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628.83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f97dc8717ee794af21e90bd01dc2f6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1学期麓山国际高二第一次学情检测试卷地理命题人:邓岚婕审题人:黄景华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年日照时数是指在一年时间内太阳实际照射时数的总和,以小时为单位。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区域甲、乙、丙、丁四地年日照时数的大小关系是()A.甲>乙>丙>丁B.丁>甲>丙>乙C.甲>丙>乙>丁D
.丁>乙>丙>甲2.影响甲、乙两地太阳实际照射时数的主要因素是()A.天气B.土壤C.植被D.地形【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据图分析可知,甲地日照时数为3600~3800小时,乙地日照时数为
2400~2600小时,丙地日照时数为3400~3600小时,丁地日照时数为2200~2400小时,故图示区域甲、乙、丙、丁四地年日照时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丁,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2题详
解】据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乙地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数较短,故影响甲、乙两地太阳实际照射时数的主要因素是天气,A正确;土壤、植被对
实际照射时数影响较小,BC错误;甲乙两地地形差异较小,D错误。所以选A。【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
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人口密度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如图示意我国全国、东部、东北地区2001~2020年人口密度的变化率(正值表示人口密度
增大,负值表示人口密度减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2001~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人口的自然增长B.人口的机械增长C.基础设施的完善D.医疗条件的改善4.与其他地区相比,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低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经济
C.地形D.政策5.东北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A.鼓励生育,扩大人口红利B.迁移人口,均衡人口分布C.振兴经济,增加就业岗位D.开垦湿地,提升人均耕地【答案】3.B4.B5.C【解析】【3题详解】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速
最大,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即人口机械增长导致的,B正确,A错误;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条件好,可促进人口迁入,但当前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CD错误。故选B。【4题详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年变化
率最低,主要是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趋于减小,原因是东北经济衰退,人口大量外迁所致,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趋于减小,原因是东北经济衰退,人口大量外迁所致,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应振兴经济,增加就业岗位,C正确;鼓励生育,扩大
人口红利,迁移人口,均衡人口分布不符合东北区域实际状况,AB错误;开垦湿地,提升人均耕地,会对东北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D错误。故选C。【点睛】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较为发达,中西部
较为落后,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口由中西部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所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发射升空,航天员将在天宫空间站驻留6个月。9月2日,航天员从空间站出舱完成任务时恰好与晨昏线同框,看到
象巨大火球的太阳一点点从地平线出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航天员与晨昏线同框时,天宫空间站所在的位置最可能是()A.B.C.D.7.宇航员在轨驻留期间()A.北京白昼先变长后变短B.地球公转运动速度越来越快C悉尼正午日影
一直变长D.佛山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变小【答案】6.C7.A【解析】【6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航天员与晨昏线同框时看到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因此航天员应处于晨线附近,读选项中的图可知,图A和图B飞船处于昏线上,排除AB;材料信息表明,航天员与晨昏线
同框时的日期为9月2.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昼,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夜,而图D中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排除D;在图C中,飞船处于晨线上,且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符合此时的日期和时刻特征,C符合题意。故选C。【7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宇
航员在轨驻留期间为6月5日至12月初,此期间经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因此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后向南移,则北京的白昼先变长后变短,位于南回归线以下的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佛山(靠近北回归线
)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再变大、再变小,由此可知,A正确,CD错误;此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经过远日点(7月初),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应先变慢、后变快,B错误。故选A。【点睛】夏至日(6.22前后)至冬至日(12.22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缩短,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
昼增长,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冬至日(12.22前后)至夏至日(6.22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增长,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缩短,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直射点
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于2023年7月28日20:00正式开幕。下图为成都大运会开幕时地球北极点俯视图。完成下面小题。8.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西半球,则此时甲地的当地时间为()
A.7月28日1:40B.7月28日13:40C.7月28日3:00D.7月28日15:009.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转角速度甲小于乙B.自转线速度甲小于乙C.自转线速度甲大于乙D.自转角速度甲大于乙10.成都大运会开幕时()A.图中AOB线可能是晨昏线B.乌
鲁木齐(87°E,43°N)星光璀璨C.新奥尔良(90°W,30°N)已经日出D.全球新旧一天之比1∶12【答案】8.A9.B10.C【解析】【8题详解】根据材料“地球北极点俯视图”和题干信息“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西半球”可知,OB为经线为160°E经线,则甲地所在经
线为155°W经线。根据材料“2023年7月28日20:00正式开幕”可知,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7月28日20:0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155°W位于120°E以东85°,因此两地相差5小时40分钟。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位置更靠东则时间更早,时间计算秉持“东加西减”的原则,因此155°W时间为新的一天的1:40。结合所学知识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自西向东过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
减一天。因此155°W的地方时为7月28日1:40,A正确,排除BCD,故选A。【9题详解】由图中可知,甲地更加靠近北极点,故其纬度更高,所以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小于乙地;两地都不位于极点,故两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B正确,排除ACD,故选B。【10题详解】图中AOB线穿过极点,该弧
线是位于北半球的部分经线圈,而该日为7月28日,晨昏线不与经线圈重合,A错误。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20:00,乌鲁木齐(87°E,43°N)地方时为17:48,7月28日北半球为夏季,此时尚未日落,故不可能星光璀璨,B错误。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20:00,新奥尔良(9
0°W,30°N)地方时为6时,7月28日时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日出早于6点,此时新奥尔良已经日出,C正确。北京时间为20:00时,180°经线与零时经线重合,因此全球处于同一天,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为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
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又叫“人为日界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
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某摄影师在湖边三天同一时间拍摄太阳,并画了示意图,第一次拍摄日期为5月1日,第二次为5月11日,第三次为5月21日,太阳均离湖面较近。春分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完成下面小题。11.该摄影
师面朝()A.东南B.西北C.西南D.东北12.第三次,太阳可能朝哪个方向运行()A.①B.②C.③D.④【答案】11.D12.A【解析】【11题详解】读图可知,太阳在湖面附近,说明当时是日出或日落;同一时间,太阳一次比一次更高,说明当地昼长在变长,结合三次日期(从5月1日到21日),判断
当地在北半球。图中看太阳一次比一次更偏左,若为日落,则面朝偏西方,太阳一次比一次更偏南(西的左侧为南),日落方位的变化是由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的,而5月1日到21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昼长逐渐增长,日落方位应
越来越偏北,自相矛盾,BC错误。因此,图为日出后的场景,太阳此时东北升,摄影师面朝东北方,太阳一次比一次偏北(东的左侧是北),A错误,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当地在北半球,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说明当地纬度为30°N,第三次为5月21日
,该地位于北半球,太阳应东北升,西北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太阳升起往东南方向运动,①符合,A正确。②为东北方向,B错误;升起后至正午前,太阳高度角应升高,③④错误,CD错误。故选A。【点睛】春分日(3月21日),直至6月22
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
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我国某学校高三(2)班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内开展日照观测活动,发现从9月23日开始,正午太阳光可透过窗户照射进
本班教室(见下图)。10月23日之后因南侧高楼对阳光的遮挡,本班教室内的正午光照消失。一段时间后,正午太阳光再次照进本班教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10月23日之后,正午太阳光照再次照进高三(2)班教室的时间约为()A.当年11月23日B.当年12月22日C.次年2月2
1日D.次年3月21日14.与高三(2)班相比,夏至日到冬至日期间,楼上高三(8)班教室内的正午光照()A.同时出现,持续时间一样B.同时出现,持续时间更长C.更早出现,持续时间一样D.更早出现,持续时间更长【答
案】13.C14.B【解析】【13题详解】结合材料“10月23日之后因南侧高楼对阳光的遮挡,本班教室内的正午光照消失”可知,10月23日正午阳光恰好被南侧高楼遮挡,之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每天正午
阳光都会被南楼遮挡,冬至之后,正午太阳高度渐大,但仍被南楼遮挡,直到下一次正午太阳高度和10月23日相同,正午阳光再次恰好被南楼遮挡,之后正午阳光可以照进教室内。太阳直射同一纬度对应的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或夏至对称,10月23日到冬至约两个月,即下一个日期为冬至后约两个月,即次年2月21日前后,C
正确,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读图可知,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过道的影响,夏至日到冬至日期间的9月23日正午太阳光开始照进高三(2)班教室(之前由于正午太阳高度高,受过道顶部的遮挡,正午太阳光无法照进教室),由于高三(8)班教室外过道的宽度和高度与(2)班教室相同,正午太阳
高度相同,因此也应是9月23日正午太阳光开始照进教室,因此教室内的正午光照同时出现,CD错误;在10月23日时因南侧高楼对阳光的遮挡,高三(2)班班教室内的正午光照消失,但高三(8)班在楼上,仍未被遮挡,有正午太阳光照,因此高三(8)班正午太阳光照持续时
间更长,B正确,A错误。故选B。【点睛】在楼高一定的情况下,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越容易被前面高楼阻挡;在同一栋楼上,楼层越高,被阻挡的时间越少(即开始阻挡迟,结束阻挡早)。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
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16.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A.大理岩B.花岗岩C.页岩D.砾岩【答案】15.C16.A【解析】【15题详解】一般下面的
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故①②③④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故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⑥,故选C。【16题详解】由于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因
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因此石灰岩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变质形成大理岩。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8月17日以来,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重庆多地连续发生森林火灾。灭火过程中,消
防人员采用“反向点火,以火攻火”的方法灭火,效果显著。“以火攻火”必须考虑风向、风力,并有隔离带做保障。下图示意“以火攻火”方法。(1)在图中画出点火前火场和反向点火带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从可燃物、氧气两方面解释“以火攻火”灭火的原因。(3)有人建议在火灾后的土地上
栽种速生树种,尽快让山地复绿。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如图(画出近地面风向与火势蔓延方向反向即可)(2)火场气温高,气流强烈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吸引“反向点火带”的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两火相遇,火势增强,将
之间的可燃物(树木)烧光,氧气耗尽,然后林火熄灭。(3)同意。火灾过后,山体岩土裸露,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或反对。森林有自身修复功能,要尊重自然规律,使其自然恢
复;速生树生长快,不利于其他树种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以火攻火方法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点火前火场气温高,气流上升,而隔离带温度相对较
低,气流下沉,以此形成大气环流。火场和反向点火带之间大气运动状况如图所示:【的【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场周围气温高,气流强烈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吸引“反向点火带”的气流向火场运动,即反向点火点向火场方向燃烧;两处火点
相遇,火势增强,将之间的可燃物带烧光,氧气耗尽,然后林火熄灭。【小问3详解】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同意与否均可。若同意,火灾过后,植被覆盖率低,山体岩土裸露,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栽种速生树种可以快速恢复植被
,保持水土。若反对,则森林有自身修复功能,要尊重自然规律,使其自然恢复;速生树生长快,不利于其他树种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该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等。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坦桑尼亚是东非第三大经济体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民族解放和独立后,坦桑尼亚城镇化发展较快,2020年城镇化水平整体达到35.2%。前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是该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达450万,年均新增城市人口超过20万。姆万扎地处坦桑尼亚西
北部的中央高原,是非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已经发展成为该国的第二大城市。下图示意坦桑尼亚区位。(1)推测坦桑尼亚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原因。(2)指出年均新增城市人口较多可能给达累斯萨拉姆带来的城市问题。(3)简述姆万扎成为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的有利条件。【答案】(
1)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前期阶段,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政策支持力度大等。(2)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加剧城市人地矛盾;加大城市就业压力;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环境质
量等。(3)海拔高,终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毗邻维多利亚湖,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坦桑尼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数量变化、城镇化、人口问题和城镇区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坦桑尼亚为东非第三大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政府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吸引更多人口前往城市,会促进城镇化
的发展。由于该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使该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前期阶段,产业大多集中在城市,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使得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当地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会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大城市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政策支持。【小问2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新增人口较多,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地将会变得紧张,会加剧城市人地矛盾;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城市就业压力;人口的增加使交通工具数量也随之增加,容易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较多,使生活垃圾、污水的排放量增加,容易导致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和材料可知,姆万扎地处坦桑尼亚西北部的中央高原,海拔较高,气候温暖适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干季光照相对充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据图
可知,该地毗邻维多利亚湖,淡水资源丰富,能够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供水提供丰富的水源。因濒临湖泊,其环境较为优美,适合将湖泊作为城市景观;姆万扎有铁路与沿海地区和首都相连,交通较为便利。19.下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局部俯视图”。弧ABC上太阳
高度为0°,B点为弧ABC与纬线的切点。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该日深圳(22°N)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
随纬度的分布规律____。(2)描述该日北半球的昼夜短状况。(3)计算此刻北京时间并判断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4)当B点的纬度逐渐增大时,判断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答案】(1)①.(15°N,60°W)②.83°③.15°N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长夜短;75°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3)北京时间为24:00(0:00);经度范围为:30°E向东到160°E(4)向南【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为光照图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坐标的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
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思维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ABC上太阳高度为0°可知ABC为晨昏线,结合材料“B点为与纬线切点”可知,OM要么为零时经线,要么为12点所在的经线。根据材料,阴影部分的日期和全球其他地方的日
期不同,可知OM要么为零点经线,要么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综上所述,OM只能为零点经线,OD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可知此时75°N以北的区域出现了极昼现象,故此时太阳直射点处在15°N上。由于OM为零点经线,OD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结合图中信息可知OM为120°E,可知120°E之上为0:0
0,可知60°W之上为12:00,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15°N,60°W)。正午太阳高度H=90°-直射点与当地纬度差,故深圳该日H=90-(22°-15°)=83°。该日太阳直射15°N,可知此时15°
N之上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并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小问2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在15°N,故北半球昼长夜短,根据直射点与出现极昼极夜地区的纬度数互余可知,75°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可知,B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时刻为0时或12
时,但已知MB经线是日期界线,可能为0时经线或180°经线,综上可知MB经线只能为0时经线。且根据图中日界线180°经线位置可知MB经度为120°E,即为北京时间,故北京时间为0点(24点);由于MB为0时,故其所在部分应为夜半球,即赤
道上由A点所在经度(30°E)向东至C点所在经度(150°W)为夜半球,而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的至160°E。故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30°E向东至160°E。【小问4详解】当B点的纬度逐渐增大,说明北半球的极昼范围逐渐减少,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往南移动;故太
阳直射点向南移动。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乌鲁木齐处于中国特大煤田之一的准噶尔煤田的中部,又被准噶尔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包围,所以又被称作是“油海上的一只煤船”。下图为岩石转化过程示意图。(1)指出①②③代表的三类岩石类型,由①到③的地质作用的形成条件是什
么?(2)沉积物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煤炭?煤炭作为沉积岩主要的特征是什么?(3)根据新疆煤炭资源、石油资源丰富的特点,推测新疆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与现在有何不同。【答案】(1)①为岩浆岩;②为沉积岩;③为变质岩。高温高压(一定的温度和压力)。(2)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埋藏及成岩作用后形
成沉积岩,即煤炭。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3)地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现在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植被覆盖率低。【解析】【分析】本题以乌鲁木齐为背景,涉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箭头方向,
材料中①②③代表的三类岩石,①由岩浆形成,代表岩浆岩。②经沉积作用形成,代表沉积岩。则③代表变质岩。由①岩浆岩形成③变质岩,需要高温高压作用。【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植物残体等沉积物沉积下来,要经过沉积作用,
再经过漫长的时间(固结成岩、埋藏及成岩作用)后碳化形成煤炭,因此煤炭属于沉积物堆积形成的沉积岩,主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并且一般含有化石。【小问3详解】根据新疆煤炭资源、石油资源丰富的特点,推测新疆地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
盛,生物数量多。而现在新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生物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