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人物素材:毕淑敏、周国平-初中议论文写作技巧精讲实练.docx,共(5)页,268.75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06d7fd8d8739da30fa6e56feebd033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作文素材补充与积累一、议论文素材积累之毕淑敏童年和少年:努力而优秀的好学生毕淑敏有一个柔和的童年,从父母和师长那里得到许多无条件的喜欢和爱。得益于父母的教诲,小小年纪的毕淑敏
就知道“做每一件事都努力”,不偏科,喜欢语文也喜欢数学,在学校就是班长、大队长、学习委员,学习上力争上游,她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是一个典型的“学霸”。这种从小培养的习惯性努力,给她今后的生涯发展铺好了底色,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喜欢或不
喜欢的工作,她都努力到极致,可谓是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青年:藏北高原上从卫生员到军医在西藏的11年,是她人生中悲壮惨烈,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对医学,从最初的反感到平静的接受再到热爱的探索到西藏当卫生员,是她职业生涯的起点。17岁,她从学校应征入伍,那个时代,人人争着要去最艰苦的地
方,她却退缩一旁,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喜欢医学,不想做一个天天面对病人的医务工作者,命运有时说不清也道不明,恰恰五个名额里有一个就是她。虽不情愿,但她安静地接受这一切现实,努力完成生命给予她的缘分,就像做学生
时按时完成家庭作业那样,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很用功的卫生员。毕淑敏逐渐被医学内在的魅力征服,她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更有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的工作使她获得了病人和领导的认可,她被推荐入党、上军医大学,大学期间依旧门门功课优异
,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医。2.在西藏,冰雪、高原和死亡重塑她的三观从温柔乡里长大的女孩,到祖国最为边远的不毛之地当卫生员,毕淑敏被摧毁和重建,这块地球上最高的土地,以冰雪和缺氧的形式,把对于宇宙和人生
的思考,强硬的灌输到她的大脑。工作原因,在高原上一次次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毕淑敏在花季的年龄就悟出死亡的真谛,最震撼的第一次面对死亡是跟着老医生,将一位去世的当地牧人抬到山顶,实施“天葬”的同时,她学习解
剖和了解人体构造,这样的解剖课,估计现在的医科大学都不可比吧?这样的场景,虽没有图片,我也能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种撕裂和恐惧。她说,在一个人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洞彻生死,是一种大悲哀,也是一份老天给予的无法拒绝的礼物。3.为儿子,离开西藏返回北京,承担起母亲的角色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
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毕淑敏和很多人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结婚生子,可是儿子放在北京由奶奶抚养,她依然在西藏做着一名军医。当看到儿子一岁多的照片有明显的佝偻病态时,毕淑敏母性的使命感告诉自己,必须回去亲自照料孩子,为儿子尽责。在西藏11年后
,毕淑敏返回北京,学习如何做一个母亲。中年:兴趣转化成职业,事业和家庭的平衡1.为什么而写作毕淑敏在做好母亲角色同时,职业依然是一名医生,而且是一个生活稳定受人尊重的内科主治医师,对工作她也不再是那个在雪域高原战战兢兢的
小女孩,而是一个驾轻就熟的领导者。可是过往的经历已深深凝聚在血液中,她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她很想把自己在西藏的感受跟更多人分享,似乎只有写作才能让她实现这个心愿。另一方面,她也自问“为什么而写作?”内心的那个小孩告诉她---为了父母的欣喜,她的作品,给父
母带来了由衷的快乐,重病中的父亲嘱咐她要好好写下去。为了回应高原冰雪对自己的呼唤,也为了不辜负父母的目光,她竭尽全力地写作。2.艰难的转换期为了提升写作能力,她开始读文学书,上电大的中文系,后来又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硕士和博士方向的课程。三十多岁的女人,抛
开熟悉的专业领域,学习陌生的学科;离开舒适的房子和温馨的家,每天天还没亮就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上学。上午的课程结束,毕淑敏赶到工厂卫生所上班,马上从学生模式切换成卫生所所长模式。下班后,她踌躇于主妇们永恒的命题“今晚全家吃什么?”,忙完晚饭后,她还要陪伴儿子游戏……每天忙完这一切躺在床上时,累的
骨头都咯吧作响。3.放弃与选择当内心的价值越来越坚定,当学习使得自己能力越来越提升,当一篇篇作品开始成型,也由于当医生和当作家无法同时并行,从医20年以后,毕淑敏决定脱下白衣,专心写作。在写作中,她将医学、心理学和文学糅合在了一起,那过往
的经历串成的珍珠,大珠小珠落玉盘,跌落在她的文字里。于是,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医生毕淑敏,多了一个作家毕淑敏。二、议论文素材积累之周国平青年时期: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成为深山老林的劳作者1962年,周国平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课程枯燥
乏味,于是他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课外书籍,在大学期间养成了勤思考、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文革”期间,周国平先后被分配到湖南、广西劳作。到达广西后,他在一个县城当县委干事,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农村干部读报
。“我突然发现人类广阔的精神世界和这里没有任何关系,觉得非常可怜、可怕。”周国平感到异常寂寞,唯一的安慰就是读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被他通读了一遍。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把目光投注在自己的内心,不间断地思考,也
放弃了身外的世俗功名。这十年的生活极其单调、无趣,被周国平当做静止的岁月,但安静的深山老林环境以及艰苦的生活更培养了他坚韧、静下心深入思考、潜心学习的意志力。中年时期:恢复高考后重回校园进行深造正当他对生活状态深感失望时,1978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一线希
望。重新考研的周国平顺利收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离开了广西的山沟,回到北京继续从事哲学研究,一直到现在没有离开过。“我这一辈子就交给哲学了。”周国平曾说。中年时期:接触写作仅是偶然,抓住契机发挥所长周国平:“我曾经写过一段话,说学者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
这个职业他们有时候也写书。作家是以写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证这个职业他们有时候也读书。其实我的职业是学者,是个哲学研究者,所以对我来说写散文什么的都是业余的,而且一开始是特别偶然的。我最早发表的散文是在1983年,发表在《读书》上,怎么写的呢?当时我一个朋友分配到
《读书》杂志当编辑,找不到稿子特别着急,就说周国平你给我写吧!我说好吧我试试看吧。当时就写了两篇,两篇他都用了。第一篇叫《幸福的悖论》,是读莫罗阿的体会;第二篇叫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是读埃默森的体会。我写的文章都是读书体会,这样就开头了,开了头以后觉得这东
西也挺好写的嘛,写了还能发表,我以前还没发表过呢。慢慢写得多了,人家说你写的是散文,我这才知道我写了散文。我原来不知道这叫散文,而且还给了名称叫‘哲理散文’。”中年时期:女儿去世,遭遇巨大打击43岁时,有了可爱的女儿妞妞。快满月时,妞妞被发现患有恶
性眼底肿瘤,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切除眼球,周国平夫妇没办法采取这个残酷的方法,他们想着还能拖一拖。一岁半的妞妞停止了微笑。女儿的去世给了周国平夫妇巨大的打击,为了走出失去女儿的伤痛,周国平打算为妞妞写一本书,就是后来出版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曾经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不是潸然
泪下,而是泪如泉涌。古稀之年:坚信知识不是第一位的,精神追求才是如今,周国平已年过70,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有一股自然而然的书生气。现在说一个人书生气,潜台词是此人有些不谙时务。曾有记者问他,在目前的中国,哲学家这
种身份有什么象征意义?他大笑:“落伍过时的人。”玩笑归玩笑,“这没什么,我只是喜欢读书罢了。”从小就是这样,周国平家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境贫寒,上初中时,从家到学校5站地的路途,他宁可步行
一个小时,省下4分钱去中国书店买旧书。“那时候就觉得自己是要一辈子做学问的。”后来,他慢慢明白,知识不是第一位的,精神追求才是。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