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46.844 KB
  • 2024-10-3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1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0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共(11)页,46.84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074532c9f1e5630f65d7fa57c94f4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

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

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

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

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

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

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

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

联。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

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

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

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

代。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

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

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

向乡一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

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的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

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在乡土社会

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

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D.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花与诗王往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

亩桃园美景去的。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

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

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她身材娇小,瓜子脸

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

”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

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我说:“哦?”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我很吃惊。“那种病”

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

,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

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

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我看到小男孩

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

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

,你送不送妈妈花?”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小男孩说:“好!”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

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了。B.小媳妇向小男孩许诺在桃园里天天写诗、年年写诗,让小男孩想她时就给她送花,蕴含着小媳妇对儿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眷恋。C.老妇两次对“我”说起小媳妇的“不听话”

,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也体现出她对小媳妇患病无钱医治的一种无奈。D.“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主持人既赞美小男孩献上的野花的自然美丽,又赞美小男孩的纯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

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B.小说中,小媳妇与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诗歌。C.“脸色有些憔悴。别人

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对“她”神色、衣着的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思考。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

特点。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乙】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①也。”(《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君子深造②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③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②深造:高深的造诣。③资:积累。④原:同“源”。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欧阳修《醉翁亭记》)B.必有

我师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C.一日暴.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荀子《劝学》)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11.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

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B.【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本指《尚书》,后泛指书本,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C.【甲】“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文中“子曰”的“子”指孔

子自己。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

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做事没有恒心;“左右逢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有褒义和贬义两种用法,含褒义时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含贬义时用于讽刺为人圆滑,善于

投机取巧。C.【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D.【甲】文所选的言论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乙】文所选言论主要强调治国之策。13.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的(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定风波·红梅①苏轼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

,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注】①此词是作者被贬谪黄州期间,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延年,,其《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句。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熟悉的词牌

还有“浣溪沙”“如梦令”“一剪梅”等。B.“慵开”指梅花,“好睡”用拟人手法写出梅花延误花期而与桃杏同时开放的原因。C.“自怜冰脸不时宜”写出生就冰清玉洁之姿的梅花唯有“乔妆改扮”才能合春天之“时宜”。D.“

诗老不知梅格在”表明,苏轼认为石延年咏梅仅看重绿叶青枝是因不了解梅格。15.作者批评石延年不知红梅的本质,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梅格”的内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抒情主人公独立于橘子洲用“______

__,________”两句勉励意气奔放的青年志士在激流中要敢于拼搏,同时在勇进中也应有强烈的信心,这也让我们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花鸟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商隐《无题》中,清冷的月光下,诗人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风光,特色骡马道、高山索道等________的交通方式,土豆、核桃、花椒等一系列高山作物……古路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大量旅客前来观光、购物和探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都在《古路之路》中得到生动展现。

古路村很难,但写古路村似乎并不难,因为它道路奇绝、风光独异,丰富的生活素材就在村中,作家们可以_______,写成妙文。但是,隔着车窗走马观花“看”出来的、凭着电话腾云驾雾“取”回来的,都难成佳作,一部好作品要靠作者_

_______“走”出来。作者陈果每次去古路村,要先去雅安驱车两个半小时到达大渡河峡谷“一线天”,再用三个小时攀爬到村委会所在地。创作期间,他的所有假期都献给了古路村。到了古路村,作者还要用手去抓去拽去刨去抠,这不仅是在探路,也是在把脉。可以说,这部以奔腾的峡江为魂魄、以峭拔的

山石为脊梁的作品,我们既看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也感受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各句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蓝布,扛了几支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着石级哗哗作响……

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B.“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D.“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较“拖延症”,“提前症”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有“提前症”的人会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做出一定的牺牲。“提前症”者超强的行动力令人羡慕,但事实上,他

们①,而是会继续寻找和消除更多“未来的焦虑”,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②?专家建议,“提前症”归根结底是渴望增强掌控感,减少不确定性,所以“提前症”者可以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面对困扰。比如,通过向亲人倾诉自己的感受、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情

绪安抚等途径获得信任感与确定性。除此之外,还需要③,正视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而不是排斥情绪,否定自我。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21.请以“提前症者”开头,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每句话不超过35个字。五、写作(60分)22.写作。小通讯员是一位英雄,为掩护民工,他扑向“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受伤牺牲。但作者对此一笔带过,而把许多笔墨放在他与异性、与群众交往的平事上,并在结尾

写道,“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香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内向腼腆,淳朴善良。她想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而被留在火车上,为此,她在夜间走了三十里,回到台儿沟。有同学说,她也是英雄。文章结尾

处,“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的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可以说给予了香雪极大的礼遇。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