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1.017 MB
  • 2024-09-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4)页,1.01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f4859586259c23ec1d20474ec02fa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历史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圣人居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答案】B【解析】【详解】老子的思想含有辩证法成分,“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可知是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还主张“无为”的治国理念,故B正确;A

是儒家孟子的言论,排除;C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排除;D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故选B。2.春秋时期参政议政之人多为世袭大夫,而到了战国时期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各国大政方针的朝议决策中。这一变化可以说明战国时期A.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贵族政治进一步瓦解C.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宗法关系已荡然

无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选官用官实行世卿世禄制。从春秋时期参政议政之人“多为世袭大夫”到战国时期“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国政,体现出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进一步瓦解,故B正确;分封制度早在春秋时期已经遭到破坏,故排除A;材

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表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故排除C;虽然“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各国大政方针的朝议决策中”,但不能表明宗法关系已荡然无存,故排除D。故选:B。3.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

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齟齬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提高了中

央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以改变“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齟齬扯皮之事”,“由是鲜有败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

扩大封建君主的权力和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B两项。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是明朝废除宰相的做法,C项错误。4.《宋代文化特征》认为:“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

’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据此可知,这种文学形式A.采用楚国方言,表现手法夸张B.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C.句式工整对仗,讲究平仄押韵

D.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宋代”、“娱乐艺术”、“弥补了诗的不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词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更能表达个人情感,又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余

”,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楚辞的特征,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文学形式具有娱乐艺术性,较少拘谨,并非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C选项是唐诗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下

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抒发风神消

散的傲世风骨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答案】C【解析】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文人画抒情达意的特点,故排除DB,选C;风俗画才是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A。6.《皇明大政记》载:“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撞国柄,乃大不然。见

其所拟,帝一一省定。……有不符意者,则驳使再拟。故阁臣无不惴惧者。”材料反映了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B.内阁大臣取得了批红决策权C.内阁制之下君主专制的加强D.内阁制化解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

拟,帝一一省揽审定”“阁臣无不惴惧者”可知内阁大臣虽然参与皇帝的政务,但并不掌握实权,决策权依然由皇帝控制,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体现出皇权的加强,故C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排除A;内阁只有票拟权

,没有决策权,排除B;内阁设立的时候,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D。故选C。7.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

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答案】D【解析】根据“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表明商人和官僚把他们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这造成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绅衿商贾拥有大量田产,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

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排除B;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判断得出商人和官僚把财富主要用于买田

置地上,使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积累。8.魏源认为土“夷”专指“残略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而洋“夷”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魏源的这一思想A.恪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B.主张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C.与当时主流社会思想相吻合D.利于士大夫接受“师夷”思想【答

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源的这一思想将土“夷”和洋“夷”做了区分,夸赞洋“夷”,这一思想没有改变对周边少数民族即土“夷”的歧视,在当时“天朝上国”观念盛行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少与守旧派的思想冲

突,进而让更多的人接受洋“夷”的文明成果,利于士大夫接受“师夷”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将华夏以外都称之为蛮夷,魏源的思想是对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突破;B选项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改革派,学习西方仅局限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未上升到走资本主义道

路的层面;C选项错误,这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新思潮,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不吻合。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

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答案】B【解析】【详解】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放了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明显增长,故选B;A项错在“持续”,排除;统计表反映的是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没有涉及中国的民族资本的

信息,排除C;材料只是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数据,没有中国进出口数据的信息,不能得出“贸易顺差”的结论,排除D。10.许倬云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一方面是汉人的反满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底层与边陲反抗上层……它采撷了中国

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这场运动()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B.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力量C.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答案】A【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创立的拜上帝教符合“中国民

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的信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没有帝国主义,B错误;C项是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排除。11.井陉县孙庄村位于河北山西结合部,村里矗立着邻县南望楼、西冶各街村为孙庄村

立的《施饭济困》碑,碑文为:“时值洋兵过境,避乱栖于马头红山,多有势迫情皇,升米未带者,数日未餮。幸蒙仁村意气相激,古数余里登山施饭。至德当旌,籍以刻石流芳,永感盛德。大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上旬平邑。”这一石碑见证了A.鸦片战争B.第

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甲午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值洋兵过境,避乱栖于马头红山”“大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上旬平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当政时期,列强侵略至河北一带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C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皇帝不是光绪,排

除A、B;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并未深入河北一带,排除D。12.下表反映了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部分年份)。表格信息反映出该银行年份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钱庄外国洋行外国在华银行合计1897年底70141

241001898年底51113801001899年底850150100A.民族经济领域的放款额逐年递增B.秉持爱国理念拒绝与洋商合作C.受益于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D.推动了中国民族经济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通商银行的放款比例倾向于国内工商业,这有利于推动

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说明投资比例变化,无法看出放款额增加,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中国通商银行与洋商拒绝合作,排除B;材料信息反映的时间是清朝末年,排除C。故选:D。13.孙中山针对“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

,贫民反食其果,总是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的弊端。”为此他提出了A.恢复中华B.联俄联共C.创立民国D.节制资本【答案】D【解析】【详解】孙中山认为西方各国富人阶层享受了社会发展的成果,而贫民深受其害,说明孙

中山认识到了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为避免出现这一局面,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主张节制资本,D正确;恢复中华属于民族主义内容,排除A;联俄联共、创立民国属于政治领域内容,与解决贫富分化无关,排除B、C。14.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

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D.促进青年人

的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说明作者认为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意,再注意这一思想来自《旧思想与

国体问题》,特别要注意牵涉到“国体”问题即国家的政治体制的问题,所以材料的主旨就是解放国人思想以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选B。ACD项虽有道理,但不是本质意图。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15.下表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补注: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926家)。对其解释正确的是A.一战期间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B.一战后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C.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D.各国商行户数可直观地

反映各国实力【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的经济侵略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十九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信息,总体呈增加趋势,说明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故选A;

材料表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排除AB;各国开行户数与各国实力有关,但还要看资本数,排除D。点睛:本题涉及审题的一般思路。首先是要从给出的时间信息,联系历史阶段特征,其次要准确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本题的基本知识储备就是要知道近代列强在不同时期的经济

侵略的基本表现形式。不难判断设立商户是资本输出的重要表现形式。16.邓小平晚年在回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时说:“我在这里待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那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八

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八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最热”的时候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八七会议,B项正确;邓小平没有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A项错误;遵

义会议是在贵州遵义召开的,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北京召开的,D项不符合题意。17.如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的战争指导方针。与此相关的战事A.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到

相持阶段D.提升了华北敌后抗战必胜的信心【答案】B【解析】【详解】民国二十六年是1937年,根据“浙沪”可知,作战地点是上海浙江一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故选B;A是平型关大捷的意义,C是武汉会战的意

义,D是百团大战的意义,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浙沪”,联系淞沪会战的史实分析解答。18.在某一战役中,毛泽东发布电文:“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

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一战役()A.揭开战略反攻序幕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C.实现东北三省解放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

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等信息判断可知这一战役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故选D项;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跃进大别山,排除A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是三大战役的胜利,排除B项;实现东北三省解放的是辽沈战役,排除

C项。故选D。19.观察漫画《敬祝进步》,它主要反映了A.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人们高涨的建设热情D.三大改造基本结束【答案】C【解析】【详解】从漫画中“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我相信你!”,以及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的寓意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劳动

人民对于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故C项正确;浮夸风属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的内容,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于1957年超额完成,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1956年基本结束,D项错误。20.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这里的“现阶段”止于A.1949年B.1953年C.1956年D.1966年【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

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存在了,故C正确;AB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1.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使他可以在反殖民主义的掩护下向

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A.促使了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B.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C.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D.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会

议应当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答案为B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排除A项;C项不是万

隆会议的内容,D项不是万隆会议的影响,均排除。点睛: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

、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22.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

是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①中“民主革命两步走”可知出自1942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据②中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可知出自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依

据③中“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出自1957年的《论十大关系》;依据④中“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可知出自1928年的《井冈山的斗争》。依据时间排序可知④①②③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A、C和D顺序错

误,排除。故选B。23.中共中央某次会议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次会议

应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故D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与材料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不符,排除A。中共十四大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与材料不

符,排除C。24.《世界文明史》记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它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A.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

国家D.防范公权侵害私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说明对个人私有权力的保护,反映了罗马法最大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

的是对个人私有权力的保护,没有体现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排除;B项,保护特权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保护个人对抗国家”并不意味着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此项表述是对材料意思的曲解,排除。25.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大陆时,吸引他们目光的东西

是金、银。其他欧洲人来到美洲后,焦点转向烟草、咖啡豆、可可、糖这些珍贵农产品的出口。这一变化A.开启了全球联系的建立B.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C.引起了金银货币的贬值D.确立了工业资本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焦点转向烟草、咖啡豆、可可、糖这些珍贵农产

品的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农产品的出口扩大了市场上的贸易种类,这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B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联系的建立。而材料叙述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排除A;金银货币贬值是价格革命的表现,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C;工业资本统治确立于工业革

命后,排除D。故选:B。26.“首先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所发现的自然规律,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其次是人本主义观念,反对服从'神'的意志;再次是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第四是推崇经济自由的原则。”这些理念属于A.

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B.16世纪的路德教教徒C.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D.19世纪的社会主义者【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可知,该理念主张自由、平等,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

主义和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平等和民主政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强调人文主义,排除;B项否定教会权威,排除;D项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故选:C。27.1808年,美国纽约州政府通过法案,授权利文斯顿和富尔顿在

纽约州水域拥有30年的汽船经营特许权,其他州则进行报复性的措施,纷纷立法禁止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美国联邦法院对此进行裁决,认为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判决其无效。这一裁决A.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B.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C.有利于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D.体现了邦

联制下的司法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决,使各州水域开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美国水上航运业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有利于美国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故选C;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排除A;联邦法院的裁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没有体现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

广,排除B;材料反映了联邦制下各州法律服从联邦法律的司法原则,排除D。28.“古典物理学进入鼎盛时期;化学也已完成了它的革命,取得了精密科学的地位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生命科学也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新的学科纷纷建立,现代科学体系开始形成。”下列科技成

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牛顿建构经典力学体系B.瓦特研制改良蒸汽机C.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D.美国造出电子计算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古典物理学进入鼎盛时期;化学也已完成了它的革命”、“生命科

学也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而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之一。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构于1689年,此时化学工业还没有建立,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A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特研制改良蒸汽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此时化学工业还没有建立,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造成电子计算机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D错误。故选:C。29.“国家鼓励农民个体经营,允许贸易自由

,国家通过商业进行调节,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把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材料描述的是苏联(俄)某时期的农业政策,该时期是A.新经济政策实施阶段B.“一五”计划时期C.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D.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国家鼓励农民个体经营,允许自由贸易,国家通过商业进行调节,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把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故A正确;“一五”计划期间,不允许贸易自由,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发展农业,仍然

以斯大林模式为主,D错误。故选:A。30.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美国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都逐渐相信在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这种可能性比他们必需的要大(更坏)”基于此认识,美国

国会通过了A.《紧急银行法》B.《农业调整法》C.《全国工业复兴法》D.《联邦紧急救济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

表明当时美国即将整顿工业生产,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故C选项正确;《紧急银行法》主要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的措施,不选A选项;《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

过,主要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不选B选项;《联邦紧急救济法》,1933年通过,主要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故D选项不正确。31.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包括法兰西大银行在内都实

行了国有化。除此之外,法国还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说明战后法国()A.社会主义一度流行B.公民基本权利得到保障C.福利制度已经完善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

法国掀起国有化的浪潮,这主要和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法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A选项排除;材料与保障公民权力无关,B选项排除;C选项错在完善,排除。故答案为D。32.由希腊债务危机引

发的欧洲新一轮经济危机成为世界金融的热点。为稳定金融秩序,各国可向哪一机构申请救助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D.联合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债务危机需要短期的资金救助,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故B项正确;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处理贸易纠纷,而且1995年已经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故C项错误;联合国是当今最大的政治组织,与稳定金融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33.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实际上的每

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

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美国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等,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表述,题干材料内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ABC。D项“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即体现题干材料“美国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

”,符合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34.有学者认为: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

、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这一观点旨在强调欧盟()A.尚未建成集体决策机制B.制度缺陷不能应对危机C.一体化进程将难以为继D.存在利益多元化的矛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合作

程度较高,已经形成机体决策机制,结合“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等语句,我们可知D选项正确。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发展·欧盟的崛起35.“黑色幽默”是

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该派作家比较关心社会现实,在小说中把周围世界中的丑恶、畸形、残忍、阴暗的人物与事件加以渲染和夸大,并用某种玩世不恭、嬉笑怒骂、唐突无忌的态度行嘲弄与讽刺。下列作品的风格与“黑色幽默”最为接近的是A.《苹果车》B.《

人间喜剧》C.《等待戈多》D.《巴黎圣母院》【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该派作家比较关心社会现实,在小说中把周围世界中的丑恶、畸形、残忍、阴暗的人物与事件加以渲染和夸大,并用某种玩世不恭、嬉笑怒骂、

唐突无忌的态度行嘲弄与讽刺”可以看出强调反传统的特点,这是现代主义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C项是现代主义,正确;AB两项是现实主义,排除;D项是浪漫主义,排除。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本大题共4小题36.钱乘

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

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

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

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

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

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职责:根据材料一中“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

职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掌管审议、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实行三省制的意图是,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的统治

。(2)调整:根据材料一中“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可知,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参知政事”等可知,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根据材料二中“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

”可知,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根据“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等信息可知,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根据材料一二中唐代对三省制实际运行的调整可知,这些措施导致了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认识: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

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唐朝中后期社会动乱与三省制不断被削弱和架空有一定的关系,总之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37.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

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

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材料二孙逸

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

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

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

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

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38.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材料

一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

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材料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

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

应对》材料三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

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

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答案】(1)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任2点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贸易

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2)变化: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原因: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民粹)主

义思想抬头。(3)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不利: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

,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概括得出: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背景”,依据材料信息“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得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角度分析。(2)“变化”,依据材料二

信息“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得出: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主义思想抬头等角度分析。(3)“实质”,依据材料三信息“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

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得出: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不利”,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等角度分析。【详解】39.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

对本国乃至亚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审视1868—1889年明治维新的全过程,可以看出,1868—1878年,明治政府全面移植欧美文明,破旧立新,欧化色彩强烈,社会面貌变化剧烈。与此同时,贪大求洋、政府内斗、改革

实效不高等问题,致使维新难以为继。1881年11月,太政官大书记官井上毅进呈《人心教导意见书》,建议政府劝奖汉学、倡导忠爱恭顺之道,发展实业教育,推广与日本国情最接近的徳国学等。明治政府及时调整政策,至此,政策基调转为“兴汉学”和“学德国”,这成为维

新成功的关键举措。——宋成有《明治维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材料二在日本,“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倡议、指令和骨干力量,都是来自部分封建领主和皇室公卿。日本资产阶级只能在一个方面发挥作用:商人和企业家阶层的存在使得从西方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行之有

效。所以“明治维新”不能被视为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甚至不能被称作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过倒可看作是与资产阶级革命相等的、行得通的革命的一部分。——【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指导思想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

出“政策基调”变化后的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明治维新的定性及其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负面影响。【答案】(1)变化:由全盘西化到西化与国情相结合。措施: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强化忠君教育(和魂洋才);建立效忠天皇的近代军队。(2)定性:资产阶级改革。依据:

主导力量是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发挥了作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影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踏上对外扩张道路。【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1868—1878年,明治政府全面移植欧美文明”“建议政府劝奖汉学、倡导忠爱恭顺之道,发展实业教育,推广与日本国情最接近的徳

国学等”得出由全盘西化到西化与国情相结合。措施: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内容可知,具体措施是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强化忠君教育,建立效忠天皇的近代军队。(2)定性:根据“倡议、指令和骨干力量,都是来自部分封建领主和皇室公卿”“‘明治维新’不能

被视为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得出资产阶级改革。依据:根据“倡议、指令和骨干力量,都是来自部分封建领主和皇室公卿”得出主导力量是封建势力;根据“日本资产阶级只能在一个方面发挥作用”得出资产阶级发挥了作用;根据“使得从西方学来的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行之有效”得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