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013.000 K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共(17)页,1013.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240ea8a1cb99a7977caf39a62db8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初中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下列属于我国境内

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选项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

—20万年。B选项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C选项不符合题意;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千年。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元谋人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

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

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的“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表明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故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故②说法错误,

不符和题意;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3.下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A.知道定居生活B.注意防寒C.开始种植D.懂得爱美【答案】D【解析】2【分析】【详解】题干给出的图片反映的是山顶洞人制作的

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懂得了爱美。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D符合题意;山顶洞人还没有开始过定居生活,A不符合题意;图片

装饰品没有体现防寒,B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不会种植,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4.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中,作为研究我国农耕时代居民生活的最为可靠的史料是()A.浙江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稻谷、骨耜等材料B.司马迁《史记》中有关黄帝的记载C.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的神话传说D.北京人遗址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A正确;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不能作为可靠的史料,BC排除;北京人

时期还没有出现农耕生活,D排除;故选A。5.下图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③、④位置应该分别填写的内容是()A.黄帝、炎帝B.炎帝、黄帝C.炎黄联盟、华夏族D.华夏族、汉族3【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阪泉之战中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此后的涿鹿之战中炎黄部盟打败蚩尤部落,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正确;据此分析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A.大禹传启,天下

为家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承夏商,创立分封的是西周,西周时期发生的是盘庚迁殷,青铜灿烂,故B符合题意;大禹传启,天下为家,创立了夏朝,故A不符合题意;王室衰微,诸侯

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7.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郡县制C.世袭制D.分封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建立后“封建

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选D。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世袭制始于夏朝的启。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点评:关于西周分封制,学生还要知道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授民授疆土”;

诸侯应尽的义务包括:定4期到周室朝觐、纳贡、服役,保卫周王。分封制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地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8.“按照《周礼》《礼记》《仪礼》等礼书提供的标准,周代在宴飨(xiǎng)和祭祀

活动中以鼎、簋相配,根据身份地位分别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贵族在使用鼎、簋组合礼器的时候,按照自己的身份等级享用相应的数量和规格,不可逾越。”这段材料能够反映的历史信息是()①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②青铜器

的功能为食器和礼器③青铜器的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④西周社会等级森严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篇。”可知,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由酒器为主变为以礼器为主,由食器发

展为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或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故周朝的这一规定旨在强调贵族等级界限分明,故②③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材料中未涉及,故①错误,

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9.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制作于原始

社会。秦半两出现在出秦统一六国之后;商鞅铜方量出现在战国时期,故按着时间排序是②①④③,故C符合题意;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制作于原始社会早于秦半两出现在的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秦半两出现在出秦统一六

国之后;晚于商鞅铜方量出现的时间,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春秋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农业技术的进步5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意味着铁器时代的到来,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选项A符合题意;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不是水利工程的兴修,因此C不合题意。排除C。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农业产量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所产生的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排除BD;

故选A。11.观察战国形势图(下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战国七雄中的()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齐、楚、秦、晋D.宋、楚、齐、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是:齐楚

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因此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最东边的齐国、最南边的楚国、最西边的秦国、最北边的燕国,B正确,ACD排除。故选B。12.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写道:“江水初荡橘(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

不如。”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B.加强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国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答案】D【解析】【详解】“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指“李太守”治水的功绩胜过大禹,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6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

建水利工程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正确;大禹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A排除;战国时期法家韩非主张依法治国,B排除;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C排除。故选D

。13.《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最早提出这种“祸福相倚”思想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孟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故B正确。子主张“仁者爱人”,故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

攻”,故排除C项。孟子主张“仁政”治国,故排除D项。故选B。1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这句诗主要评价秦始皇历史功绩中的A.统一全国B.首创皇帝制度C.北击匈奴D.开发南疆【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意思是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

可知反映秦王统一六国。据所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A正确;BCD都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措施,题干诗句没有涉及,排除;故选A。15.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朝实行郡县制④秦朝的刑法残酷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

的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施行严苛的7法律,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故①②④正确,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③秦朝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稳定,故③错误,故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16.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A.重视发展商业B.重视农业生产C.农商并重D.发展手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

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可见,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商业,故AC不符合题意;发展手工业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观察下表,分析秦汉两朝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目的是()秦朝西汉秦始皇下令焚烧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

占卜之类的书。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活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A.促进经济发展B.加强思想控制C.提高儒学地位D.提高军事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秦朝秦

始皇“焚书坑儒”和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两者都属于秦汉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都试图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治,B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措施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举措,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军事实力并无直接关系,AD排除;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压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提高

儒学地位,C并非两者的共同点,排除。故选B。818.汉代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1世纪初D.公元前1世纪末【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了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公元前119年属于公元前2世纪世纪末,

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19.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A.七国之乱爆发B.八王之乱兴起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王莽篡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

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且寿命较短,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现象导致太后临朝,而太后重用自家亲戚,以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又不甘心受制于外戚,借助宦官夺权,结果又造成宦官专权,由此恶性循环,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政治日益黑暗,C正确;七国之乱爆发于西汉汉景

帝时期,A排除;八王之乱兴起于西晋时期,B排除;王莽篡汉是指篡夺西汉政权,但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很快被推翻,刘秀建立东汉,D排除。故选C。20.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标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如图目录横线处应填写的是()9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

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秦汉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

、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因此,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选C符合题意;史前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故A不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故B不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鞅变法④官渡之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

解】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据此分析,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齐桓公称霸发生在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都属于《史记》记述的范围,①②

③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是在西汉之后,《史记》不可能记述,④错误。C正确,ABD排除。故选C。22.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

惠更大”。“蔡侯”的“恩惠”主要体现在()①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②扩充了造纸所需原料的来源③改进了造纸的工艺④便利了纸张的推广使用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10【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改进

了造纸术,扩大了造纸所需要原料的来源,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从而有利于纸张的推广利用,同时也有利于造纸术的西传,故②③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故AB不符合题意;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而非发明者,故①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路线是()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B.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C.洛阳→西亚→河西走廊→欧洲D.洛阳→河西走廊→西亚→欧洲【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

、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终点是大秦或欧洲,故A符合题意;丝绸之路先经过河西走廊,再经过西亚,故B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而非洛阳,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4.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结果孙刘

联军—曹操5万—20万(号称80万)曹操战败,退回北方A.导致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B.使曹操最终统一黄河流域C.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D.使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表格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

,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C正确;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结果导致了州牧割据,A排除;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奠定基础,B排除;赤壁之11战发生在东汉末年,而西晋完成全国统一是指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D排除。故选C。25.孙吴的都城“建业”和东晋

的都城“建康”,都指今天的()A.北京B.南京C.洛阳D.长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今天的江苏南京;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在今江苏南京。历史上成为“东晋”。B正确;ACD地点不对,排除;故

选B。26.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正确的是哪一项?()史实推论A光武中兴反映了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汉初期的政治格局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D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晋王朝的

瓦解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晋惠帝时期,皇族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发生了八王之乱,使得西晋走向衰落,C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初期的政治格局,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ABD表述错误,不符合题

意。故选C。27.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

定12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

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28.如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变化对比表,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改革带来的影响是()对比改革前北魏墓改革后北魏墓殉葬牲畜牛、羊、马的头骨、肢骨猪、狗、鸡、羊等家畜陶器模型墓葬形制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

墓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壁画装饰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A.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B.促进了民族交融C.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北魏

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变化对比表”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前的北魏墓内容,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色彩。改革后北魏墓内容,带有明显的汉族色彩,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正确;表格对比看不出ACD得内容,排除。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能力和理解

能力。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基础上解答此题。29.洛阳白马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形成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有密切关系()A.道教的形成与发展B.佛教的传播C.基督教的传播D.伊斯兰教的传播【答案】B

【解析】13【详解】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并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一时,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B正确;据此分析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0.某同学收集了一枚邮票,由此推断他研究的

主题是()A.贾思勰B.郦道元C.祖冲之D.张仲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一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

容十分丰富。《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A符合题意;郦

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故B不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著名数学家,故C不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名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31.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同?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法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14材料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2)依据

材料二归纳“秦国新法”的主要作用。材料三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

以下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正音”,“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

原因是什么?【答案】(1)人物:商鞅;学派:法家;核心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使秦国成为了第一大强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规定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原因: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

势【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卫鞅曰:‘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卫鞅”是商鞅;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百家争鸣中法家的主张相同。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学派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封建国家,他们的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潮流,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所以商鞅变法的理论属于法家思想学派。依据所学知识,变法最核心的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2)依据材料

二“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分析归纳可知,“秦国新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国成为了第一大强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3)依据材料三“主欲变北

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分析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中的“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正音指汉语。他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采取的措施是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经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可知,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1532.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下

面我们一起探究他们的历史功绩。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该制度中,皇权有何特点?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此措施起到了

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材料四汉武帝统治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3)材料四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16材料五开凿于初唐(唐618—907年)的莫高

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摘自莫高窟第323窟故事(4)材料五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

域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六“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5)根据材料六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特点: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作用:巩固统一。(2)措施:“推恩令”;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政策:盐铁专卖;作用: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4)目的:寻访金人的

来历。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学生只要能答出“为丝绸之路……基础”,就可得分。学生如有其他表述且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5)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任意一点即可得满分)【解析】【详解】(1)从材料中的图示可得出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特

点是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措施:从图片内容可得出秦朝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巩固统一的角度概括。(2)措施:根据“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可得出是推行”“推恩令”;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3)政策:根据“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可得出盐铁专卖;作用:根据所学,主要从经济与政治的角度概括,可得出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4)目的:根据“该图

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可得出寻访金人的来历。意义:根据所学可概括得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17(5)评价汉武帝:综合以上材料的主旨,可得出汉武帝是一

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