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届高三阶段检测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34)页,70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ef190a0427b64ecc0fb31098f6363f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届高三阶段检测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复制时,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都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B.血糖浓度下降时,肌糖原、肝糖原都可以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C.同一动物个体的不同细胞中,DNA含量是相同的
,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D.糖类和脂肪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在细胞内可以相互转化【答案】D【解析】【分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车间,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分解;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染色体复制时,DNA分子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而蛋白质分子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B、血糖浓度下降时,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B错误;C、同一动物个体的不同细胞中,细胞核内DN
A含量是相同的,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C错误;D、糖类和脂肪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二者在细胞内可以相互转化,D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蓝藻细胞形成细胞壁需要高尔基体参与
B.酵母菌细胞中线粒体能够产生二氧化碳C.麻风杆菌的蛋白质是由宿主细胞合成的D.细胞增殖时细胞膜凹陷依靠纺锤丝牵引【答案】B【解析】【分析】蓝藻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其他的细胞器,酵母菌无氧
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酵母菌细胞内,不管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有二氧化碳的产生。【详解】A、蓝藻细胞没有高尔基体,A错误;B、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在线粒体中进行,B正确;C、麻风杆菌是细菌,其细胞
内蛋白质的合成是在自身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的,C错误;D、细胞增殖时细胞膜凹陷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B。3.某植物细胞能利用质子泵(转运H+的载体)把胞内的H+泵出,使胞外H+浓度高于胞内;H+蔗糖载体能够依靠膜两侧的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一同运入细胞(如图)。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A.H+进出该植物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B.H+-蔗糖载体跨膜运输物质时没有特异性C.O2浓度对该细胞运输蔗糖的速率无影响D.H+-蔗糖载体能够将蔗糖逆浓度梯度运输【答案】D【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质子泵(转运H+的载体)能将把胞内的H+泵出逆浓度运出,说明该过程是耗能的过程,且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H+蔗糖载体能够依靠膜两侧的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一同运入细胞,说明该过程中H+转运是协助扩散,而蔗糖的运输可能消耗的是H+的势能,蔗糖
的运输为主动运输过程。【详解】A、由分析可知,H+出该植物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错误;B、载体具有特异性,因此H+-蔗糖载体跨膜运输物质时具有特异性,B错误;C、由分析可知,该细胞运输蔗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但消耗的是H+
的梯度势能,H+的梯度势能的维持需要消耗ATP,而ATP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因此O2浓度对该细胞运输蔗糖的速率有影响,C错误;D、由分析可知,H+-蔗糖载体能够将蔗糖逆浓度梯度运输,D正确。故选D。4.为研究影响豌豆幼苗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按图示顺序依
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定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注: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加入的呼吸底物是葡萄糖B.过程①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过程②比
①耗氧速率低D.过程④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DP不足【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氧呼吸过程、场所和影响因素,要求考生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曲线走势,分析、判断曲线各段走势变化的原因。【详解】A
、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的物质是丙酮酸,因此图中加入的呼吸底物是丙酮酸,A错误;B、由题图曲线可知,加入线粒体后,①过程氧气浓度略有下降,说明在线粒体中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消耗量氧气,B错误;C、据图示可知,加入ADP后,耗氧速率明显增加,C错误;D、④过程
氧气浓度降低的速率较慢,但加入ADP后,⑤过程氧气浓度的下降速度加快,说明④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DP数量少,D正确。故选D。5.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A.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的时期是分裂前期B.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都有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C.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单体被标记D.一个细胞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产生的含3H的子细胞数为1或2或3或4【答案】C【解析】【分析】将洋葱尖细胞
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形成的子细胞中,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标记、一条链不含有放射性标记;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由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
子,一个DNA分子含有放射性,另一个DNA分子上不含有放射性,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2条染色单体上,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形成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分别进入两个细胞。【详解】A、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是由于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
期,A错误;B、第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DNA分子都含有放射性,因此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有放射性,B错误;C、第二个细胞周期中,间期染色体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只有一个DNA分子含有放射性,因此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单体被标记,C正
确;D、完成2个细胞周期后,随着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随机进入两个子细胞,所以子细胞中有放射性的个数至少有2个,最多有4个,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
行为变化,结合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和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行解答。6.检测新型冠状病毒RNA时,使用了RT-PCR技术,该技术是将RNA的反转录(逆转录)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RT-PCR过程需要的核苷酸种类数为()A.2种B.4种C.5种D.8
种【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是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
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RNA流向RNA和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题意显示,RT-PCR过程中涉及到逆转录和体外DNA复制过程,这两个过程的产物都是DNA,因此需要的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即B正确。故选B。7.新型冠
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以ss(+)RNA表示。ss(+)RNA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下图是该病毒的增殖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RNA复制酶也可用于宿主细胞内的RNA合成B.(+)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嘧啶碱基数相等C.与DNA病毒相
比,新型冠状病毒更易发生变异D.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由亲代RNA病毒和宿主细胞决定【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正链RNA,该RNA既可以作为RNA复制的模板,也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详解】A、RNA复制酶只用于病毒RNA的合成,A错误;B、因为(
+)RNA与(-)RNA之间是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因此(+)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嘌呤碱基数相等,B错误;C、与DNA病毒相比,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RNA为单链结构,稳定性差,因此更易发生变异,C正确;D、子代病毒的
遗传性状由亲代RNA病毒携带的遗传信息决定的,D错误。故选C。8.如图是某雌性哺乳动物体内某细胞分裂时期示意图,其中A表示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①部位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突变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是隐性性状
B.该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之间C.该突变基因是A基因的等位基因,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D.该突变基因有可能遗传给后代,从而使后代性状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
,基因突变能为生物的变异提供最初的原材料。题图分析,图中细胞为雌性哺乳动物体内某细胞分裂时期示意图,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结合染色体的行为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名称为第一极体,因此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为第二极体,不会参与受精,故其中的基因不会遗传给下一代。【详解】A
、该突变基因与A基因是等位基因,但未必发生的是隐性突变,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B、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因此,该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错误;C、该突变基因是A基因的等位基因,由基因突变的概念可知,突变基因中碱基序列
发生了改变,C正确;D、该突变基因不可能遗传给后代,因为该基因没有在分配到卵细胞中,D错误。故选C。9.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2T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
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B.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
噬菌体C.乙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答案】C【解析】【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
:培养大肠杆菌,用32P、35S分别标记大肠杆菌→用32P、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悬浮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详解】A、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
于P存在于DNA中,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说明这一部分DNA没有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在一起,不会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A正确;B、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可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B正确;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乙组的悬浮液含较多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D、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
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故选C。10.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诱变技术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和染色体变异几率B.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之一C.杂交育种可将多个
优良性状组合在同一个新品种中D.多倍体育种常用秋水仙素促进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D【解析】【分析】①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②诱变
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③单倍体育种是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
④多倍体育种是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A、诱变技术是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生物,可提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几率,A正确;B、单倍体育种通过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B正确;C、杂
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获得新品种的方法,C正确;D、多倍体育种是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是染色体加倍的,D错误;故选D。【点睛】区别识记不同育种方式的原理、处理方法和实例是本题解题的关键。11.
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
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答案】D【解析】【分析】1、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2、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3
、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就叫做基因型频率。【详解】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C和c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产生粉红花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5×2+40)/(
35+25+40)×2=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40%,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江苏某地农田弃耕后的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中的生物种类数呈“S”型增长C.
群落内的有机物总量会直线上升D.初期出现的生物在演替过程中一直存在【答案】B【解析】【分析】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漫长经历的时间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
生物种类数会逐渐上升,而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可用S型增长描述,B正确;C、随着演替进行,群落内的有机物总量会逐渐上升而后相对稳定,C错误;D、初期出现的生物在演替过程可能会消失,D错误。故选B。13.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刚刚
萌发的大豆芽,三天后观察到的胚轴生长情况如下图(“-”表示未用生长素处理,“+”表示用生长素处理,“+”越多表示激素浓度越高),该实验可作为探究生长素促进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空白对照组的幼苗中没有生长素B.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C.图示结果说明生长素的
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式实验时应在C组实验浓度附近设置梯度浓度【答案】D【解析】【分析】预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
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预实验也必须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详解】A、空白对照组的幼苗中有生长素,只是没有外源生长素,A错误;B、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B错误;C、图示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为B、C
、D三组表现的都是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D、正式实验时应在C组实验浓度附近缩小浓度梯度设置实验,D正确。故选D。14.人的骨骼肌中有肌梭,含有梭内肌纤维和神经末梢。人在提起重物时,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反射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
收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射弧中的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B.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C.神经元通过自由扩散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给肌梭D.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同时受
小脑中的中枢调控【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详解】A、该反射弧中的神经
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B、由题意可知,肌梭兴奋,通过反射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而肌梭含有梭内肌纤维和神经末梢,因此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B正确;C
、神经元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给肌梭,C错误;D、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同时受大脑皮层中相应中枢调控,D错误;故选B。15.下列现象可以反应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某种植物根系分泌
物能促进真菌孢子萌发B.雌性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虫C.日照时间达到一定时长时桃花开放D.蜜蜂跳舞传递蜜源信息【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
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
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详解】A、某种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促进真菌孢子萌发,这是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的例子,A正确;B、雌性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虫,该信息在种群
内起作用,不是种间起作用的实例,与题意不符,B错误;C、桃花属于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达到一定时长时桃花开放,日照时间传递的是物理信息,该信息调节的是种群繁衍活动,与题意不符,C错误;D、蜜蜂跳舞传递蜜源信息,表
现的是行为信息,该信息的传递过程发生在种群内,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A。16.番茄根尖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可以获得完整的番茄植株,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B.植物激素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C.此过程中若发生杂菌污染则难
以获得目的植株D.根尖细胞最终发育为无叶绿体的植株【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或丛芽幼苗植株。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植
物激素,常见的包括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二者的配比不同,作用的效果不同,当二者比例相等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当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大于1时,有利于生根,反之有利于芽的形成。【详解】A、番茄根尖经过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经过脱分化、再分化过程才形成胚状体,从而形成植株,A正确;B、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组织培养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B正确;C、植物组织培养整个过程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如果有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植株,C正确;D、根尖细胞含有植株的整套遗传信息,分化出根、茎、叶,基因选择性表达可以出现含有叶绿体的植株,D错误。故选D。17.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叙述,错误
..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需要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B.可以用胃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制成细胞悬液C.根据培养时是否有接触抑制现象判断细胞是否癌变D.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有利于维持培养液的pH【答案】B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取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器官、组织。将材料剪碎,并用胰蛋白酶(或用胶原蛋白酶)处理(消化),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将处理后的细胞移入培养基中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互相接触时,
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出现接触抑制。此时需要将出现接触抑制的细胞重新使用胰蛋白酶处理。再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另外,原代培养就是从机体取出后立即进行的细胞、组织培养。【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需要在严格无菌
的条件下进行,否则会导致杂菌污染,A正确;B、可以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制成细胞悬液,不能用胃蛋白酶,因为胃蛋白酶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会使细胞受到损伤,B错误;C、接触抑制是正常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而癌变细胞不会出现接
触抑制的现象,因此,根据培养时是否有接触抑制现象判断细胞是否癌变,C正确;D、培养条件含有一定的CO2,能维持培养液的pH,因此将细胞培养过程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有利于维持培养液的pH,D正确。故选B。18.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制作果醋和腐乳常用的微
生物分别为醋酸菌和毛霉B.将密封的果酒置于30~35℃的环境中发酵,可得到果醋C.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细胞中都有核糖体D.腐乳制作的后期发酵过程中,多种酶可以继续发挥催化作用【答案】B【解析】【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
菌。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
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3.腐乳的制作过程需要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主要是毛霉,毛霉需要在15~18℃的环境中生长,然后加盐腌制,再配制卤汤,最后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即可。【详解】A、制作果醋和腐乳常用的微生物分别为醋酸菌和毛霉,二者都
需要氧气条件,A正确;B、将密封的果酒置于30~35℃的环境中发酵,不能得到果醋,因为醋酸菌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B错误;C、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依次为酵母菌、醋酸菌和毛霉,它们都是细胞生物,因此细胞中都有核糖体,C正确;D、腐乳制作的后期发酵过程中,
多种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可以继续发挥催化作用,从而使腐乳具有了独特的风味,D正确。故选B。19.下列关于试管婴儿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采集卵母细胞之前,需要给供卵者注射大量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排卵B.从卵巢中吸取的卵母细
胞,必须经体外培养获能处理后才能用于受精C.受精过程中,卵母细胞会发生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阻止多精入卵D.设计试管婴儿技术,有利于生育健康的下一代,不会造成社会危害【答案】C【解析】【分析】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对于实验动物如小鼠、兔,以及家畜猪、羊等,采用的主要方法
是: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然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对于大家畜或大型动物,如牛,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从屠宰场已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或直接从活体动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采集的卵母细胞,都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
【详解】A、在采集卵母细胞之前,需要给供卵者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促进超数排卵,A错误;B、从卵巢中吸取的卵母细胞,必须经体外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B错误;C、受精过程中,卵母细胞会发生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这是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C正确
;D、以治疗为目的的设计试管婴儿技术,是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办法之一,不是有利于生育健康的下一代,并存在伦理问题,D错误。故选C。20.下列有关实验或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和观察过程
中,可以不需要制备临时装片B.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需要用碱性染色剂进行染色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实验中,应设置空白对照D.制作生态瓶时,需考虑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放置于温度、光照适宜处【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
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详解】A、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和观察过程
中,如果观察颜色变化,不观察脂肪滴,可以不需要制备临时装片,A正确;B、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为了给染色体着色,需要用碱性染色剂进行染色,因为染色体是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B正确;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实验中,不需要专门设置空白对照,而是通过培养
瓶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形成自身对照,C错误;D、制作生态瓶时,需考虑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便保证不同物种生物数量上的协调,并放置于温度、光照适宜处,D正确。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21.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做了下面
的实验:往4支编好号的试管中加入0.5mL稀释的新鲜唾液,然后往1号试管加入0.5mL1%的NaCl溶液,往2号试管加入0.5mL1%的CuSO4溶液,往3号试管加入0.5mL1%的Na2SO4溶液,往4号试管加入0.5mL蒸馏水,最后往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5mL
0.1%淀粉溶液。置于37℃恒温水浴中保温5分钟,然后加入2滴KI-I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l-和Cu2+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B.3号和4号试管的作用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C.恒温水浴保持在37℃,有利于酶发挥最大的催化活性D.4组实验保温时间须保持一致,但时间长短对结果影响不大【答案】AB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中1、2号试管为实验组,3号试管为条件对照,排出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干扰,
4号试管为空白对照,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推测,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l-和Cu2+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l-和Cu2+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B、3号和4号试管均
为对照,其作用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C、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因此,恒温水浴保持在37℃,有利于酶发挥最大的催化活性,C正确;D、4组实验保温时间须保持一致,因为时间长短对结果影响较大,D错误。故选ABC。22.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
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及胎儿Ⅲ1的DNA经限制酶MspⅠ处理,产生不同的片段(kb表示千碱基对
),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受隐性基因控制B.Ⅲ1为男性胎儿,肯定携带致病基因,应避免其出生C.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是P
KU患者的概率为1/4D.Ⅲ1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79/280【答案】AC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I1、I2,婚配生出Ⅱ1表现患病且为女性,可知该遗传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结合图2可知检测的Ⅱ2、Ⅱ3及胎儿Ⅲ1基因型均
为Aa,Ⅱ1的基因型均为aa。【详解】A、由分析可知,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受隐性基因控制,A正确;B、Ⅲ1肯定携带致病基因,但性别未知,可视情况选择出生,B错误;C、由分析可知Ⅱ2和Ⅱ3均为携带者(Aa),若再生孩子,该孩子是PKU患者(aa)的概率为1/4,C正确;
D、Ⅲ1的基因型为Aa,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70×1/4=1/280,故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280=279/280,D正确。故选ACD。23.生物体内的信息分子是指用来在细胞间或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化学物
质。下列物质属于信息分子的是()A.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B.肝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D.DNA转录形成的信使RNA【答案】AD【解析】【分析】1.人和动物体中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植物体内的信息
分子主要是植物激素。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详解】A、突触前
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A正确;B、肝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是接受信息的分子,不属于信息分子,B错误;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和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
噬、消化,可见抗体不是传递信息的分子,而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D、DNA转录形成的信使RNA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传递遗传信息的化学物质,D正确。故选AD。24.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是细
胞内消化的主要场所。溶酶体的内部pH约为5,细胞质基质的pH约为7.2。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合成的B.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入溶酶体方式是协助扩散C.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不会被自身水解酶水解D.一个细胞中少量的溶酶体破裂就会导致细胞被水解【答案】AC【解析】【分析
】题意分析,溶酶体的内部pH约为5,细胞质基质的pH约为7.2,显然溶酶体中H+的更多,溶酶体能够将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和外来的异物进行消化。【详解】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它们都是在核糖体合成的,A正确;B、由分析可知,细胞质基质
中的H+运入溶酶体的过程表现为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该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C、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应该不会被自身水解酶水解,否则溶酶体无法存在,C正确;D、一个细胞中少量的溶酶体破裂不会导致细胞被水解,因为溶酶体破裂后其中的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中没有适宜的pH条件,D错误。故选AC
。25.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治理后实现了()A.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升高B.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C.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D.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
高【答案】ACD【解析】【分析】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治理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高,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恢复,其中的物质实现了良性的循环,食物网成功构建使能量流动顺利进行,各种物产相继丰富,如其中的植食性鱼类的产出不仅为人们
提供了食物来源,而且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经过治理后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详解】A、经治理后水体实现了生态恢复,水中溶解氧含量升高,A正确;B、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良性循环,而能量需要不断输入,B错误;
C、随着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提高,C正确;D、经过治理后的水体,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其中的植食性鱼类还可食用,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26.为了探究时间对紫色洋葱鳞
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了实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①取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各10mL,分别加到培养皿中,盖上皿盖;②从洋葱鳞片叶相同部位撕取3mm2的外表皮若干,迅速分别投入装有蔗
糖溶液的培养皿中,使其完全浸入,浸泡时间分别是2min、4min、6min、8min、10min、12min、14min;③从1号培养皿开始,依次取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在干燥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
时装片;④将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合适的视野拍照保留实验现象;⑤在照片中计数视野内总细胞个数及质壁分离细胞个数,计算质壁分离细胞所占比例,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1)该实验中使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好处是______,使
用的蔗糖溶液浓度不宜太高,原因是______;蔗糖溶液浓度也不宜太低,原因是______。(2)不同处理时间的实验组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目的是______,步骤①中,盖上皿盖的目的是______。(3)实验步骤③中,不是将洋葱表
皮置于清水中的原因是______;也不是将洋葱表皮置于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的原因是______。(4)根据实验结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课堂实验最好的浸泡时间是______。【答案】(1).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2).可能造成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3).细胞可能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4).排除(温度、大气压等)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5).防止水分蒸发而改变溶液浓度(6).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7).处理时间相应延长,实验结果就不准确了(8).10min【解析】【分析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
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1)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因此通常选择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作为实
验材料来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使用的蔗糖溶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可能造成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导致后续的观察无法进行;蔗糖溶液浓度也不宜太低,否则会导致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的发生。(2)为了排除(温度、大气压等)无关因素对实
验结果的干扰,应将不同处理时间的实验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步骤①中,盖上皿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水分蒸发而改变溶液浓度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3)实验步骤③中,没有将洋葱表皮置于清水中目的是防止细胞在清水中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同时,也不能
将洋葱表皮置于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以避免处理时间相应延长导致与实际实验结果不符的现象发生。(4)根据实验结果,10min是细胞质壁分离达到最好观察效果需要的最短时间,因此,在课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浸泡时间是10min为最好。【点睛】熟知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是解答
本题的关键,明确实验目的是解答实验问题的前提,能够用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实验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7.下图是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F是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研究人员发现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往往并不是死于病毒的感染,而是死于肺部
组织所形成的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呼吸器官衰竭而亡。细胞因子是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小分子,可以令免疫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遭到损伤的细胞和正常细胞。细胞因子还可以引发炎症反应,令被破坏的机体肿胀、发热以及疼痛。请回答:(1)图中G细胞与E细胞相比,明显较多的细胞器有______
。(2)图中D细胞是______细胞,在接受吞噬细胞传递的抗原之后,能产生______,刺激A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能将抗原呈递给E细胞,E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3)图中C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肺组织细胞密切接触后,能激活细胞中______中的酶,从而使细胞裂解释放病毒,释放的
病毒最终被______清除。(4)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是一个______反馈调节的过程,临床上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单克隆抗体制备时需向小鼠体内注射______,再从小鼠体内提取相应的______细
胞,让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培养杂交瘤细胞获得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T(3).淋巴因子(4).浆细胞、记忆(5).溶酶体(6).吞噬细胞(7).正(8).细胞因子(9).
浆【解析】【分析】【详解】(1)图中G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抗体,根据功能分析,该细胞与E细胞,即B淋巴细胞相比,明显较多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因为这些细胞器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有关。(2)图中D细胞是T细
胞,在接受吞噬细胞传递的抗原之后,能产生淋巴因子,刺激A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也能将抗原呈递给E细胞,即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3)图中C细胞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肺
组织细胞密切接触后,能激活细胞中溶酶体中的酶,从而使细胞裂解释放病毒,释放的病毒最终被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清除。(4)题意显示,细胞因子风暴会导致呼吸器官衰竭而亡,说明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细胞偏离了正常轨道而凋亡,显然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是一个正反馈调节的过程,临床上采用单克隆抗体抑制细胞
因子风暴。由于单克隆抗体是针对细胞因子设计的,因此单克隆抗体制备时需向小鼠体内注射细胞因子,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效应B细胞,然后将小鼠体内相应的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提取,让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培养杂交瘤细胞获得相应的单克隆抗体
,这样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能与细胞因子进行特异性结合。【点睛】熟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其中各个环节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8.为了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蒜光合作用的影响,以“
民乐紫皮”大蒜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做了下列实验:选择大小一致的大蒜种球移入盆内,在充足供水条件下培养,每盆5株。出苗10d后,分别施不同量的氮肥。对照CK(0g/盆)、低氮N1(1g/盆)、中氮N2、N3(2、3g/盆)和高氮N6(6g
/盆),所用氮肥为尿素,一次性施入,每组处理设3次重复。60d后,测定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请回答:处理叶绿素含量(mg/gFW)类胡萝卜素含量(mg/gFW)CK0.7260.443N10.7860.475N20.8850.481N31.1
400.756N60.8910.449(1)实验中每组设置3次重复的目的是______。(2)测定叶绿体中色素含量时,可以用______进行提取。N3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叶绿素总量的提高幅度为______%。表中结果表明,______有利于提高大蒜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3)实验中测
定大蒜的净光合速率时,选择在晴天9:30~11:00进行,因为此时______。结果表明,大蒜叶片光合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______的趋势。(4)氮素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合成,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反应,氮素还能影响与光合作用
有关的酶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合作用______反应的进行。(5)已知单独增施钾肥也能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需要研究同时增施钾肥和氮肥是否比单独增施氮肥和钾肥对光合作用促进作用更强,应至少设计______
组实验。【答案】(1).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误差(2).无水乙醇(或丙酮)(3).57.02(4).适量增施氮肥(没有“适量”不给分)(5).光照充足、温度适宜(6).先增加后下降(7).光(8).光反应和暗(9).4【解析】【分析】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
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题意分析:由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蒜光合作用的影响可知,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不同施氮水平,因变量是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保证无关
变量相同且适宜。【详解】(1)为了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误差,在实验中每组设置3次重复,求得平均值。(2)利用叶绿素能够溶解到有机溶剂中的特性,在测定叶绿体中色素含量时,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进行提取。N3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叶绿素总量的提高幅度为(1.140-0.726)
/0.726=57.02%。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使用氮素的增多,色素含量增加,但是当氮素过高时,色素含量反而减小,由此可知,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大蒜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3)实验中测定大蒜的净光合速率时,选择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通常晴天
9:30~11:00进行。结果表明,大蒜叶片光合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这与色素的测定结果是一致的。(4)实验表明。氮素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N是组成酶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素还能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合
成,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进行,总之,氮素影响了叶绿体色素的合成过程进而影响了光反应,由于氮素参与了叶绿素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以及ATP和NADPH的合成,进而影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5)已知单独增施钾肥也能提高光合作用速
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需要研究同时增施钾肥和氮肥是否比单独增施氮肥和钾肥对光合作用促进作用更强,根据实验目的,应至少设计4组实验,4组实验分别为对照组,适宜氮肥组、适宜钾肥组和氮肥和钾肥混合组,在实验设计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点睛】学会由实验目的突破自变量、因
变量是解答实验题目的关键,分析实验结果并能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9.核基因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人体细胞DNA受损时,p53基因被激活,通过下图所示途径修复受损DNA,从而保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DNA损伤修复时所需要的酶是______。(2)图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______,完成过程②需要的原料是______。(3)当DNA分子受损时,p53蛋白既可启动修复酶基因的表达,也能
启动P21基因的表达。启动P21基因表达的意义是______,同时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的分裂。(4)p53基因控制合成的p53蛋白通过过程②合成IncRNA,进而影响过程①,这一调节机制的意义是___
___。【答案】(1).DNA连接酶(2).细胞核和核糖体(3).核糖核苷酸(或ATP、GTP、UTP、CTP)(4).阻止受损DNA的复制,阻断错误遗传信息的传递(5).抑制(6).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p53蛋白,以加快损伤DNA的修复并阻止DN
A的复制【解析】【分析】基因表达的含义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进而实现了对性状的控制,DNA连接酶作用的对象是双链DNA片段,作用部位是连接磷酸和脱氧核糖的磷酸二酯键。【详解】(1)图中所示的DN
A修复过程是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因此可知该过程所需要的酶是DNA连接酶,因为DNA连接酶能够实现DNA双链片段的连接过程。(2)图中过程①表示基因表达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依次为细胞核
和核糖体,图中过程②为转录过程,该过程的产物是RNA,因此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3)图中显示p21基因的表达的产物p21蛋白能抑制DNA复制,进而可推知p21基因表达的意义是抑制细胞的分裂,从而达到了抑制癌变的目的。(4)由图可
以看出p53基因控制合成的p53蛋白通过过程②合成IncRNA,反过来促进p53基因的表达,进而继续启动DNA的修复机制和抑制DNA复制的机制,这一调节过程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p53蛋白,以加快损伤DNA的修复并阻止DNA的复制。【点睛】
明确图中各个环节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相关的基础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0.某地有一人工湖泊,由于近年来周边餐饮业的发展,湖泊中的有机碎屑污染比较严重。当地政府为了治理污染,在湖泊中引进了一些生物,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下图甲是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乙是对应图甲中野鸭和乌鳢的数量变化关系(箭头代表周期性变化方向)。请回答:(1)为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研人员经过严格计算,控制了湖水中放养鱼类的种类和数量
,这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原理。(2)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图甲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3)图乙中,生物b是______,其环境容纳量为______(填图中字母)。(4)该生态系统经改造后,促进了物质的______,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让能量更多地流向了
______。经改造后的湖泊如果不控制污水的排放,其中的生物也会大量死亡,说明了______。【答案】(1).协调与平衡(2).湖泊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总和(3).野鸭(4).野鸭(5).K2(6).良性循环(7).对人类有益的部分(8).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解析】【分析】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
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
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环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详解】(1)为了提高该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为此,需要控制了湖水中放养鱼类的种类和数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与平衡原理。(2)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讲,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而对于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来
讲,还需要加上人工投入的能量,因此,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湖泊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总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因此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图甲野鸭的营养级最高,因此野鸭获得的能量最少。(3)图乙中,a先增加,b随后增加,而后a先减少,b跟着减少
,显然,生物b是捕食者,图乙中代表的生物是野鸭和乌鳢,其中野鸭以乌鳢为食,因此b生物是野鸭,图乙所示为生物a、b因为存在捕食关系围绕其环境容纳量而发生的种群数量波动的过程,因此可知,野鸭的环境容纳量为图中的K2,乌鳢的环境容纳量为N2。(4)由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经改造后,促进了物质的良性循环,调
整了能量流动关系,让能量更多地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经改造后的湖泊如果不注意控制污水的排放,依然会导致湖泊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现象发生。【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是解答本
题的另一关键!图乙生物学含义的理解是本题的易错点。31.毕赤酵母能以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可以用来生产酵母蛋白作为饲料蛋白来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培养基中葡萄糖和甲醇配比对甲醇转化率和酵母蛋白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①依据培养基中
碳源总量一定的原则,按照下表中葡萄糖和甲醇的比例配制培养基,按照每瓶40mL的量分装到250mL的锥形瓶中,常规灭菌操作。组别对照组ABCDE葡萄糖/(g∙L-1)1086420甲醇/(mL∙L-1)02.55.07.51012.5②将准备好的毕赤酵母
种子培养液接种于培养基中,每组设置平行试验。③将接种后的锥形瓶置于摇床上,在30℃、180r/min条件下培养48h。④测定发酵液中的甲醇残余量,计算出甲醇转化率,结果如下:A组6.8%;B组13.0%;C组12.4%;D组15.2%;E组
11.9%。⑤测定每组酵母蛋白产量,结果如图。(1)该研究配制培养基时,一般不用有机氮源,原因是______。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调节培养基的______,分装在锥形瓶中,
用______塞住瓶口,包扎后置于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2)毕赤酵母是好氧微生物,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生成影响很大。该实验中,提高培养液中溶解氧的措施有______和______。(3)综合
考虑甲醇转化率、酵母蛋白产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生产用培养基的葡萄糖和甲醇含量配比应该与______组实验相同。(4)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利用毕赤酵母生产酵母蛋白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答案】(1).有机氮源中含有碳,会影响培养基中
碳的总量(2).pH(3).棉塞(4).每瓶只装40mL培养液(5).摇床培养(两空顺序可以颠倒)(6).D(7).按照上述实验中的D组配比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毕赤酵母,分成若干实验组,在30℃左右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条件,进行摇床培养,测定酵母蛋白产量
【解析】【分析】1.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2.培养基的类型,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人凝固剂琼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是实验室最常
用的培养基之一,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3、营养物质指各种培养基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四种营养物质。满足微生物生长还需要适宜的pH值(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氧气的要求、特殊营养物质,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
基中加入维生素等。4.实验室中微生物的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及操作步骤主要有计算→称量→溶解→调pH→灭菌→倒平板。【详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培养基中葡萄糖和甲醇配比对甲醇转化率和酵母蛋白产量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葡萄糖和甲醇配比的变化
,因变量是甲醇转化率和酵母蛋白产量的变化,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一般不用有机氮源,因为有机氮源中含有碳,会影响培养基中碳的总量。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调节培养基的pH,分装在锥形瓶中,用棉
塞塞住瓶口,包扎后置于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灭菌完毕后进行倒平板操作。(2)毕赤酵母是好氧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需要保证毕赤酵母的有氧条件,因此,在进行培养时每瓶只装40mL培养液,以保证足够的有氧空间,然后将培养
瓶进行摇床培养,这样保证菌体的正常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生成。(3)根据题意可知,本课题的目的时要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生产的蛋白质,因此综合考虑甲醇转化率、酵母蛋白产量和社会经济效益,应以甲醇转化率高的D组作为生产用培养基的葡萄糖和甲醇含量配比。(4)实验目的为探究利用毕赤
酵母生产酵母蛋白的最适温度,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的不同,因变量时酵母蛋白的产量,结合之前的实验,设计培养基配方并围绕30℃展开,实验设计如下:按照上述实验中的D组配比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毕赤酵母,分成若干实验组,在30℃左右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条
件,进行摇床培养,测定酵母蛋白产量,酵母蛋白产量最高的实验组对应的温度即为毕赤酵母生产蛋白的最适温度【点睛】熟知培养基的配制流程以及培养基成分分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根据题目中实验目的突破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2.已知具有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
呈黑色;基因型为bb的狗,皮毛可以呈褐色。另有I(i)基因与狗的毛色形成有关。下图是狗毛色的遗传实验。请回答:(1)B、b基因与I、i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I基因的作用是______。(2)F2中的白
毛狗基因型有______种,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3)如果让F2中褐毛狗与F1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的表现型有______,比例为______。(4)如果让F2中所有白毛雌狗和黑毛雄狗进行交配,后代中白毛狗的比例为
______。【答案】(1).自由组合(2).抑制狗毛色基因的表达(3).6(4).1/6(5).白毛狗、黑毛狗、褐毛狗(6).2:1:1(7).2/3【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具有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黑色;具
有b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褐色。另有I(i)基因与狗的毛色形成也有关,另根据F2中的性状可知,其中双显类型与一种单显类型表现为白色,因此结合题意可推测,当I基因存在时狗的毛色为白毛,由于题意并未描述性状表现与性别的关系,故认为该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另结合F2中的性状分
离比可推测控制毛色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推断P中褐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白毛狗基因型为BBII;F1中白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F2中白毛狗基因型为9/16B—I—和3
/16bbI—,黑毛狗的基因型为1/16BBii和2/16Bbii,褐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详解】(1)由分析可知B、b基因与I、i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I基因的作用是抑制狗毛色基因的表达,因此凡是含有I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
白色。(2)由分析可知,F2中的白毛狗基因型有6种分别为BBII、BbIi、BBIi、BbII、bbII、bbIi,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12=1/6。(3)如果F2中褐毛狗(bbII)与F1交配(BbIi),得到白毛狗(1/4BbIi、1/4bbIi):黑毛狗(1/4Bbii):褐毛狗
(1/4bbII)=2∶1∶1。(4)F2中所有白毛雌狗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BBII、2BbIi、2BBIi、2BbII、1bbII、2bbIi,黑毛雄狗的基因型为1BBii和2Bbii,现让F2中所有白毛雌狗和黑毛雄狗进行交配,求其后代中白毛狗的比例,实际上是求子代中I—的比例,解答如下:白毛雌
狗产生的卵细胞中含I基因与i基因的比例为2∶1;黑毛雄狗产生的精子都含有i基因,因此两种狗自由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中Ii∶ii=2∶1,显然F2中所有白毛雌狗和黑毛雄狗进行交配,后代中白毛狗的比例为2/3。【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解决自由组合定律例
外性的能力。33.人体内的t-PA蛋白能高效降解由纤维蛋白凝聚而成的血栓,是心梗和脑血栓的急救药,但是大剂量使用会诱发颅内出血。如果将t-PA蛋白第84位的半胱氨酸换成丝氨酸,能显著降低出血副作用。先对天然的t-PA基因
进行序列改造,然后再采取传统的基因工程方法表达改造后的基因,可制造出性能优异的改良t-PA蛋白。下图表示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获取t-PA改良基因和构建含t-PA改良基因重组质粒的过程示意图。图中重叠延伸PCR过程中,引物a、b被用来扩增含有突变位点及其上游序列的DNA片段,引物c、d被用来扩
增含突变位点及其下游序列的DNA片段。请回答:(1)已知t-PA蛋白第84位是半胱氨酸,相应的基因模板链(图中t-PA基因的上链)上的碱基序列是ACA,丝氨酸的密码子是UCU。重叠延伸PCR示意图中的黑点表示突变部位的碱基,引物b中该部位的碱基是______,
引物c该部位的碱基是______。PCR中需要引物的原因是______。(2)重叠延伸PCR中,PCR1和PCR2分别进行,产物混合后再进行PCR3。PCR1和PCR2需要分别进行的原因是______。(3)构建重组质粒时,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重组质粒中的新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____
__。(4)在加入新霉素的培养基中形成菌落的受体细胞并非都是目的菌株,需选择呈______色的菌落,进一步培养、检测和鉴定,以选育出能生产改良t-PA蛋白的工程菌株。上述生产改良t-PA蛋白的技术属于_____
_工程。【答案】(1).G(2).C(3).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4).引物b和引物c可以互补配对,导致引物失效(5).XmaⅠ和BglⅡ(6).便于将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7).白(8).蛋白质【解析】【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
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
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
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也就是说,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是包含多学科的综合科技工程领域。【详解】(1)已知t-PA蛋白第84位是半胱氨酸,
相应的基因模板链(图中t-PA基因的上链)上的碱基序列是ACA,丝氨酸的密码子是UCU。由此可知基因模板链第84为发生碱基替换为ACA→AGA,即t-PA基因的上链中相应位置的ACA→AGA,图中显示引物b与t-PA基因的下
链互补,故其中相应部位的碱基与上链相同,即该部位的碱基是G,引物c与t-PA基因的上链互补,故其中相应部位的碱基与下链相同,即该部位的碱基是C,由于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PCR中需要加入合适的引物来完成子链延伸。(2)图
中信息显示,引物b和引物c可以互补配对,因此,如果PCR1和PCR2同时进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3)根据图中目的基因两端的黏性末端以及各种限制酶的的切割位点可知,在构建重组质粒时,选用限制酶XmaⅠ和B
glⅡ切割质粒,才能与目的基因t-PA改良基因高效连接。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其中的新霉素抗性基因没有被破坏,因此可以根据对新霉素的抗性将成功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即该基因的作用是便于将成功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
4)在加入新霉素的培养基中形成菌落的受体细胞应该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这类大肠杆菌细胞因为含有mlacZ基因而呈蓝色;一类是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因为其中不含mlacZ基因,该细菌表现为白色,因此需选择呈白色的菌落,进一步培
养、检测和鉴定,以选育出能生产改良t-PA蛋白的工程菌株。上述生产改良t-PA蛋白的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点睛】熟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流程以及与蛋白质工程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题目中图示流程的解读是正确解题的另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