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 历史 试题.docx,共(7)页,173.93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53fc7687f4d1c7fd592d816ac8b05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
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A.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C.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2.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
士再重。”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该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贵族阶层内部等级森严C.西周社会宗法色彩浓厚D.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3.下表所示是摘编自范晔《后汉书》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反映出()记载篇目光武中兴,
锡光为交趾(今越南北部),任延守九真(今越南河内以南),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婚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南蛮西南夷列传·序》东汉“栾巴……迁桂阳太守。以郡处南垂,不闲典训,为吏人定婚姻丧纪之礼,兴办学校,以奖进之”《栾巴
传》东汉“北匈奴入辽东……辽东太守陈禅)于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陈禅传》A.“光武中兴”局面B.儒学的教化功能C.“以吏为师”政策D.东汉中央集权制4.疫病多少和流行时间长短与国家作为息息相关。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有历史记载的疾疫情况,发现西汉和新
莽朝历时231年,有疾疫17次,平均13.59年一次;东汉历时195年,有疾疫34次,平均5.9年一次。这一变化说明东汉()A.气候变化灾害频发B.朝廷控制能力有所削弱C.医疗技术出现倒退D.天人感应思
想不受重视5.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6.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
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7.如图为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对该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耕地面积不断缩小8.1938年,陕甘宁边区要求“一切课程内容
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成减少”,并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中等以上的学校应实行军事教育,小学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这些要求()A.体现了边区教育时代特色B.说明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力巨大C.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D.表明边区建立起
完备的教育体系9.《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
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结合以上材料,下列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其思想核心是不承认国民党的旧外交②它反映了新中国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③它体现了新中国要在
新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④它体现了在“一边倒”方针指引下,反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的立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10.如图是“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两个词汇在《人民日报》中出现的次数统计图,出的的.现图中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局势有所
缓和B.国家战略重心转移C.抗美援朝基本结束D.和平外交政策确立11.近几年来,陕西省旬阳市一些地方农村红白喜事送礼成风、人情份子负担过重,农民群众深受其苦又无可奈何。旬阳市构元镇人大通过指导村民制定《红白喜事公约》,破解了这一难题,镇内各村村民的礼金支出显著下降,得到
了普遍赞同。构元镇的做法A.保障了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B.促进了基层民主的法制化建设C.凸显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2.古代世界的共和主义以罗马共和国为典型。有学者认为,罗马共和国的政体不仅是对君主制的反对,也是对民主制的反对,罗马的共和主义与现代共
和主义具有十分不同的意味。这主要是指罗马共和国()A.执政官世袭,垄断军事统帅权B.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政治特征C.长老会是事实上最高权力机关D.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不受限制13.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院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国
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这说明A.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B.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的影响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改变D
.罗马的法律越来越灵活实用14.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A.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利益B.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C.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D.建立议会制民主共
和政体15.1854年2月,《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交议会后因遭英国民众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撤回。但是这一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的低效和无能,1855年,新上任的首相借此直接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正式法令。可见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A.巧妙抓住了历史提供的契机B.保障了通过考试公平录用人才的的C.得益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走向成熟16.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在伦敦,一位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
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深入到金融领域B.战后国际货币体系趋于瓦解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确立D.西方发达国家实力此消彼长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
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
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材料二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
获益,首先是政府,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人头(人丁)数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收益远远大于经营土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税了,但也被允
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逸减的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赋税政策和唐朝两税法对政府、农民和
豪强地主影响的异同。18.文学革命与中华优秀文化。材料一胡适、陈独秀发动的文学革命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白话为工具建立“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各地文坛纷纷创办白话文刊物。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
白话文教材,北京各区政府和社会团体还办有半日学校、识字班等教育机构。这场“阅读革命”把民间文化思想和词汇带进贵族文学里,使传统社会的权威基础得以动摇,把以文言文为工具的精英文化改造为白话文为工具的大众文化。从1920年初开始,“改造国民性”、“主体性和唤醒”成为文学革命的新口号。
——摘编自逢增玉《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段轻视和忽略文言诗文教学的时期。2001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2003年颁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1世纪,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现象,它将模糊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本民族的文化越有活力,越是刚健、自信,就越能自由开放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摘编自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学革命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19.【中西方官员选拔与管理】材料一明朝中叶,官僚集团日趋腐化,人浮于事,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废弛现象十分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万历元年(1573年),刚执政的内阁
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改革。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完成事项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注销,未完成事项必须向
内阁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六科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治罪,内阁则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对于政务废弛、统治日陷瘫痪的明王朝来说,不失为一剂救时良药。但借助政治高压阻止官僚集团腐化的行为也激化了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故考成
法在张居正死后即被废除。——摘编自《张居正的考成法》材料二1870~1986年英国文官人数变化情况年份文官人数年份文官人效18715387419223177211881508391939387400189175241194371040019011164131950684800191
1172352197973230019141809001986594400——摘自李春燕《撒切尔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的考成法改革。(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文官人数变化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费孝通先生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后,又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
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
,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的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的认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
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