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要点专练07.docx,共(10)页,35.45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f67d54bb6fbc199086e29332dc4d8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要点专练07古代中国的思想与科技文艺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79页押题角度1古代中国的思想1.[2024·江西九江二模]孔子认为统治者不仅要怀德,而且要怀刑,并高度赞扬郑国政治家子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治绩。据此可知,孔子认为国家
治理应()A.隆礼重法B.为政以德C.外儒内法D.德法兼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孔子认为统治者不仅要怀德,而且要怀刑,还高度赞扬子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治绩,表明孔子认为应德刑并用、宽猛相济,D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为政以德未能包含“刑”,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董仲舒改造儒学后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2.[2024·三明市高三二模]老子认为用兵要“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他指出:“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正确对待杀人的态度应当是“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据此可知老子()A.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B.反对诸侯国的对外征战C.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D.受到了墨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不得已”“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可知,老子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兵,反对军事上
的滥杀行为,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A项正确;老子认为用兵要“不得已而用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也即要慎用兵、少杀戮,而非完全反对对外征战,排除B项;材料反映老子对战争的看法,没有强调个人修养,排除C项;老子为
春秋时期思想家,墨家形成于战国时期,晚于老子所在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3.[2024·广东茂名二模]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
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答案:D解析:墨子提出的“举公义,辟私怨”,强调了公共利益和私人恩怨之间的对立关系,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诉求。荀子提倡的“公义明而私事息”,以及韩非子提倡的“所谓直者,义必公正”,都强调了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而“等级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社会影响力有限,没有到得到广泛的认同的程度,排除B项
;“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体现为各家思想的激烈冲突与融合,但是材料主要讲述战国思想家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山东枣庄二模]在君臣孰劳问题上,慎子主张:“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韩非子认为“臣
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方可谓“贤主之经”。这表明二者()A.政治出身的相似B.等级观念的差异C.治国理念的相通D.学术观点的分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臣有
其劳,君有其成功”可知,慎子和韩非子在君臣治国理念上有相同之处,均强调臣子多办具体事、做实事,君主不要过多的干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者的治国理念,非政治出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强调的是君
臣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二者的学术观念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宁波市高三二模]董仲舒认为,人君的言行举止与“五行”之运行构成了互为因果关系,“五行灾异”是人君言行举止的错误或恶政造成的,帝王在“
五行灾异”观念之下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由此可见,汉代新儒学()A.继承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B.重视自然灾害的救治C.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D.否定了阴阳五行学说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君的言行举止与“五行”之运行构成了互为因果关系,帝王在“五行灾异”观念之下无法逃避自己
的责任,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而非民本思想,并且董仲舒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而非灾害的救治,排除B项;人
君的言行举止与“五行”之运行构成了互为因果关系,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而非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6.[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
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儒道兼综”“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及
所学可知,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是儒道调和杂糅,以道融儒,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这有助于促进中国哲学的发展,D项正确;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主张清谈,崇尚老庄思想,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门阀政治与玄学之间的
关系,体现不出制约思想解放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7.[2024·吉林长春三模]朱熹认为《史记》虽然有“仁义”的内容,但“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且关于历史的记载多与孔孟不同。他主张应该“求义理于六经”。这反映出朱熹()A.重视历史书写的价值引领B.轻视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C.强调多角
度认识历史事实D.主张格物致知以探求真相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史记》虽然有‘仁义’的内容,但‘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且关于历史的记载多与孔孟不同”“求义理于六经”可知,朱熹认为历史书写应当与孔孟之道相符合,主张在六
经中寻找义理,强调历史书写要传达儒家的道德和价值观,说明他重视历史书写的价值引领,A项正确;朱熹评价的是历史书写是否符合儒家的道德和价值观标准,而不是对历史学科社会价值的轻视,排除B项;朱熹的评价并没有体现出多角度认识历史事实的相关信息,不
符合题意,排除C项;朱熹的评价并没有直接体现出他通过格物致知来探求《史记》中的历史真相。格物致知更多是一种求知的方法,而非专门针对历史书写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A项。8.[2024·山西晋中高三一模]王阳明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
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王阳明意在()A.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B.全面否定宋朝理学C.批判明末社会的动荡D.重建古圣先王的功业答案:A解析:据材料“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及所学知识可知,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主张探究内心的良知,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也强调三纲五常,没有全面否定宋朝理学,排除B项;王阳明生活的年代在明朝中期,并非在明末,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致良知,强
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重建“古圣先王的功业”,排除D项。故选A项。9.[2024·广东汕头市二模]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
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B.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D.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
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等信息可知,李贽将义利观从神殿引向田野,从君王士大夫深入老百姓,认为理就在百姓生活中,并且肯定人的私欲,这显然是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B项正确;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与材料所述李贽思想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李贽对义利观的新看法,民主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人人平等”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4·铜陵市高三二模]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因而
他撰著《日知录》的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这说明,顾炎武()A.旨在鼓吹心学思想B.极力追求圣贤境界C.注重自我道德修养D.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文章要“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其秉持“明学术,正人心,
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的理念而撰著《日知录》,这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D项正确;材料中顾炎武“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的观点与心学注重自我修养不同,并不是鼓吹心学,排除A项;追求圣贤境界是
心学自我修养的要求,而不是材料中顾炎武的追求,排除B项;顾炎武不是在强调自我修养,而是在强调“兴太平之事”,排除C项。故选D项。押题角度2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11.[2024·福建厦门市三模]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
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表明()A.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C.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D.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实现转型答案:A解析:据材料“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作为
文化经典的《诗经》被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学派引述,并且到汉武帝时期称为了儒家“五经”之一,这有利于《诗经》的传承与弘扬,所以材料表明了文化经典的传承弘扬,A项正确;孟子等思想家引用《诗经》是为了“说理论证”,并非因为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用来研究
历史,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先秦许多思想家在说理论证的时候引用了《诗经》,但据此不能说明诸子思想互相吸收,兼容并蓄,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具体的思想,不能得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4·江西鹰潭二模]《九章算术》收录了2
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九章算术》()A.体现数学的实用性B.限制人的思维拓展C.数学成就领先世界D.系统总结数学成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收录的运算程序与生
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我国先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体现了《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特点,A项正确;《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限制人的思维”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将《九章算术》与同时期其他文明对比,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仅能看出《九章算术》收录运
算程序,这只是数学成果的一方面,不能体现系统性,排除D项。故选A项。13.[2024·邢台市高三二模]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在编撰《汉书》时将项羽移出“本纪”,与陈胜合传,居于列传之首。班固的这些调整旨在()A.否定秦末农民起义的正当性B
.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C.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D.宣扬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班固反对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将项羽从帝王传记“本纪”中移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是为了突出西汉王朝的地位,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C项正确;将
项羽与陈胜合传并居于列传之首,可见其并未否定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材料中班固对《史记》的批评是王朝观念的体现,并非为了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排除B项;班固的这些调整旨在彰显西汉帝王的地位,“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故选C项。14.[2024·湖南怀化二模]建安士人将文学作为寄托情志的手段,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认自我的价值。同时也渗透着生与死的理性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历史责任的重新思考、对驰思云天与趋驰当世的追求。建安文学()A.反映出儒学的新
发展B.具有民族交融的特征C.体现了个性解放成果D.折射玄学地位的上升答案:C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到建安士人通过文学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认自我价值。这充分展示了他们个性解放的一面,追求真实,自由地表达自我,C项正确;建安文学更多地关注个人体验和
感受,以及对生命和社会的思考,而非直接反映儒学的新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关于民族交融的内容,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与材料中的建安文学不符,建安文学不能提升玄学地位,排除
D项。故选C项。15.[2024·山西太原一模]学术界一般认为,北齐王朝为汉化鲜卑人所建立的政权。在国内目前已发掘的北齐壁画中,人物多着胡服,造型风格体现民族色彩,但绘画题材则多以宴饮作乐、仪仗侍从、升仙祥瑞等内容为主题。这说明()A.古代壁画艺术多见写实手法B.北齐统治阶层腐
化堕落严重C.当时北方民族交融走向深化D.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相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国内目前已发掘的北齐壁画中,人物多着胡服,造型风格体现民族色彩,但绘画题材则多以宴饮作乐、仪仗侍从、升仙祥瑞等内容为主题”可知,北齐时少数民
族与汉族交流、融合得到加强,C项正确;北齐壁画体现了写实手法,但这只是表象,没有揭示其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宴饮作乐”并不能说明北齐统治阶层腐化堕落严重,排除B项;材料体现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相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4·威海市高三二模]隋唐书法融合南
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讲究气势雄浑和骨力遒劲;宋代书法更加追求个性和不拘法度。盛唐之画,大都婉丽秀润,宋初之画一变而为苍老。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A.审美情趣受到时代影响B.宋代书画水平总体高于唐朝C.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趋向松弛答案
:A解析:材料中“隋唐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讲究气势雄浑和骨力遒劲;宋代书法更加追求个性和不拘法度”“盛唐之画,大都婉丽秀润,宋初之画一变而为苍老”表明隋唐和宋代的书法和绘画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
点,这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受到时代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宋代书画与唐朝书画水平进行比较,不能推断出宋代书画水平总体高于唐朝,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与书画风格的变化没
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4·滨州市高三二模]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成果斐然。然而从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大多农学著作的模式都是摘录历史资料和同类著作。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引用前代的著作有一百五十七种,明代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有二百二十五种,清
朝鄂尔泰所著的《授时通考》甚至达到四百二十七种。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A.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B.缺乏总结性C.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D.具有理论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
民要术》……《授时通考》甚至达到四百二十七种”等多部著作是摘录以往的历史资料和同类著作,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缺乏总结性,B项正确;古代科技不只是服务于农业生产,说法以偏概全,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性,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4·沈
阳市高三二模]明朝自成化、弘治年间以后,思想家、文学家、在野“清流”派官员,以及小说、戏曲、歌谣等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动者和表现形式。这推动了明朝中后期()A.文化观念的交融B.主流思想的异变C.社会思潮的多元D.世俗文化的兴盛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思想家、文学家、在野‘清流’派官员,以及小说、戏曲、歌谣等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动者和表现形式”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又由不同的群体创作,故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C项正确;材料是指出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但未体现文化观念的交融,排除A项;明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虽有小说、戏曲、歌谣等世俗文化,但也有思想家、文学家等群体,故不能反映世俗文化的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19.[2024·河北保定二模]明代宋应星所著《天
工开物》初刻于崇祯年间,清初印行后,因书中“北虏”等疑似反清字样被列为禁书,直到民国初年从日本再传入。但它流传到国外后,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在法国被国王视为瑰宝,欧洲学者称之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说
明()A.社会环境影响科学技术传播B.《天工开物》不符合中国国情C.清朝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D.中国古代科技工艺类成果突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天工开物》在中国被列为禁书,而在国外受到欢迎,这说明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重要影响,A项正确;虽然
《天工开物》在清初因某些原因被列为禁书,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不符合中国国情,排除B项;虽然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工开物》的传播,但题干中还涉及了国外传播情况,该结论不全面,排除C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天工开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情况
,而不是中国古代科技工艺类成果的整体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