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8)页,46.74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bdb12a50bf3b5bdcdd7177b390575b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绵竹中学2023级高二上第1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
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
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
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入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
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
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
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
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
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
材料二: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
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
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
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
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
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
,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材料三: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
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
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
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B.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C.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
系。D.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B.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
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C.毛泽东由“徙木立信”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D.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事与政治的完美结合,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之败,指出其
败因并非军事上的不足,而是政治上的失策。3.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诗的
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C.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
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4.材料二是毛泽东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时的考试作文,请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5.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材料,拟出你的发言
要点。【答案】1.D2.B3.B4.①抛出话题,总说自己读“徙木立信”故事的感受;②从法令好坏入手,谈自己对商鞅用跟政府与民众信用相反的方法去执行法令的疑惑;③分析原因,商鞅法令是好,问题根源在国民愚昧;④联系当下,谈自己的对国民落后
的担忧与痛心。5.①议论的说服性。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以理服人;②倾向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③政治
性。表达政治愿望,用商鞅徙木立信论引出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④创造性。毛泽东的政论文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豪迈磅礴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解析】【导语】这三篇文章展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独
特风格和深刻思想。材料一强调毛泽东政论文的生动性和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材料二通过历史故事揭示民众与法令的关系,材料三则简洁有力地报道了解放军的胜利。毛泽东的文章语言鲜活、逻辑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打动人心,体现了他对语言和事实的高度重视。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的能力。A.“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错。由原文“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可知,并不是政论文具有假、大、空的特点,而是机关化了之后,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B.“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
正文风”错。由原文“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可知,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毛泽东的文章能够让领导干部向他学一点写作,能增加领导的魅力,但并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的魅力。C.“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错。由原文“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
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可知,政府与民众并不是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错,
以偏概全。由原文可知,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并不能说明比比皆是,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毛泽东的政论文有独特的风格
,没有官僚主义和教【的条主义的语言。B.不是政论文,所以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段把握内容,归纳总结理清思路。根据第一段中“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
,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可知,作者先说自己读史书读到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并且说到自己读到时的感受,抛出话题。第二段,首先说到法令如果好,民众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
,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如果法令不好,那么民众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总之,该段从法令好坏入手,谈自己对商鞅用跟政府与民众信用相反的方法去执行法令的疑惑。第三段,首先说到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然后
通过商鞅徙木立信知道了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从而分析了原因。第四段,联系当下,说到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谈到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毛泽东政论文特点”在材料一中作者进行了充分论述,材料二、三是具体体现,结合材料筛选关键词句概括整合即可。“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
体现其说服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句,体现其倾向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材料二《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体现其政治性,“我从这里知道了我
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表达其对国民愚昧的担忧;“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
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和材料三的语言“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等体现其创造性,即毛泽东的政论的文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
别是他豪迈磅礴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突围梁晓声农村人家的土坯窗根儿下有道裂缝,裂缝里生存着一群蚁。不是那种肉色的极小的红蚁,是那种较大的,单独作
战能力和自卫能力都很强的黑蚁。这是一群从大家族里分离出来的蚁,为数还不太多。它们在那道裂缝里大兴土木,打算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们建造幸福的有“社会”秩序的理想王国……它们每天由那道裂缝出出入入,往内拖食物,往外除垃圾,勤
劳,忙碌,习惯成自然。“哥,你看,这儿有蚂蚁耶!”“弟,让咱们来摆布摆布它们!”有一天,那人家的两个孩子发现了那儿是蚁窝。他们正闲得无聊,于是开始“玩”它们。俩孩子蹲在窗根儿下,手中各捏一条帚枝,见有蚁从裂缝里出来,便用帚枝将其拨回去。这是一次
偶然“事件”。而且,仅仅是开始。“拨”这个字,意味着动作幅度的小和力的轻微。“玩”蚂蚁不是斗牛,即使俩孩子,也很快就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自己是巨灵神似的优胜感。确实,蚂蚁们在他们的每一拨下,皆连翻筋斗,滚爬不迭,晕头转向。那轻微的一拨,对于它们意味着巨
大的不可抗力。它们退回到裂缝里去,聚在裂缝内部的两侧,懵懂困惑地讨论刚刚发生过的情况。讨论了半天,也没讨论明白。于是一起去向一只老蚁请教。老蚁听了它们的汇报,沉思良久,以权威的口吻说:“那是风啊!你们呀,真没见过什么世面,遭遇到了一场风就一个个大惊小怪、惶惶不安的。不怕下一代笑
话吗?”有一只中年蚁反驳道:“前辈,我觉得我们不像是遭遇到了风。我经历过几场风的。风是有呼啸之声的呀!你们听到风声了吗?……”被问的青年蚁,全摇头说没听到什么风声,全说外边阳光明媚,天气非常好。“前辈您请看……”
中年蚁指着裂缝,也就是它们的穴口——斯时一束阳光正从穴口射入进来……“不是风?那么你有何见教呢?”老蚁受到当众反驳,满脸不悦。中年蚁张口结舌,一时无话可答。老蚁在两个青年蚁的搀扶下走到穴口,探头穴外,打算
亲自察看究竟……这时,弟弟问哥哥:“咋一只都不往外爬了呢?”哥哥说:“它们奇怪呗,肯定在开会呢。”“可我还没跟它们玩够呢!”于是那弟弟双手按在地上,将头俯下去,将嘴凑近裂缝,鼓起腮帮,噗地向裂缝里猛吹了一口……他的头自然挡住了阳光,那一瞬间蚁穴里一片黑
暗。中年蚁大叫:“危险!……”但是已经晚了。好一阵“狂风”扑灌蚁穴!蚁穴内顿时“飞沙走石”,“风”力肆卷。那一股“狂风”在穴内左冲右突,寻不到个出处,经久卷蹿不止。所有聚在穴口的蚁们,都被狂风刮落到穴底去了。那只老蚁,虽有那只中年蚁和青年蚁们舍
生保护,还是摔得不轻……那弟弟却仍双手按地俯头在那儿猛吹……穴内蚁族,整群惊悸,拥挤于穴角,团缩无敢稍动者。当“狂风”终于过去,老蚁怒斥那中年蚁:“我说错了吗?还不是风吗?你才见过几场风?!倘论对这世界的经验,你差得远呢!”众目怨视,怒视,嘲视。那一只中年蚁
自感罪过和历世的浅薄,肃立聆训而已,从此明哲保身,唯唯诺诺,变成了一只不复有什么见解的沉默寡言的蚁。它是一只中年的工蚁。工蚁之间有互相交换食物的习惯。然而这习惯并不意味着友情,更不意味着亲情。那是蚁们的一种古老习惯。它们的唾液里含有能传播信息的化合物。正如
人类之间经由亲吻会传染感冒一样。于是在那一天,许多别的中青年工蚁们,从它的唾液之中接获了这样一种“思想”暗示:免开尊口,少说为佳;人微言轻,说对了又如何,而说错了却有可能一辈子成为错误的典型……于是那许多别的中青年工蚁们,在那一天里,对它
们所亲历的洞内洞外的“狂风”,都变得讳莫如深、沉默寡言、明哲保身起来。经验一旦被“事实”证明是经验,便往往上升为权威认识。而权威认识一旦形成“经验主义”,并受到普遍的尊崇,再要推翻则十分不易了。甚至怀疑它都是狂妄的。那一天里,
这一群蚁都不再出穴了,都自觉或半自觉地聚在老蚁身旁,听它讲种种关于“风”的知识。它一边接受着几名青年雌蚁的按摩,一边谆谆教导。它的教导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风”是某种神明打的喷嚏。那神明在它语言的描绘下,听来像一只无比巨大的蚂蚁。蚁的想象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神明和对于妖魔的想象
,都难免接近着蚁。第二天依然是一个明媚朗日。兄弟俩起得比蚂蚁们还早。阳光总是先从窗子照入人的房间,其后才从那道裂缝射入蚁穴。弟弟一睁开眼就说:“哥,我今天还要弄蚂蚁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聚焦于在裂缝中生存能力很强的
黑蚁,由此切入两个孩子玩蚂蚁的故事。B.被拨弄的蚂蚁讨论后不知原因,便去向老蚁请教的情节体现了老蚁因能力强而深受蚁群的信任。C.老蚁受到当众反驳,满脸不悦,是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很没面子。D.众蚁认定遭遇到的困境是“风”后,对中年蚁怨怒嘲视,
可见怀疑权威者在蚁族社会是很难被接受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使用了“大兴土木”“沉思良久”“惶惶不安”等拟人词语描绘蚂蚁社会,生动形象。B.全文运用了蚂蚁视角来讲故事,以动物的眼光
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C.对于“狂风”的夸张描写,渲染了危险紧张的气氛,也为后文中年蚁的性情变化做了铺垫。D.故事以弟弟的一句话收尾,引发读者思考:若新的挑战来临,老蚁又会如何解释和应对。8.中年蚂蚁在整
个故事中,心理状态经历了多次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9.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突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B8.①反驳老蚁时的内心坚定;②面对老蚁满脸不悦时的紧张失措;③保护老蚁时的无私;④面对大家怨怒时的愧疚和自我悔罪。9.表层:蚂蚁们对由人类两兄弟带来
的“狂风”等困境进行突围。深层:①蚂蚁们突破自己认知的局限,获取真知。②中年蚂蚁突破环境与自我内心的束缚,勇敢坚持。③青年蚂蚁突破对权威的迷信,无畏探索。【解析】【导语】梁晓声的《突围》通过蚂蚁社会的故事,揭示了权威与个体思考之间
的冲突。文章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蚂蚁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权威对群体思想的控制。中年蚁的反驳和最终的沉默,反映了在权威面前个体声音的微弱和无力。标题“突围”寓意深刻,象征着个体在权威束缚下寻求真理和自由的
艰难过程。文章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中类似现象的深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因能力强”错误。原文中,蚂蚁们去询问老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相信老蚁的经验,并且以之为权威。原文中并未突出体现老蚁能力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
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全文运用了蚂蚁视角来讲故事”错误。并非全文都是用蚂蚁的视角讲故事,绝大部分对于两个孩子的相关描写都是采用全知视角。比如“有一天,那人家的两个孩子发现了那儿是蚁窝。他们正闲得无聊,于是开
始‘玩’它们。俩孩子蹲在窗根儿下,手中各捏一条帚枝,见有蚁从裂缝里出来,便用帚枝将其拨回去”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中年蚂蚁的心理状态变化,需要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来梳理。①在向老蚁汇报时,它觉得老蚁说得不妥便进行反驳,从反驳的话中
可以看出它的坚定。②但是老蚁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满脸不悦时的反问,让中年蚂蚁“张口结舌,一时无话可答”,可以看出其内心很紧张。③当弟弟向裂缝里吹气时,“中年蚁大叫:‘危险!……’”中年蚂蚁保护老蚁体现了它的勇敢、无畏。④但是老蚁又怒斥中年蚁,大家也都怨恨它,它便自感罪过,变得
唯唯诺诺、沉默寡言。据此整理作答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文的标题为“突围”,和故事的内容也有呼应。“突围”意思是突破包围,打破当前困难。比喻打破某种约束的行为。从表层看:俩孩子手中各捏一条帚枝,见有蚁从裂缝里出来,便用帚枝将其拨回去
。那轻微的一拨,对于众蚁而言就是遭遇到的困境。指蚂蚁们对由人类两兄弟带来的“狂风”等困境进行突围。从深层看:蚂蚁们被轻微一拨,便聚集讨论原因,讨论不明白便去向老蚁请教,可见其能突破自己的认识局限,愿意主动探索获取真知。面对“
狂风”,蚁群该如何突围呢?中年蚂蚁向老蚁提出了反驳,却被众蚂蚁怨恨,陷入深深自责与愧疚之中。从中年蚂蚁的身上,应该看到的是它的“突围”,敢于突破现有的认知和内心的束缚,质疑权威,探索真知。从青年蚂蚁角度看,青年蚂蚁应突破对权威的迷信,无畏探索,这不仅是蚂蚁
的“突围”,也是我们该有的突围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
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
孙丑上》)(乙)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
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
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
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B.事,指侍
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C
.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
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4.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答
案】10.BEG11.D12.C13.(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14.(1)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
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
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无若宋人”,“无”是状语,“若”是谓语,“宋人然”是宾语,其中“然”是“……的样子”,不能与“宋人”断开,B处断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E处断开;“芒芒然归”,省略主语“宋人”,“芒芒然”是
状语,“归”是谓语,“谓”是下句的谓语,G处断开。故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就像有四肢一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B.正确。侍奉、赡养。/事情。句意: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老百姓做事。C.正确
。D.错误。名词作形容词,疲惫、疲倦。/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今天累极了。/伤害别人来对自己有利。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内交”,结交;“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乡邻。(2)“助”,助长;“……者也”,判断句式;“揠”,拔;“非徒”,不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
信息的能力。(1)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可知,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由“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由“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可知,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每个人
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
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
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
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乙)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公孙
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
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
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
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
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棋刘克庄十年学弈天机浅,技不能高谩自娱。远听子声疑有着,近看局势始知输。危如巡远[注]支孤垒,狭似孙刘保一隅。未肯人间称拙手,夜斋明烛按新图。[注]巡远:指唐代名臣张巡、许远,安史之乱中,二
人因协力死守睢阳而垂名后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虽然长时间学习棋艺,但自认棋艺尚浅,更多的是自我娱乐。B.诗人不甘心因棋艺平平被称为“拙手”,“未肯”写出内心的愤懑。C.末句写诗人夜晚在书房里点燃烛火,研究
和推敲新的棋谱的情状。D.诗歌写的是下棋,也蕴含着面对困境时积极寻求突破的人生哲理。16.诗中是如何写出棋势危急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颔联“疑有着”“始知输”形成对比,写出诗人以为自己还有应对的招数,实际上却已濒临输棋
的局面。②颈联运用典故,将棋势类比为巡远守城、孙刘自保,突出棋势的危急。【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学棋的经历,表达了他在棋艺上的困境和不甘。诗人以“危如巡远支孤垒,狭似孙刘保一隅”形象地比喻棋局的险恶,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仍然努力钻研
的精神,蕴含着面对困境时积极寻求突破的人生哲理。【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未肯’写出内心的愤懑”错,“未肯人间称拙手”表现的是作者不服输的精神。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棋势危急”是写的内容;“如何写出”应该分析手法。①颔
联“远听子声疑有着,近看局势始知输”,远远听着对方落子,觉得自己有应对的办法;结果近前仔细一看才知道这局势又要输。此句中“疑有着”“始知输”形成对比,“以为”和“实际”形成对照,写出诗人以为自己还有应对的招数,实际上却已濒临输棋的局面。②颈联“危如巡远支孤垒,狭似孙刘保一
隅”,其中“巡远”是指唐代名臣张巡、许远,安史之乱中,二人因协力死守睢阳而垂名后世,当时他们被围困时局势十分危急,诗人借此写棋局局势危急;而“孙刘”指的是三国的孙权和刘备,在曹操的强势进攻之下,孙刘只能退保一隅,诗人借此写自己已经被对方围困到一角,局面十分不
利。此联运用典故,将棋势类比为巡远守城、孙刘自保,突出棋势的危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17.默写。(1)《老子》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
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为之于未有②.治之于未乱③.己所不欲④.勿施于人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己”“施”“庶”“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
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的第3个节气,也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
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①。可以说,到了白露,基本就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②?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暑气渐消,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这是“白露”名由之一。③: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
,三候群鸟养羞。在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农谚有“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的说法,“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后的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凉意。从白露节气开始,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全国各地陆续开始进入秋天。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农谚,请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答案】18.①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②这个节气为何叫白露③白露有三候1
9.①农谚简洁凝练,写出了农民忙着收获庄稼与白露后气温变化的情况,突出了白露节气对农事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②农谚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表达更生活化,更具灵活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
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上下文“冷空气转守为攻”“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天气渐渐转凉”可知,此处指温度在下降,而且速度变化也很快,所以可填“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第二处,结合后文“……故名‘白露’。……这是‘白露’名由之一”可知,后文讲白露命名的原因,
再结合横线处的问号可知,此处填“这个节气为何叫白露”。第三处,结合后文“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可知,此处是总说白露有三候,所以可填“白露有三候”。【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看,
“抢秋抢秋,不抢就丢”写农民收获庄稼的情景,“抢”字突出了农民的繁忙;“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写出了白露后气温变化的情况。农谚简洁凝练,突出了白露节气对农事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语言看,两句农谚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表达更生活化
;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口语性强,表达更具灵活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饮食大国,①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
浪费问题愈发凸显。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高达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至少11.7%。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②的危机意识,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给我们敲响警钟:杜绝浪费,③!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耕基因的赓续,使得
国人对粮食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之情。加上曾经有过一段苦日子,这也带动普罗大众奉行着“节约粮食”的淳朴理念。“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生活日常,主流媒体要驰而不息地做好宣传,长效推进,形成舌尖上的荣辱观。久而久之,最终推动全社会崇尚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20
.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2.学校举行“节约粮食,拒绝浪费”宣传活动,请你拟两则宣传标语。每则都要求主题明确,运用对称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个字。【答案】20.①源远流长②居安思
危③刻不容缓21.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至少11.7%。22.①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解析】【2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文中是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可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①源头很远,流程很长。②形容历史悠久。第二处,强调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可用“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处在
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第三处,此处强调杜绝粮食浪费的紧迫性,可用“刻不容缓”。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共有两处错误:结构混乱,“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
根据”或“显示”。搭配不当,“1700万至1800万吨”是一个约数,“高达”改为“约为”。【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或标语的能力。写作宣传标语,首先要明确宣传语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要有宣传鼓动效
应。本题要求写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同时要求运用对称句,所以每条标语应是两句。还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用比喻、夸张、引用等。例如强调粮食是农民付出艰辛劳动取得的,将“剩饭”比喻成“血汗”,拟写为“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或引用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考生可依此写出其他标语。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学校不能如期开学,学生只能居家线上学习。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同学的互动,一个人独
自面对一个充满诱感也充满机遇的网络。有的同学彻底沦陷,网课变成了网游课;有的同学安分守己,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的同学不但完成了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还利用疫情期间的有利条件,听了很多免费的优质网课和讲座,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人生路漫长,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诱惑与机遇的双重考验
。这次疫情下的居家线上学习,就是对所有人的一次考验。你通过考验了吗?这次考验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阐明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作文题的核心概念是“考验”。材料任务要求中有“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诱惑与机遇的双重考验”“这次疫情下的居家线上学习,就是对所有人的一次考验”“你通过考验了吗?”等关键句,第一句是说“人人有考验”,第二句明确“考验是什么”
,第三句发问“是否通过考验”,三句话核心都指向“考验”。考验,意思是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等来检验是否坚定、是否忠诚、是否正确等。材料所给的特殊情境是“疫情下的居家线上学习”的“诱惑”与“机遇”,写考验就要围绕自己及相关同学疫情中居家线上学习的种种情形,客观评价诸如“沦陷”“网游”“
弯道超车”等做法是否正确。考验的外延是丰富的。第一,要抓住的是“疫情下居家线上学习”中面对诱惑、机遇的考验;第二,情境任务中还有一句话,“这次考验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里的“触发”“联想”值得重视,这意味着,我们除了针对“疫情”“
学生”“居家线上学习”等方面写考验外,还可以适当拓展,写其他如脱贫攻坚、科技攻关、国家发展等方面的考验。写作时,可以围绕“疫情下居家线上学习”,着力写当下学生面对的考验,然后适当拓展,写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其他方面的考验。接着,论述迎接挑战、勇于面
对挑战的重要性,可从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切入分析。最后,可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述怎样才能通过考验,如要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定力,自律自强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库索“知道了自律和克制的好,是最终能够让内心归于从容地唯一航标”的名
言,论述面对人生挑战时自律的重要性。立意:1.以自律之我,谱人生华章。2.严于律己,功在不舍。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4.拒绝网络诱惑,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