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专题04 科举制度高考文化常识专点突破(学生版).docx,共(6)页,28.81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c4c74fcd097c9d3012990bb5a275f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04科举制度1.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制度概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南北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
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C.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
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D.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
历史的大势所趋。2.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前选拔官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
收入。B.军功爵制在原则上排斥血缘宗法关系,所有参战的将吏、士卒,只要立有军功,都在赏功酬劳之列。战国时的军功爵制则为庶民入仕提供了方便条件。C.汉代采用的是孝廉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D.魏文帝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3.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B.第二级考试叫乡试,
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C.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2D.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
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学习三年后可授官职。4.下列有关历朝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
义;前者难,后者易。B.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D.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
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是历史的大势所趋。5.下列有关“八股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B.“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题”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
尤以“中股”为重心。C.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D.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诸子学说,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6
.下列有关“秀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亦称“茂才”,汉代以来荐举人员科目之一。《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C.明、清乡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秀才属
士大夫中的最基层人士。D.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7.下列有关“举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人,唐代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通称,意即
“应举之人”。B.宋承唐制,凡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均称“举人”,俗称“举子”。3C.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D.举人可授知府官职。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8.下列有
关“进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参加礼部考试士人,均可称“进士”。B.明、清两代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士始专指殿试合格之人。C.殿试录取分
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D.考中进士之后,均即授官职。9.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
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B.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C.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D.连中
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10.对有关古代科举制度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
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B.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C.会试,明清两代每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
名叫会元。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11.下列有关“祭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飨宴酬酒祭神必由尊者或老者一人举酒祭地,遂谓位尊者
或年长者为祭酒。B.祭酒,秦代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4C.西晋以来设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最高级主管,相当于校长或教育部长。D.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唐代的韩愈也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12.下列有关古代学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殷商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的“六艺”。C.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白鹿
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应天书院。13.下列有关古代学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周代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
,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D.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
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14.下列有关古代教育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吏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B.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C.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5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15.下列有关古代教
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C.知贡举
,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D.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