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共(18)页,816.07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7cc6154c19cf0e809ed11669a4443b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内江六中2020—2021学年(上)初2022届半期考试物理学科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满分36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B
.课桌上物品从桌面高度从静止开始自由坠落至地面时间大于3sC.教室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2m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为150s【答案】A【解析】【详解】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20cm,在26cm=2.6dm左右
。故A符合实际;B.课桌上物品从桌面高度从静止开始自由坠落至地面时间小于1s。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步幅在60cm左右,教室中日光灯管的长度大约是中学生步幅的2倍,在120cm=1.2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国歌所需要的时间为5
0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2.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一张长1.2m的办公桌,甲、乙均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丙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甲、乙、丙三人测出的数据分别为1.203m、12.0dm、120.1cm,其中正确的是A.三者都对B.甲对C.乙对D.丙对【答案】B【解析】【详解】甲同学
测量数据为1.203m=120.3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且甲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故甲同学的数据正确;乙同学测量数据为12.0dm,测量结果准确到dm,而乙同学用的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2故乙同学的数据不正确;丙同学测量数据为120.1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而丙同学
用的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故丙同学的数据不正确;故选B.【点睛】3.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是A.误差是由于测量中的错误操作造成的B.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C.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但误差是绝对不能避免的D.对一个物体的长
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使测量误差减小为零【答案】C【解析】【详解】AB.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由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本身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错误造成的,故AB错误;C.测量中,认真仔细操作,合理使用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错误,但误差
是绝对不能避免的,故C正确;D.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使测量误差减小,但不能减小为零,故错误.4.运动会上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小华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结果将运动员的成绩记录为12.29秒,那么,该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应该为(
)A.12.29秒B.12.00秒C.12.58秒D.13秒【答案】C【解析】【详解】由svt=得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100m0.29s340m/sstv==因为计时员比运动员听到枪声晚0.29s,所以计时员给运动员的成绩少计时0.29s。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
应为12.29s+0.29s=12.58s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5.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诗人看来云是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3A.岸边的江堤B.江边的树C.树上
的飞花D.诗人的小船【答案】D【解析】【详解】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自己乘坐的小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出现“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故选D。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
速度公式v=st,理解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B.物体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大C.物体通过路程越长,时间越大,速度越大D.速度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大小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几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v=st是不变的,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个
定值,也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选D。【点睛】7.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
为10m/s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答案】C【解析】【详解】A.在路程时间图像中,图像的交点代表相遇,所以由图可知在30s时相遇,所以相遇时乙的路程为100m,甲的路程为400m-100m300mS==甲故A错误;B.由图可知0到1
0s内乙路程为零,说明乙静止,故B错误;C.甲的速度为300m10m/s30ssvt===甲甲甲故C正确;D.由图可知0到10s内乙静止,从第10s开始以才运动,而甲从第0s开始运动,故D错误。故选C。8.在一年一度的四会市“端午龙舟赛”中,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队
龙舟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t1时刻,甲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0-t1时刻甲队与乙队运动的距离相等5C.t1时刻甲乙两队的速度相等D.t1时刻甲运动速度比乙运动速度大【答案】C【解
析】【详解】A.0-t1时刻,甲队速度不断增加,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0-t1时刻,乙队的平均速度较大,甲队与乙队运动的距离不相等,故B错误;CD.t1时刻甲乙速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此时甲乙两队的速度相等,故C正确、D错误。故选C。9.小华拎起水壶向暖水瓶灌水,小刚
提醒他:“快满了!”小刚判断的依据()A.水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B.水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高C.水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D.水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振幅越小,响
度越小【答案】A【解析】【详解】当往暖水瓶中倒水时,水面上方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跟响度没有关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如图,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把小孔做成一条狭窄的缝隙对着太阳,则在右边的光屏上将看到太
阳的像是()A.条形的B.圆形的C.方形的D.根本不能成像【答案】B【解析】【详解】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所成像的形状与光源形状有关,与小孔形状无关,把小孔做成一条狭窄的缝隙对着太阳,则在右边的光屏上将看到太阳的倒立的实像,是圆形的。故选B。11.舞蹈教室内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一位同学先
后站在镜前甲、乙、丙、丁的四个位置,如图所示.关于他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特点,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6A.在甲处所成的像是最小的像B.在乙处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C.在丙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D.在丁处所成的
像离镜子最近【答案】D【解析】【详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距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A错误;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B错误;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故B错误;D.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在丁处所成的
像离镜子最近,故D正确.12.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A.
甲、乙的振幅和频率都相同,所以音调和响度相同,故A正确符合题意;B.甲、丙的振幅相同,但频率不同,所以响度相同,但音调不同,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C.乙、丁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D.丙、丁的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64分)二、填空题(
每题1分,共27分)713.如图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如图2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答案】(1).0.1cm或1mm(2).2.05cm(3).307.5s【解析】【详解】[1][2]根据图1中所示,刻度尺的
最小分度值为1mm(0.1cm),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是4.00cm,终了刻度是6.05cm,物体的长度是6.05cmcm-4.00cm=2.05cm[3]图2中小盘为5min和6min之间,指针偏向5
,结合大盘,图乙的时间为t=5×60s+7.5s=307.5s14.“PM2.5”是指大气层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微粒,它做的是______(“机械运动”、“分子运动”)它的浓度直接影响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其中2.5μm相当于______
dm。【答案】(1).机械运动(2).52.510−【解析】【详解】[1]“PM2.5”是一些肉眼不可见的颗粒物,它们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2]1m等于10dm,而1m又等于610μm,则2.5μm=52
.510−dm15.小李驾驶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他看到远处的小山离他越来越近,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进行判断的,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0min,这段时间内轿车行驶了________km。【答案】(1).轿车(2).24【解析】【详解】[1]小李驾驶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他看到远处的小山离他越来越近,远处的小山和轿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小山离轿车更近了是以轿车为参照物。[2]由svt=得这段时间汽车行驶的路程为20m/s2060s24000m24kmsvt====16.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
物体8的速度之比为_____.【答案】3:1【解析】【详解】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所用时间之比为2:3,根据svt=得,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233===121svtstsvstt=甲甲甲甲乙乙乙乙甲乙
.【点睛】重点是速度公式的应用,类似这样题中给的条件为数据的比,只要将比的前、后项分别代入公式计算即可.17.在试管中装些水,加热使水沸腾,在这个过程中,燃料的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如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名为“叶子”的小型低碳化未来汽车。车顶部的巨型叶子实际上是一个高效光电
转换器,它可将___能转化为电能;车轮的轮毂其实是四个风力发电机,可以把捕捉到的风能转化为______能,充入自身电池储存起来。【答案】(1).化学(2).内(3).光(4).电【解析】【详解】[1][2]在试管中装些水,在加热的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内能,这些
内能传递给试管中的水。[3]高效光电转换器,它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4]风力发电机,可以把捕捉到的风能转化为电能,充入自身电池储存起来。1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34m的空铁管,如果你将耳
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______s,你会听到____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答案】(1).0.1(2).1【解析】【详解】[1]因为管长s=34m,空气中的声速v=3
40m/s,由svt=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934m=0.1s340m/sstv==[2]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小于0.1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19.
昆虫飞行时翅膀振动能发出声音,如蜜蜂1min振翅26400次,蝴蝶20s振翅120次,蚊子10s振翅6400次.由此可知,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______Hz,人耳听不到上述动物中______发出的声音。【答案】(1).440(2
).蝴蝶【解析】【详解】[1][2]蜜蜂每1min翅膀振动26400次,蜜蜂翅膀振动频率为26400440Hz60s=次蝴蝶每20s翅膀振动120次,蝴蝶翅膀1206Hz20s=次蚊子每10s翅膀振动6400次,蚊子翅
膀振动频率6400640Hz10s=次蚊子翅膀振动频率最快,蜜蜂翅膀振动频率次之,蝴蝶翅膀振动频率最慢,蝴蝶飞行时,蝴蝶翅膀振动频率低,低于20Hz,人耳听不到;蜜蜂、蚊子等昆虫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人耳能听到。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时振动
翅膀发出的声音,而能听到蜜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20.“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天文奇观,它可以用_____来解释。右图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金星的位置在_____处。【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2).丁【解析】【详解】[1][2]金星凌日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是指地球、金星和太阳处在了同一条直线上,并10且金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根据此意可以判断金星的位置在丁的位置。21.中考英语听力测试时,清晰的朗读声是通过_
_______传入耳朵的;考试期间,考场周围禁鸣喇叭,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虽然听不到,但它们在生活中也有应用,人们根据________波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答案】(1).空气(2).声源(3).超声【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减弱
噪声有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声能等特点.【详解】英语听力测试时,清晰的朗读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考试期间,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杜绝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22.
如图所示是上课时的一个场景,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投射在幕布上的内容,这是因为光在屏幕上发生了_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这种反射___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幕布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答案】(1).漫(2).遵循(3
).不是【解析】【分析】【详解】[1][2]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投射在幕布上的内容,说明投在屏幕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故是因为光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这要是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3]幕布不能自行发光,是反射投影仪投射的光,故幕布不是光源。【点
睛】23.一辆列车长400m,在行驶途中匀速通过长度为12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40s.则火车的速度是______m/s,火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是______s。11【答案】(1).40(2).20【解析】【详解】
[1]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长度s=s车+s桥=400m+1200m=1600m火车的速度1600m40ssvt===40m/s[2]火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1200m-400m40m/sstv===20m/s24.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分界线MN左侧区域光滑,不计摩擦,右侧区域粗糙,且粗糙程
度相同,一小球从A点以5m/s的初速度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为3m/s,然后再使小球从B点以5m/s的初速度运动到A点,若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的时间比从B点运动到A点的时间少0.8s,则A点到分界线MN的距离为______。【答案】6【解析】【详解】小球先从A点以5m/s的初速度开始运动,由于
分界线MN左侧区域光滑,不计摩擦,小球从A点到分界线MN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右侧区域粗糙,其粗糙程度相同,小球从分界线MN到B点做减速运动;接着小球从B点以5m/s的初速度减速运动到分界线MN,速度变为3m/s,然后小球以3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到A点,故小球前后两
次经过右侧区域的时间相同,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的时间比从B点运动到A点少0.8s,其实就是小球第一次通过左侧区域的时间比第二次通过左侧区域的时间少0.8s,假设A点到分界线MN的距离为s,根据公式svt=有0.8s3m/
s5m/sss−=解得6ms=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25.一束光与水平面成30°射在镜面后发生了反射,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大小。12【答案】【解析】【详解】做出法线,因为光线与水平面成30°射在镜面,故入射角为60°,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
线两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为60°,如图所示:26.图中,室内一盏电灯通过木板隔墙上的两个小洞,透出两条细小光束.请用作图法确定室内电灯S的位置;()【答案】【解析】【详解】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反向延长光线交于一点,此点即为电灯位置,作图如下13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27.为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2)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____和______;(3)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4)根
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答案】(1).svt=(2).刻度尺(3).停表(4).12cm/s(5).小于【解析】【详解】(1)[1]实验依据的原理是svt=。(2)[2][
3]需用的测量工具有: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停表。(3)[4]由图可知s=60cm,t=5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60cm12cm/s5ssvt===(4)[5]由图可知14s1=30cm=0.3m,t1=3s,s2=30c
m=0.3m,t2=2s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1110.3m0.1m/s3ssvt===小车通过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220.3m0.15m/s2ssvt===比较v1、v2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
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28.如图所示,小云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光的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漫反射”)以便显示光路;(2)
图中反射角是______度;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3)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这说明______;(4)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
,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答案】(1).漫反射(2).40(3).变小(4).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5).光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解析】【详解】(1)[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
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2)[2]由图可知,入射角为4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图中反射角也为40°。[3]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随之减小(3)[4]由于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纸板B和纸板A不在同一平面
内了,此时在B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4)[5]为了证明光路是可逆的,让光线沿着FO方向射向镜面,若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则光路是可逆的。15五、计算题(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13分)29.刘萍在上海浦东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
上行驶,如图所示为她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3)如果仍按照当前的速度行驶,则这辆出租车从相隔36km的甲地到乙地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答案】(1)
20min;(2)36km/h;(3)1h【解析】【详解】解:(1)由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10:20-10:00=20mint(2)由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12km,1=20min=h3t,则速度为12km=36km/h1h
3svt==(3)甲地到乙地大概需要时间为1136km=1h36km/hstv==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20min;(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36km/h;(3)甲地到乙地大概需要时间为1h。3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
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求:(1)超声波第一次遇到被测汽
车时被测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X1为多少?(2)超声波第二次遇到被测汽车时被测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X2为多少?(3)被测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4)若此路段限速为50km/h,该被测汽车是否超速?16【答案
】(1)54.4m;(2)40.8m;(3)14.17m/s;(4)超速【解析】【详解】解:(1)由图知,汽车第一次遇到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时,经过的时间为t1=0.16s由svt=可得汽车此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1134
0m/s0.16s54.4mXvt===声(2)由图知,汽车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时,经过的时间为为0.12s,由svt=可得汽车此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22340m/s0.12s40.8mXvt===声(3)汽车遇到两
次超声波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1254.4m40.8m13.6mXXX=−=−=汽车遇到两次超声波信号经过的时间1.12s0.16s0.96st=−=则被测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0.913.6m14.17m/6ssXvt==(4)若此路段限速为50km/h13.89
m/s小于车的速度,所以被测汽车超速。答:(1)超声波第一次遇到被测汽车时被测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X1为54.4m;(2)超声波第二次遇到被测汽车时被测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X2为40.8m;(3)被测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14.17m/s;17(4)若此路段限速
为50km/h,该被测汽车超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