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27)页,101.2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256227c539a1df44b25b4bee06a80f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卷请考生仔细阅读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及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仅
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拥有3000万
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YouTube只发布了104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瞠目的9.6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
的一个奇迹。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后”
“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
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
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摘编自《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东方网,2019年12月12日)材料二: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2-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
,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
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
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
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摘编自《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南方日报》,2019年12月10日)材料三: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嫦娥”上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5G网络通天下,我们的对外传播对这些成就多用笔墨,有利于构建一个开
放、自信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在国际舆论场中创建更多的中国话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而美”的事物不值得传播。比如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但实际上,这些视频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等元素,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传统习俗,这种精致、可亲、具
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扇扇小小的窗子,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国内媒体如今在海外落地的不少,但有广泛影响
力的还不够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出在表达方式上,宣传甚至说教的意味太浓,悬在“臭氧层”之外,让人难以接近。其实,“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为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哪里来、爱好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能够做到这
些,也就真正实现了有效传播。李子柒在海外大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的视频,没有配发字幕,很多外国网友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传播效果。因为,她用了另外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3-最真实的生活。我们生而为人,都向往田园牧歌般
的美好,都对地球另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充满好奇。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价值共识。讲好中国故事,多一些有感而发,少一些刻意为之。李子柒说,当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告诉那些远离了乡土、自然的人们
,原生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不曾刻意策划,只做一个农耕生活忠实的“记录者”,她着眼于平凡的生活,却收获了不平凡的成就。这也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情。所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或事,也会在大洋彼岸引发共鸣。遵从内心的召
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比带着很强的动机、预设宣传目标,然后再生搬硬套罗织内容形成的产品要好得多。(摘编自《李子柒走红海外带给我们什么
启示?》,中国网,2019年12月1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子柒及其故事在海内外的火爆,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B.李子柒视频内容,多展现中国乡村的人美、景美、意
境美,但其背后有团队支持,存在商业运作,这使她的视频“太假”,从而招致批评。C.李子柒的走红,反映了传播环境变化背景下,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具有消除理解障碍、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作用。D.透过李子柒的
走红,回归初心,用无心之举,讲述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带有强烈的动机及明确的预设的传播效果要好很多。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针对李子柒的火爆,存在着两种尖
锐对立的观点,即成功的文化输出和负面的文化输出。B.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将其农村乡土题材视频等同于落后粗鄙,也不应将其提升至文化输出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农民的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D.李子柒现象为利用生动亲和的大众文化,探索如何使文化产品达到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一样的效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4-A
.“李子柒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拥有众多粉丝,只是自媒体和直播界的一个成功网红而已。”B.“尽管李子柒没有想到有众多的海内外粉丝,但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C.“李子柒在镜头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农村和乡土,
不是有意展示乡村的落后与丑陋。”D.“李子柒的视频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但她和李佳琦一样,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D2.C3.B4.①开门见山,提
出论点;②论证角度丰富多变;③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④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5.①材料一的观点: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上纲上线,将其拔高到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也不必对其妖
魔化,将其视作落后、丑陋、粗鄙;李子柒就是一个成功网红和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而已。②材料二的观点:李子柒现象给人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它反映了各国文化中如仁爱、勤劳、勇敢、平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共同价值理念;二是善于利用丰
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发挥大众文化亲和生动的特性,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③材料三的观点: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
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错,强加因果关系,粉丝数量多是李子柒“火”的表现,
而“短视频没有字幕”则无中生有,原文为“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只是陈述“火”的表现;B项,“这使她的视频因‘太假’,从而招致批评”错,曲解文意,
原文为“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C项,“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错,偷换概念,主观臆断,原文为“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5-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人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错,无中生有,原文为“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论点的分析论证过程。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
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材料一论点是“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
”,“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它事实上成了“对李子柒现象上纲上线”的论据,因为“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这是对“李子柒现象”的拔高理解。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说
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材料三在第一段就明确提出论点“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是总说;第二段举例论证,“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
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第三段所说的内容和第二段构成对比论证,论述了“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第四段和第五段分析了李子柒大火的原因,第六段得出结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
情”。结合上面的分析概括即可。【5题详解】-6-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从材料
一“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可见,对李子柒现象,不能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李子柒就
是一个成功网红和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从材料二“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
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可见,李子柒现象给人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李子柒的故事小却很真实,能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二是善于利用丰
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发挥大众文化亲和生动的特性,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从材料三“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可见,
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
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
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
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星
星变奏曲江河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
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8-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
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作为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大地,处于劫难中的人们渴望光明。B.“柔软得像一片湖”形象地写出
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C.“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意思是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把寂寞化作光明。D.结尾用“飘动的旗子”“涌出金黄的星星”的“火”来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流变与追求光明的热望。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A.诗歌以假设的语句来开头,用“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诘问,宣泄着诗人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B.诗人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式,引出一系列的美好意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C.这首诗采用复沓的结构形式,意在营造浓郁的氛围,增强诗的内趋力和
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受到震动。D.用睡莲、丁香等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等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使诗歌清晰显豁,意境优美。8.“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中的“颤抖”如何理解?9.诗歌中有些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举例简析。【答案】6.C7.D8..①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心灵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与温暖。②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
-9-寂。9.①诗句“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②因为声音一会儿人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似的。③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
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C项,“只能把寂寞化作光明”错误,应该是“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故选C。【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
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清晰显豁”错误,应该是“朦胧含蓄”。故选D。【8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处女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
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它是指舒婷、江河、顾城、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
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
”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中的“颤抖”,运用了暗喻-10-的手法,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9题详解】此题考查辨析修
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本诗,“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
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将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夜景通过不同方式带到人们眼前,表明一种真切的感受,运用的通感修辞,表达出一种具体的内在感受。【点睛】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
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
旨。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
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11-世务尔。”上问:
“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
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鸣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明张溥《宋史论》节选)(丙)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
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
、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
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12-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
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
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C.“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
旱灾,被罢免官职。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14.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10.D11.C12.B13.
(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2)最终导致众多好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14.①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
-13-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③我赞同朱熹的观点,客观公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不畏人言。勇于变法,
是著名的改革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先务
”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引用凶邪”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务”和“引”之间断开,排除AC;“使天下之人”,意思是致使天下的人,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使”前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
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错误,“权”是指暂时代职。故选C。【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因为旱灾
,被罢免官职”错误,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故选B。-14-【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
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俄”,不久;“以”,因为;“母忧”,母亲去世;“起”,就职。(2)“卒”,最终;“嗣”,相继,继续;“流毒”,贻害,灾害。【14题
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朱熹和梁启超评价王安石的具体观点,再结合王安石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结合原文“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
”“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可知朱熹赞赏王安石的是文章品行,但批评他在政治上“财利兵革”的措施及其危害。结合原文“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
当之矣”,可知梁启超赞赏王安石为国家的伟人。考生若赞同朱熹,可从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来佐证,如“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即多用门人、用人不当等。若赞同梁启超,可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目的上来佐证,如“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王安石为志向坚定不移、勇于
改革等。【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
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甲)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
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15-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
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
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
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
:“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
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乙)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
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
,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16-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用王安石为相
。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丙)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
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诉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
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③。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
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入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
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想象遍地黄茅的尽头是大海。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C.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含蓄反映了作者被贬的复杂心情,为尾联抒情蓄势。D.本诗将描写、议论、抒
情融为一体,语言冷峻奇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16.本诗意蕴深婉,没有直接抒发迁谪之意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1)首联写隐人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眺,想象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僻荒凉。(2)中间两联用象迹、
蛟涎、射工、飓母四种事物,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3)尾联写虽因谗言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诗人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谪之后有所建树。-17-【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
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语言冷峻奇诡”错误,尾联的语言浅显
直白,通俗易懂,而非冷峻奇诡。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围绕“迁谪”,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首联寓情于景,通过“瘴江、黄茆”来暗
示所处环境的荒凉艰难,以此来说明迁谪之地的环境恶劣;颔联通过“象迹、蛟涎”来暗示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颈联通过“射工、飓母”以此象征来暗示自己迁谪心情的担忧恐惧;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一句的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
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从思想感情上看,体现了作者虽然再遭贬官,但他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
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古人写文章常使用借古
讽今的手法。杜牧《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王安石化用杜牧的“台城曲”,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统治者不以此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苏洵在《六国论》结尾指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以此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18-【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叹门外楼头(4).悲恨相续(5).苟以天下之大(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是又在六国下矣【解析】【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鉴”“苟”等字,默写时要写
准确,还要注意虚词“也”“之”等不要漏掉。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辉煌灿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音乐。幸运的是,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至
今。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例如,南音乐器的形制、构成及演奏方法与创作于五代南唐的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的各项乐器惊人地一致。南音的主要乐器是琵琶、洞箫、拍板,而画中乐器
也正以这三样居多;更为重要的是与当前通行的竖抱琵琶不同,()。另外南音至今保留着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经典演唱形式,丝、竹演奏者互相应和,演唱者边唱边手执“节”以控制乐曲速度,营造出的绝美意境。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正赖于南音这样的“活化石”。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湮没无闻存活古朴幽雅风貌B.湮没无闻留存古色古香风采C.销声匿迹留存古朴幽雅风貌D.销声匿迹存活古色古香风采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
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B.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C.由于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音乐,被人们称之为中国传统-1
9-音乐的“活化石”。D.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南音琵琶与画中的琵琶大同小异,为横抱曲项B.南音琵琶为横抱曲项,与画中的琵琶大同小异C.画中的琵琶与南音琵琶大同小异,为横抱
曲项D.画中的琵琶为横抱曲项,与南音琵琶大同小异【答案】18.A19.D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
,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第①
空,湮没无闻:指名声被埋没,无人知道。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语境中的意思是传统音乐随时间流逝而被埋没,故应选用“湮没无闻”。第②空,存活:多指(受到威胁)后保全生命。留存:可以指保存,也可指持续存在。这里形容的是许多音乐湮没,但“幸运
的是”,福建南音保留下来,有保全的意思,故应选用“存活”。第③空,古朴幽雅:指朴素而有古代风格,幽静而雅致。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文本中的修饰对象是“意境”,故应选用“古朴幽雅”。第④空,风貌:指整体的风格面貌。风采:指人的风度
神采。文中指传统音乐的概貌,故应选用“风貌”。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
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本题中,划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多重定语语序不当,“一种”应放在“非常古老”前面;-20-二是语义重复,“称之为”的“之”指前面的“
南音”,应删去。A项,句式杂糅,“南音”前加介词“由于”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由于”。语序不当,“一种”应放在“非常古老”前面。B项,语序不当,“一种”应放在“非常古老”前面。C项,句式杂糅,“南音”前加介词“由于”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由于”。语义重复,“称之为”的“之”指前面的“南音”,
应删去。故选D。【2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其次要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
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再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最后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结合上文“南音的主要乐器是……”可知括号内句子的主语为应为“南音琵琶”,由此排除C、D项。根据上个分句说“与当前通行的竖抱琵琶不同”,所以括号内应先说不同、再说类似。由此排除A项。故选B。【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
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
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几排长条形桌子被分隔成一个个小格子间,每个独立空间都配备了插座、台灯等设施,规模
稍大的还有休息室、讨论室等不同功能分区……最近,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相继涌现出一个新鲜事物:付费自习室。据了解,北京的付费自习室目前已超过30家。付费自习室深爱欢迎,背后是人们日益高涨的学习热情。但目前,付費自习室存在进入门槛较低,可复制性
强,服务、盈利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甚至出现过少数商家借机圈钱、卖出预付费-21-卡后“跑路”等乱象,亟待加强监管。【答案】随着人们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涌现出大量的“付费自习室”,深受欢迎,但
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乱象,亟须加强监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材料,看材料共有几段文字或者几句话,主要对象是什么,段和段之间或句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炼概括出主要内容即可。本题要求“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
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首先看材料共有几句话,从材料来看,共有六句话。然后看每句话写了什么,共同话题是什么。浏览六句话可知,这则材料的中心话题是“付费自习室”,第一句话是对“付费自习室”的具体描述,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是说北京、上海、广
州等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第四句是说“付费自习室”受到欢迎,第五句以“但”转折,转入对“付费自习室”存在问题的介绍上,第六句以“甚至”一词继续对问题进行介绍,并指出“亟待加强监管”。由此可知,本次概括的要点应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涌现出大量的‘付费自习室’”“学习热情”“受欢迎”
“存在问题”“加强监管”这些信息。概括的时候要以中心话题“付费自习室”为主语。22.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邀请函尊敬的**:贵校校庆将于6月15日~20日举行。我们鼎力邀请各位领导、老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参加
。届时,您会感受到思想的碰撞,欣赏到优美的舞姿,聆听到悠扬的琴声。这里充满着智慧的火花,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更是放飞梦想的蓝天。母校在召唤,孩子在期待,同行在相邀,我们期待您的惠顾!2018
年5月10日八一中学【答案】(1)贵校—我校(2)鼎力—诚挚(3)聆听—听到(4)惠顾—光临(5)将结尾的“2018年5月10日”“**中学”交换位置【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1)“贵校”是对对方学校的敬称,此处用来称自己-22-的学校,不得体,应改为“我校”。(2)“鼎力”,大力,一般用于表示感谢对方的支持或帮助,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可改
为“诚挚”。(3)“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多指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此处指让对方听到,不得体,可改为“听到”。(4)“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此处用于请嘉宾来自己的学校,不得体,可改为“光临”。(5)邀请函的落款应先写发函的人或单位,后写时间,应将结尾的“2018年5月10日”
“**中学”交换位置。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常运作下,过轻松自在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中,会因为生活
安逸而不思进取;而经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让其变得成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是不一样的,闲散者觉得喝茶发呆很舒适,拼搏者则觉得工作加班很过瘾,孤僻的人觉得独处是天堂,擅交际者则觉得狂欢是乐园……还有人认为,年轻人选择舒适圈并
无过错,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而贸然跳出舒适圈,则有一定风险。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如果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以“如何看待舒适圈”为
主题班会讨论活动,邀请你发言,请针对以上观点,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范文】跳出舒适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跳出
舒适圈》。游客温暖善意的喂食,会让动物们最终丧失觅食能力;父母的万般宠爱,最终也会让孩子走向毁灭。说白了,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方式表达爱,认为让对方开心快乐是爱,让对方舒适安稳是爱,就不知太舒适的后果是伤害,是毁灭。当今社会上,不少父母已将这一错误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有关研究概括的“家庭教育四大误区”中,“温室误区”醒目地排在首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离开家庭这个舒适的避风港,到社会上去接受锻炼,学会求生的本领。但不少家长却错误地让他们的孩子躺在舒适安详的摇篮里,导致孩子不懂展翅飞翔。-23-一时的宠爱并不是实质的爱,倘若真的爱他,就
应该为他的将来考虑。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孩子的衣着远远厚于爷爷奶奶的,而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寒冬腊月也只穿一条短裤在园中跑步。这是因为中国的家长总为孩子的现在考虑,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日本的家长则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得更多,他们注重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应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事实证明,舒适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最终会丧失社会竞争能力,习惯于躺在舒适的摇篮里,一旦失去摇篮,便会狠狠地摔下一个大跟头。苏格拉底曾说:“对子女供应多量财富而不注意增进他们品德的人,恰像那些把自己的马喂养得很好而从不训练它们成为有用之材的人一
样。”真正的爱,是让他学会摆脱舒适的环境,学习谋生的手段,锤炼良好的品格,成为有用之材。《福尔斯》杂志封面上,穿戴考究、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双手接过箱子。《福布斯》杂志在对全美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印象是:现在的有
钱人似乎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就像钢铁大王卡耐基把相当于现在35亿的财产捐给了教育事业,却只留给心爱的女儿十分之一的家产。他断言: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
与其给予他万贯家产,不如将工具箱交到他手中;与其让他沉浸在摇篮的醉梦里自我毁灭,不如让他尝点苦头,早日品到人生的滋味。总之,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高三某班某某某2020年7月20日【解析】【详解】此题
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
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
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审题】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解释“舒适圈”的定义,然
后列举几种对待“舒适圈”的不同态度。作文题目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倡导-24-“奋斗是青春的底色”“青春在磨练中成长”等基本理念,也并不妨碍多维思考与辨证思考。角度1.一就“不少人”的观点思考,从分析“舒适圈”的消极意义入手,着眼“跳出舒适圈”这一角度立意。角度2.就“也
有人”的观点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舒适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一角度也可以是一个多向发散的角度。角度3.就“还有人”的观点思考,从分析“舒适圈的积极意义入手,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不妨在稳定而安全的地方扎根生长。角度4.就“更有
人”的观点思考,针对自我和他人对“舒适圈”的不同认知,从自我与他人(或“表象与实质”)的角度谈关于“舒适圈"的多维思考。【立意】角度一:勇于跳出舒适圈,做更好的自己;不做“温水之蛙”;青春在打磨中成长,人生在磨练中成熟。角度二:性格与爱好决定
一个人的舒适感受;性格与爱好决定一个人的舒适感受。角度三:身处舒适圈,是遵从内心做出的选择,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选择“跳出舒适圈”要谨慎,不妨在稳定而安全的地方扎根生长,让自己活成一棵树。角度四:表象“舒适”的背后也许有
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青春的底色还是努力奋斗。【结构】首段以游客喂食类比,顺势提出观点——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然后分析当下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分析孩子不能飞翔的原因。接着指出弊端,以日本教育为例对比论证。然后通过引用苏格拉底名言,列举《福尔斯》和“福布斯”两个事例,进行正面
论证。最后,总结号召,再次申明论点——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素材】1.待在“舒适圈”中,一定要自律,一定不能故步自封。“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人即使待在“舒适圈”中,也不能把“舒适圈”当成自己的“安乐乡”,依然要从专业、品质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郭德纲待在自己的
“舒适圈”,更要钻研相声艺术规律,更要想尽一切办法给观众带来更多欢乐,而不是故步自封,重复自己。一个熟悉了讲台的教师,也必须时时刻刻钻研教学规律,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2.待在“舒适圈”,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大家都
是熟知的。《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在其中生活;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待在“舒适圈”,如果不能保持危及意识,不居安思危,“舒适圈”就不是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一块根据地”,而
是“坟墓”。曾经高光无限,惊艳无比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如今一蹶不振、无人问津,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3.待在“舒适圈”,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或集体的,即使待在“舒适圈”,也要时刻关注外界变化和发展大势,提前准备布局,这样,当时机来临时,
就可以-25-抓住机会,跳出“舒适圈”,实现跨越提升,进入更高层次的“舒适圈”。当今时代,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国现在正在大力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跳出“舒适圈”的重大举措。4.勇于跳出舒适圈舒适圈的概念颇值得探讨。现代人往往安
于固定的生活轨迹之中,苟安眼前的舒适,而日趋缺乏自我挑战,突破窠臼的勇气,从而滋生当下一些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打破舒适圈,重拾生活热情是现代人的重要课题。经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永远能够带来疗愈与心灵的启迪。回顾经
典,活用传统文化素材,用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正面构建观点,与材料核心建立勾连。构建自身精神圈对材料核心词语的解读不必局限于客观外部世界,可以回归自我精神世界。自我精神空间的打破与建立也可以用“圈”的概念来完成。可以从自我擅长的写
作素材领域之中,挖掘与“圈”神似的内容,拓深内容格局。【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
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
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26-27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