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9.《说“木叶”》课件20张PPT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20)页,1.29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ea9d346388c9a80c574e67a1995c5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说木叶》林庚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树叶”的诗句,请你回顾所学,说说你印象中关于“树叶”的诗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恨无飞雪青松畔,却放疏花翠叶中。(辛弃疾)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韦应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
一道月分明。(黄庭坚)我们发现,都是和“树叶”相关的诗句,诗人所用的词却不同,有“高树”“翠叶”“木叶”“落木”之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宇静希。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20世纪30年代,
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缃、李长之、季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代表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林庚为什么要创作本文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创作背景。背景探寻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
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察察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桥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闸释,说明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何谓“说‘木叶,”?文题解读“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闸述事理,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的一种文体。“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这篇文章主要是谈古
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那么从文体而言,这属于什么文体呢?文体常识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
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祝评论等,接下米我们先梳理一
下文中的生字、词语,再请同学们自由通读文本,找出文中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正音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
uán)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疏朗(shū)窸窣(xīs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门闩(shuān)照浦(pǔ)庾信(yǔ)万
应锭(dìng)蛊惑人心(gǔ)柳恽(yǔn)沈佺期(quǎn)心有余悸(jì)接踵(zhóng)而至解释下列成语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
道,不用明说。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段:“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第二段: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第三段: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第四段:“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
素第五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第七段: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话题的?其用意是什么?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说明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结构划分明确:引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
形象的原因)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找出与树有关的诗句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和叶有关的诗句: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
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根据课文总结梳理:“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3、读第5段思考:“木
”为什么会含有落叶的因素?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树特征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春夏之时生机活力木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3.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
把“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1)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2)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
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4.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看法。(1)观点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
种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2)观点二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审慎的保留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
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离别不离‘柳岸滿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宇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