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论述类文本主观题之内容概括、比较观点、评价评析题 63张.pptx,共(63)页,752.82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a197f988fcf6fed69c7eaf1a885add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信息类文本之概括、比较、观点评价题历年高考信息类文本简答题2022·新Ⅰ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看法。(4分)2022·新Ⅱ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2·甲卷6.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
括。(6分)2022·乙卷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历年高考信息类文本简答题2021·新Ⅰ卷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新Ⅱ卷4.请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2020·
新Ⅰ卷4.请结合材料,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2020·新Ⅱ卷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历年高考信息类文本简答题的题型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归纳概括内容要点[2022·新Ⅱ卷]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
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2·甲卷]6.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0·新Ⅰ卷]4.请结合材料,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2022·新Ⅱ
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2018·新课标I卷]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多维探究评价文本的观点与倾向[2022·
乙卷]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2016·新课标III卷]18.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探究有关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2022·新I卷]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理论联系实际[2021·新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
法。(6分)历年高考信息类文本简答题的新题型简答题文外设题情境+任务[2022·新I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2021·新I卷]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
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新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2016·新课标III卷]18.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阅读《名师伴你行》18页导图和“答题思维”1信息整合概括题•二、完成蓝皮学案4页5题理解必备知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可能涉及单一材料的相关信息,
也可能涉及多则材料的中心事件或共同的阐释对象。命题形式一般是主观题。答题时,需要细读题干,明确归纳对象,确定阅读区间,筛选相关信息并分类整合。高考设题:[2022·新Ⅱ卷]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
[2022·甲卷]6.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2·乙卷]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活动1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打通关键能力第一步审题干
明方向抓什么?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通过寻找关键句或自我概括的方式把握每则材料的内容大意,这样才能根据题干的限制和指示确定信息区间,在有效的信息区间内筛选相关信息。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在筛选到相关信息后,要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信
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要注意合并同类项;②信息要点表述角度应符合题干要求,并且角度方式一致;③在表述答案时尽量利用文中关键词句,但不可直接摘抄作为答案,要注意提炼转述;④根据题目赋分,合理分条列项,比如赋分为6分,一般答案要点有3个或4
个。[2022·新Ⅱ卷]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解析]精准审题:筛选信息“一部中国典籍译本优秀的标准”;“哪些”+文本三则材料,说明“标准”有3点或以上;“结合材料”说明答题区间;“概括”提示考生在
筛选信息后,不用分析,一个“标准”用一两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一部中国典籍译本优秀的标准说明“标准”有3点或以上答题区间不用分析,一个“标准”用一两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2022·新Ⅱ卷]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
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
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5①】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
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
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
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
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
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5②】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
,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5③】,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
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
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
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Storyofth
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材料一: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
国。材料二: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
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材料三: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使用
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
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①能够起到如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③可以引发国外读者关注,并得到其认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2022·新Ⅱ卷]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
分)答:①能够起到如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③可以引发国外读者关注,并得到其认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解析]精准审题:筛选信息“一部中国典籍译本优秀的标准”;“哪些”+文本三则材料
,说明“标准”有3点或以上;“结合材料”说明答题区间;“概括”提示考生在筛选信息后,不用分析,一个“标准”用一两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一部中国典籍译本优秀的标准说明“标准”有3点或以上答题区间不用分析,一个“标准”用一两句话概
括,以做到简明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习题完成学案1.4页5题2.7页6题3.19页6题4.2页5题(后)5.11页6题(后)7页6题•①促进了粮食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②提供了杂交水稻约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③推广了
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19页6题: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
•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2页5题•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
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④中国古典诗论要发扬其优点,做到扬长避短,向世界传播其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
方文论;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④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11页6题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的,是相对独立的。文本
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顺序不固定。此类文本的考查点与当今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特色相吻合,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即有效输入、准确输出的能力。从文体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热点化。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中美贸易战等。(2)源头多样化。材料来源有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3)文本碎片化。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片段。(4)材料多样化。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
类等。活动2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新高考信息性阅读文字量大,多达1800字;题目多,五道题;分值高,达17分。尤为突出的是,它多选非连续性文本。在这种情况下,考生无论是阅读还是答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越是这样,越能发现做题前的整体阅读多么重要,尤其非连续性文本更是如此,表现在:(1)非连
续性文本形式上是“断”,内容上有“联”,阅读时需要把这个“联”找出来,从而居高临下,更好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2)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间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和把握,恐怕答题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在答题过程中,多数选项并没有明确注明“材料一”
“材料二”之类的字眼,如果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后,就会快速而准确地锁定区间,确定范围。总之,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理解更精准,判断更快捷。理解信息性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围绕同一话题而呈现出来的多则材料
。这些材料虽话题相同,但侧重点各异。比较材料异同题就是要扣住这“同”中之“异”,或要求比较“事实”异同,或要求比较“观点”异同,考查角度虽异,但其解题流程相同。高考设题:[2022·新Ⅱ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
理解有何不同。(4分)[2021·乙卷]6.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qú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2020·Ⅱ卷]6.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2018·Ⅰ卷]9.以上三则材料中
,《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2017·Ⅰ卷]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直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6分)活动2分析比较题--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
--习题1.学案4页4题2.学案22页6题3.《名师伴你行》22页题组训练[2022·新Ⅱ卷]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
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
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
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
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刍议:书面语chúyì,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多用于第一人称的自谦之语。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
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
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
。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
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杨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
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霍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答:①霍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因此其
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②杨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解析]精准审题,“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理解的不同之处”,作答时要注意区分开杨宪益与霍克思,并分开作答,这样显得有条理;“简要说明”用
一两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不需要分析;“根据材料二”答题区间比较集中。[2022·新Ⅱ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学案22页6题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
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你画出了什么?学案22页6题材料四你画出了什么?学案22页6题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把我们你画出来的内容整理一下江口段:区域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和自然资源生态农业生态茶云南段:
茶文化政策扶植财政区域品牌销售品牌我们的通俗答案:1.都利用了当地自然资源,注重生态2.打造了区域品牌,扶植成产业,都以茶文化培植了茶产业标准答案: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生态扶贫、生态农业...)②(利用当地资源,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再)以
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完成《名师伴你行》22页题组训练根本做题法:1重合词所在句并缩句(最容易);2重合“话题”所在句并总结;3重合标点所在句并总结;4找规律(如层层深入等)。重合话题是什么?比如:在a段写在甲村发展养鱼,b段写在乙村养猪,那么这个“重合话题”就是
【发展养殖业】如何找出“重合话题”1.专用名词的机械圈画2.找出重合名词直接写出3.非重合但可归纳为同类型的名词,写出其归类(不要怕太通俗)25页6题: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语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我们的答案:1.引用被采访者说过的话,进行采
访(“”)2.引用被采访者的作品和相关信息进行提问(《》)3.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先提问写作原因,再提问细节,最后上升到作品主题和“费力的写作方式”,层层递进。(“?”与概括)(1)能够从访谈对象写过的一句话入手,进行切入,引用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过的一句话“突然理解
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迅速拉近采访人和被采访人的距离。(2)充分了解访谈对象的信息,在访谈前做了大量的细致的调查工作,对访谈对象的背景资料掌握的很充分,对其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非常熟悉。(3)访谈的问题由浅入
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得访谈能够从表及里,由被访者的作品到被的人物深层挖掘再到被访者的创作手法。整个访谈具有一定的层次打通关键能力:“四步骤”比较材料异同点第一步:看题干,找对应。题干中含有明确比较哪些材料和比较材料的哪些方面的提示语,据此提示可快速找到文本对应区间。第二步:读材料,理层次
。读对应材料首先要区分材料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有的还要区分背景和结语),其次标出材料中的关键句(总领句、总结句),据此而划分新闻的层次结构,弄清材料的重要信息,为下面的比较做好准备。第三步:找角度,细比较。常见比较角度:①比较事
件的陈述,看内容侧重点;②比较作者评述性强的句子,看作者观点倾向;③比较数据的异同,分析作者列举数据的意图。第四步:得结论,定答案。根据比较情况总结,然后分条列举结论一个结论只用一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作业学案:11页6题名师:22页5题练出:34
8页5题“李子柒”题型三:多维探究[任务导引]维探究即对信息性文本中信息的迁移运用。主要包括①评价作者在文本中体现出的观点与倾向,②探究文本中提出的有关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③运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1评价文本的观点与倾向理解必备知识“文本的观点与倾向”主要指作者
或文本中的人物所持的观点态度、价值判断、情感倾向等。“评价”是指在理解和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作·出恰当的判断。比如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内容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
有什么现实意义。高考设题:[2022·乙卷]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2016·新课标III卷]18.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
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2022·乙卷]学案11页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几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
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物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
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
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意义:开普勒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能够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去探寻雪花的奥秘,这些研究可以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2022
·乙卷]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几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物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
,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
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
”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
引发的科学实验》)启示:①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尝试利用专业知识去解释问题;②应该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
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
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雪晶形态图实心板状实心棱柱状薄板状
针状枝蔓状(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学案11页6题:[2022·乙卷]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官方标答]意义:开普勒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能够促使
更多的科学家去探寻雪花的奥秘,这些研究可以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启示:①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尝试利用专业知识去解释问题;②应该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或:启发:①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②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
分析和思考;③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名师伴你行22页5题:练出好成绩348页5题活动2探究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理解必备知识“探究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体现了考查考生创新能力的意图。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是一种自由性阅读,是一种
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这种题目一般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可以是整体理解、评价材料中的观点态度,可以是分析评价材料局部的主张或言论,也可以是联系实际谈看法、谈意义。解答此类题目,要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更要立足文本,在不同的文本信
息之间建立联系,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深入。高考设题:[2022·新I卷]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打通关键能力步骤一:审读题干,明确探究
对象和探究方向。步骤二:回归原文,细读相关文本,把握探究对象在文本中的具体内涵。步骤三:根据个人认知水平,给出明确判断,或赞同,或反对,并结合文本内容阐释理由。[2022年新高考I卷]材料一:➊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
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心论点)。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
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
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
献的中国”。➋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
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➊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
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➋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
,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
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
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➌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
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
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①重新寻找自身的诗歌传统,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
问题。②既要师洋,又要师古,扩大视野,恢复古典诗论传统的活力,并吸收外来的营养。➍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
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
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③科学辩证地
认识西方文论、中国古典诗论的优点与缺点。[2022·新I卷]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官方答案: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④发挥古
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审题]①题目对概念的阐释很明确“中国古典诗论”,要有指向性地组织语言。②“如何”推动,重在阐述怎么做。因此,答出“师古、师洋”(主要涉及到材料二内容)即可得2分,(再答中、今要点就齐全了)组织答案:①重新寻找
自身的诗歌传统(1分),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1分)。②既要师洋,又要师古,扩大视野,恢复古典诗论传统的活力(1分),并吸收外来的营养。③科学辩证
地认识西方文论(1分)、中国古典诗论的优点与缺点。活动3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必备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中的“理论”是指文本中提供的话包含的观点、道理、方法、方式等,“实际”是指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具体情境,或者
是一种现象,或者是一种观点。“联系”就是用文本中提供的这种“理论”去解决(解释、判断)“实际”中的问题(现象或观点)。这属于对考生信息迁移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2021·新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
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P175打通关键能力步骤一:审读题干,明确需要分析的“理论”与“实际”。步骤二:细读文本,准确全面理解题干中涉及的“理论”。步骤三:结合自身认知水平,用该“理论”有理有据地阐释“实际”。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此类题目开放性
较强,但是在答题时也不能信马由缰,而应立足文本,依托文本中呈现的或蕴含的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2021·新Ⅱ卷]①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
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②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
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
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通常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③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
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
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
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现象的违规内容: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④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
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
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⑤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
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
谣言。如何教育规范:等效意识→这些青年应当明确线上线下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反身意识→他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约束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
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
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
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如何教育规范:等效意识→这些青年应当明确线上线下的道
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反身意识→他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约束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价值意识→他们应当明白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面价值。契约意识→这些青年应当通过契约意识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归纳: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
”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2021·新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P175答:①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
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②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③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④他们应当学
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解析]给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态度、方法、途径、措施)。【情境化设题】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解题关键】依据文本观点解读这一现象【答题
思路】①现象的性质(表明观点)②现象的根源③现象的违规内容(这种行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范)④解决这一现象的有效办法【题目本质】以一种现象来全面梳理文本内容【答题重点】对材料的结构层次内容宏观了解;依据情境问题,对点梳理概括相关信息。题型四:文外设题/情境
+任务简答题[2022·新I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2021·新I卷]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新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2016·新课标III卷]18.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选择题[2022·新I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2021·新I卷]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20
22年新高考I卷]材料一:➊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
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心论点)。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
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
。➋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
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2022·新I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官方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1分),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1分);②它超越国界、具有
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1分),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1分)。组织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1分),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
则,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1分)。②《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1分),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1分)。[解析]审题: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②现已成为国际
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的思路和办法。③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由表及里(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新Ⅰ卷]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
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观点),“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结合观点分析);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观点),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
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结合观点分析)。①文本观点1+题目话语1解读②文本观点2+题目话语2解读[2021·新Ⅰ卷]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①嵇康诗中的“目送归鸿”描写的是人的神态,“手挥五弦”描写的是人的动作。顾恺之认为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绘画可以呈现“手挥五弦”的动作,而很难表现“目送归鸿”的
状态。②绘画往往用来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则用来表现“动作”或情事。“目送归鸿”不是简单的某一时间点的人的状态,它还包含着人的情感,绘画作品可以传递直观的状态,但表达出细腻的情感绝非易事,这是顾恺之说“目送
归鸿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