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三桐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二)【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1.068 MB
  • 2024-09-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三桐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二)【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三桐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二)【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三桐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二)【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三桐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二)【精准解析】.doc,共(16)页,1.068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4cd5fcf0d447ed4c62fabdb503f9e9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曹县三桐中学高三必修二复习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982年,北宋太宗下诏,将荒芜的土地分给那些“勤稼穑”而缺乏种子和土地的农户。并要求“明立要契,举借种粮……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官司”。1155年,南宋高宗下诏:“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即开具田段、坐落去处、所纳租课数目,另行招人承佃。”这说明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B.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D.人地矛盾突出危及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从宋太宗“明立要契”到宋高宗时期“若见佃人不愿承彻……

另行招人承佃。”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民承租的要求降低,对农民的束缚有所减弱,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南北方比较,排除C项;D项非材料的重点,排除D项。2.研究表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

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如表中的数据统计说明,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冲击了自然经济B.中国传统手工业仍然具有活力C.朝贡贸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D.白银大量流入影响了国内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外国白银

大量输入中国,可知是购买中国产品带来的白银流入,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技术高超,领先世界,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业产品畅销国际市场,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仍然具有活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民间与外国自由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国内,而且中国古代对外出口的主要是丝

绸和瓷器等手工制品,农产品商品化主要是指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农业产品大量投入市场,没有强调农产品商品化对自然经济的冲击作用,A项错误;朝贡贸易是中国明清时期政府与外国官方贸易的主要形式,故朝贡贸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材料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往来并带来大量白

银不符,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明清时期开放海禁,民间与外国贸易往来频繁,带来了大量的白银,没有涉及到白银流入之后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D项错误。3.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

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5、16世

纪亚洲的特产香料被引入到欧洲的餐桌上,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有关,A正确;材料与美洲开发无关,B排除;价格革命的典型表现是金银贬值,物价上涨,C排除;不能从调料的变化推出民众生活消费观的变化,D排除。故选A。4.19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英国集中精力增加生产力,

并将生产转移到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中,但英国却选择了最为省事的措施―贸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B.专注于传统工业的升级C.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D.缺乏工业生产社会条件【答案】C【解析】【详解】1

9世纪80年代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并未进行产业转移,而是更多的依靠贸易,而且认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说明当时的英国对海外市场过分依赖,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英国注重贸易不等于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而且从题干描述来看,英国在产业升级方面并不积极,排除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而且实行民主制,有广阔的市场,其工业生产的社会条件优越,排除D。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指出:“为了摆脱困境,国内统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该现象出现

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苏联模式”时期D.第三次科技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托拉斯”“联盟”“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可知,该联盟是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选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还未产生垄断组织,排除A;1936年形成“苏联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CD时期垄断组织早已产生,排除。6.1883年,为解决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的国际专利

局,由此开创了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先河。该举措A.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B.提高欧美国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C.有力抑制了国际经贸中的强权政治D.成为世界市场迅速拓展的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详

解】1883年欧美国家达成条约、成立机构保护专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努力有利于提高欧美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B选项正确;1883年欧美国家协商保护知识产权,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动力,A选项错误;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不能抑制国

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也不是世界市场迅速拓展的主要途径,CD两选项错误。7.1842年-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年-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出口增长三倍多。其反映了()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B.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的茶

叶和丝绸深受西方人喜爱D.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优势和韧劲【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主要是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因此材料“1842年-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

口增长将近五倍”体现的是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关,A选项排除;C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答案为B。8.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由6080万两上升

到8103万两,增长幅度为30%。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万两左右的局面。晚清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关税自主改革措施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社会秩序的稳定便利政府征税【答案】C【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万两左右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上升,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近代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C正确;据所学可知,

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关税主权逐渐丧失,A错误;据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所学可知,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故社会秩序的稳定说法错误,D错误。9.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

表(部分)》,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A.国家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变革,妇女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B.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轻工业获得迅速发展D.清朝末年废止缠足等法令的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答案】B【解析】【详解】1

930年到1933年,女工占产业工人比例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故选B项;国家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变革,妇女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是在民国初年,排除A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轻工业获得迅速发展是在民国初期,不是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排除C项;废止缠足等法令的推行是在民国初年,不是在清末,排除D项10.从1920年到1926年,苏俄(苏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

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苏俄应对战争的无奈之举B.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恢复C.体现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D.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迂回过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新

经济政策是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说明其目的是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故选D;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除;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B错误;20世纪30年代形成苏联模式,

其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1920年到1926年,苏俄(苏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分析解答。11.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如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A.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B

.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C.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D.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8年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图片反映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初见成效,故选D;斯大林时期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排除

A;图片无法体现改革重点,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就,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并非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排除C。【点睛】12.据统计,在纽约,1930年至1935年连续跟踪调查中,经济公寓出生的人口中有3/4因缺乏光照或营养不

良而患有软骨病,那些人均不到一间住房的家庭,婴儿死亡率为9.4%,而在每间居住2人以上的家庭,则为13.5%。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新政时期的住房改革成效不大B.政府坚持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日益凸显D.贫富差距导致了经济危机发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经济公寓出生的人口中有3/4因缺乏光照或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病”,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经济危机使普通民众的生活进一步恶化,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新政时

期的住房改革,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排除B;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贫富差距是导致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排除D。【点睛】13.观察下图,图中的曲线最可

能是A.苏俄1918-1922年的国有企业比重B.德国1919-1923年的殖民地面积在全世界的占比C.美国1935-1939年的失业率D.中国1959-1963年的经济增长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在1935

年取得一定成效,失业率明显下降,而1937年的经济政策调整导致1938年的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1939年后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失业率再度下降,与图中曲线的发展趋势一致,C项正确;苏俄在1918——1921年

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有企业一律国有,国有企业比重不仅20%左右,A项错误;一战后,德国失去了全部海外殖民地,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后,即1959到1963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增长率达不到15%——20%,D项错误。14.1933年,联邦政府为了改变棉花和猪肉市场的饱和度,下令铲除1

000万宙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这一举措()A.反映联邦政府为富不仁,不愿降价处理B.引起下层民众不满,加剧了危机C.损害了农业资本家利益,遭到他们反对D.调整了农产品结构,缓解了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

】材料“下令铲除1000万宙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体现的是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产品进行销毁,主要是为了调整农产品结构,尽快恢复市场,D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联邦政府对农场主有补贴,因此不会遭到反对,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15.20世纪30年代初,据对美国匹兹堡白

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打乒乓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这些现象A.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B.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C.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

D.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反映了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故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故D

正确;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民众生活并不悠闲,故A排除;当时美国仍然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并没有重新繁荣,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而是说明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现象的普遍,故C排除。16.有学者认为,用历史的观点来看,保守主义思潮和国家干预

主义思潮总是交替出现的。当国家干预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时,保守主义思潮便会抬头;而当保守主义带来种种副作用时,国家干预思潮又会膨胀。由此可知,该观点意在A.削减政府开支以缓解经济滞胀B.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局限性C.弱化市场机制以

发挥计划作用D.强调混合经济模式成为必然【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学者认为保守主义和国家干预此消彼长,单一的思潮综思潮长期实行总会出现经济弊端,但是另一种思潮能可以弥补,由此可知,学者意在说明将两种模式结合,形成混合经济模式,D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学者观点表达时经济正处于“滞胀

”时期,排除A;B、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17.作为世界著名通信制造企业的华为,其手机器件生产、组装、测试和运输的核心供应商分布在中国台湾、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这表明了当今世界的A.经济全球化趋势B.贸易保护主义现象C

.政治一体化现象D.超大企业跨国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华为手机制造过程体现的是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8.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

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A.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B.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D.经济全球

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答案】C【解析】从“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可以看出虽然发达国家的援助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地域分配上有明显的偏颇,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D

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19.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如下回顾:“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A.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B.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在1992年

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ACD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20.如图为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对图中改革开放以来

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B.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百货零售业的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商品供应增加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商品供应更加丰富【答案】B【解析】【详解】由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

数据看出1987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远远超出1977年,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包括百货零售业在内的商业的发展,故选B;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增加与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关系不大,排除A;21世纪初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D不能说明1987年的数据变化原因,排除。21.1977年,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全国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

业机械化,使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1978年1月,国务院仍然提出“决战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现代化B.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C.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D.国民经济比例已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20

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加快制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体现的是当时中国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现代化,A正确;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夕,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BC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比例问题,D排除。故选A。22.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其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地建立B.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实现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经济结构趋于均衡合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1982年到1988年我国的乡镇企

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主要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关,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C选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选项错在“均衡”,排除。故答案为C。23.1992年中国开放了有色金

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开放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这种做法A.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B.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D.实现了价格体系的全面放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中国开放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粮食、煤炭和大部分钢材等价格,说明中国逐步加大发挥市场作用,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排除C;D项错在“全面放开”,排除。【点睛】24.1983年中央同意广东试点内地居民

赴港探亲旅游,拉开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1997年起,“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更便捷。2003年,港澳“自由行”全面开展。这种放宽趋势A.源于“一国两制”政策成功运用B.标志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影响深远D.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

【详解】1983年以来,中央对公民赴港澳旅游探亲的相关规定,从试点、放宽限制到全面展开,体现了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和影响深远,C选项正确;国家开放公民赴港澳旅游的限制不能说明一国两制政策得到成功运用,A选

项错误;国家放宽赴港澳旅游限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也不能说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BD两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重农抑商”虽然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済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然取得一

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

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材料二明代中后期开始,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

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明代程春宇的《士商类要》、李德晋的《客商一览醒迷》,到清中期吴中孚的《商贾便览》,王秉元的《生意世事初阶》、《贸易须知》及至清末杨

树棠抄本《杂货便览》等等,为数众多的商书,所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商书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有的还是商人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自己动手而编纂。——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书及研究情况介绍》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书”出版繁荣的原因和特点。【答案】(1)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

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3)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经商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商业文化、印刷出版业的繁荣。特点:商书品种多;内容丰富;发行

量大;实用性强;多由商人自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可知,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根据“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

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中后期,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从扬州的地理位置、商业情

况、海外贸易情况以及唐中期以后江南开发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3)原因:根据“明代中后期开始,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经商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根据材料所列举商用书籍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业文化、印刷出版业的繁

荣。特点:根据“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可知,商书品种多;根据“为数众多的商书,所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商业道德、

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可知,内容丰富、发行量大、实用性强;根据“有的还是商人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自己动手而编纂。”可知,多由商人自编。26.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71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反映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年份项目粮棉钢煤1952总产量1.64亿吨130.4亿吨135亿吨0.65亿吨比1949年增长36%193%754%105%1957总产量1.95亿吨164亿吨535亿吨1.3亿吨比1952年增长19%26%296%1

00%(1)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有所增长,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有所增长。这两次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序号史实1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

区2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4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6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7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2009

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92010年,中国的粗钢、水泥、化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工业大国”10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阅读上表,从“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角度,任选两个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从

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运用这三个史实对所提炼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史实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1)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2)示例:所选序号:1、3主题: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补充史实:19

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发浦东简要阐释: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微第一批经济特区,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8年,中国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1990年,中央

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解析】【详解】(1)表格反映了1952年和1957年的我国的工农业情况,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实行土地改革以及国民

经济恢复的一系列措施;1957年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实施了一五计划。(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要求围绕“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自拟主题,拟定主题时,要确定对内改革或者对外开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例如,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论据可以结合所学或材料中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

同时要强调出来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和国力提升。示例:所选序号:1、3主题: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补充史实: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发浦东简要阐释: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拉

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8年,中国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人物名言与事件往往包含丰富历史信息,认

真阅读以上表格,至少结合两个历史人物与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政府应对危机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面对危机与应对危机,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必然面临的考验。1929—1933的经

济危机,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产生空前冲击。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并没有正视自由放任与资本经济危机的关系,也没有真正解决失业、救济等涉及国计民生的迫切问题。结果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胡佛连任总统失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选择计划还是市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争论的焦点,也是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危险不断加大。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改革开放过程中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认识问题。“黑猫白猫论”形象生动的阐明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

一点。”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最强之音,南方谈话也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政府对危机的态度与措施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国家发展影响深远。(其他观点和答案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的“人物与事件、结果”可提炼出观点是政府应对危机措施要

符合客观实际面对危机与应对危机,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必然面临的考验。关于阐释可从经济大危机对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冲击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推动及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背景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