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B卷) 含解析.docx,共(20)页,59.07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ce10cb1d13a227eb96b6b4d61fc1d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年度创新联盟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B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
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国君的口吻,道出
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内在气质。在庄子看来,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应该是精神力量的抒发,画家和艺术家的使命并不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命题作画,而是通过笔墨丹青的形式,使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跃然纸上。中国绘画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
往意味着画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绘画兼顾“形似”与“神似”,但更偏向“神似”。“神似”之神,便是主观精神的豁达贯通,也是画家主观意念的抒发,这使得写意成为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哲
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面对生命等哲学问题,中国文化喜欢用“悟道”一词进行诠释。“道”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悟”则
不同于机械理解与生硬复刻,它是对自然万物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体悟。“悟道”的精神,也表现在庄子哲学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画家的精神境界是其内在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表现,而画家的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聚集。无论是张彦远论画以自然为妙,
还是郑板桥论画以造化为师,他们都是以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评论的基本标准。对庄子来说,人生境界的顶点仿佛就是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这是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哲学命题,因为这种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二为一。对中国
绘画而言,无论绘画题材和创作技法有何种变化,其内在都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也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明之处。它时刻提醒着画家要挣脱客
观条件的束缚,要让内心有着“解衣般礴”式的轻松自如,让笔端描绘出精神境界的高雅恢宏。《庄子》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便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也是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对庄子而言,写意便是对整个世界动态而
审美化的把握,是将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
境深处。(摘编自高艳慧《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用“解衣般礴”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抒发精神力量的内在气质。B.写意讲究对道的体悟,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C.中国每一件绘
画作品都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D.因为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所以画家能做到“意在笔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庄子所讲的故事开头,巧妙地引出文章的论题——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写意。B.文章
列举张彦远和郑板桥论画的事例,论证了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在艺术中的运用。C.文章引用《庄子》,是为了论证“心斋”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和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D.文章整体上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庄子的写意精神给予中国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家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绘画不顾及“形似”。B.绘画艺术中的写意有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C.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充满审美意味,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D.中国绘画的写意精
神深受庄子影响,追求把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的气度。【答案】1.A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B.“就绘画艺术而言”错,张冠李戴,原文信息是“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哲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
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可见应该是“就人生哲学而言”。C.“中国每一件绘画作品”错,原文是“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选项表述扩
大了范围,应该是传世佳作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D.“因为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所以画家能做到……”错,因果颠倒,原文信息是“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
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可见“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是结果,不是原因。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D.“并列式结构”错误,“对庄子的写意精神给予中国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应是“递进式结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绘画不顾及‘形似’”错误,原文是“中国绘画兼顾‘形似’与‘神似’
,但更偏向‘神似’”,选项表述绝对。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就当下中国而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
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向,做
到“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的良好结合。政府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
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从根本上讲,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
,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摘编自彭新武
《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材料二: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首先,它体现的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工匠文化自古有之,古代匠人强调道技合一,注重工匠文化传承,追求技术细节和品牌价值。其次,它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
,一丝不苟,是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做一件产品就要把技艺做到极致,把产品和声誉做到完美。再次,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追求性能卓越、质量极限。
最后,工匠精神的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立足本职岗位,研发国家亟须的技术、工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破解难题。(摘编自陈套《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由大到强的发展考验。我们要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热潮,展现主力军风采,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广大职工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
神、工匠精神内化为激励自身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己,人人争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要继续发挥勇于创新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国工匠要以创新为导向,以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的作风带动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共同唱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摘编自《大力弘扬“三个精神”立足岗位创新创造》)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能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B.政府可通过计
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和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运行方向,做到“有为”。C.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以保障劳动者生存权利等为最终目标。D.目前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不良现象。5.下列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在全社会塑造工匠精神。B.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这些是匠人劳动精神的体现。C.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
本土性,它的本质是创新,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明显地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6.如何塑造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A5.B的6.①要进行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②要有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一方面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③改善国民教育状况,提高国民素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原文“一方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这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原则之一,但因为市场调节本身存在弊端,并非只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能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劳动精神的体现”曲解
文意,根据“其次,它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是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可知,应该是职业精神的体现。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可知,塑造工匠精神,需要进行宣传教育
和市场引导;根据“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一方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知,塑造工匠精神,需要有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根据“从根本上讲,工匠精神
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尊严的维护”可知,塑造工匠精神,需要要改善国民教育状况,提高国民素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鹊起津子围天气好
的时候,老庞总是出现在街心公园,坐在斜角那条磨出本色的木椅上。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时间长了,不仅很多人认识老庞,连梧桐树枝上的喜鹊,见到老庞都不停地欢叫。椅子另一端坐的是苏颖奶奶,她和老庞谁都
不瞅谁,眼睛望着前方,仿佛前方有无尽的景色和岁月。他们眼前是一片老街区,是整个城市最早生长的地方,难得地保留了下来。从空中俯瞰,那里成了四面围着高楼的“天井”。老建筑的年龄很大,外墙已经上了包浆,却有着温暖祥和的气场。“喂喜鹊了吗?”苏颖奶奶问了一句。老庞好一会儿才说话:“
早晨喝的牛奶有点儿凉,烧心!”“小不点儿去幼儿园了吗?”“这个月的退休金昨天到账的”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前言不搭后语。“生二女儿时你不在身边……”苏颖奶奶说。“昨天下雨了吗?前天,前天好不好?”“我说二女儿,你扯什么雨。”“你老糊涂了?老二不是儿子嘛!
”“你才老糊涂了呢……那时候你一出海就三四个月……”“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海上三线?”“说你糊涂了还不服气,海上哪有三线?是西北,大西北!”“编,老了老了,怎么还会编了呢?”“我虽然不算铁骨铮铮,但也是一
条硬汉,好几次要见到死神了,咬咬牙,还是回来了。”“你是条硬汉,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你是不容易,付出太多了,你劳苦功高,是这个家的大功臣总行了吧?”“我可不图你表扬
……要说苦累,你也苦累,我记恨你的是,你从不把我放在心上……一两个月也不写个信,好不容易盼到一封信吧,写得跟电报似的,就说生老二的时候吧……”苏颖奶奶开始唠叨了,一旦进入唠叨节奏就不容易停歇,还不免掺杂着抱怨。说到一半儿,一只喜鹊
落在苏颖奶奶脚下,她连忙去照顾喜鹊,喜鹊飞走了,苏颖奶奶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老庞瞅了瞅她,沉着脸说:“说完了!”夕阳暖融融地照在“口袋公园”的树上、草坪上,椅子和两位老人留下拉长的影子。苏颖奶奶过来搀扶老庞,她贴着
老庞的耳边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偏偏嫁了你,受了一辈子罪!”老庞侧过脸偷笑着,如孩子般顽皮地伸了一下舌头。一连几天,老庞没见到苏颖奶奶,他似乎找不到谁去问问,身边显得空空荡荡。“老东西,跑哪儿去了呢?”不知什么时候,苏颖出现了,她有些迟疑地走到老庞身边。苏颖问
老庞:“您是庞大爷吧?”老庞愣愣地看着苏颖,他一时又记不起自己是谁了。“我是苏颖,我奶奶让我来找您的。”“你奶奶?”苏颖似乎明白了,她蹲在老庞跟前,问:“大爷,您是不是总坐拐角这条椅子?”老庞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经常跟您坐在这条椅子上的老太太,是我奶奶。”
老庞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我奶奶周五进医院了,昨天晚上才醒过来,她让我给您捎个信儿。”“你奶奶住院了?要紧吗?”“现在没事儿了,已经过了危险期……”“你刚才说你奶奶……也坐在这条椅子上?”“是啊。”“经常坐
在这条椅子上?”“是。”“你确定?”“以前,我从远处看见过您,见您和奶奶聊天,只是没这么近距离……”“走!”老庞用力站起来:“……哪家医院?”“我奶奶没想让您去探视,她只是让我给您传个话儿。”“走,你带我去!”老庞拉
住苏颖的胳膊。苏颖不好违拗,只好拉着老庞的手。这时,他们身后传来清脆的铃声,驻足间,自行车锻炼者从他们身边快速闪过。铃声使得老庞的意识,水洗过一般清晰起来——老婆自行车把上挂着尼龙绸菜袋子,站在街口对他微笑,那是她最后一个微笑,是的,他老婆在二十
年前就离世了。老庞步履蹒跚,跟着苏颖向外马路走去。两只喜鹊倏地从草地上鹊起,跟随在老庞和苏颖身后。仿佛起舞。(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突出老庞独坐公园
之久,引出下文他与苏颖奶奶的交流。B.小说写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生活气息浓郁,两人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穿梭闪回,体现出他们的平凡而又伟大。C.小说前半部分设有多个伏笔,且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提示存在于文本之中,在后半部分自然而然地一一做出照应。D.小说中苏颖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她很关心和支持她奶奶与老庞的关系。所以苏颖虽然是一的个次要人物,但很重要。8.通过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可以梳理出老庞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9.小说主体部分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D8.①任
劳任怨。从文中内容来看,苏颖奶奶的人生几乎是老庞妻子的翻版,从其对话中可以看出,老庞到大西北支援三线建设,其妻子一个人在家操持,省吃俭用,照顾老小。②善良贤惠。她支持老庞的工作,理解老庞的辛苦劳累,不图丈夫的表扬,只需丈夫的理解与关
心。③顽强坚韧。照顾一家老小虽苦虽累,但是依然积极面对。9.①用老庞与苏颖奶奶、苏颖与老庞的人物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话既突出了老庞与苏颖奶奶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又使情节更为紧凑,还揭示了要关
爱老人精神世界的主旨。②将老庞与苏颖奶奶因意识模糊而误把对方当成已过世的另一半的交谈内容作为主体,两人自说自话,呈现出两人的人生经历,既表现出了两个普通劳动者最深层的人性和最真实的生命状态,充满了人情的温暖,又使得文章结构跌
宕多姿,叙述波澜起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现实与错觉交织。老庞错把苏颖奶奶当成已过世的妻子,苏颖奶奶有时也把老庞当成已过世的丈夫,在他们因错觉而交流的过程中,又夹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如老庞与苏颖奶奶在夕阳之下的“口袋公园”相互搀扶的情景、苏颖来找老庞的事
情等,既可以拉开时空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又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增强艺术描写的真实性。【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她很关心和支持她奶奶与老庞的关系”分析不
当,从小说中“我奶奶没想让您去探视,她只是让我给您传个话儿”“苏颖不好违拗,只好拉着老庞的手”等描述可看出,她对她奶奶和老庞的关系谈不上是支持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老庞与苏
颖奶奶虽是陌生人,但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苏颖奶奶的人生几乎是老庞妻子的翻版。“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你是条硬汉,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你是不容易,付出太多了,你劳苦功高,是这个家的大功
臣总行了吧?”,老庞到大西北支援三线建设,其妻子一个人在家操持,省吃俭用,照顾老小。任劳任怨。“我可不图你表扬……要说苦累,你也苦累,我记恨你的是,你从不把我放在心上……一两个月也不写个信,好不容易盼到一封信吧
,写得跟电报似的,就说生老二的时候吧……”,她支持老庞的工作,理解老庞的辛苦劳累,不图丈夫的表扬,只需丈夫的理解与关心。善良贤惠。“你是条硬汉,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受了一辈子罪”,老庞在外地工作,她照顾一家老小虽苦虽累,
但是依然积极面对。顽强坚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文章主体内容为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小说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代故事中的一些情节,突出人物形象。如“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
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交代了老庞到大西北支援三线建设,也表现了苏颖奶奶和老庞妻子的任劳任怨。两人陌生人经常坐在一起前言不搭后语地聊天,揭示了要关爱老人精神世界的主旨。“你老糊涂了?老二不是儿子嘛!”“你才老糊涂了呢……那时候你一出海就三四个月……”“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海
上三线?”“说你糊涂了还不服气,海上哪有三线?是西北,大西北!”,老庞与苏颖奶奶因意识模糊而误把对方当成已过世的另一半,两人自说自话,呈现出两人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人情的温暖,文章结构跌宕起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内容多为回忆过去,他们因错觉而交流,如“生二女儿时你不在身边……
”“那时候你一出海就三四个月”“一两个月也不写个信,好不容易盼到一封信吧,写得跟电报似的”,苏颖奶奶把老庞当成已过世的丈夫;“你是不容易,付出太多了,你劳苦功高,是这个家的大功臣总行了吧?”,老庞也错把苏颖奶奶当成已过世的妻子。而开头前两段“老庞总是出现在街心公园,坐在斜角那条磨出
本色的木椅上”“椅子另一端坐的是苏颖奶奶,她和老庞谁都不瞅谁,眼睛望着前方,仿佛前方有无尽的景色和岁月”,中间“苏颖奶奶过来搀扶老庞”,最后苏颖来找老庞的事情等,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拉开时空距离增强艺术描写的真实性。文章
现实与错觉交织。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说,字道济。永昌中,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景云二年,帝谓侍臣曰:“术家..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为我备之,”左右莫对。说进曰此谗人
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始,武后末年,为泼寒胡戏....,中宗尝乘楼从观。至是,因四夷来朝,复为之。说上疏曰:“韩宣适鲁,见周礼而叹,孔子会齐,数倡优之罪。列国如此
,况天朝乎?今四夷请和,使者入谒,当接以礼乐,示以兵威,虽曰戎夷,不可轻也。焉知无驹支之辩,由余之贤哉?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汨泥挥水,盛德何观焉?恐非干羽柔远,樽俎..折冲之道。”纳之,自是遂绝。朔方军大使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也,九姓同罗、拔野固等皆疑惧。说
持节从轻骑二十,直诣其部,宿帐下,召见酋豪慰安之。副使李宪以虏难信,不宜涉不测。说报曰:“吾肉非黄羊,不畏其食;血非野马,不畏其刺。士当见危致命,亦吾效死秋也。”由是九姓遂安。晙后讨兰池叛胡康待宾,诏说相闻经略。时党项羌亦连兵攻银城,说将
步骑万人出合河关掩击,破之,追北骆驼堰。羌、胡自相猜,夜斗,待宾遁入铁建山,余众奔溃。说招纳党项,使复故处。副使史献请尽诛之,说不从,奏置麟州以安羌众。故时,边镇兵赢六十万,说以时平无所事,请罢二十万还农。天子以为疑,说曰:“边兵虽广,诸将自卫、营私尔,所以
制敌,不在众也。以陛下之明,四夷畏威,不虑减兵而招寇,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帝乃可。时卫兵贫弱,番休者亡命略尽,说建请一切募勇强士,优其科条,简色役。不旬日,得胜兵十三万,分补诸卫,以强京师,后所谓“广骑”者也。十八年卒,年六十四,为停正会..,赠太师,谥曰文贞。(选自《新
唐书·列传第五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B.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C.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
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D.说进曰/此谗人谋/动东宫耳/陛下若以太子监国则名/分定奸胆/破蜚祸塞矣/帝悟/下制如说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术家
,此处特指古代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B.泼寒胡戏,唐代传入的一种西域风俗性歌舞游乐活动。C.樽俎,樽以盛肉,俎以盛酒,后来常用作宴席的代称。D.正会,此处指皇帝在元旦朝会群臣、接受朝贺的礼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说抓住关键,善于解决问题。皇帝担心皇宫会
突发意外事件,让近臣做好防卫,而张说则指出这件事的本质原因,皇帝得以醒悟。B.张说效力朝廷,不惜自身性命。为了解除九姓同罗、拔野固等人的疑虑,张说不顾李宪的劝阻,亲自前往不测之地,最终使九姓安定了下来。C.张说宽
待俘虏,拥有仁人之心。打败党项和羌人的联军后,张说并没有杀掉党项人,而是让他们回到先前住处,并请求设置麟州安抚羌人。D.张说善于治军,军事才能出众。针对边镇的军力情况,他精减冗员,招募勇猛强壮的士兵,不到一个月就组建了“广骑”来加强京师守
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说持节从轻骑二十,直诣其部,宿帐下,召见酋豪慰安之。(2)边兵虽广,诸将自卫、营私尔,所以制敌,不在众也。【答案】10.C11.C12.D13.(1)张说拿了符节,只带了二十轻骑,径直到了他们的部落中,停宿在(他们的)营帐下,召见首领并慰劳安抚他们
。(2)边兵虽然很多,各将领只想要保卫自己和营求私利罢了,用来御敌制胜的办法,不在于兵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说进言说:“这是有人想阴谋对付太子,陛下您如果让太子来
监督朝政,这样名分一定,自然令那些奸人之心破灭,就避免了祸乱。”唐睿宗明白了张说所说的道理,就按照张说所说下令(让太子李隆基监督朝政)。“谗人”是“谋动”的主语,“东宫”是“谋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名分”固定词语,之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樽以盛肉,俎以盛酒”错误,樽以盛酒,俎以盛肉。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到一个月”错误,依据原文“不旬日,得胜兵十三万,分补诸卫,以强京师,后所谓‘广骑’者也”,“旬日”
是十天,“不旬日”是指不到十天。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持节”,拿着符节;“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带领;“轻骑二十”,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二十轻骑”;“直”,径直;“诣”,到。(2)“虽”,虽然;“广”,多;“自卫”,宾语前置,保卫
自己;“尔”,罢了;“所以”,用来……方法;“众”,人多。参考译文:张说字道济。永昌中,被授予太子校书郎一职,升任左补阙。景云二年,皇帝对侍臣说:“有术家上言,五天之内将会有急兵入宫,你们为我做好防备。”左右惊讶相顾,不知该怎么回答。张说说:“这是有人想阴谋对付太子,陛
下您如果让太子来监督朝政,这样名分一定,自然令那些奸人之心破灭,就避免了祸乱。”唐睿宗明白了张说所说的道理,就按照张说所说下令(让太子李隆基监督朝政)。起初,武后是的的末年时,曾表演由西域传来的泼寒舞蹈,中宗曾登楼观赏。现在,因四夷来朝,再次做这种表演。张说上疏说:“臣听说韩宣到鲁国去,见到周礼的
庄重,十分感叹,孔子去齐国,列数倡优的罪孽。那时的诸侯国尚且如此看重正统礼乐,何况天朝呢?如今四夷前来求和,派使者来谒见天子,应该用礼乐来接待他们,且让他们参观兵威。他们虽说是戎夷少数民族,但也不可轻视。怎么知道他们中间没有驹支一样的辩才、由余一
样的贤人呢?而且用冷水泼胡人而乞寒,没听说有典,裸体跳舞,浇水投泥,盛德之人怎能观看?恐怕不符合用礼乐教化边远之人,用盛德折服不义之军的道理吧。”皇帝接纳,从此再不做泼寒胡之游戏。朔方军大使王晙诛杀了河曲降将阿布思等人,九姓同罗、拔野固等部落的人心中都怀疑惧
。张说拿了符节,只带了二十轻骑,径直到了他们的部落中,停宿在(他们的)营帐下,召见首领并慰劳安抚他们。副使李宪认为虏人不可测,不该轻易入不测之地。张说回答说:“我的肉不是黄羊肉,不怕他们会吃;我的血不是野马血,不怕他们会刺。一个士,应该见危难时舍命相救,到部落中去正是我舍命之时。”九姓人由此安下
心来。后来,王晙去讨伐兰池的叛胡康待宾,皇帝诏令张说去与王晙一同商量对策。当时,党项羌也连兵来攻银城,张说率领一万人马出合河关乘其不备,打得他们大败,直追赶到骆驼堰。羌人胡人自相猜疑,夜间自相残杀。康待宾逃入铁建山,其他的人也都逃散。张说招纳党项,让他们回到原地。副使史献建议杀尽
党项,张说不同意,向皇帝奏请设置麟州以安顿羌人。以前,边镇的戍兵常有六十多万,张说认为太平之时戍兵无事干,建议撤销二十万,让他们回家耕种。天子怀疑此建议的可行性,张说说:“边兵虽多,但各将帅都只管拥兵来保卫自己,役使兵丁营私。真能制敌,不在兵
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担心裁减人员会招来寇贼。臣请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担保。”皇帝于是同意。当时宿卫的兵贫弱,轮班休假时很多都逃跑了。张说建议招募壮士,修改条令,减少劳役。不到十天,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京师的守卫。这就是后来称为“广骑”的卫队。开元十八
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皇帝为之停止元旦的正会,追赠太师,赐谥为“文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蝶恋花·
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
”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B.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
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C.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D.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
成规。15.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欧词将昔日的欢乐和今日的悲伤寂寞形成对比,抒发了对恋人一往情深,却物是人非的惆怅。②苏词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与密州元宵节的清冷寂寞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解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B.“委婉含蓄”错,下片“泪湿春衫袖”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应该是直接抒发。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欧词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
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和物是人非的惆怅,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苏词上阕描
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是作者刚来密州遇到元宵佳节,观月时的情景和感想。下阕描写密州上元,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结句“火冷
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总体上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
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
的正确态度。(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艰苦磨炼对人才成长的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朝闻道②.夕死可矣③.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⑤.(所以)动心忍性⑥.曾益其所不能【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朝”“矣”“愠”“忍”“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突然而至,这在草原上是常有的事。
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在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奇特的一个雨柱,仿佛天空无意中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倾泻而下,砸向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遂地接纳着①_________的草原,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草原上
的风雨如同良机一样,总是②_________。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雨后的草原,仿若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刚刚诞生的婴儿..,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
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所有的喧哗忽然③_________,不知去向,只剩这片温柔起伏的草原,用④_________的美瞬间击中途经此地的人们。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
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婴儿”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答案】17.①瞬息万变②稍纵即逝③无影无踪④无与伦比18.示例: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在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一个奇特的雨柱,仿佛天空被(谁)无意中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
海倾泻而下,砸在草原上(或砸向草原)。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前文“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雨却突然而至”可见,草原天气变化很快,此处应该填写变化快的词语,如“瞬息万变”。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
②根据“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可见,时间很短,很快就会消失;再结合前文“如同良机一样”,如果不抓住就很容易失去,故可填“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③根据后文“不知去向,只剩这片温柔起伏的草原”可知,喧哗都消失了,故可填“无影无踪”。无影
无踪: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④根据语段描写的草原特点,“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可见它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无与伦比:没有能和它相比的,形容特
别突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奇特的一个雨柱”中,数量短语“一个”应放到形容词定语“奇特”前面。②成分残缺,“天空无意中戳了一个大洞”缺少介词,在“
天空”后面添加“被(谁)”。③结构混乱,“砸向在草原上”为“砸向草原”和“落在草原上”的杂糅,改为“砸在草原上”或“砸向草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婴儿”是比喻手法,把雨洗后的草原比作刚诞生的婴儿,写出它的新鲜可爱。A.“管弦”运用了借代手法
,代指音乐。B.把“人生”比作“梦”,运用比喻手法。C.把“瀑布”比作“银河”,运用比喻手法。D.把愁绪比作“春水”,运用了比喻手法。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种珊瑚也被喻为在海底“植树造林....”。不论在陆地,①,“造林”
对调节气候变化、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珊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无性繁育、有性繁殖、人工礁技术等,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类似,在海洋里“造林”②,再移植到种植区,但在海洋里“造林”难度更大。一方面,海洋环境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海区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人为干扰程度以及现
有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尽相同。在海底“植树造林”难度大,③,需要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科研团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方案。例如,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团队通过船舶“边走边种”的珊瑚苗种“飞播法”、将不锈
钢珊瑚苗床运用在珊瑚苗的种植上等方式,提高了种植效率。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我国在海底“植树造林”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也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智慧和方案。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文中“植树造林”相同的一项是()A.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B.霍金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C.还有几位“大师”们
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答案】20.①还是在海洋②也要先培育“幼苗”③有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21.B【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种珊瑚也被喻为在海底‘植树造林’”,再针对“不论在陆地”可知应用“还是”承接,且与“海洋”有关,应填“还是在海洋”。第②处,根据前文
“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类似”和后文“再移植到种植区”的内容,可知在海洋造林也是先培育幼苗,再移植到种植区,应填“也要先培育‘幼苗’”。第③处,根据后文“需要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的内容和前文“在海底‘植树造林’难度大”的提示,应填“有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
符号的能力。文中“植树造林”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讽刺和否定;D.表示强调。故选B。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在写作中,要允许模仿,只有通过反复模仿,掌握了坚实的写作技巧,才能产生一些微小却又非比寻常
的差异——使你能区别于他人。但有人说,在创作领域里,受到强调和赞扬的往往是原创性,模仿则被视为罪大恶极。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阔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有积才有发,先仿而后创模仿与创作犹如一对连体兄弟,总会一起浮现于我们的脑海之中。有关于二者的辩论进行得如火如荼,有人视模仿为虎狼,为罪大恶极,视之与创作乃水火不相容。有人却认为如果想创新必是离不了前期的
模仿。依我之见,想要取得创新,那就应该允许模仿的存在。有积才有发,先仿而后创。若要起九层之巍峨楼阁,必然先得有坚实厚重之基础。模仿是对好的写作技巧、优秀的思想、隽丽语言的学习。我们知杜工部之沉郁,温八叉之绮靡,李白之潇洒飘逸,李贺之凄美诡谲,韦苏州之淡雅。
于写作之上自会向这些好的方面靠拢,从而使自己的技巧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身为模仿者的我们,就像是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小孩,领略到了无尽美丽无尽风光,有所收获,有所见识。在模仿中,我们从一无所知到逐渐能够进入创作的世界,从脑海中空空如也到收获了鲜花
盛开、色彩斑斓。至此,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向“起高阁”进发。诚然,在模仿的领域中,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明确的界限,尊重被模仿者的知识原创性。将模仿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而非以此去生一些邪念,以模仿之名去行令人不齿之事,让人们对于模仿
的认知掉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通过模仿,我们的脑海中有了很多新思想,心中充满了收获知识的喜悦。如此,便是有所裨益。于厚重之积累的土壤中,结创新之果实,成自身思想之光华。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我们如果想不断向前进发,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得走出模仿给予你的舒适圈,去攀向创新之高山。创新要求我们必然有自己
独到的思想,去发掘前人从未看到过的。牛顿发现力学三大定律,屠呦呦于古籍中收获灵感研发出青蒿素,沈从文笔下描绘着那个神秘美丽的湘西古城。他们都在一条未知的道路上探索着,不知前方是鲜花还是荆棘,是暖阳还是雨雪,于更广阔的天地中探索,让自己的想法
付诸世。在创新中,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成就于己,是我们在模仿的基础上种出的参天大树。其实,模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两个可以割裂的概念。我们必须经历模仿,才能够有所创新。高楼未能平地起,有仿才可铸创新。【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文学创作领域中的原创与模仿进行了思辨讨论。前者支持模仿,一方面是认为模仿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坚实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是认为通过模仿,我们才能在不断的比较中学会辨析异同,最终找到自己的特色。后者则认为,模仿不仅
仅意味着道德低下的剽窃,也会使自己失去自我。由此看,立意涉及至少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模仿中走向成功;一个是拒绝模仿,提倡原创。试题导语中有“在更广阔的领域”这一指示,这说明写作时对于原创与模仿的思辨性讨
论,不能紧紧围绕在写作领域,而应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找到素材。首先可以指出,模仿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从模仿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人类文明的进步几乎都与模仿有关,如鲁班被草叶划破手指,于是发明锯子;莱特兄弟通过研究陀螺的旋转发明飞机……。其次则指出,模仿也要有原则
,有方法;真正的模仿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模仿思维、方法、策略,如疫情期间不少干部模仿直播带货促销农产品,帮助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最后,模仿虽然可行,但不能囿于模仿,而要超越模仿,进而创新、创造;齐白石说过“似我者死”,他晚年改变画法,勇于创新,画史留名;我国通过研究买来
的淘汰航空母舰,进而研究出自己的航空母舰。最后告诫青少年,重要的不是是否模仿,而是如何运用模仿,如何把握好模仿和原创的关系。立意:1.模仿是进步与原创的基础。2.始于模仿,终于原创。3.模仿并不高明,创新才是正道。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
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