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卷基础篇)(解析版)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613.036 K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卷基础篇)(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卷基础篇)(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卷基础篇)(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卷基础篇)(解析版).doc,共(15)页,613.036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e9e6cedd51e668653205b7ae3368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卷一、选择题1.清代宫廷戏《宰相刘罗锅》曾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B.片名与剧情

名实不符C.“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说明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故清朝不存在宰相,违背历史事实,故选择C;AB不属于“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

,排除;明朝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D错误。2.“以一个公司作比喻的话,皇帝是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内阁是秘书部,而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首席秘书。”这说明内阁的主要职责是A.皇帝的侍从顾问B.主持朝政大事C.替皇帝批答奏章D.管理六部官员【答案】A【解析】据材料“皇帝是董事长……内阁是秘书部

,而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首席秘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内阁主持朝政大事,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批答奏章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内阁管理六部官员,

故D项错误。故选A。3.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在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

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2【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秦始皇创

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行三省六部制,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表述正确,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4.明永乐年间以内阁官员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称之为台阁体派。其文字风格既雍容华贵又平稳无奇,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逐步形成固定的文字格式和套路化的遣词造句,被当时官僚士大夫竞相模仿。台阁体的流行

反映了A.八股取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B.程朱理学对文化的束缚C.官员引领文学发展潮流D.皇权专制在文化领域的体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三杨时期正是内阁权力上升时期,其形成的文学流派文风雍容华贵,平稳无奇,歌功颂德为主

,结合其职能可知,内阁是内侍顾问机构,没有实权,是皇权强化的表现,而台阁体的流行也说明皇权专制在文化领域得到体现,D正确;台阁体因三杨而起,与八股取士无关,排除A;题干主旨试台阁体的起源、内容、风格以及遣词造句,并未罗列程朱理学的弊端,排除

B;C选项表述错误,文学潮流的发展与时代价值相符,而非官员引领,排除。5.《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

,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阐化王、

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是明廷封授给西藏地区僧俗首领3的称号,“令比岁或间岁朝贡”指进京朝贡模式,A正确;“乌思藏”是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称呼,奴儿干都司是在东北地区,排除B;“恢复和扩大了

双边贸易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C;题干内容是关于西藏的,而非蒙古,排除D。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系,体现的是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选项排除。7.甄子丹主

演的电影《锦衣卫》,揭开了明朝锦衣卫神秘的面纱,此机构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B.掌管全国财政大权C.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D.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D项正确;明代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是皇帝,不是锦衣卫,A项错误;明代锦衣卫只是听命于皇帝,具有特务职能的侍卫亲军,并不掌管全国财政大权,B项错误;明代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

政府决策的是内阁,不是锦衣卫,C项错误。48.如图是同学们探究课上做出的(明朝中央机构设置简表),由此可以看出A.宰相制度已被废除B.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三省六部制的初建D.皇帝决策失误大大较少【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下令裁撤中书省,

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故选A;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排除B;三省六部制开始设立于隋唐,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太祖废除丞相,不能说明皇帝决策失误大大较少,排除D。9.乾隆时期,军机大臣和珅利用“咨文”这种

平行文书,巧妙地绕过皇帝和监察体系,围绕自己建立了某种“影子军机处”。这说明A.军机处分割了宰相的部分权力B.制度变革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军机处在运作方式上存在缺陷D.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制逐渐被废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和珅利用军机处体制运行的缺陷,围绕自己建

立了某种“影子军机处”,因此C正确;清朝时期无宰相,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10.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

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5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围场是北巡时设置,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根据“出于‘肄武

’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根据“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此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根据以上分析

可知,D正确,排除A、B、C。11.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使皇帝掌握了大臣的隐私B.为

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可以看出,皇帝通过密折制度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及民间的一些情况,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B项正确;A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C项太绝对,排除。1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B【解析】【详

解】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实权,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正确;ACD项不符合其职能,排除。613.1691年,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同意喀尔喀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的请求,除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外,取消蒙古

贵族旧的等级名称。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等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反映了A.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C.蒙古族原有政治传统开始消失D.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进行了表彰和封赏

,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权,这反映了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故选择A;根据对来归者等的表彰和封赏可知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无法体现特殊地位,排除D项。14.

明太祖曾“诏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交通外香私易货物,故严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看,治以罪。”据此可知,明朝当时实施的对外A.海禁政策B.自由贸易C.重农抑商D.对外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交通

外香私易货物,故严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看,治以罪”体现的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故A正确;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不符合史实,故BD错误;重农抑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15.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

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B.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C.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D.“禁海令”的

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7【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意在强调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的地位是很低的,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地位而已,故A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禁海令”【名师

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详解】16.明朝中央的正式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审判专属刑部,大理寺专管复核,两者都须接受都察院的监督。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三个部门组成“三法司”,进行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反映出明朝A.司法权力由皇帝直接控制B.监察机构丧失

独立性C.司法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D.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进行三司会审”说明明朝司法与监督部门的监察进行有机结合,故D项正确;最后由皇帝裁负责审核,决,说明不是直接

控制,故A项错误;监察机构负责审核,并不是没有独立性,故B项错误;明朝司法制度仍然是封建社会的司法特点,不具有近代司法特点,故C项错误。17.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使君主专制

统治达到顶峰C.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D.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清朝与世隔绝,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故D项正确。A项不是最严重的后果,排除。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封建统治者妄自尊

大是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之一,故C项排除。18.《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

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的意思是如果天子不贤德的话,宰相可以进行纠正,这说明作者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C正确,A排除

;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19.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这说明A.

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已经形成B.长途贩运推动工商业市镇兴起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D.水运成为贸易运输的主要形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

蜀西南之滇、黔”等信息可知,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丝织品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全国性的市场网络,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没有体现长途贩运对工商业市镇兴起的推动作用,B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产品面向市场的

现象,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没有体现贸易运输的主要形式,也没有涉及水运的运输形式,D项错误。20.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重申并发扬了孟子“行9一不义、杀一

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的观点,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这表明顾炎武()A.违背传统儒家思想B.否定封建君主制度C.提倡人道主义原则D.有鲜明的革命意识【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可知,顾炎武

批驳了传统的伦理至上观念,而强调“民族大义”“人民的福祉”,这体现的是人道主义原则,故选C项;顾炎武的思想没有脱离传统儒学范畴,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体现不出“革命”的色彩,D项错误。故选C。21.下列作品

中以贵族大家庭的兴衰为脉,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阁佳人的人生百态,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是A.《聊帝志异》B.《红楼梦》C.《大宅门》D.《金粉世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以贵族大家庭的兴衰为脉,描绘了

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著作是《红楼梦》,故选B;ACD中都与“以贵族大家庭的兴衰为脉”的描述不符,排除。22.“一代大儒”王夫之声称,盐业利润很高,应该放开给商人去经营;文化人做生意不仅不是丢人的事情,而且更被人所推崇,徽商、晋商涌现出许多“儒商”

称号的生意人。这表明,明清时期()A.传统重义轻利思想已被完全抛弃B.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传统观念C.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有了一定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连“一代大儒”王夫之都声称要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和经济地位,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传统观念,故选B。A项说法过10于绝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王夫之对人性的关注,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3.长篇小说在明代初创,且最早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都为历史题材,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据此可知,明代小说A.迎合了市民文学的发展趋向B.与史家修史的原则相一致C.追求“写实”的文学创作风格D.将小说发展推向

了新高潮【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强调的是写实风格,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小说和修史的原则明显不一致,B排除。故选C。24.明末清初徽商经营木

材、茶叶、典当、盐等,走南闯北十分活跃,其富可敌国。但其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徽商的这种经营活动A.加快了小生产家庭耕织的分离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C.根源于政府对市场交易的规范D.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帮。材料说明徽商的商品经营仍然是传统的商业经营活动,这种商品流通、市场交换仅是自然经济的调节和补充,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不具备近代市场经济的外在张力,故D项正确;耕织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这不符合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排

除A;徽商的经营活动是自然经济的补充,而且经营范围限制了其转型,不能导致商品经济行为近代化,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包括徽商在内的商人及商业的规范,故C项错误。【点睛】解体关键是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

生产资料”得出,徽商的商业行为是对自然经济的补充。25.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昆剧演出有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达官贵人的“家班”渐次减少而民间职业11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风雨无阻,演出的影响更大。这说明当时A.清代戏剧发展逐渐世俗化B.清

代昆剧已形成成熟体系C.昆剧不适合达官贵人品味D.昆剧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那就是达官贵人的“家班”渐次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体现的是戏剧发展的世俗化趋势,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二、材料

解析题26.明清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等活跃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

天下之论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全面审视。——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思想史的转型》材料二材料三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三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明史》“昔秦兴土

石之功,我朝施恩与喀什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等思想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2)材料二中,指出图1的作者和图2发生在哪位皇帝期间?并指出他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

3)明朝加固长城和清朝不修长城。请任选一观点回答: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长城主要防御谁?“控守要害”的具体军事措施有哪些?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北部边疆问题12的政策和史实。【答案】(1)内容:挑

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制等主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梁辰鱼,乾隆皇帝影响: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向了戏剧舞台。徽班进京有利于徽戏吸收其他戏剧的优点,为京剧形成奠定基础。(3)①蒙古。设敌台、加固长城,设置九个军事重镇,派驻重兵

,规定边地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②政策:怀柔政策史实: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尊重喇嘛教、建立册封制度【解析】【详解】(1)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制等主张均是黄宗羲的主张。

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作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浣纱记》的作者是梁辰鱼。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徽班进京是在乾隆帝时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

《浣纱记》,将昆腔推向了戏剧舞台。徽班进京有利于徽戏吸收其他戏剧的优点,为京剧形成奠定基础。(3)关于本题的作答可结合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27.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

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

级结构发生新变化。——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

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1)据材料

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13(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1)变化:粮

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2)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解析】【分析】【详解】(1)

根据材料“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归纳出粮食产量增长;根据材料“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归纳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归纳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根据材料“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

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归纳出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2)第一小问国内因素,据材料二“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得出明政府开放海禁;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归纳出白银成

为主要货币;根据材料“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归纳出商人资本雄厚;根据材料“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归纳出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根据材料“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归纳出商业资本转向生

产领域。(3)第一小问说明,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可得: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元时期,北自朝鲜、日本,南至爪哇和苏门答腊,东起香料群岛,西至阿拉伯和

东非,都有中国民间商船的频繁活动。到了明朝,朝廷通过海禁与朝贡制度相配合,形成非入贡没有贸易的局面。同时朝廷下令改造民间船只,“近海违式船只,皆令拆却,以五六尺为度,官位印照,听其生理”。“禁民间用番香、番

货。”在海禁政策下,一些中国南部沿海的商人,组成了武装贸易集团。当时郑芝龙海商集团“雄踞海上”,“独有南海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清朝开海后,华商、华侨深入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华人贸易网络。道光二年(1822年),晋商销售

到俄国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万两白银。自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43%—57%都流向了中国。随着西方国家在亚洲贸易圈中角逐与建立统治区,原有的亚洲贸易格局已经被打破,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1741年到1780年,平均每年从中国到达巴达维亚(雅加达)的中国商船数量已从原来的

17.7只下降为5.1只。到1889年,在英国市场上华茶数量仅占印度与锡兰(斯里兰卡)茶总和的60%。之后华茶出口持续下降,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在茶叶贸易衰落之后,徽商再也没有资金来源以支持大规模的长途14贩运,其他如典当、木、丝

、米等也就相继衰落了,徽州商帮的影响越来越小。——摘编自《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的原因。(3)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对今天的启示。【答案】(1)特点:实施朝贡贸易体系,禁止民间私自对外贸易;出现武装贸易集团,掌控对外贸易;在东南亚市场形成华人贸易网络,主导东南亚市场;商帮参与,获利丰厚;白银大量流入

中国市场,推动海外贸易发展。(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并与东南亚地区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工业革命后,西欧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地区纳入了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明清政府长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忽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给西欧国家以可乘之机。(3)启示:要充分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参与海外贸易竞争;要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制定适宜

的对外贸易政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朝廷通过海禁与朝贡制度相配合,形成非入贡没有贸易的局面”可归纳出实施朝贡贸易体系,禁止民间私自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在海禁政策下,一些中国南部沿海的商人,

组成了武装贸易集团”可归纳出出现武装贸易集团,掌控对外贸易;根据材料“清朝开海后,华商、华侨深入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华人贸易网络”可归纳出在东南亚市场形成华人贸易网络,主导东南亚市场;根据材料“道光二年(1822年),晋商销

售到俄国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万两白银”可归纳出商帮参与,获利丰厚;根据材料“自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43%—57%都流向了中国”可归纳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推动海外贸易发展。(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可从西方与中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进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东南亚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3)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可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家利益为重及熟悉对外贸易规则

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5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