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49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49)页,661.3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bb723a90bfbc13206f5de4369f99e6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比干被挖心韩愈被贬明君—李世民诤臣—魏征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如命,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
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徵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魏征(580—630)•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提倡“无面从退而后言”、建议在用人上要“简能”、“择善”、“知人善任”、对臣下要做到“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他的意见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的形成。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
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
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太
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写作背景课文分析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一段分析注释:求:要求,需求.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长(cháng):高大.固:使动,使…牢固.根
本:树根.本:本义是树的根部.浚(jùn):疏通.德义:恩德,恩义.义:适宜的道德行为.翻译:我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赏析:用
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望,求:同义,指
望.于:介词,对.厚:丰厚.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况:何况.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
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赏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
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
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注释:当:主持,掌管.神器:帝位,语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势.域中:天地间.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语出《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居安思危:在安定的
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念:考虑.戒:戒除.以: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翻译:国君掌握国家的重权,据有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
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赏析:提出观点: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运用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
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
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
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源泉源不深望流远塞源欲流长人君当重居大思国安积德义德不厚思国安臣知不可而况明哲亦根不固求木长伐根
求木茂不念安危奢俭正反观点:小结:•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原文:凡百元
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第二段分析注释:凡百:指所有的.元首:指帝王.承:承受,秉承.景:大.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繁:多.克:能够.盖:语气副词
,大概.终:坚持到底.翻译(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而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却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难了吗?赏析:抽象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原文: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注释:夫:用于句首,引发议论或对某事进行判断.下:指臣民.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傲:轻视.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一体:整体.行路:陌生的路人.虽:即使.董:督责.以:介词,用.震:震慑.这两句是状语后置.苟:苟且.而:转折连词.免:免于罪罚.怀:怀念,感激.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恭:恭顺.翻译: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却显得才能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在深深的忧虑中必
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傲慢地对待他人;竭尽诚心,就能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慢地对待别人,就会使骨肉亲属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他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他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顺而在内心
里却不服气。赏析: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注释:惟:只有.覆:颠覆.宜:应该.深:深切.慎:警惕.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赏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
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情。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
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段可谓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翻译:所有的国君,承受上天(赋予的)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
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因为(开始时)处在深重忧患之中,国君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去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也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也成为陌路的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
怒气来震慑、吓唬(人们),最终(人们屈服)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的民心);(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明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
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什么问题?•明确: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明确: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4)作者如何肯定了人
民的力量?•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固本浚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必要性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盖寡引出警告反面重要性第三段分析原文: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注释: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诚:假设连词,如果.常与“则”连用。可欲: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语出《老子》上篇:“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以:以便,目的连词.戒:告诫。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的事情.安:使动,使….安定.高危:高而险.冲:谦虚.牧:修养.语出《易》:“卑以自牧。”满溢:比喻骄傲自大,听不进批
评.下:居于….下,名词作动词.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三驱: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留一面放生,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一说“三驱”指为三种需要(供祭祀、享宾客、充庖厨)而打猎。而:递进连词.敬:慎重.翻译: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
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自己喜欢的,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
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以古人说的“网开一面”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原文: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壅(yōng):堵塞.壅蔽:被蒙蔽.谗:说坏话污蔑别人.正:使动用法,使….端正.黜(c
hù):排斥.加:施加.以:结果连词,以致.谬赏:不恰当的奖赏.及:施加.以:因.而:以致.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翻译: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施加恩惠,就要想到不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
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赏析:“十思”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想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述太宗在
“居安”现状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原文: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宏:使动,使….宏大.简:选拔.而:顺连.择:分辨选用.播:传布、传扬.效:献出.惠:惠泽.信者:诚信的人.垂拱:垂衣拱手.而:结果连词.垂拱而治:不必操劳,轻而易举.司:掌管,主管.翻译: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
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安逸的生活
,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耗费精神,代替百官管理职司,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赏析: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可以达
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翻译: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自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河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欢狩猎,
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见可欲——思知足
以自戒•将有作——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思无因喜谬赏•罚所及——思无以怒滥刑•宏兹九德——简能而任
择善而从•智者尽谋勇者竭力仁者播惠信者效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戒骄傲戒奢侈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1.提出“十思”的内容:•3.“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4.“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谦冲自牧,虚心纳下
,慎始敬终,知人善任。•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人君当思: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
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思回顾课文,理清思路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浚源二.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居安思危一.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⑴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
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⑶语言朴实雄健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
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⑷雄辩的逻辑力量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艺术特色一、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
认为。二、古今异义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心:在内心。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居域中之大大:重位。三、词类活用③形容词用作名词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远:远长。塞源而欲流长者长:远长。能克终者盖寡终:坚持到底。⑤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宏兹九德宏:使……弘扬。何必劳神苦思劳:使……疲劳,苦:使……辛苦正身以黜恶正
:使……端正。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⑥动词用作名词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⑦形容词意动用法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乐:以……为乐,喜欢。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忧:以……为忧,担心。四、重要虚词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
构助词,的。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④则思谦冲以自牧:连词,表递进。四、重要虚词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垂拱而治:连词
,表修饰。③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五、重点实词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五、重点实词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②虽在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当:①诋大酋当死:对着,面对②人君当
神器之重:掌握,主持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安: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求:①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想要(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治:①望国之治:安定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六、句法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略句3、岂取
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