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3(新高考专用) 含解析.docx,共(19)页,77.09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d93ec1daf72ba0299331bea42550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专用)03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2024年九省联考试卷结构
与近2年新高考卷一致,呈现出“适应性”特点,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部分创新,包括设题方式、选择题数量以及大单元教学方面,这极大可能代表着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的方向,也符合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趋势。2024年高考语文将更强
调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和作文等题型中衔接课本单元研习任务和课内文言实词、虚词;同时注重“因文设题”“以材设题”,保证题目设置与文本特点的紧密衔接。顺应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新变化,加大客观
题考查力度,改变设题方式;强化教考衔接,落实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内容的衔接,灵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是很顽固的,无关对错,就是单纯的顽固。我们通常将这种顽
固称为“证实偏差”。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我先入为主地认为你不错,那么你干什么都看起来不错;我看你着装得体、干净
漂亮,那么你做起事来应该也是干净利落的:这些都是大脑骗人的方式。寻找头脑中既有立场的正面证据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技能,因为我们有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测试“人在权威的震慑下,对于残忍的命令是会继续保持善良
,还是会变得冷酷无情”。这位善良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于是他设置了一个场景,随机挑选了一批实验对象,要求他们用电击的方式惩罚一名做错事的人。实验过后,他发现人们果然都很善良,多数人在面对权威的错误命令时不为所动。有个与他持有相反
意见的朋友也设置了一个同样的场景,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多数人都冷酷无情,在权威的命令下不断电击那个做错事的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实验结果呢?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实验之前,他们已经预设了
立场。心理学家在挑选实验对象时,虽然已经尽量做到随机,但他的潜意识还是会帮他挑选一些看起来更为善良的人,而他的朋友则会“随机”挑选一些看上去更喜欢恶作剧的人。最后,结果自然就按他们预设的方向走了。大脑骗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比如双盲测试、对照实验等。我们在
很多时候会完完全全被它欺骗。更神奇的是,对于被欺骗这件事,很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因为我们从心底里“乐意”被欺骗。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看起来我们的潜意识只会让我们不断加强“自我”,那么全然清晰地记在脑子里的事情总该是靠谱的吧?那也未必。总有人怀念说小时候的食物更好吃,
当你质疑的时候,他们会新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味道,现在那些粗鄙货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甚至连水都不如小时候的甘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东西”已然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标杆。虽然在事
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能力记得清几十年前的味道,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它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记住的并不是事实上拿来对比的客观味道,而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比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顶级的、惊艳的,
再比如终于能吃到了等。那些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至于成甜的比例、具体的口感,我们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因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一个人想要记住更多的东西,肯定需要不断用模糊词去归类,用更少
的词语锁住更多的内容,从而给记忆其他事物腾出更多的空间。每个人都有像上述这样或真或假的记忆,只是我们通常很少去怀疑它的真实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有如下的观点: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
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关于记忆很多时候是非真实的反应,研究记忆的专家洛夫斯特曾经做过一个经典且有趣的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A、B两组,让他们分别收看一段多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影片,看完后问A组:“汽车相撞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再问B组:“汽车撞
毁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注意,前者是“相撞”,后者是“撞毁”。结果,B组的被试者估出来的速度明显快于A组。一周后,洛夫斯特向这些被试者询问了一个影片中根本未出现的问题:“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吗?”两组都有人十分笃定地声称自己看到了,且B组回答看到了的人数是
A组的两倍多。许多类似的实验都证明了,只要记忆已经过了一段时间,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过去某个时点的三维影像。在大脑中呈现的是经过加工的信息。这里面可能掺杂了情感成分,也可能包含了某些片段杂质。信息的索引是比记忆本身难得多的事情,如果不能简
化抽象事物,我们完成记忆后很难再将其提取出来。如记一个没有规律的电话号码,你默背几次后也许能勉强完成,但如果不再重复记忆,可能一分钟后你就难以将号码复述出来了。若是你将其转化为某种规律进行记忆,相信第二天还能记得
。记忆其他事物也是一样,为了给予索引提取以便利性,我们便会在潜意识里将记忆修修剪剪,去掉难以归类的部分,补上无关紧要的缺失,使之更便于我们日后调用,但此时的记忆显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在不断继续,各种片段和情感一直不停地在记忆库中游走和穿插,
每更新一次,我们都将拥有新的记忆和新的故事。这没有什么神奇的,因为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摘编自蔡垒磊《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天生具有强化自我意识的能力,因此,有时会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偏离事实真相。B.“有个与他持有相反意见的朋友”中的“相反意见”指在权威的震慑下人会变得冷酷无情。C.小时候吃过的东西也许并非真的美味可口,只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D.记忆会受个人情感和其他干扰信息的影响,我
们记忆的信息并不都是事实的真实反映。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人的大脑在认知过程中因受到第一印象的干扰,必定会做出偏离真实的判断。B.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情境下,同一实验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可见人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客观事实的走向。C.为了给接收的
新信息留出记忆空间,人们会不断整理大脑中的信息,因此难以记住过于细节的东西。D.大脑记忆的信息是经过简化和加工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人们将很难从繁杂的记忆中提取信息。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奥苏贝尔认为
遗忘是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简化认识,减轻记忆负担。B.钟毅平在《公正世界信念对记忆偏差的影响》中说:“记忆并不是准确无误的,刻板印象、信念、期待等都有可能导致记忆偏差。”C.《情感信息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做出快
速判断,而不是整合判断任务的外部信息及自己的内部记忆和联想。D.张中行先生谈回忆录《流年碎影》时说:“书写完后,我的女儿说有一处把她上中学写成了上小学,说明我也有记错的地方。”4.(4分)如何避免“证实偏
差”?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5.(6分)文中是如何论证“人的记忆有时是不准确的”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B2.D3.A4.①作出判断前不预设立场,避免先入为主影响自己的判断;②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认知是否准确。5.①列举生活现象,
用小时候对食物味道的印象引出记忆的模糊性;②引用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人的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③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被测试人员的记忆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实验,证明人的记忆有时是不准确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指在权威的震慑下人会变得冷酷无情”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相反意见”指的是“人性是不善良的”而不是“人会变得冷酷无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A.“必定会做出偏离真实的判断”错误,
过于绝对,原文首段的表述为“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B.“人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客观事实的走向”错误,客观事实是不会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的。C.“难以记住过于细节的东西”错误,原文第五段的表述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故选D。3.本题
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选文最一段的观点是“人们为了方便记忆的提取,会简化自己所记忆的信息”。B.是说人的记忆是会出错的。D.是说人的记忆是会出错的。C.说的是人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避
免“证实偏差”,可以从第一段“证实偏差”的定义入手,“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所以第一步就是不预设立场。再从原因入手,由
原文第三段“大脑骗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比如双盲测试、对照实验等”,提炼出答题要点:科学的方法去验证。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领导、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如何论证”,可在原文先找到事实论据,比如第四段“总有人怀念
说小时候的食物更好吃,当你质疑的时候,他们会新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味道,现在那些粗鄙货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甚至连水都不如小时候的甘甜”,这个事实被作者用来论证“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能力记得清几十年前的味道,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
它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可见小时候的记忆是不准确的。道理论证,由原文第六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有如下的观点: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
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使论证的道理更具权威性。文章大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比如论证“人的记忆有时是不准确的”时,原文第二段的两组心理实验,“同一个实验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实验结果”,是因为“在实验之前,他们已经预设了立场”,这样记忆就不准确了。(二)现代
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内奸孙甘露陈千里走进了马路对面的弄堂,找到了老方儿子的剃头铺。接上头后,老方儿子拎着烧水壶,站到了店门外,门旁有个炉子专门烧热水。“他好像有点不太乐意?”陈千里望着房门,门缝忽明忽暗
。“他想参加工作,想做大事。”老方小声说。陈千里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一条白围布套在自己身上,坐下来问:“那天四马路莱场开会你是紧急召集人,怎么迟到了?”老方犹豫了一下:“我本来应该十点到的,但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让我早上六点先与浩瀚同志接头
,但出了点意外。”“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跑了一下午才把十个人全部通知到,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也让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由‘老开’在会上布置。但会还没开始,敌人就冲上来,抓了六个,逃出来五
个。”老方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他从棉袄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陈千里。方兄如晤,老易与妹等情形,料兄悉知。我等既已入院,决与之抗争。内心甚为安宁,最坏情形也不过一死而已。天气严寒,望兄等珍重。并请转告父母大人,幸自摄卫。妹凌等。陈千里翻过
信纸,找到一段密写,字很小,而且写在正面那段文字背后,很难被发现。所有同志决心已定。骰子事已暴露,有内奸。“这是狱中同志凌汶和董慧文托人送出来的,我的交通员崔文泰今天早上取来的,在徐家汇邮局信箱隔板机关,那天围捕时他趁乱逃了出
来。”“骰子是什么?”“接头的方式就是牌九和骰子。每个人都会带上几只骨牌,人到齐了就凑成一副牌九。正式开会时,‘老开’会拿出一对骰子。我也不认识‘老开’,所以就用这个办法。”“说说那些参会的同志吧。”“我负责地方党组织工作,这些人我都很熟悉
,都受过严格考验。凌汶,是个女作家,参加过左联。她丈夫牺牲了,她说要继续丈夫未竟的事业。“梁士超,参加过南昌起义,反‘围剿’时受了重伤只能送到上海,秦传安同志就是为他治伤的医生。“卫达夫,组织上特地派他到房屋经租处工作,很多秘密联
络点都是从他手里租下的,如果他出了问题,那地下组织早就暴露了。“易君年同志,组织上把他调来上海,他在广州就一直做情报工作,秘密斗争工作经验丰富。“田非,在菜场楼上那家图书馆工作,开会的地方就是他找的。我仔细想过,他会不会有问题,但我想不出有什么迹象。”老方似乎激动起来,不停掐着手指关节:
“他们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但我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我们不是在怀疑,而是要考察他们。”陈千里纠正老方。“我同意。他们愿意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李汉的哥哥、凌汶的丈夫,都牺牲了。陈千元和董慧文是
一对恋人,两个人都充满热情——”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陈千元是你什么人?”“是我弟弟。”陈千里脑海里闪过陈千元从前的样子。“所有这些人,包括陈千元,我更想了解的是他们之前的经历。历史——”他望着镜子中的老方,“人的面貌很难看
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白区工作没法为同志建立档案。”老方觉得组织上派来的这位同志,目光锐利,考虑问题却有点教条繁琐,“这几年,国民党疯狂发展特务组织,地下工作不断遭受损失,上下级关系失联。按照纪律,在新的工作系统里
,相互之间不应该提到过去。同志之间的忠诚和信任,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老方忧虑地说道:“另外几位同志的铺保还没有落实,我正在设法安排,但这几天特务到处找我,租界铁门上贴着画像,我白天不能到处跑。为了确保组织安
全,我切断了大部分工作关系,一直在等你。”“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有人推门,是老方的儿子,他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人在横弄堂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老方也站起身来,一边朝门外张望,一边下意识地拿起旁边的剃刀,手指
提着刀刃。“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陈千里说。“弄口来了好多人,”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老方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老方走到弄
堂里,抬手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老方刚跑到横弄口,突然停住,回转身想要往回跑,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要告诉他们,可就在这一瞬间,子弹射中了他的肩膀,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
带着陈千里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指着护墙外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爬,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弄堂里又响了两枪,接着是一阵乱枪声,然后安静下来。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
“我回去找老头。”陈千里逃出后又静静地绕回围观的人群中,只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那个当场被打死了。”事后几天,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直到在横弄堂的一个墙角,发现了一个老方用血写的字,一个未写完整的“山”。他想也许是老方忽然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
唯一知道的人。(编选自《千里江山图》,有删改)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汶等人的狱中来信既表现了被捕同志对战友的革命情谊,又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小心谨慎和对革命事业的
无限忠诚。B.几位与会人员身份的介绍补缀出一幅人物群像图,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既给地下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风险。C.“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这句话道出了敌人的狡猾,也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D.陈千里具有从事地下工作的高度敏感性,他从老方的
奇怪举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明暗双线交错:明线是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暗线是国民党特务利用内奸设计陷阱,围捕地下党。B.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叙事,
节奏紧张,冲突和转折不断,展示了地下工作者坚持斗争的勇敢、智慧和大无畏精神。C.小说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老方这个久经情报场、斗争经验丰富的革命者形象。D.小说对小方这一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一个有理想有追
求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也进一步衬托了老方的形象。8.(5分)分析画线句“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的含义。9.(5分)《千里江山图》获得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颁奖词中有“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
、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这样的评价。请根据选文,结合“风雅颂”“火炬”两个关键词中的一个,阐述如此评价的理由。【答案】6.D7.B8.①人性是复杂的,是由过去的经历层层生成,很难看清;②表明陈千里对内奸的狡猾、地下斗争的凶险有清醒的认识;③暗示陈千里希望能通过建立人物档案来完善工作
,更好甄别人物。9.风雅颂:①“风雅颂”代指诗歌,《千里江山图》是一首对革命的赞歌;②《千里江山图》是歌颂理想的诗歌,书写了以陈千里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理想的无悔诗篇;③《千里江山图》是赞美英雄的诗歌,老方等革命英雄以他们的热血写就英雄的诗篇;④《千里江山图》是永
远流传的诗歌,革命者的理想追求、英雄行为必将激励后人,代代流传。火炬:①“火炬”是火把,光亮,光明,指《千里江山图》具有火炬般的光亮;②光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信仰之光,作品中的陈千里等革命者内心有火炬,他们对地下斗争充满信心;③《千里江山图》象征着勇气之
光,作品中老方等革命者的付出、牺牲,从事地下工作……④作品中老方等人是后来者的火炬,他们给了后人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如火炬般给人民带来光明。【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D.“他从老方的奇怪举
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错误。后文写到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看到老方未写完整的“山”字,想到也许是老方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唯一知道的人。所以陈千里并不完全理解当时老方的意图,所
以不能说陈千里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叙事”有误,并非全部以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如“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
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是从老方的角度来写陈千里;“冲突和转折不断”错误。本文就是叙述了陈千里和老方接头,最后接头地点被敌人发现,老方和儿子牺牲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波折,所以冲突和转折不断是错误的。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因为出现了内
奸,所以陈千里提出想要了解这些人的经历、历史,因为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人性是复杂的,很难看清楚,而人性是由这些人之前的经历一层层生成的。老方说到那些参会的同志,这些同志有着不同的身份,老方认为这些人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
但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这时候陈万里说到“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表明陈千里对内奸的狡猾、地下斗争的凶险有清醒的认识。陈千里想要了解所有这些人之前的经历,但是老方认为白区工作没法为
同志建立档案,所以这句话暗示陈千里希望能通过建立人物档案来完善工作,更好甄别人物。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风雅颂:“风雅颂”本来是指《诗经》中的诗歌,所以“风雅颂”代指诗歌。而《千里江山图
》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说明《千里江山图》是一首对革命的赞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歌颂理想的诗歌,而文章所写是以陈千里为代表的革命者为了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故事,是对他们无悔精神的歌颂。《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歌颂英雄的诗歌。本文写到老方、小方等革命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最终英勇就义。所以《千里江山图》是老方等革命英雄以他们的热血写就英雄的诗篇。《千里
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而“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代代流传。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永远流传的诗歌,革命者的理想追求、英雄行为必将激励后人,代代流传。火炬:“
火炬”是火把,具有光亮,光明的特点。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具有火炬般的光亮。《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
》象征着信仰之光,象征着光明。作品中陈千里、老方等革命者他们为了革命不惧牺牲,说明他们内心有对革命的信仰,对地下斗争充满信息,内心有对革命信仰的火炬。《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勇气之光。作品中陈千里、老方和儿子参加地下
工作,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最终,老方父子英勇就义,体现出这些革命者的勇气。《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老方等人是后来者的火炬,他们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给后人冲
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照亮后来者的路,给人们带来光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
伯》)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材料二: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曰:夫元元之众,莫不悬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亲于人者也。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又古之选用贤
良,取其称职,或遥闻而辟召,或一见而任之。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今天下未必理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为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所谓末者,吏部条章,动盈千万,刀笔之吏....,辨析毫厘,节制抢攘,溺于文墨。胥徒之猾,又缘隙而起。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
人之遗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牍..,不急于人才,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去之弥远,可为伤心。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若使毁称相乱,听受不明,事将已矣,无复可说。如知.其贤能,各有品第,每一官阙,而不以
次用之,则是知而不为,焉用彼相?借如诸司清要之职,当用第一之人,及其要官阙时,或以下等叨进,以故时议无高无下,唯论得与不得,自然清议不立,名节不修,上善则守志而后时,中人则躁求而易操。其故何哉?朝廷若以令.名进人,士子亦以修名获
利,而利之所出,众则趋焉。已而名利不出于清修,所趋多归于人事。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此
皆兴衰之大端,安可不察也?(节选自《通典·卷十七·选举五》)【注】廋:隐藏。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天下A虽广B朝廷C虽众D而士之E名贤F诚可知G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刀笔之吏,指主管文书的官吏,后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使用时有时会带有贬义。B.案牍,公事文书。该词与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意思相同。C.知,知道,懂得,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的“知”意思不同。D.“朝廷若以令名进人”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为政》篇讲述了选拔人才的方法,那就是观察这个人的言行、由来经历,了解他的安心情况。B.张九龄
认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而且贤士非常重视自己的品行,不会只求一时的侥幸。C.张九龄认为官府创作簿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使用时忘记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公文精辟。D.张九龄认为
选拔人才一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凭借人情关系获得官位的邪气,那么就会引发叛乱。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2)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14
.(3分)材料一《论语·泰伯》与材料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它们有哪些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D13.(1)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
的方法,应该重视它的选拔环节。(2)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14.相同点:品德高,有才能。不同点:《论语》强调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意思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
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再说天下虽然广阔,朝廷的官员虽然众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确是可以察知的。“广”是“天下”的谓语,故在B处断开;“朝廷虽众”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是主谓结构,故在D处断开;剩下的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士之名贤”是一个名词性短语,
“诚可知也”为后半句的谓语,故在F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现在却反过来追求各种公文的精辟。/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
神。C.正确。知道,懂得。/通“智”,智慧。句意: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选拔的人的品德、才华。/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D.错误。均是美好的意思。句意: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声来进用人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故选D。12.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那么就会引发叛乱”错误,结合原文“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可知,这从小的方面说是无原则地求取官职,这一变动会导致偏私不公;从大的方面说是允许选用
官员时可以讲究情分,第二次变动导致朋党产生;这些变动连同教化一起在社会上传播,使不正风气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就会引发叛乱”于文无据。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亲人”,亲近百姓的官员;“宜”,应该;“道”,方法。(2)“
何异”,和……有什么区别;“中流”,河中央;“记”,记号。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可知,相同点是品德高,有才能。
结合原文“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可知,《论语》强调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结合原文“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可知,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参考译
文:材料一: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么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由来经历,观察他的安心情况,(人的真面目)难道还能隐藏吗?难道还能隐
藏吗?”材料二: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说:天下众多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县令、刺史的,这是需要官员特别关心爱护百姓的缘故。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应该重视它的选拔环节。再说古代选拔品德高尚的人的标
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有的人远远地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征召过来;有的人只见过一面,就会授予他官职。这是因为士人重视自己平时的品德修养,并没有想着靠侥幸取巧获得官职。当今天下并没有像上古时代那样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和公务与以前相比是日益倍增,的确是因为没有端
正它的根本,而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巧设名目。那些细枝末节指的就是吏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动不动就成千上万,那些代笔的小吏,从中辨析毫厘的差别,控制着制造纷乱的分寸,沉溺于文墨之中。奸猾的胥吏,又会趁着制度的缝隙
为非作歹。我认为最开始创作簿书,是为了防止人们遗忘罢了,现在却反过来追求各种公文的精辟,而不是把寻求人才当作最紧要的事,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这与创作簿书的初衷相距太远了,真是让人为此感到心痛。再说天下虽然广阔,朝廷的
官员虽然众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确是可以察知的。假如道德败坏的人与品德高尚的人互相杂乱,选拔的标准又不能分明,事情又快要结束了,也就不用再说什么了。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选拔的人的品德、才华,而且还评出了他们各自的等级,
每有一个官职空缺,却又不能按照次序任用他们,那么就是知道可用而不用了,那还要宰相做什么用呢?假若各个部门位高禄厚的官职,应当任用第一等的人,等到这个职位有了空缺时,或许会用一个下等的人来忝居此位,因此当时的议论就无法对人的品德才能评出高低了,只会去议论是获得
官职还是没有获得官职了,由此自然而然公正的社会舆论就不会成立,名声气节人们就不会再去遵循,品德特别高尚的人就会坚守自己的志向等待后来的机会,而一般人就会因急于求取官职而改变自己的节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声来进用人才,士子们也会凭借美好的名声来获得好处,利益出自哪里
,众人就会奔向哪里。不久名利的获得不是出自于清廉的名声和美好的品德,而是大都趋向于依靠说情请托。这从小的方面说是无原则地求取官职,这一变动会导致偏私不公;从大的方面说是允许选用官员时可以讲究情分,第二次变动导致朋党产生;这些变动连同教化一起在社会上传播,使不正风气出现就成为一
种必然。因此,在用人的这一关键点上,不可以不排出士人的品德才能高下顺序;如果已经排出了他们高下的次序,就不能再弄错顺序来任用。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士人就会用尽心思地去提升自己的修养,向拥有清廉名声和美好
品德的人看齐的人就会一天天地增多,刑罚和政治自然会变得清明。这些都是关乎国家兴旺和衰败的最紧要的事情,怎么能够不知晓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席上吴子似诸友见和,再用韵答之辛弃疾翰墨诸君久擅场,胸中书传许多香。都无丝竹衔杯乐,却
看龙蛇落笔忙。闲意思,老风光。酒徒今有几高阳【注】。黄花不怯秋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载,郦生为陈留高阳贤士,自称“高阳酒徒”,人皆谓之狂生。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擅场”有压倒全场之意,首句以此展现吴子似
等诸位朋友的才华,表达了词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B.上片探讨了吴子似诸友获得诗词成就的原因,一是他们饱读诗书,二是有美酒之乐可构思佳作。C.“酒徒”句,作者似问实答,以典故中的高阳郦生来类比吴子似诸友,展现了他们的狂放不羁。D.“只怕诗人两鬓霜”,怕诗人苍老不能
再赋诗,婉转地表达出希望今后能再次见到吴子似诸友新的作品。16.(6分)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与该词“闲意思”一句,都包含一个“闲”字,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包含的意趣。【答案】15.B16.①该词:“
闲”是悠闲自得,一个“闲”字刻画出了吴子似诸友不拘常态、狂放不羁的书生豪气。②《临安春雨初霁》:“闲”是无聊,一个“闲”字刻画出了诗人因担心国事又无事可做的百无聊赖的心绪。【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二
是有美酒之乐可构思佳作”错误,词中“都无丝竹衔杯乐”表明他们没有音乐美酒相伴。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结合“闲意思,老风光”可知,“闲”是悠闲自得,在这里使用了高阳酒徒的典故,像他们这样意态悠闲,光景依旧,
以酒自晦,狂放不羁之人,没有多少。一个“闲”字刻画出了吴子似诸友不拘常态、狂放不羁的书生豪气。结合“矮纸斜行闲作草”,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时光,表面上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暗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
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两句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2)贾谊《过秦论》中“,”两句,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
任何消耗就使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3)《书愤》中“,”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据守击溃金兵和浩浩荡荡进兵长安,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两种场景。【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称、指、迩、见义、矢、遗镞、侯、已、洲、渡、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从太阳表面出发,行进1.5亿
公里,历时8分多钟,跨越太空,奔向地球,无数粒光子驰奔,聚焦,引燃。刹那间,采火棒端口腾起热焰。2023年6月15日上午,照耀在良渚古城遗址上的初夏的一束阳光,在天地之间凝结成杭州亚运会的火种。100天后,火种
生发的亚运圣火,将为体育健儿照耀出一条拼搏奋进之路。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采集亚运圣火,是对历史的致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也是对未来的昭示——只有不忘传统,继往开来,文明才会绵延不绝,创造才会生生
不息;更是对文明的弘扬——体育运动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拼搏、务实、奉献、团结等精神内涵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回溯历史,纵览亚洲,这片大陆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
富的文化遗产。亚洲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陆海丝绸之路在此交错纵横,邦国云集,名城林立。文明的活力在于交流、交往、交融,也必将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广阔舞台。杭州亚运会是运动的盛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8.(4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行文流畅紧凑,具有美感,请简要分析。19.(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3分)仿照下面的示例,续
写两句话作为上述文段的结尾,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画横线部分相同。示例:杭州亚运会是运动的盛会,也是中国主场外交的窗口,更是国家魅力展现的舞台。【答案】18.示例:①“从太阳表面出发,行进1.5亿公里,历时8分多钟,跨越太空,奔
向地球”采用多个短句,连用“出发”“行进”“历时”“跨越”“奔向”等多个动词描述光子行进的过程,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使行文流畅紧凑;②采用整散结合的形式,整齐匀称又错落有致,给人灵动变化之美感。19.示例: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杭州亚运会(“杭州”
或“亚运会”)也必将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广阔舞台。20.示例:也是中华文明展示的平台,更是亚洲文明交流的舞台【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采用短句,连用多个动词描述
光子行进的过程,简洁明快,节奏感强,使行文流畅紧凑;②“行进1.5亿公里,历时8分多钟,跨越太空,奔向地球”连用4个整句,又兼用散句“无数粒光子驰奔,聚焦,引燃”“刹那间,采火棒端口腾起热焰”,采用整散结合的形式,整齐匀称又错落有致,把采集火种的过程写得具体明了,给人灵动变化之美感。19.本题考查
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以下语病:一、“交流、交往、交融”语序不当,应改为“交往、交流、交融”;二、“也必将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广阔舞台”缺少主语,可在“也”的前边添加“杭州亚运会”(或“杭州”/“亚运会”)。20.本题考查学生语
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根据所给例句可知所写句子要运用关联词语“也是……,更是……”,因为所写句子是结尾句,所以要对前文有总结作用,根据文段第二段“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采集亚运圣火,是对历史的致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也是对未来的昭示——只有不忘传统,继往
开来,文明才会绵延不绝,创造才会生生不息”可知,杭州亚运会采集亚运圣火的过程,展示了中华文明,根据题干句子的结构,可写为“也是中华文明展示的平台”;根据文段第三段“亚洲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陆海丝绸之路在此交错纵横,邦国云集,名城林立”可知,杭州亚运
会促进了亚洲文明的交流,根据题干句子的结构,可写为“更是亚洲文明交流的舞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时候,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是在故意破
坏自我吗?当然不是,而是①,也就是告诉别人: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做好。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是因为人们常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例如,由于害怕失败,有些人会在大考前到处闲逛而非学习,或在比赛前减少
练习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仍可以相信自己能力绝对没问题;②,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自我设障有利于人们把失败归于外在的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自尊。自我设障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③,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非适应性策略,它可能导致个体自信和成就降低
,使人产生更大的自我设障需要,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从而损害心理健康。21.(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5分)根据文中信息,用一个单句给“自我设障”下定义。【答案】21.
示例:①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成功了③从短期来看是一种适应性策略22.示例:自我设障是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增加获取成功的困难,为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使失败可以用外因来解释的主动行为。【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
空,所填句子是“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的目的,应该与“破坏自我”相对;再结合“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是因为人们常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这里可填: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第②空,所填句子对应“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再结合“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这里可
填: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成功了。第③空,根据后文的“但”可知,所填句子应与“从长远来看是一种非适应性策略”意思相对,所以可填:从短期来看是一种适应性策略。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依据“自我设障是一
种主动的行为选择”可知,属概念是“主动行为(选择)”依据“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由于害怕失败,有些人会在大考前到处闲逛而非学习,或在比赛前减少练习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可见,自我设障就是自己为自己设置障碍,来增加获取成功的困难。依据“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
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做好”“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是因为人们常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仍可以相信自己能力绝对没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成功了,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自我设障有利于人们把失败归于外在的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
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自尊”可知,自我设障的实质是为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使失败可以用外因来解释。最后以判断句的句式加以整理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爱听一个人成功的故事,一般说的是他成长的故事,而不是他获得的财富和地位。以上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比较简单,由一句话构成。材料通过选择关系,展现了对于“成功
”的定义。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似乎常常是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也就是后者说的“获得财富和地位”。而材料却对此给出了不一样的解读,材料将“成功的故事”等同为“成长的故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以外在的物质价值与收获来评判一个人,而要认识到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
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一个人,只要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产生了新的感受、启发,锻炼了志气、毅力等精神品貌。那么,不论结果如何,都能说他获得了成功。写作时,首先要对于怎样才是“成功的故事”有一个清晰的解释: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所获得的身心成长,从而能够给人正
面引领的、引人向上的、注入正能量的、带来无限希望的、激发创造力的、具有哲理性的故事,而不是仅仅以财富地位概括成功,使人过于物质化的。在这里需要注意重点应当是“成长”,而不是“故事”等其他内容。然后,则可结合自身思考,说明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收获成长,提供成长的故
事:比如树立高远志向、善于反思总结等等。最后,总结说明,我们新时代的青年,要懂得书写自己的成长故事,书写这个时代的成长故事,用这些成功故事去改变他人,影响社会,美化祖国,提高国民素养。立意:1.成长故事润物细无声。2.讲好成长故事,虽败犹荣。3.做听故事的人,更做提供成长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