞠那“遗失的美好”,而更愿意寻找一种新的“敲门砖”。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宋代民众却只愿意在主观上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B.但宋代民众却更愿意在主观上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C.但主观上,宋代民众却更愿意把它当作一

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D.但主观上,宋代民众却只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21.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17D.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七律•冬云》)【答案】20.C21.D【解析】【分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衔接的能力。“只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中“只”表达过于绝对,不如用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更”,以便与上文“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形成更为紧密的照应关系,排除AD。上文为“虽然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仍然存在

”,突出了“客观上”,那么下文把“主观上”放在前面,转折对比的内容更鲜明突出,排除B。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人们并没有意愿去寻回蹴鞠那‘遗失的美好’,而更愿意寻找

一种新的‘敲门砖’”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上文所言,“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蹴鞠等),但句中并未出现,属于借喻,喻体为“敲门砖”。A.拟人,体现于“怨”,人的心理赋予了“杨柳”。B.借代,孤帆借代指船只。C.明喻,本体为“露”“月”,喻体为“珍珠”和“弓”,句子“露似珍珠月似弓”中本体喻体

均出现,且有明显的比喻词“似”。D.“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中“虎豹”“熊罴”均为喻体,都是庞然大物,喻指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拦路虎,既包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也包括一切艰难险阻。本体未出现,只有喻体,叫借喻。故选D。22.下面文段有三处

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现实而紧迫的挑战。②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③加大国际抗疫合作力度,④捍卫全球公共卫生体系,⑤共同打赢全球抗疫阻击战。⑥要以开启“

行动十年”计划作为契机,⑦聚焦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挑战,⑧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本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⑨最大程度凝聚减贫合力,建设共同繁荣、远离贫困的美好世界。【答案】②修改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⑥修改为:要以开启“行动十年”计划为契机,或:要把18开启“行动十年”计划作为契机。⑨修改为:建设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中成分残缺,“秉持”缺少宾语

中心语,在“共同体”后加“理念”;⑥中“以……作为契机”句式杂糅,可改为“要以开启‘行动十年’计划为契机”或“要把开启‘行动十年’计划作为契机”;⑨中“共同繁荣、远离贫困”语序不当,应改为“远离贫困、共同繁荣”。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长期以来,从哈瓦那到圣地亚哥约800公里的里程,乘坐火车耗时长达24小时。随着中国

产列车投入使用,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哈瓦那至圣地亚哥之间的旧列车仅能载客400余人,如今每列客车能载客760人以上。【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缩短旅行时间;提升列车运力和

效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事件,等等,再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本则材料时间是“2019年7月13日”,即第一个关键信息;中心事件是“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

还要注意结果,“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即后两个关键信息。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成功卫冕,登上世界之巅,我们关注着,会振臂,会呐喊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完成,我们关注着,很兴奋,很自豪。新冠疫情肆虐,全国人民同心抗疫,共克时艰,我们关注着,会痛哭,会感动。……我们每天都在关注和认知世界。这些关注和认知,不应该只是瞬间的情感表达,而应该将其中的精

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关注与行动”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9【答案】世界因我而精彩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她用慈悲的目光抚慰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生灵;因为她知道自己并不是“实有”性的

存在,没有无数的生灵以及无数的生灵所构成的复杂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世界就真的是“虚无”的存在了。我们关注世界、认知世界,正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原来和世界血肉相连,永不可分。我们是新世纪的新青年,世界的希望就在我们的身

上。世界因关注而温暖,因行动而蓬勃向上。我们永远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不能忘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沉睡的中国,是一批时代的“新青年”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喊遍神州大

地。他们一直密切关注着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这个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他们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然,仅仅关注自然是不够的,当泪水积蓄成滔天的洪水时,旧的世界必然在巨浪的冲刷中

显出光洁的模样。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是百年来五四精神代代相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世界因为他们的奋起抗争而开始巨变,中华大地因为他们的团结振兴才有了新风吹起。点燃抗日烽火的,也是那样的一批青年,他们不怕牺

牲,无畏生死,终把日寇驱逐出华夏神州。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救万千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还是那样的一批青年,他们立场坚定,信念高远,为争取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自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庄严宣告响起后,我们的世界已经在烈火中获得新生。世界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的关注,更感谢他们的

行动,历史会将他们永远铭记!改革开放43年来,无数有为的青年团结在鲜红的旗帜下,一心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一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青春和智慧。他们不仅仅是关注者,他们更是伟大的行动者。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是他们积极行动的

结果。中国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也都是他们努力的成效。你问我世界有多大,让我来告诉你我们的梦想有多大。我们关注我们的家园,营造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也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将和平与仁爱洒向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我们不仅关

注着当下的世界,更以坚定的脚步向着未来丈量。世界因我们青年一代的关注而慈悲、温暖,更因为我们青年一代的行动而蓬勃向上,充满盎然的生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带有较强的思辨性。整个材料选择了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涵盖体育、科技、民20生等多个方

面。这些热点事件,构成了我们所认知的事件。对于这些事件,我们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有自己的外在行为。这些热点事件,又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特质。对于这些事件,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提炼精神,使之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引,通过不懈奋斗谱写属于这

个时代的最新篇章。本题以“关注和行动”为主题进行写作,旨在引导学生紧扣时代脉搏,不仅要关注国家大事,融入这个社会,更要从这些事件中获得真知,汲取力量,树立人生目标,然后努力践行。审题时,要辩证分析“关注和行动”的关系,对于外部世界,仅仅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更

为重要的是通过关注去获得新知,因此,写作的重点应该放到“行动”上。【立意】1.“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2.“行胜于言”。3.我们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4.在关注中成长,在行动中升华。5.世界因关注而

温暖,因行动而蓬勃向上。【素材】1.新时代给了青年一个全新的诠释,“新时代是一个奋斗者的时代”,它使青年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和创造力散发出蓬勃的正能量,并以一种始终不变的使命感不断奋斗,从而成为新时期青年斗争的主旋律。(片段示例)2.《新青年之歌》:“一个永不言败努力拼搏的人,就是新青年/新

青年是一面旗帜/我愿用我的汗来举起它/我愿用我的血来捍卫它/很高兴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我希望能够有更多人/让我们一起举起这面大旗/让它迎风飘扬”(名言素材)3.1949年10月1,濠江中学老校长杜岚在校园中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1

947年杜岚接任濠江中学校长,她始终坚持爱国教育,赢得澳门各界的敬重。她说:“我们的希望就在下一代人身上。”澳门回归祖国当天,87岁的杜岚放下拐杖亲手升起国旗。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他从幼稚

园开始对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将宪法和基本法纳入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尤端阳提议澳门的语文教材应该使用内地版本的教材,在他的努力下,濠江中学率先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他将爱国情怀融入孩子们

的学习生活中。(事例素材)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