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洋流.docx,共(6)页,1.06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3915ee4ea64525f39e748ec0fdbaed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节洋流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必备知识基础练(2021·福建莆田月考)下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简图,两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海区洋流分布及其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C)A.位于北太平洋
副热带海区B.顺时针方向流动C.与同半球反气旋流向一致D.大洋东岸为暖流2.图中①②③④洋流的名称分别是(D)A.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B.秘鲁寒流、西风漂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南赤
道暖流C.西风漂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南赤道暖流D.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风带可知,纬度30°以北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纬度30°以南为南半球的西风带。所以图示大洋环流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与南半球反气旋流向一致,大洋东岸为寒流,C正确。第2题,根据180°经线可判断该环流为南太平洋环流,则①为南赤道暖流,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③为西风漂流,④为秘鲁寒流,D正确。(2021·山东德州期末)下图示意某理想海域洋流分布,图中甲、乙、丙为三支洋流。读图,完成3~4题。3.关于图中洋流的
叙述,正确的是(C)①甲洋流是由乙、丙两支洋流汇合而成的②乙、丙两支洋流是由甲洋流分散而成的③甲受西风带影响形成④乙为寒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海域,则(B)A.甲不可能是暖流B.丙洋流处有深处的海水上涌C.丁地形成大渔场D.我国沿
海气候深受甲洋流的影响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图中三支洋流均位于40°纬线附近,40°纬线附近一般终年盛行西风,在盛行西风的推动下,大洋海水往往大致自西向东流动,与图中甲洋流方向相似,该洋流向东遇到大陆后,向南北分流,与图中
乙、丙洋流方向相似,因此②③正确。第4题,若题图表示北太平洋海域,根据洋流分布特点判断,甲应为北太平洋暖流,乙应为阿拉斯加暖流,丙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甲是暖流,A错误;丙主要流经低纬度海域,盛行东北信风,属于离岸风,岸边
海水向大洋中间流动,则岸边有深处海水上涌形成的上升流,B正确;丁地仅有暖流流经,没有寒暖流交汇,没有上升流,因此没有形成大渔场,C错误;甲洋流离我国沿海较远,因此我国沿海气候受甲洋流的影响小,D错误。下图为某一科考
路线图。读图,完成5~6题。5.考察人员经过②附近海域时,发现海面常有大雾笼罩,最可能的原因是(D)A.寒暖流交汇,使得暖流挟带的大量水汽凝结B.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且地处迎风坡,多雨雾C.沙漠地区夜间地面辐射强,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冷却凝结D.沿岸有寒流经过,使
底层大气降温,水汽凝结6.关于流经①处海域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C)A.加快途经海轮的航速B.不利于渔场的形成C.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解析第5题,②附近海域有秘鲁寒流流经,寒流使近海面大气温度
下降,随着气温下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第6题,流经①处海域的洋流为秘鲁寒流。洋流可以加快途经海轮的航速,也可以降低途经海轮的航速;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的海区易形成渔场,该洋流属于上升流,利于渔场的形成;寒流对沿岸气候
的影响是降温减湿;洋流可以加快污染物的扩散,但会导致污染范围扩大。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海流,是表层流场产生水平辐散造成的。如风吹走表层海水,海洋下层的海水上升补充。下图为海南岛周边海域某月海水等温线(单位:℃)图。读图,完成7~8题。7.图示海域上升流最显著的地区为(
A)A.①B.②C.③D.④8.图示区域上升流的显著影响为(A)A.促使渔场形成B.减弱太阳辐射C.加剧沿岸荒漠化D.使当地海域温度骤降解析第7题,上升流会使海平面气温比同纬度低一些,从图中海水等温线示意图可以判断①处海水温度明显偏低,可以判断该地上升流最为显著。第8题,上升流使深层富含营
养物质的冷海水上泛,有利于渔场的形成;上升流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小;图示区域为我国海南岛,其沿岸并未出现荒漠化现象;冷海水上泛不会使当地海域温度骤降。9.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海洋表面,冷却凝结而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
。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说出①海域容易出现海雾的理由。(2)简述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3)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答案(1)①海域是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2)P地冬季吹西北风,西北风
经日本海海面后,补充了大量水汽,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又因P地受暖流的影响,湿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3)北海道渔场位于温带浅海大陆架地区,又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解析第(1)题,寒
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因此①海域易出现海雾。第(2)题,从盛行风、地形、洋流三方面考虑。第(3)题,图示海域有著名的北海道渔场,该渔场位于温带浅海大陆架地区,阳光充足,且有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浮游生
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能力素养提升练(2021·江苏南通期末)爪哇岛南部海域冬、夏半年的盛行风均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多季节性上升流。读图,完成10~11题。10.爪哇岛南部海域强盛的上升流多出现在(B)A.3—5月B.6—8月C.9—11月D.12月至次年2月11.上升流对爪哇岛南部海
域的影响可能是(D)A.海岸侵蚀减弱B.表层海水密度降低C.海水温度升高D.海域藻类大量繁殖解析第10题,该区域由季风系统主导,6—10月盛行东南季风,12月至次年2月盛行西北季风,风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6—8月表层海水向西流,离开海岸,引起近岸的下层海水上升,形成上升
流,B正确。第11题,上升流会造成底层营养盐类上泛,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利于藻类繁殖,D正确。(2021·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期末)太平洋表层海水可通过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其在北冰洋表层海洋环流和物质、能量输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平洋流入北冰洋
的海水量及物质、能量受季节性风向影响最为明显。下图示意太平洋表层海水经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据此完成12~13题。12.太平洋表层海水年内流入楚科奇海最多的时段为(C)A.12月至次年2月B.3—5月C.6—8月D.9—11月13.太平
洋表层海水过多流入对楚科奇海带来的主要影响有(A)A.加速海冰消融B.浮游生物减少C.区域降水减少D.海陆轮廓变化解析第12题,图示海域夏季以偏南风为主,且楚科奇海夏季极地东风势力较弱,年内流入北冰洋海水量最多,故选C。第13题,太平洋海水从低纬地区注入高
纬地区,暖海水会加剧楚科奇海海冰消融。暖海水造成楚科奇海海水升温,且暖海水从低纬带来众多浮游生物,故楚科奇海浮游生物增多。暖流(暖海水)流经楚科奇海,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一定程度上降水会增多。太平洋海水
流入楚科奇海对海陆轮廓影响小。故选A。下图为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水深及水流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14.图中台湾暖流的流动特点是(D)A.向东南方向下沉流动B.向西南方向抬升流动C.向东北方向下沉流动D
.向西北方向抬升流动15.长江入海口附近台湾暖流强度最大的季节是(B)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台湾暖流向西北方向流动;根据海底等深线可知,向北水深逐渐变浅,因而台湾暖流会出现抬升流动。第15题,台湾暖流向西北方向流动,东南季风向西北吹,故夏季时
台湾暖流强度最大。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安哥拉气候舒适宜人,全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被称为非洲的“春天国度”。安哥拉全年分旱、雨两季,5—9月为旱季,相对凉爽,有很重的雾,也被人们称为“雾季”,潮湿无雨;9月至次年5月为雨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东北高原地
区年均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而南部沙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50毫米。该地矿产、森林、水力、农牧渔业资源丰富。安哥拉地形图(1)安哥拉南部沿海地区气候干燥而温和,分析其原因。(2)该国每年5—9月是旱季,但又是“雾季”,分析其大雾的成因。(3)该国渔业资源丰富,分析其原因。答案(1)干燥的
原因: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的寒流加剧了干旱。温和的原因:虽然位于低纬度,但受海洋调节作用,气候温和;沿岸的寒流降低了气温。(2)在旱季,降水少,多晴天,白天气温高,夜间降温快,导致大气下冷上热,产生逆温;距海近,水汽多,地面潮湿,早晨多雾;沿岸地区由于寒
流降温作用,气流经过冷海面时,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成雾。(3)西部沿海地区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盛行上升流,上升流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也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海洋渔业发达;中部和北部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域广阔,淡水鱼也很丰富;
地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鱼类生长迅速。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可知,应从“干燥”和“温和”两个方面分析。结合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可知,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的寒流加剧了干旱,所以干燥。虽然位于低纬度
地区,但受海洋调节作用,气温变化幅度小,气候温和;沿岸的寒流降低了气温,也是气候温和的原因。第(2)题,该国每年5—9月是旱季,但又是“雾季”。在旱季,降水少,多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夜间降温
快,导致大气下冷上热,产生逆温现象;距海近,水汽多,地面潮湿,早晨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雾;沿岸地区由于寒流降温作用,气流经过冷海面时,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成雾。第(3)题,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从洋流、海域特点、河流、气候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