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九师联盟2021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含解析【精准解析】.doc,共(26)页,55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2a2da42942c001fdfec587eae98025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质量检测生物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人体细胞的微量元素中,钙的含量比铁高B.纤维素和脂肪酸的单体都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C.脂肪、磷脂和胆固醇是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D.玉米的遗传物质中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4种
含氮碱基【答案】D【解析】【分析】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
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详解】A、钙元素是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A错误;B、脂肪酸是小分子有机物,不是多聚体,没有单体,B错误;C、脂肪不是细
胞膜的成分,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C错误;D、玉米的遗传物质是DNA,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A、G、C、T4种含氮碱基,D正确。故选D。2.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囊膜和棘突,通过囊膜上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侵入人体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囊膜上的S蛋白由新
型冠状病毒自身的核糖体合成B.ACE2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伴随着生物膜的转移与融合C.囊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与肺炎双球菌的荚膜成分不同D.S蛋白与ACE2蛋白的结合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答案】A【解析】【分
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S蛋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B、ACE2蛋
白是特殊的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合成与分泌过程中伴随着生物膜的转移与融合,B正确;C、荚膜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囊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D、病毒无细胞结构,病毒的S蛋白与受体蛋白结合过
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故选A。3.研究表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大量的通道蛋白,如水通道蛋白、K+通道蛋白和Na+通道蛋白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道蛋白是一类
镶嵌在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外表面的载体蛋白B.上述三种通道蛋白在运输物质时需要消耗呼吸作用产生的ATPC.Na+与K+经通道蛋白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D.血浆渗透压过高时,水通道蛋白可通过主动运输重吸收水分进行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
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详解】A、通道蛋白是一类贯穿在细胞膜磷
脂双分子层之中的载体蛋白,A错误;B、通道蛋白在运输物质时不需要消耗呼吸作用产生的ATP,B错误;C、Na+、K+经通道蛋白的运输过程均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能量,为协助扩散,C正确;D、水分子经水通道蛋白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是主动运
输,D错误。故选C。4.为研究Pb2+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某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中底物可选用若干数量的等体积的蛋白块B.实验表明Pb2+没有改变胃蛋白酶催化的最适pHC.实验说明胃蛋白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D.增加一组底物+Pb2+
的实验可增强实验的严谨性【答案】C【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
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解】A、选用若干数量等体积的蛋白块作为底物有利于观察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B、曲线a和曲线b的最大反应速
率对应的pH相同,表明Pb2+没有改变胃蛋白酶催化的最适pH,B正确;C、专一性可用同种酶催化不同底物,高效性用酶与无机催化剂分别催化相同的底物,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图示实验没有体现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C错误;D、增加一组底物和Pb2+的实验作为对照组,以证明Pb2+对蛋白质的水解没有影响
,可增强实验的严谨性,D正确。故选C。5.酿酶是科学家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出来的用于酒精发酵的物质。下列关于酿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用双缩脲试剂处理酿酶岀现紫色,说明酿酶是蛋白质B.酿酶参与细胞无氧呼吸,对细胞的有氧呼吸没有影响C.酿酶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其能改变
相关反应的活化能D.在氧气充足时,细胞内部分酿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
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详解】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能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说明酿酶是蛋白质,不是RNA,A正
确;B、酿酶参与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因此酿酶与细胞的有氧呼吸也有关,B错误;C、酿酶能作用于酒精发酵过程,即酿酶为无氧呼吸过程的酶,其分布于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相关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D、在氧气充足
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此时酵母菌细胞内作用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酿酶活性受到抑制,D正确。故选B。6.如图表示发生在水稻叶肉细胞中的某些生理作用,其中①~⑥代表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③产生的[H]来自丙酮酸和水B.图中发生在生物膜上且有ATP生成的过程是④⑤C.
若过程③产生的CO2被叶绿体利用,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D.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降低过程②③④的速率,利于水稻有机物的积累【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②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
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水,即线粒体内膜;⑤为水的光解,光合作用光反应类发生在类囊体薄膜;
⑥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表示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详解】A、分析题图信息可知,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H]来自于丙酮酸和参与反应的水,生成CO2过程,A正确;B、发生在生物膜上且有ATP生成的过程是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和过程
⑤光反应阶段,B正确;C、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O2由线粒体基质进入叶绿体内被利用,同一细胞内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CO2首先要穿过线粒体的两层膜到细胞质基质,再穿过叶绿体的两层膜到叶绿体基质被固定利用,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C错误;D、水稻在夜晚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适
当降低温度可降低呼吸酶活性,从而降低呼吸速率,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参与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等B.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变化过程C.实
验所用解离液由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制而成D.该实验也可选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答案】C【解析】【分析】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
的,因此可以在同一分生组织中看到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各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详解】A、洋葱是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细胞内没有中心体,A错误;B、解离处理后的细胞
已经失去活性,不会再继续分裂,观察不到染色体的加倍变化过程,B错误;C、解离液是由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体积比1∶1混合配制而成,C正确;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继续分裂,不可作为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D错误。故选C。8
.抗癌药物环磷酰胺能抑制DNA分子的合成,对恶性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肿瘤细胞内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速率较正常细胞快B.对患者使用环磷酰胺进行的治疗属于放疗C.使用环磷酰胺后患者体内癌细胞的细胞周
期变短D.环磷酰胺通过诱发癌细胞基因突变达到治疗目的【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癌变的实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2)癌细胞的特征:①能够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③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
致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详解】A、肿瘤细胞分裂速度快,需要大量蛋白质,故肿瘤细胞内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速率较正常细胞快,A正确;B、对患者使用环磷酰胺进行的治疗属于化疗,B错误;C、使用环磷酰胺后,患者体内癌细胞增殖受阻,细胞周期变长,C错误;D、由题文可
知,环磷酰胺通过抑制DNA分子的合成而抑制癌细胞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D错误。故选A。9.下列有关遗传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反交结果不同,可判断相关基因一定位于常染
色体上C.一对相对性状可以受一对、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D.两亲本的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说明双亲均为纯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
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正反交结果不同,可判断相关基因一定不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C、
基因与性状存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等数量关系,一对相对性状可以受一对、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C正确;D、两亲本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双亲可能均为纯合子,也可能其中一方为杂合子,D错误。故选C。10.某植物的花色
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每对基因均有显性基因存在的植株开红花,不含显性基因的植株开白花,其余基因型的植株开粉花。纯合红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全为红花,F1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花∶白花=1∶6∶1。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A.该植物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B.若F1红花植株自交,则F2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约为1/27C.若所得测交后代中全部粉花植株自交,则子代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5/32D.若某植株自交后代红花∶
粉花=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答案】A【解析】【分析】依题意可知,基因型A_B_C_的植株开红花,基因型aabbcc植株开白花,其余基因型全为粉花。因F1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6∶1,是(1∶1)(1∶1)(1∶1)的变式,双亲均为纯合子,即为AABBCC×a
abbcc。【详解】A、红花基因型种类有2×2×2=8种,A错误;B、F1(AaBbCc)红花植株自交,F2红花纯合子的比例为1/4×1/4×1/4=1/64,F2红花占的比例为3/4×3/4×3/4=27/64,因此F2
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比例=(1/64)/(27/64)=1/27,B正确;C、若F1测交子代的全部粉花植株自交,则所得后代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6×3×1/16+1/6×3×1/4=5/32,C正确;D、若某植株自交后代红花∶粉花=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
bCC,D正确。故选A。11.下图是某种昆虫(性别决定为XY型)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其中①~⑦表示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或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时期B.②→③因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细胞内
染色体数目加倍C.b时期发生了染色体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c时期可能存在XXXX或XXYY染色体组成的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信息可知,a段是减数分裂,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③处于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b段是受精作用,c段是有丝分裂(卵裂)。【详解】A、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可发生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②→③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C、b时期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不会
发生染色体复制,C错误;D、c时期经过复制,在后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可能存在XXXX或XXYY染色体组成,D正确。故选C。12.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鸡的皮肤有黄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雄鸡的肤色有黄色和白色,雌鸡只有白色;鸡腿的长和短由另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现
有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P:白色长腿(♀)×白色短腿(♂)→F1;l/2白色短腿(♀)、1/8黄色长腿(♂)、3/8白色长腿(♂)。在不考虑Z、W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及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F1中白色短腿的基因型为DdZtW和ddZtWB.F1中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l
/4C.若F1中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中白色长腿的基因型有6种D.F1中黄色雄性与白色雌性随机交配,后代中白色个体的概率为3/4【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杂交后代雌性只有短腿,雄性只有长腿,可推知控制长短腿的D/d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长腿对短腿为显性;子代雄性中白色:黄色=3:1,可推知控制皮肤黄色和白色的基因T/t位于常染色体上,白色对黄色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TtZDW、TtZdZd,雌性的tt也表现为白色。【详解】A、由上述亲本的杂交实验可知,控制皮肤黄色和白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腿长短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亲本的基因型为DddTtZWTtZZ、,F1中的白色短腿的基因型为dddTTZWTtZWttZW、、,A错误,B、亲本杂交得到F1中的T的基因频率不变,就是1/2,B错误;C、若F1中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中白色长腿雌性的基因型有3种,白色长腿雄性的基因型2种,共有
5种,C错误;D、F1中的黄色雄性(tt)与白色雌性(TT、Tt,tt)随机交配,后代中白色个体的概率为3/4,D正确。故选D。13.某研究人员分别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①35S标记的T2噬菌体+不含放射性的细菌;②32P标记的
T2噬菌体+不含放射性的细菌;③14C标记的T2噬菌体+不含放射性的细菌。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T2噬菌体在含35S、32P和14C的培养基中培养可获取含放射性标记的T2噬菌体B.若第②组保温时间过短或过
长,则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均偏高C.若第③组进行充分搅拌,则离心后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D.比较第①组与第②组的实验结果,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A、T2噬菌体是病毒,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在普通培养基中
无法培养和标记,A错误;B、若第②组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T2噬菌体没有完全侵染细菌或子代T2噬菌体从细菌细胞中释放岀来,经离心后会造成上清液中放射性偏高,B正确;C、14C可标记DNA和蛋白质,无论第③组是否充分搅拌,离心后上清液和沉淀物均有放射性,
C错误;D、对比两组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B。14.某大肠杆菌的拟核中含有一个大型环状的含14N的DNA分子,假设该DNA分子有4×105个碱基对,含腺嘌呤m个,将该大肠杆菌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下列有关叙述正
确的是()A.1个拟核DNA分子中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该大肠杆菌拟核DNA分子的碱基排列方式有4400000种C.1个大肠杆菌增殖两代,共需要游离的胞嘧啶数为4×105-m个D.复制两次后子代大肠杆菌拟核DNA
中,含15N标记的单链占全部单链的3/4【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
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详解】A、与链状DNA分子不同,细菌拟核DNA分子是环状结构,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B、对于特定的DNA分子,无论其含有多少个碱基对,DNA分子的碱基排列方式只有1种,B错误;C、1个拟核DNA分子含有的胞嘧啶数目为(4×105-m)个,增殖两代,变为4个DNA分子,共需要游离的胞嘧
啶的数目为3×(4×105-m)个,C错误;D、复制两次后得到4个DNA分子共8条子链,原来含14N的单链有2条,而新合成含14N标记的子链有6条,故含14N标记的子链占全部子链的3/4,D正确。故选D。15.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分泌到细胞外使人畜患病的多肽类物质,由细菌的外毒素基因控制合成。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外毒素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分泌B.细菌外毒素基因的任何一条链均可转录出外毒素的mRNAC.若外毒素基因的某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外毒素结构一定改变D.由核糖体合成外毒素时最多需要20个tRNA参与氨基酸的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最主要的
区别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详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合成的多肽不需要内质网和髙尔基体的加工和分泌,A正确;B、对于某个特定基因而
言,只有其中一条链转录成相应的mRNA,另一条链不能作为转录mRNA的模板链,B错误;C、若外毒素基因的某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则转录形成的mRNA上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可能决定的仍然是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外毒素的结构不一定改变,C错
误;D、在核糖体上翻译外毒素时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氨基酸的运输,D错误。故选A。16.下图是某家族中并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和血友病(一种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下
列分析错误的是()A.由系谱图分析可知,甲病为并指,乙病为血友病B.12号个体与正常男性婚配,生育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4C.1号与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均为1/2,13号致病基因来自8号D.图中男性成员基因型相同的有2号
与3号,7号与13号,6号与11号、14号【答案】C【解析】【分析】(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详解】A、通过系谱图判断
,3号与4号生育正常个体9号、11号,说明甲病为显性遗传,即为并指,乙病则为血友病,A正确;B、若并指由A基因决定,血友病由b基因决定,12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正常男性基因型aaXBY,生育孩子患乙病XbY=1/4,B正确;C、1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杂合子的概率为1,而
13号患血友病,而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其致病基因来自8号,C错误;D、2号与3号均为AaXBY,7号与13号基因型为aaXbY,6号与11号、14号基因型均为aaXBY,D正确。故选C。1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
错误的是()A.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变异B.某性染色体为XXY的患者,其一条性染色体有可能来自于祖母C.倒位后染色体和DNA长度不变,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D.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和环境中的亚硝胺均可能
引起基因突变【答案】C【解析】【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
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
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真核生物细胞都有染色体,无论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变异,A正确;B、基因型XXY的患者,
其中一条X染色体有可能来自父亲,因此可能来自于祖母,B正确;C、染色体结构变异往往造成严重后果,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错误;D、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可引起基因突变,环境中的亚硝胺也可引起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C。18.图是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萝卜和甘蓝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F1的不育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关C.F2的细胞中有3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D.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详解】A、图示表明,萝卜和甘蓝的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生
殖隔离,A错误;B、F1植株不育,原因是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B正确;C、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F2的细胞中有36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异源多倍体),C错误;D、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
异,D错误。故选B。19.普通棉花均为白色,粉红色棉花在生产中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下图为育种专家利用白色棉培育岀出粉红色棉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F1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结果B.基因重组导致F2出现性状分离C.F2全部植株
自交,F3中粉红色棉植株的比例约为1/3D.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大量的粉红色棉【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辐射育种为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经处理后,导致一条染色体上的片段缺失,引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详解】A、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经辐射处理后,棉花植株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
体结构变异,A正确;B、F2出现性状分离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是等位基因分离和精卵细胞随机结合的结果,B错误;C、F2中可育植株及比例为1/3bb和2/3b0,F2自交,F3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6bb、2/6b0、1/600(不育),故粉红色棉植株的比例约为1/3,C正确;D、利用茎
、芽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得大量的粉红色棉,D正确。故选B。20.熊猫的祖先是肉食性动物,经过长期进化,现在的大熊猫大多以竹子为食,而小熊猫仍然保持肉食习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熊猫由肉食性到植食性的转变过程中发生了定向
变异B.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对大熊猫的进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熊猫进化过程中,有害的突变不能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D.大熊猫和小熊猫食性不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
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大熊猫由肉食性到植食性转变的过程不能说明其发生了定向变异,A错误;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环境的改变对大熊猫的进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B正确;C、无论有害变异还是有利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
提供原材料,C错误;D、大熊猫和小熊猫食性不同,据此不能表明它们存在生殖隔离,判断生殖隔离的主要标准是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21.植物的生长若缺乏某种矿质元素会表现岀相应的缺素症,一批在相同条件下培养
出的盆栽黄瓜幼苗表现出叶片发黄的缺素症状。回答下列问题:(1)黄瓜幼苗的光合色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上,提取这些光合色素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_。(2)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___________,影
响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有___________(答出两点)。(3)甲同学认为,这批盆栽黄瓜幼苗叶片发黄的原因可能是缺少N元素,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而乙同学认为可能是缺少___________元素,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欲判断甲、乙同学的观点哪个正
确,丙同学利用适宜浓度的NH4NO3溶液、MgSO4溶液和Mg(NO3)2溶液等试剂和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完成实验设计并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设计:取若干株叶片发黄的盆栽黄瓜幼苗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喷施等量
的适宜浓度的NH4NO3溶液、MgSO4溶液和Mg(NO3)2溶液,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___________。实验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批盆栽黄瓜幼苗只缺N元素;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批盆栽黄瓜幼苗只缺Mg元素
;③若A、B两组叶片浅黄,C组叶片绿色,则说明该批盆栽黄瓜幼苗缺少___________元素。【答案】(1).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2).无水乙醇(或丙酮)(3).将水分解成氧和[H](4).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5).光合色素、酶、C5含量(6
).Mg盆栽黄瓜幼苗叶片的颜色变化(7).A、C两组叶片变绿,B组叶片发黄(8).A组叶片发黄,B、C两组叶片变绿(9).N、Mg【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光反应过程中进行的物质变化是水的光解,同时生成还原氢和ATP,该
过程需要光照、色素和相关酶类,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物质变化是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该过程中利用了光反应提供的还原氢和ATP,同时将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
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
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实验的设计一定要有对照实验,才能说明问题,所以在设计时要设计对照实验。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单一变量的原则,也就是要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比
如植物的长势、温度等一些无关条件。【详解】(1)黄瓜幼苗的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根据色素能溶解到有机溶剂中的原理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这些光合色素。(2)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成氧和[H],同
时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这是光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影响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有光合色素、酶、C5含量等。(3)判断盆栽黄瓜幼苗叶片发黄的原因是缺少N元素是缺少镁元素,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可k取若干株叶片发
黄的盆栽黄瓜幼苗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喷施等量的适宜浓度的NH4NO3溶液、MgSO4溶液和Mg(NO3)2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三组盆栽黄瓜幼苗叶片的颜色变化。①若该批盆栽黄瓜幼苗只缺N元素,则A、C两组叶片变绿,B组叶片发黄;②若该批盆栽黄瓜幼苗只缺Mg元素,则A组叶片发黄,B
、C两组叶片变绿;③若该批盆栽黄瓜幼苗缺少N、Mg元素,则A、B两组叶片浅黄,C组叶片绿色。【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原理也是本题的考
查点,掌握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2.图甲表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部分染色体的变化,图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该高等动物为__________(填“雄性”或“雌性”)动物,与细胞核中染色体复制密切相关的酶有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即可)。(2)图甲中细胞④的基因B与基因b所在的染色体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源染色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BC段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GH段同源染色体对数减少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图甲中细胞②④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①③分别对应图乙中的__________时期。【答案】(1)
.雌性(2).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酶(3).不是(4).基因B与b所在的染色体在分离之前是姐妹染色单体(5).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6).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7).初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8).AB、HI或A-B、H-I【
解析】【分析】分析甲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乙图:图乙表示该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详解】(1)根据图甲②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染色体的复制需要蛋白质的合成的DNA的复制,所以与其有关的酶有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酶。(2)由
于基因B与b所在的染色体在分离之前是姐妹染色单体,所以其所在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3)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所以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GH段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所同源染色体对数减少为0。(4)图②是初级卵母细胞
,图④细胞质均等分裂,是第一极体。细胞①是有丝分裂中期,对应AB段,细胞③分别对应图乙中的HI段。【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图的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3.某昆虫的有眼与无眼、正常翅与裂翅分别由基因D/d、F/f控制(其中只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某种基因型个体存在胚胎致死现象(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对有眼裂翅雌雄果蝇交配,得到的F1表现型及数
量见下表:有眼裂翅有眼正常翅无眼裂翅无眼正常翅雌性个体(只)1810620雄性个体(只)8992310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是__________基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表明,基因型为_________
_的个体胚胎致死。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1中的有眼裂翅雄性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若将F1有眼个体混合培养,让它们随机交配,则后代成活个体中,有眼正常翅雌性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___,所得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各种纯合品系昆虫,请你利用这些纯系昆虫品种进行实验,验证上述胚胎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是否成立。(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论即可)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F/f(2).F1雌性个体无正常翅,而雄性个体有正常翅,性状与性别相关联(3).ddXfY(4).DdXFXf、DdXFY(5).DXF、DY、dXF、dY(
6).4/71(7).有眼裂翅:有眼正常翅:无眼裂翅=24:8:3(8).选择无眼正常翅雌性昆虫和无眼裂翅雄性昆虫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9).若杂交后代只有雌性昆虫(或只有无眼裂翅雌性昆虫),则上述观点成
立,反之则不成立【解析】【分析】1、分析表格:F1雌性中有眼:无眼=181:62≈3:1,裂翅:正常翅=1:0;雄性中有眼:无眼=(89+92):31≈6:1,裂翅:正常翅=(89+31):92≈4:3。2、由题意知:两对等位基因只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对于
眼形来说,亲本都为有眼,子代雌雄个体都出现无眼,说明有眼为显性性状,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比例不同,可能是因为某种配子致死,导致雄性无眼个体减少导致。对于翅形来说:亲本均为裂翅,而正常翅只在雄性中出现,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裂翅为显性性状,由此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D
dXFXf、DdXFY。【详解】(1)根据F1雌性个体无正常翅,而雄性个体有正常翅,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所以控制裂翅和正常翅的基因F/f在X染色体上。(2)由题表可知,F1中无眼、正常翅雄性个体数目较少,说明无眼、正常翅雄性个体可能胚胎致死,其基因型为ddXfY。由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
为DdXFXf、DdXFY。F1中的有眼裂翅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DDXFY或DdXFY,可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DXF、DY、dXF、dY。若将F1有眼个体混合培养,则F1中DD占1/3,Dd占2/3,d的基因频率为1/3,D的基因频率为2/3。雌性中XFXF占1/2,
XFXf占1/2,则Xf的基因频率为1/4,XF的基因频率为3/4。雄性中XFY占1/2,XfY占1/2,则Xf的基因频率为1/4,XF的基因频率为1/4,Y的基因频率为1/2。让F1有眼个体随机交配,则后代成活个体中,有眼正常翅雌性个体的概率为(1-
1/3×1/3)×(1/4×1/4)÷(1-1/3×1/3×1/4×1/2)=4/71。子代中ddXfY占1/9×1/8=1/72,该种基因型个体死亡。D_XFY占8/9×3/8=1/3,D_XfY占8/9×1/8=1/9,ddXFY占1/9×3/8=3/72,
故所得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眼裂翅:有眼正常翅:无眼裂翅=24:8:3。(3)利用纯系昆虫品种进行实验,验证上述胚胎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是否成立,可选择无眼正常翅雌性昆虫和无眼裂翅雄性昆虫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杂交后代只有雌性昆虫(或只有无眼裂翅雌性昆虫),
则上述观点成立,反之则不成立。【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根据基因型判断表现型、正确设计实验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基因表达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图甲
和图乙为两类不同生物细胞内基因表达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0(1)细胞核DNA分子通常在____________期进行复制,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有____________(答出两点)。(2)图甲所示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般只有类似图甲基因表达过程的生物有____________(至少举两例),合成蛋白质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mRNA的____________,该过程除了mRNA还需要的核酸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图乙中翻译过程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填“a→b”或“b→a”),最终3个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图乙是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异常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的过程,则异常血红蛋白基因与镰刀型细胞贫血性状的控制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细胞分裂间(有丝分裂的间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2).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3).细胞中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4).蓝藻、细菌(5
).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6).tRNA、rRNA(7).a→b(8).相同(9).翻译这些肽链的模板(mRNA)相同(10).异常血红蛋白基因通过控制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直接控制患者的镰刀型细胞贫血性状【解析】【分析】甲图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故为原核生物;乙图中有细胞核,转录和翻译独立进
行,为真核生物。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细胞核的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2)图甲细胞为原核细胞,细胞
中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故图甲所示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一般只有类似图甲基因表达过程的生物为原核生物,如蓝藻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是以mRNA为模板的,故其起点和终点分别是mRNA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该过程需要mRN
A(翻译的模板),此外还有tRNA(转运氨基酸)和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3)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知,图乙中翻译的方向为a→b;由于翻译这些肽链的模板(mRNA)相同,故最终3个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相同。(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其原因是血红蛋白分子β-肽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代替,导致功能异常。若图乙是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异常血红蛋白基因表达的过程,则异常血红蛋白基因与镰刀型细胞贫血性状的控制关系是异常血红蛋白基因通过控制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直接控制患者的镰刀型细胞贫血性状。【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真核生物与
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的异同,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能熟练掌握相关信息并能结合题图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25.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科学家用航天器搭载数千种生物进行太空遨游,开启了植物育种新模式,培育出太空椒、太空黄瓜等一系列农作物新品种
。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进行农作物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诱变因子诱导生物发生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
______。(2)太空育种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航天器上搭载的通常是萌发的种子而不是干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太空育种获得基因型为Bb的大豆植株,连续自交3代后,B的基因频率和bb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4)青椒是二倍体植株,取青椒植株不同部位的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可观察到某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突变与交叉互换)。已知普通青椒的果实肉薄且不抗病,基因型为
ddtt,而现有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的基因型为DdTt。若要在最短时间内培育出纯合的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育种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微重力、X射线、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2).基因突
变(3).染色体变异(4).产生新基因、变异多、变异幅度大(5).萌发的种子细胞有丝分裂旺盛,DNA复制过程中更容易诱发突变(6).50%、43.75%(7).1或2或4(8).种植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二倍体植株,挑选出果实肉
厚且抗病的植株即为符合要求的纯合品种【解析】【分析】诱变育种:(1)概念: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2)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3)原理:人工诱发基因突变
。(4)优缺点: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导致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材料。【详解】(1)科学家进行农作物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X射线、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等诱变因子诱导生物发生可遗传变异,其变异类型可能属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2)太空育种能改良性状
,具有产生新基因、变异多、变异幅度大的优点;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复制解旋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因此,航天器上搭载的通常是萌发的种子而不是干种子,因为萌发的种子细胞有丝分裂旺盛,DNA复制过程中更容易诱发突变。(3)若太空育种获得基因型为
Bb的大豆植株,连续自交3代后,则理论上该种群的第3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3=1/8,BB的基因型频率=bb的基因型频率=(1-1/8)÷2=7/16,则B的基因频率=7/16+1/8÷2=1/2,故B的基因频率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
、43.75%。(4)青椒是二倍体植株,取青椒植株不同部位的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到的细胞可能有处于减数分裂第一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则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为1或2或4;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若要在最短时间内利用基因型D
dTt的个体培育出纯合的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育种思路是:种植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二倍体植株,挑选出果实肉厚且抗病的植株即为符合要求的纯合品种。【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
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解答时注意结合题干,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