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定时检测案·详解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1 页
  • 大小 588.192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课后定时检测案·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课后定时检测案·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课后定时检测案·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8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9.60 元
/ 1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课后定时检测案·详解答案.docx,共(111)页,588.19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5c56841946798fd8cfafaf65ca89f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后定时检测案检测案11.解析:施莱登和施旺并未提及病毒,A错误;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也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B错误;施莱登、施旺只是提出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但并未提出通过什么方式产生,魏尔肖认为细胞通过分

裂产生新细胞,C错误;根据題意,可以得出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D正确。答案:D2.解析: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并命名,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A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没有涉及多样性,B错误;细胞

学说提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入到细胞水平,C正确;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D错误。

答案:C3.解析:硝化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和叶绿素,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因此能进行有氧呼吸和自养代谢,A、B错误;原核细胞的核区DNA为环状,其上无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其细胞质没有被细胞内的生物膜分隔成“小区室”

,所以没有高度区室化、功能专一化,D错误。答案:C4.解析:生物的遗传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为基础实现的,而细胞内基因的变化导致生物变异,A错误;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多细胞生物依赖于以细胞代谢

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D正确。答案:A5.解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因此没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病毒。答案:B6.解析:所有细胞都

具有细胞膜,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B错误;所有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一定是核糖体,D错误。答案:C7.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不是原核细胞,A正确;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以细胞分裂的方式

进行增殖,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增殖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寄生性细菌内有核糖体,其蛋白质的合成在自身核糖体上进行,C错误;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正确。答案:C8.解析: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但不含藻

蓝素,A错误;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B错误;好氧细菌的DNA和线粒体DNA碱基序列不完全相同,这不能支持内共生学说,C错误;好氧细菌细胞膜的内侧附着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内膜也附着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这支持

内共生学说,D正确。答案:D9.解析: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中,若在物镜10×的视野中均匀分布有大小一致的64个细胞,则换用物镜40×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是64÷42=4个,A正确;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上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左

上方移动,B错误;若高倍镜下看到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向还是逆时针的,C错误;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应该减弱光照,用较小的光圈,D错误。答案:A10.解析: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含有遗传物质-核酸,则都含有C、H、O、N、P元素,A错误;乙原核

生物,不一定有细胞壁,如支原体,B错误;丙具有叶绿体和中心体是低等植物,丙、丁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C正确;丁为自养型生物,根瘤菌不是自养型生物,所以丁不是根瘤菌,可参与N、C等元素的循环,D错误。答案:C11.解

析: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A错误;由图可知,加入3mL放线菌提取液的组可促进铜绿微囊藻生长,而在相同培养时间内,加入9mL放线菌提取液的组的抑藻率大于加入6mL放线菌提取液的组,说明抑藻率与放

线菌提取液浓度不是呈负相关,B错误,C正确;放线菌是异养生物,蓝细菌是自养生物,二者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且题中信息不能体现放线菌的抑藻原理,D错误。答案:ABD12.解析:据题意可知,海蛞蝓含有叶绿素,A正确;海蛞蝓属于动物,动物均属于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B正确、C错误;海蛞

蝓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与绿藻的细胞结构不同,D正确。答案:ABD13.解析:(1)支原体中含有RNA的细胞器是④核糖体。(2)支原体与细菌都是原核生物,区别在于支原体无细胞壁。人是真核生物,据此推测青霉素对细菌的作用位点为细胞壁。作用于核糖体小亚基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可抑

制支原体和细菌的增殖,却不会抑制人体细胞的增殖,是因为真核细胞(人)和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的核糖体(小亚基)不同。(3)MP是原核生物,新冠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生物,二者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支原体有细胞结构,而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真核生物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

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区分,原核生物无细胞核,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即支原体是边转录边翻译,人体内是先转录后翻译。答案:(1)④(2)细胞壁真核细胞(人)和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的核糖体(小亚基

)不同(3)有无细胞结构(支原体有细胞结构,而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支原体是边转录边翻译,人体细胞内是先转录后翻译检测案21.解析:干重状态下,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A错误;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与无机环境中的差别较大,B错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不含有P,C错误;Fe是微量元素,在人体红细

胞中参与构成血红素,D正确。答案:D2.解析: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脂肪、葡萄糖和淀粉只含C、H、O,A选项中核糖核酸和氨基酸都含有N,均

能用15N标记。答案:A3.解析:水是极性分子,带电分子(或离子)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A正确;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是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重要通道,细胞膜上存在多种水通道蛋白,有利于水的吸收,B正确;水的比热容较高,意味着其温度不

容易发生改变,因此农业上低温时可以采取灌深水来预防稻谷减产,C正确;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冬小麦结合水含量上升的原因是一部分自由水转化成结合水,从而有利于抵抗低温冻害,自由水相对含量低于结合水,D错误。答案:

D4.解析:小麦种子晒干主要丢失的是自由水,还存在结合水,而不是没有水分,A错误;脂溶性物质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离子不易透过,说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C错误;无机盐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注意钙、铁、锌等无机盐离子的摄入,D正确

。答案:D5.解析:1~2cm厚的切片太厚,A错误;染色后需使用50%的酒精洗去未与脂肪结合的染液,B正确;图中细胞中的脂肪滴遇苏丹Ⅲ染液呈橘黄色,C错误;实验过程中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需要转动转换器,D错误。答案:B6.解析:人体内Cu2+可以以离子形式存在,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的

渗透压,A正确;细胞中的自由水既能结合和溶解Cu2+,又在Cu2+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一部分,不能作为溶剂,也不能参与物质的运输,B错误;铜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微量元素,可以参与维持机体的渗透压,但积累过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C正确;据题可知,铜在人体内肝、肾、大脑等处过度积累,

最终导致肝、肾衰竭,甚至大脑损伤,所以威尔逊氏症患者可能出现行动迟缓等症状,可使用排铜药物治疗,D正确。答案:B7.解析:小米中含有淀粉等多糖,糖尿病人不适宜过多食用,A错误;钙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赖氨酸属于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C错误;小

米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元素种类的统一性,D正确。答案:D8.解析:生物体内酶等物质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条件(如渗透压、pH等),故输入的营养液必须有适合的渗透压、pH,A正确;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过高,会抑制根的生长,

B错误;一般情况下,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无机盐和水,该物质可通过输导组织运输到叶片;而输入营养液可直接输入到茎的输导组织,运输到树木的各部分,C正确;输液可对移植的大树或生长状况不良的古树进行营养补充,是对移植或其他原因造成植物根系功能损伤的补救措施,D正确。答案:B

9.解析:微量元素含量少,但作用大,锌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功能不可替代,因此是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A正确;ZNG1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与含有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和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B正确;由题意可知,锌被Z

NG1运送到需要与锌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的蛋白质中,这说明细胞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某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C正确;根据题意,ZNG1作为锌的伴侣蛋白,可以运输锌,但锌并不是组成ZNG1的元素,D错误。答案:D10.解析:分析可知,“务粪泽

”即施肥和灌溉,可以保持土壤的肥沃,促进植物吸收无机盐,有利于植物生长,A正确;“早锄”即尽早锄草,其目的是消灭杂草,防止杂草与农作物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B正确;“春冻解,地气始通”其意为立春后,温度升高,土地解冻,土壤中气体开始流通,此

时植物代谢旺盛,自由水/结合水比值升高,C正确;“以此时耕田”是说在上述时间耕地,中耕松土能使土壤含氧量升高,促进根系有氧呼吸,有利于吸收矿质元素,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错误。答案:ABC11.解析:根

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斐林试剂检测豆浆时,结果是蓝紫色,这是斐林试剂的颜色,说明豆浆中还原糖含量过少,用斐林试剂难以检测到,A正确;双缩脲试剂检测梨匀浆时,结果是淡蓝色,这是双缩脲试剂的颜色,说明梨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用双缩脲试剂难以检测到,B正确;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

白质的,如果有蛋白质将会出现紫色,双缩脲试剂中的CuSO4是蓝色,所以不是梨匀浆中的化合物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淡蓝色物质,C错误;分析表中结果可知,双缩脲试剂与豆浆反应后产生紫色,说明豆浆中含有蛋白质,豆浆适宜用做蛋白质检测的生物材料,D正确。答案:C12.解析: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

合物,不同组织和器官含量不一样,A正确;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二者比例的大小与细胞代谢强度有关,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B错误;发生病变的器官,细胞代谢速率往往会发生变化,C正确;磁共振对组织中水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

反映脑组织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变化情况,D正确。答案:B13.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操作步骤3是80℃水浴保温10min,所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菌株甲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2)由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菌株甲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所以实验步骤中,试管A中加入了适量的

缓冲液,那么试管B中也应该加入等量的缓冲液,因此①应该是等量的缓冲液;②步骤应该是两个试管内都加入适量的纤维素液;纤维素本身是非还原糖,但是会被纤维素酶分解为还原糖(葡萄糖),所以③应该是加入检测还原糖的斐林试剂。(3)斐林试剂本身是蓝色,试管A中未加入纤维素酶,所以

没有还原糖生成,因此无论该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试管A溶液都呈蓝色。其中若该纤维素酶能耐受80℃高温,说明试管B中纤维素酶未被80℃高温破坏,因此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还原糖(葡萄糖),因此试管B溶液呈砖红色;若该纤维素酶不能耐受80℃高温,试

管B中纤维素酶被80℃高温破坏,不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还原糖(葡萄糖),因此试管B溶液呈现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即蓝色。(4)食草动物不能分泌纤维素酶,却能吸收大量糖类,主要原因是在食草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分泌纤维素酶,将食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糖类(葡萄糖)。答案:(

1)探究菌株甲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2)等量的缓冲液纤维素液斐林试剂(3)试管A溶液呈蓝色,试管B溶液呈砖红色试管A和试管B溶液均呈蓝色(4)在食草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分泌纤维素酶,将食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糖类(葡萄糖)14

.解析:(1)作为滴灌施肥技术的肥料,需要肥料溶解于水中,所以要求肥料的溶解度高。在生物体内,含N有机物由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2)由于中午气温过高,为了减少水分散失,植物气孔关闭而导致出现午休现象,采用滴灌技

术,植物水分供应充足,可避免植物因蒸腾作用失水过多造成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不足,从而降低“光合午休”的作用。(3)本实验中自变量为N的存在形式,因变量为植物的长势。根据实验原则,可通过以下几种思路进行验证硝态氮的作用。方法一:将该种植物平均

分成两组并编号①②,①组用铵态氮(NH+4)作为唯一氮源营养液进行培养,②组在相同环境加入等量的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的混合营养液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生长状态。方法二:将该种植物平均分成两组

并编号①②,①②组都先用铵态氮(NH+4)作为唯一氮源营养液进行培养,出现异常后,1组加适量硝态氮(NO-3),2组加等量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答案:(1)高核酸、蛋白质、叶绿素(2)采用滴灌

技术,植物水分供应充足,可避免植物蒸腾作用失水过多造成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从而降低“光合午休”的作用(3)答案一:(前后自身对照)配制铵态氮(NH+4)作为唯一氮源营养液培养该植物,一段时间后,观察该植物状态,再向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含有硝态氮(NO-3)的

营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继续观察该植物生长状态。答案二:(两组相互对照)方法一:将该种植物平均分成两组并编号①②,①组用铵态氮(NH+4)作为唯一氮源营养液进行培养,②组在相同环境加入等量的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的混合营养液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生长状

态。方法二:将该种植物平均分成两组并编号①②,①②组都先用铵态氮(NH+4)作为唯一氮源营养液进行培养,出现异常后,1组加适量硝态氮(NO-3),2组加等量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生长状态。检测案31.解析:抗体、胰岛素、Na+载体均是蛋

白质,一定含肽键;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RNA不含肽键。答案:A2.解析: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会出现溶血性贫血,但不是由缺铁引起的,A正确;一分子珠蛋白含有4条多肽链,至少含有4个氨基和4个羧基,B错误;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可能会影响氧气的运输,C错误;酒

精、高温等理化因素可使血红蛋白变性,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并非使其肽键断裂,D错误。答案:A3.解析:肽酶水解肽链末端的肽键,最终将多肽链分解为氨基酸。答案:C4.解析:75%的酒精能让蜷曲、螺旋的蛋白质分子长链舒展、松弛,从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可见75%的酒精破坏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答

案:D5.解析:已知酪氨酸的R基为—C7H7O,将其代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即可写出该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式。所以酪氨酸含有C、H、O、N的原子数分别是9、11、3、1。答案:C6.解析:线粒体膜上有的蛋白质起载体的作用,参与物质运输过程,A正确;类囊体膜上有

行使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如ATP合成酶,B正确;某些蛋白质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蛋白质类激素、受体蛋白等,C正确;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摄取、处理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吞噬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能识别并吞噬抗原,但不

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D错误。答案:D7.解析:在该化合物的脱水缩合过程中,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应为6次,A错误;枯草芽孢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B错误;该化合物加热变性后,肽键不被破坏,因此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

确;该化合物的空间结构主要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有关,D错误。答案:C8.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结冰与二硫键(—S—S—)的形成有关,解冻与氢键断裂有关,都不涉及肽键的变化。答案:C9.解析:因为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

素时不需要用mRNA为模板,A错误;参与形成肽键的氨基与羧基必须是与中心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羧基和氨基,R基上的氨基或羧基不参与肽键的形成,B错误;二硫键不是肽键,形成二硫键后不会导致肽键数目增多,C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若饥饿小鼠被注射该产物后出现低血糖症状,则

说明产物具有生物活性,D正确。答案:D10.解析:CuSO4在检测蛋白质时是与肽键反应,而在还原糖检测时是与氢氧化钠形成氢氧化铜,因此CuSO4在检测饲料中蛋白质与检测生物组织还原糖的实验中作用不同,A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时,羧基会与氨基脱去一分子水形成肽键,而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

羧基,因此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有3H标记,故不能向乙醇梭菌注射被3H标记羧基端的亮氨酸来追踪其蛋白的合成与运输途径,B错误;乙醇梭菌为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与高尔基体,C错误;煮熟饲料中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会改变,但肽

键不会断裂,D错误。答案:BCD11.解析:由题干可知,别构效应可以使血红蛋白易与氧气结合,提高氧合速率,A正确;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连接成肽链,血红蛋白具有4条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1个亚基,亚基之间不通过肽键连接,B错误;别构效应改变

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没有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变性是在理化因素作用下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之失去相应的功能,C错误;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但在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中不含有铁元素,铁元素没有在氨基酸上,D

错误。答案:BCD12.解析:分子伴侣是一类蛋白质,不是由一种基因控制合成的,A错误;分子伴侣能识别并结合不完整折叠或装配的蛋白质,调整这些多肽折叠、转运或防止它们聚集,该过程发生在内质网中,但其本身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分子

伴侣具有特定的结构,能识别异常折叠的蛋白质,正常折叠的蛋白质没有识别位点,C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分子伴侣具有降解异常蛋白质,防止它们聚集的作用,进而影响细胞代谢,D正确。答案:AB13.解析:根据题意,β­AP(β­淀粉样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产生

紫色反应,A正确;由题干信息“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征”,可推测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B正确;据图分析,β­AP分子中的氨基酸数=635-596=39(个),则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8个,C错误;β­AP的

形成过程需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下将APP分解,正常的机体发生病变,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正确。答案:ABD14.解析:(1)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盐藻鞭毛上存在泛素,它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可与微管蛋白形成泛素化蛋白。(2)据图1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鞭毛解聚组

细胞内泛素化蛋白含量增加,由此推测,泛素参与了鞭毛解聚过程。(3)进一步用带有荧光的物质检测盐藻蛋白酶体的活性,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鞭毛解聚组蛋白酶体的活性高于对照组。(4)综合图1和图2说明泛素和蛋白酶体均

参与盐藻鞭毛的解聚过程。(5)据图3分析,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及ATP供能条件下,微管蛋白的肽键断裂,导致鞭毛解聚。(6)人体组织细胞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降解途径,如细胞中的溶酶体途径。答案:(1)氨基酸(2)增加鞭毛解聚(3)高于(4)泛素和蛋白酶体均参与盐藻鞭毛的解聚

过程(5)催化肽键(6)溶酶体途径15.解析:(1)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脱水缩合反应时产生的水来自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蛋白质中的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抗体由2条相同

的H链和2条相同的L链组成,因此含有的肽键数为(550+242)×2-4=1580(个)。(2)根据题中信息,在同一物种中,不同抗体分子的恒定区都具有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说明恒定区C区没有特异性,因此可变区V区有特异性。根据图中抗原的图形及抗体V区

的形状,a能与抗体的V区结合。(3)蛋白质的功能有催化、运输、免疫、信息传递以及参与组成细胞结构等。(4)盐析属物理变化,一般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因此通过盐析从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有活性。答案:(1)氨基和羧基1580(2)V(可变)a(3)催化、运输、信息传递、参与组成细胞结

构(4)有(5)①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A、B,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蛋清液;②对A试管加热,使蛋清变性,B试管不加热;③冷却后,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加1mL0.1g/mL的NaOH溶液,摇匀;再向两支试管分别滴入4滴0.01g/mL的CuSO4溶液,摇匀;④

观察两试管的颜色变化。检测案41.解析:据题干分析,脂类是丛枝菌根中碳转移的主要形式,脂肪酸是脂肪的基本单位,是丛枝菌根中植物根系向真菌供应碳的主要形式,C正确。答案:C2.解析: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被水解,可直接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A正确;输液中加入葡萄糖的主要目

的是作为能源物质为人体供能,B错误;细胞中的葡萄糖可被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正确;组织中的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反应,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D错误。答案:AC3.解析:几丁质由N­乙酰葡萄糖胺聚合而成,组成元素一定包

括C、H、O、N,而糖原只有C,H、O,A错误;几丁质是一种多糖,属于生物大分子,而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B错误;斐林试剂能与还原糖水浴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几丁质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不

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因而知道几丁质不是还原糖,C正确;几丁质是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的一种多糖,不是储能物质,D错误。答案:C4.解析: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氧化分解时,脂肪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因此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

能物质,A正确;人体虽然很难消化纤维素,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适当摄入纤维素,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身体健康,B错误;性激素属于脂质,性激素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发育的作用,故脂质激素调节人体生理活动,C正确;根据膳食指南,适量摄入糖类、脂质,同时配合合理运动,这样的生活习惯利于健康,D正确。答

案:B5.解析:题图所示为核苷酸的组成,甲是磷酸,乙是五碳糖,丙是含氮碱基。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DNA中的含氮碱基只有四种。病毒中的核酸只有一种,所以组成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只有四种。答案:D6.解析:HIV是RNA病毒,其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糖核酸,A错误;线粒体

为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DNA也能指导线粒体中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RNA,不能运输氨基酸,tRNA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C错误;酶的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少数

RNA能降低某些细胞代谢所需的活化能,D正确。答案:D7.解析:腺嘌呤、鸟嘌呤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可作为DNA复制的原料。鸡蛋清、花生油、白糖都是非细胞结构,不含嘌呤碱基,而猪肝是细胞结构,含有嘌呤碱基。答案:D8.解析:核糖核酸酶属于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C、H、O、

N四种元素,而核糖的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A错误;肽链能折叠是由于氨基酸之间能形成氢键和二硫键等,B正确;肽链的折叠与氨基酸排列顺序有关,即和R基有关,C正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氨基酸的排序信息储存于基因的

碱基顺序中,D正确。答案:A9.解析:多肽链盘曲、折叠时能够形成氢键,A正确;水分子之间可以通过氢键相互作用,B正确;tRNA通过氢键维持其局部环状结构,C正确;DNA一条链上相邻核苷酸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D错误。答案

:D10.解析:磷脂是以碳链为骨架构成的有机物,但不是多聚体,A错误;葡萄糖形成淀粉时会脱去水分子,但并不能释放能量,因此不能合成ATP,B错误;RNA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

错误;蛋白质多样性取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氨基酸的种类相同,但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不一定相同,D正确。答案:D11.答案:A12.解析: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很多的中间产物

和终产物,可能使其有机物种类增加,A错误;由题意可知,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结构一致,淀粉的结构与单糖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关,故人工合成淀粉与天然淀粉中单糖的连接方式相同,B正确;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

的外骨骼中,不能作为能源物质,C错误;人工合成淀粉,可不依赖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这样可减少耕地使用,进而降低化肥、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答案:AC13.解析:因为豆固醇能抑制肠黏膜对胆固醇的吸收,因此,豆固醇可以作为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药物,A正确;胆固醇的组成元素只有C、H

、O,糖类的组成元素也基本只有C、H、O,而磷脂的组成元素是有C、H、O、N、P,又知豆固醇与胆固醇相似,据此可推测,豆固醇与糖类的组成元素相同,B错误;肠道能吸收胆固醇,不能吸收豆固醇,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的体现,C正确;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物质,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

吸收,因此在补充钙的同时可以补充维生素D,D正确。答案:ACD14.解析:从图示过程可以看出,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故长期摄入过量糖时,图示过程会加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其产物是丙酮酸、少量[H]和ATP,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过程①的酶;图示表示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糖代谢产生一种非常重要的二碳化合物,经复杂变化可以用于合成脂肪酸,而酒精是某些植物或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代谢产物;糖尿病病人葡萄糖氧化分解能力下降而细胞供能不足,机体感觉饥饿,故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增加。答案:ABD

15.解析:(1)分析图1可知,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情况是:糖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多,两者的含量变化相反,故糖类和脂肪是相互转化的。(2)油料种子萌发初期,大量脂肪转变为葡萄

糖和蔗糖,糖类的氧元素含量高于脂肪,所以脂肪转变为糖时,需要增加氧元素,干重会增加。(3)谷类种子含有较多的淀粉,油料种子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对于同质量的淀粉来说,脂肪含有更多的H,而含O较少,所以以脂肪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原料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要大于以淀粉为原料时的比值。实验思

路:分别检测这两组种子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并比较两组比值的大小。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低(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高)的

一组为谷类种子;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高(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低)的一组为油料种子。答案:(1)两者的含量变化相反(2)糖类的氧元素含量高于脂肪,萌发初期大量脂肪转变为葡萄糖和蔗

糖,导致种子干重增加(3)分别检测这两组种子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并比较两组比值的大小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低(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高)的一组为谷类种子;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高(或CO2释放量和O

2消耗量的比值低)的一组为油料种子检测案51.解析:内质网是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状结构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A错误;细胞骨架是由蛋

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

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C错误;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等结构,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是被动运输,被动运输是跨

膜运输方式,D错误。答案:B2.解析:物质①为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精子与卵细胞进行受精时离不开物质①的识别作用,A正确;物质③为蛋白质,不一定是载体蛋白,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质③的种类和数量,B错误;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够支撑细胞膜,锚定细胞器,具有维持细胞形态

等生理功能,C正确;神经细胞释放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依赖于物质②和部分物质③的流动性,D正确。答案:B3.解析: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没有脂肪,A错误;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主要

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中进行,B错误;植物细胞之间信息交流不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而是通过胞间连丝,C错误;葡萄糖需要载体才能穿过细胞膜,而肌细胞呼吸作用需要葡萄糖,所以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

载体蛋白,D正确。答案:D4.解析: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A正确;脂筏模型认为,细胞膜上存在单一组分相对富集的区域,推测可能帮助相关的细胞代谢活动高效进行,B正确;脂筏模型中存在相对有序的脂相,并未否定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仅进行了补充,C错误;图中膜蛋白

以不同形式镶嵌在细胞膜上,与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一致,D正确。答案:C5.解析: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并作用于组织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与结合都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B、D不符合题意;成熟的

高等植物细胞放入浓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属于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并没有携带信息,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C符合题意。答案:C6.解析:核膜是双层膜,一层膜2层磷脂分子,故核膜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核孔是核质

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代谢旺盛的细胞其核孔数量较多,A正确;人体上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没有分裂能力,细胞内只有染色质没有染色体,B错误;细胞质是细胞的代谢中心,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

制中心,C错误;黑白两种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植实验表明,美西螈的性状取决于细胞核,D错误。答案:A7.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而核孔复合体位于核膜上,因此也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A正确;核孔是核内外物质的运输通道,某些小分子和大分子

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出细胞,B错误;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会影响其功能,因此可能会影响mRNA运出细胞核,C正确;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D正确。答案:B8.解析:两

种伞帽的不同是因为基因不同,A错误;伞藻中的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但不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B错误;由实验可知,新长出的“帽”的形状只与“足”的种类有关,C正确;据实验可知,无法确定行使遗传物质功能的是染色体,D错误。答案:C9.解析:分析题干可知,被镶嵌进去的是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

功能的物质。细胞膜上磷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脂蛋白没有识别功能;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在一起构成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因此被镶嵌的物质很可能是多糖和蛋白质;胆固醇和多糖都不具有识别功能。答案:B10.解析:核膜是双层膜结构,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A错误;分裂期形成许多带放射性的单层小

囊泡,说明小囊泡是核膜裂解形成的,应该是分裂前期,B正确;在分裂末期形成子细胞核膜,而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分裂后期,C错误;题干中单层小囊泡是核膜裂解形成的,最后单层小囊泡相互融合以重建核膜,不具有运输大分子的功能,D错误。答案:B11.解析:分子转子能在细胞膜上钻孔,说明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A正确;药物通过钻的孔进入细胞说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分子转子是光驱动的,不需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C错误;温度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故改变温度会影响分子转子的钻孔效率,D正确。答案:C12.解析:古细菌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A错误;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作用,B正确;古细菌的插管结构连接着不同的细胞,允许信息分子通过,故插管结构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C正确;古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插管结构从外界

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正确。答案:BCD13.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而核孔蛋白的合成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结构,A错误;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代谢旺盛,在代谢旺盛的

细胞内,核仁的体积较大,核孔数量较多,B正确;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进出,但不是自由通过,这种跨膜方式是耗能的,C错误;衰老的细胞中,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变深,核孔数目减少,D错误。答案:ACD14.解析: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能被相应的蛋白酶水解

,说明HIF1α属于蛋白质,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A错误;EPO增多时,红细胞增加,但红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已高度分化,不能继续分裂,故不存在细胞周期,B错误;HIF1α属于蛋白质,其合成需要信使RNA作为翻译的模板

,需要转运RNA运输氨基酸,需要核糖体RNA组成核糖体,作为翻译的场所,C正确;HIF1α与ARNT结合物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答案:ABD15.解析:(1)构成红细

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ATP供能,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

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2)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或清水)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可知,试剂甲处理后由于缺少E、F蛋白质,红细胞影的形状变得不规则,因此判断E、F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

。(3)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内质网,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信息交流无氧主动运输(2)蒸

馏水(或清水)E、F(3)内质网流动16.解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催化等功能。(2)通过图2可以看出,该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等,功能中显示PLS也不只具有细

胞膜蛋白质的功能,故PLS是细胞膜碎片的观点不对。(3)①由图3可以看出,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比较,促进细胞迁移,PLS增多,抑制细胞迁移,PLS减少,故PLS的形成与细胞迁移有关。②由“细胞沿迁移路径形成的PLS,其荧光

在形成初期逐渐增强”推测迁移细胞可主动将细胞中的蛋白质运输到PLS中。③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说明PLS能被后续细胞摄取;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许多物质的功能。(4)由题意分析,可知PLS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

流有关。答案:(1)磷脂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催化(2)不只是来自细胞膜,也不只具有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3)①促进细胞迁移,PLS增多(抑制细胞迁移,PLS减少)②PLS③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溶酶体(4)信息交

流检测案61.解析:溶酶体的作用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病菌,A错误;线粒体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作用的二三阶段,第三阶段释放大量能量,合成大量ATP,B正确;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加工车间

和脂质的合成车间,C错误;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由内质网发送来的蛋白质,D错误。答案:B2.解析:内质网是一个单层膜的管道系统,是细胞内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A正确;液泡中的液体叫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

质等物质,与维持渗透压(或细胞形态)密切相关,B正确;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C错误;线粒体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嵴可以增大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D正确。答案:C3.解析:内质网能对多肽进行加工,高尔基体则是参与最终产物(蛋白质)的形成

,所以由“分子伴侣”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可推知“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内质网中。答案:A4.解析:①为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A错误;②为高尔基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包装和分泌,B正确;RNA主要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产生,穿过③(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而R

NA聚合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穿过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参与转录,二者穿过核孔的方向相反,C错误;④处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和⑤处游离的核糖体都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D正确。答案:BD5.解析: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光合色素,

而线粒体内膜上不含光合色素,A错误;高尔基体膜可通过囊泡的生成和融合转化成细胞膜,B正确;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能为多种代谢酶提供附着位点,C错误;不同生物膜的相互识别主要与蛋白质分子有关,D错误。答案:

B6.解析: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由题干信息“胃蛋白酶可在胃的酸性环境中被切除一段多肽后转化为胃蛋白酶,发挥消化作用”可知胃蛋白酶原无活性,从而可以避免细胞自身被消化,A正确;胃蛋白酶原为分泌蛋白,所以其合成起始于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B正确;核糖体合成肽链后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对来自内质网的不成熟的蛋白质进行修饰和加工,不是分泌蛋白,C错误;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是单层膜结构,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再加工形成成

熟的蛋白质,然后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并与细胞膜融合完成分泌,D正确。答案:C7.解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逆时针,则装片中细胞内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也为逆时针,A正确;用黑藻幼嫩小叶进行细胞质流动的观察时,因为细胞内含

有便于观察的叶绿体,故不需要进行染色,B错误;图中叶绿体绕液泡进行定向循环流动,C错误;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叶绿体的运动作为参照物,D错误。答案:A8.解析:比较眼虫叶绿体中DNA与蓝细菌的遗传物质中的碱基序列,可支持内共生假说

,A不符合题意;探究眼虫的叶绿体由几层膜包裹及其膜成分与蓝细菌细胞膜成分的差异,可支持内共生假说,B不符合题意;叶绿体内部分蛋白质受自身基因组调节,大部分蛋白质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体现的是细胞核与叶绿体的联系,不支持内共生假说,C符合题意;探究眼虫进行光合作用时是否有CO2的固定和O2的产生,与

蓝细菌相似,可支持内共生假说,D不符合题意。答案:C9.解析:据图分析可知,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P2为叶绿体,S2为除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P3为线粒体,S3为除叶绿体、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P4为核糖体,S4为除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S1包括S2和P2,S2包括S3和P3,S3包括S4和P4。ATP可以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产生,即在P2、P3、S1~S4中均可产生,A错误;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即P1

、S1、S2、P2和P3中,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核糖体,所以P2、P3、P4和S1、S2、S3均能合成相应的蛋白质,C正确;P4中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错误。答案:C10

.解析:由题意可知,未正确折叠的多肽链会通过易位子从内质网腔运回细胞质基质,A错误;经内质网正确加工后的蛋白质通过囊泡运送到高尔基体,B错误;易位子和核膜上的核孔相似,都是物质进出的通道,都能识别所运输的物质,C正确;该过程能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和核糖体、内质

网等细胞器的分工合作,D正确。答案:AB11.解析:据图可知,前体蛋白进行跨膜运输之前需要先解折叠为松散结构,有利于跨膜运输,其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A正确;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内加工成熟的过程需要相关蛋白酶水解,并切除

信号序列,B正确;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选择性地进入线粒体中,并不是直径小于转运通道直径就可进入,C错误;前体蛋白信号序列与受体识别的过程没有体现生物膜之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答案:CD12.解析: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其中能量可以储存在NADPH和

ATP中,A错误;据图1可知,弱光条件下,叶绿体会汇集到细胞顶面,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保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而强光条件下,叶绿体移动到细胞两侧,以避免强光的伤害,B错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类、分化以及物质的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处理破坏细胞内的

微丝蛋白(细胞骨架成分)后,叶绿体定位异常,可知叶绿体的定位与微丝蛋白有关,因此可推测叶绿体的移动是沿着微丝蛋白(细胞骨架)进行的,C正确;由于CHUP1蛋白缺失型拟南芥的叶绿体分布和野生型不同,所以CHUP1蛋

白和光照强度在叶绿体与肌动蛋白结合及其移动定位中起重要作用,D正确。答案:CD13.解析: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结构,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正常酵母菌细胞中来自内质网的分泌泡与高尔基体的特定部位结合,能定向与高尔基体的膜相融合,B正确;突变型酵母菌至少有25个基因与囊泡的定向运输有关,这

些酵母菌在25℃时分泌功能正常,因此分泌突变体A、B的差异,可能是温度升高后,与囊泡运输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异常,C错误;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可观察35℃条件下培养的正常酵母菌蛋白质的分

泌过程,D正确。答案:BD14.解析:(1)结构⑧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中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因此其参与构成的图甲中结构有①核膜、③高尔基体、④细胞膜、⑥内质网、⑦线粒体,它们共同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组成虽然相似,但功能各有

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的差异导致的。(2)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图甲中不会受到损伤的细胞器是中心体和核糖体,因为这二者的结构中不存在磷脂,因而不受影响。(3)图乙中A为核膜,其所在的细胞结构为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

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4)结构D能吸收氧气,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为线粒体,当其出现异常后,可能被E溶酶体分解。结构E溶酶体作为细胞中的消化车间,还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的功能,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因此溶酶体被称为细胞的消化车间。(5)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

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和细胞膜,该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之间需要通过囊泡传递,即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首先需要进入到内质网中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以囊泡的形式释放出来并与高尔基体融合,此时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增加,随着蛋白质在高尔

基体中再加工完成,成熟的蛋白质以囊泡的形式脱离高尔基体,此时高尔基体的膜面积恢复正常,携带成熟分泌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同时以胞吐方式将分泌蛋白分泌出去,此时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整个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膜面积不

变,细胞膜膜面积变大,据此绘图如下:答案:(1)①③④⑥⑦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2)中心体和核糖体(3)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4)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消化车间(5)15.解析:(1)分泌蛋白、细胞膜上的

膜蛋白以及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在核糖体合成后,均需要经过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与运输,并由线粒体提供能量,这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2)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作用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从图中可知,在M6P受体的作用下,来自高尔基体的蛋白质

成为溶酶体酶,若要使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在细胞内积累,需要减少溶酶体酶的数量,因此可通过抑制M6P受体基因的表达来实现。(3)该实验目的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组成型分泌途径不受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的数

量影响;可调节型分泌途径需要借助细胞膜上信号分子(受体蛋白),并且受血糖浓度升高的刺激才能分泌,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为外界刺激,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的有无,甲组加入的是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为实验组,则乙组为对照组,应该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实验因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

,若胰岛素只存在可调节型分泌途径,则一定时间内两组培养液都可检测出相同量胰岛素;若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则只在乙组培养液检测出胰岛素;若胰岛素存在两种分泌途径,则甲组可检测到较少胰岛素,乙组可检测到较多胰岛素。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分工与合作(协调配

合)(2)抑制(3)等量生理盐水甲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检测案71.解析: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且0.3g/mL的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因此会发生质壁分离,只是显微镜下不易观察质壁分离的现象,A错

误;用低倍镜就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不需要使用高倍镜,B错误;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置于0.3g/mL蔗糖溶液时,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加,C正确;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液体浓度等于

外界液体浓度,D错误。答案:C2.解析: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将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因此②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A正确;将

溶液换为清水后,细胞会吸水变大,可发生②到①的变化,B正确;因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因此将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图②中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液体是蔗糖溶液,C正确;水分子进出细胞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D

错误。答案:D3.解析:c~d段细胞体积增加,说明b~c段细胞没有死亡,水分子进出平衡,A错误;细胞无论是发生质壁分离还是复原过程中,水分子跨膜运输都是双向的,B错误;与b点相比,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失水,故b点比a点时细胞液的渗透压更大,C错误;e时细胞的相对值大于a时细胞的初始

大小,说明细胞吸水,则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D正确。答案:D4.解析: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人体内Ca2+可通过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钙在离子态下易被吸收,A正确;Ca2+通过肠上皮细胞腔侧膜Ca2+通道

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能量,B正确;Ca2+通过Ca2+­ATP酶从基底侧膜转出细胞,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Na+­Ca2+交换的动力来自于Na+的浓度差,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答案:D5.解析:由图中Ⅰ、Ⅲ可知,加

入ATP水解酶抑制剂,叶组织中Cd2+相对含量下降,说明细胞吸收Cd2+存在主动运输,A正确;由图中Ⅰ、Ⅳ可知,加入K+通道抑制剂,叶组织中Cd2+相对含量基本未发生改变,说明K+通道蛋白不参与吸收Cd2+,B正确;由图中Ⅰ、Ⅱ可知,加入Ca2+通道抑制剂,

叶组织中Cd2+相对含量下降,说明Ca2+通道蛋白参与吸收Cd2+,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跨膜转运,无需与通道蛋白结合,C错误;Ca2+与Cd2+竞争Ca2+通道蛋白,若增加Ⅰ组培养液的Ca2+含量,可能降低Cd2+吸收量,D正确。答案:C6.解析:由题意“离子泵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

膜运输离子”可知,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呼吸速率下降,生成的ATP减少,使主动运输过程减弱,因此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

的速率,C正确;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导致载体蛋白因变性而失去运输物质的功能,所以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答案:C7.解析:大型胞饮作用有膜的融合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内吞物被降解后的产物只有部分能被细胞回收利用,B错误;质膜形成皱褶

的过程需要细胞骨架发挥作用,C正确;该过程需要细胞识别,因此细胞通过大型胞饮作用摄入物质具有选择性,D错误。答案:BD8.解析:由题干信息知,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单个水分子通过渗透进入植物细胞不属于水分集流,A正确;水分集流通过水孔蛋白是易化扩

散,不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B正确;液泡中有大量的水分子,成熟植物细胞液泡体积很大,结合集流概念可推测在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存在水孔蛋白,C错误;结合干旱时植物气孔关闭和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的作用可

推知,干旱环境和某些植物激素可诱导水孔蛋白基因表达,D正确。答案:C9.解析:精确测定植物细胞的渗透压有利于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定量使用,避免造成烧苗现象,A正确;仅3、4组植物细胞的细胞液大于该蔗糖溶液,细胞吸水,B正确;3、4组植物细胞放入该蔗糖溶液中吸水,由于细胞

壁的支持作用,细胞内外渗透压可不相等,C错误;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主要与液泡有关,其中溶解有糖类、蛋白质、无机盐和色素等物质,D正确。答案:C10.解析:图1丙区域表示原生质体,乙区域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

的蔗糖溶液,A、B错误;由图2柱形图可知,用0.45g·mL-1蔗糖溶液处理的装片,细胞失水量更大,图1乙区域平均面积更大,丙区域平均面积更小,C正确;H值可反映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H值越小,细胞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D错

误。答案:C11.解析:TMD部分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区域,NBD位于细胞内,因此TMD亲水性氨基酸比例比NBD低,A错误;由图示可知,化疗药物通过ABC转运蛋白排出,消耗ATP释放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物质转运过程中,ABC转运蛋白

作为载体蛋白,其构象会发生改变,C正确;肿瘤细胞中ABC转运蛋白基因大量表达,可形成大量ABC转运蛋白,能迅速把进入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排出,因此使其耐药性增强,D正确。答案:BCD12.解析:质子泵与通道蛋白

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A正确;据图可知,K+通过通道蛋白顺浓度运输到胃腔,属于协助扩散方式,H+通过质子泵逆浓度进入胃腔,属于主动运输方式,B错误;质子泵转运离子所需的ATP可以由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供给,C错误;K

+只能少量通过通道蛋白运输到胃腔,通道蛋白能控制K+通过细胞膜,D错误。答案:BCD13.解析:根据图1可知,实验后培养液的浓度变大,说明植物对该种离子的吸收量少,反之,则吸收量大,图示中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说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而根细胞

对水分的吸收不具有选择性,所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和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过程,A正确;根据图1可知,水稻对SiO2-3吸收量大,导致实验后其离子浓度小于初始浓度,而番茄对SiO2-3吸收量小,导致实验后其离子浓度高于初始浓度,不同细胞吸收同一离子的速率与细胞膜

上运输该离子的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所以水稻根细胞膜上运输SiO2-3的载体平均数量可能比番茄多,B错误;图2中A点时,氧气浓度为0,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故离子吸收由无氧呼吸供能,C正确;图1中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SiO2-3浓度,说明同一

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体现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D正确。答案:ACD14.解析:(1)据图2判断,葡萄糖进入肾近端小管细胞内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葡萄糖出近端小管细胞需要载体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

扩散。这两种运输过程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据图2可知近端小管细胞膜两侧的钠离子浓度差和近端小管细胞膜上的SGLT数量影响了肾近端小管细胞从原尿中重吸收葡萄糖。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超过了肾脏重吸收的能力时,尿中就会出现大量葡萄糖,同时导致

重吸收水减少,最终导致尿量增加。(3)①SGLT2是一种低亲和力、高转运能力的转运蛋白,可完成原尿中约90%葡萄糖的重吸收,所以在图1中①位置;SGLT1是一种高亲和力、低转运能力的转运蛋白,可结合原尿中剩余的少量的葡萄糖,因此SGLT1位

于②段。②SGLT2是重吸收葡萄糖的载体,则SCLT2的含量及转运能力增加,会使患者的高血糖症状加剧。③SGLT2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SGLT2的功能,则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随尿液排出,从而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S

GLT1除少量分布于肾脏近端小管外,还大量存在于小肠、心脏等多个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从肠道吸收葡萄糖,部分抑制SGLT1可以减少肠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大大减少不良反应。答案:

(1)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选择透过性(2)近端小管细胞膜两侧的钠离子浓度差近端小管细胞膜上的SGLT数量多(3)SGLT2SGLT1加剧肾(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肠道细胞15.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Na+和Cl-的运输需要借助载体蛋白,同时逆浓度梯度运输,为主动运输。钠离子和氯离子

进入表皮细胞后储存在液泡中,从而避免高盐对其他细胞的影响。(2)由题干信息可知表皮盐泡细胞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同时细胞内无叶绿体,则细胞膜表面钠离子和氯离子载体蛋白含量较多,由于细胞不能产生有机物供能,故所需能量只能通过其他细胞转运的葡萄糖分解提供,故葡萄糖转运蛋白含量

也较多(细胞内无叶绿体,营养依靠外部细胞),所以D更可能是藜麦的盐泡细胞。(3)①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ATP,故ATP为自变量(细胞呼吸条件),所以甲组应给予正常呼吸条件,乙组应完全抑制其细胞呼吸或者抑制ATP的形成;②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植株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吸收速率

,若乙组植株根系对钠离子、氯离子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或基本不吸收,则说明其吸收盐分的方式为主动运输。(4)可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转入受体细胞,或用基因测序法进行检测。通过大面积种植多种耐盐植物,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减缓土壤盐碱化程度、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提高生物多样性。答案:(1)主动运输液泡(2)D三种载体蛋白的含量均相对较高(3)细胞呼吸抑制剂(或阻断ATP产生的物质)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或基本不吸收(4)用耐盐基因制作成的探针进行DNA分子杂交(或用该探针进行R

NA分子杂交)基因测序、PCR等经济价值:通过大面积种植多种耐盐植物,提高土地利用率;生态价值:减缓土壤盐碱化程度、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提高生物多样性检测案81.解析:溶菌酶催化细

菌的细胞壁降解,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够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二者都利用了酶的作用,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B不符合题意;FeCl3是无机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C不符合题意

;利用水浴加热促进DNA与二苯胺的显色没有涉及催化作用,所以没有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D符合题意。答案:D2.解析: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感冒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降低,A错误;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溶菌酶

能够溶解大多数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B正确;洗衣时,加少许白醋后pH值降低,这会使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高温易使酶失活,但冷水会使酶活性下降,用冷水洗涤去污效果比温水效果差,D错误。答案:B3.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ab段表示酶所降低的活化能,A正确;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条件,细胞代谢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B错误;酶具有专一性,蛋白质可以被蛋白酶水解,唾液淀粉酶不能水解蛋白质,若图中的底物是蛋白质,则酶是蛋白酶,C错误

;酶在化学反应前后,质和量不变,在化学反应中能重复利用,D错误。答案:A4.解析:酶的本质是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都具有催化的功能。据题意可知,该酶中的蛋白质除去,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

同的催化活性,说明剩余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即这些RNA也是酶,A符合题意。答案:A5.解析:在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实验结论更可靠,A正确;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产

物主要为麦芽糖,所以该实验中的酶促反应速率不能用单位时间内葡萄糖的产生量表示,B错误;当NaCl浓度在0.05~0.25mol/L范围内时,酶促反应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其对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有促进作用,当N

aCl浓度为0.30mol/L时,酶促反应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NaCl抑制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水解,C错误;NaCl溶液提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速率的最适浓度范围为0.10~0.20mol/L范围内,想要确定NaCl的最适浓度,需要设置更小梯度的Na

Cl浓度,D错误。答案:A6.解析:ATP中含有腺嘌呤、核糖与磷酸基团,故元素组成为C、H、O、N、P,A正确;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合成ATP,B错误;ATP合成过程中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C正确;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可直接

为细胞提供能量,D正确。答案:B7.解析: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来自光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A错误;ATP­ADP循环,使得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但ATP和ADP的含量

均较少,B错误;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C正确;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D错误。答案:C8.解析:肌肉收缩过程中需消耗能量,ATP使肌肉中的能量增加,肌纤维形状改变,是吸能反应,A错

误;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形成③(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呼吸作用,即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细胞内的吸能反应所需能量主要是由③断裂后直接提供,②断裂也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②

和③都断裂后所形成的产物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D正确。答案:D9.解析:据图可知,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能够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说明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可能具有类似结构,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

改变酶的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两者的作用机理相似,B正确;据图可知,实验2的自变量包括温度、酶的种类,不包括抑制剂种类,抑制剂的种类和PPO用量是无关变量,C错误;图2中,各温度条件下酶B剩余量都最少,与底物结合

率最高,所以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催化效率更高,D正确。答案:C10.解析:由甲、乙物质中的核糖和腺嘌呤组成的结构称为腺苷,A正确;反应①ATP水解常与吸能反应相联系,反应②ATP合成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反应②ATP合成可以发生在

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Pγ、Pβ)以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故用32P标记Pα的甲(ATP)作为RNA合成的原料,可使RNA分子被标记,D正确。答案:B11

.解析:由于①④组条件只有温度不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检测指标为半乳糖醛酸的量,A正确;①②③组自变量为离子的种类,因变量为半乳糖醛酸的量,且三组结果不同,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离子影响,B正确;喷施Mn2+制剂,半乳糖醛酸增多,能促进果实的软化和成熟脱落,缩短

果实成熟期,C正确;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答案:ABC12.解析: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S酶催化CTH和CU两种底物的结合中心位置相同,但这仍然说明S酶具有专一性,A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非提供活化能,B

错误;酶在化学反应前后性质不变,S酶结合中心的结构发生变化时,不会发生肽键的断裂,C错误;为进一步探究SCTH不能催化CU水解的原因是SCTH失去活性,还是出现空间结构的固化,可增加SCTH催化CTH反应组,检

测反应产物的生成量。如果SCTH能催化CTH水解,那么酶没有失活,即SCTH出现空间结构的固化,如果SCTH不能催化CTH水解,则SCTH失活,D正确。答案:ABC13.解析:(1)据曲线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

度和消化酶的种类。从酸碱度和温度角度考虑,实验过程中提取的消化酶可置于最适pH和低温条件下保存。(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饲养泥鳅时可用来提高其产量的措施有:将饲养水温控制在35~55℃,对于饲料的选择应以淀粉类饲料为主,因为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3)①

由于实验是验证Cd2+会使淀粉酶的活性降低。因此取A、B两支试管均先加入等量从泥鳅体内提取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往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含Cd2+的溶液,B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②由于Cd2+会使淀粉酶的活性降低,而A试管中为一

定量的含Cd2+的溶液,B试管中为生理盐水,因此A试管中淀粉的分解量较少,A组试管中的蓝色明显比B组试管中的深。答案:(1)温度和消化酶的种类最适pH和低温(2)饲养水温控制在35~55℃,并且多投放淀粉类饲料(3)①一定量的含Cd2+的溶液②A组试管中的蓝色

明显比B组试管中的深(或A组试管中显现蓝色,B组试管中不显现蓝色)14.解析:(1)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2)题图中温度和铜离子浓度是实验中人为改变的量,属

于自变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产生的铵根离子减少,说明脲酶的活性降低。图中显示,脲酶在50℃时活性最高,所以作用的最适温度范围是40~60℃。为了进一步探究脲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在不加入铜离子(或铜离子浓度一定)的情况

下,在温度为40~6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测定尿素分解速率,尿素分解速率最高时的温度为脲酶作用的最适温度。(3)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脲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被测者口服用14C标记的尿素,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会产生脲酶,则尿素

会被分解成NH3和14CO2,则其呼出的气体中含有14CO2。答案:(1)蛋白质(2)温度和铜离子浓度降低40~60在不加入铜离子(或铜离子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在温度为40~6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测定尿素分解速率(3)核糖体幽门螺杆菌会产生脲酶,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NH3和14C

O2,如果检测到被测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14CO2,则说明被测者被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案91.解析:丙酮酸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不符合题意;人体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的转化是指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B、C不符合题意;人体细胞只有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时才能产生CO2,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D符合题意。答案:D2.解析:植物在黑暗中有氧时可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散失、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除

了最高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B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CO2和H2O、CO2和酒精,某些组织或器官是乳酸,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D正确。答案:C3.解析:甲中能进行有氧呼吸,

根据呼吸作用的方程可知,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其氧元素来自葡萄糖和水,A正确;由题意可知,甲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乙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丙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乙反应结束后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

钾检测,呈灰绿色,B正确;甲(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和乙(只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前者释放的能量多与后者,C错误;丙中葡萄糖无消耗,说明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D正确。答案:C4.解析:O2消耗量与CO2生成

量可以简便、准确地测定,若二者比值等于1,则小麦种子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若比值为0,则小麦种子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若比值在0~1之间,则小麦种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答案:D5.解析: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能加快乙醇产生的速率,而

乙醇最大产量由反应底物(葡萄糖)的多少决定,A错误;实验过程中,随着底物的消耗等,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可能是先增大后减小直至逐渐停止,B正确;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可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是否有乙醇的生成,C正确;

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乙瓶的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表明酵母菌已产生了CO2,D错误。答案:AD6.解析: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呼吸作用减弱,因而可以保存更长时间,A正确;泡菜的制作主要利用了乳

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原理,B正确;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微生物的繁殖,C错误;低温、低氧、适湿等条件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保鲜,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D正确。答案:C7.解析:比赛时耗能大,糖类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肌肉细胞摄取葡

萄糖速率增加,用于进行细胞呼吸,为机体提供能量,A正确;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与O2结合,释放大量能量,结合A可知,呼吸速率增加,第三阶段速率也加快进行,B正确;此时肌肉细胞内的ATP消耗较大,但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ATP含量不会明显减少,C错误;

有氧呼吸将有机物的化学能大部分转化为热能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D正确。答案:C8.解析:干燥处理后,种子中自由水含量减少,结合水基本不变,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将下降,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存该生物的种子,防止该生物灭绝,可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因此保存该生物的种子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措施之一,B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呼吸速率,因此低温保存的原理是抑制呼吸酶活性来降低呼吸速率

,C正确;储存种子时,氧气浓度应适量降低,以降低有氧呼吸的速率,但是过低后,无氧呼吸会增加,种子内有机物的消耗速率不会减小,反而增大,D错误。答案:D9.解析: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下

分解,说明丙酮酸脱氢酶是在线粒体内发挥作用的,A错误;丙酮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反应过程释放出少量能量,B错误;由题意可知,维生素B1缺乏导致TPP减少,TPP减少导致丙酮酸脱氢酶发挥作用减弱,但丙酮酸脱氢酶发挥作用不是在细胞呼吸第

一阶段,C错误;TPP合成不足导致丙酮酸脱氢酶发挥作用减弱,即有氧呼吸减弱,所以在有氧条件下可导致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D正确。答案:D10.解析: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肌肉收缩最初的能量应来自于细胞中的

存量ATP直接水解提供能量,A正确;肌肉收缩5秒后细胞中的存量ATP不为0,且细胞内的B和C两种方式还会产生ATP,所以细胞中的ATP总量不为零,B错误;C途径为有氧呼吸可以持续为人体提供能量,所以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主要是提高C途径的能力,C正确;B途径为在短时间内可以提供能

量但无法持续供能的过程,应是人体内辅助能量补充的无氧呼吸,所以B途径中还会产生乳酸,导致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D正确。答案:B11.解析:由题图可知,图示为线粒体内膜发生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能最多的阶段,A正

确;在电子传递链中,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生成水,B正确;据图可知,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之间的腔内,C错

误;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建立膜两侧H+浓度差,使能量转换成H+电化学势能,进而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D正确。答案:ABD12.解析:酒精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A错误;参与线粒体融合的Mfn1蛋白减少,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导致肌无力

,B正确;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剧烈运动时,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只有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正确。答案:BCD13.解析: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结合“已知细胞色素

C参与的反应消耗氧气”进行分析,推测细胞色素C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能量代谢存在异常,B正确;c组(葱白提取物处理组)细胞色素C的相对表达量大于b组(模型组),而细胞色素C可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因此,可推测葱白提取物有助于模型

鼠的细胞呼吸,C正确;PGC­1α基因表达可促进模型鼠细胞呼吸,D错误。答案:BC14.解析:(1)有氧条件下,根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水是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为C6H12O6+6H2O+6O2――→酶6CO

2+12H2O+能量。可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或氧气消耗量来表示呼吸速率。(2)为了避免氮素在栽培基质中的累积影响实验结果,每次进行氮素形态处理前要对栽培基质浇灌大量清水。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核桃幼苗根

系呼吸速率先上升后下降。由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与单独施用NO-3­N相比,单独施用NH+4­N的核桃幼苗根系呼吸速率更快。(3)要提高根系细胞呼吸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大田种植时,适时松土、适量浇水等;大棚种植时,适当控制温度等。答案:(1)线粒体基质C6H12

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或氧气消耗量(2)确保栽培基质中的N浓度与营养液的浓度梯度一致(避免氮素在栽培基质中的累积影响实验结果)先上升后下降更快(3)大田种植时,适时松土、适量浇水等;大棚种植时,适当控制温度等15.解析:(1)线粒

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所以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大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还

原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所以离体合成ATP,需要线粒体、适宜温度和气体(O2)环境、[H]、ADP和Pi等条件。(2)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自噬机制被清除,由图可知,来源于内质网的囊泡将损伤的线粒体包裹,然后与溶酶体结合将包裹的线粒体降解,故图中a来源于

内质网,b代表溶酶体。(3)由图可知,运动组的小鼠心肌细胞内自噬小泡比对照组的多,因此可推测适量运动可以提高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延缓心肌细胞衰老。(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大强度的急性运动可能会使线粒体超负荷,导致损伤更多的线粒体,

进而产生炎症反应在内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答案:(1)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H](2)内质网溶酶体(3)运动组的小鼠心肌细胞内自噬小泡比对照组的多(4)大强度的急性运动可能会使线粒体超负荷,导致损伤更多的线粒体,进而产生炎症反应在内的一系列不

良反应检测案101.解析:在提取菠菜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取新鲜叶片的干粉,加入SiO2、CaCO3和无水乙醇后,迅速、充分研磨成匀浆,过滤后得到色素滤液,A正确;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所以把新鲜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与分光镜之间,可以看到光谱中吸收最强的是红光与蓝紫光,B错误;提取色素后,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可将色素分离,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高,层析时与滤纸的结合能力越低,在滤纸上扩

散得快,反之则慢,C错误;分离色素时层析10min后,取出,风干,观察色素带,D错误。答案:A2.解析:在植物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含量从多至少依次是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滤纸上从外至内依次

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答案:A3.解析:研磨时加入CaCO3能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加入过量不会破坏叶绿素,A错误;层析液由有机溶剂配制而成,B错误;层析液易挥发,层析分离时烧杯上要加盖,C错误;对照图示结果分析可知,

该种蓝细菌中没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答案:D4.解析:乙醇酸是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A正确;该反应体系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整个过程,

不断消耗的物质有CO2和H2O,B错误;类囊体产生的ATP参与C3的还原,产生的O2用于呼吸作用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C错误;该体系含有类囊体,而类囊体的薄膜上含有光合作用色素,D错误。答案:A5.解析:西北高原地区夏

季种植,光照时间长,植物有更多的光合作用时长,A正确;西北高原地区夏季种植,光照强度大,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作用速率,B正确;一般情况下,光合色素吸收的是可见光,而紫外线是不可见光,植物不吸收,C错误;西北高原地区夏季种植,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呼

吸作用弱,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D正确。答案:C6.解析:突然中断CO2供应,导致CO2的固定速率降低,叶绿体中C5含量增加、C3含量减少,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5/C3的值增大,A错误;突然中断CO2供应,导致C3含量减少,进而使ATP和NADPH含量增多,所以暂时引起叶绿体

基质中ATP/ADP的值增大,B正确;突然将红光改变为绿光后光能利用率降低,ATP和NADPH含量减少,进而使C3含量增大、C5含量减少,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3/C5的值增大,C错误;突然将绿光改变为红光后光能利用率提高,ATP和NADPH含量增加,ATP/ADP的值增大,D错

误。答案:B7.解析: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吸收光能将水裂解出H+,A错误;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不能产生ATP,B错误;据题意可知,类囊体腔内pH=4,类囊体外pH=8,故叶绿体类囊体膜内H+浓度高,C正确;类囊体对H+的通透性增大,其内的H+运输到类囊体外,

使pH减小,ATP生成量减少,D错误。答案:C8.解析: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而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A正确;用无水乙醇可以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但不能提取光合蛋白,B错误;在光照条件下,PSP能够将CO2直接还原,说明光敏蛋白与自然光合

系统中光合色素、NADPH和ATP等物质的功能相似,C正确;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正确。答案:B9.解析:该实验分离出类囊体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ATP产生的原理,类囊体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A正确;在光

照条件下,类囊体中会发生水的光解,产生H+,对实验造成影响,故需要在黑暗环境中进行,B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实验中改变类囊体内外的pH,使得ATP开始合成,说明类囊体内外存在H+浓度差,能够促进ATP的合成,但这

只是合成ATP的条件之一,C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促进ATP合成时,类囊体腔内pH低于类囊体外,故可推测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H+主要集中在类囊体腔,D正确。答案:C10.解析:白天气孔关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夜晚气孔打开,吸收CO2同时细胞呼吸产生CO2,所以早

晨(可以理解为天刚亮)细胞内的pH值清晨比傍晚(刚刚经历完1天的光合作用)时低,A错误;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CO2除了来自苹果酸的分解,还有细胞呼吸产生的CO2,B错误;该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实现了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将活跃的化

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夜晚进行呼吸作用,将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满足了生命活动的需要,C错误;该植物白天气孔关闭可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环境,D正确。答案:D11.解析:A→B的

过程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NADPH、ATP等物质的参与,A错误;A表示三碳化合物,B表示五碳化合物,抑制“CO2泵”的活性,维管束鞘细胞中CO2含量降低,导致CO2的固定受阻,消耗的五碳化合物减少,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生成五碳化合物仍正常

进行,所以在短时间内,维管束鞘细胞中B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增加,B正确;晴朗的夏季11:00时,玉米光合作用速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原因是玉米叶肉细胞内有“CO2泵”,仍可以维持维管束鞘细胞内较高的CO2浓度,此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增加,C错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可分别分离玉米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中的色素,并比较色素的含量和种类差别,D正确。答案:AC12.解析:①、②、③、④过程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模拟过程,①②过程模拟的是CO2的固定,③④模拟三碳化合物的还原,A正确;步骤③、④的顺利

进行,需要多种酶的催化,需要消耗能量,如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B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本质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图示过程也是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

为淀粉,同时储存能量,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C正确;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相等时,该体系由于没有呼吸消耗淀粉,因此淀粉的积累量较高,D正确。答案:ACD13.解析:由图可知: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上升,当叶面积系数大于a时,群体干物质积累

速率下降,据此可以看出过度密植会导致产量下降,因而图示的研究对于合理密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A正确;a~b段群体光合速率增加量小于群体呼吸速率增加量,因而当叶面积系数大于a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B错误;c点时甲、乙

两种叶片净光合速率相等,均为零,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两种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同,因此,此时甲、乙两种叶片固定CO2的速率不同,C错误;由于上层叶片对阳光的遮挡,导致下层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弱,因此下层叶片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上层叶片低,据此分析图示可推知:甲叶片位于树冠上层

,D正确。答案:BC14.解析:(1)叶片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到有机溶剂中,因此可以利用无水乙醇对色素进行提取。提取液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通过比较红光的吸收率,能更准确地计算出叶

绿素含量。(2)根据图示结果可知,与甲组相比,乙组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低,抑制光反应;气孔导度变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响应干旱胁迫,但是会抑制二氧化碳的吸收,影响暗反应过程,从而直接影响光合速率。(3)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SP会提高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推测其

原因是有效提高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增强了植物的抗逆性。答案:(1)无水乙醇蓝紫光和红蓝紫(2)弱乙组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低,抑制光反应阶段;气孔导度低,二氧化碳吸收少,抑制暗反应阶段(3)有效提高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增强了植物的抗逆性15.解析:(1)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

膜上,即图b表示图a的类囊体膜,光反应过程中,色素吸收的光能最终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若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暗反应速率减慢,叶绿体中电子受体NADP+减少,则图b中的电子去路受阻,电子传递速率会减慢。(2)

①比较叶绿体A和叶绿体B的实验结果,实验一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明显大于双层膜完整时,实验二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DCIP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与双层膜完整时无明显差异;结合所给信息:“Fecy具有亲水性,而DCIP具有亲脂性”,可推

知叶绿体双层膜对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有明显阻碍作用。②在无双层膜阻碍、类囊体松散的条件下,更有利于类囊体上的色素吸收、转化光能,从而提高光反应速率,所以该实验中,光反应速率最高的是叶绿体C。③根据图b可知,A

TP的合成依赖于水光解的电子传递和氢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类囊体薄膜上的ATP合酶,叶绿体A、B、C、D类囊体薄膜的受损程度依次增大,因此ATP的产生效率逐渐降低。答案:(1)类囊体膜NADPH减慢(2)①Fecy实验一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明显大于

双层膜完整时,实验二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DCIP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与双层膜完整时无明显差异;结合所给信息:“Fecy具有亲水性,而DCIP具有亲脂性”,可推知叶绿体双层膜对以Fecy为电子受体

的光反应有明显阻碍作用②类囊体上的色素吸收光能、转化光能③ATP的合成依赖于水光解的电子传递和氢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类囊体薄膜上的ATP合酶,叶绿体A、B、C、D类囊体薄膜的受损程度依次增大,因此ATP的产生效率逐渐降低检测案111.解析:

希尔反应的结果仅说明了离体的叶绿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该实验没有排除叶绿体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也并没有直接观察到氧元素的转移,因此不能证明水的光解产生的O2全部来自水,A错误;提供水、光合色素和酶,但没有加入NADP+等氧化剂及叶绿体相应完整结构,适宜光照条

件下不可产生O2,B错误;希尔反应悬浮液中铁盐或其他氧化剂相当于光合作用中的NADP+,C错误;希尔反应中有H2O,没有CO2,光照条件下也可以释放出O2,说明水的光解和糖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D正确。答案:D2.解析:Ef­cd基因中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4种含氮碱基(A、C、G、T)

,A正确;Ef­cd基因可能通过提高叶绿素的代谢水平而使水稻增产,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水稻Ef­cd基因的表达可使水稻的氮吸收能力、叶绿素代谢水平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可知,Ef­cd基因有可能促进了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合成,C正确

;水稻Ef­cd基因的表达可使水稻的氮吸收能力增强,这说明Ef­cd基因有可能促进了根细胞膜上NH+4或NO-3载体数量的增加,D正确。答案:B3.解析:暗反应需要大量的水来提供电子和氢离子,这些在光合作用中被用于产生ATP和NADPH,进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当土壤含水量过低时,

植物根部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导致叶片内部的水分减少,这会导致暗反应中的电子传递链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光合作用的进行,使①过程减慢,A正确;由图可知,植物叶片中合成的光合产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根、茎部,B正确;④是

蔗糖转运到根茎过程,蔗糖转移到根茎的过程受阻不会使叶绿体中NADPH的量减少,NADPH的量主要与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有关,都在叶绿体内进行,C错误;由图可知,Pi转运蛋白将丙糖磷酸从叶绿体运出到细胞质,同时将磷酸运入叶绿体,所以Pi转运蛋白可介导磷酸和丙糖磷酸反向交换转运,

D正确。答案:C4.解析:由图可知,停止浇水两天后叶片细胞渗透压增大,ABA的合成也增加,可能是细胞渗透压增大促进了ABA的合成,导致气孔关闭,气孔阻力增加,A正确;恢复浇水后ABA含量的减少,气孔阻力降低,有利于增加拟南芥体内水分的散失,B错误;给拟南芥植株叶片喷施适量

ABA,会导致气孔关闭,气孔阻力增加,CO2进入减少,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O2的固定速率减慢,但C3的还原速率不变,所以C5的含量将增加,C正确;ABA缺失体不能产生ABA,喷施ABA后可导致气孔关闭,增大气孔阻力,故喷施A

BA后可提高ABA缺失突变型拟南芥植株的抗旱能力,D正确。答案:B5.解析:已知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ATP合成酶的活性。寡霉素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抑制线粒体内膜上[H]的传递,A错误;ATP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

,B错误;对比分析(W+H2O)与(T+H2O)的实验结果可知:转Z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对比分析(W+寡霉素)与(T+寡霉素)的实验结果可知:转Z基因可以减缓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C错误;对比分析(W+H2O)、(

W+寡霉素)与(W+NaHSO3)的实验结果可知:喷施NaHSO3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且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D正确。答案:D6.解析:由图乙可知,与等渗相比,低渗对完整叶绿体ATP合成影响不大,但放氧率较低,放氧率可以代表光合速

率,故说明低渗条件下光合速率较低,A错误;由图乙可知,渗透压不同、叶绿体完整率相似的条件下,放氧率差异较大,B正确;由图甲可知,低渗条件下,即使叶绿体完整率没有明显降低的范围内,叶绿体放氧率仍明显降低,即光反应速率下降,影响

了暗反应,即卡尔文循环效率下降,C正确;由图甲可以看出,低渗条件下叶绿体完整率越低,放氧率也越低,D正确。答案:A7.解析:黑瓶中溶氧减少说明其中的生物进行了有氧呼吸,其中不存在光照,故没有光合作用,A正确;f组与e组对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B错误;d组8h产生的氧

气量为光合作用净产量(29-10)+呼吸消耗量(10-5)=24mg/L,氧气产生速率为248=3mg/(L·h),C正确;f组与e组对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CO2浓度,若向f组白瓶中补充CO2,白瓶溶氧量可能会增加,D正确。答案:B8.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三羧酸循环是代谢网络的中心,可产生大量的[H]和CO2,但不消耗O2,A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代谢中间物(例:丙酮酸、乙酰CoA等)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相互联系,B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丙酮酸、乙酰CoA在代谢途径中将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的代谢相互联系在一起,

具有重要地位,C正确;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答案:BC9.解析:由图a可知,t1较多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t2较少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由此可推断,t2比t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t1比

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光合吸收CO2与呼吸释放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A、B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三者的叶绿素含量及其它性状基本一致,由此推测,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无关,C正确;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在一定光照强度下,随光照强度的增加

而变大,但是超过光饱和点,再增大光照强度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不再变化,D错误。答案:ABC10.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Rubisco既可参与光呼吸,也可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A正确;强光、干旱条件下,O2浓度高时,小麦进行光呼吸,不会产生葡萄糖,不会使葡萄糖生成量上升,B错误;强

光、干旱条件下,O2浓度高时,小麦进行光呼吸,所以提高O2的浓度不会抑制光呼吸,C错误;光呼吸和细胞呼吸的相同点是都会消耗O2,释放CO2,D正确。答案:BC11.解析:光合速率越大,光合作用消耗ATP也就越快,由甲图可知,光合作用消耗ATP

最快的时刻是12:00;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水能力越强,由乙图可知,根吸水能力最强的时刻是15:00;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形式通过气孔散失,直接引起蒸腾速率变化的生理指标是气孔阻抗;据图可知,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答案:ABD12.解析:据图可知,环境中O

2/CO2的比值升高时,C5的主要去向是光呼吸,因而有利于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即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A错误;光呼吸和有氧呼吸都能消耗O2产生CO2,B正确;根据题意和图解可知,光呼吸与暗反应都消耗ATP,

C正确;据图可知,光呼吸能把C5分解成C3提供给暗反应,同时产生的CO2也提供给暗反应。光呼吸是一个耗能反应,可以消耗光反应产生的多余的NADPH和ATP,是植物在不利条件下,对细胞的一种保护措施,D正确。答案:BCD13.解

析:(1)植株在遮光环境下通过降低叶片呼吸速率以减少自身消耗以确保自身有机物正常积累量,从而保证自身正常生长。在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此过程为有

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所以催化这一反应过程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2)据图可知,在25%透光率下叶片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是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6+1.5=7.5μmol·m-1·s-1。(3)根据上述结果,初步判断最适合该植

株生长的透光率是75%,依据是此透光率下净光合速率最高,有机物的积累量最多。(4)实验思路:取等量的50%、75%透光率下植物叶片若干,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提取两组叶片中的叶绿素,并比较两组中叶绿素的含量。预期结果:75%透光率的组内叶片中叶绿素的含

量高于50%透光率的组内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答案:(1)通过降低叶片呼吸速率以减少自身消耗以确保自身有机物正常积累量,从而保证自身正常生长[H]线粒体内膜(2)7.5(3)75%此透光率下净光合速率最高,有机物的积累量最多(4)实验思路:取等量的50%、75%透光率下植物叶片若干,分为甲

乙两组,分别提取两组叶片中的叶绿素,并比较两组中叶绿素的含量。预期结果:75%透光率的组内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于50%透光率的组内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14.解析:(1)光合色素可分为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包括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光敏色素。(2)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根据图示分析可知,与L­FR处理相比,H­FR处

理导致黄瓜幼苗中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2浓度均增加,但是Rubisco酶活性降低,进而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3)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验证该预测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

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对叶片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如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答案:(1)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光敏色素(2)减弱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Rub

isco酶活性降低,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3)实验思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对叶片色素

进行提取分离。预期结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条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15.解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色素和光反应有关的酶在类囊体膜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2)由图1可以看出

光呼吸通过消耗光反应产生的过剩NADPH、ATP减少能量积累对叶绿体的伤害。光呼吸是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它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该过程中氧气被消耗,并且会生成二氧化碳。光呼

吸与有氧呼吸的区别:光呼吸消耗ATP,有氧呼吸产生ATP;光呼吸光下才能发生,有氧呼吸黑暗和光照下都能发生。相同点是都消耗O2释放CO2。(3)由图示可知,HCO-3离子运输需要消耗ATP,说明HCO-3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进

入细胞的;HCO-3离子进入叶绿体后产生CO2,使R酶附近的CO2浓度提高,促进CO2与C5结合,减少O2与C5结合。(4)GOC型水稻新增的代谢途径,能直接在叶绿体中催化乙醇酸转化成CO2,同时抑制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最终提高了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了乙醇酸利用率

,减少了叶绿体中CO2损失,B、D错误,A、C正确,故选AC。(5)通过增加CO2的含量和固定,可提高光合速率,因此可以通过改造农作物的R基因,增强CO2固定能力;将CO2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将人工设计的代

谢路径引入到农作物中,抑制农作物的光呼吸过程等措施改造农作物以提高产量。答案:(1)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2)相同点:都是利用O2,分解有机物,释放CO2不同点:光呼吸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都能进行

;光呼吸消耗ATP,有氧呼吸合成ATP;光呼吸利用O2和C5生成C3和乙醇酸,有氧呼吸利用葡萄糖和O2生成丙酮酸,光呼吸在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3)主动

运输R酶附近的CO2浓度提高,促进CO2与C5结合,减少O2与C5结合(4)AC(5)①改造农作物的R酶基因,增强CO2固定能力②将CO2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将人工设计的代谢路径引入到农作物中,抑制农作

物的光呼吸过程。检测案121.解析: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一般来说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多,导致细胞核的控制范围有限,细胞太大时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A正确;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相对表

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变小,物质运输效率会变小,B正确;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连续分裂的细胞具有周期性,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C错误;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分裂期在细胞周期中占的比例越大的细胞

更适合用于观察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D正确。答案:C2.解析:图示细胞均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这为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提供了证据,A正确;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可通过细胞增殖实现个体数目的增加,B正确;骨髓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增加了细胞数目,再通过细胞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

,C错误;海胆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即通过细胞增殖实现了细胞数目的增加,D正确。答案:C3.解析: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两极之间的距离大于其前一时期,A正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经过一个细胞周期产

生的子代细胞不一定还能继续分裂,因此不一定能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B错误;②细胞处于分裂中期,最适合用于洋葱染色体数目形态的分析,C错误;高等植物细胞无中心体,D错误。答案:A4.解析:已知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共8个DNA分子,在间期,

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A正确;间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故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B正确;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易于观察,C正确;有丝分

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由8条变成16条,同源染色体不分离,D错误。答案:D5.解析:制作装片的正确操作步骤应该是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A错误;有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末端黏合,着丝

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形成“染色体桥”,最终在两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这说明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不一定完全相同,B错误;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形成“染色体桥”,因此只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

结构,C错误;“染色体桥”的存在不影响着丝粒数目,因此图中细胞与同时期正常细胞的着丝粒数目相同,D正确。答案:D6.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图2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

3细胞的细胞质中央向内凹陷,应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图4细胞中出现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应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由以上分析可知,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图1→图4→图2→图3,A正确;图2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

中的核DNA数目不变,但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即图4细胞所属时期,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它极可能作用于图4细胞所属时期,C错误;染色体出现于分裂前期,即图4细胞所处时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丝的时期是末期,即图3细胞所处时期,D正确。答案:C7.解析:DNA复制需要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是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并通过①核孔运入细胞核参与DNA的复制,内质网内连③核膜、外连细胞膜,A正确;图乙中核膜逐渐解体,出

现④染色体,应该为有丝分裂前期,在该时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2条染色单体,因此细胞中DNA数∶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4∶4∶1,B正确;图丙中核膜小泡逐渐融合变成核膜,且染色体逐渐解旋

变细为染色质,故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末期,C正确;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每个DNA分子中均有一条链含3H,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数均为2N,但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为杂合(3H1H);继续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

体的一条染色单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杂合的3H1H,另一条染色单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为纯合的1H1H,即一半染色单体含放射性,但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成为子染色体后,由于子染色体的分离具有随机性,因此,含3H的染色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的数量为0~2N,D错误。答案:ABC8.

解析:核糖体无法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需借助电子显微镜,A错误;乙阶段染色体组数和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均为2,说明该细胞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细胞,乙阶段细胞能在高倍镜下观察到染色体缩短变粗,B错误;丙阶段染色体组数为4,而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为1,说明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染色单体数目为0,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三个阶段细胞中仍有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答案:D9.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体积达到其最大体积的一半时,DNA的含量开始急剧增加,

此时细胞核中进行DNA的复制过程,而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质中,A错误;图中核DNA数量减半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和核膜重新形成,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均分到两个细胞中,B正确;DNA聚合酶是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酶,而DNA复

制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因此利用药物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C正确;核DNA的均等分配依靠纺锤体牵引,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形态有利于染色体的分裂和运动过程的发生,即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周期性变化是核DNA均等分配的结构基础,D正确。答案:A10.解析:根据图示

分析可知,图示过程发生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纺锤丝由细胞两极发出,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质,A正确;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图2着丝粒已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着丝粒分裂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由纺锤丝牵引的,C

错误;根据图示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图3中动粒端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明显缩短,而中心端微管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几乎不变,说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D错误。答案:AB11.解析:由于细胞质丝出现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因此细胞质丝的出现和消失具有周期性,A正

确;高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成膜体逐步形成新的细胞壁,因此成膜体的形成与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有关,B正确;结合图示可知,细胞核均等分裂,因此图示过程能保证染色体的平均分配,C错误;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

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诱导成熟植物细胞表现全能性时需要经过有丝分裂、分化等过程,会出现图示过程,D正确。答案:C12.解析:纺锤体微管蛋白的合成在间期,A错误;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

板上,B错误;SAC功能异常的细胞不能检测染色体是否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并建立正确的双极定向,就可能提前进入分裂后期,也可能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子细胞,C、D正确。答案:CD13.解析:分裂间期包括G1、S、G2,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M分裂期做物质准备,A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洗去药物后0时,G1期细胞占比最大,由此可知,药物使大部分细胞停滞在G1/S期,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APC/C复合物促进有丝分裂进入后期,故APC/C缺失蛋白修饰会阻碍细胞周期顺利完成,C正确;APC/C复合物促进有丝分裂进入后

期,即APC/C可能在后期将姐妹染色单体拉向细胞两极,有丝分裂过程不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D错误。答案:ABC14.解析:(1)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洗脱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

液培养,定期检测,由于G2时期历时为2.2小时,且被标记的DNA分子只有到达S期的最后并即将进入G2期,所以要最快观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需要的时间为2.2小时。(2)从刚出现有标记的M期细胞,到达有标记的M期细胞达到最大值,则说明其时间经历的

是一个M期的时间,即为1.8小时,由于该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且M期为细胞分裂期(包含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其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先加倍后减半,即:12→24→12,可见处于M期的细胞含有染色体数目最多为24条。(3)向甲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则G1、G

2和M期的细胞将继续分裂直到进入S期并停下来,因此,预计加入过量胸苷约2.2+1.8+3.4=7.4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和G1/S交界处。(4)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不仅要选择细胞周期短的细胞,更要选择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的

细胞,这样才更容易观察到试验现象,而乙动物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为24h,M期时长为1.9h,而图甲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5.3小时,且M期长度为1.8小时,因此,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

态的变化,选用“甲”动物肠上皮细胞更合适。(5)若研究发现处于间期和分裂期的细胞一共有1530个,则其中M期细胞数量大约有1530×1.8÷(3.4+7.9+2.2+1.8)=180个。答案:(1)2.2(2)M24(3)7.4(4)甲(5)18015.解析:

(1)由题图分析可知,染色体受到损害可能会导致染色体断片,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1中染色体断片所在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2)结合图1和图2:微核产生的原因是污水中的重金属使染色体发生断片;细胞的DNA复制和染色体分裂

受到影响;纺锤丝功能受影响,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随有丝分裂进入子细胞。(3)根据表格,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及染色体畸变率,可得出:电镀厂污水处理组异常细胞数(个)较多,染色体畸变率(%)较高,分裂期细胞数(个)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说明工业污水对洋葱根尖细胞有

丝分裂指数无明显影响,对染色体有明显的致畸作用。(4)分析实验设计,自变量是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溶液处理(用蒸馏水做对照)洋葱根尖细胞,因变量是统计分裂细胞数、致畸细胞数,观察细胞总数,计算有丝分裂指数及染色体畸变率;用卡

诺氏液处理根尖细胞的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5)①根据表格信息,表中的样本1、样本2、样本3是指位于显微镜下三个不同视野中的细胞,即分别是对三个样本显微镜观察情况。②M是三个视野中间期的细胞总数,即M=M1+M2+M3;每

一时期的时间=洋葱的细胞周期×每一时期的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由于细胞总数为M+A+B+C+D,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数为M,洋葱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大约是720分钟,所以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t=[M÷(M+A+B+C+D)]×720分钟。答案:(1)有丝分裂后染色体结构(2)

污水中的重金属使染色体发生断片;细胞的DNA复制和染色体分裂受到影响;纺锤丝功能受影响,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随有丝分裂进入子细胞(3)工业污水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无明显影响,对染色体有明显的致畸作用(4)①用不同浓度的氯化

镉溶液处理(用蒸馏水做对照)②固定细胞的形态③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④分裂细胞数、致畸细胞数(5)①三个不同视野中的细胞②[M÷(M+A+B+C+D)]×720(分钟)检测案131.解析: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10,核DNA是20,减数分裂Ⅱ前期染色体数是

5,核DNA是10,A错误;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后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故都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B正确;减数分裂Ⅱ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DNA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

,D错误。答案:B2.解析:图中显示是四分体时期,即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每个四分体有2条染色体,图中有12个四分体,共24条染色体,A错误;四分体时期即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B正确;一个四分体即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每个四分体有两条染色体,四条姐妹染色

单体,D正确。答案:A3.解析:若在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Ⅰ后期时,某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第一极体有24条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有22条染色体,则会出现第二极体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为22,A错误;人类的染

色体为2N=46,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为23,则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定是23,如果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出现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移向细胞同一极,则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2或24,B错误;若减数分裂正常,由

于之前的互换有可能使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等位基因,故第二极体X染色体有1个a基因,卵细胞中也可能是XA基因,则所生男孩可能不患病,C错误;若减数分裂正常,且第一极体X染色体有2个A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则次级卵母细胞中有两个a基因,卵细胞中也

会携带a基因,则所生男孩一定患病,D正确。答案:D4.解析:由图可知,甲(减数分裂Ⅱ前、中期)、乙(配子)、丙(减数分裂Ⅰ前、中、后期和有丝分裂间、前、中期)、丁(减数分裂Ⅱ后期)、戊(有丝分裂后、末期)。甲(减数分

裂Ⅱ前、中期)和乙(配子)都无同源染色体,A错误;丙细胞若是有丝分裂的细胞,无四分体,B错误;若发生过互换,丁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C正确;戊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或末期,戊细胞的染色体可能与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相连,D错误。答案:C5.解析:由题意可知,二倍

体合子的基因型是Aa,由于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且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片段交换,所以在减数分裂Ⅰ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了,产生的两个细胞里面的基因都是Aa,接着又经历了减数分裂Ⅱ和一次有丝分裂,因此形成的8个孢子里顺序为

前四个和后四个分别都是AAaa(顺序可以打乱),因此D正确。答案:D6.解析:多精入卵会导致子代有来自卵细胞和多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破坏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因此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

再与其他精子融合。防止多精入卵可以保证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A错误,B正确;结合题意“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可知,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C正确;据题意可知,E

CS1和ECS2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推测该过程是由于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细胞和精子不能融合,D正确。答案:A7.解析:DNA复制前会合成所需的蛋白质,并且会发生核糖体的增生,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故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A正确;乙中染色体组数为2,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N,可表示减数分裂Ⅰ前期、中期、后期,丙中染色体组数为2,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说明丙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也会出现着丝粒的分裂,B错误;丙细胞中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会出现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C错误;丁可表示减数分裂Ⅱ末期结束后形成的子细胞,丙形成丁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分离现象,D错误。答案:A8.解析:若同源染色体位于细胞两极,说明此时细胞所处的时期是减数分裂Ⅰ后期或末

期,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和2个绿色荧光点,则该雄性昆虫的基因型可能为__X-Y,为正常雄性,非性逆转形成,A不符合题意;若某细胞同源染色体位于细胞两极,则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或末期,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和4个绿色荧光点,则该生物的基因型

为__X-X-,基因型为雌性,表型却为雄性,为性逆转形成,B符合题意;若细胞中有染色单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说明此时细胞所处的时期为减数分裂Ⅱ的前期或中期,此时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和2个绿色荧光点,说明此细胞中含有一条X染色

体,则该雄性昆虫的基因型可能是__X-X-或__X-Y,无法确定其是否由性逆转形成,C不符合题意;若细胞中有染色单体但无同源染色体,细胞中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和0个绿色荧光点,说明此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Y,则该昆

虫的基因型可能是__X-Y,为正常雄性,非性逆转形成,D不符合题意。答案:B9.解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是通过染色体易位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观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故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A正确;题干信息可知,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B正确;由于发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女性卵母细胞中含有45条

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该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3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C错误;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

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答案:C10.解析:图中①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

离,分布在细胞两极);③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这些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编号③图像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此时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其中可能正在发生染色体的交换,B正确;②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其中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分

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时DNA已经完成了复制,细胞核中含有48个DNA,24条染色体,但细胞质也有少量的DNA,因此图②中的细胞DNA数大于48个,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图中①~⑤依次处于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减数分裂Ⅰ后期、减

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分裂Ⅱ末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因此发生的顺序依次为①→③→②→⑤→④,D正确。答案:ABD11.解析:①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为

4n,DNA分子数为4a;②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后期①及减数分裂Ⅱ后期③的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③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

色体数暂时加倍为2n。答案:ABD12.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图丙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A错误;图甲细胞中染色体正在联会,B错误;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C正确;图中细胞的分裂顺序为甲→乙→丙→丁,D正确。答案:CD13.解析:(1)图1所示细胞存在四分体,且发生了同源染

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互换,因此图1所属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其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该动物体内一个精原细胞(DNA链全部被32P标记)在含31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每个DNA分子都是1条链含32P,另1条链含31P,再进行减数分裂过程,经过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

DNA分子,其中1个DNA分子两条链都含31P,另1个DNA分子1条链含32P,另1条链含31P,即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1条含32P,1条含31P,则互换片段之后的这个四分体中含32P的染色单体可能有2或3条;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结束时产生的8个子细胞中含有32P的细胞数目有4~8个。(2)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分析图2中染色体条数及核DNA分子数可知,图2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细胞是⑥;DNA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上,故细胞中DNA聚合

酶活性高的细胞有④⑤;发生了着丝粒一分为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有③⑦。答案:(1)初级精母细胞2或34~8(2)⑥④⑤③⑦14.解析:(1)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将野外捕捉的活虫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

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蝗虫细胞液的浓度高于0.08%的NaCl溶液,因此,蝗虫精巢在0.08%的NaCl溶液中会吸水膨胀,利于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在制片前需要先进行染色处理,以利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形态、位

置、数目。(2)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最旺盛的时段,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故研究小组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对每个装片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3)图1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之间两两配对,此现

象为联会;在此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片段的互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4)霍利迪联结体的结构是由2个DNA双螺旋“头对头”地靠近形成的,则图示霍利迪联结体含有4条DNA单链。(5)据题干信息可知雄蝗虫细胞内有2n=23条染色体,性染色体只有一条,为XO型,即雄

蝗虫有11对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染色体种类数可能为11+1=12(种)。答案:(1)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吸水膨胀利于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染色形态、位置、数目(2)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

均数(比例)(3)两两配对(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互换(4)4(5)12检测案141.解析: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2n表示染色体经复制后未分开,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n表

示着丝粒分开,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1个DNA分子,即n等于1,A正确;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的染色体组数变化的部分曲线,减数分裂Ⅰ时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Ⅱ前、中期时含有1个染色体组,即n等于1,B错误;若曲线表示

减数分裂Ⅰ的核DNA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2n等于92,若表示减数分裂Ⅱ的部分曲线,则2n等于46,C错误;若曲线纵坐标表示同源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则表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不均等分裂,D错误。答案:A2.解析:图中①处于减数分裂Ⅰ的前期,此

时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②处于减数分裂Ⅰ的中期,此时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DNA=1∶2,B正确;细胞发生染色体互换的时期是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对应图中的①,C错误;④处于减数分裂Ⅰ的末期,其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减半,D正确。答案:C3.解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所以不可能形成四分体,A错误;雄性蝗虫的染色体共有21条,在减数分裂Ⅰ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染色体有10对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共21条,B错误;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不

含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内不会同时存在染色体3和4,C正确;由于雄性蝗虫只有1条X染色体,所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中,有1/2的细胞含有X染色体,D错误。答案:C4.解析: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正常,若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正常或染色体分裂异常时,则雌原核染色体数目就会不正常,

A错误;若第二极体染色体数目不正常,可能是第一极体染色体数目不正常,则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不正常,会导致雌原核染色体数目可能不正常,B错误;若无染色体数目变异,且第一极体X染色体有2个a基因,则次级卵母细胞

中会有两个A基因,卵细胞中也会携带A基因,则所生男孩正常,C正确;若无染色体数目变异,第二极体X染色体有1个A基因,若该极体为第一极体分裂产生的,则卵细胞中含有Xa基因,则所生男孩患病,D错误。答案:C5.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主要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交换后,染色体上的基因型为Yy/Yy,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YY的子染色体可能移向一极,yy的子染色体移向一极,形成的就是基因型为YY的体细胞和基因型为yy的体细胞,B正确;该果蝇既可进行有丝分裂,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

裂形成的配子中只含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即生殖细胞的基因型是Y或y,C正确;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增大,D错误。答案:D6.解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32个DNA分子,A错误;蜜蜂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6条染色体,B正确;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

Ⅱ后期,着丝粒分裂,C正确;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D正确。答案:A7.解析:图1表示该生物细胞中该物质的含量在减数分裂Ⅰ结束后变为0,减数分裂Ⅰ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可以表示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量变化,A正确;细胞

甲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故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不含B点),可能存在等位基因(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互换),B正确;图1曲线AB段具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Ⅰ,染色体数为2N,BC段没有同源染色体,应处于减数分裂Ⅱ,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着丝粒

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染色体数也为2N,故图1曲线中BC段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可能与AB段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相同,C正确;细胞乙处于分裂前的间期,若细胞乙的DNA都被32P标记,使其在含31P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都有放射性,其中每个染色体上的

一个单体含放射性,一个单体不含放射性,D错误。答案:D8.解析:分析图1:信号分子2作用于S2蛋白,通过G2蛋白抑制酶A,细胞内的cAMP浓度降低,活化的酶P减少,解除了对减数分裂Ⅰ的抑制作用。分析图2:只加药物F时,没有完成减数分裂Ⅰ的细胞增多,

且此时产生两个体积相近的细胞;只加药物H时,没有完成减数分裂Ⅰ的细胞减少。cAMP是环化腺苷一磷酸,包括腺嘌呤、核糖和磷酸,A正确;由图1可知,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停滞需要信号分子1的调控,B错误;由图2可知,只加药物H时

,没有完成减数分裂Ⅰ的细胞减少,因而药物H通过抑制酶P从而促进减数分裂进行,C错误;由图2可知,只加药物F时,没有完成减数分裂Ⅰ的细胞增多,且此时产生两个体积相近的细胞,说明cAMP可能影响了缢缩环的形成位置,D正确。答案:AD9.解析

:由于是精巢切片,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或极体,A错误;细胞g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但细胞b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细胞c若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g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都会发生染色单体分

离,C正确;细胞d和e处于分裂前的间期,此时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错误。答案:ABD10.解析:(1)由图可知,当DNA发生损伤,p53蛋白被活化,活化的p53蛋白促进p21基因的转录。失活的CDK2-cyc

linE使细胞周期停在G1期,不进入S期,图1中AB段表示S期,即AB段的细胞比例下降。(2)①中心体由一组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在细胞周期中,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进入分裂期后,两

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随着细胞分裂的完成,每个子代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②据题干信息“若中心体复制异常或细胞未能协调好中心体复制和DNA复制的关系,将形成单极或多极纺锤体,进而

驱使染色体异常分离”可知,若纺锤体形成异常可能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异。(3)据题干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及“用RNA酶处理可使SC结构破坏”可知,SC的组成成分有

蛋白质、DNA、RNA,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并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可知,SC形成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且其可能与同源染色体

的联会、基因重组有关,B、C正确;由题干信息推断,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可能合成某些DNA,D正确;“联会复合体(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SC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不存在,E错误。答案:(1)转录

下降(2)①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进入分裂期后,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随着细胞分裂的完成,每个子代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②染色体数目(3)ABCD11.解析:(1)初级精母细胞

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及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会导致配子基因组合的多样性。(2)基因敲除后,相应蛋白的表达量大幅减少,A组比B组的Rictor多很多,因此B组是敲除鼠。(3)a.DNA含量为2C的细胞为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1C的细

胞为精细胞或精子;初级精母细胞的DNA为4C;b.DNA含量由2C到4C的变化过程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与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4C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略微增加,2C细胞(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增加,而1C细胞(精细胞)减少

,说明敲除鼠精子形成过程阻滞在减数分裂Ⅱ(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4)图中分别是正常鼠和敲除鼠血清中三种激素的水平,前两种激素差别不大,敲除鼠中睾酮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鼠,因而推测对精子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睾酮。(5)综上所述,睾丸支持

细胞Rictor基因的缺失引起睾酮含量下降和精子形成的过程发生阻滞,从而导致无精症,最终致使敲除鼠完全丧失生育能力。答案:(1)自由组合非姐妹染色单体(2)B(3)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初级精母减数分裂ⅡDNA含量为1C的细胞减少,DNA含量为2C的细胞增多(4)睾酮(5)睾酮含量下降,精子形

成的过程发生阻滞检测案151.解析:扦插的枝条长出不定根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A不符合题意;胡萝卜韧皮部形成愈伤组织是脱分化或叫做去分化,是已分化的细胞又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B符合题意;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属于细胞分化,C不符合题意;人的红细胞在

成熟过程中失去细胞核是红细胞的继续分化,D不符合题意。答案:B2.解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是分化了的细胞,但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A错误;在体内,分化是稳定的,而且一般是不可逆的,一旦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一般不会回到原先的状态,B正确;细胞的分化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C正确;自体干细胞

具有患者的遗传物质,故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法治疗半月板损伤可避免机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答案:A3.解析: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一旦沿着一定方向分化,便不会脱分化到原来的状态,即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的状态,A正确;同一个体的神经细胞和巨噬

细胞由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分化而来,所以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B正确;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正确;正常发育的细胞在经过有丝分裂后,会有秩序地发生分化,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这两种细胞的功能差异不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D错误。答案:D4.解析:衰

老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A错误;衰老细胞中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据题意可知,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升高,B正确;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细胞坏死是指细胞在受到不利因素影响时死亡的现象,不是实

现机体自我更新的途径,C错误;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编码基因kat7能促进细胞衰老,因此不能通过转基因技术治疗老年性痴呆,D错误。答案:B5.解析: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所以细胞凋亡过程失控对

生物体不利,会缩短生物体的寿命,D错误。答案:D6.解析:老年人出现白发的原因是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A正确;“朱颜渐老”的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变大,因此细胞核与质的比值增大,同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B正确;“朱颜渐老”的过程中,基

因仍然进行表达,C错误;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通过攻击细胞膜、DNA和蛋白质导致细胞衰老,D正确。答案:C7.解析:体细胞中虽然含有端粒酶的相关基因,但在体细胞中不能表达,导致体细胞中不含有端粒酶,因此体细胞中端粒长度在出生后不能延长,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多而变短,A正确

;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从而防止端粒缩短,使得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则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使得癌细胞衰老,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B正确;由题干可知,端粒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因此端粒酶是一种逆转

录酶,C错误;由题干可知,端粒酶能催化形成DNA的一条链,即能催化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成一条核苷酸链,因此端粒酶可以连接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D正确。答案:C8.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PGC­1

α基因缺失会引起线粒体呼吸能力下降,即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导致细胞衰老,故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是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A正确;衰老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衰老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会导致细胞内部分代谢速率下降,B错误;衰老细胞中线粒体呼吸能力下降,即有氧呼吸

强度减弱,与衰老细胞内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活性下降有关,C正确;在细胞衰老过程中激活PGC­1α,可以恢复线粒体呼吸能力(线粒体功能),减缓细胞衰老,可以延长细胞寿命,D正确。答案:B9.解析:据表分析,低剂量组的脑畸形胚胎数/活胚胎

数(%)为33%,与对照组相比(0)明显升高,故低剂量海洛因即可严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A正确;Bax为脑中促凋亡蛋白,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海洛因处理组的Bax含量升高,故海洛因促进Bax含量提高会导致脑细胞凋亡,B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正常的

生理现象,且据表可知,对照组的Bax含量为6.7,故对照组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凋亡,C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海洛因处理组的活胚胎数降低,脑畸形胚胎数和脑细胞凋亡率均升高,故推测孕妇吸毒有造成子女智力障碍的风险,D正确。答案:C10.解析:第1组和第2组对

比,自变量为是否添加药物a,两组对照可验证药物a是否可以诱导心肌细胞凋亡,A正确;第2组和第3组对比,两组均添加了药物a,自变量为是否添加药物b,两组对照可验证药物b是否能抑制药物a诱导凋亡的作用,B正确;第1组和第4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药物b,两组对照可以验证药物b是否可抑制心肌细

胞凋亡,C正确;若心肌细胞凋亡率为第2组>第3组>第1组>第4组,则可验证药物b对心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D错误。答案:ABC11.解析:Cdk2细胞再生形成的健康心脏细胞中核DNA分子不发生改变,A错误;Cdk2细胞迁移到受损的部位

进行修复时会发生体内细胞的编程性死亡,B错误;Cdk2细胞再生形成健康的心脏细胞时需要消耗ATP,因此发生着ATP与ADP的转化,C正确;Cdk2细胞与干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表达不同,D正确。答

案:AB12.解析:(1)对比正常组和COPD模型组的支气管结构,COPD模型组支气管比对照组狭窄,对比GBE组和COPD模型组的支气管结构,GBE组支气管比COPD模型组的支气管扩大,但仍小于正常组的支气管直径,说明GB

E可以缓解COPD导致的支气管管腔狭窄等症状。(2)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降解受损的细胞器。由题干“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被激活,但细胞内自噬体和溶酶体正常融合受阻”及“推测GBE可通过促进

自噬体和溶酶体正常融合进一步促进自噬”可以推知,GBE组细胞内自噬体可以和溶酶体正常融合,因此GBE组细胞中自噬体数量减少,自噬性溶酶体数量增多。(3)该实验目的是验证GBE可以通过PI3K蛋白来促进细胞自噬,因此自变量为对COPD模型鼠是否进行

GBE处理,因此实验材料对照组也需要选择COPD模型鼠肺泡巨噬细胞,根据题干信息推测,GBE可以通过减少PI3K蛋白含量来促进细胞自噬,因此预期结果应为实验组PI3K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4)根据以上信息,要想进一步完善GEB的作用机理,需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①GBE如何参与PI3K蛋白的调控;②PI3K蛋白调节细胞自噬的机制;③GBE促进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机制等。答案:(1)可以缓解COPD导致的支气管管腔狭窄等症状(2)多种

水解酶减少增多(3)对照组应选用COPD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预期结果应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4)GBE如何参与PI3K蛋白的调控;PI3K蛋白调节细胞自噬的机制;GBE促进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机制13.解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

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因此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2)干细胞的主要特点有分裂能力强,全能性高,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甚至完整个体的潜能。(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M的线粒体转移对N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是否含有M线粒体以及脑神经细胞是否正常。①第3组为正常对照

组,则培养的应该是正常脑神经细胞。②第3组的ATP水平属于正常水平,则第1组神经细胞内ATP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第2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③根据上述实验可知M的线粒体转移可提高缺氧损伤脑神经细胞(N)的ATP水平,由此可推测M对脑缺血损伤后

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是:M的线粒体可转移到脑缺血神经细胞中,增加损伤细胞中线粒体数量,使有氧呼吸加强产生更多ATP,为损伤细胞修复提供充足的能量。答案:(1)细胞凋亡(2)分裂和分化(3)①正常(或未受损)的脑神经细胞②高于(或多于或大于)对照③M的线粒体可转移到脑缺血

神经细胞中,增加损伤细胞中线粒体数量,使有氧呼吸加强产生更多ATP,为损伤细胞修复提供充足的能量检测案161.解析: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D错误。答案:D2.解析:豌豆花瓣

开放时,豌豆已经完成受粉,所以应在花粉尚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传粉,A错误;完成人工传粉后仍需套上纸袋以防异花传粉,B错误;F1自交,其F2中同时出现白花和紫花,这种现象是性状分离。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紫花和白花杂交

,F1全部为紫花,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则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D正确。答案:D3.解析: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匹白马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体;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体,A正确;用杂交法可以区分一对相对性状

中的显隐性关系,后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所以区分狗的长毛和短毛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杂交的方法,B错误;用自交法并淘汰隐性个体,可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因为杂合体自交后代能出现显性纯合体,C错误;用测交法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时,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

合体;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体,D错误。答案:A4.解析:孟德尔的假说内容并未涉及染色体的概念,A错误;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进行了测交实验,不是正反交实验,B错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这

属于演绎推理过程,因此预测隐性纯合子与F1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1,属于演绎过程,C正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属于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的过程,D错误。答案:C5.解析: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知其基因型为Aa,可

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雄配子,A正确;根据红花植株自交后代2∶1可知,AA个体致死,因此自然状态下的红花植株的后代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B正确;自然状态下,由于AA受精卵致死,该植物群体中红花植株的比例逐渐减小,C错误;F1中Aa∶aa=2∶1,配子A∶a=1∶2,

自由交配后F2中AA∶Aa∶aa=1∶4∶4,而AA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D正确。答案:C6.解析:如果含t的雌配子不能受精,则雌性果蝇只能产生T的配子,雄性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T∶t=1∶1,子代雌蝇∶雄蝇=1∶1,A错误;含有

T的雄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不影响子代性别比例,所以雌蝇∶雄蝇=1∶1,B错误;如果雌性和雄性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不能存活,则雌蝇∶雄蝇=1∶1,C错误;如果基因型为ttXX的受精卵发育为雄蝇,则雌果蝇和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雌性(1TTXX+2TtXX)∶雄性(1TTXY+2T

tXY+1ttXY+1ttXX)=3∶5,D正确。答案:D7.解析:该动物群体中与眼色有关的基因型雌性有3种,雄性有6种,共有9种,A正确;A1、A2、A3三种复等位基因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正确;根据题中子一代中雌性的两种表型可知,亲本雄性个体为杂合子且能说明伊红眼对白眼为显

性,又根据子一代雄性个体均为红眼能说明红眼对伊红眼、白眼为显性,即3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C正确;选择白眼雌性(ZA3W)与红眼雄性(ZA1ZA1、ZA1ZA2、ZA1ZA3)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无论哪种表型均为既有雌性,也有雄性,故无法快速鉴定子代性

别,D错误。答案:D8.解析: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

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由表格分析可知,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

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答案:A9.解析:该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有三种,说明R对r为不完全显性。由组别三可知,紫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但根据三组杂交实验的结果不能判断出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rr、RR,还是RR、rr,A错误;白花植株与红花

植株均为纯合子,二者分别自交,其子代都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二者杂交,则其子代都开紫花,B、C正确;因为RR、Rr的性状表现不同,所以,无论是Rr×rr,还是Rr×RR,子代都会出现1∶1的分离比,即均可用来验证基因

的分离定律,D正确。答案:A10.解析: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R基因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判断亲代Rr的r花粉有2/3死亡,A正确;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

∶rr=3∶4∶1,因为F1自交获得F2,故可得F1自交类型为①3/8(RR×RR),②4/8(Rr×Rr)、③1/8(rr×rr)。因为R基因会使含r基因的花粉有2/3死亡,则可知①3/8(RR×RR)→3/8R

R,②4/8(Rr×Rr)→3/16RR、4/16Rr、1/16rr,③1/8rr×rr→1/8rr,因此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16,B错误;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则RR=

3/8,Rr=4/8,rr=1/8,故雌配子R=3/8+1/2×4/8=5/8,雌配子r=1/8+1/2×4/8=3/8,即R∶r=5∶3,C正确;每一代都会有r基因的死亡,因此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D正确。答案:B11.解析:成员1表现正常,探针检测结果又含a

1,故其基因型为Aa1,A正确;成员1和2均正常,成员3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成员2未检测到a1,说明成员2携带另一种隐性突变基因,故成员3患病是因为有两个不同的隐性突变基因,B正确,C错误;假设成员2携带另一种隐性突变基因为a2,则其基因型为Aa2,成员1基因型为Aa1,再生一个孩子患

病a1a2的概率为1/4,D正确。答案:C12.解析: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核基因,不适用于细胞质基因,因此上述基因中,只有A、a基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N、S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N基因属于细胞质基因,基因型为N(Aa)的母本可通过减数分裂过程将其N基因传递给卵

细胞,B正确;由于S(a)的花粉不育,可选S(a)的卵细胞与N(a)的精子结合形成基因型为S(aa)的植株,C错误;植株S(Aa)自交,由于S(a)花粉不可育,因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S(AA)∶S(Aa)

=1∶1,D正确。答案:AC13.解析:根据杂交实验一、二的结果可判断杂交一的亲本基因型为A2A2×A1A1,杂交二的亲本基因型为A2A2×aa,控制雄性不育性状的基因是A2,A错误;杂交实验一的F2中重新出现雄性不育植株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

分离,导致性状分离,B错误;杂交实验一的F2中育性正常植株(1/3A1A1、2/3A1A2)随机传粉,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1∶A2=2∶1,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为育性正常(A1_)∶雄性不育(A2A2)=8∶1,C正确;虚线框内的杂交是利用基

因重组的原理,将品系3的性状与雄性不育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D错误。答案:ABD14.解析:(1)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故与育性有关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细胞核基因R、r;根据题意,玉米基因型

有N(RR)、N(Rr)、N(rr)、S(RR)、S(Rr)、S(rr),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他5种基因型均表现为雄性可育。(2)核质不育品系产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不育基因S而不含可育基因N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因此几乎不含父本的细胞质基因,若后代均有不育基因S,也就表示该基因来自母本提供的卵细胞(质基因),故核质不育品系在育种时只能作母本。(3)现有一种雄性不育植株突变品系

,该个体可能为S(rr),也可能为mm,为检测其不育类型,可将该雄性不育突变株与野生型玉米[基因型为N(RR)或MM]杂交获得F1,以F1为父本、野生型玉米为母本杂交得F2,F2自交获得F3,观察F3的育性。预期结果

:若为核质不育,亲代N(RR)×S(rr),由于S(rr)作母本,所以细胞质基因来自S(rr),则F1的基因型是S(Rr);以F1S(Rr)作父本、野生型玉米N(RR)为母本杂交得F2,F2基因型为N(RR)和N(Rr),F2自交,子

代基因型均含有N,故全表现为可育。若为核不育,亲代为MM×mm,则F1为Mm,F1与野生型(MM)杂交,F2基因型为MM和Mm,F2自交,其中Mm的个体会出现mm的不育个体,即若F3出现雄性不育,则为核不育。答案:(1)R、r5(2)母本核质不育品系产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不育基因S而不

含可育基因N,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3)雄性不育突变株与野生型玉米杂交获得F1,以F1为父本、野生型玉米为母本杂交得F2,F2自交获得F3,观察F3的育性。若F3全部可育,则该突变品系为核质不育;若F3出现雄性不育个体,则为核不育。15.解析:(1)根据

组合一可判断耳垢呈油性是显性性状。(2)在所调查的群体中,干耳的基因型频率为144+151156+149+144+151×100%≈50%。(3)油耳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的女儿不表现为干耳

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4)从组合二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1∶1),其原因是只有Aa和aa的组合,后代才可能有1∶1的性状比例,

而第二组家庭为多个家庭,油耳父亲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子代中干耳出现的概率为1/3,设组合二中父亲为Aa的概率为x,则1/2x=1/3,解得x=2/3,所以亲本父亲中基因型AA∶Aa=1∶2。(5)若一对干耳夫妇生了一个左

耳是干性的,右耳是油性的男孩,经检查该男孩染色体正常,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由于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故无法计算该男性与一个干耳女性婚配,子代表现为干耳的概率,D正

确。答案:(1)油性(2)50%(3)常油耳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的女儿不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调查人群中男女的发病率未呈现性别差异)(4)组合

二中油耳父方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Aa∶AA=2∶1(5)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D检测案171.解析:A、a和C、c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自交后代可产生9∶3∶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答案:C2.解析:依题意可知,植株甲的

n对基因均杂合,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植株甲测交所得子代中表型的种类为2n(n≥2)。因此,n越大,植株甲测交子代中表型的种类越多,A正确;植株甲的n对基因均杂合,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植株甲自交子代每对基因都纯合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n,B正确;,植株甲的n对基因均杂合,且遵

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甲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占所有子代比例为1/2n,C错误;植株甲的n对基因均杂合,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测交子代中纯合子为1/2n。若n=5,则植株甲的测交子代中,纯

合子所占比例为1/25=1/32,D正确。答案:C3.解析: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出现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说明双显性为野鼠色,双隐性为棕色,M_N_为野鼠色,mmnn为棕色,只具有M或N(M_nn或mmN_)表现为黄色或黑

色,A符合题意。答案:A4.解析:每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会出现2种表型,故n对等位基因杂合的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型的个体,A正确;不管n有多大,植株A测交子代比为(1∶1)n=1∶1∶1∶1……(共2n个1),即不同表型个体数目均相等,B错误;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为

1/2n,纯合子的个体数也是1/2n,两者相等,C正确;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纯合子的个体数是1/2n,杂合子的个体数为1-(1/2n),故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D正确。答案:B5.解析:据表可知:甲×乙产生F1全是红色籽

粒,F1自交产生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甲×丙产生F1全是红色籽粒,F1自交产生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

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分析可知,红色为显性,红色与白色可能至少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假定用A/a、B/b、C/c,甲、乙、丙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只写出一种可能情况)若乙与丙

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AaBBCc),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A正确;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B正确;组1中的F1(Aa

BbCC)与甲(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C错误;组2中的F1(AABbCc)与丙(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D正确。答案:C6.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图中的④⑤过程,A

错误;③⑥过程表示受精作用,B错误;左图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C正确;右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占整个子代的比例为1/16,aaBb的个体占整个子代的比例为2/16,所以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所占的比例为1/3,D错误。答案:C7.解

析:由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亲本基因型是BbTt、Bbtt,子代表型及比例雌雄同株∶雌株∶雄株=3∶4∶1,B正确;亲本基因型是BbTt、Bbtt,子代中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是B_Tt,没有纯合

子,C错误;亲本基因型是BbTt、Bbtt,子代中雌株的基因型是BBtt、Bbtt、bbtt,D正确。答案:C8.解析:根据题意“F1自花传粉产生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27∶37”,即黄花占27/(27+37)=27/64=

(3/4)3,由此可以确定该性状至少受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F2中基因型共有33=27(种),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_,共有23=8(种),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7-8=19(种),其中纯合子为AABBcc、AAbbCC、aaBBCC、AAb

bcc、aaBBcc、aabbCC、aabbcc,共7种,B正确;F2的红花植株中并不是只有纯合子自交才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有的杂合子自交也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如AaBbcc,C错误;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Cc,能产生配子的种类数为23=8(种),其中只有基因型为ABC的配

子经花药离体培养才表现为黄色,占1/8,D正确。答案:C9.解析:据实验一数据可知,植物花色性状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而植物细胞共有7对染色体,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故最多受7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乙、丙杂交得F1,F1为白花

,故乙、丙两个品系必为白花,而甲与乙、丙杂交获得的F1的自交后代满足杂合子的自由组合分离比,故甲也不为红花,B错误;实验一的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3+164÷3764=737,实验二的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7,实验三的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比例为1/2,故F2的白花纯合子比例

最低的是实验一,比例最高的是实验三,C错误;实验一的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7/37,但白花植株中决定花色的基因至少存在一对隐性纯合子,故白花的自交后代均为白花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实验一的F2白花植株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比例为

100%,D错误。答案:BCD10.解析:分析题意可得,当s纯合时才具有致死效应,且s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F1的全部植株中一共存在6种基因型,即BbRRs、BbRrs、Bbrrs、bbRR、bbRr、bbrr,A、B正确;由题意可知,BbR

r的植株导入了一个隐性致死基因s,然后让该植株自交,自交后代F1表型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说明控制果实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s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而B、b和R、r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隐性致死基因s与R、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错误;F1黑果个体(1/4BbRRs、1/2BbRrs、1/4Bbrrs)自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16∶5∶3,D正确。答案:ABD11.解析:(1)在题表格中第3、4组杂交实验中,F2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27/64,即(3/4)3,符合3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说明该植物的花色至少受

3对等位基因控制。(2)杂交组合3的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27∶37,说明子一代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Cc,则丙含有3对隐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cc。杂交组合1的结果说明甲有1对隐性基因,杂交组合2的结果说明乙有2对隐性基

因,杂交组合4的结果说明甲、乙一共有3对隐性基因,若乙的基因型中含有2个B,即基因型为aaBBcc,则甲的基因型为AAbbCC。(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2组F1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Cc,若用射线处理该红花使其基因型中的一个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等位基因,则突变后的基因型为aaBB

Cc、AaBBcc或AaBbCc;若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则F2的表型为全白色;若基因型为AaBbCc,则F2的表型为红∶白=27∶37。答案:(1)3第3、4组杂交实验中,F2中红色个体

占全部个体的27/64,即(3/4)3,符合3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2)3AAbbCC(3)全白或红∶白=27∶37检测案181.解析: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R1r1R2r2,所以F1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有9种;后代中

r1r1r2r2占1/16,R1r1r2r2和r1r1R2r2共占4/16,R1R1r2r2、r1r1R2R2和R1r1R2r2共占6/16,R1R1R2r2和R1r1R2R2共占4/16,R1R1R2R2占1/16,所以不同表型的比例为1∶4∶6∶4∶1。答案:D2.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由F2中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9∶3∶3∶1,可推知等位基因A、a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每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两对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推知,F2中的抗病植株

基因型为AA(1/3)、Aa(2/3),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当F2中的抗病植株自交时,后代为AA(1/3+1/4×2/3=1/2)、Aa(1/2×2/3=1/3)、aa(1/4

×2/3=1/6),其中A的基因频率为2/3;当F2中的抗病植株随机交配时,后代为AA(2/3×2/3=4/9)、Aa(2×2/3×1/3=4/9)、aa(1/3×1/3=1/9),其中A的基因频率为2/3,B正确;F2中抗病植株为AA(1/3)、Aa(2/3),自交后代为

AA(1/3+1/4×2/3=1/2)、Aa(1/2×2/3=1/3)、aa(1/4×2/3=1/6),抗病∶易感病=5∶1,同理可推出,F2中高茎植株自交后代高茎∶矮茎=5∶1,故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进行自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25∶5∶5∶1,C正确;F2中抗病植株为A

A(1/3)、Aa(2/3),随机交配后代为AA(2/3×2/3=4/9)、Aa(2×2/3×1/3=4/9)、aa(1/3×1/3=1/9),抗病∶易感病=8∶1,同理可推出,F2中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后代高茎∶矮茎=8∶1,故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后代的性状比例为64∶8∶8∶1,D错

误。答案:D3.解析:假设与该病相关的基因为A/a和B/b,由题意可知只有A_B_的个体才不患病,5号和6号都没有病且他们的后代患病的概率是7/16,说明他们两个的基因型都是AaBb。因为该遗传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控制的疾病,所以在人群中男女患病概率相等,A错误;3号和4号是患者,而其子代6号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3号和4号基因型是A_bb和aaB_或aaB_和A_bb,B错误;7号个体不患病,其基因型是A_B_,

基因型有4种,C错误;8号患病,基因型分别为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因此8号个体是纯合子的概率是3/7,D正确。答案:D4.解析:由题意可知:F2中雄蜂的基因型共有AB、

Ab、aB、ab四种,说明F1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四种,进而推知F1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而F1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

b四种,所以F1雄蜂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b,即F1雄蜂的基因型为ab。综上分析,可进一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AB,A正确,B、C、D均错误。答案:A5.解析:理论上F2表型及比例为青色(A_B_)∶灰色(A_bb)∶黄色(aaB_+aabb)=9∶3∶4,由于黄色中有50%的个体

死亡,则后代个体表型比例为:青色∶灰色∶黄色=9∶3∶2,所以F2存活个体中青色鼠所占的比例是9/14。答案:D6.解析:图示过程中该哺乳动物的毛色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正确;褐色个

体的基因型为ddA_bb,相互交配,子代基因型有ddAAbb、ddAabb、ddaabb,表现为褐色、褐色、黄色,出现黄色的原因是等位基因A、a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错误;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_____、ddaa__,要使基因型

相同的杂合黄色个体相互交配,子代基因型种类最多,则该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dAaBb,相互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有3×3×3=27种,C正确;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dA_bb,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dA_B_,当两者基因型分别为ddAabb、ddAaBb时,相互杂交,子代

表型及比例为黄色(D_____、ddaa__)∶褐色(ddA_bb)∶黑色(ddA_B_)=(1/4)∶(3/4×1/2)∶(3/4×1/2)=2∶3∶3,D正确。答案:B7.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控制花瓣大小的基因和控制颜色的基因自由组合,

且二者组合情况对应的表型如下表:无花瓣基因型为a1a3Bb和a2a3Bb的个体杂交结果用棋盘法表示如下:根据表格的内容可知,存在a3a3BB和a3a3bb的纯合子,A错误;从表格中看出,只有5种表型,B错误;红花所占的比例为9/1

6,C错误;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比例为1/4×1/2+1/4×1/2=1/4,D正确。答案:D8.解析: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说明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

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d,黄色个体是aa____、A___D_;由题意知,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F2中黑色个体占比=9/(52+3+9)=9/64,褐色个体占比=3/(52+3+9)=3/64,结

合题干3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要出现9/64的比例,可拆分为3/4×3/4×1/4;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d,要出现3/64的比例,可拆分为3/4×1/4×1/4。而符合F2黑

色个体和褐色个体的比例的F1基因型只能为AaBbDd,则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D项符合题意。答案:D9.解析: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黄瓜的花受到基因型和乙烯的共同影响,A基因存在时会合成乙烯,促进雌蕊的发育,同时激活B基因,B基因

的表达会进一步促进乙烯合成而抑制雄蕊的发育,故可推知,A_B_的植株开雌花,A_bb的植株开两性花,aaB_和aabb的植株开雄花。B基因的表达会促进乙烯的产生,乙烯的产生又会促进B基因的表达,即二者之间存在正反馈,造成乙烯持续积累,进而抑制雄蕊发育,A错误;据上述分析可知

,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的植株开雄花,B正确;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黄瓜植株杂交,F1中A_B_=1/2×3/4=3/8的植株开雌花,A_bb=1/2×1/4=1/8的植株开两性花,雌蕊均能发育,则开雌花的植株比例为3/8+1/8=1/

2,C正确;较高浓度的乙烯会抑制雄蕊的发育,出现雌花,但不能将雄花转化为雌花,D错误。答案:AD10.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果蝇的卷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则亲本中的纯合正常翅灰身雌果蝇和纯合正常翅黑身雄果

蝇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正确;F1的基因突变若是在受精过程中发生,则不可能出现1只卷翅灰身雌果蝇和1只卷翅灰身雄果蝇,B错误;F1的卷翅灰身果蝇的基因型是AaBb,C错误;根据F2中卷翅灰身∶正常翅灰身∶卷翅黑身∶正常翅黑身=6∶3∶2∶1可知,卷翅基因A具有显性纯合

致死效应,D正确。答案:BC11.解析:一个PSY和一个ZDS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产生两种配子一种含有PSY、ZDS基因,一种配子两种基因都不含,自交后代中含有PSY、ZDS基因的占3/4,则此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亮红色大米∶白色大米的比例为3∶

1,A正确;一个PSY和一个ZDS分别插入到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假定转入PSY基因的用A表示,没有转入PSY基因的用a表示,转入ZDS基因的用B表示,没有转入ZDS基因的用b表示,转基因水稻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

aB_∶aabb=9∶3∶3∶1,A_B_含有两种转基因,表现为亮红色,A_bb只含有PSY基因,表现为橙色,aaB_、aabb为白色,B正确;由于目的基因能1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水稻细胞染色体上,某一转基因

植株自交后代中橙色大米∶亮红色大米∶白色大米的比例为1∶14∶1时,可能有PSY、ZDS插在同一条染色体上,C错误;某一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白色大米∶亮红色大米的比例为1∶15,不一定有PSY、ZDS插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如,D错误。答案:AB12.解析:由题意知,A(a)与

B(b)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A_bb为黄色,aaB_为灰色,A_B_为褐色、aabb为白色。由于AB配子致死,雌雄配子均只有Ab、aB、ab三种,故群体中不存在AABB、AABb、AaBB基因型的个体,该动物种群中只有AaBb、A

abb、aaBb、aaBB、AAbb、aabb共6种基因型,A正确;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灰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后代中四种体色均可能出现,B正确;6种基因型的个体中,只有褐毛AaBb的个体会产生致死配子A

B,致死率为25%,C正确;褐色(AaBb)个体只能产生Ab、aB、ab三种配子,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表型及其比例为褐毛∶黄毛∶灰毛∶白毛=2∶3∶3∶1,D错误。答案:ABC13.解析:(1)分析题意,亲

本雄性不育小麦(HH)的不育基因T与等位可育基因t位于4号染色体上,所以其基因型为TtHH,亲本小麦(hh)的基因型为tthh,故F1中可育株(TtHh)∶不育株(ttHh)=1∶1。(2)F2中的蓝粒不育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TEHH、1/2TEHh,其中T

基因和E基因分别来自小麦的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而h基因纯合后,可诱导来自小麦的和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互换,使得T和E基因可以位于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从而获得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个体。(3)分析题意,

蓝粒小麦的染色体条数是42,而F2中的蓝粒不育株的4号染色体一条来自小麦,一条来自长穗偃麦草,其余染色体(42-1-1=40)均来自小麦,为同源染色体,故其减数分裂时理论上能形成20个正常的四分体;不同来源的

4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随机分配,仅考虑T/t、E基因,若两条4号染色体移向一极,则同时产生基因型为TE和O(两基因均没有)的两种配子,若两条4号染色体移向两极,则产生基因型为T和E的两种配子,则F2中的蓝粒不育株共产生4种配子;F3中的蓝粒不育株产生TE配子的概率为1/4,产生h配子的概率

是1/4,则F3中基因型为hh的蓝粒不育株占比是1/4×1/4=1/16。(4)由F2中的蓝粒不育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可以确定形成F3中的蓝粒不育株的卵细胞中应含有两条4号染色体,且小麦染色体组成为2n=42,故F3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有43条染色体,多了一条4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

异。(5)F3中的蓝粒不育株基因型为TEtHh和TEthh,含hh基因的个体可形成T和E交换到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卵细胞,与小麦(ttHH)杂交,F4中的蓝粒不育株基因型为TEtHh,其中T基因和E基因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

上,t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与小麦(ttHH)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1∶1,即F4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F3中关于h的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与小麦(ttHH)杂交产生的F4中的蓝粒不育株含3个4号染色体,分别携带T基因、E基因及t基因,与小麦(

ttHH)杂交,母本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时,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和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联会,携带E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TE∶t∶tE=1∶1∶1∶1,与小麦(ttHH)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蓝粒可育∶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非蓝粒不育=1∶1∶1

∶1,即F4蓝粒不育植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本实验要培育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小麦,故②符合育种要求。答案:(1)TtHH1∶1(2)获得h基因纯合(hh)的蓝粒不育株,诱导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互换,从而使T基因与E基因交换到一

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以获得蓝粒和不育性状不分离的小麦(3)2041/16(4)43染色体数目(5)F4蓝色不育株体细胞中T基因和E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F4蓝色不育株体细胞中T基因和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②14.解析:(1)基因型为Mm的植株自交,F1中MM∶Mm∶mm=1∶2∶1,其中MM

、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故只有1/3MM和2/3Mm能够自交,则F2中雄性不育植株mm所占的比例为2/3×1/4=1/6。雄性不育植株mm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Mm)晚熟红果(Rr)杂交种的基

因型为MmRr,以该杂交种为亲本连续种植,若每代均随机受粉,即自由交配,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有MR、Mr、mR、mr,比例为1∶1∶1∶1,则F1中有9种基因型,分别为1MMRR、2MMRr、1MMrr、2MmR

R、4MmRr、2Mmrr、1mmRR、2mmRr、1mmrr,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R∶Mr∶mR∶mr=1∶1∶1∶1,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R∶Mr∶mR∶mr=2∶2∶1∶1,则F2中可育晚熟红果植株(基因型

为M__Rr)所占比例为1/4×3/6+1/4×3/6+1/4×2/6+1/4×2/6=10/24,即5/12。(2)已知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H基因在每条染色体上最多插入1个且不影

响其他基因。将H基因导入基因型为Mm的细胞,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甲和乙,则H基因的可能位置有: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插入了2号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上,植株甲和乙分别与雄性不育植株mm杂交,在形成配子时喷施NAM,则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F1均表现为雄性

不育mm,说明含有M基因的雄配子死亡,即有H基因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若植株甲和乙的体细胞中含1个或多个H基因,以上所得F1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说明F1的体细胞中含有0个H基因。若植株甲的体细胞中仅含1个H基因,则H基因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即H与M基因连锁。若

植株乙的体细胞中含n个H基因,则H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必须有1个H基因位于M所在染色体上,且2条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同时存在H基因,植株乙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若不喷施NAM,则子一代中不含H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1/2n。(3)若植株甲的细胞中仅含一个H基因,且H基

因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在不喷施NAM的情况下,以雄性不育植株mm为母本、植株甲HMm为父本进行杂交,雌配子种类为m,雄配子为HM、m,则子代中大花植株(基因型为HMm)即为与植株甲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或:利用雄性不育株与植株甲杂交,子代中大花植株即为所需植株)

。答案:(1)1/6MmRr5/12(2)0M基因必须有1个H基因位于M所在染色体上,且2条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同时存在H基因1/2n(3)以雄性不育植株为母本、植体甲为父本进行杂交,子代中大花植株即为所需植株(或:利用雄性不育株与植株甲

杂交,子代中大花植株即为所需植株)检测案191.解析: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A错误。答案:A2.解析: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这种性状是显性性状,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

1全部为红眼,推测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对红眼为隐性,A正确;F1互交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雌雄表型不同,所以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F1中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回交,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

XaY,比例为1∶1∶1∶1,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C正确;摩尔根实验结果证实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不能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错误。答案:D3.解析: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

结论的理论基础,A不符合题意;摩尔根的成功离不开合理的选材和精巧的实验设计,B不符合题意;萨顿提出的假说是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的理论基础,C不符合题意;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解释了遗传

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提出时间在摩尔根杂交实验之后,D符合题意。答案:D4.解析:肌肉萎缩(♀)与纯合的肌肉正常(♂)金毛猎犬交配,F1雌性个体全为肌肉正常,雄性个体全为肌肉萎缩,说明等位基因D/d仅位于

X染色体上,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亲本肌肉萎缩(♀)基因型为XdXd,雄性个体纯合的肌肉正常(♂)基因型为XDY,F1雌性个体基因型为XDXd,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dY,A、B正确;F1金毛猎犬相互交

配(XDXd×XdY),理论上F2雌性为XdXd∶XDXd=1∶1,雄性为XdY∶XDY=1∶1,所以肌肉正常∶肌肉萎缩=1∶1,C错误;亲本肌肉萎缩(♀)基因型为XdXd,雄性个体纯合的肌肉正常(♂)基因型为XDY,F1雄性个体基因型

为XdY,Xd来自亲本雌性,只能传给F2雌性个体,D正确。答案:C5.解析:性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属于同源染色体,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是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A错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称为伴性遗传,B正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C错误;儿子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为患者,若女性携带了正常基因,其儿子可能正常,D错误。答案:B6.解析:当猫体细胞中存在两条X染色体时,其中1条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因此

巴氏小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A正确;醋酸洋红染液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所以能利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巴氏小体进行染色,B错误;巴氏小体由于高度螺旋化,从而使解旋过程受阻,导致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C正确;雌猫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源于

雌性亲本,也可来源于雄性亲本,D正确。答案:B7.解析:假设与果蝇眼色有关的基因用B、b表示。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亲代白眼雌蝇正常情况下产

生1种类型的配子,即Xb;根据杂交实验结果,还可以产生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bXbY和XBO,故亲代白眼雌果蝇还产生了XbXb和O配子,共3种类型,B错误;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例如XXY,C正确;根据B选项分析可知,例外子代的出现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产生

了异常配子,D正确。答案:B8.解析:设基因A/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根据题意可知,正交为ZaZa(非芦花雄鸡)×ZAW(芦花雌鸡),子代为ZAZa、ZaW,且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为ZAZA×ZaW,子

代为ZAZa、ZAW,且全为芦花鸡,A正确;正交子代中芦花雄鸡为ZAZa(杂合子),反交子代中芦花雄鸡为ZAZa(杂合子),B正确;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即ZAZa×ZAW,所产雌鸡ZAW、ZaW(非芦花),C错误;正交子代为ZAZa(芦花雄鸡)、ZaW(非芦花雌鸡)

,D正确。答案:C9.解析:含有M的个体同时含有s基因,即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灰色,雌性个体不会含有M,只含有m,故表现为黑色,因此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A正确;含有Ms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基因型为MsMs的个体需要亲本

均含有Ms基因,而两个雄性个体不能杂交,B正确;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mX,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为XMs、Ms0、Xm、m0,子一代中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雄性个体为1/3XXY′(XXMsm)、1/3XY′(XMsm),雌蝇个体为1/3XXmm,

把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开考虑,只考虑性染色体,子一代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1/40,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含有X,子二代中3/4XX、1/4X0;只考虑常染色体,子二代中1/2Msm、1/2mm,1/8mmX0致死,XXmm表现为雌性,所占比例为3/7,雄性个

体3/7XXY′(XXMsm)、1/7XY′(XMsm),即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由1/2降到1/4,逐代降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由1/3变为3/7,逐代升高,C正确,D错误。答案:D10.解析:分析题意,子一代红眼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的比例为8∶

4∶3∶1,是9∶3∶3∶1的变形,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若果蝇眼色受两对基因控制,则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a、B/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

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aaXBX-,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F1红眼雌蝇(AaXBXb)与F2伊红眼雄蝇

(1/3AAXbY、2/3AaXbY)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1×1/4+2/3×3/4×1/4=5/24,C正确;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

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答案:D11.解析: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体细胞中有54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故对其基因组测序时,共需测定29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雌蚕在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有28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由于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数目变为56条,A错误;若亲本基因型为AaZBZB、AaZbW,杂交得到的F1中正常体和油体基因型分别为1AA、2Aa、1aa,腹色基因型为ZBZb、ZBW,让正常体自由交配,即1/3AA、2/3Aa自由交配,根据基因频率A=2/3,a=1/3,则子代为:4/9AA、4/9Aa、

1/9aa,ZBZb与ZBW杂交,子代为1/4ZBZB、1/4ZBZb、1/4ZBW、1/4ZbW,F2雌蚕中油体腹部白色个体为1/9aa×1/2ZbW,比例为1/18,与题干相符,同理若亲本基因型为AaZbZb、AaZBW,杂交结果

也符合题干要求,即F1为(1AA、2Aa、1aa)(ZBZb、ZbW),F1中正常体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为(4/9AA、4/9AA、1/9aa)(1/4ZBZb、1/4ZbZb、1/4ZBW、1/4

ZbW),F2雌蚕中油体腹部白色个体为1/9aa×1/2ZbW,比例为1/18,B正确;若亲本为AaZBZB、AaZbW,则F1杂交得到F2为腹部彩色∶白色=3∶1,C错误;由于亲本基因型不确定,且正常体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因此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中,A基因的个数可能为2个,也可能为4个,D错误。答案:B12.解析:分析可知,d只有一个7.0的条带,且只能对应患者4号,因此,长度为7.0单位的DNA片段是该致病基因,且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由乙图可知,a、b、c三者表示的基因型均为Aa,显然3号个体的基因型与父亲相同,都是Aa,B错误;

3号个体与该病的基因携带者(Aa)结婚,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C正确;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等位基因之间不只是碱基序列不同,也可能长度不同,D正确。答案:ACD13.解析:雄蝗虫比雌蝗虫少一条染色体,因此同样是有丝分裂

后期,雌蝗虫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雄蝗虫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多2条,A错误;雄蝗虫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减数分裂Ⅰ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B正确;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因此蝗虫的群体中,不存在复

眼异常的雌性个体,但是存在复眼异常的雄性个体,C正确;杂合复眼正常雌体基因型为XBXb,复眼异常雄体基因型为XbO,由于基因b使精子致死,因此两者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复眼正常雄性(XBO)∶复眼异常雄性(XbO)=1∶1,D正确。答案:BCD14.解析:第一组杂交实验无

论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后代都会出现长翅雄果蝇∶短翅雄果蝇∶长翅雌果蝇∶短翅雌果蝇=1∶1∶1∶1的结果,A错误;若第二组后代分离比为长翅果蝇∶短翅果蝇=3∶1,则该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第三组亲本的长翅是雄

果蝇,短翅是雌果蝇,子一代中长翅雌果蝇∶短翅雄果蝇=1∶1,因此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若第一组后代均为长翅、第三组后代均为短翅,子代表现与母本相同,则说明该基因位于细胞质中,D正确。答案:BCD15.解析:(1)位于性染色体

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2)a与b基因都位于12号染色体上,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3)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28条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含有W染色体的条数为0或2。(4)该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ZEZE。且F1中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说明该雄性关于

该性状的基因型为Dd,综上分析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DdZEZE。(5)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但由于不知道显隐关系,可以利用正反交实验来探究。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

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AA×aa、aa×AA,其子一代基因型都为Aa,只出现一种性状,且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

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ZAZA×ZaW(后代雌雄全为显性性状)、ZaZa×ZAW(后代雄全为显性性状,雌性全为隐性性状),则正反交结果不同,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答案:(1)伴性遗传(2)a基因(3)280或2(4)DdZEZE(5)实验

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且F1中雄性个体

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16.解析:(1)实验①雌性银羽和雄性金羽杂交,子代雌性均为金羽,雄性均为银羽,雌雄表型不同,说明与性别有关,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B、b存在于性染色体上,由于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分析可知银羽

为显性性状。实验①雌性翻毛与雄性正常毛杂交,子一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轻度翻毛,说明控制该性状的A、a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羽色和羽毛反卷程度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①题干

信息“羽毛反卷程度由等位基因A、a控制,翻毛是显性性状”,实验①雌性翻毛与雄性正常毛杂交,子一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轻度翻毛,所以亲本雌鸡控制羽毛反卷程度的基因型为AA。由小问1可知,金羽为隐形性状,且基因B、b存在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雌性银羽基因型为ZBW。综合分析实验①中亲本雌鸡的基

因型为AaZBW。②实验②雌性表型为轻度翻毛银羽,雄性为正常毛金羽,根据子代轻度翻毛∶正常毛=1∶1以及雌性全为金羽,雄性全为银羽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因此实验②中F1雄鸡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Zb。(3)①实验

①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所以F1基因型为AaZbW、AaZBZb,F1个体随机交配,仅从羽毛反卷程度和羽色分析(不分雌雄),用分离定律的思路求解:Aa和Aa杂交,子代有翻毛、轻度翻毛和正常毛三种表型,ZbW和ZBZb杂交,子代有金羽和银羽两

种表型,综合分析F2的表型有6种。②F1基因型为AaZbW、AaZBZb表型为轻度翻毛金羽和轻度翻毛银羽,用分离定律的思路求解:Aa和Aa杂交,子代有翻毛∶轻度翻毛∶正常毛=1∶2∶1,ZbW和ZBZb杂交,子代金羽∶银羽=1∶1,F2中与F1表型不同的个体占比为1/2×1=1/2。③题干信息“

翻毛鸡羽毛反卷、皮肤外露,散热性好,是我国南方地区饲养的优质鸡种之一”,为挑选最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优质蛋鸡,因此需要的是翻毛雌鸡。F2中的轻度翻毛银羽雌鸡AaZBW和轻度翻毛金羽雄鸡AaZbZb杂交,雌鸡均表

型为金羽,因此应从杂交后代中选育表型为翻毛金羽的雏鸡。答案:(1)性显性自由组合(2)AaZBWAaZBZb、aaZBZb(3)61/2翻毛金羽检测案201.解析: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S型

细菌的DNA。答案:D2.解析: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中蛋白质变性失活,失去功能,但核酸变性后在低温条件下可复性,A错误;试管乙中加入RNA酶的目的是水解RNA,B错误;此实验由于RNA酶不能水解蛋白

质、荚膜多糖、DNA等,故不能证明何种物质是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C正确;试管甲、乙混合后,试管丙中有一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但转化率较低,故S型肺炎链球菌的数量少于R型,D错误。答案:C3.解析:由题干信息“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

性”,上清液应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说明是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上清液出现了放射性,可能是因为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从而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答案:A4.解析: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说明甲组标记的是噬

菌体的DNA,乙组刚好相反,说明乙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根据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可知,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没有侵入,因此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而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数含有放射性,C错误、D正确。答案:D5.解析:T2噬菌体(病毒)没有

细胞结构,必须在活菌细胞内增殖,A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在下一步离心时分开,便于放射性的检测,B正确;保温时间长会导致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死亡,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加,但是题目给的信息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

近100%,故此种情况没有发生,因此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的原因与保温时间长无关,应该是保温时间短,被标记噬菌体有一部分还未侵染大肠杆菌,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C错误;该实验上清液具有较高的放射性,且还缺少35S标记T2噬菌体蛋白质的一组实验,

所以仅依据这组实验不能说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答案:C6.解析:根据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体内转化实验结果可知,上述转化过程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A正确;上述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过程中

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因此该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不是多糖,C错误;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中DNA的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不发生变化,仍占50%,D正确。答案:C7.解析:①细胞

核内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①错误;②DNA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也有可能是RNA,②错误;③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DNA,③正确;④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具细胞结构

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病毒,④正确;⑤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⑤错误;⑥DNA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的,⑥正确。答案:C8.解析:细胞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非细胞生物病毒的遗传物

质是DNA或RNA;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自然界中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类型较多,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D9.解析: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死

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答案:C10.解析: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包围的一层胶质状物质,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杀灭,有荚膜的肺炎链

球菌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活并繁殖,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因可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表现出致病性(可使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A错误;在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得到S型活细菌

的实验过程中涉及基因重组(广义上的基因重组:S型活细菌的DNA片段转移到R型活细菌的DNA上),B正确;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通过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C错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答案:B11.解析:T2噬菌体专一性侵染大肠杆菌,不侵染耐药性肺炎克雷伯氏菌,A

正确;a组细菌数量不下降,对应缓冲液组,b组细菌数量减少最晚,对应感染复数为0.1的噬菌体组,B正确;用感染复数相对较高的噬菌体治疗小鼠肺炎,可使细菌数量快速下降,效果会更好,C正确;b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约4h时,细菌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细菌增殖速率等于裂解速率,在此之前被感染的细菌即开

始裂解,D错误。答案:ABC12.解析:DNA分子中含有P元素,可以用32P对噬菌体的DNA进行标记,A正确;T2噬菌体复制的模板来自亲代噬菌体,原料和酶均来自大肠杆菌,B错误;基因型为hr和h+r+的两种T2噬菌体侵染未被

标记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可得到hr、hr+、h+r和h+r+4种子代噬菌体,说明两种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基因型为hr和h+r+的两种T2噬菌体同时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大肠

杆菌裂解后分离得到hr、hr+、h+r和h+r+4种子代噬菌体,由于不属于有性生殖,并且两种噬菌体的数量未知,交换的比例未知等,其比例不一定为1∶1∶1∶1,D错误。答案:AC13.解析: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因此可以用3H­尿嘧啶

标记RNA,A正确;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转录合成的,因此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RNA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B正确;在第0min时,T4噬菌体还没有感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体内不存在T4噬菌体的DNA,因此与DNA杂交的RNA不可能来自T4噬菌体,C错误;题图显示随着感染时

间增加,和T4噬菌体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而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说明噬菌体DNA的转录增加,而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D错误。答案:CD14.解析:(1)

32P标记的是①(磷酸基团),⑤不含S,有些R基含S,故35S标记的是R基。(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使

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4)图3实验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1)④①

(2)蛋白质外壳和DNA(3)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4)不能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15.解析:(2)因为实验目的是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

A,因此相应的酶能水解核酸,故应在B处加入的是提取的核酸和DNA酶,而D组作为空白对照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3)如果A、C组发病,B、D组未发病,说明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因为DNA酶能将DNA水解。如果B、C组发病,A、D组未发病,说

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因为RNA酶能将RNA水解。(4)酶具有专一性,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性状。(5)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则其彻底水解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含氮碱基,共6种。答案:(2)②DNA酶生理盐水(3)①B、D组未发病②B、C组发病,A、D组未发病RNA是该病毒

的遗传物质(4)酶具有专一性核酸控制生物的性状(5)6检测案211.解析: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不仅从结构上解释了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还为阐明DNA的复制奠定了基础,②④正确。答案:C2.解析:无论是否有亲子

关系,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在染色体上都呈线性排列,不能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A符合题意;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B不符合题意;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都来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核DNA几乎都相同,C不符合题意;子代个体

具备父母双方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D不符合题意。答案:A3.解析:图中①与②③不是同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所以①②③不能构成一个DNA的基本单位,A错误;DNA复制时,④的形成不需要DN

A聚合酶的催化,B正确;①和②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DNA分子中碱基对⑨(A—T)越多,氢键的相对含量越少,其热稳定性越低,D正确。答案:A4.答案:A5.解析: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用解旋酶破坏D

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A正确;由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且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B正确;图中DNA复制只有一个起点,故不能说明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C错误

;DNA分子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DNA片段上,D正确。答案:C6.解析:由图可知,DNA的复制为双向复制,且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A正确;由图可知,DNA的复制为多起点复制,加快了DNA的复制速度,B正确;复制泡3大于复制泡2和复制泡1,因此复制泡3的DNA

复制早于复制泡2和复制泡1,C正确;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的3′→5′方向移动,而图中复制叉的推进方向是双向的,因此子链的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的推进方向不一定相同,D错误。答案:D7.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细胞可能是进行了两次有丝分裂或一次减数分裂

。DNA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复制后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因此经过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产生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四个子细胞中都有放射性,其中两个细胞中均含有14C,两个细胞中均含有32P,A、D错误;由于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被标记,且原料没

有被标记,因此两种放射性之间不可能一方是另一方的两倍,B错误;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分别含有14C和32P,但是都是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第二次有丝分裂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的一条含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则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可能两个含

有放射性、两个不含有放射性,可能四个都含有放射性,也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C正确。答案:ABD8.解析:①至少有一半新合成的DNA首先以短片段形式出现,之后连接在一起,②T4噬菌体在DNA连接酶缺失的大肠杆菌中培养,导致新生短

链积累,说明DNA复制存在连续复制和不连续复制,A错误;②T4噬菌体在DNA连接酶缺失的大肠杆菌中培养,导致新生短链积累,表明DNA新链合成需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将DNA短链连接,B错误;③不管是连续复制还是不连续复制都会因为DNA修复产生短片段,现象③进一步表明

DNA复制时存在不连续复制,C正确;T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在大肠杆菌中合成新的DNA时(即DNA复制),需要能量的供应,D错误。答案:C9.解析:DNA复制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A错误;若转变为羟化胞嘧啶的两个胞嘧啶分子位于DNA片段的同一条链上,则根据DNA半保留复制可知,该片段复制

后的子代DNA分子中,有一半子代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B错误;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形成的子代DNA碱基发生改变,若发生在基因内部,则属于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编

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C错误;由图可知,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与腺嘌呤配对,而不是与鸟嘌呤配对,因此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值下降,D正确。答案:D10.解析:由题意可知,HPV含有DNA,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D

NA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被检测者高危型HPVDNA检测比值远远低于正常值,因此被检测者未感染高危型HPV,C正确;若检测比值等于1,则可判断被检测者感染了高危型HPV,但不一定是宫颈癌患者,D错误。答案:BC1

1.解析:B­DNA和Z­DNA都由反向的2条脱氧核苷酸链经双螺旋而成,A正确;Z­DNA和B­DNA的基本骨架都是磷酸­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B错误;缩入沟槽的蛋白质可能会影响染色质结构,进而影

响DNA的复制和转录,C正确;相比Z­DNA结构的不稳定,B­DNA的稳定性与氢键数、链长等有关,与碱基间的配对方式无关,D错误。答案:AC12.解析:此图反映出的DNA复制模式,可作为DNA双向复制的证据;在一条链中A与T、G与C不一定相等;DNA彻底水解是指将脱氧核苷酸也水解,

产物是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DNA分子的一条链中两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另一条互补链中该比值相等。答案:AD13.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切

口,形成一段一段的DNA分子片段。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2)DNA分子是双链结构,通过氢键连接。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氢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

降温复性的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含有2个DNA分子共有4条链,所以最多可有4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3)由于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

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AABC)中可观察到6个荧光点,在减数分裂Ⅰ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可分别观察到含A的2个荧光点和含AB的4个荧光点。答案:(1

)磷酸二酯脱氧核苷酸(2)氢碱基互补配对4(3)62和414.解析:(1)DNA片段中有1000个碱基对,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DNA片段中A=T=350个,C=G=650个。该DNA连续复制四次,在第四次复制时需要消耗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4-1×650=

5200(个)。(2)以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因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大肠杆菌吸收,为噬菌体DNA复制提供原料,所以最终在噬菌体DNA中能检测到放射性。(3)解旋酶能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在每个DNA分子中,碱基对A与T之间有2个氢键,C与G之间有3个氢键,故DN

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含有的氢键数越多,DNA分子结构越稳定,因此在DNA分子加热解链时,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需要解链温度也越高。(4)分子越小离试管口距离越近。图2显示,与60s结果相比,120s结果中有放射性的单链距离

试管口较远,说明短链片段减少,其原因是短链片段连接形成长片段。在图示的实验时间内,细胞中均能检测到较多的短链片段,为冈崎假说提供了实验证据。答案:(1)5200(2)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大肠杆菌吸收,为噬菌体DNA复制提供原料,所以在噬菌体DNA中能检测到放射性(3)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DN

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氢键数越多,DNA结构越稳定(4)短链片段连接形成长片段在实验时间内,细胞中均能检测到较多的短链片段检测案221.解析:蛋白质合成中,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而不是mRNA沿着核糖体移动

,A错误;核糖体同时有读取两个密码子位点,携带氨基酸的tRNA只会占据mRNA上的1个结合位点,B错误;参与翻译过程的RNA均为单链,但tRNA有氢键,C错误;mRNA上密码子的种类变化可能使对应氨基酸序列改变,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D正确。答

案:D2.解析: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真核细胞的核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

酶(成分为蛋白质)的结合,因此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因此复

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答案:B3.解析:RNA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的方向应该是从3′向5′,A错误;转录时,RNA聚合酶与模板链的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不包含整个DNA的解链区,B错误;细胞内遗传信息传至RNA后,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

双螺旋恢复,C正确;图中移动的3个核糖体上已合成的肽链长度不同,D错误。答案:C4.解析:RNA病毒的蛋白质由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编码合成,A错误;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进行转录,移

动到终止子时停止转录,B错误;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C正确;没有相应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配对,故tRNA不能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

D错误。答案:C5.解析: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以提高翻译效率,A正确;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与rRNA分子结合

,二者组装成核糖体,B正确;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只能结合到自身mRNA分子上,导致蛋白质合成停止,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

膜,转录形成的mRNA在转录未结束时即和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过程,D错误。答案:D6.解析:表观遗传具有可遗传性,即基因表达和表型的变化可以遗传给后代,A正确;在发生甲基化过程中,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B正确;DNA中碱基的甲基化修饰不是随机的,常发生5′端­CG­序列的碱基

C上,并且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会发生去甲基化即甲基化是可逆的,C错误;染色体上组蛋白会影响染色体的解旋,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答案:C7.解析:从图中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A正确;DN

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DNA甲基化后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C正确;

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D错误。答案:D8.解析:基因最初转录形成的hnRNA,在细胞核内经加工成为成熟的mRNA。因此可从小鼠浆细胞的细胞核中获取mRNA、hnRNA,A错误;DNA含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因此甲图的杂交带中含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残基

,B错误;根据甲图和乙图分析可知,β­球蛋白基因中含有不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序列,C正确;甲图中hnRNA和mRNA的碱基序列基本相同,二者杂交不会出现杂交带,D错误。答案:C9.解析:图1中②表示转录形成RNA,图2中⑥表示翻译形成蛋

白质,A正确;已分化B细胞中的C、J、D、V等片段编码受体蛋白结构的不同部位,通过DNA选择性重排,先产生不同的mRNA,最终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属于转录前的调控,B错误;由图2可知,Lin­14基因编码的m

RNA与miRNA不完全互补配对,从而抑制翻译,该过程属于翻译调控,C正确;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④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G—C,则

与DNA复制相比较,④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形式是A—U,D正确。答案:B10.解析:线粒体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可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A正确;线粒体DNA也是双螺旋结构,在复制时也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甲基化修饰并不改变患者线粒体DNA碱基序列,C错误;女性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高甲基化水平可遗传,D正确。答案:ABD11.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控制该分泌蛋白合成的直接模板是物质b,而转录的产物是物质a

,A错误;由于M基因转录的区段只有一部分,并且物质a到mRNA,还要剪切掉一部分片段,所以组成物质c的单体数与组成M基因的单体数的比值小于1/6,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过程表示转录,该过程参与碱基配对的碱基有5种,而④过程表示翻译,该过程参与碱基配对的碱基只有4种,

C错误;核糖体合成的肽链应先经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再由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和加工,D错误。答案:ACD12.解析:(1)ARC基因和基因A、B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使得3种基因具有特异性。过程①为转录,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游

离的核糖核苷酸,转录过程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2)缺血、缺氧时,某些基因过度表达产生过多的miR­223,miR­223与mRNA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1增强,导致过程②翻译因模板的缺失而受阻,引起凋亡抑制因子减少,进而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核酸杂交分子1存

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G—C,而ARC基因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T,G—C,因此核酸杂交分子1特有的碱基对是A—U。(3)根据题意,RNA除了具有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模板外,还可以形成核酸杂交分子,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4)根据题意分析,HRCR有望成为减缓心力衰退的新

药物,其依据是HRCR与miR­223碱基互补配对,导致ARC基因的表达增加,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答案:(1)碱基排列顺序(和数量)RNA聚合(2)翻译促进A—U(3)形成核酸杂交分子,调控基因表达(4)HRCR与miR­223碱基互补配对,减

少miR­223与基因ARC转录的mRNA结合,有利于基因ARC的成功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13.解析:(1)m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催化,RNA彻底水解产物有六种: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2)翻译所需要的RNA有mRNA(编码蛋白质)、rRNA(参与核糖体的形成)、t

RNA(转运氨基酸),故除了mRNA,还需要rRNA和tRNA。(3)若转铁蛋白受体基因中某碱基对缺失,可能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或者延后出现,进而使翻译形成的肽链变短或变长;也可能缺失位置不在编码序列,故肽链长短不变。(4)若转铁蛋白受体mRNA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

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mRNA中有大量不翻译的碱基序列。(5)转铁蛋白受体中铁反应元件是转铁蛋白受体终止密码子后的茎环凸起,从图中可以看出茎环结构含有氢键,又富含A、U碱基,因此形成茎环结构的原因是该片

段含有丰富的碱基A和U,能够互补配对形成局部双链结构。因为这种茎环结构在转铁蛋白受体的终止密码子之后,所以不影响转铁蛋白受体的氨基酸序列。答案:(1)RNA聚合酶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2)rRNA

、tRNA(3)变长或变短或不变(4)大量不翻译的碱基序列(5)该片段存在能自身互补配对的碱基序列不能茎环结构位于(mRNA)终止密码子之后(或茎环结构不在编码序列中)(6)指导合成更多的转铁蛋白受体,有利于吸收更多的Fe3+物质和能量检测案231.解析: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脆性部位

,该部位染色体直径明显细小,可用显微镜观察;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等位基因,而患者X染色体基因数量不变;女儿获得父亲的X染色体,儿子获得父亲的Y染色体,则男患者的女儿都遗传这种变异;根据题干分析“存在异常多的C

GG重复序列”可知,该突变是由碱基对增添引起的。答案:C2.解析:辐射刺激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DNA,可使DNA发生损伤,进而产生基因突变,A正确;光复活可修复DNA损伤,降低基因突变频率,自然界中某些微生物基因突变频率较低可能与光复活有关,B正确;D

NA损伤发生后,立刻修复最有利,若在细胞增殖后,子细胞的DNA也发生了损伤,进而难以修复,C错误;天生缺失这种机制的人DNA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大,暴露在阳光下可能导致皮肤癌的发生,D正确。答案:C3.解析:α­珠蛋白突变体是由基因上编码第139个氨基酸的一个

碱基对缺失引起的,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基因上碱基对缺失引起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改变,故可以说明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而不是DNA片段的缺失导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该变异导致由14

1个氨基酸组成的正常α­珠蛋白转变成为由146个氨基酸组成的α­珠蛋白突变体,即突变导致氨基酸数目增多,故推测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D正确。答案:C4.解析:经紫外线照射后,酵母菌发生了基因突变,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A正确;基因中的特定碱基被替

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基因结构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了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答案:C5.解析:两种突变体之间并无生殖隔离,仍属同一物种,只能体现遗传多样性,A错误;叶绿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突变体2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比突变体1少,故突变体2比突变体1吸收红光的能力弱,B错误;两种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含量差异,可能是同一个基因突变方向不同导致的,C错误;野生型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为4.19,叶绿素

含量较高,叶片呈绿色,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大幅下降,叶绿素含量少,不能掩盖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此时叶片呈黄色,D正确。答案:D6.解析:易位或倒位等引起的基因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性状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

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不会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高茎豌豆自交产生矮茎子代,属于性状分离,D错误。答案:B7.解析: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配子多样性,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产生不

同的基因组合,这些都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具有多样性的原因,A、B、C正确;DNA分子复制差错会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频率往往是很低的,具有普遍性,基因突变会导致子代出现从未有的新性状,但这不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具有

多样性的原因,D错误。答案:D8.解析:由于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同时着丝粒分开,可以确定该细胞为减数分裂Ⅱ后期的图像。同时注意到该细胞中,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子染色体中所含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分别是B、b,其原因可能是减数分

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出现错误,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分裂Ⅰ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使得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完全相同。答案:A9.解析: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图甲中的非等位基

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图乙染色体上的d基因可能来自染色体的片段互换,也可能来自基因突变,C错误;与有丝分裂比,甲→乙的过程中能产生的特有的可遗传的变异是基因重组,D正

确。答案:D10.解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中不含碱基U,A错误;由图可知,该sup—tRNA并没有修复突变的基因A,但是在sup—tRNA作用下,能在翻译过程中恢复读取,进而抵消因无义突变造成的影响,B错误;由图可知,该sup—tR

NA能用于逆转因单个碱基发生替换而引起的蛋白合成异常,C错误;若A基因无义突变导致出现UGA,由于碱基互补原则,则此sup—tRNA只能恢复读取UAG,无法帮助UGA突变恢复读取,D正确。答案:D11.解析:据表分析可知

,SC单基因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患者母亲的一个SC基因的第605位碱基发生替换,父亲的一个SC基因的第731位碱基发生替换,姐姐的表型正常,且其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SC基因都正常,说明G为SC基因编码链上第605位的正常碱基,A

为SC基因编码链上第731位的正常碱基,则父母及该患者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上相应位点的碱基分别表示为,A符合题意12.解析: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染色体互换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A正确;一般情况下,染色体越

长,说明染色体上基因片段越长,可交叉的基因数目就越多,B正确;题图中,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片段在A和B,a和b之间,故非姐妹染色单体上A与B的等位基因没有发生交换,故该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只有AB和ab两种,C错误;交换是基因重组的一种常见类型,能为生物的进

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答案:C13.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同位点的耳聋致病基因可导致相同表型的听觉功能障碍”可知,造成相同表型听觉功能障碍的致病基因不一定相同,A正确;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同一个基因可能突变出不同的基因,B正确;根据图中第一位氨基酸是Met可知,其对应的密码子

为AUG,故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TAC,故推测图中基因序列为非模板链,C错误;根据突变的基因C的非模板链由CAA变为TAA可知,该位置对应的密码子由CAA变为UAA,UAA为终止密码子,故与基因C相比,突变的基因C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量减小,

D正确。答案:C14.解析:(1)利用诱变技术,诱发水稻品种“青华占”产生抗稻瘟病变异,发现部分品系抗病性明显提高,部分品系抗病性有所下降,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2)①由题干信息和表格可知,抗病性高的诱变品系和易感病的原品系进行杂交,得到的F1都为抗病,所以抗病为显性性状,易感病

为隐性性状。②抗病性高的诱变品系和易感病的原品系进行杂交,得到的F1都为抗病,F1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244∶17≈15∶1,表明QH-06由2个抗病基因控制,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③让F2的抗病植株(1AABB、

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1aaBB、2aaBb)自由交配,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4∶4∶4∶3,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抗病∶易感病=(1-3/15×3/15)∶(3/15×3/15)

=24∶1,后代抗病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是(4/15×4/15+4/15×4/15+4/15×4/15)÷(1-3/15×3/15)=2/9。(3)依照题干信息可知,某抗病品系的抗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有T5、K10、RM27

三个DNA片段,易感病品系在同一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片段,且染色体上两个DNA片段之间发生互换的可能性,一般与其距离(cM)成正比,结合表2可知,存在T5片段的植株数量比较多,说明抗病基因远离T5,也有存在K10和RM27片段的植株,但存在K10片段植株数量较小,所以离抗病基因位置近,因此抗病基因最

可能的位置见答案。答案:(1)不定向性(2)①易感病②2F2性状分离比接近15∶1,是9∶3∶3∶1的变形,说明存在两对基因且可以自由组合③抗病∶易感病=24∶12/9(3)如图所示15.解析:(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2)F2表型及

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说明正常相对于矮秆为显性,由此可见EMS诱发D11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EMS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会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使水稻植株内BR含量减少,进而产生矮秆性状。(3)纯合矮秆

水稻突变植株(甲)是D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形成的,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说明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

,进而形成BR,且BR的受体正常,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引起的。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可能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能是仅由D61基

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来探究。若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矮秆性状形成的原因是不能合成CYP724B1酶,导致BR不能形成所致,这可通过给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型及比例来判断,若植

株全为正常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与甲水稻相同;若植株全为矮秆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答案:(1)信息交流(2)隐性抑制减少(3)①隐性②正常矮秆检测案241.解析: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不相同,染色体3、6

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1号X染色体上,所以A、B、C错误;由于X、Y染色体的DNA分子组成不同,所以果蝇基因组可由1、2、3、6、7的DNA分子组成,D正确。答案:D2.解析: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

染色体;判断某个体是否为单倍体,不是只看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的数目,还要看发育起点是受精卵还是配子,若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管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均为单倍体;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多种,如低温处理、秋水

仙素处理等。答案:D3.解析:低温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又因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故多数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加倍,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在低倍镜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A正确,D错误;低

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粒分裂,B错误;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卡诺氏液,然后再解离、漂洗、染色,C错误。答案:A4.解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增添或缺失会引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答案:C5.解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n发

生了倒位,形成该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该精原细胞在形成精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由于图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变异后,相连的片段随机断裂,因此该精原细胞产生含有正常染色体的精子比例为1

/4,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C正确;由图可知,图示“染色体桥”中存在染色体A片段的同源区段,D错误。答案:C6.解析: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将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利用野生资源是杂交育种的重要手段,A正确;杂交亲本间遗传差异

越大,杂种优势越大,B错误;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杂交育种周期较长,C错误;诱变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答案:A7.解析:由于品系1(ABDV)染色体数为33,通过技术Ⅰ处理得到品系2(染色体数为49、55等),由此可推测是技术Ⅰ为某药物处理,使品系2发生染色

体丢失所致,A正确;由育种流程图可知,技术Ⅱ表示花药离体培养,体现了细胞全能性,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蔗糖等物质,B正确;品系1(ABDV)是异源四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3,品系2(染色体数为49、55等)和品系3为普通小麦的单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1条,因此在培育过程中都发生了

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普通小麦属于六倍体,簇毛麦属于二倍体,二者杂交得到的品系1(ABDV)是异源四倍体植株,品系3属于普通小麦的单倍体,D错误。答案:D8.解析:植株Ⅰ体细胞中含有2个或4个或8个染色体组,A错误;植株Ⅰ、植株Ⅱ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它们之间存在生殖

隔离,B错误;植株Ⅲ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植株Ⅳ花粉刺激能促进植株Ⅲ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D正确。答案:D9.解析:根据题意分析,该三体长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a或Aaa,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是杂合长翅

雄果蝇(Aa)减数分裂Ⅱ异常,产生了含AA的精子;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Aaa由含有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a基因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精原细胞减数分裂Ⅰ异常;Aaa由含有a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基因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卵原细胞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异常,也可能是

减数分裂Ⅱ异常,A错误,B正确;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

5∶1,C正确;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

1∶1,D错误。答案:BC10.解析:雄蜂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属于单倍体,A正确;该图可说明生物的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工蜂承担了保育、筑巢和采蜜等工作,体现了生物的种内互助,C错误;若蜂王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雄蜂基因型可为AB、Ab、a

B、ab,D正确。答案:ABD11.解析:9号染色体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可根据9号染色体一端染色体结节和另一端8号染色体的片段判断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B正确;图2中的母本的2条9号染色体有相同的片段,可进行联会,C正

确;F1出现了无色蜡质个体,说明双亲都能产生cwx的配子,母本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D错误。答案:BC12.解析:由花粉粒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为单倍体,而不是单体,单体一般是正常的生物体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了一条,A错误;该单体中染色体数目少了一条,其

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正确;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很低,C正确;产生该单体的原因可能是其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产生的配子少一条染色体,D正确。答案:BCD13.解析:(1)三倍体生物原始生殖细胞内含有3个染色体组,在进

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发生联会紊乱,几乎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一般不能产生后代,故通常用三倍体来避免人为遗传改造品种对自然鱼群基因库的干扰。(2)分析图2可知,图bDNA含量相对值的峰值是图a的二倍,推测图b是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故二倍体丙鱼的测量结果对应的是图b。由于丙鱼是姐妹染色单体

分离后留在一个细胞内,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成为二倍体细胞,故细胞的基因型为纯合子;由于甲细胞的基因型为Rr,故丙细胞的基因型为RR或rr,丙鱼是由雌核发育而来,故其性别为雌性。(3)根据题意,利用丁鱼与剩余的二倍体丙鱼为材料,培育出三倍体雌鱼的流程为将丙鱼与丁鱼杂交,取受精卵进行冷冻休克处理

,即阻止卵子完成减数分裂Ⅱ,得到细胞内含3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再将其培养发育为成体鱼,测定DNA含量,选出三倍体即可。答案:(1)三倍体鱼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几乎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2)bRR或rr雌性(3)将丙鱼与丁鱼杂交,取受精卵进行冷冻休克处理,再将其培养发育为成体鱼14.

解析:(1)植株甲的异常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相比,短了一截,可判断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缺失)。染色体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基因突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所以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区分(分裂期或联会时期的装片)该变异类型。(2)结合题意“水稻至少有一条正常的1

1号染色体才能存活”,设计实验。①让甲植株(Rr)自交产生种子,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和比例;②Rr自交后代基因型为RR∶Rr∶rr=1∶2∶1,若R基因在11号正常染色体上,基因型rr的个体因不含正常染色体而死亡,子代只有抗病植株;若R基因在11号异常染色体上,基因型RR的个体无正常染色体而死

亡,子代剩下Rr和rr基因型的个体,表型及比例为抗病植株∶感病植株=2∶1。③若R位于异常染色体上,甲(Rr)能产生两种配子R∶r=1∶1,乙(Rrr)能产生配子2Rr∶2r∶1R∶1rr,子代为2RRr∶1R

R∶3Rrr∶3Rr∶1rrr∶2rr,其中RR个体死亡,剩下的抗病植株∶不抗病植株=8∶3。(3)由于F2的性状分离比是3∶6∶7,加和为16,可判定抗病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故等位基因B、b不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由F2表型比例为3∶6∶7可知,F1个体基因型为BbRr,F2的易感病植株

基因型为rrBB(1/16)、rrBb(2/16)、rrbb(1/16)、RRBB(1/16)、RrBB(2/16),F2的易感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16+1/16+1/16)/(1/16+2/16+1/16+1/16+2/16)=3/7。答案:(1)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缺失)用光

学显微镜观察区分(分裂期或联会时期的装片)(2)①让甲植株自交产生种子②均为抗病植株抗病植株∶感病植株=2∶1③抗病植株∶感病植株=8∶3(3)不位于3/7检测案251.解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B正确;由于近亲婚配可使从同一祖先那里继承同一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增加,所以近亲婚配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大增加,C正确;多基因遗传病往往表现为群体发病率较高,有家族聚集现象,且易受

环境的影响等特征,D错误。答案:D2.解析:21三体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疾病;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只能判定镰状细胞贫血;只有21三体综合征可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检测是否患病。答案:B3.解析: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细胞内都有X染色体,故对

于X连锁遗传病,男性、女性都有可能得病,如红绿色盲患者中既有女性又有男性,B错误;可以采用基因治疗方法医治重度免疫缺陷症,比如对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可以通过向患者的T淋巴细胞转移腺苷脱氨酶基因的方法进行治疗,

C错误;孩子的先天畸形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如21三体综合征,女性适龄生育时胎儿先天畸形率低,超龄后年龄越大,胎儿先天畸形率越大,D正确。答案:D4.解析: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A正确;系谱图主要用来

分析单基因遗传病或某些多基因遗传病,但一般不能用来分析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冠心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先天性愚型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基因检测准确性高,可通过基因诊断对胎儿进行多种遗传病的诊断,C正确;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发病率则

要在人群中取样,D正确。答案:B5.解析:由小芳患病,其父母患病,弟弟正常,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但不能断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论哪种情况,小芳的母亲均为杂合子;小芳的舅舅和舅母均正常,生下孩子正常的概率为10

0%;小芳的弟弟与表弟均正常,是隐性纯合子,故基因型相同。答案:D6.解析:据图1可知,H基因与h基因的碱基对数目相同,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Ⅰ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A正确;据图2可知,Ⅱ1个体的基因型为XhY,没有H基因,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

2bp片段,其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于其母亲,B正确;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说明其为携带者,基因型为XHXh,C正确;Ⅱ3父母的基因型为XHY和XHXh,Ⅱ3的基因型为XHXh的概率为1/2,若其丈夫表型正常,即基因型为XHY

,则其儿子含有Xh基因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答案:D7.解析:正常情况下与卵细胞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与卵细胞的基因型相同,但若在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则第二极体与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不同,所以通过对第二极体进行遗传筛查,不能杜绝该家庭血友病患儿发

生,A错误;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为23,说明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数目为23,但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时仍有可能发生异常,所以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不一定是23,B错误;若减数分裂正常,且第一极体X染色体有2个a基因,则次级卵母细胞的X染色体有2个A基因,产生的卵细胞含A基因,则所生男孩一般正常,C

正确;若减数分裂正常,且第二极体X染色体有1个A基因,卵细胞与第二极体所含基因一般相同,也含A基因,则所生男孩一般正常,D错误。答案:C8.解析:图中显示,正常人肝细胞膜上有脂质受体,而患者的肝细胞膜上没有脂质受体,说明该病的直接病因是患者肝细胞膜上脂质受体缺失;图中信息并没有显

示患者的消化道无法将脂质吸收到血液中;患者的细胞内可能有脂质受体基因,只是该基因没有正常表达;该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了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答案:B9.解析:21三体综合征患者可能因多出一个β-淀粉样蛋白基因而易患阿尔兹海默症,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β-淀粉样蛋白

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引起β-淀粉样蛋白过度产生,导致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B正确;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产生的原因是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未能正常分离,C正确;调查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率需要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

调查,D错误。答案:ABC10.解析:从表中信息来看,CGG重复次数不同,细胞中X基因的mRNA数目相同,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数目不同,说明CGG重复次数不影响X基因的转录,但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故可能影响翻译过程中mRNA与

核糖体的结合,A、C正确;CGG重复次数越少,该遗传病症状表现越不明显,甚至无症状,说明CGG重复次数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B正确,D错误。答案:ABC11.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及题图可知,带有致病基因或

相关基因缺失均可导致患DMD,因此无法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A错误;若图中只有一位男孩具有致病基因,由图可知,7号区段是Ⅲ号个体独有的,说明致病基因位于7号区段,而具有致病基因的一定是Ⅲ号,B正确;由题图

只能对比出不同个体的X染色体缺失情况,但不同区段具有的基因数量不清楚,因此无法比较出不同个体之间的体征异常差别大小,C错误;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影响染色体联会

,D错误。答案:ACD12.解析:假设患病基因用A/a表示,Ⅳ12和Ⅳ13婚配,若患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子代中不会有患病男性,故该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该病为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中患病个体中Ⅰ1个体为患者,其基因型为A_,因Ⅰ2个体为正常人,基因型为aa,其后代Ⅱ1为杂合子,但不确定Ⅰ1个体是不是杂合子,B错误;Ⅳ12正常女性和Ⅳ13患病男性婚配,其后代Ⅴ2个体为患者

,其基因型为Aa,和正常人Ⅴ1婚配,Ⅴ1基因型为aa,则后代VI1是患者的概率为1/2,是患病男性的概率为1/2×1/2=1/4,C正确;在群体中该显性致病基因的频率很低,约为1/100~1/10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显性纯合子短指症患者AA的频率更低,大约为1/10000~1/1000000

,而杂合子短指症患者Aa的频率可约为1/50~1/500,故绝大多数短指症患者的基因型为Aa,即群体中患者的纯合子比例少于杂合子,D正确。答案:ACD13.解析:由图像可知,异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率远小于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率,而同卵双胞胎的同时发病率又不是100%,因此A正确

、D错误;因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型一般完全相同,但并非100%发病,因此发病与否受非遗传因素影响,B正确;异卵双胞胎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所以一方患病时,另一方也可能患病,C正确。答案:ABC14.解析:(1)根据

图1可知,13号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结合形成了1条染色体,且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因此染色体变异类型有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该变异过程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因此最好选择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胚胎细胞观察该变异。(2)若题图2中男性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两条联会并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任一极,则理论上产生的精子类型有13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变异染色体;21号染色体和变异染色体、13号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和13号染色体、21

号染色体共6种;该夫妇生出正常染色体即13号和21号染色体组成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6。根据4号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情况,3号(13三体)的染色体组成为2条13号染色体、1条变异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3)为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小孩,母亲

在妊娠期间应进行产前诊断。答案:(1)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有丝分裂和减数有丝分裂中期(2)61/6(3)产前诊断(羊水检查)15.解析:(1)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家族1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Ⅱ5为患者,但是她的父亲Ⅰ1表现正常,可判断该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Ⅱ5为患者基因型为a

a,Ⅱ3也是患者因此基因型也是aa。(2)家族2中的Ⅰ1的基因型均为AaTT,Ⅰ2只携带了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另一个致病基因t,即家族2中Ⅰ2的基因型为AATt,由题干信息可知,具有两个非等位致病基因也可患病,因此患者Ⅱ1的基因型应为AaTt。家族1中的Ⅰ1的基因型为A

aTT,则Ⅱ3的基因型是aaTT,a、T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可传给子代,家族2中的患者Ⅱ1的基因型应为AaTt,且a、T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t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条染色体都有可能传递给后代,因此子代中患脑钙化病的可能的基因型aaTT或AaTt,图示见答案。(3

)呼吸链酶Ⅳ位于线粒体,根据抗原抗体杂交可知,带红色荧光标记呼吸链酶Ⅳ的抗体可以特异性与呼吸链酶Ⅳ结合,因此线粒体会有红色荧光,A蛋白的抗体会与A蛋白特异性结合,A蛋白又位于线粒体,因此线粒体也会有绿色荧光,因此验证此结论的实验现象为

绿色和红色荧光均出现在线粒体。(4)家族1中Ⅱ3基因型为aa,由线粒体亚显微结构图可知,突变小鼠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且突变小鼠神经细胞内Pi水平高于野生型小鼠,但血清中Pi水平与野生型小鼠无明显差异。因此可知基因突变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

细胞内Pi稳态,进而导致突变小鼠神经元中ATP水平显著降低。(5)致病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是常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都有,且患者为aa/AaTt/tt时患病,需要父母双方共给两个隐性致病基因,因此上述说法不正确。答案:(1)aa(2)AaTt(3)绿色和红色荧光均出现在线粒

体(4)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细胞内Pi稳态(5)不正确。致病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是常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都有,且患者为aa/AaTt/tt时患病,需要父母双方共给两个隐性致病基因检测案261.解析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反之则不一定,A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使种群发生进化,B正确;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当基因库的差距越来越大时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

种;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C正确;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

同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基因库会发生不同的变化,D正确。答案:A2.解析: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且大多数是有害的,但其有害和有利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

因此,无论是有害突变还是有利突变均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但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因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虽然没有其

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也可能因遗传漂变而发生改变,D错误。答案:A3.解析:抗药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农药的使用,抗药性在农药使用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青菜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

误;通过自然选择可导致青菜虫体内有利变异的积累,C正确;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D错误。答案:C4.解析: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A正确;图中①指基因频率,②指可遗传的变异,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错误;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

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答案:ACD5.解析:热带任何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不一定都高于温带,生物的多样性不仅取决于环境温度,还取决于其他环境条件,A错误;部分外来物种引入才会导致本地

物种多样性降低,若本地存在外来物种的天敌或外来物种不适应本地的环境,则不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B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互相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之间,植物和植食动物之间

都存在协同进化,C正确;群落的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生物和无机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过程,该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发生生物进化,D错误。答案:C6.解析:种群1、2出现的突变

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相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A正确;隔离的本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形成生殖隔离的本质是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正确;自然选择对不定向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其结果是适者生存,D错误。答案:D7.解

析:根据协同进化的概念可知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协同进化,授粉过程中植物得以传粉,授粉昆虫获得食物,植物与授粉昆虫间存在互利的协同进化,A正确;人类和新冠病毒属于两个物种,而病毒对于

人来说属于有害的,故人类与新冠病毒之间存在对抗的协同进化,B正确;两种协同进化都能改变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会产生新物种,产生新物种需要有生殖隔离,C错误;协同进化可以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相互作

用,还可以是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故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间,无机环境与生物间也能进行协同进化,D正确。答案:C8.解析: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

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共同进化

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答案:C9.解析: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

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1/2×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9-(1-0.18)]×2=0.1

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D、d基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

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答案:B10.解析: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不仅涉及到生存斗争,还包括互利共生等形式,有些协同进化关系是基于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的,而不是仅仅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A错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

,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显性性状表型的频率是0.36,则

隐性性状表型的频率是0.64,用A和a表示,基因型为aa的频率为0.64,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8×0.2=0.32,D正确。答案:D11.解析: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有翅和无翅的显隐性未知,若有翅为隐性性状,则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

率不一定为零,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通过题干信息不能得出甲瓶中苍蝇是否进化产生了新物种,C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甲瓶,而乙瓶中有翅和无翅的苍蝇都能存活,据此不能推断出哪种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D错误。答案:B12.解析:每朵有色花

平均被传粉者访问的次数是白色花的2倍,这只能说明甲、乙的相同点,不能说明其不同点,故不能得出物种乙偏好访问有色花,而物种甲无花色偏好的结论,A错误;物种乙访问有色花的次数是148,物种甲访问有色花的次数是30,物种乙访问有色花的次数约是物种甲的5倍,说明物种乙比物种甲偏好访问有色花,但不能说

明物种乙偏好访问有色花,物种甲无花色偏好,B错误;物种甲访问白色花次数所占的比例为11/41,约为1/4,白色花在种群中所占比例为25%,二者比例基本一致,可推知物种甲无花色偏好,C正确;物种乙访问有色花的次数所占的比例大于种群中有色花所占比例(3/4),因此可得出物种乙偏

好访问有色花的结论,D正确。答案:CD13.解析: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地理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在实验之前已经出现了抗冷性突变,自然选择使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抗冷性较强,故冷处理后高纬度地区的种子存

活率高;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自然选择不同,高低纬度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答案:ACD14.解析:(1)研究发现,这些鸟类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几乎没有差异,这是在分子水平上

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2)13个主要岛屿形成后,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且分

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形成了新物种。(3)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的集合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该小岛上不同莺雀的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基因)多样性。(4)可遗传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由于不同岛屿上的食物种类和栖息条件等不同,地雀的进化方向不同,自然选

择决定种群进化的方向,故不同意题述观点。答案:(1)分子水平化石(2)不同岛屿存在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库生殖隔离(3)种群基本单位遗传(基因)(4)不同意可遗传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5.

解析:(1)导致生物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2)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突变的利与害取决于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3)甲岛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所以若干年后,甲岛上长翅个体最多,残翅个体最少,具体图示见答案。(4)种群A与种群B

不能进行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不同,也可能是种群A、B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5)最初迁入丙岛时,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0×2+300

)/2000×100%=70%,则a的基因频率为30%,由于该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繁殖能力相同,故繁殖3代以后,A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仍为7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答案:(1)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

绝对的,而是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如图所示(4)基因库生殖隔离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或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5)70%42%检

测案271.解析: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细胞因子、葡萄糖、激素、氧气、二氧化碳、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A正确;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中,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答

案:A2.解析: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

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答案:D3.解析:②③④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A错误;①是细胞内液,若是红细胞内液,则其中含有血

红蛋白,B错误;与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液相比,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②③④共同构成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D错误。答案:C4.解析:由图可知,①是从血浆渗出而形成的组织液,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可以从毛细血管的血浆中出来;②是组织液回渗形成血浆;③

是从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形成的淋巴液;④淋巴液不能转化为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中的Na+不能进入组织液。答案:D5.解析: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A错误;细胞内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正常代谢、遗传等生命活动,B错误;淋巴细胞生存

的环境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包括淋巴细胞,C错误;组织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答案:D6.解析:正常人进食后血糖应处于动态平衡,迅速升高属于稳态失调;久居空调房引发空调病属于稳态失调;肾功

能衰竭导致尿毒症,人体无法通过排尿使水盐平衡,属于稳态失调;伤口感染引发局部化脓,是免疫调节的结果,属于正常调节,不属于稳态失调。答案:D7.解析:脑组织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

透压升高,引起脑组织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正确;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炎症患者应

输注生理盐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D错误。答案:D8.解析: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运动员在比赛中擦伤出现红肿的原因是擦伤部位毛细血管破裂,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

压升高,B正确;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C错误;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答案:C9.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A正确;多细胞生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

此机制,因此单个细胞适应环境的能力差,B正确;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稳态,C错误;单细胞生物没有系统层次,故没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D正确。答案:C10.解析: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A正确;进行检查时,化验单中各指标指的是血浆

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若血浆中甘油三

酯超标,可引起高血脂,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C正确;据题意,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说明此人肾功能可能有障碍,D错误。答案:D11.解析:痛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的

,A正确;水疱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水分由血浆渗透进入组织液的量增加,B正确;水疱自行消失的原因是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水疱不能直接挑破,以免

被细菌感染,D错误。答案:D12.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大塑料袋可模拟羊的子宫环境,羔羊在其中生活需要从里面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将自身产生的代谢废物通过该系统排出去。如果血氧交换系统发生

障碍,导致氧气供应不足,羔羊可以暂时通过无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会立即死亡,A错误;羔羊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也发生细胞凋亡,B错误;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膨胀,甚至会引起细胞涨破,所以在蒸馏水中羔羊不会存活,C正确;

羔羊代谢产生的废物要通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排出体外,D正确。答案:AB13.解析:肌糖原不直接水解为葡萄糖,图中A所示物质很可能是肝糖原,A错误;图中⑤代表氧气从红细胞到组织细胞利用的过程,需要穿过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1层组织细胞膜

、2层线粒体膜,共6层膜,图中④代表葡萄糖从血浆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穿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膜,所以图中⑤过程比④过程多穿过3层生物膜,B正确;图示⑥过程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能量,D正确。答案:BD14.解析:(1)ATP-CP供能系统在供能过程中,CP(磷酸肌酸)的特殊的化学键迅速水解将能量转移至ADP

,生成ATP,因此CP含量迅速减少。(2)由于血浆中存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缓冲物质,所以糖酵解供能时,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3)①曲线图显示:前100m的实际摄氧量极少,据此可推知,此时为骨骼肌供能的系统主要为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300m之后实

际摄氧量趋于稳定,但略低于专项理论需氧量,说明此时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因此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假设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原料为葡萄糖)产生的终产物是H2O、CO2和乳酸。②综上分析可知,中长跑运动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所以中

长跑运动员需同时加强有氧能力训练和无氧能力训练。答案:(1)CP含量迅速减少(2)不会血浆中存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缓冲物质(3)①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H2O、CO2和乳酸②中长跑运动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15.解析:(1)脑脊液

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即血浆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成为血浆。(2)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3)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显然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

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答案:(1)属于双向(2)(相对)升高(3)相互对照、自身对照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检测案28

1.解析: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听不懂讲话,A错误;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B错误;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非

条件刺激反复多次结合的结果,缺少了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紧张、焦虑可能会引起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所以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D正确。答案:D2

.解析: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突触小泡1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A正确;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2表示的是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动力工

厂,其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C正确;2所在的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多个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因而不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D错误。答案:D3.解析:人感到紧张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答案:C4.解

析: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刺激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方可产生兴奋,而只有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才能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A错误;神经递质可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由于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决定

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D错误。答案:B5.解析: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突触后膜上ACh受体,使乙酰胆碱(

ACh)不能与ACh受体结合,但ACh本来就不能进入突触后细胞,A错误;神经—肌肉接头能将兴奋从神经元传递到肌细胞,此处相当于突触,突触处需要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因此该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使乙酰胆

碱不能及时被水解,进而引起肌肉持续收缩,C正确;肉毒梭菌毒素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黑寡妇蜘蛛毒素则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ACh,最终将导致ACh耗竭,因此两者持续作用后,最终均可导致肌细胞不能收缩,D正确。答案:A6.解析:图中a过程是基因的表

达过程,需RNA聚合酶等参与并消耗ATP,A正确;b物质和BDNF穿过突触前膜的方式都是胞吐,B正确;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由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D错误。答案:D7.解析:由图可知,

兴奋传导方向为③→④,则①处即将恢复静息电位,②处即将产生动作电位,故此时①处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的传导具有不衰减性,B正确;图示中反射正在进行,因此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C正确;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

、④处,兴奋传至④处时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答案:A8.解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属于反射,A正确;脑干是“活命中枢”,调节呼吸运动、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中

枢在脑干,B正确;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具有调控作用,因此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C正确;脊髓是脑、躯干与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可以调节机体运动,也可调节内脏活动,D错

误。答案:D9.解析: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

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答案:A10.解析:L促进催产素合成不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A错误;益生菌(L)促进催产素合成,催产素增强神经元的

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B正确;催产素的释放增强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不是细胞外Na+浓度升高的结果,C错误;特异性催产素受体抑制剂可抑制催产素发挥作用,不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D错误。答案:B11.解析: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

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外侧电位定义为0mV,A正确;由图可知,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会降低,B正确;由柱形图可知,在缺氧处理15m

in时,给予细胞30pA强度(低于此时的阈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产生兴奋,故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C错误;题中Na+的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在含氧培养液中,有利于脑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

能量,但对Na+的内流影响不大,D错误。答案:AB12.解析:①是感受器,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A错误;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

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甜觉和苦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区域,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苦的感觉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

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甜味分子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答案:BC13.解析: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得心肌细胞的静

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心肌细胞的收缩受到抑制,心率减慢,A错误;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注射阿托品会阻断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收缩的抑制作用减弱,心率加快,即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

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B正确;加上对照组,每一组的每位健康青年共进行了9次心率的测定,C错误;由图分析可知,注射阿托品后心率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心得安,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D正确。答案:BD1

4.解析: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因此该实验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A正确;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本实验中实验组的海蜗牛需要注射被电击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而对照组需要注射普通RNA

,B错误;该实验说明其防御功能的形成与被电击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有关,但是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C正确;该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D正确。答案:ACD15.解析:(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

非条件反射。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引起降压反射增强,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这种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2)题干信息中枢C兴奋后,血压升高;分析题图可知,中枢A兴奋后,兴奋信号会引起传出神经A兴奋,传出神经A释放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减缓心脏收缩节律,降低血压。同时,中枢A兴奋后,使中枢B兴奋,抑制中枢C的兴奋,进而减弱中枢对心脏的兴奋调节(3)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血压的稳态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肾上腺皮质会自主分泌过量的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同时也等渗性地重吸收水,导致循环血量上升,表现出高血压等症状。(4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我们应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适当控制Na+摄入,平时少吃、多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答案:(1)电非条件(2)①中枢A兴奋后通过传出神经A抑制心脏兴奋;②中枢A兴奋后,使中枢B兴奋

,抑制中枢C的兴奋,进而减弱中枢对心脏的兴奋调节(3)皮质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4)控制Na+的摄入,平时少吃、多运动、保持情绪稳定16.解析:(1)突触小体内的Ach存在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2)Ach为兴奋性递质,突触间隙的Ach

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结合,将兴奋传递到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中可将Ach携带的化学信号转化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3)AchE能将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若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

E活性,则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速率减慢,使突触间隙中会积累大量的Ach,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使瞳孔收缩加剧。(4)①C5a的抗体可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进而不能激活巨噬细胞,降低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导致的损伤,因此可延缓ALS的发

生及病情加重。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大量离子的进入导致肌细胞渗透压增加,从而吸水破裂。答案:(1)胞吐(2)收缩化学电(3)Ach收缩加剧(

4)C5a的抗体能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C5a的抗体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不能激活巨噬细胞,减少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造成的损伤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细胞破裂

检测案291.解析: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

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

构组分,C错误;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答案:D2.解析:双酚A是一种环境激素,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

机体功能,说明双酚A也是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A正确;由题意“双酚A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可知,双酚A进入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进而导致雌激素的分泌减少,B错误;由题意“双酚A进入机体后能通

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可知,双酚A能与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C错误;激素的含量极微,但其作用显著,双酚A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说明双酚A的含量极微,但作用显著,D错误。答案:A3.解析:呆小症是由幼年时期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注射生长激素,不能使其正常发育,A错误;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性腺来促进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提高鱼的受精率,B正确;昆虫的性外激素能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运用则可干扰昆虫的正常交尾,用于害虫防治,C正确;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引起的,胰岛

素为蛋白质,应采用注射法来补充,D正确。答案:A4.解析:紧急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答案:C5.解析:糖皮质激素得名于其升血糖效应,其能促进肝细胞将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进而起到升高血糖

的作用,A正确;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过量使用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进而使患者肾上腺皮质萎缩,B错误;题意显示,在焦虑、恐慌等应激情况下,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会显著增加,使机体提高警觉性和应变力,

进而适应环境突变,C正确;因病切除一侧肾上腺后,患者血浆中糖皮质激素水平仍能处于正常范围,原因是对侧肾上腺提高了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进而维持了糖皮质激素含量的稳定,D正确。答案:B6.解析:曲线ab段血糖浓度升高

是由于消化和吸收了食物中的糖类,但ef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正确;bc段为血糖浓度较高时的降低过程,该时期胰岛素分泌较多,但de段血糖浓度是在正常值下的降低过程,该阶段胰岛素分泌较少,B错误;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

结果,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的分解,D错误。答案:A7.解析: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是呼气、排尿、排便等,所以A错误,

B、C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能感受到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的变化,D正确。答案:A8.解析: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医护工作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这个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医护人员紧张工作

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B错误;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当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排尿减少,C正确;医护人

员工作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尿减少,D错误。答案:C9.解析:题意显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推测,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A正确;下丘脑可

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上升时,则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被抑制,从而维持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稳定,B正确;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C错误;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

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信号,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D正确。答案:C10.解析: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相对稳定,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耗氧量增加,A正确;温度降低,则汗腺分泌变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

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B正确;小白鼠属于恒温动物,体内酶活性不变,但血糖含量是维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不变,C错误;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对应曲线①,D正确。答

案:C11.解析:根据曲线图分析,肥胖症成人的胰岛素释放速率高于健康成人的胰岛素释放速率,A错误;一次性口服100g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30min后健康成人因血糖浓度降低,反馈调节使胰岛素浓度随之下降,B正确;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使得血糖浓度下降

,该肥胖症成人血糖浓度高,而胰岛素浓度也高,可能与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下降有关,C正确;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答案:BC12.解析:途径①中在神经元①和神经元②的作用下,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使其分泌激素a即胰岛素,属于神经调节的范畴,A正

确;若激素c为性激素,则其分泌途径为下丘脑—垂体—性腺,由于其存在反馈调节,故其靶器官可以是下丘脑,B正确;途径③通过激素传递信息,反映出细胞之间以间接交流的方式交流信息,C错误;激素d是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可能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通透性,促使其对水的重吸收增强,D正确。答案:ABD13.解析: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收缩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A正确;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B错误;炎热环境下,皮肤

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但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导致CO2-3增多,碳酸钠等弱碱盐增多,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D正确。答案

:AD14.解析: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以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细胞,只作用于下丘脑,没有定向运输,A错误;当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发生变化,静息电位差更大,更难

兴奋,B错误;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种类不同有关,C正确;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那么,饥中枢不会被抑制,机体仍然可以大量进食,仍可能导致肥胖,D正确。答案:CD15.解析:(1)在体液免疫中,

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B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图中抗体与自身细胞受体结合形成疾病为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2)图中可以看到TG蛋白抗体既与甲状腺TG蛋白结合又与

NK细胞结合。(3)NK细胞杀伤甲状腺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过程相似。图中NK细胞借助TG蛋白杀伤甲状腺细胞,不受细胞表面受体限制。(4)丁血清中含有TSH受体抗体和游离甲状腺激素偏高,故可能患有Graves病。甲TG蛋

白抗体偏高可使NK细胞杀伤甲状腺细胞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依赖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5)桥本甲状腺炎是NK细胞杀伤甲状腺细胞引起的,减少甲状腺细胞数量可减弱炎症,甲状腺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甲

状腺激素减少,故替代甲状腺激素。故选BC。答案:(1)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B免疫自稳(2)NK(3)细胞毒性T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杀伤靶细胞不受细胞表面受体限制(4)丁NK细胞杀伤甲状腺细胞下丘脑—垂体—甲状腺(5)BC16.解析:(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

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

,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3)由表格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

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

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答案:(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2)上移增加

(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检测案301.解析: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免

疫细胞,A错误;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具有的识别杀伤,并且能够及时的清除体内的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B正确;唾液属于外分泌液,人体所有的外分泌液均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唾液中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抗原是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抗

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D正确。答案:A2.解析: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A错误

;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且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

因子的作用,B正确;免疫监视是指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正确;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故“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

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D正确。答案:A3.解析: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由

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答案:D4.解析:PD­Ll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

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

正确;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

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答案:C5.解析:结合曲线图分析,由于HIV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AB段内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不是内环境,A错误;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

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B正确;图中CD段,由于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随辅助性T细胞的减少,体液免疫功能大部分丧失,C错误;辅助性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是其需要转移到胸腺发育成熟,D错

误。答案:B6.解析:多次注射是为了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体,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多次注射可以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C正确;抗体不会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答案:

C7.解析:“血浆疗法”是利用已康复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和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其侵染的功能并被吞噬的原理,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血浆疗法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保证其稳定性才能用于临床,C正确;人在感染COVID-19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体液免

疫作用于体液中的病毒,细胞免疫作用于已经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D正确。答案:B8.解析:从体检报告可知,其体内有乙肝表面抗体,说明该学生可能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乙肝病毒,经免疫反应已清除,故乙肝病毒不能在该学生体内大量增殖,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都是蛋白质类物质。答

案:D9.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物质A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②辅助性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B细胞,①抗原呈递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错误;若在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前,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人体中产生的抗体会消灭腺病毒,导致腺病毒

载体疫苗的有效性降低,B错误;新冠病毒感染免疫预防人群时,会直接刺激④记忆B细胞迅速发生二次免疫反应,C错误;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入人体后,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腺病毒将相关蛋白基因转化到受体细胞中,并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出相关蛋白,作为

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故腺病毒载体疫苗不存在“灭活”,但需要新冠病毒核酸片段表达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答案:D10.解析:实验一充当空白对照组,该组小鼠切除胸腺从而无法产生T细胞,会导致体内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几乎丧失,后续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

,导致体液免疫也丧失,可证明大剂量的X射线可以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A正确;实验二输入胸腺淋巴细胞,与实验一相比,恢复了细胞免疫,但与实验四对照,体液免疫并未恢复,由此证明胸腺产生的是T细胞,B错误;

实验三输入骨髓淋巴细胞,与实验一相比,恢复了体液免疫,但与实验四对照,细胞免疫并未恢复,由此证明骨髓产生的是B细胞,C错误;根据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哪个更重要,D错误。答案:A11.解析:树突状细胞直接将病原体吞噬消化,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

正确;依据题干信息“M细胞溶酶体的数量非常低,负责摄取并转运肠道中大部分的病原体给DC”可知,M细胞几乎不能处理抗原,但可以识别和呈递抗原给DC,B正确;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

而产生并分泌抗体,C正确;Th1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以及体内衰老和损伤的细胞,D错误。答案:ABC12.解析:血清中的IFN­Ⅰ的含量可以用来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测定血清中的IFN­Ⅰ含

量有助于对症治疗,A正确;少数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抗IFN­Ⅰ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Ⅰ,即IFN­Ⅰ无法发挥抗病毒作用,此时用IFN­Ⅰ进行治疗,效果甚微,B错误;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Ⅰ,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

N­Ⅰ,C正确;侵入机体的病毒会刺激T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干扰素IFN­Ⅰ,个别患者IFN­Ⅰ基因缺陷,检测不到IFN­Ⅰ,说明个别IFN­Ⅰ基因缺陷的危重症患者的T淋巴细胞活性较低,D正确。答案:ACD1

3.解析:HIV能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上的受体从而侵入细胞,A正确;感染HIV后,Tc细胞数量略微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其自身凋亡的缘故,B正确;由图可知,HIV可导致Th细胞显著减少,而Th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细胞,因此HIV破坏Th细胞将导致艾滋病患者患癌几率增大,C正确;Th细

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起作用,Tc细胞只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D错误。答案:ABC14.解析:(1)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据表可知,P感染后伤口感染率会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小鼠免疫系统起作用,对抗了细菌感染,机体进行了修复;而Pf

接种后短时间就达到较大感染率,并持续不变,故f能增强Pa引起的伤口感染。(3)分析可知,该实验验证f在加剧伤口感染上的作用,自变量是是否提前注射S蛋白,因变量是伤口感染程度。故Ⅰ操作为注射生理盐水,Ⅱ、Ⅲ操作为Pf处

理。实验组前期注射S蛋白激发机体对f特异性免疫,从而减弱后续的感染情况。答案:(1)免疫(2)增强(3)E、A、A实验组前期注射的S蛋白激发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产生了抗f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故后续对Pf释放的f有较好的免疫

效应检测案311.解析:生长素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植物激素,人体细胞不能合成,A错误;由于人体细胞缺乏相关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B正确;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所以不同浓度

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C错误;胚芽鞘的向光性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导致其在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的分布不均造成的,D错误。答案:B2.解析:图a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故胚芽鞘直立生长;图b中生长素能透过

琼脂片,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图c中由于胚芽鞘没有尖端,对光不产生反应,左侧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图d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3.解析:b、d点时,芽生长1cm所需时间小于a点,这说明b、d点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促进作用一致,A错误;e点时,芽生长1cm所需时间等于a点,这说明e点生长素对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正确;c点时,芽生长1cm所需时间最少,说明生长素对

芽的促进作用最强,C错误;ac段,芽生长1cm所需时间逐步减少,生长素对芽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答案:B4.解析: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

芽的发育受到抑制,可以通过摘除顶芽的方式解除植株顶端优势,A、B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长素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是通过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来影响植物生长的,C正确;根、茎两种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其中根对生长素更敏感,D错误。答案:D5.解

析: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柿果实膨大过程中生长素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A错误;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乙烯作为信号分子诱导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使果实成熟,B正确;由图可知,甲硫氨酸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能转化为乙烯,因此用14C标记甲硫氨酸

可追踪研究乙烯的合成过程,C正确;抑制ACC合酶的表达,能抑制乙烯的合成,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因此抑制ACC合酶的表达能延长柿果实贮藏时间,D正确。答案:A6.解析: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等功能,可以引起植株增高,A正确;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B错误;脱落

酸可以促进花、果实等脱落也具有促进气孔关闭的作用,C正确;油菜素内酯可以促进花粉管的生长,促进种子形成,进而可增加结实率,D正确。答案:B7.解析:探究不同浓度的噻苯隆对叶片脱落的影响时,实验中需要设置不用噻苯隆处理的对照组,D错误。答案:D8.解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分

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A、B正确;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C错误;植物中的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其结构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信息能够传递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D正确。答案:C9.解析:③和④之间有玻璃

隔板,与琼脂等高,因此④中的NAA不会扩散至③,但④的NAA浓度较高,可促进④生成乙烯,乙烯是气体,可扩散作用于③,导致③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①,A错误;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④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②,据此推知④中乙烯浓度不会小于②,B错误;由题意可知,

茎端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片脱落,①中的叶柄脱落率小于②,②中的茎端生长素浓度高于①,C正确;①中叶柄脱落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是因为植物成熟后会释放乙烯,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D错误。答案:C10.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高浓度NH4NO3下乙烯和生长素(IAA)在调节拟南芥幼苗

根毛发育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题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植株的类型、添加的试剂类型,A错误;据图可知,在高浓度NH4NO3下,添加IAA组与不添加IAA组相比,拟南芥幼苗根毛分叉的作用为抑制或不影响,没有促进作用,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组的抑制根毛分叉的效果

更明显,甲组几乎不起作用,故高浓度NH4NO3下,外源IAA对乙的根系保护效果比甲的好,C错误;对比甲乙可知,高浓度下蛋白M缺失,乙烯和IAA完全不能抵抗高浓度NH4NO2对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说明蛋白M在

乙烯和IAA抑制根毛分叉中发挥作用,D正确。答案:D11.解析:根据野生型W和③、④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W可以产生SL,且W和③、④地上部分都表现出了顶端优势,说明SL可以在产生部位(地上部位)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根据分析可知,max1没有表现出顶端优势,但当其地上部分和W

植株的根进行嫁接后(①),就表现出了顶端优势,说明其自身不能产生SL,由于野生型产生的SL可从根运输至地上部分,所以max1接受了SL,表现出顶端优势,因此对SL敏感,B正确;根据分析,②中max2的地上部分和野生型的根

结合,没有恢复顶端优势,说明max2对SL不敏感,又从⑤中(max1不能产生SL,但当其与max2结合后,表现出了顶端优势)可以看出,max2的根产生了SL,运输至地上部分,使地上部分表现出顶端优势,C正确;当

max2的地上部分和max1的根结合后,由于max2对SL不敏感,因此不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即表现为顶端优势缺失,D正确。答案:BCD12.解析:(1)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该前体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

。(2)分析图1可知,与不使用C或ABA处理的拟南芥相比,使用微量(0.1μmol·L-1)的C或ABA处理拟南芥根部后,叶片气孔开度均降低,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气孔开度降低的更显著。(3)根据图2可知,干旱处理条

件下,C基因缺失突变体中的N基因表达量和ABA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可推测C可能通过促进N基因表达,进而促进ABA合成。(4)根据题意可知,野生型植物经干旱处理后,C在根中的表达远高于叶片;在根部外施的C可运输到叶片中。假设干旱下根合成C运

输到叶片促进N基因的表达,则野生型因含有C基因,能合成物质C,可促进叶片N基因的表达,而砧木为突变体,因不含C基因,不能产生C,因此①处叶片N基因的表达量远低于野生型的参照值。若砧木为野生型,则根部细胞含有C基因,能表达形成C物质,可运输到叶片促进N基因的表达,因此②处的N基因表达量

与野生型的参照值相近。(5)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根据题意可知,植物根产生的C能够运输到叶片,微量即可调节气孔开度的变化,因此C也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1)核糖体(2)降低气孔开度(3)C基因缺失突变体中的N基因表达量和ABA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4)①远低于②相近(5)植物根产生的C能够运输到叶片,微量即可调节气孔开度的变化检测案321.解析:将患恶苗病的水稻叶片汁液喷洒到正常水稻幼苗上,会使正常水稻幼苗疯长,导致用于开花结

实的光合产物过少,因此结实率会降低,A正确;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含生长素、不含细胞分裂素时,易形成多核细胞,B正确;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而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

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的相反,C错误;高浓度2,4­D能杀死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农作物(单子叶植物)起到促进作用,可作为除草剂使用,D正确。答案:C2.解析:由图可知,多效唑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

淀粉的合成,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由题“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清水稀释液处理,B错误;由题可知,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

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根据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得鳞茎产量减少,C错误;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用外源激素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处理遵循了实验变

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正确。答案:D3.解析:据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拟南芥的类型及芸苔素的浓度,A错误;顶端优势的存在会抑制侧枝的生长,据图可知施加芸苔素能促进野生型拟南芥侧枝的伸长,因此可用于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B正确;据图推测,施加不同浓度的

芸苔素对突变体植株的侧枝生长无影响,推测拟南芥的突变体植株有可能缺乏识别芸苔素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油菜素甾醇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植物代谢,可以调节植物体基因组的表达,D正确。答案:A4.解析:题干信息“种子从休眠到萌发的转变可受光

和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可知光照能调节种子萌发,而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因此可调节莴苣种子的萌发,A正确;种子萌发过程中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光不能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B错误;据图分析油菜素内酯和乙烯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油菜素内酯和乙烯具有协同

作用,C正确;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因此脱落酸与赤霉素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维持种子休眠,D正确。答案:B5.解析:部位①可以进行横向运输,而部位②则不能,A正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部位③含量较高的生长素会抑制该部位侧芽生长,B错误;由表格可知,部位⑤瘤的生长素含量为26.

5(μg·kg-1),远大于其他部位,瘤长在部位④处,使④的生长素含量高于稍远处的部位③,C正确;由表格分析可知,对照组生长素含量明显高于低锌组,表明锌有利于生长素合成,D正确。答案:B6.解析:①决定该植物开花的不是光照时长而是连续的黑暗时长,某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14h/日才能开

花,即黑暗时长需大于10h,光照7小时,黑暗5分钟,然后再黑暗10小时,不影响黑暗总时长,所以该植物能开花。②黑暗5小时,照光5分钟,然后再黑暗10小时,连续黑暗时长达不到10h,所以该植物不能开花。③黑暗6小时,照光5分钟,然后再黑暗

6小时,连续黑暗时长达不到10h,所以该植物不能开花。④光照6小时,黑暗5分钟,然后再黑暗12小时,总的黑暗时间为12小时5分钟,所以该植物能开花。故只有实验组①④的处理方式能够使该植物开花。A正确,B、C、D错误。答案:A7.解析:①在自然界中

,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①正确;②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玉米,从热带地区引种至温带地区,温度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基因组的表达,②正确;③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细胞

分裂素含量会增加,而脱落酸的含量下降,③错误;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④错误;⑤年轮的宽窄同当年降水或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春化作用指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⑤正确;⑥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为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⑥正确;⑦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⑦错误;①②⑤⑥正确,B正确,A、C、D错误。答案:B8.解析:图中的信息指出乙烯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这种方式并不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多聚核糖体

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翻译,提高了L酶的合成速率,B正确;L酶只是催化亚油酸转化为香气物质,这属于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图中信息表示乙烯促进的是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D错误。答案:B9.解析:激素类似物与激素的作用类似,都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只是调节相关的生

命活动,A错误;由图中数据初步显示,激素类似物甲对月季插条生根表现出促进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对插条生根表现出抑制作用,所以二者作用效果相反,B正确;图中不同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作用下的生根数均高于不施用时的值,故只能体现其促进作用而不能体现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C正确;由于

插条只能在形态学下端生根,所以激素或激素类似物只能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D正确。答案:A10.解析:ABA是脱落酸,ABA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ABA的合成,据图可知,第2组不加入ABA合成抑制剂,则两组的自变量为蒸馏水的有无(是否干旱),第2

组玉米主根的长度大于第1组,但侧根数量少于第1组,说明干旱处理可以促进主根长度增加,但抑制侧根生长,A错误;第2组不加ABA合成抑制剂,第3组加入ABA合成抑制剂(ABA不能正常合成),两组的自变量为ABA的

有无,实验结果是第3组的主根长度小于第二组,说明缺少ABA时主根生长变慢,B错误;结合分析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脱落酸(ABA)在植物抗旱中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的有无,C错误;第4组是同时添加ABA合成抑制剂和ABA,可以与第3组形成对照,实验结果是该组的主根长度大于第

3组,说明干旱条件下ABA对主根生长有促进作用,D正确。答案:D11.解析:在A处涂抹14C­IAA溶液,一段时间后在B处检测到了放射性,说明生长素可进行极性运输,在D、F处涂抹14C­IAA溶液,一段时间后在C、E处检测到了放射性,说明生长素可

进行非极性运输,A正确;由于芽尖能感受单侧光,并在单侧光下进行横向运输而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所以黑暗条件可以排除光照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B正确;根据表格中B、E放射性的含量可说明生长素非极性运输的速率明显快于极性运输的速率

,C正确;由于实验中在A、D、F处涂抹的14C­IAA溶液的量是一定的,故随着能量供应增多、时间延长,B、C、E处的14C­IAA不会持续增多,D错误。答案:ABC12.解析:生长素起调节作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H+的

运输增加,酶X所处环境溶液pH下降,B错误;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酶X所处溶液pH向光侧比背光侧高,C错误;被激活的酶X催化纤维素分子间的多糖链断裂,使细胞壁松散后细胞吸水伸长,D正确。答案:BC13.解析:(1)①1组番茄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中的种子。

②2、3组的不同在于是否在子房上涂抹IAA,比较2、3组实验结果可知,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③由3组实验结果可知,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而4组涂抹的部位为花柄,果实平均重量为0,故IAA不能从花柄运输到子房。(2)①芽产生的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根据实验模

型图,表中Ⅰ组应在图中的1处施加3H-IAA,在2处施加NPA。②Ⅱ组与Ⅰ组形成对照,因此Ⅱ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施加、不施加。③分析可知,图表中a、b段的预期结果为a段Ⅰ组>Ⅱ组,b段Ⅰ组<Ⅱ组。答案:(1)①种子②子房发育

成果实需要IAA③从花柄运输到子房(2)①12②施加不施加③Ⅰ组>Ⅱ组Ⅰ组<Ⅱ组14.解析:(1)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所以如图中的培养基,应该将NAA加在A中。(2)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

长几乎不起作用,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起着抑制作用,同时施加NAA和GR24组对侧枝生长的抑制效果大于单独施加NAA,GR24处理后,突变型的侧枝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说明GR24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

长。(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因此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同时利用放射性标记的NAA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

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答案:(1)微量A(2)抑制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3)①适量放射性的NAA②适量的GR24检测案331.解析:种群

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A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描述的是年龄结构;C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描述的是死亡率。答案:C2.解析: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

貌和结构(如种群数量)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B正确;物种调查的准确性与样方大小有关,也与样方数量有关,C错误;通过鸣叫声来识别鸟类,不会对鸟类的生活产生影响,是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识别方法,D正确。答案:C3

.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答案:A4.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体,虽然图中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由图可知,该种群中的个体存活时间不超过10周龄,且雌、雄个体的存活时间和生殖期长短均不相同,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存活时间较短且雌、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

的昆虫种群,而非果树种群,因为果树一般没有雌雄之分,B合理、C不合理;由图可知,同周龄的生殖期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只是雄性个体生殖后期出现较早,说明这可能是该生物本身就有的特点,并不是性引诱剂诱杀的结果,D不合理。答案:B5.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

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调查,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即K值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因此其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并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

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完全相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完全相同,理论上说,Ⅰ与Ⅲ的K值相同,Ⅱ与Ⅳ的K值相同,D错误。答案:D6.解析:如果某环境中出现了外来物种,从目标水体环境(如池塘)中获得eDNA并扩增后,会发现有新类型的DNA出现,所以可以实现外来物种入侵的监

测,A正确;一个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的DNA是相似的,亲缘关系很近,无法通过该技术区分不同年龄段的个体,B错误;该技术可以通过DNA来区分两个种群,并且通过扩增来定量测序后分析特定序列DNA的含量,进而分析两个种群的数量,同理也可以用来检测某环境中两个物种的生物量,C、D正

确。答案:B7.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但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

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

率为负值,D正确。答案:BC8.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据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社群压力增大,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幼年个体减少,死亡率升高,会使其年龄结构趋向于衰退型,B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社群

压力增加,通过下丘脑→垂体途径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田鼠的生长代谢出现障碍,故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C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中有下丘脑的参与,也有生长激素等的参与,故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D正确。答案:A9.解析: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

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所以100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即M值,A错误;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当种群数量在100~600时,种群数量

上升,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B、C错误;当种群数量为75时,种群数量下降,最终数量为0;当种群数量为300时,种群数量增加到K值达到最大,最终数量为600;当种群数量为800时,种群数量下降到600,维持稳定,D正确。答案:D10.解析: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

下波动,故bc段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2,A正确;图示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因此种群所维持的最大数量,即K值,是相对稳定的,不是绝对的、恒定的,B正确;图2中,第4~6年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图2中,第

10年到14年,λ先小于1,后大于1,田鼠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D错误。答案:D11.解析: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可能会导致吹绵

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当种群数量刚好在n点时,被捕食率等于补充率,因此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

D错误。答案:AB12.解析:“十七年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一般不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通过图1可知,“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呈负相关,B正确;图2中d点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从b点开始,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所以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b点,C错误;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答案:BD13.解析:该模型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反映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猎物数量在N2处上

下波动,故猎物K值为N2,B正确;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故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从题图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但是当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猎物的数量又不断

增加;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猎物又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答案:ABD14.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

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α角度变大。(3)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细胞计数板规格可知,

该血细胞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细胞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个),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

K值为6×109×2=1.2×1010(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答案:(1)种群密度(2)ef变大(3)抽样检测1.2×1010偏大(4)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检测案341.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B正确;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正确;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包括无机环境,D错误。答案:D2.解析:由题意可知,M为入侵物种,说

明和当地物种不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M入侵初期与N形成竞争关系,B错误;随M数量增长,N的竞争压力增大,不可能呈“J”形增长,D错误;用寄生蜂防治M,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答案:C3.解析: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

影响代谢,由于温度的限制,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少,丰富度极低,所以生态系统脆弱,A正确;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可能会变大也可能会变小,也有可能不变,B错误;伴随气候变暖,环境条件更有利于灌木的生长

,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正确;气候变暖过程中,温度上升,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会发生改变,D正确。答案:B4.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

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错误。答案:A5.解析:同一生态系统的处于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有的仅仅处于一个营养级,有的处于多个营养级,那么处于营养

级多的个体生态位会更大,因此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生态位可能不同,B错误。答案:B6.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

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C错误;在三个阶段中,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其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答案:D7.解

析: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亚灌木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该沙地演

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其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答案:C8.解析: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A正确;随着演替过程中新物种的迁入或原物种的消失,位于较高营养级的种

群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会发生变化,B正确;次生演替发生于存在原有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因此演替过程较为迅速,所需时间短,C正确;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较大,内部也存在种内竞争,D错误。答案:D9

.解析:比较甲、乙两群落的演替曲线可知,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某时间段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和恢复过程,推测其可能受到比较严重的人为因素干扰,A正确;a点群落演替在先,b点群落演替在后,前一阶段的群落能为后一阶段群落的形成提供土壤等物质基础,B正确;d点群落与f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由

于时间不同、气候条件和自然选择不同,在物种组成上可能不完全相同,C错误;若b点已演替到群落的顶极阶段,受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制约,顶极群落不一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b点有可能是草原或灌木林,D正确。答案:C10.解析:成熟过程中的群落营养结构的复杂

程度简单,顶极群落则复杂,A正确;成熟过程中的群落和顶极群落生产者的同化量与群落的呼吸总量之比均大于1,B错误;成熟过程中的群落物质在生物群落中的流经环节少,顶极群落则多,C正确;成熟过程中的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弱,顶极群落则强,D正确。答

案:B11.解析:在图中所示演替过程中,占据优势的种类分别是草本、灌木和乔木,故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A正确;图示演替过程是发生在退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B正确;该演替过程中丰富度发生改变: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C正确;图示为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而不是其生物量的变化,D错误。答案:ABC12.解析:乱石窑裸地发生的

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从图形分析可知,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了不同方向的演替,B错误;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小于阔叶林群落,C错

误;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D正确。答案:AD13.解析: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C、D两个区域分布着

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正确;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D错误。答案:ACD14.解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有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裸石上没有土壤条件,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大致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随着演替时间增加,新增物种数目减少,

也就是增加速率减慢,但还是在增加,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增加,之后,演替趋于稳定。(3)由图1可知,120天后,新增物种数为0,群落演替达到稳定,由图2可知,与120天前优势种A的圆

圈面积相比,120天后的优势种A圆圈面积较小,因此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变小。(4)由图2可知,120天后,异养类群圆圈面积较自养类群圆圈面积大,即数量可能较多,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据此推

测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总是逐级递减,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都是正金字塔形,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因此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5)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群落基因库的改变,当试验裸石上的演替稳定后,其群落结

构应与周围类似石块上已稳定存在的群落结构相似,原因是两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似。答案:(1)初生演替(2)增加(3)变小(4)倒正(5)环境条件15.解析:(1)绿藻、褐藻和红藻分别分布在海水的上层、中层和下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因而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

构,导致藻类呈现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光照)。(2)珊瑚虫可为微藻提供栖息场所和无机盐,微藻可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说明两者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因此图B代表了珊瑚虫和微藻的种间关系。(3)在“藻类→食藻鱼类→食肉鱼类”营养结构中,流经这三个营养级的总能最分别为a,b

,c。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a>b>c,a>b+c,③④符合题意。一般情况下,藻类位于数量金字塔(正向)的最底层,其原因是①藻类个体小、繁殖快②藻类是生产者,数量最多。(4)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植

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温室效应,气温下降,最终实现碳平衡。答案:(1)垂直阳光(2)B(3

)③④藻类个体小、繁殖快;藻类是生产者,数量最多(4)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温室效应,气温下降,最终实现碳平衡检测案351.解析: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少数是光能自养型和化能

自养型的原核生物(蓝细菌、硝化细菌等),A正确;动物并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B错误;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不一定都是直接联系的,有时候生产者和分解者需要靠消费者来间接联系,D错误。答案:A2.解析: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

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A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B正确;某些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D

正确。答案:A3.解析: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A正确;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鼬和鹰,B错误;鹰捕食鼬,鹰和鼬都捕食鼠、兔,故鹰和鼬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C正确;鹰的食物种类有多种,故大量捕杀鼬不会导致鹰的数量大幅下降,D正确。答案:B

4.解析: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

生产者,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

不一定相同,D错误。答案:B5.解析:南极温度较低,分解者数量很少,有机物分解速率慢。答案:B6.解析:该能量金字塔以各营养级的能量为指标来绘制,A错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能量金字塔可

以显示各营养级之间的食物关系,B正确;由“草→田鼠→鼬”可知,鼬只能从田鼠获得能量,C错误;田鼠的摄入量等于同化量加上粪便中的能量,D错误。答案:B7.解析: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递减的主要原因是b的消耗,还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及未被利用的能量,A错误;未被利用的能量可能流向捕食者,所以此能量可

以再进入捕食食物链中,B错误;图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C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D正确。答案:D8.解析: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但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

A错误;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正确;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正确;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

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答案:A9.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即总初级生产量,初级消费者的粪便的能量不是其自身同化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能量,即净或总初级

生产量,A错误;图中左右侧纵坐标数值不同,所以该湖泊水深6m时的次级生产量小于净初级生产量,B错误;随着水深增加,由于光照强度和温度下降,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所以净初级生产量下降,C正确;C点时净初级生产量为0,即总初级生产量=植物呼吸消耗量,但由

于生态系统中存在其他生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有机物,所以该系统不能维持稳定,D错误。答案:C10.解析:植物不能利用有机肥中的能量,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后,植物只利用其中的矿质元素,有机肥中的能量主要流向土壤微生物(分解者),A正确;过程③中的能量是草中未被

利用的部分,有可能会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利用,但还有的部分可能会被分解者分解,B错误;羊遗体、残骸的能量属于羊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部分,C正确;过程④通过呼吸作用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还有部分转化成ATP中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D错误。答案:AC11.解析:该生态系统生

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23+70+3+14)×103=1.10×105kJ/m2·a,A正确;类群Ⅳ表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Ⅰ为第二营养级,Ⅱ为第三营养级,Ⅰ传递给Ⅱ

的能量为(14+2)×103-(4+9+0.5)×103=2.5×103kJ/m2·a,Ⅰ的同化量为(14+2)×103kJ/m2·a,所以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5×103÷16×103×100%=15.625%,C正确;类群Ⅳ表示分解

者,但是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等属于生产者,病毒属于消费者,D错误。答案:BD12.解析:(1)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调查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根据题

干信息可知,研究区域是农田、恢复地和自然湿地三种生态系统,该研究区域中的生物群落类型有农田生物群落(人工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自然生物群落)。(2)由题表可知,农田恢复为湿地,植物种类数、植物盖度、土壤碳含量

等均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可见湿地恢复,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为迁徙鸟类和多种动植物提供优良的生存场所等。(3)群落演替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未流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该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答案:(1)样方法农田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2)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

候(3)次生演替10%~20未利用的能量、该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13.解析:(1)据题图食物网可知,捕食性线虫是最高营养级,而食细菌线虫位于中间营养级,因此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土壤中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整体,因此是

一个生态系统。(2)不同深度的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由表格数据可知,有机农业模式下土壤中的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最大,稳定性最高。(3)镉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不断富集。由于该食物网中捕食性线虫所

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其体内镉含量最高。(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施用有机肥会首先导致腐生细菌增加,进而导致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最终会导致植食

性线虫的数量减少。答案:(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垂直有机农业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

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检测案361.解析:物质循环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因此二者相互依存,D正确。答案:A

2.解析:甲是生产者,①可以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生产者,即甲所在的营养级,B正确;分析可知,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甲、乙、丙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非生物环境(

丁)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答案:B3.解析:物理信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行为信息指通过生物的特殊行为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指通过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题中闪光为物理信号,竖尾巴为特殊行

为,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合物为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故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B正确。答案:B4.解析:螟蛉成为了蜾蠃幼虫的食物,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落红”是指红花落在地上,其中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被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的是行为信息。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答案:C5.解析: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群体气味是由某种化学物质形成的,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榆树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

正确。答案:C6.解析: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根系扎得更深、分布更广,才能保持水分的正常吸收,抵抗外界恶劣的环境,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答案:A7.解析:小生态缸的维持时间越长,说明生物种类、数量及非生物成分的搭配越合理,物质循环持久,制作水平高。故评价其设

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长短。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答案:A8.解析:弃耕农田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趋于复杂,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逐渐上升,恢复力稳定性

逐渐降低。答案:C9.解析:大气中的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体现了碳循环的全球性,A正确;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可以减少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B正确;在引入外来物种的过程中,需要

了解该物种的生态位,以防止其通过竞争挤占本土物种的生态位,引起本地物种的灭绝,C正确;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的,不会明显减慢,D错误。答案:D10.解析:流入水池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同化量和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A正确;图中Zeu的含义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量相等时所对应的水深。长期处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量相等这种状态时,没有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无法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所

以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稳态,B正确;据图分析,随着有机物浓度增加,浅水层的GPP变大,深水层的GPP变小,Zeu变小,C正确;搅动池水破坏表层生物层的同时将底层低溶解氧的水提升到表层,有利于微生物分解作用,为生产者提供较多的无机盐,会增加生产者同化的

总能量(GPP)及呼吸作用散失量(R),D错误。答案:D11.解析:根据图示无法判断Ⅰ和Ⅱ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因此无法判断Ⅰ和Ⅱ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A错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正确;与生态系统Ⅰ相比,生态系统Ⅱ的营养

级较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也较多,因此,Ⅰ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C错误;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D错误。答案:B12.解析:生态缸必须是

密闭的,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但不能让阳光直射,A错误。答案:BCD13.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蝉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识别同伴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属于行为信息,杀死一只椿象,其他椿象逃跑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非生物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只是由生物发出的,B错误。答案:AB14.解析:图甲所示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正确;环境条件适宜时群落才可演替为森林,B错

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大都来自其他生态系统的化学能(蔬菜、粮食等),C错误;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是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B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成分,D正确。答案:AD15.解析:(1)图1所展示的生态工程主要遵

循循环原理。该设计中将蚓粪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果园中有诸多好处,一方面有机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一方面为植物提供无机肥料,还可以增加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的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通过上述设计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再

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鱼塘中不同的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所差异,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而发生生态位分化,进

而使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减小,有利于物种之间的和谐共处,进而充分利用了系统中的空间和资源。(3)稻飞虱中的碳元素可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和水稻的光合作用最终流向水稻,也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水稻的光合作用最终流向水稻。稻

飞虱刺吸水稻茎、叶组织的汁液,使水稻减产或失收。苏云金杆菌对稻飞虱等多种害虫具有杀虫活性,可被制成杀虫剂,与吡虫啉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相比,苏云金杆菌利用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实现了对稻飞虱的抑制,这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措施相比,其

典型的优点表现在不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稻飞虱也不易产生抗药性。(4)饲养在庭院里的公鸡通过垂下翅膀,伸长脖子围着母鸡边转半圈边抖动翅膀跳舞来求偶,该事例中的信息类型为行为信息,该事例说明信息传递对种群的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可知,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据此可推测,图2中N7可表示牛等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N7/N1×100%。答案:(1)循环实现对

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多自然选择(3)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和光合作用)不易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稻飞虱不易产生抗药性,合理即可)(4)行为信息种群的繁衍(5)牛等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N7/N1检测案371.解析:①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小生态足

迹,①正确;②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③④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小生态足迹,③④正确;⑤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⑥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空气

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答案:A2.解析: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答案:A3.解析:核污染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同时

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进入人体,C错误。答案:C4.解析: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可以为濒危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可以保护濒危植物,A正确;将濒危植物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可以保护濒危植物,B正确;研究濒危植

物的繁育,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C正确;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不是保护濒危植物的有利措施,D错误。答案:D5.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

B、D正确,C错误。答案:C6.解析: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保障农业丰收主要是热带雨林生态调节的体现,属于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

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旅游观赏价值,是直接价值的体现,C符合题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D不符合题意。答案:C7.解析: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禁渔

区域内水生生物的干扰,A不符合题意;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了解其物种多样性,可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B不符合题意;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因此建立江豚的基因库,可以保护江豚遗传(基因)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目的是保护生

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而不是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D符合题意。答案:D8.解析: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主要体现了对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的应用。答案:

C9.解析:重金属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答案:C10.解析:“伐之”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割之”只是在树上割开口子,漆树还可以生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无影响,C错误。答案:C11.解析:1961年到1967年,生态足迹总量比生态承载力总

量增长幅度大,两者差值为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A错误;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盈余,当低于时出现生态赤字,B错误;汽车消耗氧气,排出尾气,吸收尾气需要林地面积等,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正确;与蔬菜水果相比,肉畜的养殖会消耗粮食、占用场地,同时会产生更多的

二氧化碳等,因此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错误。答案:ABD12.解析: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于叶绿体,A错误;引种芦苇、香蒲只吸收水中的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有机污染,B错误;治理后增强了该水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C错误;生态

浮床的美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浮床的净化水质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答案:ABC13.解析:人工诱变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是具有目的性的,故人工诱变

不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A错误;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B正确;搅拌可增加培养液中溶解氧的量,因此发酵罐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产物的形成速度都与搅拌速度有关,C正确;单细胞蛋白是指通过发酵获得的大量微生物

菌体,D错误。答案:BC14.解析:(1)当过多的N、P等元素从陆地生态系统进入河流水体后,会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出现水华现象。(2)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3)①由于阳光、温度和水

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成为群落的季节性。随着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河岸带植被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②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还体现

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协同进化等方面。③根据河岸生态特点和其生态功能,应选择模式A,原因是与模式B相比较,能够更好地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的种类也较多(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较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较

强,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答案:(1)富营养化(2)递减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3)①外貌和结构②基因流动协同进化③A与模式B相比较,能够更好地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的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

力稳定性较高检测案381.解析:蔗糖作为乳酸菌的碳源被乳酸菌利用产生乳酸,蔗糖消耗量多,乳酸生成量多,A正确;乳酸菌是厌氧菌,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若酸奶出现气泡,说明杂菌存在,B正确;对数期的菌快速分裂,代谢旺盛,菌体形态和生理稳定,常用作生产用

菌种和科研材料,C正确;经蛋白酶水解后的玉米胚芽液也可以为乳酸菌提供氮源,D错误。答案:D2.解析:果酒制作的原理是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①为了避免杂菌污染,发酵

容器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①正确;②葡萄清洗时,不能先除去枝梗,会导致杂菌污染、营养流失,而是应该先冲洗后去除枝梗,②错误;③人为添加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增多,可以缩短发酵时间,③正确;④泡菜坛水槽注满水可以制造一个无氧环境,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故可改用“泡菜

坛”装置进行果酒的发酵,④正确;⑤放气时有可能会进入空气,空气中的杂菌可能进入发酵瓶造成污染,⑤正确;⑥冲洗后的葡萄不可在正午时进行暴晒,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会杀死葡萄皮上的酵母菌,影响发酵效果,⑥错误。答案:C3.解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

性厌氧型,所以米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类型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正确;蒸米后,温度较高,通常需要进行冷却,再加入酒曲,其目的是防止温度过高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B正确;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能把米中

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能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提供底物,C正确;腐乳发酵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毛霉不能起糖化作用,D错误。答案:D4.解析:酵

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A正确;腐乳和果醋都是在有氧条件下发酵产生的传统食品,B错误;乳酸菌是厌氧菌,水封泡菜坛的目的是隔绝空气,确保坛内乳酸菌发酵处于无氧环境,C正确;制作泡菜时,如果盐水浓度过高

,乳酸菌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抑制乳酸菌生长,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D正确。答案:B5.解析:在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发酵初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氧气,让酵母菌大量繁殖,再进行酒精发酵,A正确;白酒、啤酒和果酒酿制的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如发酵初期酵母菌大量繁殖,B正确;酒精发酵利用的菌种是

酵母菌,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所需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不存在线粒体中,C错误,D正确。答案:C6.解析:青霉素发酵是高耗氧过程,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血红蛋白基因转入青霉素生产菌来提高菌体对氧的吸收和利用率,A正确;在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汁装入发酵瓶需

留大约1/3的空间,目的是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发酵液溢出,温度应控制在18~30℃,B正确;糖化是淀粉分解,形成糖浆。啤酒酿造中发芽的大麦释放的淀粉酶可将淀粉进行糖化,C错误;谷氨酸的发酵生产在中性和弱

碱性条件下会积累谷氨酸;在酸性条件下则容易形成谷氨酰胺和N­乙酰谷胺酰胺,D正确。答案:C7.解析:经赤霉素处理的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可直接用于糖化过程,A正确;破碎有利于淀粉酶的释放,从而有利于淀粉酶与淀粉充分接触,提升反应速率,B正确;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

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随着酒精含量的增多,酵母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因此主发酵结束时,糖分未完全消耗完,因此酵母菌的主发酵过程未必待糖分消耗完全后才终止,C错误;蒸煮过程中高温使淀粉酶失活,可以终止淀粉酶的作用

,同时杀死杂菌,D正确。答案:C8.解析:碳循环平衡的破坏主要是因为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燃烧,从而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含量升高,A正确;“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B正确;纤维素的组成元素为C、H、O,可以为产氢细菌提供

碳源,无法提供氮源,C错误;与传统农业相比,发酵制氢技术通过将秸秆中的含碳有机物转换成有机酸等工业原料,减少CO2的排放量,又获得了新能源,D正确。答案:C9.解析:由题干信息知道,①介绍的是泡菜制作技术,

配制的盐水要煮沸冷却后使用;②中加热杀菌保存酒液的原理和方法,与酿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杀菌法基本相同;③中食醋的酿制过程:淀粉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再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最后醋酸菌在氧气充足时将酒精氧化成醋酸,当缺少氧气时无法产生醋酸;④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看

,豆腐是固体培养基,接种时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灭菌。答案:C10.解析:过程①、②是酶发挥作用的过程,则应该保持适宜的温度,酶浓度和作用时间等,A正确;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利用的是葡萄糖,不能直接利用糯米中的淀

粉和蛋白质,B正确;酵母菌的发酵原料是葡萄糖,而不是乳酸,C错误;过程③不能不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酿酒酵母的繁殖,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才能产生酒精,D错误。答案:AB11.解析: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据此可推测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诱导α­淀粉酶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进而使大麦种子

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A正确;焙烤可以杀死大麦种子的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没有进行灭菌,B错误;糖浆经蒸煮(产生风味组分、终止酶的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灭菌)、冷却后再接种酵母菌进行发酵,防止高温杀死菌种,C正确;转基因技术已被用来减少啤酒酵母双乙酰的生成,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属于转基因技术在

微生物领域的应用,D正确。答案:ACD12.解析:培养基一般选择湿热灭菌,接种工具一般用灼烧灭菌,A正确;分离纯化酵母菌,操作如下: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培养→挑选菌落,B错误;为了筛选得到目的菌,应该进行发酵实验检测该酵母菌产β­苯乙醇的能力,C正确;筛选到一株产β­苯乙醇的酵母菌可应

用于白酒新产品的开发,D正确。答案:ACD13.解析:图中a曲线持续减少为氧气,b曲线持续增加为二氧化碳,A正确;果酒发酵所用菌种是酵母菌,温度应控制在18~30℃,B正确;c点装置中氧气浓度等于二氧化碳的浓度,但不能说此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C错误;图中3h

前,氧气消耗速率小于二氧化碳生成速率,所以酵母菌已经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D错误。答案:CD14.解析:(1)制造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加入的菌种a是酵母菌。过滤能除去黄酒中部分微生物,工艺b是消毒,

目的是杀死黄酒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并延长其保存期。(2)由于细菌分解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故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

红指示剂可以鉴别尿素分解菌。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固定化酶的方法包括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等。(3)对比两坐标曲线,两图中

脲酶活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基本一致,说明培养时间不是决定因素;而维持pH在6.5不变与pH从6.5降为4.5相比较而言,酶活力值始终要高,说明pH为6.5时,有利于酶结构的稳定,故pH是决定工程菌L高脲酶活力的关键因素。(4)由脲酶活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可知,利用脲酶消除其前体物质尿

素可降低该黄酒中EC含量。配置一种选择培养基,筛选出产生EC降解酶的细菌,从细菌中分离得到EC降解酶,纯化的EC降解酶进行固定化操作后,加入该黄酒中。或者配置一种选择培养基,筛选出产生脲酶的细菌,从细菌中分离得到脲酶,纯化的脲酶进行

固定化操作后,在黄酒工艺流程的发酵环节中加入。答案:(1)酵母菌消毒杀死黄酒的中大多数微生物,并延长其保存期(2)酚红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3)pH两图中脲酶活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基本一致,而维持pH在6.5不变与pH从6.5降为4.5相比较而言,酶活力稳定后数值要高(4)方案一

:配置一种选择培养基,筛选出产生EC降解酶的细菌,从细菌中分离得到EC降解酶,纯化的EC降解酶进行固定化操作后,加入该黄酒中。方案二:配置一种选择培养基,筛选出产生脲酶的细菌,从细菌中分离得到脲酶,纯化的脲酶进行固定化操作后,在黄酒工艺

流程的发酵环节中加入15.解析:(1)甜瓣子发酵是以豆瓣曲与一定比例盐水混合后自然发酵得到成熟甜瓣子,发酵过程中优势微生物为米曲霉,属于真菌。甜瓣子发酵时间在6个月以上,甚至达到一年,因此部分企业采用高温(3

0~40℃)发酵模式生产,其目的是缩短发酵时间,甜瓣子发酵成熟后具有明显甜味和鲜味的原因是蚕豆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分解产生单糖、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单糖的甜度高于淀粉,小分子的肽、氨基酸可使甜瓣子味道鲜美。(2)向甜瓣子中加入辣椒的目的是

调制豆瓣风味和防腐杀菌,此外盐用量也会明显影响豆瓣的口味。(3)由题图分析可知,模式2的发酵效果较好,这是因为模式2产生的霉菌数量较多,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分解作用较强。而两种模式在前中期细菌滋生都较多,无明显差异。答案:(1)真菌缩短发酵时

间蚕豆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分解产生单糖、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单糖的甜度高于淀粉,小分子的肽、氨基酸可使甜瓣子味道鲜美(2)调制豆瓣风味和防腐杀菌盐用量(或盐水浓度)(3)模式2模式2产生的霉菌数量较多,对淀粉和蛋白质的

分解作用较强。而两种模式在前中期细菌滋生都较多,无明显差异检测案391.解析: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其顺序不能颠倒;牛肉膏容易吸潮,所以称好后需将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当牛肉膏溶化并与称量纸分离后,用玻璃棒取出称量纸;待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用手触摸锥形瓶刚刚不烫手,并且培养基处于溶化状态时开始倒平板,平板冷却凝固后才能倒置。答案:A2.解析:支原体的生长和增殖需要培养基中提供营养和生长因子,动物血清可以满足,A正确;添

加青霉素可以杀死其他杂菌,可以筛选出支原体,B正确;对实验员的手消毒需要用70%的酒精,不能用无水乙醇,C正确;临床上筛选支原体感染,需要制备筛选支原体的培养基,过程繁琐,且支原体菌落特征不明显,不好区分其他杂菌的菌落,运用核酸和抗原检测是高效且准确的,D错误。答案:D3.解析:配制培养基时,应在

湿热灭菌之前调节pH,避免灭菌之后调pH造成杂菌污染,A错误;选择培养时,为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菌种,应使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B正确;进行梯度稀释时,为了无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旁完成各种操作,C正确;挑选菌株后,为了防止造成污染,应将使用过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后再丢弃,D正确。

答案:A4.解析:若培养基含伊红—亚甲蓝,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有金属光泽,A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浓度是165÷5=33(个/L),由于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可能长成一个菌落,因此比真实值偏小,B错误;为了提高准确度,需设重复实验,同时需要设置空白对照,C错

误;若培养基菌落数目大于300,说明细菌数目较多,可适当减少自来水量,D正确。答案:D5.解析:2号试管中的菌液稀释倍数为103倍,A错误;4号试管中菌液的稀释倍数为105倍,5号试管中菌液的稀释倍数为1

06倍,因此4号试管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得到的菌落平均数可能是5号的10倍,B正确;5号试管中菌液的稀释倍数为106倍,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7)÷3÷0.1×106≈1.7×109(个),C错误;稀释涂布平板得到的菌落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

胞连在一起长成一个菌落的情况,使用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低,D错误。答案:B6.解析: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而固氮细菌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细胞壁的合成,而霉菌属于真核生物,故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

%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对放线菌的生长无影响。答案:A7.解析:根据Ⅰ号培养基上菌落分布均匀可知,①②过程为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甲、乙试管中的液体是用于样品稀释,应为无菌水,B错误;由Ⅱ号培养基上的划线区域可知,从Ⅰ号培养基上挑选的菌落进行接种的方法是平板

划线法,C正确;淀粉与碘液反应呈蓝色,但如果淀粉分解菌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后就不能呈蓝色,因此周围不显蓝色的菌落含有所需菌种,D正确。答案:B8.解析:人工诱变可获得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再利用选择培养基从中选取组氨酸依赖型和色氨酸依赖型的菌种,即为M、N菌种,A正确;M、N菌均为有细胞壁结

构的微生物,由图示流程可知,M、N菌经处理后得到与之前形态不同的原生质体,再用PEG处理,B正确;培养基X筛选的菌种是M菌和N菌融合后的细胞,同时含有M、N两种菌的基因,即基因型为A+B+,故培养基X中不应添加组氨酸和色氨酸,C错误;培养基X筛选的菌种是M菌和N菌融合后的细胞,同时含有

M、N两种菌的基因,即基因型为A+B+,对组氨酸和色氨酸均不依赖,D正确。答案:C9.解析:幽门螺杆菌合成脲酶,可以利用尿素,所以分离纯化幽门螺杆菌时应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A正确;鉴别幽门螺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但不能加缓冲物质,B错误;为了证明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对照,C正确;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答案:AC10.解析:PHA是由嗜盐细菌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要筛选嗜盐细菌,步骤②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到含盐量较高的选择培养基上,A错误;步骤④扩大培养应选用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不应加入琼脂,C错误;要挑选高产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嗜盐菌,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并分别测定嗜盐细菌的PHA含量,最后进行比较,D正确。答案:BD1

1.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实验经过选择培养基培养获得目的菌株,然后经过⑤的纯化培养,使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在⑥上获得单个菌落,A正确;如果要测定②中的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错误;要筛选获得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

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C正确;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和培养器皿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D正确。答案:ACD12.解析:实验使用的培养皿可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A正确;由题图可知,滤纸片a所形成的抑菌圈最大,故抗生素A治疗SAU感染的效果最好,B错误;接种涂布后的培养皿

应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C错误;滤纸片b周围抑菌圈中出现一个菌落,可能是形成该菌落的SAU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得以存活,D正确。答案:BC13.解析:(1)若想找到能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应从长期有微塑料污染的地方采集土壤。利用的培养基应该以

微塑料为唯一碳源,只有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才能利用微塑料作为碳源,不能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因为缺乏碳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这种培养基从功能上划分属于选择培养基。(2)分析图可知,图中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分析图可知,接种

培养的稀释倍数为104,若某同学制作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是33、38、31,那么菌落平均数为(33+38+31)÷3=34,因此推测1g土壤中微塑料分解菌数为34÷0.1×104=3.4×106。利用该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偏小,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

到的只是一个菌落。(3)除图示计数法之外,利用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也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直观的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然后再计算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答

案:(1)长期有微塑料污染的地方以微塑料为唯一碳源选择(2)稀释涂布平板法3.4×106小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3)显微镜直接计数细菌计数板14.解析:(1)培养基常用湿热灭菌法进行灭菌。由图观察可知,A是液体培养基,B是固体

培养基,从成分上看,与A相比,B中多了凝固剂(琼脂)。解磷菌是异养生物,需要从有机物中获取能量,所以碳源最合适的是葡萄糖,其余的都为无机物。故选A。(2)在操作Ⅰ中,将1g土壤加入到100mL灭过菌的PVK培养基培养,目的是增加解磷菌

的浓度。36h后,取10mL培养液接种于100mLPVK培养基继续富集培养,连续富集培养3次,这过程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过程Ⅲ中,直接将菌落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中,这过程没有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3)细菌置

于恒温箱中培养,为了防止冷凝水滴落污染培养基,接种了样品的平板应倒置培养,并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无菌水作为对照进行实验,确保培养基灭菌合格。(4)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在固体培养基中分离培养出解磷菌后,需通过测量透

明圈和菌落的直径,比较它们的比值以确定其解磷能力从而筛选出目标菌株。(5)上清液中是营养物质,所以应定期取上清液测定可溶性磷含量。摇床培养是实验室培养需氧微生物的常用方法,使用摇床培养,不仅可以增大培养液中溶氧量,促进微生物的有氧呼吸,而且能够增加菌体与培养液的接触

,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根据实验曲线图,不难看出M-3-01实际溶解磷能力最强。答案:(1)湿热灭菌凝固剂(琼脂)A(2)增加解磷菌的浓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3)恒温箱(4)透明圈(解磷圈)和菌落(5)上清液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有利于物质交换M-

3-0115.解析:(1)研究人员成功地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得到能降解蒽的菌株A和B,所以蒽为细菌生长提供碳源,碳源在菌株A和B内的代谢产物可以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2)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呈蓝色,所以二苯胺试剂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在PCR获取

目的基因时,引物的作用是界定目的基因,为DNA聚合酶提供结合位点并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PCR的每次循环一般包括变性、复性、延伸三步,其中变性过程是利用高温将双链解开,所需温度最高。(3)分析表格可知:混合接种相对于单独接种对蒽的降解率更高,

有可能是因为菌株B整合了菌株A对蒽高降解的基因,发生了转化。答案:(1)蒽蛋白质、核酸(2)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呈蓝色界定目的基因,为DNA聚合酶提供结合位点并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变

性(3)菌株B整合了菌株A对蒽高降解的基因,发生了转化检测案401.解析: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主要是培养出愈伤组织,一旦被光照射以后会促进组织分化,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所以脱分化避光;再分化过程芽发育成叶,叶肉细胞中的叶绿

素的合成需要光照,A错误;①表示去除细胞壁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浓度略大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物处理,防止原生质体吸水涨破,B正确;再分化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和记录愈伤组织的生长状况,C正确;②表示人工诱变过程,原理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D正确。答案:A2.解析:

自然生长茎段的消毒属于外植体消毒,先用70%酒精,再用无菌水清洗,再用5%次氯酸钠消毒处理,最后再用无菌水清洗,A错误;可取菊花芽尖进行培养获得不带病毒的脱毒苗而非抗毒苗,B错误;组培苗锻炼时采用蛭石作为栽培基质的原因是蛭石比较松软,持水性也较好,有利于幼苗的生根和叶片的生长,C错误;不带叶片

的菊花茎的切段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分化出芽和根这种器官发生的途径形成完整的菊花植株,D正确。答案:D3.解析:脱分化是由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该过程的实质是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A正确

;植物体细胞杂交,能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含有两个细胞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一定不是单倍体,B错误;菊花组织培养选择外植体,通常选用分裂能力强的部位,如分生组织等,通常不直接选择细胞,C错误;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能发育

为完整个体或能分化为各种细胞的潜能,植物细胞培养中获得了许多细胞代谢产物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答案:A4.解析:愈伤组织是幼嫩叶片通过细胞脱分化形成的,A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获得的杂种植株不一定能够表现双亲的优良性状,B错

误;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甲和乙的融合,但不能诱导细胞壁的再生,C错误;由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故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原生质体,D正确。答案:D5.解析:甲过程形成的细胞c内的染色体数应该是细胞a和细胞b的染色体数之和,A错误;乙方

式射线处理后会产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等特点,故不能获得大量的具有有利性状的材料,B错误;通过丁方式,细胞c发育成新植株是再分化过程,该过程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涉及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C错误;丙方式是

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D正确。答案:D6.解析:由图示可知,①过程需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②过程不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

B错误;③过程通过脱分化使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C正确;④是再分化过程,涉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D正确。答案:B7.解析:图中四种培养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不同,C错误;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四季柑橘花粉植株根尖细胞,其染色体数为

9条,D错误。答案:CD8.解析: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值高时,利于生根,该值低时利于生芽,过程③需先生芽,再生根,因此过程③先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值低的培养基中培养,再转移至其值高的培养基中,A错误;制备培养基时,先调节pH后灭菌,因此制备培养基的正确顺序是:称量→溶解→定容→调pH值→分装→灭

菌,B正确;过程④常用射线或化学物质处理,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率性,故过程④常用射线或化学物质处理后不一定可获得大量所需的突变体植株丙,C错误;过程⑥利用愈伤组织分裂能力强的特点可大量获得黄酮类化合物,没有培育成相

应植株,不能体现其全能性,D错误。答案:ACD9.解析: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杂种植株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特性,可获得符合要求的四倍体杂种植株;将乙种植物耐盐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体细胞中,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培育出所需植株;

甲、乙为不同物种,二者存在生殖隔离,一般不能杂交,即使杂交,形成的后代也是不可育的;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后培育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就会得到符合要求的四倍体纯种植株。答案:ABD10.解析:本实验的材料可取自马铃薯试管苗的幼嫩叶片;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要加入植

物激素,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反之,则利于根的分化;用湿热灭菌法对酶解液进行处理,会导致酶丧失活性,使实验失败;据图分析可知,在培养基中加入纤维二糖后细胞的出芽率明显降低,而细胞的分裂

率明显升高,所以添加纤维二糖的作用可能是促进细胞壁再生和细胞持续分裂生长。答案:ABD11.解析:(1)用农杆菌感染时,应先选用黄瓜受伤的叶片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理由是叶片伤口处的细胞释放出大量酚类物质,可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2)若在转基因黄瓜中检测到这

种甜蛋白,则表明该重组质粒中甜蛋白基因已经转移到植物细胞中且能够表达;用该转基因黄瓜的某一植株与一株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发现子代中含甜蛋白个体数与不含甜蛋白个体数之比为1∶1,则说明甜蛋白基因已经整合到核基因组中。(3)假设某

种转基因作物因为受到病毒感染而减产,若要以该转基因作物为材料获得脱毒苗,应选用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答案:(1)受伤的叶片伤口处的细胞释放出大量酚类物质,可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2)甜蛋白基因

核基因组(3)茎尖12.解析:(1)高度分化的细胞在植物体中是不会再分裂增殖的,这些细胞若离体后在培养基上培养时会由原来的分化状态,失去原有的某些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结构(如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等),变成分生

状态的细胞,分裂产生愈伤组织,该过程称为脱分化。(2)用于外植体表面消毒处理的试剂有很多,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氯化汞和酒精是较常用的消毒剂。多种药剂配合使用消毒外植体,往往具有良好的效果。酒精的渗透性很强,幼嫩的材料容易在酒精中失绿,所以浸泡时间不可

过长,防止酒精杀死植物的组织细胞。故对粉美人萱草取样时不宜选择较为幼嫩的花序轴,若所取花序轴生长时间长,花序轴老化,消毒不彻底导致污染率高。(3)不同种类植物对培养基的成分如激素浓度、比例要求不同,再生能力也存在差异。为了防

止由于营养物质的枯竭,水分的散失,以及一些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必须将组织及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种转移过程称为继代培养。诱导再分化时,需要在无菌条件下将愈伤组织转移至诱导生芽的培养基上,生芽后再转移至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上,诱导形成试管苗。答案:(1)愈

伤组织结构和功能脱分化(2)幼嫩的材料容易在酒精中失绿或被酒精杀死高(3)激素营养物质的枯竭,水分的散失,以及一些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诱导生芽生根13.解析:(1)原生质体无细胞壁,原生质体培养液中需要

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其作用是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从而保持原生质体的完整性。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与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相同的是都可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此外动物细胞融合还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因此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相比,②过程不宜采用的

诱导方法是灭活病毒诱导;③④过程分别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③④过程中需添加的两种关键性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④过程为再分化,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常指利用某种外界因素(如射

线)辐照某一细胞原生质体,选择性地破坏其细胞核,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进行与另一原生质体融合,紫外线作用于根细胞原生质体,使染色体片段化,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说明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之一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3)非对称细胞融合过程中,染色体丢失的程度

在同一组合不同的杂种中是不一致的,导致融合后再生后代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很大。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另一原生质体融合,从而实现有限基因的转移,在保留亲本之一全部优良性状的同时,改良其某个不良性状,因此影响细

胞融合染色体丢失程度的因素,还可能与不同物种细胞融合的细胞亲缘关系有关;由于紫外线使染色体发生变异,分裂的细胞更容易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影响细胞融合染色体丢失程度的因素,还可能与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等有关。答案:(1)保持原生质体的完整性(正

常形态)灭活病毒诱导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3)染色体不同物种细胞融合的细胞亲缘关系、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等检测案411.解析: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

后,可用培养液将分散的细胞稀释制成细胞悬液,A正确;少数细胞在连续培养50代后可获得不死性,是某些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基因突变在高倍镜下是观察不到的,C错误;由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动物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不能培育成动物,D错误。答案:A2.解析:

母牛X提供细胞质,因此犊牛W有母牛X细胞中的线粒体DNA,A正确;母牛Y提供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因此犊牛W的遗传性状与母牛Y相似度更高,B错误;可以采用电融合法促使两个细胞融合形成重构胚,C正确;细胞培养时需添加氨基酸、糖等营养

物质供给细胞正常生命活动需要,D正确。答案:B3.解析:丁过程为传代培养,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没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或其他各种细胞,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答案:D4.解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会因接触抑制而停止分裂增殖,需要用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后继续培养,A正确;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培养至减数分裂Ⅱ期才能与获能精子受精,进而获得猪胚胎,B错误;从囊胚期胚胎的内细胞团获取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即发育成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C正

确;将人的胚胎干细胞注入猪体内,可以制造出完全由人体细胞组成的器官,该研究能够解决器官移植的供体不足,避免器官移植中发生排斥反应,D正确。答案:B5.解析: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据图分析,给小鼠注

射抗原,使得小鼠产生免疫反应,形成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因此X是B淋巴细胞;而Y是体外培养的骨髓瘤细胞。答案:C6.解析:一种抗原只能诱导B细胞产生一种抗体,提取脾B淋巴细胞有多种,是因为小鼠曾经接触过其他多种抗原,A错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

法与诱导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如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方法是灭活的病毒,B错误;单抗检测时不能在培养板上直接检测,需进行单细胞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出现阳性反应为目标细胞,C错误;筛选出的目标杂交瘤细胞可在体

外条件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一步增殖培养,D正确。答案:D7.解析: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就获得了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但不是一种抗体,A错误;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系所产生的与天然抗体相同生物分

子,B错误;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可以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并杀伤肿瘤细胞,C正确;将一种灭活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人体后会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的抗体,但不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D错误。答案:

C8.解析:浆细胞及其自身融合细胞均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A错误;全合成途径被HAT培养基内的物质A阻断,因此杂交瘤细胞只能通过补救合成途径在HAT培养基上大量增殖,B错误;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杂

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抗体,但不一定产生同一种特异性抗体,C错误。答案:D9.解析:犊牛的细胞质基因来自卵母细胞,且其细胞核基因经过重组,因此其性状与黑白花奶牛的性状不完全一致,A错误;卵母细胞细胞质中有促进细胞核表现全能性的物质,而乳腺细胞没有

,因此,去核的卵母细胞不可用去核的乳腺细胞代替,B错误。答案:CD10.解析:实验组加入等体积相同浓度的溶于二甲基亚砜(溶剂)的药物X或Y,故对照组中应加入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砜(溶剂),C错误;加药物X的实验组细胞个数最少

,D正确。答案:ABD11.解析:与人和小鼠细胞相比,融合细胞含有两个细胞的遗传物质,说明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A合理;适当的培养基用来选择融合细胞,常用PEG、灭活病毒和电激来诱导细胞融合,B合理;融合细胞经过培养,可能会产生新的细胞,但不能产生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所

以不可能实现细胞的全能性,C不合理;在丢失人的1号染色体的融合细胞中,不能合成人的尿苷单磷酸激酶,说明尿苷单磷酸激酶的基因很可能在1号染色体上,D合理。答案:ABD12.解析:与二倍体胚胎干细胞相比,对AG­haESCs

进行基因改造,更容易获得理想表型,因为AG­haESCs只具有一套染色体,有利于研究一些未知的隐性表型基因突变,A正确;滋养层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若囊胚细胞中某些基因表达错误影响滋养层的功能,不会影响AG­haESCs的

获取,B错误;根据结果推测仅携带X染色体的AG­haESCs很可能发育正常,可以稳定培养和扩增,C错误;哺乳动物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技术成熟后,在疾病的治疗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但法律规定禁止克隆人或半克隆人的研究,D错误。答案:BCD13.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时

,鸡胚组织剪碎后需用胰蛋白酶处理,以获得单细胞悬液。动物细胞培养时一般需要在合成培养基中添加血清等天然成分,以满足细胞对某些细胞因子的需求。(2)OSNL为目的基因,体外获取目的基因可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或通过人工合成法来合成。基因表达载体中除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

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3)据图可知,由iPS细胞诱导形成iPGCs细

胞经过了细胞分化,该过程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导致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诱导iPS细胞的技术是将已经分化的细胞诱导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iPS),再诱导iPS分化为诱导原始生殖细胞(iPGCs)的技术,而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的

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内,使这个重组的细胞发育为胚胎,继而发育为动物个体的技术。(5)由图可知,该实验流程中将OSNL基因导入鸡胚成纤维细胞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答案:(1)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动物血清(2)PCR技术、人工合成法终止子

RNA聚合酶目的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所需要的蛋白质(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诱导iPS细胞的技术是将已经分化的细胞诱导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iPS),再诱导iPS分化为诱导原始生殖细胞(iPGCs)的技术,而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

母细胞内形成重组细胞,使这个重组的细胞发育为胚胎,继而发育为动物个体的技术(5)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14.解析:(1)基因工程中切割DNA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故在构建含有片段F的重组质粒过程中,切割质粒DNA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核

酸酶(限制酶)。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作用于其所识别序列中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不同的限制酶可以获得不同的末端,主要分为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在无菌、无毒等适宜环境中进行动物A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时,需要定期更

换培养液,目的是及时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同时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制备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若要利用此抗体

确定克隆动物A中M基因是否失活,如果M基因已经失活,则克隆动物A中无法产生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则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故实验思路为:取动物A和克隆动物A的肝组织细胞,分别提取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答案:(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

)磷酸二酯键(2)及时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同时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B取动物A和克隆动物A的肝组织细胞,分别提取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检测案421.解析:卵子形成的过程MⅠ和MⅡ过程是不连续的,MⅠ在卵巢中完成,

MⅡ通常在输卵管内完成,A正确;卵子受精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出现两个极体,B错误;采集到的精子需要进行获能处理,卵子需要发育成熟(减数分裂Ⅱ期),这样精子和卵子相遇才可发生受精作用,C错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分配,D错误。答案:A2.解析:过程①是将

小鼠的颗粒细胞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的过程,其实质是定向诱导分化,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体外受精时卵母细胞X应培养到减数分裂Ⅱ期,B正确;过程③体外受精的实质是雌雄原核融合,C正确;进行胚胎移植的时期一般是桑葚胚或囊胚,也可以是更早的时期,D错误。答案:D3.解析:精子入卵后被激活的卵子完

成减数分裂Ⅱ,排出第二极体后,形成雌原核,雌原核的每条染色体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父本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的类型有X、Y两种,雄原核1和雄原核2中的染色体组成不一定相同,B错误;A、B细胞继续发育形成了一对双胞胎姐弟,C细胞因不含有母方染色体而发育失败,说明A、B细胞含父方和母方的

染色体,C细胞中无母方的染色体,C正确;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D错误。答案:C4.解析:刚采集到的卵母细胞需培养到减数分裂Ⅱ中期才能与获能处理后的精子在体外受精,A错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看到两个极体,B正确;受精卵在卵裂期

,细胞数量增加但胚胎总体积并不增加,甚至略微缩小,C错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胎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分割次数越多,分割后胚胎成活的概率越小,D错误。答案:B5.解析:①过程表示将体外转录的mRNA导入受精卵,其过程常用显微注射技术,仪器是显微注射仪,A正确;②表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培养

液中一般需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还要定期更换培养液,以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B正确;胚胎分割技术可以更多地获得基因剔除小鼠,所以③过程需要对囊胚的内细胞团进行均等分割,C正确;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和精子,要分别在体外进行成熟培养和获能处理,然后才能用于体外受

精,D错误。答案:D6.解析:步骤甲、乙分别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A错误;诱导超数排卵所注射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只能作用于性腺,B正确;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所需营养主要来自卵细胞,C错误;受精过程使用的培养液是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与早期胚胎培养液在成分上有区别,D错误

。答案:B7.解析:动物细胞培养时加入抗生素,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A错误;由题干可知,基因组印记是通过甲基化使一个基因不表达,对某些基因进行去甲基化处理有利于其表达,然后促进了细胞的全能性的表现,获得孤

雌小鼠,B正确;“孤雌小鼠”是由两个生殖细胞(修饰后的次级卵母细胞和另一个卵子的极体)结合后发育形成,同时由于配子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历减数分裂的基因重组,或发生基因突变,将导致两个生殖细胞结合后的“孤雌小鼠”其基因型不一定与提供

卵母细胞的雌鼠相同,C错误;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做孵化,D错误。答案:B8.解析:诱导超数排卵时选用促性腺激素,由于性腺上有其受体,故可作用于性腺,A错误;步骤甲可以将大熊猫供体细胞通过显微注射法注入兔子去核的MⅡ期卵母细胞中,B正确;核移植成

功后培育得到的重组胚胎在桑葚胚和囊胚时期移入兔子子宫为宜,C错误;利用胚胎分割将囊胚期的内细胞团细胞均等分割,有利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可以得到同卵多胎,D错误。答案:B9.解析:重组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答案:BCD10.解析:桑葚胚中的细胞未发生细胞分化,具有发育全能性,A正确;过程①只是发生胚胎的融合,并未发生细胞融合,B错误;过程②为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C正确;受体子宫对移入的

外来胚胎并不发生免疫排斥,故无需对代孕鼠进行免疫抑制剂处理,D错误。答案:AC11.解析:动物1为转基因动物,导入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通常是受精卵,A正确;由于导入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注入囊胚的某一部位,将来发育成的动物2个体的各部位并不

都含外源基因,B错误;动物3为克隆动物,重组细胞能够发育成一个个体,具有全能性,C正确;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其他技术手段的最后一道“工序”,要把早期胚胎培育成一个个体,必须经过胚胎移植,D正确。答案:ACD12.解析:图中为体

外受精,受精卵是将发育到MⅡ期的卵母细胞和获能的精子体外受精而形成的,A错误;待嵌合体胚胎C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期可植入代孕母鼠体内,移植前通常对代孕母鼠作同期发情处理,C错误。答案:BD13.解析:(1)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养到MⅡ期用于核移植。目前普遍使用的去

核方法是显微操作法,将卵母细胞培养到MⅡ期进行去核操作,此时细胞核退化,出现的是纺锤体和染色体复合物,去核事实上是去除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和染色体结构。(2)为使供体和受体的生理状态相同,为胚胎移入受体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确保胚胎移植后能正常发育,

需对代孕母猴进行同期发情处理;胚胎移植的意义在于其可以大大缩短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3)动物体细胞比胚胎细胞的分化程度高,表现全能性较困难,因此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4)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d的mRNA注入了重构胚,使其翻译成组蛋白去

甲基化酶Kdm4d,能够降低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TSA处理重构胚,可以通过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的作用,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故注入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mRNA并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处理的目的都是

改变组蛋白的表观遗传来调控基因表达,利于重构胚的分裂和发育,提高胚胎的发育率和妊娠率。答案:(1)MⅡ(减数分裂Ⅱ中)显微操作(2)同期发情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3)动物体细胞比胚胎细胞的分化程度高,表现全能性较困难(或动物胚胎细胞比体细胞的分化程度低,表现全能性较容

易)(4)改变组蛋白的表观遗传来调控基因表达14.解析:(1)由图可知,三亲婴儿的培育需要采用核移植、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其中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属于胚胎工程技术。(2)三亲婴儿的染色体1/2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1/

2来自父亲提供的细胞核,而细胞质基因来自捐献者,因此三亲婴儿的体细胞中有小于1/2的DNA来自母亲卵母细胞。(3)对女性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使其超数排卵,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4)卵母细胞与精子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以检查受

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获得的早期胚胎若暂不移植给受体,可采用冷冻法保存。答案:(1)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2)小于(3)促性腺激素垂体(4)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冷冻15.解析:(1)成体干细胞具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在体外进行干细胞培养时,必须保证环

境是无菌、无毒的,做法是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也可以添加一些抗生素防止杂菌污染。(2)可采用显微注射法将RNA与Cas9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注入患者细胞,复合体在RNA的指引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准确地结合在目的基因部位,Cas9蛋白可以对基因进行切割,故可推测Cas9蛋白应该是一种限制酶。(3)在将发育中的胚胎植入代孕母猪体内时,使用的技术手段是胚胎移植。由于不同的动物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故培养嵌合体要为人细胞和猪细胞提供独特营养和信号的最优条件。

(4)在猪体内培养人源化器官,最终是为了将它用于器官移植,以缓解器官短缺的医疗现状。答案:(1)组织特异性定期更换培养液、添加抗生素(2)显微注射碱基互补配对限制酶(3)胚胎移植不同动物移植时间不同(4)器官移植检测案431.解析:

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A正确;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B正确;胰岛素具有生物活性,胰岛素原不具有生物活性,所以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C正确;载体上的抗性基因

可用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但不能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D错误。答案:D2.解析:高致病性微生物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防止造成致病性微生物外泄,造成污染,危害生物健康,A正确;生物技术可应用在新物

种创造中,但对人类自身基因组改造到目前还存在相应的问题,难以实现,B错误;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增加本土食物来源,但如果缺乏天敌会造成自然生态破坏,C正确;长期使用抗生素,必然产生残留,而其残留在动物饲料中的抗生素,会随着

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微生物的耐药性,D正确。答案:B3.答案:B4.解析:通过化学诱变剂可以让天然荧光素酶的基因序列进行随机突变,但化学诱变通常是不定向的,A错误;改造天然荧光素酶所用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包含启动子和终止子,启动子是驱动基因转录的元件,而终止子是指示转

录终止的位置,B错误;PCR方法主要用于检测DNA的存在或者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目的基因,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为蛋白质的方法为抗原—抗体杂交,C错误;改造后的荧光素酶在一定条件下催化DTZ发光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正确。答案:D5.解析:用PCR技术扩增人胰岛素基因时,扩增的

过程是: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即将4种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如此重复循环多次。每次循环一般可以分为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A正确;在构建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时,首先用一定的限制性内切核

酸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再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载体的切口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重组DNA分子,B正确;大肠杆菌细胞经Ca2+处理后,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

态,更容易吸收重组的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C正确;抗原—抗体杂交法可以检测人胰岛素基因是否在大肠杆菌中翻译成胰岛素,若抗原—抗体杂交结果为阳性,说明人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则可以说明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导入了大

肠杆菌细胞中,但阴性并不能排除目的基因导入的可能性,D错误。答案:D6.解析: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及稳定性是DNA鉴定技术的基础,A正确;串联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属于核基因,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指纹图谱由串

联重复序列扩增获得,串联重复序列是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非编码序列,C错误;串联重复序列突变后,分离得到的指纹图谱可能会发生改变,可能会造成亲子鉴定结论出现错误,D正确。答案:BC7.解析:通

常引物1和引物2不能有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否则引物之间会相互结合,A正确;两引物参与子链的形成,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若两引物的脱氧核苷酸数相同,引物2的熔解温度较高,推测G—C含量较高,C正确;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复性所需温度与时间,取决于引物的长度、碱基组成及其浓度等因素,D正确。答案:A

CD8.解析:(1)PCR是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进行DNA复制的技术,体外DNA复制过程中用超过90℃的温度处理DNA使其解旋,因此,在子链延伸过程中,4种脱氧核苷酸要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合成新的DNA链。依题意,酶切时,限制酶识别序列

的重叠会降低切割效率。XbaⅠ与HindⅢ识别序列有重叠,不符合题目要求。EcoRⅤ所切末端为平末端,连接效率低,不符合题目要求。EcoRⅠ识别序列与HindⅢ识别序列无重叠,目的基因插入的DNA左右分别有HindⅢ和EcoR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产生的切口是黏性末端,连接效率相对平末端高。为使基因

能够正常表达,基因结构的上游和下游各有启动子和终止子,因此,N和J应都为终止子。(2)为获得含蛋白X的水稻材料,首先诱导水稻种子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通过农杆菌的侵染,使目的基因进入水稻细胞并完成转化,再将其转接到含特定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其再分化形成

具有根、茎、叶的完整植株。(3)为验证水稻中目的基因X是否表达(转录和翻译),可通过PCR技术检测水稻细胞中目的基因X是否转录出了mRNA;可从转基因水稻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检测是

否翻译出了蛋白质。(4)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延伸,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因此,从猪瘟病毒抗原蛋白

的预期功能出发,合成基因X,进而得到猪瘟疫苗的过程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相较于大肠杆菌细胞,水稻胚乳细胞多了复杂的生物膜系统,可对基因X的表达产物进行正确地加工与折叠,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质。答案:(1)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EcoRⅠ终止子(2)愈伤组织农杆菌再分化(3)通过PCR技术检测水稻细胞中目的基因X是否转录出了mRNA;从转基因水稻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检测是否翻译出了蛋白质(4)蛋白质水稻胚乳细胞比大肠杆菌多了复杂的生物膜系统,可对基因

X的表达产物进行正确地加工与折叠,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质9.解析:(1)实验小组为获得耐盐纯培养物A,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2)为获得纯培养物A的耐盐基因X

,实验小组应用纯培养物提取了DNA。在一定温度下,用二苯胺试剂对DNA进行检测,二苯胺检测DNA的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DNA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与二苯胺试剂会产生蓝色的化合物。获得PCR产物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鉴定,影响DNA分子迁移速率的主要因素有琼脂糖溶液的浓度、

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3)与同种非转基因植株的染色体DNA序列相比,转基因植株的染色体DNA含有耐盐纯培养物中的耐盐基因。(4)为验证已获得的耐盐转基因植株具有耐盐性,在个体水平上进行检测,可用一定浓度的盐水浇灌鉴定植株的耐盐性。答案:(1)选择培养基稀释涂布平板

法(2)在酸性条件下DNA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与二苯胺试剂会产生蓝色的化合物琼脂糖溶液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3)耐盐基因(4)为验证已获得的耐盐转基因植株具有耐盐性,用非转基因植株作对照,两组都可用一定浓度的盐水

浇灌鉴定植株的耐盐性10.解析:(1)DNA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利用PCR技术(原理DNA复制)从HPV16型的基因组中获取E7蛋白基因的DNA序列,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若一个该目的基因循环扩增6次,PCR技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时,扩增n次需要引物2n+1-2个,缓冲液中需要

加入的引物B个数计算公式为2n-1,因此扩增6次需要引物B有2n-1=26-1=63个。(2)引物是从子链的5′端往3′端方向延伸,为了能让扩增出的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正确连接,则需要在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相应限

制酶的识别序列。由于限制酶EcoRⅠ会切割启动子,限制酶BamHⅠ会切割终止子,因此选择的限制酶是MfeⅠ和KpnⅠ。设计引物A时其左边需要添加MfeⅠ识别序列5′­CAATTG­3′,且引物需要与E7蛋白的DNA碱基序列3′­TACTCG­5′互补配

对,故设计引物A的前12个碱基序列为5′­CAATTGATGAGC­3′。(3)复制原点可以保证表达载体(质粒)在受体细胞中能自我复制,因此,控制表达载体大量扩增的组成元件是复制原点,复制原点的作用是进行目的基因的复制,DNA复制

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HPV16型E7蛋白疫苗作为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若间隔时间太短,上次免疫产生的抗体会与疫苗结合,导致刺激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少,免疫效果下降,因此相邻的两次注射之间需要间隔一定的时期。答案:(1)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或d

NTP)63(2)5′MfeⅠ和KpnⅠCAATTGATGAGC(3)复制原点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若间隔时间太短,上次免疫产生的抗体会与疫苗结合,导致二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少,免疫效果下降11.解析:(1)由题干信息“在高于胞内Na+浓度的环境下,SOS1通过SO

S信号通路与胞质内Na+结合并将其排出细胞外”可知,植物利用SOS信号通路将Na+排出细胞外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因此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特点是需要载体蛋白,需要能量。(2)①为获得编码SOS1蛋白的基因,可提取野生型水稻总RNA,通过逆转录获得模板DNA,再经PCR获得SOS

1基因片段。②SOS1基因编码序列中A+T含量占53%,则G+C含量为47%。③由图可知,荧光蛋白基因内部存在SpeⅠ和BamHⅠ两种限制酶切序列,因此对载体酶切时不能选择这两种酶,并且不能选择限制酶SmaⅠ,否则会导致载体中SOS1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不能正确表达,故选

择XbaⅠ和EcoRⅠ两种限制酶对载体酶切,由于SOS1基因内部有XbaⅠ的识别序列,故不能选择限制酶XbaⅠ对目的基因酶切,但需要目的基因有与载体相同的黏性末端,故可在SOS1基因两端分别添加SpeⅠ和EcoRⅠ

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3)鉴定水稻抗盐能力是否增强,采取的操作是将转基因水稻和普通水稻种植于高于胞内Na+浓度的环境下,观察两种水稻的生长状况。(4)过量表达SOS1基因使转运蛋白SOS1含量增多,SOS1通过SOS信号通路与胞质内的Na+过多

地排出细胞外,影响细胞本身对Na+的利用。答案:(1)需要能量、需要载体蛋白(2)①逆转录②47③SpeⅠ、EcoRⅠXbaⅠ、EcoRⅠ(3)将转基因水稻和普通水稻种植于高于胞内Na+浓度的环境下,观察两种水稻的生长状况(4)过量表

达SOS1基因使转运蛋白SOS1含量增多,SOS1通过SOS信号通路将胞质内的Na+过多地排出细胞外,影响细胞本身对Na+的利用12.解析:(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上游,紧挨转录的起始位点,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题干信息可知,RD2

9A是一种低温诱导型启动子,可见,与35S启动子相比,RD29A启动子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从其调控基因表达特点的角度推测原因是在低温条件诱导下,才会调控S基因的转录。(2)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

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题图可知,质粒甲和质粒乙均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将质粒甲、乙分别导入两组农杆菌细胞,可用添加卡那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然后将烟草叶片细胞与农杆菌共同培养,再筛选转化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幼苗。构建好的基因表达

载体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进入受体细胞。我国科学家采用他们独创的一种方法——花粉管通道法;除此之外,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还有农杆菌转化法。(3)题图可知,未处理情况下转基因烟草甲和乙中的叶绿素含量相等,但略低于WT组;低温情况下,叶绿素含量为WT组<转基因烟草甲<转基因烟草乙;

未处理情况下WT组与转基因烟草甲、乙MDA含量相等,而低温情况下MDA含量为WT组>转基因烟草甲>转基因烟草乙,而MDA的含量可反映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综上所述,由于低温条件下,转基因组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WT组,且乙组更高;低温条件下,转基因组的MDA含量均低于WT组,且乙组更

低,可知三组烟草的生长状况及抗低温能力为两组转基因烟草的生长状况均优于WT组,且乙组抗低温能力更强。实验结论:在低温条件下,RD29A启动子能激活S基因的表达,且比35S启动子调控作用更优。答案:(1)RNA聚合酶在低温条件诱导下,才会调控S基因的转

录(2)卡那霉素植物组织培养花粉管通道(3)两组转基因烟草的生长状况均优于WT组,且乙组抗低温能力更强低温条件下,转基因组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WT组,且乙组更高;低温条件下,转基因组的MDA含量均低于WT组,且乙组更低激活13.解析:(1)利用PCR技术扩增目

标酶基因,首先需要根据目标酶基因两端的碱基序列设计一对引物。(2)基因表达载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可用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终止子可终止转录,使转录在需要的地方停下来。(3)重组梭菌大量表达上述酶蛋白时,在这些酶蛋白的作用下,二氧化碳等气体大量用

于合成丙酮,而不是用于重组梭菌的生长,所以会导致生长迟缓。(4)根据题意可知,这种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新技术,以高污染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一碳温室气体为原料,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体现了循环经济特点。从“碳中和”的角度看,该技术生产丙酮的过程不仅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还可以消耗工业废气中的二

氧化碳,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并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答案:(1)引物(2)作为标记基因,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终止转录,使转录在需要的地方停下来(3)二氧化碳等气体

用于大量合成丙酮,而不是用于重组梭菌的生长(4)废物的资源化不仅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还可以消耗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14.解析:(1)萝卜的根形由A、a和R、r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将两种稳定遗传的圆形萝卜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则扁形基因型为

AaRr,F1自交,F2有扁形、圆形和长形三种表型,比例为9∶6∶1。由题意可知,F2中,长形萝卜的基因型为aarr,扁形萝卜(基因型为A-R-)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RR,占1/9,则扁形萝卜中杂合子比例为8/9。(2)若编码区缺失一个核苷酸,则会引起编码的

肽链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突变是一个核苷酸的替换,但没有引起编码的蛋白质功能改变,其原因可能是密码子的兼并性或者突变的位置位于非编码区。(3)提取总RNA、逆转录形成cDNA,然后设计Myr基因特异

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经凝胶电泳后,发现有多条扩增带(其中也包含目的基因片段)。在不改变引物、PCR扩增体系和模板链的情况下、可改变扩增条件,比如采用减少循环次数或者提高退火温度的方法,提高扩增目的片段的特异

性。序列信息见下图,起始密码子有AUG、GUG或UUG,其对应的DNA序列分别为ATG、GTG和TTG。终止密码子是UAA、UAG、UGA,对应的DNA上的序列为TAA、TAG、TG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根据其模板链序列可知,最多有

(9+246+12=267)个碱基,最多编码267÷3=89个氨基酸。在多肽合成过程中,tRNA“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上,氨基酸结合部位在tRNA的3′端。(4)分析图示题意可知,采用Ti质粒上的T­DNA转移目的基因,应选用C和D限制酶进行

酶切,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土壤农杆菌中,利用农杆菌将目的基因导入萝卜体细胞,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分化成植株。答案:(1)aarr8/9(2)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密码子的兼并性或者突变的位置位于非编码区(3)减少循环次数或者提高退火温度

893′(4)C和D愈伤组织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