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 历史含答案.docx,共(8)页,672.06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06bb48b69ae8a83a49b5e4c58424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试卷类型∶A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历史2022.5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
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A.
周礼进一步完备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C.周王室地位下降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2.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A.
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3.西汉农学经典《汜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A.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
革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C.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D.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4.表1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A.封建剥削减轻B.货币经济发展C.人身控制加强D.实物地租消失
5.明代,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常常"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到处讲学传道。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趋于平民化的发展趋向B.程朱理学丧失正统地位C.儒学成为社会转型的推动力D.儒家学
者关注百姓生计6.图1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7.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A.反对中体西
用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西学东渐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8.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这一转变促
进了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B.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C.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D.社会风俗根本性变革9.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该战略决策的背景是B.东北成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D.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威胁中国C
.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防安全10.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
设工作。这一举措适应了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B.地方对简政放权的要求C.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需求D.乡镇企业发展的需求11.图2为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
苏美尔人A.神灵崇拜盛行的社会生活B.渴望人类永生的观念C.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D.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12.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
了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13.19世纪,拉美国家在获得独立后的发展中,"没有经历工业化,也没有经历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拉美各国A.重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或半殖民地B.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封闭性C.各国间矛盾重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D.保留了大量殖民体制的残余14.苏共领导人李可夫在一份报告中,针对当时部分农民富裕后被称为"富农""农村资本主义分子"的现象,指出这些富裕的农民"是优秀的苏维埃农民""是我们苏维埃的优秀助手,无论如何不能把他
们列为富农"。由此可见,苏联当时正在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国家工业化政策15.1947年,在美国的推动下,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取消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美国这样做旨在A.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贸易体系B.加
快世界一体化的进程C.应对来自苏联方面的巨大挑战D.解决国际上的经济争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表2为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材料二宋朝官吏"任子"
(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利特别大。台省官六品以上,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致仕时有"致仕恩泽",可荫若干人;死后有"
遗表恩泽",可荫若干人。—以上材料均据张荫麟《两宋史纲》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宋代立国特色。(13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17.(12分)图3为清末的一幅新闻漫画《婚姻自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所反映的
社会现象。(12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摘编自【美】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材料
二张学良的行动……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政府,吸收抗日运动的若干代表……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1936年
12月19日)材料三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1936年12月19日
)(1)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事实?(4分)(2)根据材料二、三,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西安事变认知上的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8分)19.(18分)图4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图5头全球经济不平等示意图(1820-1980)。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说明∶基尼系数是一个社会不平等的指标。系数为0表示绝对的平等,系数为1表示最大的不平等。——以上材料均转引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1)图4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的相同之处。(8分)(2)结合图4和图5,
以"19至20世纪全球经济不平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由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022.5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1.C2.D3.D4.B5.A63.B7.D8.B9.C10.A11.C12.B13.D14.B15.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3分)(1)从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的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3分)(2)评述∶从
宋朝建立背景及建立方式等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形成的背景;(3分)从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及扩大士天夫政治特权的角度说明其实现立国特色的路径;(3分)从有利于巩固统一及导致冗官、亢费局面出现等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的影响。(4分)17.(12分)始通车A(一)信息提取(6分)信息举例∶清末、190
9年;画报、新闻、舆论、时事;婚姻自由、退婚、女校;传教士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层次要求∶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0分)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
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1-3分)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4-6分)(二)历史解读(6分)解读内容∶(1)画报反映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如西学东渐、教育发展、社会风气日新等;(2)画报所反映现象的内涵,如传统的思想趋
于落后,自由观念传播等;(3)画报所反映现象的评价,如反映出时代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等。层次要求∶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0分)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1-2分)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
阐释说明;(3-4分)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主,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5-6分)18.(12分)(1)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角度作答;(2分)从团结抗战成为大势所趋的角度作答。(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
情给分)(2)异同∶从前者认为事变有损中国团结抗战并助长日本侵略,后者认为事变提供了团结抗战契机的角度说明两者的不同;(2分)从两者都认为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的角度说明两者的相同。(2分)成因∶从两者对中国
国情了解不同的角度作答异的成因;(2分)从世界面临法西斯威胁的角度作答同的成因。(2分)19.(18分)(1)时期∶第一个是19世纪初期;第二个是从20世纪初始持续收缩。(1分)相同成因∶从根源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的角度作答(3分),如前者是拉丁美洲独
立战争;后者是持续高涨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等;从都是因为天的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的角度作答(3分),如前者是在拿破仑战争削弱欧洲宗主国力量的背景下,后者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力量的背景下等(2)短文内容(8分)①从国家之间不平等和全球
不平等持续增大的角度说明全球不平等发展趋势,(2分)②从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分工不同及战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等角度说明全球不平等的成因;(4分)③从对国际秩序、对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造成的恶劣影响的角度说明全球不平等的危害。
(2分)表述(2分)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0分)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1分)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2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
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