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7)页,22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5477294cf645918ea029905517643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
、《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大量专业性农书的出现,说明宋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A错误;专业性农
书不是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故C错误;没有其他史实对比,不能得出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故D错误。2.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
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A.法律体系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依法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汉代试图通过颁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契来抑制土地兼并的现象,故能反映出当时土地兼
并日益盛行,B正确;材料与法律体系的完备无关,排除A项;“松动”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汉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法治,排除D项。3.下表是根据《中国货币史》整理的晚明赋役折银及影响进程表,这些进程有助于进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从身份到契约—与土地分离、雇工
和商帮群体形成—市场化进程进程二农业从单一到多元—经管权与所有权分离—农业商品化—商业化进程进程三农村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市镇兴起—城市化进程A.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B.中国白银的储备剧增
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答案】A【解析】【详解】晚明赋役折银对农民、对农业、对农村的影响巨大,为古代经济带来新的影响,进而推动古代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故答案为A。表格内容不能体
现当时白银的储备情况,排除B项;表格内容没有反映雇佣关系,无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排除C项;表格内容看不出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排除D项。故选A。4.《礼记﹒王制》记载:“平民祭把祖先的献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泰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这
说明商周时期A.重农抑商意识严重B.小农经济的盛行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D.注意农牧业协调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平民祭祀祖先,是希望先祖赐福,献礼是各种谷物和动物,表明百姓对谷物和动物的重视,即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故答案为C。重农抑商意识出现于商鞅变法以后,排
除A项;由材料内容看不出小农经济的盛行和农牧业的协调发展,排除BD项。故选C。5.982年,北宋太宗下诏,将荒芜的土地分给那些“勤稼穑”而缺乏种子和土地的农户。并要求“明立要契,举借种粮……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11
55年,南宋高宗下诏:“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即开具田段、坐落去处、所纳租课数目,另行招人承佃。”这说明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B.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D.人地矛盾突出危及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从宋太宗“明
立要契”到宋高宗时期“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另行招人承佃。”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民承租的要求降低,对农民的束缚有所减弱,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南北方比较,
排除C项;D项非材料的重点,排除D项。6.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l亿亩——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其反映()A.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B.新农作物不断引进C.疆域辽阔且不断拓展D.农业生产技术
落后【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对边际土地的开发,这主要是人口增加过快导致的,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众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纺织,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技术落后,B选项符合题意;明清易代之际,人口受到战争影响明显减少,A选项排除;新农作物的引进主要体现在增加粮食产量上,B
选项排除;材料与疆域辽阔无关,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7.西周时,土地近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若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些变化反映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农民耕种土地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时期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种变化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时间更长,这是一种私有化倾向,C正确;一次性授田
,耕作者自行轮种,政府干预力度越来越小,这种变化最终会导致公田制被破坏,排除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这些变化的结果,排除B;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尚未达到普及地地步,排除D。8.汉代,蜀地百姓“帅导群妾,咸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在齐地,平民“
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反映出当时()A.家庭丝织业生产盛行B.局部地区自然经济解体C.丝织业地域分工形成D.丝织业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出汉代百姓与平民都在从事丝织业的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
在鸦片战争后,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地域的分工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产品流通的信息,排除D项。9.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越到晚期礼器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其器型越来越多姿多彩,装饰性和趣味性也日益增强。上述变化反映了A.尊卑观念日趋淡化B.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C.时
代风尚骤然转型D.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答案】B【解析】【详解】商周时期虽然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器主要为贵族所用,因此主要是祭祀用的礼器和酒器,材料所述齐国日用器的增多,说明越来越多的平民用上了青铜器,体现了世俗化
的倾向,故B正确;材料青铜器的变化与尊卑观念的变化无关,故A不正确;C、D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0.明初规定,庶民厅房不得逾三间。明中叶后,江南平民百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建造住宅,或“三间五架”,或“五间七架,九架十架”,富商豪贾则更加显著。这一变化说明()A.商品经济
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政府政令已难以在基层执行C.江南百姓生活已经领先全国D.商贾政治地位得到很大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明朝中叶已经不再对民众的建筑有所限制,这原本是等级身份的象征,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一定的改变,故A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强调政府政令的推行难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江南与全国进行比较,排除C项;政治地位有很大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1.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在京官吏约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12万,到京师参加选
官和科举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A.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B.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C.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D.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
“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可知,唐朝时期长安人口增长明显,特别是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数增长较快,这必然导致长安的粮食紧张,由此增加了对东南地区的粮食需求,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长安的国际影响力,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三冗”局面
是北宋时分化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而不是唐朝,排除C;坊市制度瓦解是在宋朝,盛唐时期的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落实了历史解释这
一学科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12.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白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B.重农恤
民思想得到实践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专用于备荒”可知,唐代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政手段,故A项错
误;材料没有纵向对比,体现不出关注民生力度增强的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的一个方面,但不能体现是完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故D项错误。故选B。13.桑巴特提出资本主义的精神出于犹太教。资本主义采取
了一种数量上的计算(quanlitativecalculation),把所有的精力用于获得财物,“用武力,用魔术,用计谋,用新发明和用金钱去获得财物”;“自从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每一个国家内部都有两种力量出现,一是对黄金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结一气。”作者强调的
资本主义的精神是A.与犹太教的精神一致B.贪婪、剥削C.自由、创新D.对财富的追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是对黄金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
凝结一气”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精神是对财富的追求,所以答案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精神14.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
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英国成为世界上
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16世纪以后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这说明16世纪以后英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时间16世纪不符,故排除。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崛起15.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
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可能正确的是()A.m为500,n为500B.m为700,n为300C.m为600,n为400D.m为800,n为200【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使得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引起了欧洲和价格革命,靠收地租的地主
经济实力下降,而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因此应该是,m为500,n为500,故A正确,排除BCD。【详解】16.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印度王朝)王子的细密画、贝宁(西非国家)饰
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夏威夷编篮头盔,等等。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D.创造与征服(1
800年至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世界各地的特产汇聚到大英博物馆,这说明世界联系的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以来开始的新航路开辟及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因此材
料中的主题是邂逅与连结,C选项符合题意;300-1100年的世界虽然有局部交流,但是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隔绝的状态,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英国的变革与挑战,B选项排除;创造与征服指的是工业革命后的世界,体现
的是生产力的变革及西方国家的扩张,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17.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菲尔德的《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
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中则深情地把童年屋后的榆树作为朋友来看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B.农民向往理想的田园生活C.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D.诗歌主题以乡村生活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
定的破坏和影响,此时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说明此时的文学创作关注社会问题,表明当时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诗歌创作,不是农民的理想,排除B项;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排除C项
;诗歌主题是以爱护自然为主题,而不是以乡村生活为主,排除D项。故选A。18.19世纪以来英国多次进行议会改革。其中1832年改革使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1867年改革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
三次议会改革A.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B.最终完成了议会改革的目标C.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相适应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逐渐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农业工人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无产阶级队伍壮大,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是与经济发展演变相适应的,故选C;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并没有实现普选权,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与题意无关,排除。19.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
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B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率极大提高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A与材料相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出现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而不是“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C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
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D错误。20.下图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法进出口货物关税税率的变化示意图,由此可以得出A.英法工业地位发生逆转B.自由贸易渐成英国风尚C.世界市场争夺愈演愈
烈D.工业强国加紧商品倾销【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中信息可以得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进出口货物税率不断降低,说明当时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英国风尚,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法工业地位逆转的信息,故A不正确;进出口税率的变化不能的出世界市场的争夺是否激烈,故C不正确;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主要加紧资本输出,故D不正确。21.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行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它与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A.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B.对化学
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D.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答案】A【解析】【详解】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材料中的“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
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来看,反映出他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态度,排除D项。22.在1895年,美国制糖公司控制了全
国95%的砂糖生产,在1900年,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除雪茄以外其他烟草产品的50%~90%,在1906年,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91%的石油精炼企业,摩根财团则左右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这一现象A.体现了国家意志的主观要求B.会导致生产过剩与萧条的产生C.说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违
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美国出现了垄断,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生产的过度发展最终导致了生产过剩和萧条的产生,故选B项;垄断组织的出现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是国家意志的主管要求,排除A项;垄断
组织的出现是美国经济发展增速的表现,排除C项;垄断组织并没有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23.表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由表可以推知,19世
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图表显示四国在1870年到1913
年的总产值虽然随着时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70%以上的控制地位,所以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由盛转衰,因此A选项排除。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结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特点,因此D选项不选;材料中只给出资本主义强国的数
据,没有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出世界这一概念,故C不选。之所以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虽然发展不明显,但也在在数据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意义与影响24.下表是1913——1938年英、法、德三国对外出口情况统计表国家191319281938占欧洲总额的百分比(﹪)每个国家总额中输往欧洲的百分比(﹪)占欧洲总额的百分比(﹪)每个国家总额中输往欧洲的百分比(﹪)占欧洲总额的百分比(
﹪)每个国家总额中输往欧洲的百分比(﹪)英国26.130.123.631.622.232.1德国24.766.319.369.921.165.1法国13.666.613.762.58.654.2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经济逐渐衰退,被德国赶上并超过B.二战爆发前英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
C.英国的海外市场大于法德两国D.法德两国在欧洲的商品销售总额都大于英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对外出口占欧洲总额的百分比从1913年-1938年都是最高的,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具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高于德法两国
,故C符合题意;光从对外出口,并不能说明其经济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英法德三国,并不能代表全世界,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对外出口,并不能得出欧洲的销售情况,排除D项。25.斯皮尔福格尔的《世界历史》中有如下记载:许多人利用
铁路来到海边游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一个从前经常关顾此类名胜的上流社会人士毫不掩饰地对“一日游者”的反感:“他们塞满了海滩,上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们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同从前相比
,还是尽量打扮一番……”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人的生活状况是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②继续受到富人的歧视③有旅游等休闲活动④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说明工业革命之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继续受到富人的歧视以及有旅游等休闲活动,选择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排除④。故B正确。【详解】二、材料阅读(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
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材
料二古代社会的并田制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但这种制度是以静态社会为前提,而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相矛盾。抛开其他原因不讲,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
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显而易见,从开放包容的视角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确朝着让百姓享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来说,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富之母、财富之源,历史上的有
为之君都善于处理土地利益分配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几种形式。(2)根据材料一、二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制度的认识。【答案】(1)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大量开基,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为增加赋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农民土地
所有制。(2)趋势:土地私有制逐步深化;对土地私有制由诸多限制变为认可和放任,国家干预渐趋减弱;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认识:封建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
;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封建统治者对土地制度的调整无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解析】【分析】(1)原因:战国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涉及到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政治上,各诸侯国为增加赋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
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经济上,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大量开基,井田制瓦解。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主要有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2)趋势:由材料“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
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可以得出土地私有制逐步深化,对土地私有制由诸多限制变为认可和放任,国家干预渐趋减弱的结论。由材料“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富之母、财富之源,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善于处理土地利益
分配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可以发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的趋势。认识:对土地制度发展的认识,要从正反两发面作答。积极方面,封建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消极方面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封建统治者对土地制度的调整无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详解】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城“上四一亩,收五
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掖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廷又重申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
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摘编自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材料二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
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
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答案】(1)原因:经济重
心南移,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政府放松管控,鼓励商业发展,赋役制度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推动。(2)特点:数量多、规模大,形成发达的市镇网络;手工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在江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得益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推动了白银货币化。【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得出经济重心南移、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根据“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得出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迅速发展;根据“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掖商人”得出政府放松管控,鼓励商业发展,赋役制度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根据“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得出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推动。(2)特点:根据““烟火万家”,时
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得出数量多、规模大,形成发达的市镇网络;根据““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得出手工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在江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
并结合所学得出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据“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得出得益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推动了白银货币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过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
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款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
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
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
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及殖民体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化的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市场规模、形成方式、主导国家、商品类型和市场作用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丝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答案】(1)历史变迁:①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
路更多);②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③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④民间外贸日益发达。(2)区别:①市场规模方面:中国古代是区域性市场,世界近代是全球性市场;②形成方式方面:中国古代以政治经济和平交往为
主,世界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③主导国家方面:中国古代以中国为主导,世界近代以英国为主导;④商品类型方面:中国古代是以手工制成品和奢侈品为主,世界近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⑤市场作用方面:中国古代丝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近代世界市场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解析
】【详解】(1)历史变迁:根据“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可得出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根据“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
司”得出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根据“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得出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根据“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得出民间外贸日益发达。(2)区别:根据所学可得知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古代是区域性市
场;根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得出世界近代是全球性市场;在形成方式方面:中国古代以政治经济和平交往为主;根据“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得出世界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在主导国家方面:结合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的经
济实力可得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主导,世界近代以英国为主导;在商品类型方面:中国古代是以手工制成品和奢侈品为主,世界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在市场作用方面:中国古代丝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近代世界市场具有破坏性与建
设性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