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PDF可编辑).pdf,共(8)页,562.76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94b4c9f3bd949f8d4b7cbe13a0e8ed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临汾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质量监测考试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在山西省襄汾县考古
挖掘的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中,发掘很多古墓,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大量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截然不同,有些还有用于祭奠或祭祀的人骨。这说明了当时A.人殉制度比较普
遍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社会贫富分化明显D.阶级对立十分突出2.阅读下列西周时期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楚芈姓(相传颛顼之后)湖北枝江及江陵燕姬姓贵族河北
北部和辽宁南部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同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3.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B.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有史料价值的客观想象D.证实了中国历史上炎帝真实存在4.战国时期,“蛮夷猾(侵扰)夏”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人们已能用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民族差异,进而至于
客观地评价异族的文化,采取学习吸收、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荀子·王制》称:“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这说明了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地缘政治逐渐被打破C.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5.有学者提出,秦朝迅速
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关)东与西(秦)文化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在当时,虽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统天下方能解决周制弊病与战国乱局,但这个统一天下的新主,在整个关东六国看来,绝不应当是秦国。对该学者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国大相径庭B.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
不服秦朝的统治C.六国对解决战国乱局的看法不统一D.秦朝因施行暴政导致灭亡6.单一郡县制度的实施,除统一的经济基础外,还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要有一个系统完备的能服务于大一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二是要有由这种思想武装起来的服务于大一统的官僚机器,而汉初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这说明A.
郡县制的实施有其必然性B.郡国并行制的消亡有其必然性C.推恩令的实施加强了中央的权力D.汉初实施的地方制度有其合理性7.西汉时期,今河南、辽宁、四川、甘肃等省份以及更远一些地方,都有铲、锄、镰、铧等铁质农具,而且铁犁铧数量很多,但宽窄大小都不一。这
一现象表明A.政府政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B.中原文明向偏远地区扩展C.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耕犁技术D.各地经济技术缺乏互动交流8.如图下列两个时期并立政权的变化反映了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南北政权势均力敌C.民族矛盾尖锐复杂D.并立政权一直延续9
.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
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10.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
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高一历史第3页共8页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小说进入蓬勃发展的繁荣阶段11.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评价:“前代
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旨在强调A.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两种选官制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察举制对专制皇权的破坏作用12.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
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意在说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C.两税法简化了收税名目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13.在书法
创作上,唐人崇尚严谨法度,如颜真卿创作的《麻姑仙坛记》,既有儒家之严谨又不失道家率真自由之趣;大批士人出身的经生涌现,随即诞生了独具佛家色彩的书法艺术形式——抄经体。这反映了唐代A.三教融合的文化趋势B.理学思想开始兴起C.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14.改革指改变旧制度
、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A.②③④①B.③①④②C.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15.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表》(收入单位:万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租税(农业税)收入征榷(国家专卖)收入商税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997年)2408.1
1167.740061:39天禧末(1021年)2641.22670.01204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4248.4868.828:72A.征榷收入增长说明抑商政策有松动B.农业税比例下降说明农民负担减轻C.非农业税比例增加导致
商业日益萎靡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赋税结构发生变化16.宋朝在房产交易方面建立了许多完备的制度,其中的“求田问舍”制度规定:当有房厂而要出售时,业主必须先征询亲人、族人的意见,上述人群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一制度在此后历代沿用。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严格限制房产交易B.坊市制度
推动市场繁荣C.经济交易渗透儒家伦理D.不抑兼并激化社会矛盾高一历史第4页共8页1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B.儒学思想影响深远C.社会状况影响艺术风格D.统治者的喜好决定艺术风格18.清代学者评价:“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汉中隶秦,又
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由此可见元代行省体制A.根据自然地理因素划分行政区域B.有防范地方割据的考虑C.继承了前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传统D.基本废止了州县设置19.明成祖自己看奏章,自己批答,不假手他人。后来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和能力也不及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
理意见,形成“票拟”权。这表明A.内阁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B.内阁代皇帝行使决策权C.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D.丞相制度事实上得到恢复20.明清时期江南的茶叶种植园慢慢开始向民间发展,民间种植业慢慢兴起,种植园雇佣了很
多的无地农民,使他们成为茶园生产的雇佣工人,大片的土地被地主用来种植茶叶,城市里出现了茶叶制作的手工作坊,越来越多的新兴工艺被用在了茶叶的生产上。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A.茶叶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农业
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2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
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D.倡导“自由”“民主”思想22.著名学者李时岳认为,他们“认识了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
“向西方学习”,但其“人单力薄在权贵的压抑下不能有所作为,主张只不过成为一种珍贵的思想资料,在历史文库里闪闪发光”。材料中的“他们”A.注重学习西方军事技术B.主张创办民企挽回权利C.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D.强调兴民权以启迪民智23.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
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C.战争没有触及到普通民众D.国人
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24.徐中约认为:太平天国的“反满”号召因其基督教理念而受到损害;太平军那种人人皆为兄弟姐妹的概念与儒家的礼权和社会等级思想互相冲突;禁止夫妻同居的规定则违背了基本的人伦。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高一历史第5页共8页
A.放弃了革命初期的平等观B.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C.缺乏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D.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25.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7年,又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1901年,设立外务部。这可以说明清政府A.试图摆脱
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在外交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D.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26.曾有参股洋务民用企业的商人这样说道:“若云官办,则实招商股;若云商办,则有总办、帮办、提调名
目。商民虽经入股,不啻途人,即岁终分红,亦无非仰人鼻息。”此商人旨在A.说明洋务民用工业的性质B.强调企业产权变革的必要C.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D.宣泄参股商人的不满27.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
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警醒,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28.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创办学会的热潮。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
”止,各地兴办的各类学会就有70余个,有政治性学会,也有各种专门学会,如算学会、测量会、不缠足会、农学会、法律学会等。这反映出当时A.民众结社权利得到清廷认可B.维新变法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近代中
国救国思潮的复杂性D.维新进步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2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当时中国人对应当如何自救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祖宗之法不可变D.“速立
宪法、改良政治”30.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A.肯定
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了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31.张謇指出:“自今而后,经济潮流,横溢大地,中外合资营业之事,必日益增多。我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
为尤甚,故农林工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他倡导立法的真正目的在于A.建立中外合资企业B.向外国寻求资金援助C.呼吁大力发展工商业D.维护民族工业的利益32.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
、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B.北伐战争的相关报道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照片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高一历史第6页共8页33.下图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的知识结构框
架图。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①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备立宪”的幌子②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博弈,说明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③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置身于外④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4.辛亥革命时期,
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
平等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主要解决了民族工业发展所需要的A.政治前提B.资本
问题C.市场条件D.自由劳动力36.中华民国建立后,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B.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行不通C.国民被旧思想文化牢牢束缚D.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与阻挠3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
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3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除了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外,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十
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主流D.中国急需改造社会的良方39.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高一历史第7页共8页以维持民国初
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材料反映出梁漱溟主张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C.要竭力地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40.1
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方针B.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C
.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D.系统地阐述了革命动力问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汉朝之后的1000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朝被中国
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
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1)根据材料一,从范围、内容、兼容等角度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6分)材料二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而暴力冲撞既带来血与火的突难,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
,从下面几个事件找出符合观点的相关事件并进行分类。(3分)靖康之变岳飞抗金党锢之祸唐蕃会盟安史之乱和平交流:暴力冲撞:材料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自从产生以来就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能够不断地吸收、消化异质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不断吸收、消化各异质文明的过程。曾有许多游牧部族进入中原,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原人被迫接受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
少数民族政权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封建化。(3)材料三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据宋元时期的史实,举一例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封建化”。(5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
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高一历史第8页共8页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
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
(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摘自《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6分)43.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
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无不先以舰载重炮轰之,陆军随后冲锋,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彼深知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
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材料二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记录:清末民国初年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林则徐禁毁鸦片“英兵来攻”“宁波之战”等为
题来讲述鸦片战争。如写南京议和:“复用伊里布、琦善驰援请和,遂令璞鼎查于江宁为盟书。其略曰:中国焚英鸦片,偿银二千六百万两,以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厦门为英国交易之区,香港永归英国。中英官吏,以同等交接。”19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新制本国史》,
对鸦片之战争写道:“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以兵吓英商。战争爆发,清战败,签订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鸦片之流毒遍于中国矣。”——摘编自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鸦片战争中采
取的战略战术方针。(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对鸦片战争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