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3)页,58.28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0ad6e336b11dc3732796f8776219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淄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园林在其实用意义之外,又成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抽象成为一
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
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
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便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
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
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
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
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
最详,画论虽是写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
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
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摘编自
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材料二: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造园时,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
不落俗套。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
的静心斋、苏州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
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
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
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
和园的佛香阁便是。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
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摘编自陈从周《梓翁说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园林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既具有实用的意义,又是人
们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可游可赏。B.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造园栖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景物“日涉”的需求,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C.中国园林往往大园套小园,呈现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巧妙搭配,值得细细品味。D.中国园林中不同景物安排巧妙,层次丰富,画面众多,人
们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旳一项是()A.从东汉开始,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触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B.园林与诗歌、绘画都具有“山水”内涵,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
风貌。C.中国园林讲究“因地制宜”,在天然地形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的设计,利于景物安排,每座园各具特色。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重建园林景物。3.结合材料
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的一项是()A.颐和园以远处西山、近处玉泉山为背景,夕阳西下时景象曼妙。B.拙政园西部假山上建造宜两亭,此亭尽收西部与中部两处春色C.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D.承德避暑山庄将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融入其中,为之增色不少。
。4.叶圣陶认为中国园林具有诗意的美感,让游者“如在画图中”。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园林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D2.C3.C4.(1)中国园林融入了诗意,具有诗情画意的品质(以诗意表达和诗化结构传达理想)。
(2)中国园林不拘于法,其审美标准与内在结构等契合现代诗意生活。(3)中国园林突出人与自然共存的状态,体现着人类的自然观。5.(1)材料一重在分析园林与诗歌、绘画的关系,突出园林中的诗情画意;(2)材料二侧
重分析园林构造方法及其效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错。材料二“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
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可见,原文是说游园的人们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并不是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从东汉开始
,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触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错,材料一说“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可见,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到园林是在南宋;根据“园林不论从其
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可知,中国园林呈现出诗意的特征,而非选项
说的“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B.“……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风貌”错,材料一“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见,选项强加因果;
且“相同的艺术风貌”错误,绘画、诗歌、园林三者的艺术形式不同.D.“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错,材料二是“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见,“根本原则”无中生有;且“全面改造自然”错误,原文是“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
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见,原文是说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并没有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
所谓“借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而“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是对大明湖景色的描写,而不涉及“借景”,故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
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诗画间共通共感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可知,中国园林
融入了诗意,具有诗情画意的品质(以诗意表达和诗化结构传达理想)。(2)根据“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
的关注以及再现”“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知,中国园林不拘于法,其审美标准与内在结构等契合现代诗意生活。(3)根据“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
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可知,中国园林突
出人与自然共存的状态,体现着人类的自然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根据“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
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
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
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知,材料一,重
在分析园林与诗歌、绘画的关系,突出园林中的诗情画意。(2)根据“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
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
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
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可知,材料二,侧重分析园林构造方法及其效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
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呼兰河传(节选)萧红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祖父教我的有《千家
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我
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祖父也说:“没有
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
“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
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
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祖父说完,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
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
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
,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
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的他才吃。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
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
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
上。”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也暗示出家庭的败落。B.初读时,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主要是因为“我”以一种玩乐心态学诗,不认真对待。C.从大喊乱叫着念诗,到“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表明“我”学诗的心态有了细微
的变化。D.“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盖被你抬走了”,祖父的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表现了祖父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B.由“黄
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既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也与下文形成对比。C.对吃烤小猪和烤鸭子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饶有趣味,表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8.“我”跟祖父学诗这部分的叙述
很有层次,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答案】6.C7.B8.(1)念诗背诗:口头传诵,大声念诗,培养兴趣,在客人面前背诗。(2)讲解诗歌:对念过的诗歌进行讲解和
讨论。(3)先讲后读:再讲新的诗歌时,先讲解再读诗。9.(1)“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2)“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透露了儿童的心思和担
心。(3)“我”因“桃子”好吃而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那首诗,体现出儿童的心理。(4)“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是儿童的思维方式,体现儿童的单纯。【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也暗示出家庭的败落”分析有误。祖父教我的诗内容较简单,并不能看出祖父文学造诣深厚,文中只说祖母去世了,并不能表明家庭的败落。B.“不认真对待”分析有误。文中说“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可见,孩
子不懂诗的内容,把字读成音近字或同音字很正常,这并不能表明“我”不认真对待学诗这件事。D.“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分析有误。“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的不想离家的心思和对离家的担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与下文形成对比”分析有误。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内容上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结构上自然过渡到下文写“吃”。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重要段落的叙述层次的能力。(1)根据“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
一句,我就念一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分析,先是念诗背诗,口头
传诵,大声念诗,培养兴趣,在客人面前背诗。(2)根据“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
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分析,然后是讲解诗歌,对念过的诗歌进行讲解和讨论。(3)根据“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
,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分析,最后是先讲后读,再讲新的诗歌时,先讲解再读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艺术手法的效果的能力。(1)由“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分析,这是孩子惟妙的心理细节,体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的性格特点。(2)由“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
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这两个问,是孩子语言中的细节描写,透露了儿童不想离家的心思和对自己将来可能离家的担心。(3)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
是好吃吗”可知,“我”因“桃子”好吃而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那首诗,体现出儿童对吃感兴趣的典型心理。(4)由“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分析,这样的想法是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儿童的单纯可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
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贞观
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
‘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
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
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B.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
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C.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D.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宫,常指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的“东宫”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均代指太子。B.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C.表在文中指上表,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
”的“表”含义不同。D.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
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B.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
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D.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命其为刑部侍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②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14.唐太宗发出“何
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感慨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0.D11.B12.C13.①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②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14.①高颎有宰相之才,得到隋朝老臣的称赞;②一个人支撑着隋朝安危,可惜被隋炀帝诛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
天下。“所尚”,所字结构,意思是“推崇的治国原则”,其后断句,排除AC;“政教”修饰“源”,“之”助词,“的”的意思,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见’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
“枉见诛夷”中的“见”表被动;“君既若见录”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却被冤屈诛杀了。/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C.上表;与“里”相对。句意: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D.犯了……罪
;徒,空。句意: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错误。由原文“立闻亮卒,泣曰:‘吾其
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可知,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由此可知,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是“李严”,廖立没有伤心病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卿等”,你们;“高位”,尊崇的地位;“长守”,长久保有。②“俄而”,不久;“阙”,空缺;“妙”,精心;“累”,多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朕比见隋代
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可知,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由此可知,高颎有宰相之才,得到隋朝老臣的称赞。由原文“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
想见此人”可知,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由此可知,一个人支撑着隋朝安危,可惜被隋炀帝诛杀。参考译文: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
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
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
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
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嗟叹!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
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
”房玄龄对答道:“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百官中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
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最终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
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张道隐太山祠画龙蒋贻恭世人空解竞丹青,惟子通玄得墨
灵。应有鬼神通下笔,岂无风雨助成形。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孥云上杳冥。静闭绿堂深夜后,晓来帘幕似闻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观赏张道隐在太山祠的画作之后所写,诗中详细描
写了张道隐的作画过程。B.龙是张道隐画作的主体,诗人作诗也抓住了画作的主体,画和诗都能够做到重点突出。C.“应有”与“岂无”表达不同语气,两词相互配合,使诗歌三、四句诗意紧密关联。D.最后一句通过从帘幕之上似乎可以闻到腥味这一描述,从侧面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16.题画诗创作讲究“画之不足,题以
发之”,即画面不能够充分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画面题诗的方式加以补充。你认为本诗补出了哪些“画之不足”?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传神描写了龙的动态形象,突出了龙入海上天的威势。②通过“似闻腥”等表现龙的栩栩如生,进而说明张道隐
掌握了绘画之精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详细描写了张道隐的作画过程”错,这是一首题画诗,主要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体现画的生动,并未“详细描绘张道隐的作画过程”。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
想内容的能力。“应有鬼神通下笔,岂无风雨助成形”似有鬼神相助画家,风雨助龙成形,写出画中的龙的传神之态,描写了龙的动态形象;“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孥云上杳冥”写画中的龙喷出巨浪入大海,凌云而上进入高远的天空,突出了龙入海上天的威势。“晓来帘幕似闻腥”通过从帘幕之上似乎可以闻到腥味这一描述,
从侧面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表现龙的栩栩如生,进而说明张道隐掌握了绘画之精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西汉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带来的影响。(2)南宋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中“______,______”两句号召有志之士要投笔从戎,不要空发感慨。(3)“舟”这一意象很多时候承载着文人的惆怅与黯然,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答案】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②.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③.快投笔④.莫题柱⑤.亲朋无一字⑥.老病有孤舟(客路青山外,行
舟绿水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牧”“报”“题”“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鹤舞金沙,再惊世界殊!2022年底,世界最大清洁
能源走廊——白鹤滩水电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构想、设计和建设终于①,全面投产。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回首过往,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②:复杂的地质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难度极高的双曲特高拱坝……伴
随水电站建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机电专家们冒严寒,顶酷暑,在建设工地上③,把青春理想融入水电报国的实践,把论文写在机电安装的工地上,攻坚克难,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团结奋斗中追求创新和超越。“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
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20.文中对白鹤滩水电站的称呼由“它”到“你”,人称的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①大功告成/尘埃落定②艰难险阻/艰难困苦③栉风沐雨/热火朝天19.构成:三个“是……”构成句子字数相近、
结构相似。表达效果:①排比句行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国家”到“全球”再到“自然”,由小到大,条理分明写出了白鹤滩水电站投产使用后,产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20.①“它”是第三人称,此处水电站主要是叙述对象,有距离感,客观真实地陈述了白鹤滩水电
站壮美的特点和建设之路上面临的困难。②“你”是第二人称,是抒情对象,是面对面的倾诉,没有距离,表达了作者对白鹤滩水电站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礼赞。③“它”到“你”情感逐渐融入,感情逐渐强烈,直至物我一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指白鹤滩水电站这一浩大工程完工
,可用“大功告成/尘埃落定”。大功告成: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②处,语境有“战胜”,可见指困难险阻之类,可用“艰难险阻/艰难困苦”。艰难险阻/艰难困苦:指道路行进中的危险、困难、障碍。亦借指所
经历的艰险。③处,语境形容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艰辛、热烈,可用“栉风沐雨/热火朝天”。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19题详解】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
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排比句的构成,要指出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三个“是……”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相同,字数相近。排比句的
表达效果,从形式看,三个“是……”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从内容看,“我国“西电东送””“中国水电引领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国家”到“全球”再到“自然”,语意递进,层次清晰,突出白鹤滩水电站投产使用后,影响越来越大。【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使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可知,在客观陈述性的语言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它”,指代白鹤滩水电站,体现语言冷静客观真实;“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
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可知,在抒情性语言中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指代白鹤滩水电站,拉近了与抒情对象的距离,如在眼前,体现语言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人称变化体现出情境的变化和感
情的变化,体现作者语言的灵动变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熬夜会变笨”是真的!熬夜睡不好,身体就会很受伤——白天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可是为
什么我们在好好睡了一觉后就觉得神清气爽?因为你的大脑,①!科学家拍下了人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着时才能实现。是的,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
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系统维护”时间,如果总熬夜,久而久之,大脑里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多。这就像在身体里埋了一颗炸弹,平时你不会觉得承受了多大威胁,而且次数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毁掉你的生活,甚至损伤你的身体。睡眠不同于信用卡,信用卡被透支还清就行,②。熬夜其实是一种用健康赊债的
赌博行为,心里应该有一杆秤,权衡利弊就知道哪边的价值更高。晚上就是用来休息的,不要觉得“偷不到”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其实不困与熬夜不是一个问题,前者是生理机制问题,③。那还等什么?从现在开始,早点睡!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平时你不会觉得承受了多大威胁,而且次数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损伤你的身体,甚至的毁掉你的生活。B.平时你不会觉得受到了多大威胁,而且次数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毁掉你的生活,甚至损伤你的身体。C.平时你不会觉
得受到了多大威胁,但次数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损伤你的身体,甚至毁掉你的生活。D.平时你不会觉得承受了多大威胁,但次数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毁掉你的生活,甚至损伤你的身体。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
22.①在睡着后被悄悄清洗②被剥夺的睡眠无法恢复③后者是心理机制问题【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一是“承受……威胁”搭配不当,应把“承受”改为“收到”,排除AD;二是“毁掉你的生活,甚至损伤你的身体”
语序不当,应改为“损伤你的身体,甚至毁掉你的生活”,排除B;三是“而且次数多了”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把“而且”改为“但”。以上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好好睡了一觉后就觉得神清气爽”和后面“人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
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着时才能实现”等信息,可知此处的关键词是“睡着”“清洗”,是说人在睡着后,大脑“清洗”才能进行,故补写内容为“在睡着后被悄悄清洗”。第二空,根据前句“睡眠不
同于信用卡,信用卡被透支还清就行”,可知此处是把睡眠和信用卡作对比,睡眠不像信用卡那样被剥夺后可以恢复,所以补写内容为“被剥夺的睡眠无法恢复”。第三空,由前句“其实不困与熬夜不是一个问题,前者是生理机制问题”可知,此处是说熬夜是心理机制问题,可以补
写内容为“后者是心理机制问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某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调查,当被问到哪些是你感觉今生今世最不能错过的事的时候,52.9%的受访青年认为是要
趁年轻掌握一技之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49.3%的受访青年觉得是完成高等教育,获得更高文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好准备:48.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尽力找到满意的工作,早些安身立命,做到自立自强;40.4%的受访
青年表示是趁年富力强,自主创业,为社会增加更多财富。在某校“青春不能错过什么”主题班会上,学生除了列举大量有关“振兴中华,强国有我,踔厉奋发,挺膺担当,勇毅前行,激扬青春”等内容外,还有学生写了下列几条:(1)学会烹调,能烧几样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从中体会到日常生活的情
趣。(2)每年短时间旅行一次,隔年长时间旅行一次,增长见识,拓宽胸怀。(3)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4)适当培养一点艺术爱好,如音乐、舞蹈、绘画,可以自己参与或创作,也可以只是欣赏。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
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有为与有趣齐飞,青春美好不错过回答“今生今世最不能错过的事”的调查,半数青年认为要个人“
有为”:锤炼一技之长安身立命,自主创业为社会添砖加瓦,获得高学历教育复兴中华;回答“青春不能错过什么”,不少学生锚定有为还需“有趣”:要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唯美气,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还要有“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接地气。奉献与安享并不悖谬,责任与权益并不违和,
有为与有趣齐飞,青春美好不错过。有为与有趣齐飞,青春年华美好不错过,“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少年心事当拏云”,青春充满正能量;“浮舟沧海,立马昆仑”,青春少年样样红。“你是主人翁”的青年“铁肩担道义”之外,“妙手著文章”岂不更美妙?峥嵘岁月,陈毅元帅既有赣南游击的一腔热血,
又有“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的浪漫情趣;流金岁月,袁隆平院士既有“不在实验田里,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挥汗如雨,又有闲暇时拉起小提琴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周国平煮豆撒盐把自己活成“哲学诗”,汪曾祺花花瓶瓶罐罐让他的美食与美文并没有“人走茶
凉”,王世襄驾鹰走狗斗蛐蛐玩出一代文化奇人。有为与有趣双向奔赴,生活有味道,青春有回响。有为与有趣齐飞,青春中国美好不错过,“教我如何不想她”。“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东走到西……”,崔健歌中的“假行僧”总有点悲壮的色彩。但你看今日之中国大地,有为与有趣正当时,
让你明白什么是“初见不识画中意,再见亦是画中人”。你游苏州,不仅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还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缥缈,也有吴侬软语的评弹余音,更有曲街水巷的浆橹欸乃;你逛佛山,既看到格力工厂南国陶都的车水马龙,也能一睹“无
影飞脚”和醒狮龙舞,也能参与剪纸品尝美食,或者听一场粤剧加龙舟说唱。一城一世界,一趣韵味长,无论魔都帝都花都,都是美丽中国城;无论山村水村林村,都是中国村。因而我们要去“寻常巷陌曾住”,要去“稻花香里说丰年”,
建设多姿多彩有为城乡,铸就有趣中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过于“有为”,则可能峣峣易折;过于“有趣”,则玩物丧志。“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必须警惕。争做有为青年,国家也有为,因而我们仍需把自己的岁月晕染成一朵花,剪一枝腊梅薰香自己,在社会繁复毒打中纳悦自己,在枯燥单调中有滋有味把岁月
拉长。濡染在百年峥嵘芳华里,“任性”与“妄为”不是我们的内涵,“躺平”与“内卷”也不是我们的标签,“有为”与“有趣”才应是我们的姿态。有为与有趣齐飞,我们心中有希望,脚下有力量。谁说非得站在光里的才算有为?一壶清酒平生相慰,一曲骊歌悠然相赠,一路曼妙风景相伴。有趣才是真有为,有为与有趣齐飞,青
年起飞,国家腾飞,青春美好不错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提到向社会调查“今生今世最不能错过的事”,有人认为是掌握一技之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有人认为获得更高文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好准备;
有人认为是做到自立自强;有人表示是趁年富力强,自主创业,为社会增加财富。可见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为国家做贡献、自立自强、增加社会财富。从涉及的角度来看,包括对国家、对个人、对社会三个方面。第二段提到在“青春不能错过什么”主题班会上,同学
们列举大量有关“振兴中华,强国有我,踔厉奋发,挺膺担当,勇毅前行,激扬青春”等内容,同时也有感受日常生活情趣、增长见识、拓宽胸怀、享受孤独、培养艺术爱好等等。综合看来,青春要胸怀大志、激扬青春,生逢盛世,作
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应该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在激流中奋勇前进,在担当中锤炼意志,在尽责中成长成才,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同时人生是立体化的,具有丰富性,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个人都不能离开接地气的平凡生活,亲人的关切、友情的温馨、日常的美好
、爱好的情趣都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体验,因此我们应该有对生活情趣的追求,成为一个既能行走在各行各业的弄潮人,又有多样生活色彩的领航人,既要有理想,还要有情趣,既要会奉献,还要会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既有正能量,又有多样生活色彩的人!行文思
路上,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谋篇,首先提出观点,既要有理想追求,还要有生活情趣。然后设置分论点,一是当代青年要有崭新的精神追求,二是要有格调的生活情趣。二者应该是当代青年风采的两个方面,没有追求担当,不足以胜任伟大复兴
的历史使命;若无生活情趣,则人生就会单调、枯燥、寡味!高格的追求与生活情趣有机结合,既要会奉献,还要会生活,人生的青春才充满正能量并且色彩斑斓!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论点,强调时代青年应该以担当道义为底色,以生活情
趣为补充,这便是青春最不能错过的状态!立意:1.激扬青春与追求情趣相统一。2.青春应将踔厉奋发与人生情趣相结合。3.既要挺膺担当,亦须兼顾人生情趣。4.青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有人生的烟火气。5.青春应铁肩担道义,生活亦情趣。6.大梦想建功立业,小情趣丰
盈生活。7.大志奉献家国,小志陶冶身心。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