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37.793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x,共(17)页,37.79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fedb8ca1d868c82ac8fefcfa55866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命题人:审核人:姓名班级第Ⅰ卷为选择题,共7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3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

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被学者称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启继承禹

的王位,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A项;BD是文明发展的标志,而不是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排除BD项。故选C项。2.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C.出现社会等级分化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可知,玉琮、玉璧出土于大型墓葬,小墓则罕有发现,这说明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存在等级差别,可以佐证当时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出现,不能说明贵族垄断祭祀权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现象,不能得出国家形态初步显现,排除D项。故选C项。3.史载周厉王为了恢复王室实力,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结果受到舆论指责春秋时期,因土地侵夺而引起的杀

戮、政变在《左传》中比比皆是。这些现象说明()A.周王室统治已名存实亡B.井田制已走向瓦解C.铁犁牛耕推动经济转型D.土地私有观念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出现了侵夺土地占为己有、土地私有的现象,破坏了早期国家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因此土地私有观念增强,D项正

确;这一时期,分封宗法制开始解体,周王室统治力量开始下降,不能说是周王室统治名存实亡,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不能说井田制已走向瓦解,排除B项;铁犁牛耕在西周末年还没有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4.“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他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该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C.庄子D.孟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B项正确;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A项;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C项;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

选B项。5.《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老、庄认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这表明老庄思想()A.凸显了道法自然思想B.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C.呈现了自

然命定色彩D.蕴含了无为而治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老、庄主张按照自然行事,认为事物都是“命之行也”,呈现了自然命定色彩,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主张,反映不出庄子相关思想,排除A项;朴素的辩证法强调事物间

的对立转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老子思想未涉及治理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6.《荀子·王制》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

国得而用之。”这表明“市”的发展()A.保证了民众基本消费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是C.促进了地区文化认同D.加强了区域间联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

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信息可知,各地的特产被中国得而用之,故“市”的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基本消费”,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绝对且不符

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各地物产流入中原地区,这与经济有关并未涉及到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7.下面所示是秦统一全国后的地方官职简表。从表中内容能得出的结论是()秦统一全国后的地方官职简表郡级官员县级官员乡间组织京畿

郡乡亭里内史郡守县令三老亭长里魁郡丞县长有秩主爵都尉郡尉县丞啬夫监御史县尉游徼A.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郡国并行制在全国推行C.官员都能世袭统治权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统一全国后的地方官职简表,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都是由

中央任命的且对皇帝负责,从而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A说法表述错误,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出现于汉代,排除B项;郡县制下官员不享有世袭统治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8.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

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此外,他还将赵王迁徙于房陵(湖北境内),将魏的豪富孔氏迁于南阳。秦始皇的这些做法()A.根除了国家分裂的潜在力量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的C.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此外,他还将赵王迁徙于房陵(湖北境内),将魏的豪富孔氏迁于南阳”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因此迁徙豪富之家,说明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C项正确;“根除”一词表述过

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国家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秦朝建立后仅仅15年就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9.如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

、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是秦朝统治

的中央政治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是维护统一所采取的措施,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是加强对百姓控制的措施,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是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的举措,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是秦朝在建立后为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题干中都是建章立制的举措,与暴

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无关,排除B项;统一车轨和文字是秦朝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信息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而不是体现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汉

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统一国家的巩固B.察举制的影响力减弱C.太学教育的衰落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中期以后,

儒家经典的影响日益扩大,天下年轻人都以读经为务,主要原因是受汉武帝独尊儒术影响,儒学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D项正确;统一国家的巩固只是客观环境,不是儒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西汉时期,察举制的影响力逐渐加强而非减弱,排除B项;太学教育的衰落与“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不符

,排除C项。故选D项。11.“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据此可见,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是()A.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B.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对经

济的控制D.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可翻译为富商大贾蓄积财物,奴役

贫民;前呼后拥,车乘百余辆;屯积居奇,列侯封君对他们也都俯首低眉,请求供应他们物资。有的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据此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同时打击大商人,

A项正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是推恩令,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币制改革,不是盐铁官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平抑物价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2.东汉时期,私人经传讲学之风盛行,是官僚士大夫集团形成的一一个重要途径。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

些累世专攻经学的家族,特点是世代相袭,父子相传。这一现象()A.激发起全社会崇经向学的风气B.推动了社会阶层逐步趋于固化C.完善了凭才学入仕的选官制度D.使得儒学的正统地位日趋巩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时期,私人经传讲学之

风盛行,是官僚士大夫集团形成的一一个重要途径。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经学的家族,特点是世代相袭,父子相传”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崛起,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的趋势,B项正确;激发起全社会崇经向学

的风气,“全社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完善了凭才学入仕的选官制度,主要指向科举制,排除C项;使得儒学的正统地位日趋巩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3.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

承人自居;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A.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认同B.多民族政权并立并互相争夺C.战乱频繁导致了国家分裂D.公认黄帝为各民族共同祖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者都认为其是华夏祖先的继承人,这反映出在民族交融过

程中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与多民族政权并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各民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4.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

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说明()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地方行政制度变化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

可知西晋末年,北人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A项正确;南宋时才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魏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仍然以州郡县为主,只是南方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15.史料记载,北朝正

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姓名均可考的民族间通婚共241起。其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有158起,占族际通婚总数的65.6%。这可用于说明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出现高潮B.民族政权和平更迭C.民族隔阂已经消除D.门阀制度趋于消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姓

名均可考的民族间通婚共241起。其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有158起,占族际通婚总数的65.6%。”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朝不同民族间通婚现象较多,民族间通婚是民族交融的较高形式,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出现了高潮,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北

朝时期民族间通婚现象较多,与民族政权的更迭无关,排除B项;民族间通婚是民族交融的较高级形式,但并不意味着民族间隔阂就已经消除了,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民族间通婚现象,而不是门阀制度,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

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在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水路并举,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

宋,排除C项。故选D项。17.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士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施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从“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可知,土地占有规模在百亩左右的自耕农占这一地区户数的74%左右,说明当地自

耕农经济盛行,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D项正确;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说明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排除A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只有土地占有情况,没有产量、成本、收入、利润等信息,无从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结论,排

除C项。故选D项。18.有学者认为“唐之官制,莫不善于节度使”。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几覆天下。及安史既平,节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势。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以邀命于朝。天子力不能制,则含羞忍耻,因而抚之。该.学者认为()A.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B.政权

存亡依赖藩镇的势力C.唐后期皇权专制受到严重冲击D.唐后期中央集权大为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安史既平,节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势”“天子力不能制,则含羞忍耻,因而抚之”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膨胀,中央政府无力控制,

只好对其采取安抚政策,这说明唐后期中央集权大为削弱,D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排除A项;政权存亡依赖藩镇的势力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皇权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9.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

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B.门第观念日渐淡化C.社会成员的身份

趋于平等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20.唐代李逢吉任科举主考官时,曾一次性录取几十位出身寒门的士子为进士;同朝官员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材料表明,唐代科举制()A.保证了社会公平B.推动尚

学之风兴起C.提高了官员素质D.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代李逢吉任科举主考官时,曾一次性录取几十位出身寒门的士子为进士;同朝官员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可知,唐代科举为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

了统治的基础,D项正确;科举制带有公平公正的特点,不能说是保证了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与尚学之风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文化水平,但是与材料强调扩大统治的基础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1.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

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C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以察举制为纽带,将伦理观念渗透于官僚体制建设中,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关系,B项正确;察举制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能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封建社会等级观念一直存在,并不会弱化,排除D项。故选B项。22.贞观元年,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向西域诸国传授了大量中原的佛法教义。从天竺游学归来后,口

述完成《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的意义体现在()A.向其他国家宣传中华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D.推动道教在周边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向西域诸国传授了大量中原的佛法教义”“口述完成《大唐西域记》”,可知玄奘促进了中原佛法在西域的传播,也有利于西域和天

竺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体现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根据材料“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可知宣传的并非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贡献治理国家方案无关,排除C项;玄奘西行的意义是有利于佛教的传播,并非道教,排除D项。故选B项。23.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

,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材料认为宋初的政治制度()A.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B.强化了各级机构的权力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D.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宋初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说明宋初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了各级机构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24.

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市易务的设置()A.消除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B.改变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加

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缓解了百姓的赋税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设置市易务,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

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C项正确;从某种程度上看,市易法会激化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A项;“改变了政府的抑商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市易法加强对市场和商人的控制,不能直接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25.钱穆指出:“宋代政制,虽存唐人三省体制,而实际绝不同。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权。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据此可知,宋代()A.沿袭并完善唐三省六部制B.宰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虚职C.中枢各机构间的矛盾尖

锐D.以分化事权之法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政,三司负责财政,以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虽然形式上宋代承袭了唐代三省制

,但实质上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项;宋代宰相仍执掌行政权,排除B项;宋代以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政权,并未导致三者间矛盾尖锐,排除C项。故选D项。26.“正心诚意”被理学家阐发为治理封建国家的重要准则,它固然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而言的,但首先是针对的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即

“正君心”。这一论述意在说明()A.皇位常由德高者继任B.儒士反对运用法律治国C.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D.君主个人修养关乎社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正心诚意”“正君心”和所学知识可知,正君心是朱熹用以衡量君主的标准,正君心为治国之本的政治思维,对于君主而言,治国理民是其必须履行的职责

,君主个人修养关乎社稷,D项正确;皇位常由嫡长子继任,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士反对运用法律治国,排除B项;元代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故选D项。27.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

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扩大理学家的知名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是五代

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C项正确;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与题干不符,B项错误;扩大理学家的知名度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D项错误。28.北面官是辽的

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南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北衙。这说明辽朝政治制度()A.行政效率比较低下B.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C.受到地理环境影响D.确保了军事实力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面官是辽的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不同

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南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北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推行南北面官制度,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辽朝北面官分工的情况,但是无法看出效率高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军事实力的

高低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项。故选B项。29.元朝地方各行政区的行政机构,称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关,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首长。边远地方,如云南地区,也建立了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行中书省的设置()A.拓展了国家疆域B.加强了君主专制C.是我国省制开端D.利于边疆的发展【答案】D【解

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地方各行政区的行政机构,称行中书省”、“在边远地区也建立行省”可知,边疆地区与内地同样设置行省制度,从而中央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这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是开拓疆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

管理,是中央集权的问题,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通过在地方设行省,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题意不是说元朝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排除C项。故选D项。30.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

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基本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各个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保障了各民族政权长治久安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答案】B【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这种差异植根于各个民族发展水

平的差异,B项正确;“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不是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也并不能保障各民族政权的长治久安,排除A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排除D项。故选B项。31.古人

的婚嫁聘礼,先秦以雁为重,象征着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唐代聘礼大都沿袭前代,有送阿胶象征婚姻关系的稳定宋代聘礼最轻也要送绢一、二匹,银锭一、二封,富贵人家聘礼则更甚。聘礼的变化说明宋代()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婚姻制度走向了世俗化C.经济发展影响婚姻习俗D.理学兴起遏制

攀比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与先秦时期、唐代相比,宋代的聘礼更加贵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其婚姻习俗观念发生变化,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A项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婚姻习俗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婚姻

制度的世俗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攀比风气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2.宋代城市中的行会是由工商企业组成的社会群体,通常由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的商人担任行会的领导,即行老,其主要任务是管理本行的商品价格制定和商品质量监督等相关业务活动。这说明当时()A

.经济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B.城市经济中存在行业垄断C.商人具有自我管理的权利D.政府加强了对贸易的管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城市中的行会是由工商企业组成的社会群体,通常由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的商人担任行会的

领导,即行老,其主要任务是管理本行的商品价格制定和商品质量监督等相关业务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会是对城市商业集团进行管理的民间机构,行老作为行会的领导,主要管理和规范相关商业活动,他们均属于商人自我管理的方式,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经济机构的转型,排除A项;材

料未涉及行业垄断问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于商业管控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33.元朝初年,中央偶有临时委派中书省官员处理地方事务的做法,后逐渐形成定制,即形成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A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B.强化了君主专制C.促进边疆地区的

发展D.消除了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行省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是行省制度的对边疆地区的影响,排除

C项;元朝存在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34.元代在边疆地区,朝廷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土兵等。这反映出元朝A.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B.改革赋役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C.推行民族歧视和

民族压迫的政策D.在边疆地区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元朝在边疆地区因俗而治,但同时征收赋税、征调土官土兵,加强赋役管理,这说明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特征,A项正确;改革赋役制度并非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元

朝实行因俗而治,并不是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35.金世宗时创建女真进士科,金章宗时加试骑射。河南发现的《女真进士题名碑》用女真文字记录“十五试策,十七日试论、诗”。这表明金朝科举制度()A.由女真人

独创后来推广至中原B.进一步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C.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D.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作答题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十五日试策,十七日试论、诗”可得出这是汉族科举的内容,“加试骑射”则是本民族的特色,故反映出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C项正确;材料

没有体现其推广,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学习唐朝的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理学,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

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窑段灼传》材料二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

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2)材料二

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此制度的影响。【答案】(1)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科举制。影响: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

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推出选官

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之下,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制度:根据材料二“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推出该制度是科举

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

运转,合成一套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另一方面,三省首长既各领本省庶政,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门下内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通过政事堂会议将三个不同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体。这样,三省权能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相集发挥整体

功效,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材料二北宋集权统治所起的有利作用是短暂的,不利的方面却对北宋起着长期的决定作用。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

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

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三省体制的运作程序及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答案】(1)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诏令一一门下省审核封

驳一一尚书省执行诏令;三省集中在政事堂议政。积极作用:既有明确分工,又能相互协作配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权力运作的程序化设计(对诏令的审核封驳),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

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之下,中枢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其中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办公。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既有明确分工,又

能相互协作配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权力运作的程序化设计(对诏令的审核封驳),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小问2详解】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

权专制”可归纳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根据材料“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可归纳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点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