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耀正优2023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 历史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535.813 KB
  • 2024-10-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耀正优2023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耀正优2023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耀正优2023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耀正优2023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 历史解析.docx,共(17)页,535.8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f064ade2db7bfadb5544351294c7ba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

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姜寨聚落遗址房屋呈现大小

和布局的不同,并且有中心广场和壕沟。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期,私有制水平的提高。房屋会呈现大小和布局的不同,因此姜寨聚落布局根源于私有制水平高。A项正确;新石器时期还没有商品经济,只有原始物物交换,排除B项;原始农业的出现导致了人类定居的出现。排除C项;壕沟起防御功

能,但不能完整反映材料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A项。2.《礼记·王制第五》规定:“有圭璧金璋,不鬻于市。命服命车,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牺牲,不鬻于市。戎器,不鬻于市。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对外贸易中

边境贸易较为繁荣B.市场管理规则政治色彩浓厚C.经济发展深受重农抑商的影响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府严禁贩卖贵重玉器、天子赏赐、礼器和武器等,强调各关口查禁奇装异服,反映出当

时市场管理规划的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对外贸易的繁荣,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圭璧金璋”“命服命车”“戎器”等并非农产品,排除D项。故选B项。3.东汉末年,民间兴起了乡闾清议品评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到了曹魏时期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

,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这可用于说明()A.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B.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C.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D.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建立,中央为了获取人才而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因此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官民的责任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门第标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排除C项。故选D项。4.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

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北魏政府通过开仓赈济、设立机构、调整赋税等做法,对鳏寡孤独、贫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救助措施,体现出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针对性,B项正确;孝文帝的救灾措施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孝文帝的救灾政策缩

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5.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弄赞遣使大唐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开始用武力要挟,进犯唐朝的松洲,但被唐军击败。贞观十四年,吐蕃再次求婚,次年唐太宗命礼部遣使送文成公主嫁吐蕃,从此,唐蕃古道出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

,欢好不绝”的景象。唐对吐蕃前后的变化表明()A.和亲政策利于维护边疆和平B.中央集权呈现强化的趋势C.吐蕃目渐被纳入唐朝的疆域D.当时呈现唐弱蕃强的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与吐蕃和亲通婚后,促进了唐蕃之间社会

经济文化的往来,因此和亲政策利于维护边疆和平,A项正确;吐蕃是少数民族政权,不服从中央的管辖,不能说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元朝时期吐蕃被纳入疆域,排除C项;唐贞观年间,国力强盛,排除D项。故选A项。的6.南宋

《江行杂录》记载:“中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录用采拾。”同时,教授各类职业技艺,名目不一,有所谓身边人、堂前人、杂剧人、厨娘等。这缘于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B.服务行业出现雇佣的现象C.城市商品经济相对繁荣D.具有宽松自

由的社会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普通市民不重生男重生女,教授女子各种艺业,供士大夫录用等现象,反映出社会生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变化,缘于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相对繁荣,C项正确;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并非宋代出现重女轻男观念的根源,排

除A项;服务行业出现雇佣是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宋代具有宽松自由的社会风气并非材料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7.《辽史》卷五《世宗本纪》载,大同元年(947年)八月,“癸未,始置北院枢密使,以安抟为之”。九月,又以高

勋为南院枢密使,至此,辽朝始有真正的宰辅机关——南北枢密院,皇帝始得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落。据此可知,辽世宗时期()A.有效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实现向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C.国家各项权力得

到了合理分配D.深受汉族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宗设置南北院枢密使,采用中原王朝的封建官僚体系,实现了向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南北枢密院制度不能证明国家各项权力得到合理分配,排除C项;南北枢密院

制受汉族官僚制度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指出,行省在划分上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消解山川之险”,行省“虽掌管军队但受多方制约”,是“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B.消除了地方分

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划分打破了山川造成的自然界限,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主要负责将地方财赋运输到中央等,表明行省的设置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必要

条件与行省“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等不符,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元代在全国统一推行行省制,体现的治国理念并非因俗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9.16世纪,西藏拉孜县的平措林寺有方形石碑

,上刻有梵文、藏文、蒲甘文、八思巴文、回鹘文六字真言(如下图)。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当时()A.民族交融历史趋势加强B.中央政府对西域管辖的开放C.“华夏认同”观念的深化D.凝聚着国家统一的必然因素【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6世纪即明朝中后期,西藏平措林寺的石碑上,用梵文、藏文、蒲甘文、八思巴文、回鹘文等文字镌刻佛教的六字真言,可用于研究当时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加强的历史趋势,A项正确;材料与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无关,排除B项;多种民族语言书写的佛教用语,不能用以说明“华夏认同”观

念的深化,排除C项;宣传佛教“六字真言”石刻不足以用来说明国家统一的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A项。10.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

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B.赋役征收主要以人丁作为依据C.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D.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清实行的赋税制度改革,形成以田亩为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国家对人身的控制放松,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材料反映了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C项正确

;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排除A项;明清赋役征收主要以田亩作为依据,排除B项;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国家对人身的控制放松,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清政

府()内容事件用语文书用语对外政策机构仪式用语举例夷、红毛、藻属、西洋诏敕、谕旨、表怀柔贸易管制理藩院、礼部三跪九叩、朝贡、赐、接见数量和比例185个,占74.9%5个,占2%2个,占0.8%6个,占2.4%49个,占19.8%A.强烈抵制西学东渐的

趋势B.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C.外交具有近代国际化特征D.对外交往呈现多元化【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用语中,对西方的称谓和礼仪的表述,大多沿用了旧的传统说法,反映近

代前夕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外交理念十分落后,B项正确;清朝前期,西学东渐基本停止,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清政府强烈抵制西学东渐的趋势,排除A项;外交具有近代化特征与外交用语多用“夷”“红毛”等不符,排

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外交往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2.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各国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说:“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表明当时()A.民间

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统治B.广州外贸有较强国际竞争力C.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D.中国市场日益受到国际热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西方商人肯定广州对外贸易的国际优势,B项正确;材料体现民间中外贸易,未涉及对清朝统治的冲击,排

除A项;“名存实亡”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中国市场”说法错误,材料涉及广州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13.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咸丰以前,将相要职,汉人无从居之者,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

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延时机,令敌坐大。至是,此知旗兵不足用,而委托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故金田一役,实满汉权力消长之最初关头也。”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晚清政局巨变的直接诱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八旗精兵的腐化堕落C.满汉大臣的权力斗争D

.汉人官僚集团的崛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故金田一役,实满汉权力消长之最初关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促进了地方汉族地主势力的崛起,导致晚清政局巨变,A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的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引发了晚清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而清廷认识到八旗精兵“不足用”,汉人官僚集团趁势崛起,满汉大臣权力斗争日趋激烈等现象均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4.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宣传变法维新主

张,组织学会、创设报馆、开办学堂。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主要是由于()A.变法维新成当时主流思潮B.维新派民主观念不断深入C.救亡图存已成

为时代主题D.“中体西用”实践最终破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维新派组织的学会、报馆和学堂等在全国各地得到响应,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了当时的时代主题,C项正确;维新变法成为当时的

主流思潮是现象并非原因,排除A项;维新派民主观念不断深入是材料描述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是客观背景,并非维新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5.1902年,英国在《中英续订通商

航华条约》中承诺:“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国律例,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判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治外法权。”据此,英国这一承诺()A.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B.导致列强调整了侵华方式C.促使清政府政策转向对外D.

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愿意按照西方国家法律协助清政府整顿律例,之后承诺放弃治外法权。结合所学可知治外法权指列强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英国承诺放弃治外法权,有利

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中不存在半殖民地程度加剧的情况,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列强侵华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材料不能反映英国调整侵华方式,排除B项;材料只是中英条约的续订,未涉及清政府政策的转变,排

除C项。故选D项。16.1927年3月,北京《晨报》发表了一幅漫画,将当时的社会流动现象喻为《孔雀东南飞》(如图)。该现象()的A.为中国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B.说明知识分子实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C.有利于巩固和壮大

革命统一战线D.反映中国由民主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7年3月”“将当时的社会流动现象喻为《孔雀东南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3月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南方革命形势良好,促进了社会流动,大量知识分子南迁,有利于巩固和壮大革命统一战线,

推动国民大革命的高涨,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为中国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排除A项;漫画反映了知识分子南迁,助推国民大革命的高涨,但当时孙中山三民主义尚未实现,排除B项;1927年3月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属于国内民主革命,而

不是民族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17.1927~1936年,民族制碱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制碱工厂在这一时期内建成了15家,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出现这一发展现象主要得益于()A.新的制碱方法得到普遍推广B.南京国

民政府采取有为政策C.列强放松对华制碱业的垄断D.爱国民族资本家的大力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27-1936年,中国的民族制碱业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经济上采取积极有为政策,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项正确;1940年,侯德榜才成功创造了新的制碱方法,排除A项;列强并未放松对华制碱业的技术垄断,但被侯德榜成功突破,排除C项;爱国民族资本家的大力推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8.1931年11月颁布的《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规定:“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人民”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7年5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则废除了“选举细则”中有关阶级成分和政治成分的限制,转为剥夺有“卖国行为”者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

变化折射了()A.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B.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C.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开始走向成熟D.中共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1年“‘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人民’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37年“废除了‘选举细则’中有关阶级成分和政治成分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31-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不断深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扩大了选举权范围,所以材料所述变化折射了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A项正确;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

,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才正式建立,排除B项;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排除C项;中共废除阶级成分和政治成分限制,扩大选举权范围,是为了团结一切抗日

力量,而非只为了联合地主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去注意这些问题,不去学会同这些人作斗争,并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

”。毛泽东意在强调()A.从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B.中国革命的特殊性C.将阶级斗争作为工作中心D.巩固政权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注意并学会同不拿枪的敌人斗争,旨在说明中国革命

的特殊性,B项正确;材料分析的并非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排除A项;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而非阶级斗争,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巩固政权的方法而非巩固政权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B项。20.自

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的三线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和续建的大中型项目达300余项,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据此,新

中国的“三线建设”()A.贯彻并实施中共“八大”的方针B.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C.遏制了“大跃进”运动发展的规模D.迎合了外交政策调整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

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的三线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和续建的大中型项目达300余项,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三线建设”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建成了大量工业项目,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B项正确;中共“八大”的方针政策在1958年八大

二次会议后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实施,排除A项;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大跃进”运动已经停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三线建设”的成就,不能体现它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1.下表是1976年7月至1978年6月中国外交的总出访次数。

这一时期中国的出访()年份总出访次数1976年7月至1977年6月3311977年7月至1978年6月576A.促成革命外交向经济外交的转变B.为中国对外开放创造一定的条件C.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D.体现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7

6-1978年间,中国政府人员出访密集。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976-1978年中国出访次数增多为对外开放创造条件,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外交转向经济外交,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

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多边外交,排除D项。故选B项。2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基本法》规定,“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

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其中第160条还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香港原有法律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为同《基本法》抵触者外,采用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这些规定体现出()A.法律保障了香港

具有高度自治权B.中央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C.政治认同成为香港回归的根本保障D.《基本法》与大陆宪法相互间的一致性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回归祖国后,原有

法律在不同《基本法》抵触的前提下,均予以保留,体现出中央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B项正确;法律保障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权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政治认同对香港回归的影响,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基本法》与大陆宪法的一致性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3.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描述: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希腊城邦,首先像雅典那样勇敢正视人类精神和社会机体二者间的复杂关系了;人类精神通过社会机体得以充分体现,社会机体则变成了一片人性化了的

景色,或者叫作一座城市。芒福德意在说明()A.民主政治造就雅典文化的辉煌B.希腊市民推崇公共意志C.城市建立在经济繁荣基础上D.雅典城邦凸显人文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芒福德认为雅典城邦对人类精神与社会机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人类精神在社会机体中得到充分体现,社

会机体则十分具有人性化,这说明雅典城邦凸显人文情怀,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的的雅典文化的辉煌情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城邦的人性化,人类精神和市民需求得到尊重,而非市民推崇公共意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建立与经济繁荣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4

.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A.对外来文明的本能抵制

B.对文化传播起桥梁的作用C.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D.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日本人在借用汉字、借用儒家学说以及接受佛教时,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这说明日本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又善于创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善于学习

外来文明,而非抵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把外来文化为己所用,而不是充当桥梁去再次传播,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吸收外来文明,为己所用,而不是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5.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

,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B.核心

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

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26.但丁在神曲《天堂篇》中指出:“那时的佛罗伦萨

还曾是和平、简朴和廉政。她没有项链手镯,没有金冠头饰,没有华丽刺绣的衣裙,没有丝带缠身,这些装饰耀眼夺目,胜过那穿戴之人。”该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A.人文主义思潮刺激了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繁荣造成奢侈之风C.经济发展促使社会发生了转型D.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偏激倾向【答案】B【解析】【详

解】根据材料可知,但丁在赞扬佛罗伦萨社会曾经的和平、简朴和廉政,抨击现在的佛罗伦萨社会的奢侈消费和腐败的风气,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工商业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奢侈风气的产生,B项正确;材料反

映但丁抨击奢侈之风,而不是人文主义思想刺激经济发展,排除A项;佛罗伦萨未发生社会转型,排除C项;“偏激倾向”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人文主义者关注社会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7.1880年,法国政府颁布法令禁止教士当选教育最高审议会成员,教会学校不得称“大学”,国家收

回授予的权限。1902年以后,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法国政府的这些做法()A.利于巩固法国民主共和秩序B.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权C

.开启了法国世俗教育的进程D.根除了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共和国建立后,法国政府颁布法令,削弱教会在国家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中法国政府并未否定民

众的宗教信仰等权利,排除B项;直到19世纪后期法国才开启了世俗教育进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除了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8.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示意图。由此可推知()A.列强间扩张与争夺

欲加剧B.欧洲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C.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兴起D.世界殖民体系自此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绝大部分地区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由此可推知,列强间扩张与争夺在加剧,A项正确;不仅欧洲列强,美、日等

也参与了对世界的瓜分,排除B项;早在19世纪初,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已经兴起,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已确立,并非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29.1946年3月,苏联通过了第四个五年计划。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

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轻工业的生产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这表明,苏联()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B.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C.成就取得得益于斯大林模式最终形成D.人民生活实现了共

同富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A项正确;材料中苏联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排除B项;二战前1936年斯大林模式得以确立,排除C项;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

端仍然存在,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排除D项。故选A项。30.1947年,马歇尔计划实施之初向苏联发出邀请函,莫洛托夫率团去巴黎谈判。当斯大林得知英、法会谈的窃听记录透露出马歇尔计划原本没有贷款给苏联后,下令苏联代表团退出会议并责令东欧国家也不许参加。这表明()A.美苏冷战最初起源于经济因素

B.英法要求调整马歇尔计划内容C.马歇尔计划加速两极格局形成D.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美苏对峙【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不满没有给苏联贷款的内容,苏联放弃并禁止东欧国家参与马歇尔计划,表明马歇尔计划加速了东西方的对立和

两极格局的形成,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提出之前,美苏在政治领域已开始了冷战,材料不能说明冷战最初起源于经济因素,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英法调整马歇尔计划的要求,排除B项;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美苏对峙与“马歇尔计划原本没有贷款给苏联”,导致苏联与东欧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1.1986年英国颁布的《社会保险法》直接将政府支付的退休金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引入工人退休金计划,由个人支付;在医疗方面,最终的努力方向是逐步取消公费医疗,实行私人医疗保险。英国此举()A.旨在完善“福利国家”制度B.缘于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

C.促使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D.调动了公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减少福利成为改革内容之一。因此材料中英国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由个人、企业、国家三方负担,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

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材料反映了英国完善福利国家的制度,A项正确;源自于西方的经济危机,排除B项;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是福利制度的含义,不是改革福利制度的结果。排除C项;“调动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32.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隶属于某一个甚至几个区域经济集团。理论上,

区域经济集团按发展水平可分为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形成一种“大圈套小圈,小圈扣小圈”的格局。这反映了当今区域经济集团()A.致力于减少全球经济发展阻力B.发展的广泛性和

多层次性C.致使各国间经济矛盾不断出现D.促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发展广泛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了其发展的广泛性和多层性,B项正确;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致力于减少地区发展的阻力,排除A项;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有利于协调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

,排除C项;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有利于减少南北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从哲学上说,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

,是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说,是文官治国;从伦理上说,是三纲五常。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但“神意”与“民意”无关。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其德足以安乐

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因为强调“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责任”。有多大权就要尽多大责,不尽责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套意识形态也不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

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不如此。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并深入基层的文教事业。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

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唯有这样的人民基础,大一统王朝才能多次浴火重生。材料二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例如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号召以罗马

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维吉尔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构建“罗马民族”认同;李维写《罗马自建城以来史》,批判分裂的派系主义;贺拉斯作《讽喻诗》,号召社会回归对家国的责任感。然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只有

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苦心建构的“民族认同”,由于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因此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古代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与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意义。【答案】(1)同:建立统一

的意识形态;建立行政管理制度;统一的国家;异:汉代:儒家思想为主流;强调民本;强调各阶层的社会责任;建立完整的基层政权;注重教育和伦理规范的作用;实现文字的统一。罗马:强调罗马民族的认同;罗马未能建立基层政权;罗马

未能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2)意义:汉代: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罗马:构建的民族认同为后世欧洲统一提供了文化背景;古罗马帝国建立的行省制度,开创西方国家地方治理的先

河。【解析】【小问1详解】同:根据材料一“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与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可知,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和民族认同;根据材料一“郡守……县官”与根据材料二“行省的贵族和官僚”及所学可知,建立行政管理制

度;结合所学汉代与古罗马都建立统一的国家。异:汉代:根据材料一“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可知,儒家为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可知,强调民本;根据材料一“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

不如此”可知,强调各阶层的社会责任;根据材料一“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可知,建立完整的基层政权;根据材料一“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可知,注重教育和伦理规范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基层

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可知,实现文字的统一;罗马:根据材料二““罗马民族认同”可知,强调罗马民族的认同;根据材料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可知,罗马未能建立基层政权;根据材料二“只有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

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可知,罗马未能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小问2详解】意义:汉代:结合所学从中国疆域的形成、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对后世国家治理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古罗马:结合所学从对欧洲统一的文化来源、西方地方治理等角度分析。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部分清

末新式企业设立新式学堂的统计表学堂名称创办时间所属企业学堂名称创办时间所属企业福建船政学堂1866福建船政局天津电报、水雷学堂1800天津机器局操炮学堂1874灌制制造局广东黄埔鱼雷学堂1884广东黄埔鱼雷局福州

电报学堂1876福州电线局旅顺口鱼雷学堂1890旅顺口鱼雷局天津电报学堂1880天津电报局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1890湖北矿务工程局广州西学馆1881广州机器局驾驶学堂清末轮船招商局上海电报学堂1882上海电报局山海关铁路学堂1895津榆铁路公司金陵同文电学馆1883金陵电报局四川机器

学堂1907四川机器局两广电报学堂1887两广电报局苏省铁路学堂1907苏省铁路有限公司台湾电报学堂1890台湾电报局湖北铁路学堂1907川汉铁路局——摘编自陈元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等阅读上述材料,从中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

识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答案】举例:主题:洋务学堂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阐述: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展开而逐渐开办。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学堂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洋务运动所需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技等各项事业的

专门人才。学堂能够按照知识接受规律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制定课程计划,确定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我们也注意到洋务学堂新旧杂糅的特点。学堂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在洋务派“中体西用”

思想指导下,在传授西文西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而且洋务学堂洋务大臣所创办,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官僚的习气。总之,洋务学堂产生之初并未有意与科举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体制对抗,但产生之后,逐渐动摇

和瓦解旧教育体制,实际上推动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性人才,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解析】【详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注意史实正确且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主题:根据材料表格表头“清末新式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及所学可知

,洋务运动陆续开办的洋务学堂;根据材料表格“学堂名称”可知,学堂特点有培养工程技术、水陆军事技术等专门人才;根据材料表格“创办时间”可知,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伴随洋务运动的开展而设立的,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根据材料表格“所属企业”可知,学

堂是洋务企业设立的,隶属服务于洋务企业,服务于晚清政府的。结合以上分析,主题的拟定从洋务学堂的背景、特点、作用和目的来确定主题。阐述:结合所学从洋务学堂设立的背景、目的、学堂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点(课程设置、知识传授、学制等)、学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等角度分析阐述。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新加坡最初是马来土著部落的领地,后来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华裔多信佛教、道教;马来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锡克教;欧洲人则信基督教、天主

教。因而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对各种“星”极具渲染

,给人以一种正义感很强的感觉。但是新加坡的华人有些还是很迷信,不少人相信“命运”“风水”,对于这种“俗”文化,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摘编自陈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材料二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

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相伴而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

,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经济文化市场面临困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摘编自罗静《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与策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冲击的表现及应对

举措。【答案】(1)特点:多样性、多元化;中西交融,和谐共生。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新加坡交通地位重要,各种文化和信仰传入;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移民南洋;新加坡政府的引导和文化宽容政策;新加坡国际贸易、金融业发达,思想开放和经济现代化的推动。(2)表现:经济和文化交流融为一体;

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存在巨大差异。应对举措: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积极心态学习;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突出人民主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公众号:高中试卷君【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

信仰”可知,多样性、多元化;根据“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可知,中西交融,和谐共生。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

成为英属殖民地”“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加坡交通地位重要,各种文化和信仰传入;根据“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移民南

洋;根据“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新加坡政府的引导和文化宽

容政策;根据“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国际贸易、金融发达,新加坡人思想开放和经济现代化的推动。(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

可知,经济和文化交流融为一体;根据“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可知,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根据“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

,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可知,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存在巨大差异。应对举措:根据材料二中“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积极心态学习,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让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突出人民主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