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docx,共(26)页,98.6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7b2e5c16f793a5b999de0f39b9817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
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
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
,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
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鹏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
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
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
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
一。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街进一步放大。对此,道家思想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
静自然中积蓄力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
“韧”性特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儒道两家思想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特质,这种“韧”的精神,具有着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的能力。B.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但同时也存在时代不断加速,人们高度紧张的特点,这就需要重视人与内心的平
衡。C.这次疫情的暴发,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重拾我们沉静内敛的精神,力求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D.道家思想认为,这次疫情使一些人心态进一步失衡,完全是人们过分放纵物质欲望导致的,要重视对身家性命的养护。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是解释了“韧”的精神内涵及影响,接着又写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B.文章能够辩证地阐释问题,既指出了儒家和道家各自的优势,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表明道家思想很早就对人
类中心主义文明发展观念的缺陷有所揭示。D.文章引用一些历史名言,丰富了文章内涵,同时也作为理论论据增强了论证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讲究修身济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可以配合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但有
可能会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B.由于具有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特性,道家并不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因而也就缺乏推动社会前进的潜能。C.在道家看来,只有人类不再为自己的利益去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才能使万物自行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D.疫情对于
人类而言属于逆境与灾祸,它的出现有必然性,但也会带来新的转机,使人类具有了免疫力而进退自如。【答案】1.D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偷换概念。“这次疫情使一些人心态进一步失衡”并不是道家认为,“完全”也过于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指出了儒家和道家各自的优势,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错误,文章没有指出道家
的不足。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
心。B项,强加因果,“道家并不适应现代化进程”不合逻辑。C项,“只有人类不再为自己的利益去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才能……”曲解文意,道家反对的是人类只看到自然的工具的价值,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自然。D项,“使人类具有了免疫力而进退自如”牵强附会,
于文无据。原文的意思是认识了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材料一:中国电信基站已经有500多万的覆盖量,是美国的20多倍。全球现在4G基站一共有500万的覆盖量,中国的4G基站数量有300多万,占全球4G电信基站总量的64%。世界最高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发布年度报告显示,今年(2018)年内有144栋高层建筑完
工,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在中国境内完工的高层建筑达到了76栋。中国公路桥有80万座,铁路桥20万座,总量加起来有100万座,数量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而中国在桥梁上又包揽了很多世界纪录。2017年全球粗钢总产量达16.912亿吨,亚洲全年
粗钢产量达到11.625亿吨,其中,中国的粗钢产量为8.317亿吨。(摘编自V百科《中国为什么被称为基建狂魔》)材料二:“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短期刺激作用明显,但是投资回报相对慢一些。而‘新基建’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
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创造与满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李佐军告诉记者,受国内外复杂因素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在加大。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
键作用,不可能再用过去依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经济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离不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强力支撑。这也是中央和地方加快部署“新基建”的重要原因。“总的来看,推进‘新基建’
,不仅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还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促进新产业新领域发展,提升长期竞争力。”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新基建”的重点是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领域基建投资力度,这将有力支持结
构转型和产业提升,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新基建”的价值不仅在“建”,更在“用”。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优化供给能力,也
能够进一步引导和满足消费升级。唐建伟告诉记者,传统基建投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而“新基建”的投资更多是市场与政府合力推动。随着民间投资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基建”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远大于传统基建。(摘编自2020年03月20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新基建”到底新在哪》)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配送、巡检等方面大显身手,儿童陪伴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等家用服务机器人亦加速落地。随着包括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双重因素叠加,服务机器人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新
机遇。(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20年03月19日《“新基建”催生新机遇服务执器人产业加速成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电信基站已经有500多万的覆盖量,占全球电信基站总量的64%,是美国的20多倍。
B.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基建狂魔”,是因为中国在电信基站高层建筑桥梁粗钢产量等方面位居世界第一。C.传统基建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这一领域,中国相对完善,但仍存短板。D.服务机器人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新机遇,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与“新基建”共同催化。5.下列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材料一可知,中国电信基站建设方面5G基站也是位居世界前列。B.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对加快部署“新基建”也有重要影响。C.与地方政府主导相比,民间投资在传统基建投资
中的作用微乎其微。D.纵观三则材料,鉴于多年来我国对基建的一贯重视,毫无疑问未来我们也将是“基建狂魔”。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新基建”到底新在哪。【答案】4.A5.B6.①“新基建”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
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②“新基建”的重点是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领域基建投资力度,这将有力支持结构转型和产业提升,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③“新基建”,能够进一步引导和满足消费升级,还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④“新基建”的投资更多是市场与政府合力推动。【解析】【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中国电信基站已经有5
00多万的覆盖量,占全球电信基站总量的64%”错误,原文“中国电信基站已经有500多万的覆盖量,是美国的20多倍”“中国的4G基站数量有300多万,占全球4G电信基站总量的64%”,选项混淆了“电信基站”与“4G基站”。故选A。【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5G基站也是位居世界
前列”无中生有。C项,“微乎其微”说法过度夸张了。D项,“毫无疑问未来我们也将是‘基建狂魔’”过于绝对。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
;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筛选区间主要在材料二,关键信息有:“‘新基建’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创造与满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新基建’的重点是加强战
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领域基建投资力度,这将有力支持结构转型和产业提升,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优化供给能力,也能够进一步引导和满足消费升级”“‘新基建’的投资更多是市场与政府
合力推动”。据此分条表述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
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兵韦延丽“稍
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英雄山上,老师阅兵的声音雄壮、凄婉。一见他,我便想跑过去,却不能,临行前首长有交代:“你身份特殊,绝不能让人知道你活着,包括你老师。”“现在,我们举行第四次阅兵……”老师的阅兵开始,我的思绪
却回到了1979年警体特训班毕业时,我们与他的约定:每十年到英雄山聚一次,由他阅兵。我参加过第一、第二次阅兵,后因特殊任务“牺牲”。没想到如今再来,他已糊涂得只知天天上山“阅兵”。“下边,请点到名的同学出列。”他说。“班长马英山。”“到。”一旁的中年男子答道。“那是他儿
子张放。”陪同的刘队长附我耳旁说。“嗯,精气神不错,像班长。下一个刘永一。”“到。”张放答。“永一,你还是那样,什么都要第一,就连这个,你也抢第一。不怪你啦,告诉你个好消息吧,你为挡子弹的小永一,考取公安大学啦,学的是你以前的
专业。”说完,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塞进侧柏枝丛中说,“这是小永一的录取通知书,你瞅瞅。”“下一个,田曙。”“到。”张放答。“田曙?田曙怎么啦?”我惊问。“牺牲啦,全都牺牲啦,这二十一棵树就是你们二十一个同学(包括你)。”我瘫坐地上,原来同学们都走啦,难怪他受不了,曾经,我们这群共和国烈士
的子女,都是他最疼的孩子呀。“看你,声音还是这么小,重来一遍。田曙。”“到。”张放放开了嗓门。“对,回答的声音就要像你扑向歹徒炸药时的那一声吼。”“下一个,李云贵。”“你说你平时不声不响的,非去整什么湄公河大案,可没去
几天,他们就说,你和执行特殊任务的王建国一样,回不来了……”我猛地站了起来。“别忘了,你已经死了,王建国已经死了。”刘队边说边将我摁回地面,透彻心扉的冷从地下涌来,将我包围。老师却抱着香樟树哭了:“看,你这不来了吗?长得好快,跟
你孙子一样高。”香樟树在他怀里摇晃着,橘红的叶子纷纷落下。张放拉他,他猛地推开张放说:“我知道你是阎王,可是我不走,我要守在这里,守着这些孩子。”张放不防他会推,趔趄着撞上了身后的四季桂。他疯了似的扑上去。“不好。”刘队拔
腿向他们跑去,可惜来不及了,他的拳头雨点般落在张放身上。“让你欺负季桂,让你欺负季桂,季桂依法处理你,你却为了报复,趁她指挥交通时开车撞她……看见了吗?没有季桂的指挥,红绿灯路口全乱了。”“爸,爸,你别生气,那个撞
季桂的人,不是判死刑了嘛。”张放趁他看“红绿灯”的刹那说。“是是是,法律公正,法律绝不会放过你们这些坏人。”他指着跑过去的刘队吼道。“爸,这不是坏人,这是刘队呀。来来来,我们继续阅兵,你看,他们等着呢。”“好,好,我们继续。”他边
说边瞟了眼刘队,走向第二排树。风停了,他面前的四棵垂柳低着头,一动不动,他指着四棵垂柳说:“你,你,你,还有你,你们不用低头,我知道你们不能参加阅兵是迫不得已。在禁毒一线,可要注意安全啊。放心,树,我都给你们栽好了。”到第三排树时,他停在了一棵玉兰
花前,久久不语。一旁的张放却忍不住了,说:“我知道你不忍心说,我来替你说。”他木然地点了下头。“余香阿姨,你在阿坝大火中救下的孩子小石头,长成大小伙子了,跟你一样英勇,可惜,昨天走了,他奋不顾身跳进猛虎河,救了溺水小孩儿,自
己却被水卷走了。”张放话音刚落,他头顶的玉兰花突然抖了一下,一滴水从空中跌落,正好掉到他手上。他先是一惊,继而小心翼翼地抬手,捧着那滴水,时间仿佛凝固了。我最害怕时间凝固,我闪出树丛。向他走去,刘队着急地给我使眼神,我明白刘队的意思,可我控制不了。“我是来给小石头
栽树的。”我胡乱拔起脚下的松树苗说。刘队冲过来拉我,拖着我往外走。他却不干了,跑过来拦住刘队说:“你别撵他,他是小石头的父亲,给小石头栽树的,来,把树苗给张放,让张放帮你栽,我们阅兵。”说完,他拿过我手里的树苗递给张放。随后拉着我,走向一排排树。我们绕着树,摸摸这棵,抱抱那棵,风在
吹,树叶哗哗响着,我知道,那是同学们欢迎的掌声。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师却抱着香樟树哭了:“看,你这不来了吗?长得好快,跟你孙子一样高。”既表现了老师对王建国牺牲的痛心,也是对他孙子的成长感
到高兴。B.小说中对1979年毕业时回忆的插叙,既交代了小说故事产生的缘由,每10年一次阅兵,老师与学生聚会,也点出了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C.小说中对玉兰花的描写意在以浪漫手法描写余香,好像她真的听到了这些话而对小石头的死感到伤心,而结尾的环境描写意在表现同学们对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无悔。D.小说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抒情,以“我”为叙事视角,表现了“我”对老师的关心,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失去学生的悲痛之情。8.小说以“阅兵”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作品是怎样叙述阅兵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A8.①在内容上以“阅兵”为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
事件,阅兵是10年一次老师和这些学生相聚,学生是共和国烈士的子女,都是新中国公安战线上的干警,他们为公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阅兵表现了他们的师生情谊。②从结构上,情节围绕“阅兵”展开,是小说线索,推进情
节发展。③从主题上看,通过“阅兵”,每检阅一名士兵,老师都要把他的事迹说一下,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公安干警的丰采,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们牺牲的痛心。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老师检阅学生为主要事件”,使叙述学
生的主要事迹很有条理;③多用对话形式,以老师的自言自语叙述牺牲学生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用“树"来代替牺牲的学生,既让阅兵这一事件有了检阅的对象,也暗示牺牲的人象这些树一样青翠挺立,高洁伟岸。【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表现了老师对王建国牺牲的痛心”错误,此处“你”说的是李云贵。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
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阅兵
”是本文的题目,由“‘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英雄山上,老师阅兵的声音雄壮、凄婉”“现在,我们举行第四次阅兵……”“老师的阅兵开始,我的思绪却回到了1979年警体特训班毕业时,我们与他的约定:每十年到英雄山聚一次,由他阅兵。我参
加过第一、第二次阅兵,后因特殊任务“牺牲”。没想到如今再来,他已糊涂得只知天天上山‘阅兵’”“随后拉着我,走向一排排树”“我们绕着树,摸摸这棵,抱抱那棵,风在吹,树叶哗哗响着,我知道,那是同学们欢迎的掌声”可知,本文的“阅兵”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阅兵,而是一位老师十年一次与学生的相聚,而学生是他面前的几排树,他们都是新中国公安战线上的干警,为公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以“阅兵”为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和主题,结构上围绕“阅兵”展开情节,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发展。【9题详解】本题考查
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主题安排材料的布局,答题时一般从叙述的顺序、人称视角的变化、文章的线索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角度分析,先明确特征,然后分析好处。解答此类题目先要诵读全文,找到文中使用的叙述方式,再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及作用。本文叙述阅兵的故事,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见他,我便想跑过去”“我的思绪却回到了1979年警体特训班毕业时,我们与他的约定”“我瘫坐地上,原来同学们都走啦,难怪他受不了”“我最害怕时间凝固,我闪出树丛。向他走去”“我们绕着树,摸摸这棵,抱抱那棵,风在吹,树叶哗哗响着,我知道,那是同学们欢迎
的掌声”,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事,交代事情的起因,以“我”为视角看待、感受老师的“阅兵”过程,使叙事条理清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小说写老师“阅兵”过程,以“树”作为“阅兵”的对象,以对话,尤其是老师自言自语的方式介绍牺牲学生的事迹,每检阅一名士兵,老师都要把他
的事迹说一下,使叙事紧凑集中,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公安干警的丰采,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们牺牲的痛心。【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
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
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
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何无忌,东海郯人也。少有大
志忠责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州辟从事转太学博士镇北将军刘牢之即其舅也时镇京口每有大事常与参议之。初,刘裕尝为刘牢之参军,与无忌素相亲结,因密共图桓玄。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也。甚惧。日:“刘裕勇冠三军..,当今无敌。何无忌。刘牢之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
成!”其见惮如此。无忌等次桑落洲,玄部龙骧将军何澹之等率军来战,澹之常所乘舫旌旗甚盛,无忌曰:“贼帅必不居此,欲诈我耳。宜亟攻之。”谓道规曰:“今众寡不敌,战无全胜,澹之虽不居此舫,取则易获,因纵兵腾之,可以一鼓..而败也。”道规从之,遂获战舫。因传呼曰:
“已得何澹之矣!”贼中惊扰,无忌之众亦谓为然。道规乘胜径进,无忌又鼓噪赴之,澹之遂溃。无忌进据巴陵。玄从兄谦、从子振乘间陷江陵,无忌道规进攻谦于马头,攻桓蔚于龙泉,皆破之,进军破江陵。无忌侍卫安帝还京师,以兴复之功,封安成郡开国公,食邑..三千
户,加散骑侍郎,进镇南将军。卢循遣别帅徐道覆顺流而下,舟舰皆重楼。无忌将率众以舟师距之。既及,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以邀射之,而薄于山侧。俄而西风暴急,无忌所乘小舰被飘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江陵,众遂奔败,无忌尚
厉声曰:“取我苏武节来!”节.至,乃躬执以督战。贼众云集,登舰者数十人。无忌辞色无挠,遂握节死之。(节选自《晋书·何无忌传》)[注]桓玄、卢循都是晋朝叛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州辟
从事/转太学博士/镇北将军刘牢之/即其舅也/时镇京口/每有大事/常与参议之/B.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州辟从事/转太学博士/镇北将军刘牢之/即其舅也/时镇京口/每有大事/常与
参议之/C.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州辟从事/转太学博士/镇北将军刘牢之/即其舅也/时镇京口/每有大事/常与参议之/D.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州辟从事/转太学博士/镇北将军/刘牢之即其
舅也/时镇京口/每有大事/常与参议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军”,是军队的统称。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秦汉以后,为左、中、右三军。B.古人常用敲击打击乐器发
出声响来召集、提醒或报时。文中“一鼓”指的是一更,也就是黄昏入夜之时,相当于现在的19点至21点。C.旧时君主常把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食邑”,就是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D.“节”也叫符节,有好多种类,常指皇帝派出的钦使所持有的信
物和标志。当年苏武羁留匈奴,始终拿着符节来激励自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叛将桓玄听说何无忌与刘裕共同起兵征讨他,非常害怕。因为他忌惮刘裕的勇猛无敌及何无忌如同其舅的军事才能。B
.何无忌胆大心细,与何澹之交战时,敏锐地判断出何澹之不在指挥船上。于是率军乘势追击,活捉何澹之,取得大胜。C.何无忌驻军巴陵后,叛将桓玄的堂兄和侄子率军趁机占领了江陵。无忌和道规挥师进兵,先后剿灭各路叛军。D.突然而至的猛烈西风,帮助贼寇的大船快速逼近了无忌的小船,敌众我寡,无忌毫无惧色,奋勇督
战,最后壮烈殉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规乘胜径进,无忌又鼓噪赴之,澹之遂溃。(2)既及,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以邀射之,而薄于山侧。【答案】10.C11.B12.B13.(1)道规趁着胜利直往前冲,何无忌又鸣鼓呐喊进兵,何澹之于
是溃败。(2)(何无忌)已经到了,贼将命令几百名精壮的弓箭手登上西岸的小山阻截射击,(无忌)把船迫近山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
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句子的翻译是:年少有大志,忠诚坚贞,意气行事,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他总是会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被州里召为从事,又转为太
学博士。博士镇北将军刘牢之是他的舅舅,当时镇守京口,每当有大事的时候,常常与何无忌商议。“人有不称其心者”是定语后置的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另外,“少有大志”与“忠亮任气”结构独立、表意完整,各自断开;“镇北将军”与“刘牢之”是同位语,说的是一个人,中
间不能断开。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文中‘一鼓’指的是一更”错误,
文中“一鼓”是“一鼓作气”的缩略。典出《左传•曹刿论战》。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活捉何澹之”错误,“已得何澹之矣!”是何无忌扰乱敌军军心的计谋,何无忌没有活捉何澹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径,直接;鼓噪
,鸣鼓呐喊;赴,进兵。(2)既及,已经到了;强弩数百,几百名精壮的弓箭手;邀,阻截;薄,迫近。【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
、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
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何无忌,是东海郑人。年少有大志,忠诚坚贞,意气行事,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他总是会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被州里召为从事,又转为太学博士。博士镇北将军刘牢之是他的舅舅,当时镇守京口,每当有大事的时候,常常与何无忌
商议。开始的时候,刘裕曾经担任刘牢之的参军,与何无忌一向关系亲密,于是私下商量一起消灭桓玄。桓玄听说刘裕等人和何无起兵的事,特别害怕。说:“刘裕是军中最勇猛的,当今天下没有对手。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特别像他的舅舅。他们一起举兵,怎么能说不成功呢!
”他害怕到了这种程度。无忌等人驻扎在桑落洲,桓玄手下龙骧将军何澹之等率军来战。何澹之平常所乘的船旗帜特别多,何无忌说:“贼帅一定没有在船上,他们是想骗我,应该立刻攻打他们。”无忌对道规说:“现在(看起来)我们寡不敌众,打起
仗来没有取得全胜的可能。何澹之虽然不在这条船上,进攻他们容易取得收获,要趁机放开我们的军队去追击他们,可以一鼓作气打败他们。”道规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捕获了敌人的船,趁势大喊:“已经抓到何澹之了!”敌军受惊大乱
,无忌的士兵也认为真是这样。道规趁着胜利直往前冲,何无忌又鸣鼓呐喊进兵,何澹之于是溃败。无忌进兵占据巴陵。桓玄的堂兄桓谦、侄子桓振趁机攻陷陷江陵,无忌、道规在马头进攻桓谦,在龙泉进攻桓蔚,都打败了他们。(无忌)进军攻下江陵,桓谦等人逃跑了,无忌
服侍护卫安帝回到京城,因为兴复的功劳,封安成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加散骑侍郎,进职镇南将军。卢循派别帅徐道覆顺流而下,用的都是高大的楼船。无忌准备率的人用水军抵御他们。(何无忌)已经到了,贼将命令几百名精壮的弓箭手登上西岸的小山阻截射击,(无忌)把船迫近山边。不久刮起了猛烈的西风,无忌
所乘的小舰被风吹到东常分敌人乘着风势用大船逼近,无忌手下的众人便逃跑溃败,无忌大声说:“把我的苏武节拿来!”符节被送来了,无忌就亲自拿着符节来督战。敌人聚集过来,有几十人登上了无忌的船。无忌没有一点屈服的表情,就握着符节为国捐躯了。(二)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4.下列对本诗
的理解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C.尾联使用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慷慨豪迈
,卓尔不群的形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15.这首诗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4.B15.①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
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解析】【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误,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里只是突出了一种对自己戎马生涯的怀念。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诗歌人物
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要素,结合重要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等句看出,年轻时的诗人旅游豪迈洒脱的气质,具有一种温婉谦恭
的男儿形象,诗人回忆了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此时的诗人是一位垂暮老者,暮年时在秋风中白了头发,内心一片苦闷情怀,充满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一句,有着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但是时光却无奈,一味的催人老去,诗中饱含出这样的一种人生迟暮的悲苦凄凉情怀,也更加显示出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无限怀念,知音难觅,突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写出内心苦闷抑郁的寂寞情感。【点睛】古诗词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
遇,分析人物形象1.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2.抓住注解,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二、联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四、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
同的情感。掌握这四种方法,会有助于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一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即便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里
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以体现其“不忘初心”的决心。(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指法灵活多变,乐曲曲目丰富多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从“
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答案】(1)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
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杂糅、唯、昭质、轻拢慢捻、抹复挑、《
霓裳》、《六幺》、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轻踏如琴键似的石道阶梯,张望恼人的春色,()快乐的跫音,路过一潭碧水,走过一段山冈,穿过一座古亭……举目一望,无边景
色迎面扑来。那满山遍野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那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色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如雪素洁淡雅。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画,寥寥几笔,春意盎然,那
大片的留白,给了人无限的想像空间。说起岭上梨花的配角,不能不说那些()的褶皱石。有的如天蟾,有的如书卷,有的如莲座,有的如宝剑……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
动,演绎着野性与温柔之美。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之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之前,一夜之间扯起了白幡,此时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是不是祭奠()的变幻,祭奠草木枯荣的更替,祭奠生灵万物的轮回……?是不是想让人类应懂得(),
饮水思源?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不变的清白,坚守着她淡淡的清香。17.依次填人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倾听奇形怪状沧海横流慎始慎终B.倾听鬼斧神工沧海横流慎终追远C.谛听奇形怪状沧
海桑田慎终追远D.谛听鬼斧神工沧海桑田慎始慎终18.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比喻、排比、借代B.借代、比喻、排比、夸张C.比喻、排比、借代、拟人D.比喻、排比、夸张、拟人19.
和本语段同样都是描写梨花的诗句是()A.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B.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C.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
霞照通彻。D.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答案】17.C18.D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
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谛听:侧重于“谛”即“仔细”的意思,强调的是注意仔细的听,表示十分认真,通常多用于具体的事物。如谛听当年的革命故事。倾听:侧重于“倾”,即“身子向前用尽(力量)细心地听取”,含有尊重的
意思,一般多用于上对下的“听”,如“民情”、“意见"、“心声”、“呼声”等,如倾听民意。此处强调仔细的听,应选“谛听”。奇形怪状: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非人工所能为。此处用于
描绘石头的现状,应选“奇形怪状”。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海横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此处指变化大,应选“沧海桑田”。慎始慎终:做事情从开始到结束都非常谨
慎小心。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此处照应“饮水思源”,有追念之意,应选“慎终追远”。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
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语段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A项,“借代”错;B项,“借代”错;C项,“借代”错。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常识知识的积
累进行分析和判断。A项,抓住“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中的“陶令”可知描写的是菊花,出自李清照《多丽•咏白菊》。B项,描写的是白海棠,出自《红楼梦》中薛宝钗《咏白海棠》。C项,出自丘处机的《无俗念•
灵虚宫梨花词》,描写的是梨花。D项,抓住“冰雪林中著此身”,兼顾全诗,可知描写的是梅花,出自王冕《白梅》。故选C。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多地近日陆续
开展“公筷行动”,在餐馆、机关食堂、农村集体聚餐场所等推广使用公筷,①_________,倡导大家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此次疫情中,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说话时的飞沫、吃饭时的唾液等都可能成为病
毒传播载体。围桌共食是我们传统生活习俗的重要内容,②________。多加一双公筷,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染风险,不仅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也让餐后打包再无顾虑,为“光盘行动”提供保障。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
,从“多加一双筷子”做起,③_________。【答案】(1).并号召家庭用餐也使用公筷(2).但交箸换盏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渠道(3).把健康生活习惯坚持下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
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文段围绕“公筷行动”这一话题,第1空,根据“推广使用公筷”后“倡导大家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可知此处倡导应从个人到家庭,应填“并号召家庭用餐也使用公筷”;第2空,根据“传统生活习俗”“可以有效降
低病毒传染风险”可知,此处与前句形成转折语意,应填“但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渠道”之类的句子;第3空,所在句子为段尾总结句,总结“公筷行动”的意义,应填“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之类的句子。21.下面是某物业公
司的一封致歉信,在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五处问题并修改。亲爱的各位业主:你们好!今日由于设备检修,小区突发停电事故。我仅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大家真诚致歉。对于今日给您们及家人造成的不便,我们敬谢不敏。事后,我们及时做了反思和检讨,并保证努力把日常工作层层细化,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
发生。我们承诺,今后一定会努力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不辜负各位伙伴的信任。XX物业公司2020年4月2日【答案】①“亲爱的”改为“尊敬的”②“仅”改为“谨”③“您们”改为“您”④“敬谢不敏”改为“深表
歉意”⑤“伙伴”改为“业主”或“各位伙伴”改为“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文体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的题干
已经指出语段是“某物业公司的一封致歉信,在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要求“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这封致歉信,可发现:①“亲爱的”,多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称呼语,这里是致歉信,物业公司对业主的称呼应表达敬
意,可改为“尊敬的”;②“仅”,意思是仅仅,题干已经指出是致歉信,不能表示物业道歉的态度,可改为“谨”(谨:恭敬地);③“您们”错误,“您”不能用于复数,可改为“您”;④“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不合语境,可改为“
深表歉意”;⑤“各位伙伴”多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此处用于物业与业主,不得体,可改为“各位业主”或“大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945年5月,那是抗战胜利的黎明前一段黑暗的日子。诗人戴望舒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偶成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
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今天,你读了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题记在今年,在这个冬春交替的季节里,在当下,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的灾难——新型肺炎。自古以来,
我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论是外族的入侵还是本民族内的自然灾害。但是,不论是再强悍的“豺狼虎豹”入侵,还是多么凶猛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将我中华民族击倒。虽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在这一次次的侵袭中被蹂躏得体无完
肤,但她从没有被真正的击倒,因为她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的背后,是亿万万我华夏子女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毅前行,是对于民族的信仰!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种微辞称我华夏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想,在今天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疫情危机之中,
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信仰:他,今年84岁的高龄,然而当武汉出现疫情危机的时候,依然决然奔赴到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不顾自身的安危,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病毒抗疫之中呢?无非是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一种对于民族的信仰在支撑着他义无反顾
……他们,谁没有妻儿老小,又有谁真的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们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便舍弃小家,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一场与病毒的鏖战之中。是什么让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放下作为一个儿子,女儿,父亲,
母亲的责任投入到这一场与生死赛跑的赛场呢?无非也是心中的对于民族的信仰使然!还有他们,我们的警察英雄们。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我想,即使是他们自己不怕,他们肩上的家庭的责任也不允许他们轻易地付出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民族危难之际
,他们选择了对于民族的信仰而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对于小家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名的人,在这场疫情危机面前也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比如第一个发现疫情的女医生张继先,比如今年53岁的蔡志芳,比如……在这场疫情之中,我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国民的信仰!正是这种对于
国家的,对于民族的信仰,才让我中华民族倔强而顽强的蓬勃富强发展!明日大春,既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又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此刻的我们,坐在冬的心扉门槛上,正在渴望投入春天的春暖花开的怀抱之中,我想,武汉的春天也
一定是很美的吧,在中华的大地上,褪去冬日的瑟缩,迎春花将会绽放给我们一个别样美丽的春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
,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审题:作文材料是一首现代诗,首先结合诗中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主题:“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梦”“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
一样重开”等词、句理解,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欣喜、希望与坚定,诠释着平凡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凝冰消融,微笑重叠,万物回灵,梦里春醒……它是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它更是
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据此,考生写作时应该紧扣磨难中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表达不畏苦难,坚守信仰,向往和追求光明等主题。参考立意:(1)不畏逆境,保持希望;(2)要有坚定的信念;(
3)向往光明和美好的事物;(4)感悟积极向上的生命真谛等等。参考素材:(1)世上没有生而为圣的人,也没有生而便伟大的人。然而那些最终伟大的,那些最终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们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区别在哪里,是什么让他们最终名列青史,万古
流传。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支撑他们的力量,一种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帮助他们获得胜利的力量,一种使人高贵与伟大的力量,那便是信念的力量。(2)这种信仰,不是让人丧失理智的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这是一种象征着人类的坚持与理想的信仰,象征着人类灵魂的高贵与伟大
的信仰,代表着人类不断的探索与追求的信仰。因为只有这种信仰才能推动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停的进步。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仰,曼德拉才能在27年的监狱生涯生继续前行,甘地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革命思想,孔子才能发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警示名言。(3)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无数共产主义的革命先
贤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信仰。小到个人,信仰可以使我们可以战胜危险,克服困难,帮助我们找到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大到民族与国家,信仰可以使我们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4)上苍赋予我们的脆弱的自然生命
,然而信仰将我们的生命塑造并升华成了具有高贵品格和坚强意志的精神生命。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5)中国人并非没有自己的信仰,只是我们在灾难面前更加愿意相信自己。
因为在我们的神话中,神明是由凡人修炼而成的,能帮助我们对抗灾难的神明正是我们自己。在最初的时候,世界一片混沌,我们从一片黑暗中开天辟地。天若是要塌,我们就炼石补天;山若是挡路,我们便世代移山。一代人走不完的路,我们就几代人走;
一个人完不成的事业,我们就携手向前。倘若世上真的存在神明,能够感动他们的,也应是这不朽的精神,而不是苦苦乞求!结构示例:《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议论文文体。开篇从正在面对的新冠疫情灾难说起,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灾难
历史,指出战胜灾难的力量来源于民族的信仰。主体部分采用分镜头式,展示钟南山、医护人员、警察以及无数抗疫英雄在灾难中勇毅前行的画面,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更有国民的信仰。结尾回扣开头,以对春天的美好期待结束,首尾圆和。【点睛】材
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
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
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获得更多资源请扫
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