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8)页,50.57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47035e9c100a58821aace09b2ad5cf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历史第I卷(选择题)提示:本卷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
方准备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2.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这说明当时()A.三省运行机制顺畅B.监察
权力相对独立C.御史制度存在弊端D.专制皇权遭到削弱3.对下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北宋科举取士对比表(摘录)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录取数118139916514255年平均数7.9174.9127327A.加重了宋代的三冗现象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推动了宋代科技的发展D.拓宽了宋代的统治基
础4.明代万历年间,神宗曾经下令让工部铸钱供内府使用,也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但都遭到内阁首辅张居正反对未能如愿。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凋敝B.内阁权势强大C.君权严重弱化D.相权空前膨胀5.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
,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会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席就座。这说明()A.城邦重视教化功用B.公民享有特殊权利C.民主政治的优越性D.福利制度开始出现6.古罗马时期,当事人定立“不索债简约”以后,若债权人
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和解协议”。罗马法中的“和解”()A.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B.表现了私法的灵活性C.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D.成为现代债权法的依据7.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把当时的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
和“自高自大者”。一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代议制民主制度有待完善B.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C.责任内阁制度尚不够健全D.君主立宪制度已名存实亡8.美国
立国一个显著特点即州先于国,如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正式标题为《美洲十三个联合邦的一致宣言》;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邦联协约》明文规定: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各个州(邦)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建立邦联
制符合独立战争的需要B.邦联制度弊端影响到国家发展C.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主权独立国家D.建立强有力联邦政府势在必行9.由于对之前的“诉诸人民”(个人操纵民众意见的全民投票)的恐惧,法兰西第二第三共和国没有举行公民投票活动,第三共和国甚至拒绝以任何形式向人民咨询,发展
成一种“绝对议会主义”。但二战以后,公民投票又重新出现在法国的政治舞台。这一历程()A.反映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B.说明宪政道路的曲折与发展C.源于过度自由的法兰西性格D.导致现代法国政局不安动荡10.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
,在讨论军费预算议案时,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使预算议案未获通过。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一斗争反映()A.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B.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C.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D.资产
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国家主导权11.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问题。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当两种各
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文化相遇时,战争不可避免。上述两种观点()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
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12.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民族矛盾日趋激化B.中国主权已经丧失殆尽C.清廷角色已发生变化D.列强意欲文化侵略中国13
.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A.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民主共
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C.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报刊普遍反对专制统治14.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
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5.1938年,国民党在武汉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容纳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在内的各抗日党派,也为各党派提供了一个阐述各自
政见的、公开的、合法的机会和场所。国民参政会的设立()A.确保了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D.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16.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
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体现了()A.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B.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
利C.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D.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17.2018年5月5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上发表了文章《生日快乐,马克思,你是对的》,其根本意图是()A.纪念马克思诞辰B.赞赏马克思主义C.探讨历史的规律D.对资本主义反思18.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
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A.公社财政紧张提倡节俭B.公共食堂管
理严格规范C.公社实行社会主义原则D.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19.下图为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革命党杂志《新讽刺》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地主问农民为什么抱着一条腿,农民回答不知道另一条腿该放哪里,因为到处都是地主的土地,他害怕地主会找他要双倍赔偿。对漫
画解读正确的是当时A.革命使得农民的地位逐渐提高B.苏维埃政权主张没收地主土地C.土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D.社会革命党属于农民阶级政党20.201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在乌镇召开,国台办称网络是两岸“三通”后的第四通,下列关于两岸“三通”的说
法错误的是()A.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两岸“三通”全部中断B.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C.1992年“九二共识”推动了长达38年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D.2008年,随着两
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施,“三通”变为现实21.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A.
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B.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C.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基础D.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和奋发有为22.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法国,试图说服法国放弃搞自己的核武器。戴高乐在反驳中提出了“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
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了”的“以小慑大”的核威慑理论。上述材料表明()A.核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着世界各地B.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增强C.法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D.北约的共同防御体制遭到破坏23.20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
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B.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C.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D.全
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24.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在1969一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
可知()A.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B.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C.美国实力削弱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D.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提示:本卷共3题,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
12。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二战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复杂多变,折射出国际形势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全面阐述了“三环外交”政策,他提出“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及美国等
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摘编自《丘吉尔演说集》材料二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法国打
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1970年,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正式加入欧共体。——摘编自刘
亚轩《冷战时期英国的三环外交》材料三英国脱欧对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质疑并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此外,英国一直作为平衡法德两国主导欧洲大陆的重要存在,在英国脱欧完成之后,此种平
衡作用将会大大减弱。从一定层面上来讲,英国脱欧使得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少了一个潜在的反对者,这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増加等。——摘编自葛勇平、苏铭煜《英欧关系及英国脱欧的影响
与反思》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应对“联合的欧洲”的基本策略,分析其实质。(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英国对待欧洲—体化的态度,(3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
欧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6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以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根本出发点。(4分)26.(15分)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材料:材料一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
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摘编
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材料二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
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
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6分)(2)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9分)27.(1
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
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历史答案1—CBDBA6—10
BACBD11—15ACABD16—20ADDCC21—24DBBA25.(25分)(1)策略:不支持不主张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3分)实质:维护并保持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主导地位)。(3分)(2)态度:支持并主动加入欧洲一体化。(3分)原因:西欧一体化程度加深
,影响力增强,英国均势政策宣告破产;英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借助西欧发展经济;英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积极推动。(6分)(3)影响: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打破了欧盟内部的大国平衡,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推动
欧盟的内部改革,为欧盟发展提供新动力。(6分)出发点: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4分)26.(15分)(1)问题:察举制异化,沦为地方豪强的工具;基层治理日益沦入地方豪强之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严重动摇。(6分)(
2)国家治理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系统(选官等);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要调动最广泛的国民参与治理;治理效果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等。(9分,任答3点即可)27.(12分)示例: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3分)阐释:鸦片战争后,中
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萌芽,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斗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不断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
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9分)(其他观点如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等,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