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年湖北云学部分重点高中联盟高三年级10月联考 历史答案.docx,共(5)页,18.1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f7233f94d9c3bff5532b1c9dce506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三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卷评分细则一、选择题1.C【解析】据表格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万邦”时代邦国林立,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处于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故选C项。万邦时代,炎黄子孙的
国家认同尚未形成,据所学,春秋时期,戎狄蛮夷等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无法从材料看出此时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距万邦时代(大体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将
近1000年,不存在奠基一说,排除D项。2.A【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在此侧重于指出秦汉时期皇权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也就是强调其历史进步性,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治理思想的完善与治理能力提高之间
的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间舆论与王朝政治间的互动,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深化”,排除D项。3.B【解析】根据材料,从侨人免除赋税到一同承担赋役的政策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东
晋的统治秩序,故选择B项。户籍管理混乱影响财政收入是“土断”政策实行的原因,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该政策变化对中国古代赋税改革总体趋势的顺应,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说法错误。4.A【解析】据材料,唐墓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塑造的主体是于西域
人、物,具有西域风格,可见西域文化对唐人手工艺审美的影响,故选择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骆驼普遍见于唐人社会生活的结论,属于以偏概全,排除B项。无法由材料内容看出唐代“民族交融”、“贸易兴盛”的状况,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唐代手工业品的出口,排除D项。5.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于售卖变质肉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体现政府重视基层社会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复杂,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政府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不能说明
法律制度体系得以建立,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项。6.A【解析】据材料可知,长官司任命当地有威望的人士担任长官,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且材料未涉及官员的选拔和四等人制,排除B项。C选项无史实依据,也不符合材料。秦朝就建立了大
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了,元朝进一步巩固、发展,D选项的说法错误。7.B【解析】材料中明初所设的通政司是一个中央机构,“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到魏忠贤擅权时期,地位越来越低,终成“闲署”,可见中枢权力的异化,故选择B项。材料不能体现封建国家更趋稳固,排除A项。据材料看不出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排除C;无法得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D项。8.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民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契约,并且种类各样,这反映出当时商品交换活动的发达,故B项正确。明朝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朝时中国并不存在近代化的金融体系
,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民间契约现象,并不意味着民众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排除D项。9.B【解析】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政局动荡,影响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呈现出整体减少,且极不稳定的态势,故选择B项。A、B、C三项所述均无法由该图反映
。10.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小说《新西游》中是借助孙行者这一文学形象来宣传革命,结合所学,革命派还通过著书立说、成立革命团体等宣传革命,可见宣传手段的多样性,故选择D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材料所示时间在辛亥革命之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学创作深受时代影响,排除
B项。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群众基础薄弱”,排除C项。11.A【解析】据材料可知,苏维埃政府发行“工”字银元从最初作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货币,到开始在国民党统治区流通,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力,故选A项。“摆脱了”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银元的锻造技术,排除C项。苏维埃共和国于1931年在瑞金成立,而工字银元的发行时间为1928年,此时苏维埃共和国并未成立,排除D项。12.C【解析】“文革”时,中国社会思想混乱,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谢晋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在
电影创作时强调苦难中的温情救助,体现人性的真善美。其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并广受好评,可见社会重视传承以“仁”为核心的传统儒家伦理,故选择C项。材料无法体现文艺成功摆脱文革阴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群众的审美素养,排除B项。该影片是对“文革”的反思、直面而非重构历史,D项说法错误。
13.D【解析】审查制度属于在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的一种,这一制度强调城邦公民这一身份,由材料可知,这限制了古希腊人参加奥运会,使得参加人数越来越少,阻碍了奥运会的发展,故选择D项。材料没有体现小国寡民的影响,排除A。古希腊体育进程与奴隶制生产关系无关,排除B。古希腊有多种政体,材料看不出是哪
种政体,也无法体现政体限制体育运动,排除C。14.C【解析】十八世纪后半叶,英国在其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出于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的考量,英国污名化中国茶,而极力塑造印度茶叶的良好形象,是一种商业竞争中为了提高竞争力的宣传策略,故C项说法正确。印度制茶
业的发展不是英国对中国茶态度改变的根源,排除A项。由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可知,英国这一态度的变化并未扭转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排除B项。英国态度的转变以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民族主义固有偏见表述错误,“在十八世纪较长一段时间内,欧洲一度盛行中国风”表明偏见不是固有的,排除D项。
15.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妇女大量进入工厂劳动,有助于增加妇女的经济收益,从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人才缺口得以解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家庭结构,排除B项。女工人数的增加与英国产业体系的完善无直接关系
,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6.(1)特点:财税收入大幅增加;税收日益货币化:间接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城市是征收间接税的基础。(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2)原因:两税法以来的赋税改革,使得以人头税和劳役为主的税收结构向间接税为主转变;
商业的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货币量增加,使得税收日益货币化;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消费如盐茶酒、商税、市易税成为税收主要来源;宋代的财政体制的改革,如三司和转运使的设置;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财政重要来源。(每点2分,任意4点8分)解析:(1)从表1最后一列“
估算总计”可知“财税收入大幅增加”;从表1“税钱”一列和“折算额”这一列以及表2“税钱”加商税等项目可知“税收日益货币化”;从表1“间接税”一列可以看出“间接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从表2“盐茶酒”、“商税”、“市易”、“坊场钱”所占的比例合计可知“城市是征收间接税的基础”。(2)结合第一问
特点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原因”的答案。17.(1)变化:由临时派遣发展为常驻久任,成为一级行政机构;由解决临时性事务到职权扩大为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由协助地方发展为节制地方。(一点2分,三点5分)(2)含义:太平天国运
动之后,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央威权式微。(两点4分;笼统地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晚清政局动荡,”,“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可得2分)(3)
评述:清朝前期,对督抚制度的继承和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完善地方治理机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清朝晚期,封建制度衰落,政治腐败,中央集权衰微,地方督抚势力膨胀,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总之,督抚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清朝前、后期中央集权(或
“政局”)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变化。(前期、晚期、实质各2分,总分6分)解析:(1)综合“督抚设置沿革概略”四个阶段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由临时派遣发展为常驻久任,成为一级行政机构”;综合一、三、四阶段材料可以得出“由解决临时性事务到职权扩大为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综合材料一、三
可以得出“由协助地方发展为节制地方”。(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含义: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央威权式微”;(3)依据材料可知清朝督抚制度有前后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并
指出实质。18.(1)背景: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大量丧失;清政府腐败无能,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虽然初步实现与洋人争利,但避免不了贪污腐败、弊窦丛生;远洋航行被列强当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争夺的
重要工具;各资本主义国家以给予大额补贴、对国内航运业进行整合等行政力手段进行干预。(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总分6分)(2)影响: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的近代化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民族航
运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利于打破各地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8分)解析:(1)结合近代史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主权大量丧失;清政府腐败无能,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虽然初步实现与洋人争利,但避免不了贪污腐败、弊窦丛生”;从材料可知“远洋航行被列强当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争夺的重要工具;各资本主义国家以给予大额补贴、对国内航运业进行整合等行政力
手段进行干预”。(2)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注意多角度分析,不能照抄材料。19.答案示例:论题:近代文化的离异与回归推动了东西方的现代化社会转型论述:近代化是在对传统文化离异与回归,即对传统文化的变革与继承中实现的,往往从批判传统文化开始,然后又回归传统,最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动态
平衡中实现现代化转型。在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主张中体西用;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却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进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却主张继承传统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实行五
权宪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近现代中国最终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推动现代化进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自信自强,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
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相号召,通过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教会腐朽、守旧思想的批判,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促进了思想解放,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中世纪文化的离异和对古希腊文化的回归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转型。随
后的政治和社会实践中,近代欧洲又在汲取古希腊民主、古罗马法治和中世纪日耳曼法,融合基督教部分文化的基础上,最终在离异与回归、回归之中继续离异的基础上,形成了欧洲的现代文化。结论:一个民族的现代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只能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
创新,并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本民族的现代化。(说明:论题可以选一个国家或地区,事例必须涉及“离异”与“回归”两方面,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