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版《微专题·小练习》·生物·统考版 详解答案.docx,共(117)页,837.0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ec2576d37af4f79be297e01fd8366d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详解答案第一部分专题练专练1走近细胞1.A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白细胞是真核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具有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的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有关,A正确;发菜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
没有叶绿体,水绵细胞中具有叶绿体,B错误;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伞藻和小球藻是真核生物,它们细胞中具有细胞核,C错误;黑藻是植物,其细胞具有细胞壁,根瘤菌是细菌,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草履
虫是单细胞动物,不具有细胞壁,D错误。2.C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细胞,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A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B错误;细菌中的DNA进行转录时,RNA聚合酶需与DNA结合,可形成DNA与蛋白质的复合体,C正确;有些好氧细菌无线粒体,但细胞质中含
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D错误。3.A乳酸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细胞,衣藻和蘑菇属于真核细胞,阴影部分代表共有的结构或物质,细胞生物中都有RNA这种核酸,A正确;乳酸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B错误;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C错误;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而原核细胞中没有
,因此内质网不可能出现在图中阴影部分,D错误。4.C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错误;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一
只草履虫既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B错误;樟树不具有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系统层次,C正确;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群落,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D错误。5.C蛔虫为多细胞动物,属于个体层次,A错误;神经细胞属于细胞层次,但不属于个体层次,B错误;大肠杆菌属于
单细胞生物,因此其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C正确;精细胞只属于细胞层次,不属于个体层次,D错误。6.B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戴口罩可有效切断该传播途径,减少病原微生物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A正确;病毒是寄生生物,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增殖,不能在餐具上增殖,
且食盐溶液不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能起到阻止病毒增殖的作用,B错误;高温可通过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蛋白质变性,故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C正确;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减少皮肤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感染风险,D正确
。7.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错误。8.B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和核仁而原核细胞无,根据是否具有核膜和核仁可确定某细胞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9.D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DNA分子等,
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①正确;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DNA,但原核细胞无细胞核,②错误;真核细胞多种多样,原核细胞多种多样,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又不一样,这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③错误。10.C如果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没有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物
镜后可能观察不到或看不清物像;如果将切片放反,换用高倍物镜后焦点不能调至观察范围内,可能看不到或看不清物像;是否换用目镜与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无关,换高倍镜时一般只更换物镜。专练2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D由于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在人体活细胞中O原子的含量最
多,A错误;微量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只是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其作用非常重要,缺乏后会患相应病症,B错误;构成血红蛋白的Fe属于微量元素,C错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均能在无机环境中找到,D正确。2.A3.D由于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显色,说明甲中含有蛋
白质,乙中加入碘液后显色,说明乙液中含有淀粉,A正确。甲、乙混合后,加入碘液后显色变浅,说明淀粉水解,加入斐林试剂显色,说明还原糖应来自淀粉的水解,且甲中含有能让淀粉水解的物质,B、C正确。由于表格下的注中已
经明确试剂的使用方法正确,所以甲、乙中加入斐林试剂而不显色,不是因为没有水浴加热,而是因为其中不含还原糖,D错误。4.AMg2+是构成叶绿素的必要成分,类胡萝卜素中不含Mg2+,A错误;体液中的酸碱缓冲对,如H2CO3和HCO-3,可以维持体液pH的相对稳定,B正确;人体血液中Ca2+含量过
低,会引起肌肉抽搐,C正确;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适当补充I-可预防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D正确。5.B锌元素是人体2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说明锌是组成生物体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不能说明锌是人体内的大量元素,A错误;人体细胞鲜重
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B正确;常吸入汽车尾气,可能在体内积累Pb等元素,但Pb对人体有害,不是人体需要的元素,C错误;B是微量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D错误。6.A分析柱形图:小麦中含量最多的化合
物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脂肪含量最少;大豆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其次是淀粉,最后是脂肪;花生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脂肪。选用花生检验细胞中有脂肪存在时需要制作临时切片,然后借助显微镜观察花生切片中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油脂颗粒,A正确;小麦种子中含有的
淀粉是非还原性糖,所以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滤液中加入斐林试剂,不会呈砖红色,即使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进行水浴加热后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不需要加热,颜色反应呈紫色而不是蓝色,C错误;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所以萌发
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不相同,D错误。7.D干旱地区的植物细胞中也是自由水的含量多于结合水,A错误;盐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并没有被破坏,B错误;淀粉是多糖的一种,组成元素只有C、H、O,所以叶肉细胞吸收的氮元
素不可用于合成淀粉,C错误;油料作物种子成熟过程中,糖类不断转化成脂肪,导致脂肪含量增加,D正确。8.C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中,C、H、O、N、P、S、K、Ca、Mg等属于大量元素,Zn属于微量元素,A错误;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糖类的组成元素
是C、H、O,B错误;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存在,细胞中的元素最终来自无机自然界,Zn也一样,C正确;Zn广泛存在于众多的酶系统中,说明Zn在细胞中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D错误。专练3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D由图可知,两种激素都是由六肽环和三肽侧链构成的多肽类化合物,A错误;氨
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氢分别来自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B错误;肽链中游离氨基的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有关,C错误;两种激素间因2个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生理功能不同,D正确。2.C蛋白质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错误;胶原蛋白为生物大分子物质,涂抹于皮肤表
面不能被直接吸收,B错误;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胶原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由题知胶原蛋白非必需氨基酸
含量比蛋清蛋白高,而人体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自身可以合成,衡量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组成比例,因此并不能说明胶原蛋白比蛋清蛋白的营养价值高,D错误。3.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特异性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
(如肌动蛋白)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C错误;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D正确。4.A分子伴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组
成元素肯定都有C、H、O、N,但是不一定都有S,A错误;分子伴侣能帮助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可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内质网中,B正确;分子伴侣对靶蛋白没有高度的专一性,同一分子伴侣可以促进多种氨基酸序列完全不同的多肽链折叠成为空间结构、性质和功能都不相关的蛋白质,C正确;分子伴侣可以识别正在合成
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通过改变自身的空间构象来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D正确。5.B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A正确;人体正常(成熟)红细胞是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失水会发生皱缩,但红细胞形态变化不
能用肉眼直接观察,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B错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正确;科学家用发
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再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6.D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C、H、O、N,还可能有S等化学元素,A正确;上述四种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H、—CH3、—CH2OH、—CH2—COOH,B正确;根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同时这个中心碳原子上还连接了一个氢原子和一个R基。在R基团上也可以有氨基或羧基,C正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且要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所以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因为氨基和羧基不一定在同一个碳原子上,D错误。7.A蛋
白质的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变性一般不会导致肽键断裂,A错误;球状蛋白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
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说明外侧主要是极性基团,可溶于水,不易溶于乙醇,B正确;加热变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该空间结构改变不可逆,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C正确;变性后空间结构改变,导致一系列理化性质变化,生
物活性丧失,D正确。8.A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可以传递信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A正确;血红蛋白的功能是运输氧气,B错误;抗体的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其能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生长,D错误。专练4蛋白质的计
算分析1.C血红蛋白含有4条肽链,共2×141+2×146=574个氨基酸,因此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肽键数=574-4=570个。2.D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半胱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中都只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赖氨酸中含有两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所以它们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时
,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一条多肽链中,含多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因此,按氧原子数目计算,氧原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R基上氧原子数,分析这四种氨基酸的R基可知,四种氨基酸的R基上均无氧原子,所以氨基酸数为p-1;多肽
中N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的N原子总数,四种氨基酸中只有赖氨酸的R基上有一个N原子,所以赖氨酸数为q-(p-1)=q-p+1。3.B游离的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17=肽链数+15,肽链数是2,该蛋白质
含有2条肽链,A正确;氮原子数=氨基酸数目+游离的氨基总数-肽链数,氮原子数=126+17-2=141个,B错误;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126-2=124,该蛋白质共有肽键124个,C正确;合成该蛋白质时,脱水数=肽键数=1
24,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124=2232,D正确。4.D(1)图中蛋白质由m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两条肽链和一条环状肽,所以形成一个该蛋白质分子时生成的水分子数=m-2。(2)该蛋白质形成时脱去了m-2个水,
还脱去了4个氢形成了2个二硫键,所以形成一个该蛋白质分子时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2)×18+4×1=18(m-2)+4。5.D分析题图可知,一分子胰岛素原切掉C肽后转变成为一分子含有两条肽链的胰岛素,每个胰岛素分子由51个氨基酸组成,构成胰岛素分子的
两条肽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51个氨基酸组成的胰岛素具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51-2=49(个),合成它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49个,A错误;胰岛素分子含有两条肽链,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2个游离的羧基,B
错误;沸水浴可使胰岛素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丧失,但此过程中肽键一般不会断裂,C错误;每个胰岛素原切掉C肽形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因此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来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D正确。6.D免疫球蛋白由4条肽链构成,所以免疫球蛋白中
至少含有4个—NH2和4个—COOH,A正确;免疫球蛋白由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构成,含有的肽键数为(m-4)个,B正确;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有免疫的作用,C正确;由图可知,免疫球蛋白空间结构基本相似,不同的原因在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7.A加工过程中减少了一个肽键(含有一个
氧),另有一个肽键被水解,生成一个羧基(含有两个氧)和一个氨基,所以加工后的多肽氧原子数与原多肽氧原子数相等,A错误;经加工,一条肽链变成了两条肽链,所以原多肽链增加了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正确;此加工过程属于初步加工,
所以是在内质网中进行的,C正确;此多肽链为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所以合成过程生成了29个水分子;加工过程中共断裂2个肽键,所以消耗了2个水分子,D正确。专练5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1.CT2噬菌体为DNA病毒,只含DNA,故碱基
只有A、T、C、G4种,核苷酸有4种;人是动物,所以既有DNA也有RNA,碱基有A、G、C、T、U5种,核苷酸有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和核糖核苷酸4种,共8种;HIV病毒为RNA病毒,只含有RNA,故碱基只有
A、U、C、G4种,核苷酸有4种。2.D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属于胞吞,A错误;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肺炎双球菌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B错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肺炎双
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故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不相同,C错误;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属于病原体,故二者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D正确。3.A猴痘病毒的遗
传物质是DNA,DNA含有C、H、O、N、P五种元素,所以猴痘病毒也一定含有这5种元素,A正确;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C错误;病毒中不含核糖体,D错误。4.
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无法判断核酸是DNA还是RNA,分析碱基类型或五碳糖类型只能判断是DNA还是RNA,不能判断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构,A、D错误;分析碱基类型和五碳糖类型,只能判断核酸是DNA还是RNA,不能判断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构,
B错误;分析碱基类型判断核酸是DNA还是RNA,然后确定碱基比例,判断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构,C正确。5.B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表现在②和③两方面上,A正确;图中的五碳糖的种类和含氮碱基的种类都未知,只有在②为核糖,含氮碱基③为腺嘌呤的时候加上2个磷酸才构成AT
P,B错误;③为含氮碱基,在病毒中共有4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因此②只有一种,C正确;人体既含有DNA,又含有RNA,体内的③碱基有5种,②五碳糖有2种,D正确。6.D将口腔上皮细胞放于滴有0.9%的NaCl溶液的载玻片上,可以保持细胞正常形态,A正确;用8%的盐酸
处理细胞,此过程杀死了细胞,有利于染料进入细胞和染色,B正确;因为本实验要同时观察DNA和RNA分布情况,所以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C正确;在盐酸作用下,细胞都是死细胞,D错误。7.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该新型冠
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RNA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提供的核糖体等细胞器和ATP及原料合成子代病毒,A正确;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在内质网中加工,并由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与RNA装配成子代病毒后,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分类包装,再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最后由细胞膜
胞吐出去,体现了三种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B正确;用甲基绿吡罗红进行染色,DNA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被吡罗红染成红色,C正确;该病毒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相互识别并结合,从而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
错误。8.A离子通道具有选择性,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相应的离子通过,A错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正确;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之间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C正确;DNA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所以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质
参与DNA复制,该蛋白质可能是DNA聚合酶,D正确。9.C核酸分为DNA、RNA,所有细胞都含有DNA和RNA,A错误;RNA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也是DNA,C正确;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D错误。专练6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1.D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不能水解为更简单的糖类,A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错误;细胞识别与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有关,而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C错误;植物利用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即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糖类,且细胞壁的结构成分也是糖类,因此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D正确。2.B在人和动物皮下含量丰富的储能物质是脂肪,植物体内也含有脂肪,如花生种子细胞内含有脂肪,A错误;与糖类
相比,相同质量的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储能多,B正确;胆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没有N,C错误;糖代谢发生障碍,供能不足时,脂肪会少量转化为糖类,但并不是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3.
D面包糠中含有淀粉,淀粉作为储能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而动物细胞中不含淀粉,A错误;纤维素属于多糖,人体内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纤维素一般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B错误;鸡胸肉中含有的糖类是动物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而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C错误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构成三者的单体均是葡萄糖,D正确。4.C油料种子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脂肪与糖类的区别在于C、H含量较多,氧化分解时需要的氧气多,所以不可过深埋于土壤中。5.C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
确;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合成,而它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
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6.B分析题图可知,M和N都是葡萄糖,A错误;纤维素和糖原都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因此葡萄糖是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B正确;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
原糖,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油脂被彻底分解时,油脂释放的能量多,D错误。7.B葡萄糖是多糖的单体,多糖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故①可以是淀粉或糖原,A正确;蛋白质是由单体②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③
肽键连接形成的,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故⑤是核苷酸,B错误;②氨基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⑤核苷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C正确;检测蛋白质的④可以是双缩脲试剂,检测核酸的⑥可以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
剂,D正确。8.B第10天的果实匀浆中淀粉含量较高,与碘液混合后会出现蓝色,A正确;第25天的果实匀浆中存在蛋白质(如催化淀粉水解的酶、膜蛋白、组成细胞骨架的纤维蛋白等),这些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若要鉴定
第15天的果实是否含有脂肪,可不用显微镜观察,如选用组织样液检测,C正确;第15天的果实匀浆含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混合后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专练7细胞中的无机物1.C风干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少
,细胞呼吸作用非常弱,因此有机物消耗减慢,A正确,C错误;风干的种子中含水量少,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B正确;风干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极少,导致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增大,D正确。2.DMg是合成叶绿素必需的,而叶绿素是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Fe就会影响血红蛋白对氧的运输;Fe和Mg在动物体和植物体细胞中都有。3.B细胞中有以无机离子和化合物两种形式存在的钙,人体中的钙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少量以无机离子形式存在,A正确;钙离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通常以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跨膜
运输,B错误;适当补充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的吸收,C正确;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以维持正常的肌肉收缩与舒张功能,如果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D正确。4.C根系吸收的水可以使植物坚挺,保持固有姿态,A正确;结合水是细胞结构
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消耗水,C错误;一定范围内,自由水含量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D正确。5.C菠菜中铁的含量较高,所以多吃些菠菜对缺铁性贫血患者有利,A正确;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使枝叶长得繁茂,B正确;用含有少量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否则,蛙心则不能维持收缩,说明钙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但钙盐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人体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是钙盐,因此玉米与人体相比,人体内钙的含量较高,D正确。6.C种子晒干的过程中损失的
主要是自由水,A正确;正在萌发的种子吸收了大量的水分,细胞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细胞代谢旺盛,B正确;叶绿素含镁、血红蛋白含铁,说明无机盐在细胞内可以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但无机盐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C错误;运动员饮料中含钾
、钠离子较多,主要是补充因大量出汗带走的钾、钠离子,D正确。7.C细胞中的水大多数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少部分与其他物质结合以结合水形式存在,A正确;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正确;人体因大量排汗会丢失大量无机盐,此时应多喝淡盐饮料
,而不是高盐饮料,C错误;人体中自由水既能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也能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D正确。8.C种子萌发早期还没有形成根系,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A错误;植物液泡中含有无机盐等物质,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由细胞液
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差决定,B错误;农民在同一块田里有计划地更换种植种类不同的农作物(轮作),有利于作物充分有效地利用矿质元素,C正确;动物细胞外液中含量占明显优势的无机盐离子是Na+、Cl-,D错误。专练8细胞膜——系统的边界1.
D植物细胞含有细胞膜,选择动物细胞不选择植物细胞的原因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操作比较复杂,A错误;使红细胞破裂的方法是吸水涨破,B错误;在浓盐水中红细胞会失水皱缩,C错误;该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D正确。2.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贯穿其中,在膜的
外表面,少量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3.B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使原始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A正确;有害物质也能进入细胞,B错
误;激素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激素受体而发挥调节作用的,C正确;相邻的植物细胞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通讯,D正确。4.A磷脂双分子层内部疏水,构成蛋白A和蛋白B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可能具有疏水性,A错误;若膜蛋白A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可能是激素受体,B正确;膜蛋白作为载体蛋白可能参与协助扩散,不消耗A
TP,也可能参与主动运输,这一过程消耗ATP,C正确;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催化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5.B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除此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
架,癌细胞易扩散转移与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减少有关。6.Ba是由甲细胞释放的信号分子,A正确;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是通过细胞膜上的信息分子和受体的直接接触完成,B错误;图示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图中甲细胞表示分泌细胞,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D正确。7
.B突触后膜上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受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相应的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谢发生改变,B错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场所类囊体
薄膜上含有ATP合成酶,能够催化ATP合成,C正确;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会产生相应的癌胚抗原,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清除癌变的细胞,D正确。8.(1)胰岛素(2)促甲状腺激素(3)体液(4)心脏(心肌
细胞)(5)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解析:(1)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2)由内分泌腺为垂体、靶器官为甲状腺,可推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3)激素的作用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4)由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响应为心率加快,可推出对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为心脏或心肌细胞。(5)
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专练9细胞器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D线粒体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提供能量,分泌蛋白不会进入线粒体,A、C错误;根据题意,分泌蛋白在高尔基体中积累,不会分泌到细胞外,B错误;内质网中初步加工的分泌蛋白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内质网
、囊泡中会检测到分泌蛋白,D正确。2.C线粒体DNA分布于线粒体基质中,故将正常线粒体各部分分离后,线粒体DNA应该位于线粒体基质③中,C正确。3.D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有利于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比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A正
确;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的功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比如分裂、分化,B正确;溶酶体中的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因此若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数量大量减少,则可能会导致细胞内某些物质的积累,C正确;线粒体通
过内膜向内腔折叠成嵴来增大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积成基粒来增大膜面积,D错误。4.A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发生在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可催化ATP水解,是一种跨膜蛋白,B正确;溶酶
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C正确;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与光反应相关的酶,大部分的酶都是蛋白质,D正确。5.A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等活动有关,囊泡运输依赖于细胞骨架,A正确;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不能产生囊
泡,B错误;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结构特性,即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囊泡只能在具有生物膜的细胞结构中相互转化,并不能将细胞内所有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D错误。6.(1)细胞核乙(2)④(3)e、h酶(4)
①自身不能合成胆碱②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③Ⅲ解析:(1)甲表示细胞核,乙表示线粒体,丙表示叶绿体,其中a为染色质、b为核膜(含核孔)、c为核仁、d为线粒体外膜、e为线粒体内膜、f表示叶绿体外膜、g表示叶绿体内膜、h表示
类囊体薄膜堆叠而成的基粒。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和成形的细胞核,但是有线粒体。(2)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而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肌细胞中结构c很小,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因此说明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叶绿体和线
粒体都具有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如叶绿体通过h类囊体薄膜的堆叠增大了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线粒体通过e内膜向内折叠增大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面积,从而为这些反应需要的酶提供更多的附着场所。(4)①根据表格分析,链孢霉营养
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后,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随着细胞增殖的代数的增加,相对放射性逐渐降低,说明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自身不能合成胆碱。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线粒体是分裂增殖形成的。专练10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1.A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在细胞核内通过DNA复制合成DNA,通过转录合成RNA,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故A正确,B、C、D错误
。2.C核膜是由四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双层膜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形成有关,但不是核糖体合成的场所,B错误;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所以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C正确;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
的控制中心,D错误。3.D在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后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A正确;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需要大量的核糖体,而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
有关,所以核仁代谢活动旺盛,B正确;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中,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故对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后,经核孔进入细胞核,C正确;RNA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
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这些DNA也能作为模板转录合成RNA,所以细胞质中的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经核孔输出,D错误。4.A分析题意,野生型的拟南芥HPR1蛋白是位于核孔协助mRNA转移的,m
RNA是转录的产物,翻译的模板,故可推测其转移方向是从细胞核内通过核孔到细胞核外,因此该蛋白功能缺失的突变型细胞,不能协助mRNA转移,mRNA会聚集在细胞核中,A正确。5.A③是核膜,为双层膜,共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A错误;
①为染色质,可以被龙胆紫染液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正确;②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④为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6.B由核孔复合体中某些蛋白质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
制作用,可知核孔复合体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A正确;RNA聚合酶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参与转录过程,一般认为,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B错误;核孔的存在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细胞核控制
细胞代谢的指令主要是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的,D正确。7.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A错误;c为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B正确;性激素是脂质,进出细胞通过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C错误;d是细胞核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错误。8.D核孔可实现核质间的信息交流。9.B房颤的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故其成因可能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A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C错误;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后,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发挥作用,D错误。10.B真核细胞的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酶(本质为蛋白质)的结合
,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D正确。专练1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B水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
烧杯中为蒸馏水,漏斗中为蔗糖溶液,因此最开始时,水分子进入漏斗的量大于流出的量,当进入漏斗中的水和流出的水一样多时,达到动态平衡,液面几乎不动,故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维持在一定数值。2.D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一、有半透膜,二、半透膜
两侧存在浓度差。3.C用30%蔗糖溶液处理之后,细胞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的体积都会减小,细胞液浓度上升;用清水处理之后,细胞吸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会扩大,细胞液浓度下降,A、B错误;随着所用蔗糖溶液浓度上升,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之后,细胞就会开始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下降,细
胞液浓度上升,故C正确,D错误。4.B根据图中所示,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图中①是细胞壁,③是细胞膜,④是细胞质基质,⑤是液泡膜,②中充满了外界溶液,A正确;③④⑤构成原生质层,B错误;此时细胞处于失水状态,若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需用较低浓度的溶液引流,C正确;细胞有活性,则此时可能正在
发生质壁分离,也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因此细胞液浓度不确定,可能等于外界溶液浓度,D正确。5.B在a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质量不变,说明蔗糖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等;在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质量减小,说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因此,将处于
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吸水,导致质量将增大。6.B根据题干分析可知,葡萄糖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根据题干已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从原尿中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消耗的是钠离子的渗透能,而不是ATP,B错
误;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从原尿中吸收葡萄糖消耗的是钠离子的渗透能,所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钠离子的速率会影响葡萄糖的吸收,C正确;葡萄糖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葡萄糖的浓度差会影响葡萄糖的运输,D正确。7.D
施肥过多使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导致植物过度失水而死亡,引起“烧苗”现象,A正确;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而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之间的细胞质,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可局部或全部与细胞壁分开,B正确;
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因不断吸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减小,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C正确;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1mol/L的NaCl溶液和1mol/
L的葡萄糖溶液,NaCl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微粒数多,故其渗透压高于葡萄糖溶液,D错误。8.C蔗糖溶液初始浓度相同,实验结果显示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细胞a未发生变化、细胞b体积增大、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说明水分交换
前,细胞a、b、c的细胞液浓度分别等于、大于和小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A、B不符合题意。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初始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细胞c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导致细胞c的外界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小于初始浓度,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等于细胞c的细
胞液浓度,但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专练1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D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A错误;1970年,科学家分别用发绿
色荧光的染料和发红色荧光的染料将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标记进行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错误;欧文顿利用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解释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但不能确认具体的脂质成分,C错误;细胞膜上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都具
有流动性,D正确。2.C该现象说明细胞膜由两层磷脂分子层构成,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3.D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4.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A正确;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中,所以蛋白质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上是不均匀的,B错误;由于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所以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C正确;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侧表面都有亲水性,疏水端排列在磷脂双分子层内侧,D正确。5.D欧文顿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A错误;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明—暗”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为脂质双分子层的“单位膜模型”,B错误;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膜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科学家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据此作出的推测是细胞膜中应
含有蛋白质成分,D正确。6.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X为氨基酸;a为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b为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加工有关;c为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分类、包装和加工有关;d为细胞膜,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激素M分泌到细胞外;e为线粒体,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释放提供能量。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等
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为核糖体,没有膜结构,故没有参与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错误;图示过程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主要体现了图中各结构在功能上的协调配合以及具膜结构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a没有膜结构,该过程不能体现各结构的组成成分和结
构具有相似性,B错误;翻译过程可发生在a中,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e为线粒体,其合成ATP的场所为基质和内膜,C正确;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膜面积先增加
后减少,D错误。7.BATP酶的成分为蛋白质,其合成与核糖体等细胞结构有关,A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可知,Ca2+泵入内质网腔与ATP酶有关,内质网腔的Ca2+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可知Ca2+进入内质网腔
需要消耗能量且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B错误;肌细胞受到刺激后,Ca2+被释放,肌肉收缩,该过程涉及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高浓度的Ca2+可与一些蛋白质结合,阻止内质网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会影响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之间的转化,影响细胞内生
物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8.C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荧光淬灭后会逐渐恢复,说明被荧光标记的某种化学成分在运动,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说明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上的某种组成成分结合,B正确;该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发生物质的跨膜运输,所以从荧光恢复的速率无法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C错误;从荧光消失到恢复的这段过程可以计算出荧光恢复的速率,同时也可以根据荧光恢复
的速率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D正确。专练1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C主动运输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消耗能量,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物质。2.B乙醇是有机物,与细胞膜中磷脂相似相溶,可以通过自由
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错误;血浆中K+含量低,红细胞内K+含量高,血浆中的K+进入红细胞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并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抗体为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协助扩散,D错误。3.B据图可
知,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进入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A正确;上皮细胞中氨基酸顺浓度梯度进入肾小管周围组织液中,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由题图可知,Na+顺浓度梯度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逆浓度梯度出肾小管上皮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体现了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D正确。4.C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属于胞吞;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直接吸收母乳中半乳糖属于主动运输。5.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因此物质进出细胞时与细胞中的核糖体和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尿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人成熟时的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吸收Na+属于主动运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的方
式是主动运输。6.B胞吞和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抑制细胞呼吸将影响其胞吞和胞吐过程,A正确;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通过主动运输能维持细胞内外的某种离子的浓度差,B错误;O2进出人体细胞方式是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协助,C正确;人
体细胞转运葡萄糖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将会影响人体细胞转运葡萄糖,D正确。7.B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吞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对病原体进行摄取和处理,这个过程要有细胞表面的识别和细胞供能才可能完成,A正确;一般情
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B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分泌蛋白,抗体通过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故有膜成分的更新,C正确;通过胞吐的形式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例如乙酰胆碱,D正确
。8.D根据题意可知,红细胞能运输O2和CO2,肌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产生CO2,可以判断气体A和B分别是CO2和O2,A正确;①和②表示气体进出红细胞,一般气体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④是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顺浓度梯度,不需要
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⑤是H2O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③为红细胞通过消耗能量主动吸收K+排出Na+,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③提供能
量,C正确;成熟红细胞没有核糖体,不能再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不能更新,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其表面的糖蛋白处于不断流动中,D错误。9.C清水中水分子的数量大于红细胞内水分子的数量,溶液浓度指的是溶质浓度,因此水分子是从低浓度溶
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的,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即甲组细胞的吸水能力要远大于乙组,分析可知乙组细胞是由于抑制膜蛋白功能后导致细胞吸水能力大大降低,说明红细胞可以通过膜蛋白运输水分,吸水的方式主要是协助扩散,B错误,
C正确;甲组中2.5min时红细胞吸水量大于0.5min时,细胞质浓度比0.5min时低,因此吸水能力比0.5min时弱,D错误。10.B题中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磷酸酶的作用是将活化载体转变为未活化的载体,同时在细胞膜另一侧
释放离子,抑制磷酸酶的活性后,载体可能一直处于活化状态,离子X不能被释放到细胞中,不会使细胞中离子X的浓度增加,B错误。题中载体具有专一性,其对离子的运输具有选择性,C正确。由题意知,当磷酸基团转移到载体上时,载体被活化
,D正确。11.A图中Ca2+进入液泡时需要载体蛋白且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Ca2+从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并未消耗ATP,但需要载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H+进入液泡需要载体蛋白且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液泡内H+
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H+运出液泡不消耗ATP,但需要载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Na+进入液泡与H+运出液泡相伴随。细胞液指液泡中的液体,Ca2+从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A错误;Ca2+从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需要消耗ATP,故有氧呼吸的增强可能促进Ca2+进入液泡,
B正确;H+运出液泡的过程伴随Na+进入液泡,H+运出液泡属于协助扩散,该过程由高浓度→低浓度,会产生化学势能,可为Na+进入液泡提供能量,故Na+进入液泡的方式为协同(主动)运输,C正确;pH与H+浓度有关,据图分析,2个H+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液泡,而1个H+通过协助扩散运出液泡,
可使液泡膜内外pH不同,D正确。专练14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图表解读1.A乙物质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要有载体蛋白的协助;甲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只有主动运输才消耗能量;甲物质运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定消耗能量。2.
C图中2、4、5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A错误;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6处浓度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7处浓度,B错误;1是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了蔗糖溶液,C正确;7是细胞液,
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变深,D错误。3.C6h时,由于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A正确。由于甲组幼苗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12h后继续培养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
重;乙组幼苗由于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B正确。实验开始时,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K+、NO-3,而不是在6h后才开始吸收,到6h时细胞液浓度大于KNO3
溶液浓度,因而从外界吸水,使鲜重逐渐提高,C错误。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ATP,D正确。4.C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①正确;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糖蛋白有关,但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与糖蛋白无
关,②错误;鸡血细胞中具有细胞核和多种具膜细胞器,不适合作为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材料,③错误;在a~e的五种方式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④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⑤错误;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⑥正确;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
入细胞是协助扩散,⑦正确;图中e是主动运输出细胞的过程,⑧错误;故选C。5.D胞吞是通过膜外表面的糖被识别,并消耗能量进入细胞内;胞吐是高尔基体以“出芽”形式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到膜外,因此,部分高尔基体膜的成分转移到细胞膜上;排出废物和摄取养分的
基本方式是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6.B主动运输过程中H+-ATP酶作为载体蛋白,会发生形变,协助物质运输,A错误;该转运方式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结果是使膜两侧H+维持一定的浓度差,B正确;H+的转
运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能量,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细胞的能量供应,进而影响H+的转运速率,C错误;图示过程是消耗ATP的过程,而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最终会生成ATP,不会发生图示过程,D错误。7.C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
能量,A正确;根据题意,SGLT1是主动运输的载体,较低浓度下,图中SGLT1对应的曲线先达到饱和状态,B正确;由于葡萄糖的主动运输在较低浓度下已达到饱和,因此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协助扩散来增大吸收速率,C错误;由题图可知,小肠
绒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两种运输方式在同时进行,总葡萄糖转运速率为两种运输方式的速率之和,D正确。8.A分析甲组结果可知,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与0时(原生质体表面积大约为0.5μm2)相比,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逐渐增大,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吸水,表明细胞中浓度>0
.3mol/L,但不一定是细胞内NaCl浓度≥0.3mol/L,A错误;分析乙、丙组结果可知,与0时(原生质体表面积大约分别为0.6μm2、0.75μm2)相比乙、丙组原生质体略有下降,说明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即可发生质壁分离复
原,B正确;该菌的正常生长,细胞由小变大可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该菌吸水也会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C正确;若将该菌先65℃水浴灭活,细胞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再用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D正确。9.(1)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O2浓度小于
a时,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2)根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输NO-3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此时载体蛋白已达到饱和(3)作物甲的NO-3最大吸收速率大于作物乙,消耗的O2多(4)及时松土透气解析:(1)主动运输需要载体
蛋白和能量,题图中O2浓度小于a时,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可以说明NO-3进入根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2)O2浓度大于a时作物乙吸收NO-3速率不再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根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输NO-3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此时载体蛋白已达到饱和。(3)题图中作物甲
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对应的O2浓度大于作物乙的,说明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作物甲消耗的O2多,因此作物甲根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4)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及时松土透气的措施,来促进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以促进农作物对NO-3
的吸收利用。专练15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C红茶制作时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其释放的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A正确;发酵过程的实质就是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将温度设置在酶的最适温度下,使多酚氧化酶保持最大活性,才能获得更多的茶黄素,B正确;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发酵
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会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C错误;高温条件会使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D正确。2.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存在于溶酶体内,正常情况下,其不能通过溶酶体膜释放出来,A正确;溶酶体膜经过修饰,不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B
正确;据题干信息,溶酶体内的pH约为5,而细胞质基质的pH约为7.2,溶酶体内H+的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中的,H+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通过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C错误;溶酶体内的环境为酸性,可推测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在酸性条件下活性高,即酸性环境有利于维持溶酶体内
水解酶的活性,D正确。3.C题图中a、b、c三条曲线不能反映不同底物浓度对生成物的量的影响,因为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生成物的量将逐渐增多。4.C酶具有催化作用,能使反应速率加快,但不改变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状态。当酶的浓度增加时,生成物量将更快地达到最大值,表现出如图C所示的曲线变化。
5.D由题干和曲线图可知,产物的能量比底物的低,说明此反应为放能反应,A错误;结合图可知,无催化剂该化学反应也能进行,B错误;由图可知,催化剂之所以能够加快反应速率,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不是底物分子的能量,C错误;由图可知,与无
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D正确。6.C甲酶和乙酶是蛋白质或RNA,如果丙是RNA酶,乙酶活性改变而甲酶活性保持不变,说明乙酶是RNA,甲酶是蛋白质,A错误;同理可推,如果丙是蛋白酶,则甲酶是RNA,乙酶是蛋白质,B错误;丙酶只影响乙酶的活性,说
明了酶具有专一性,C正确;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而不会失活,D错误。7.C由题图可知,当产物B浓度高时,产物B与变构位点结合,使酶1失去活性,当产物B浓度低时,产物B与变构位点发生分离,酶1活性得以恢复,该过程能实现精准调节,避免产物B过度生成,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由图可知,产
物B与变构位点的结合是可逆的,B正确;据图示可知,酶促反应速率受产物量的调控,当产物B浓度高时,产物B与变构位点结合,使酶1失去活性,增加底物的浓度,不能解除产物B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酶1的变构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的结构与特定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D正确。8.B由题“部分
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可知,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A正确;由图可知,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由天然状态变为部分解折叠,部分解折叠的碱性蛋白酶降温后可恢复到天然状态,因此加热导
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可逆的,B错误;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而且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会降低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C正确;酶具有高效性,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可
有效地清除汗渍、奶渍、酱油渍等污渍,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专练16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D加热属于增加反应物的能量,加FeCl3溶液、加H2O2酶条件属于降低H2O2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三种条件
下都不能增加产物的量。2.C由题意可知,该实验自变量为有无H2O2酶,H2O2的浓度为无关变量,A、B正确;酶是催化剂,反应后结构不变,一段时间后H2O2完全分解,气体量不再增加,C错误;土豆片改为土豆研磨液后细胞破裂释放出H
2O2酶,更有利于反应进行,D正确。3.B由题图可知,图3中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中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且温度适宜,酶同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则图3中H2O2分解速率最大,故图3所示装置中烧瓶最先浮起,A错误;图2与图3所示实
验中唯一不同的是催化剂的种类,二者对比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图4中,久置肝脏研磨液中的酶会被分解,酶含量很少,但H2O2在37℃条件下和很少量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也可分解,则沉入烧杯底部的烧瓶也可能浮起,C错误;由于H2O2受热易分解,即温度变化可影响H2O2的分解,因此不能用H2O2和
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4.C从检测原理看,是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进而使鲁米诺氧化并发出蓝紫色荧光,与酶没有关系,故无法体现酶的高效性,A错误;蛋白质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变性或被微生物等利用
,血液在体外历经长时间后仍可被检测到的原因是血液中存在铁元素,B错误,C正确;分析题干可知,含铁物质能催化鲁米诺试剂中的过氧化氢分解,其氧化物可以与鲁米诺发生反应,且鸟类、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均有含铁离子的血红蛋白,故鲁米诺试剂不能特异性检测出残留的人类血液,D错误。5.B
由图可以看出,该实验是通过过氧化氢来探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所以滤纸片上需附有过氧化氢酶;从滤纸片进入过氧化氢溶液(即t1时)酶促反应已经开始,所以应从t1算起;该图示中只有一片滤纸片,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增加滤纸片的数量,测出时
间后取其平均值。6.(1)催化剂种类、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pH(2)酶的高效性(3)过氧化氢酶量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高,O2产生速率越快,而当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O2产生速率不再随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过氧化氢酶的量有限(4)e强酸、强碱
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解析:(1)从三个实验的结果图中可以看出,实验1、2、3的自变量分别是催化剂种类、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pH。(2)实验1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FeCl3的作用结果进行对照,说明了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3)实验2的结果显示,在ab段对
应的浓度范围内,O2产生速率随着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当过氧化氢溶液达到b对应的浓度以后,O2产生速率不再增加,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过氧化氢酶的量有限。(4)在pH为e时,溶液中剩下的过氧化氢
的量最少,说明在这一pH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强酸、强碱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专练1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1.C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属于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应先调控温度,再
将淀粉与淀粉酶两溶液混合,B正确;斐林试剂使用时要加热,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不可用做对实验结果的检测,C错误;淀粉的用量和保温时间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2.A碘液用来鉴定淀粉,若用碘液四组结果一致,斐林试剂用来鉴定还原糖。3
.A本实验以蔗糖、淀粉作底物,用蔗糖酶和唾液淀粉酶两种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步骤3需要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是否有可溶性还原糖的产生,A错误;向试管2和4中均加入淀粉,并分别加入了唾液(含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不能体现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试管1和2进行对照能
证明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B正确;试管3和4进行对照,能证明蔗糖酶具有专一性,C正确;该实验没有与无机催化剂作对比,无法证明唾液淀粉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4.CH2O2分解产物是H2O和O2,其中O2属于气体,会导致压强改变,A正确;据表分析可知,甲中溶液是酶或无机催化剂等,乙中是底物,应从甲
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B正确;三组中的H2O2溶液均为2mL,则最终产生的相对压强应相同,据表可知,250s之前(200s)Ⅰ组反应已结束,但Ⅱ组和Ⅲ组压强仍未达到Ⅰ组的终止压强10.0,故250s时Ⅱ组和Ⅲ组反应仍在进行,
C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对比Ⅰ、Ⅱ组可知,在相同时间内Ⅰ组(含过氧化氢酶)相对压强变化更快,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正确。5.C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1号试管设置不合理,
为空白对照组应该加入1mL蒸馏水,B错误;3号试管的实验条件是37℃水浴;pH8~9,C正确;蛋清液和酶液应该先设置温度、pH,然后混合均匀后再进行水浴,D错误。6.B据图可知,木瓜蛋白酶和胆碱酯酶活力受pH影响的曲线并非钟罩
形,A错误;根据木瓜蛋白酶的活性曲线可知,在pH4~8条件下,木瓜蛋白酶的活力基本不受pH的影响,B正确;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或RNA,只有本质是蛋白质的酶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过低的pH会导致蛋白酶变性失活,但低温只
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不会使酶变性失活,D错误。7.C8.C实验①结果表明在低浓度Mg2+条件下,酶P具有催化活性,A错误;实验③⑤的结果表明,不论在低浓度Mg2+还是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都无催化活性,B错误;实验④⑤的结果表明,在高浓度Mg2+条件下,酶P中的RNA组
分具有催化活性,而蛋白质组分没有催化活性,C正确,D错误。9.C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aCl2,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A正确;分析①②变量可知,pH均为9,都添加了CaCl2,温度分别为90℃、7
0℃,故自变量为温度,B正确;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但由于温度梯度、pH梯度较大,不能说明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为9,C错误;该实验的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
需补充实验,D正确。10.(1)A和CC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E100℃条件下酶失活(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斐林试
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专练18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CATP中的“A”代表的是核苷,A错误;由于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够使ATP和ADP的含量保持动态平衡,B错误;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C正确;叶绿体是光合
作用的场所,光反应阶段合成ATP,暗反应阶段ATP水解,即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同时发生,D错误。2.D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错误;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是A—P~P~P,B错误;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
键中,C错误;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1个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D正确。3.B酶在细胞内合成是耗能过程,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ATP的合成与ATP的水解反应都是酶促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A正确;化学本质是RNA的酶可在细胞核中经转录过程形成,B错误
;由酶催化生化反应和由ATP为生命活动供能都是生物界的共性,C正确;酶通过显著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实现其催化作用,但酶不能为生化反应提供能量,生物体内的耗能反应仍需ATP供能,D正确。4.B在温和条件下甲转化为ATP可快速发生
,是因为有关酶的催化,细胞内ADP含量不高,A错误;胰岛素的分泌消耗能量,需要ATP水解供能,会加速细胞中的ATP→甲过程,B正确;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有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使得特殊化学键不稳定,C错误;ATP→甲与甲→
ATP的过程的酶和能量变化不同,不属于可逆反应,D错误。5.B“ATP这种传统上与细胞能量供应相关的物质在把食物的味道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可知ATP与能量供应有关,且ATP可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神经
细胞,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体。6.A腺苷酸激酶将1分子ATP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形成1分子ADP,同时ATP失去1个磷酸基团形成1分子ADP,总共形成2分子ADP,A错误;细胞呼吸过程伴随着ATP的合成,而腺苷酸激酶催化的题干所述反应中ATP是
反应物,故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多少可能影响细胞呼吸强度,B正确;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的水解,故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C正确;乳酸发酵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可用于形成ATP,D正确。7.CATP中的A表示腺苷,是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核糖连接而成的,故M
指腺嘌呤,N指核糖,A正确;食物为ATP充电指的是呼吸作用分解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物产能,用于合成ATP,B正确;细胞中的ATP和ADP含量很少,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充电与放能速率相对平衡,C错误;ATP的充电和放能所需要的酶分别是
ATP合成酶和ATP水解酶,D正确。8.D吸能反应需要ATP水解供能,A正确;结构简式中的A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表示腺苷,对应结构式中的①和②,B正确;断裂化学键③形成的化合物之一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单体,C正确;叶肉细胞可以通过光反应和细胞呼吸产生ATP
,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其他生命活动,D错误。专练19细胞呼吸(有氧呼吸)1.D二氧化碳产生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反应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二氧化碳中的氧来自丙酮酸和水,而丙酮酸中的氧来自葡萄糖,因此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中的氧元素来自葡萄糖和水。2.D以葡萄糖为呼吸作用
的底物时,有氧呼吸过程会产生CO2,不产生乙醇;只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过程中,消耗1分子的葡萄糖会产生2分子的CO2和2分子的乙醇,A正确;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1分子葡萄糖的同时会消耗6分子O2,产生6分子CO2,即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B正确;若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
氧呼吸,则消耗1分子葡萄糖只产生2分子的乳酸,此过程中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C正确;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乙醇的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少;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等于释放
CO2的分子数,D错误。3.D高等动物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其中的氧来自葡萄糖和参加反应的水,A错误;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的量等于生成的CO2的量,可能是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产
生NADH,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C错误;有氧呼吸生成的H2O中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O2,用18O标记葡萄糖,在生成的H2O中不能检测到18O,D正确。4.D图为细胞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该过程有光无光均可进行;图中(一)阶段
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二)阶段产生[H]的场所是线粒体;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葡萄糖和水;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水的参与下分解成[H]和CO2,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因
此图中的①、②两物质分别为H2O和O2。5.C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O2结合生成水,该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结合题中信息可知该药物作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组线粒体的耗氧量受ADP的限制,在溶液中加入ADP后,耗
氧量增加,而添加药物的甲组的耗氧量不受ADP的影响,所以该药物不阻断[H]与O2的结合,C正确,D错误。6.D若d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溶液中丙酮酸增多,葡萄糖的消耗减少,A错误;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使丙酮酸减少,B错误;若c能抑
制ATP的形成,则使ADP的消耗减少,C错误;若a能抑制[H]氧化成水,则使O2的消耗减少,D正确。7.A水的生成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且该阶段产生的能量可转化为ATP和热能,分析题意可知,在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中,2,4二硝基苯酚(DNP)能抑制ATP合成过程,但对水的生成没有影响,说明第三阶段ATP生成受阻,则产生的能量更多的转化为热能散失,A正确;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在第三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B错误;K+进入植物的叶肉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
输,该方式需要ATP,上述过程ATP合成被抑制,故会影响K+进入植物的叶肉细胞,C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需氧(有氧)呼吸,不受上述过程影响,D错误。8.C据图可知,在12~24h期间,O2吸收量很少,而CO2释放量很
多,表明此时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无氧呼吸,A错误;曲线相交时,吸收的O2量等于释放CO2的量,但只有呼吸底物是糖类时才能判断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只有有氧呼吸才会消耗O2,胚根长出后,O2的吸收量明显增
多,说明有氧呼吸速率明显提高,C正确;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细胞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因此干物质总量下降,D错误。9.C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这三个阶段都能释放能量,产生ATP,A正确;在线粒
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则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催化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氧反应形成水,B正确;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这一阶段不需要O2直接参与,C错误;线粒体为半
自主性细胞器,其中含有DNA和核糖体,故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专练20细胞呼吸(无氧呼吸)1.D真核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2.D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A
错误;剧烈运动时,人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B错误;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是厌氧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错误;受涝时,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3.C蛔虫寄生在动物体的肠道内(处于无氧环境条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它们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人体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二氧化碳形成);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4.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合成ATP,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B
错误,D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C正确。5.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A错误;其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和丙酮酸,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H]把丙酮酸转化为乳酸,
B正确,C错误;氧气浓度升高,对无氧呼吸抑制作用增强,所以乳酸产生量减少、酸味产生减弱,D错误。6.C斑马鱼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该阶段中丙酮酸被转化为乳酸,A错误;静止时斑马鱼所需的ATP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而有氧呼吸过程中,ATP主要在线粒
体中生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错误;分析图形可知,c组与d组相比,运动后训练组的乳酸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后训练组的无氧呼吸强度低于对照组,可推出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C正确;a组与b组中乳酸含量基本相同,说明静止时,两组斑马鱼的无
氧呼吸强度相同,运动训练不影响静止时斑马鱼的无氧呼吸强度,D错误。7.C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都有二氧化碳释放,图示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分析题意可知,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
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据此推知在时间a之前,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a阶段无二氧化碳产生,b阶段二氧化碳释放较多,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呼吸途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的体现,B正确;在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
生酒精或乳酸的过程中,只有第一阶段释放能量,这两个过程的第一阶段相同,故消耗1分子葡萄糖,这两个过程生成的ATP相同,C错误;酒精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8.A游泳过程中主要以
有氧呼吸提供能量,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了[H],这两个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这里的[H]是一种简化的表示方式,实际上指的是还原型辅酶Ⅰ,A正确。9.C专练2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B粮食储
藏需要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而水果、蔬菜储藏需要(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中,这样可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达到长时间储藏、保鲜的效果。2.A持续的阴雨天气,植物的光合作用比较弱,制造的有机物就比较少,而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降低温室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能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低,消耗的有机物少,从而达到作物增产的目的。3.A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生存和繁殖,A错误;对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
,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菌,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会大量繁殖,因此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C正确;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的能量,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D正确。4.A储藏蔬菜,水果应在低氧环境中,减少
无氧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A错误;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毒害细胞,导致根系变黑、腐烂,因而稻田需要定期排水,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等细胞器,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能,C正确;由于氧气的存在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所以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
扎伤口,可以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D正确。5.C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线粒体,但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乳酸菌是厌氧菌,只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生成少量的ATP,B正确
;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菌,其适宜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C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6.A影响细胞呼吸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氧气
浓度(CO2浓度或N2浓度)和水分,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原因之一是地窖中的CO2浓度较高,可以抑制细胞呼吸,降低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7.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低氧情况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产生CO2,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O2,A正确;若20℃
时前6h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后6h酵母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则酵母菌在前6h消耗的葡萄糖量小于后6h消耗的葡萄糖量,B错误;分析题图,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C正确;40℃条件下,培养酵母菌6h与12h相比,CO2的相对值没有改变,有可能是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已经消耗完,D
正确。8.Dcd段氧气的消耗速率维持较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状态,同时血液中乳酸水平较高,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只有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总是等于O2消耗量,B错误;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释放出
来,大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C错误;如果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血液中乳酸的积累量增大,会造成肌肉酸胀乏力,D正确。专练2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B在有氧条件下
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A正确;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生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乙醇)和CO2,B错误,C正确;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水,无氧条件生成酒精和CO2,
D正确。2.A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CO2的多少属于因变量;根据生物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都是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3.C探究酵母
菌的无氧呼吸时,A瓶应先密封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消耗瓶中的氧气,然后再连通B瓶;实验结束后,在A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检验酒精,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4.A分析装置1: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氧气,但是过氧化氢和
土豆片的量是有限的,不会持续不断地提供氧气,A错误;分析装置2:营造无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由于装置内存在一部分空间,含有氧气,故装置2应静置一段时间后(耗尽装置中的氧气,确保检测产物来自无氧呼吸)再将软管插
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中,避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对无氧呼吸的产物的检测造成干扰,B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温度等其
他无关变量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D正确。5.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该实验不能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A正确;将葡萄糖溶液煮沸,这样可以防止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乙装置中用石蜡进行
密封,形成无氧环境,乙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甲进行有氧呼吸,两者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C正确;乙和甲都是实验组,两者形成对照,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D错误。6.B向锥形瓶中充入N2
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排除氧气的干扰,使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由于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以检测二氧化碳的有无,酒精发酵过程产生二氧化碳,若溶液不变色,说明没有二氧化碳生成,所以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无氧呼吸的产
物不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而是乳酸,B错误;马铃薯块茎上附着有微生物,微生物可以进行呼吸作用,若实验前对马铃薯块茎进行消毒,可以消除该因素的影响,C正确;澄清的石灰水也可以用来鉴定有无二氧化碳的生成,D正确。7.B由于B瓶中活种子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部分氧气,因此从C瓶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与
空气相比有所下降,A错误;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产生的,B正确;呼吸作用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C错误;在光照条件下,种子也只进行呼吸作用,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D错误。专练23细胞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1.A与干种子相比
,黄化苗中自由水含量增多,细胞呼吸强度增强,有机物总量减少,A正确,B、C、D错误。2.D设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a和3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都是6a,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0,因此氧气的吸收总量和二氧化碳
的产生总量之比是6a∶(6a+0)=1∶1。3.C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O2在线粒体内膜上与[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4.B有氧呼吸中[H]主要是在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中产生;图中物质①是H2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H2O中的氧来自氧气,葡萄糖中的18O最终进入CO2中;图示过程会释放热能。5.CⅠ阶段,由于长期浸水导致土壤中氧气浓度降低,细胞有氧呼吸的速率下降,A正确;Ⅱ阶段随氧气浓度的进一步降低,对无氧呼吸的抑制作用减弱,细胞的无氧呼吸速率上
升,B正确;Ⅰ阶段呼吸速率下降是由于氧气浓度降低,有氧呼吸速率降低和无氧呼吸由于氧气存在受抑制,Ⅲ阶段呼吸速率下降是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二者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同,C错误;a点氧气浓度高于b点,有氧呼吸强度比b点大,D正确。6.A酵母菌刚开始
进行有氧呼吸即可产生CO2,所以该容器中CO2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乙醇含量变化曲线不同,A错误;AB段没有酒精产生,说明此时段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B正确;BC段有酒精产生,且酵母菌数量也在
增加,说明此时段部分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部分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的酵母菌可能因能量不足,繁殖速度较慢,酵母菌数量增长缓慢,C正确;在CD段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外界因素,部分酵母菌死亡
,酵母菌数量下降,D正确。7.(1)①、②、③、④①和②米虫,谷象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2)③(3)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大量能量解析:
(1)图中①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的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③、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①③和①④表示无氧呼吸。植物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少数植物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植物细胞
可以进行图中的①、②、③、④过程;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因此动物细胞可以产生能量的过程是①和②。米虫,谷象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水,所以从来不喝水也不会被渴死。(2)乳酸菌细胞只能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
吸,因此过程①产生[H]用于③过程。(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方程式为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专练24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1.D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
、Mg,所以氮元素和镁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重要元素,A正确;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的薄膜,需要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所以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B正确;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类胡萝卜素溶液,其吸收
光谱在蓝紫光区有吸收峰,C正确;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越快,D错误。2.A高等植物体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才含有叶绿体,植物的根部细胞就没有叶绿体,A错误;叶绿体只在植物细胞中才有,B正确;光合色素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C正确;叶绿体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正确。3.A分离色素的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而色素带的宽窄取决于色素的含量;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
绿素b。4.D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A正确;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正确;叶绿素a比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高,C正确;植物主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5.A普利斯特利用植物和燃烧的蜡烛进行
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而变得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发现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A错误;萨克斯通过对同一叶片进行一半遮光、一半照光的处理,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B正确;鲁宾和卡门用18O
分别标记参加反应的水和二氧化碳,通过两组对照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C正确;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在暗处进行局部光照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放氧部位是叶绿体,D正确。6.D在提取色素实验中,使用二氧化硅目的是使叶片研磨充分,碳酸钙
的目的是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A错误;画滤液细线时,要待滤液干后,再重复画1~2次,B错误;色素分离时,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将得不到清晰的色素带,C错误;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在滤纸上相距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
萝卜素和叶绿素b,D正确。7.B根据色素与点样处的距离来判断色素的种类:a—d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A错误;从色素的含量可以看出,两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明显高于两种叶绿素,所以该实验选择的叶片不是绿色而是黄色,B正确;根据实验结果无法判断研磨是否充分,C错误;如果点样处
接触到了层析液,就不能得到四条色素带,D错误。8.B光反应过程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能将水分解,产生氧气和[H],并合成ATP,A错误、B正确;补充水分可使叶绿素a的含量明显增加,因而能提高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C错误
;光合色素的提取需用无水乙醇,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后,再根据色素带的宽窄来分析其含量,D错误。9.D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场所,在光合色素参与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物是氧气、还原氢和ATP;光照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有还原剂产生,DCIP被还原。专练25光合作用的过程1.C证
明光反应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只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就可以,变量是有无光照,A错误;暗反应需要不需要光照的证明,需设计对照实验,变量为是否有光照,B错误;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C正确;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
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D错误。2.C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中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A4.D植物体内CO2与C5在酶的作用下结合形成C3,但该技术中,甲醇单碳缩合
形成C3,因此两者C3的合成途径并不相同,A错误;据图可知,该技术中水的分解产物是氢气和氧气,植物体通过光反应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B错误;植物体内合成淀粉的反应
需要酶的催化,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而体外合成的催化剂不一定是酶,反应不一定都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C错误;该技术能合成淀粉可解决粮食危机,反应时吸收CO2可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5.B突然中断CO2供应导致CO2的固定速率降低,叶绿体中C5含量增加、C3含量
减少,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5/C3的值增大,A错误;突然中断CO2供应使C3含量减少,进而使ATP和[H]含量增多,所以ATP/ADP的值增大,B正确;突然将红光改变为绿光后光能利用率降低,光合作用产生ATP和[H]的含
量减少,进而使C3含量增多、C5含量减少,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3/C5的值增大,C错误;突然将绿光改变为红光后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产生ATP和[H]的含量增大,短时间内ATP/ADP的值增大,D错误。6.(1)类囊体薄膜(2)[H]、ATP、
O2[H]和ATP(3)叶绿体基质(4)A(5)光照强度解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它们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2)A阶段为光反应,其主要产物包括[H]、ATP、O2。B阶段为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
P。(3)B阶段的化学反应(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4)光反应需要光的参与,暗反应有光、无光均可进行。若在黑暗环境中,A、B两阶段首先停止的是A阶段。(5)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指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在弱光条件下的
阳生植物,提高CO2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随之增加,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7.(1)①叶绿体基粒光②叶绿体基质暗[H]和ATP(2)暗反应所需的酶(3)叶绿体解析:(1)叶绿体经破碎、离心后,基粒位于①中,
基质位于②中。装置A中结构[①]叶绿体基粒在光下进行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用于在结构[②]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所以装置C中可以产生含碳有机物。(2)装置B中只含有叶绿体基粒,缺少暗反应所需的酶,所以不能产生含14C的有机物。(3)该实验说明单独的叶绿体基粒或基质均不能完成
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完整单位是叶绿体。专练26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1.A弱光条件下植物没有氧气的释放,有可能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完,此时植物虽然进行了光合作用,但是没有氧气的释放
,A错误;二氧化碳性质不活泼,在暗反应阶段,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被一个C5分子固定以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因此二氧化碳不能直接被还原,B正确;在禾谷类作物开花期剪掉部分花穗,光合作用产物输
出受阻,叶片的光合速率会暂时下降,C正确;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增施有机肥可以为植物提供矿质元素和二氧化碳,这些措施均能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2.A3.C矿质元素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的,所以施肥的同时往往适当浇水是因为矿质元素溶解在水中容易被植物吸收,A正
确;农田杂草和农作物都是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农田杂草过多会与农作物竞争阳光和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等,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下降,从而降低产量,B正确;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同时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稻如莺色红(水稻盈实
),全得水来供,说明水的重要性,但是水分不能太多,若太多则使水稻根部缺乏氧气,进行无氧呼吸,导致烂根,最终影响产量,C错误;水稻和谷子生长至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民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表明谷子生命活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D正确。4.C
叶肉细胞内LHC蛋白激酶活性下降,LHCⅡ与PSⅡ分离减少,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增强,A正确;Mg2+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其含量减少会导致PSⅡ光复合体上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对光能的捕获减弱,B正确;弱光下LHCⅡ与PSⅡ结合,能增
强对光能的捕获,C错误;PSⅡ光复合体能吸收光能,并分解水,水的光解产生H+、电子和O2,D正确。5.D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50℃,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30℃,A正确;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B正确;在0~25℃范围内,总光合
曲线的上升幅度比呼吸曲线上升幅度大,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由图可知,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说明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D错误。6.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为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温度和一定的CO2浓度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光照强度
为1klx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ATP由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B错误;光照强度为3klx时,甲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其固定CO2速率为11+5.5=16.5mg/(100cm2·h),乙达到光补偿点,CO2固定量为15mg/(100cm2·h),两植物固定CO2速率的差
为1.5mg/(100cm2·h),C正确;甲、乙两植物相比较,甲植物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较乙低,更适合在弱光下生长,D正确。7.AD夏季中午叶片蒸腾作用强,失水过多使气孔部分关闭,进入体内的CO2量减少,暗反应减慢,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A正确;夏季中午气温过高,导致光合酶活性降低,呼吸酶不受影响
(呼吸酶最适温度高于光合酶),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但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仍然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呼吸释放的CO2量小于光合固定的CO2量,B错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而非叶绿体内膜上,C错误;夏季中午叶片蒸腾作用强,失水过多使气孔部分关闭
,进入体内的CO2量减少,暗反应减慢,导致光反应产物积累,产生反馈抑制,使叶片转化光能的能力下降,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D正确。8.C在第4组实验测定结果中,植物叶片每小时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为1mg,而经暗处理1h、再光照1
h后植物叶片增重1mg,因此光照1h内,第4组合成有机物的总量=1+1×2=3(mg),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得,光照的1h内,第1组实验中,植物叶片在1h内的净光合产量=3+1=4(mg),第2组实验中,1h内的净光
合产量=3+2=5(mg),第3组实验中,1h内的净光合产量=3+3=6(mg),因此第3组叶片净光合作用最强,释放的氧气量最多,B错误;光照的1h内,四组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由题表可知,在29℃时暗处理后叶片重量减少最多,说明本实验中
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在29℃左右,D错误。9.(1)减少杂草对水分、矿质元素和光的竞争;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2)肥料中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3)A和C作物A光饱和点高且长得高,可利用上层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作物C光
饱和点低且长得矮,与作物A间作后,能利用下层的弱光进行光合作用解析:(1)中耕时去除杂草可降低作物与杂草之间在光照、水分、矿质元素等方面的竞争;中耕时松土可增加土壤氧气含量,利于根的呼吸,从而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矿
质元素通常以离子的形式被作物根系吸收,故施肥的同时适当浇水,使肥料中的矿质元素溶解在水中,可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3)为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应该一高一矮,其中较高的作物利用上层较强的光照,故要
求光饱和点较高,如作物A;另一种作物植株较矮,利用下层较弱的光照,故要求光饱和点较低,如作物C,因此最适合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是A和C。专练27光合作用的图像分析1.D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物质变化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D
水的光解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而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故A为类囊体堆叠成的基粒,B为叶绿体基质,A正确;甲为C3还原生成的产物(CH2O),B正确;类囊体薄膜上水的光解释放的O2可进入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正确;吸收光能的色素位
于类囊体薄膜上,D错误。3.CⅠ阶段无光照,不进行光反应,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故需要加入[H]和ATP,A正确;Ⅰ阶段发生暗反应,会消耗ATP产生ADP、Pi,又因为缺少光照,不能为C3的还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还原剂,故C3的还原较慢,会发生C3的积累
,B正确;Ⅰ、Ⅱ阶段合成糖类的场所都是叶绿体基质,C错误;由图可知,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均可进行,D正确。4.B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等,A错误;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B正确;fg
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C错误;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ah,D错误。5.D光照强度为a时,曲线Ⅱ和Ⅲ的光照强度相同、温度相同,而曲线Ⅱ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曲线Ⅲ,说明此处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
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光照强度为b时,曲线Ⅰ和Ⅱ的光照强度相同,二氧化碳浓度相同,因此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B正确;由图中看出,光照强度为a~b,曲线Ⅰ、Ⅱ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光照强度为a~c,曲线Ⅲ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说明a点时就达到
饱和点,D错误。6.D由图可知,在8时与18时,两植株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相同,而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与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之和,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是否相等未知,A错误;10~12时野生型曲线下降主要是气孔导度低直接导致
暗反应速率降低,B错误;由图分析可知:与野生型植株相比,突变体植株叶绿素含量低、气孔导度高,在正午12h,较强光照下的净光合速率较高,C错误;6~8时突变体植株净光合速率低于野生型,可能是由于突变体叶绿素含量低,光反应速率下降影响暗反应二氧化碳的吸收,D正确。7.Dcd段对应时间为10:0
0~14:00,此时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缓慢,因此cd段的形成与植物气孔关闭有关,A正确;由图可知,一昼夜后CO2浓度下降,说明一昼夜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植物的呼吸速率,植物有有机物的积累,B正确;图中b点之前CO2在增加,说明呼吸
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点后CO2下降,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b点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同理可知,e点光合速率也等于呼吸速率,故曲线中该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有两个,即b、e,C正确;b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因此光合作用在b点之前开始,D错误。8.
C图中B点对应的二氧化碳的吸收为0,即为光补偿点,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9.(1)光照强度温度升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2)左下(3)增加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
多,有利于暗反应的进行(4)增大光照强度、提高CO2浓度、适当升高温度解析:(1)图甲中,光照强度大于n时,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因此限制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P点光照强度时,植物在25℃条件下比在15℃条件下光合速
率高,原因是温度升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2)若CO2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降低,P点将向左下方移动。(3)若将环境条件由题图乙中的b点变为c点,即增加密闭的容器中的CO2浓度,五碳化合物将大量转化成三碳化合物,同时由于光照强度不变,三碳化合物的消耗
以及五碳化合物的再生短时间内不受影响,所以五碳化合物减少,三碳化合物增加。在题图乙的c点时,增强光照,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的原因是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多,有利于暗反应的进行。(4)通过以上信息可知,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光照强度、
提高CO2浓度、适当升高温度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专练28细胞的增殖1.D果蝇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A正确;在有丝分裂前期,DNA已经完成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2条染
色单体,B正确;在有丝分裂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C正确;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2.D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时间长,为分裂期
进行物质准备,所以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据此可知,蚕豆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B→D或D→F表示,A错误;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所以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
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DNA,B错误;A→B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2,在分裂期的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1,C错误;图中B→C和D→E均表示分裂间期,此时期细胞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并有适度的生长,D正确。
3.A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中、后三个时期,若该细胞是人体正常体细胞(46条染色体),则这三个时期细胞中核DNA数均为92个,A正确;BC段进行DNA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高等植物
细胞不含中心体,C错误;蛋白质合成需要核糖体参与,不需要高尔基体参与,D错误。4.B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A正确;琼脂块的体积是自变量,NaOH的扩散速率是无关变量,NaOH扩散进琼脂块的体积与琼脂块的总体积之比是因变
量,B错误;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即NaOH扩散速率相同,因此琼脂块体积越大,呈现紫红色部分的体积也越大,C正确;根据实验结论可推测细胞体积越小越有利于细胞的物质运输,D正确。5.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
,染色体数目加倍;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出现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前期时,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最佳时期。6.A甲、乙
、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A正确;乙细胞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而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错误;该生物细胞不含细胞壁,为动物细胞,D错误。7.D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能力
较强,故观察有丝分裂时选用易获取且易大量生根的材料,A正确;选用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观察有丝分裂每一个时期的特点,B正确;选用解离时间短分散性好的材料,更利于观察细胞的染色体变化,C正确;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占比更大,应该选用分裂间期细胞占比低的材料
观察有丝分裂,D错误。8.C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CDK1处于磷酸化状态,即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A正确;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使细胞进入分裂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正确;由题图可知,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
中CDK1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点(二者相同)后均出现下降,但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正常细胞中CDK1磷酸化水平降低明显,说明被感染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故M蛋白通过抑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C错
误;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才能使细胞进入分裂期,故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D正确。9.D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
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而DNA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乳酸不能促进DNA复制,A错误;乳酸能促进有丝分裂后期,进而促进分裂,B错误;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发生在线粒体,C错误;根据题目信息,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故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细胞内蛋白乙的
SUMO化水平,D正确。10.B图示细胞为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图,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A错误;b细胞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且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8对(16条),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但核DNA分子加倍,故b细胞含染色
体16条,核DNA分子32个,B正确;各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与其分裂周期所占时间成正相关,故已知细胞周期时间,根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可计算各时期的时间,但应统计多个视野中的比例,图中只有一个视野,无法准确推算,C错误;间期
时的S期进行DNA分子复制,若根尖培养过程中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停滞在间期,故分裂间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D错误。11.C根尖解离后需要先漂洗,洗去解离液后再进行染色,A错误;将已经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
片上,加一滴清水后,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后需要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再进行观察,B错误;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此时为了使视野清晰,需要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C正确;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据图可知,图示中
期细胞位于左上方,故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将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D错误。专练29细胞有丝分裂的图表分析1.D乙组细胞的DNA为2C~4C,说明DNA正在复制,应为S期细胞,A正确;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约90%~95%,因此细胞分裂间期的
时间比分裂期长,B正确;丙组细胞的DNA为4C,说明已经完成了DNA复制,应为G2期和有丝分裂前、中、后期细胞,其中只有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细胞无法进入S期,即细胞留在G1期,而甲组可代表G1期细胞和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因此甲组细
胞数增加,D错误。2.B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由题意可知,该植物是二倍体,所以有丝分裂后期每一极有四条染色体,C错误;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完全相同
的染色体,D错误。3.B图中细胞有细胞壁和纺锤体,且在末期形成细胞板,为植物细胞,A错误;②③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数之比为1∶1,B正确;该细胞图②中无中心体参与活动,有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参与,C错误;图①中一个着丝点连接两个DN
A分子,有染色单体的存在,D错误。4.B洋葱根尖分生组织中,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数目和细胞分裂经历该时期所用的时间呈正相关。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相对持续时间最长,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题图没给出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由题图可以看出,图中有丝分
裂各时期细胞数目为前期>末期>中期>后期,故在细胞周期中,相对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前期>末期>中期>后期;洋葱根尖细胞没有中心体。5.A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每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图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两个DNA分子,可以表示前期或中期。6.C由图可知,该期既能观察到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又具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B、D错误,间期复制时,为染色质状态,A错误。7.Cc~e段细胞利用碱基T的速率先升高后降低,说明
在c~e段细胞中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在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都要经历a~f段,B正确;处于e点的细胞刚完成DNA分子的复制,DNA含量是a点细胞中的
两倍,但处于e点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处于a点细胞中的相同,C错误;癌细胞增殖时需要进行DNA复制,如果用化学药物阻断碱基T的利用,可抑制DNA分子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D正确。8.DA图可以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只是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
暂时加倍;B图可以表示DNA数目的变化,间期复制DNA数目加倍,末期细胞一分为二,DNA数目减半;C图中,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间期DNA复制加倍,但是染色体的数目没有加倍。染色单体是DNA复制后出现的,与DNA的数量是一致的。专练30细胞的分化及细胞的全能性
1.C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的复原过程不涉及细胞分化,本题选C。2.A胚胎干细胞是全能干细胞,其分化程度最低,A正确;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其分化程度比胚胎干细胞高,B错误;胰腺细胞、肌肉细胞都是已经高度分化的体细胞,C、D错误。3.D玉米种子萌发并长成新植
株,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A错误;小鼠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B错误;扦插的月季枝条长成新的月季植株,属于营养繁殖,不能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这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
性,D正确。4.B在B细胞中,图中三种基因只有一个是打开的,即ATP合成酶基因,A错误,B正确;图中Ⅰ号染色体上的ATP合成酶基因处于活动状态,而胰岛素基因处于关闭状态,C错误;该细胞中有一个基因是打开的,即ATP合成酶基因,而A
抗体基因和胰岛素基因是关闭的,D错误。5.D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A错误;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已分化的细胞不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B错误;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C错误;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D正确。6.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
化过程中有特异性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可使细胞种类增多,B正确;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般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
效率,D正确。7.B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中遗传物质的表达情况不同造成的,A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B错误;细胞分化可以增加多细胞生物细胞的种类,C正确;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D正确。8.A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不同种类的蛋白质。9.D造血干细
胞增殖分化产生血细胞,并没有发育为完整个体,故不能体现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花卉体现了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细胞具有全能性是因为细胞中含有该生物全部遗传信息,C正确;体细胞克隆羊的成
功培育过程体现了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10.B衰老细胞中细胞质色素积累,会导致“老年斑”,A正确;头发变白是因为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B错误;酶活性降低及代谢速率下降,会导致行动迟缓,C正确;细胞含水量降低,会导致皮肤干燥、
皱纹增多,D正确。专练31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1.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包括细胞的自动死亡(如胎儿手发育过程中指间细胞的自动死亡)、自然更新(如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和被病
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而细胞坏死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2.B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征,A正确;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因此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B错误;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的代谢速率减慢,C正
确;动物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是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联系用的“语言”和“文字”,D正确。3.C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是正常的生命现象,A正确;癌变后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
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B正确;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C错误;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外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D正确。4.C细胞分化和细胞
凋亡都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A错误;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过程中,既有细胞的衰老死亡,也有大量新细胞经分裂产生并发生细胞分化,因此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不是一回事,但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就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错误;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在自然条件下,分化
的细胞不会再回到未分化的状态,C正确;化疗方法是通过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达到治疗的目的;放疗是直接杀死癌细胞,D错误。5.B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导致中年人出现鱼尾纹,A正确;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体现在老年人身上出现老年斑,B错误;细胞衰老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
降低,C正确;细胞衰老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体现在老年人身上的是头发变白,D正确。6.C7.D造血干细胞分化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则没有遗传物质,A错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细胞,B错误;
发生癌变的肝脏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使其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C错误;人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整对机体有利,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正确。8.B9.DADP的组成元素是C、H、O、N、P,核糖的组成元素是C、H、O,所以产物ADP—核糖的组成
元素有5种,A正确;DNA损伤后,PARP在核内积累,使得NAD+形成ADP—核糖,细胞质NAD+浓度下降,影响有氧呼吸的糖酵解阶段,则细胞能量供应减少导致细胞的凋亡,B正确;PARP是核蛋白多聚腺苷二
磷酸—核糖聚合酶,在核糖体上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正确;根据图示可知,细胞质NAD+浓度下降,可影响有氧呼吸的糖酵解阶段,由于不能生成丙酮酸,所以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也不能进行,而且只有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H],而第三阶段消耗[H],D错误。10
.A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11.D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细胞中的DNA相同,但是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组织细胞是MSC细胞增殖分化
形成的,因此组织细胞比MSC细胞更容易衰老,B错误;当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达时,说明该细胞早就已经开始凋亡了,C错误;不同诱导因素能够使MSC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D正确。12.C细胞癌变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相应改变,如成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A正确;癌变发生的原因是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具有低频性,故癌症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且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相关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B正确;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其中
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致,C错误;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功能,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远离辐射等,能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D正确。13.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错误;肿瘤细胞可无限增殖,B错误;原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对于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分裂是必需
的,原癌基因Myc和Ras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正常的蛋白质,C错误;据图分析,同时转入Myc和Ras的小鼠中,肿瘤小鼠比例大于只转入Myc或Ras的小鼠,说明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D正确。专练3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
B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A正确;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离定律描述的不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受精作用过程中的行为,B错误、D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可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如某粉花植株(Aa)自交,产生的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AA)∶粉花(Aa)∶白花(aa)=1∶2∶1,C正确。2.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授粉,应在花蕊期去掉雄蕊。3.C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孟德尔假说的核心
内容是“F1能产生比例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B正确;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能解释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现象,D正确。4.C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显性亲本可作父本,也可作母本。5.D水稻的非糯性(W
)与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纯种非糯性水稻WW与糯性水稻ww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Ww,表型为非糯。根据分离定律可知,F1自交,得到F2,F2则表现为非糯性与糯性,即性状分离,A正确;F1的基因型为
Ww,其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WW∶Ww∶ww=1∶2∶1,可见F2的非糯性水稻中,杂合子占2/3,B正确;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w遇碘变蓝黑色,W遇碘变红色,即产生的花粉遇碘1/2变蓝黑色,1/2变红色,该结果能直接证明分离定律,
C正确;F1与糯性水稻ww测交,测交子代的基因型为Ww(非糯)∶ww(糯性)=1∶1,D错误。6.D①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自交)植物,因此自交法最简便;②黑豚鼠属于动物,不能自交,只能用测交的方法进行鉴别。7.A假设控制番茄果实颜色的基因是A、
a。根据题意可知,P:AA或者Aa×aa→F1:Aa(全为红果)或者1/2Aa、1/2aa(红果和黄果各一半)。8.C有芒×有芒→有芒,说明有芒可能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不能确定显隐性关系;有芒×有芒→有
芒158+无芒50,说明亲本含有无芒基因,有芒为显性;有芒×无芒→有芒,则子代一定含有无芒基因,但不表现,说明有芒为显性;有芒×无芒→有芒103+无芒98,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9.D设亲代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
A的比例为X,则Aa的比例为1-X,产生的A配子比例为X+(1-X)/2=(1+X)/2,a配子的比例为(1-X)/2,随机交配的后代中,AA所占比例为=[(1+X)/2]2=9/16,可求得X=1/2,即亲代中AA和Aa的比例相等,故选D。10.B有角公绵羊的基因型为HH或Hh,无角母绵
羊的基因型为Hh或hh,F1中公羊均有角,说明子代基因型没有hh,母羊均无角,说明子代基因型没有HH,因此亲代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分别为HH和hh,F1中公羊与母羊基因型都为Hh,A正确;让F1中的公羊与母羊随机交配获得F2,F2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
H∶Hh∶hh=1∶2∶1,则F2中无角公羊(hh)的比例为1/8,无角母羊(Hh或hh)的比例为3/8,B错误;若将F2中有角公羊(1/3HH、2/3Hh)与有角母羊(HH)交配,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H∶Hh=2∶1,
因此子代无角母羊的比例为1/3×1/2=1/6,子代中有角羊占1-1/6=5/6,C正确;若将F2中有角公羊(1/3HH、2/3Hh)与无角母羊(1/3hh、2/3Hh)交配,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H∶Hh∶hh=(1/
3×2/3×1/2+2/3×2/3×1/4)∶(1/3×1/3+1/3×2/3×1/2+2/3×1/3×1/2+2/3×2/3×1/2)∶(2/3×1/3×1/2+2/3×2/3×1/4)=2∶5∶2,因此所得子代有角羊中纯合有角羊占2/92/9+5/
9×1/2=4/9,D正确。专练3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分析及相关计算1.B①若植株甲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说明全缘叶为显性性状,且甲为杂合子;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可以说明甲和另一全缘叶植株至少有一个
为纯合子,不能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也不能确定甲是否为杂合子;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杂交类型属于测交,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甲可能为杂合子(全缘叶为显性性状时),也可能为纯合子(全缘叶为隐性性状时);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
叶比例为3∶1,说明甲为杂合子。故B正确,A、C、D错误。2.A基因型为Bb的1000对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1000个子代的基因型有BB、Bb、bb三种,比例应为1∶2∶1,由于bb受精卵死亡,故子一代BB、Bb、bb个体数目依次为250、500、0,A正确。3.A根据第Ⅱ组
亲本全为灰色,后代出现白色或第Ⅳ组灰色和白色杂交后代只有灰色,可确定灰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进而确定第Ⅳ组亲本灰色为显性纯合,第Ⅱ组亲本的灰色为显性杂合,所以二者杂交结果都是灰色。4.B根据题意可知,
公牛中,基因型为AA和Aa都有角,aa的公牛无角;母牛中,AA有角,基因型为Aa和aa均无角;现在一对有角牛交配,即亲本公牛为AA或Aa,亲本母牛为AA,生下一只无角牛,则无角牛的基因型一定为Aa,所以这只牛的性别是雌性。5.B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
远多于雌配子数量,所以即使E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导致1/3的e雄配子死亡,雄配子的数量也会多于雌配子,A错误;E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导致1/3的e雄配子死亡,故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3∶2,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E∶e=1∶1,故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应为EE∶Ee∶ee=(3/5×1/2)
∶(3/5×1/2+2/5×1/2)∶(2/5×1/2)=3∶5∶2,B正确;Ee植株作母本与ee植株杂交,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E∶e=1∶1,亲本产生的雄配子全为e,故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1∶1,C错误;Ee植株作父本与ee植株杂交,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3∶2,亲本产生的雌
配子全为e,故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3∶2,D错误。6.C两只黑鼠交配,生了3只棕鼠和1只黑鼠,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黑色对棕色是显性性状,A错误;亲本黑鼠基因型都是Bb,后代黑鼠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1∶2,即子代黑鼠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
1/3,B错误;检测子代黑鼠的基因型,最好选用棕鼠bb与其交配,若出现棕鼠,说明子代黑鼠是杂合子,C正确;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则后代表现型可能是三黑一白、一黑三白、两黑两白、全黑、全白,D错误。7.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A表现为深绿色,Aa表现为浅绿色,aa表现
为黄色,且黄色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该批大豆种子长成的植株中只有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若让其随机交配,即♂♀2/3A1/3a2/3A4/9AA2/9Aa1/3a2/9Aa1/9aa其中深绿色植株占4/9,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浅绿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让其随机交配,F1中AA
∶Aa∶aa=1∶2∶1,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因此F1中能繁殖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让F1再随机交配,则可结合选项A的分析,得F2中AA∶Aa∶aa=4∶4∶1,进一步可求得F2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
率=[4/9+(4/9)×(1/2)]∶[(4/9)×(1/2)+1/9]=2∶1,B错误;浅绿色植株Aa连续自交n代,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纯合子AA或aa的概率均为(1-1/2n)/2,由于黄色个体(aa)在幼苗阶段死亡,因此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AA)的比
例=(1-1/2n)/2÷[1-(1-1/2n)/2]=(2n-1)/(2n+1),C正确;浅绿色植株Aa自交,F1中AA∶Aa∶aa=1∶2∶1,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因此F1中能自由交配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其中深绿色个体(A
A)的比例为1/3;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2∶1,F1自由交配得F2,F2中AA∶Aa∶aa=[(2/3)×(2/3)]∶[2×(2/3)×(1/3)]∶[(1/3)×(1/3)]=4∶4∶1,又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
故F2中能自由交配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其中深绿色个体(AA)的比例为1/2;F2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3∶1,F2自由交配得F3,F3中AA∶Aa∶aa=[(3/4)×(3/4
)]∶[2×(3/4)×(1/4)]∶[(1/4)×(1/4)]=9∶6∶1,又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故F3中能自由交配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3∶2,其中深绿色个体的比例为3/5;以此类推,自由交配至n代,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的比例为n/(n+2),D正确。8.(1)显
性性状(2)思路及预期结果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③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④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解析:(1)
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通常杂合子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2)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验证分离定律常采用杂合子自交法或测交法。因未知所给玉米的基因型,可采用以下方案验证分离定律
。思路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玉米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该玉米为杂合子,通过该玉米的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可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子代都未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两种玉米都为纯合
子,则让两种纯合子玉米杂交,获得F1,F1自交子代中若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即可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③:两种玉米杂交,若F1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F1为显性性状的杂合子,F1自交后代中若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可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④:两种玉米杂交,若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一种玉米为杂合子,另一种玉米为隐性纯合子,杂合子的测交可验证分离定律。专练34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A亲本的表现型和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情况,可能是黄色圆粒豌豆(AABB)与绿色皱粒豌豆(aabb)
杂交;也可能是黄色皱粒豌豆(AAbb)与绿色圆粒豌豆(aaBB)杂交,A错误;由于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15∶108∶101∶32≈9∶3∶3∶1,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F1代的表现型为黄色圆粒,F2代出现了绿色与皱粒
,说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C正确;F1的表现型为黄色圆粒,基因型为AaBb,即其遗传因子组成是双杂合子,D正确。2.C若亲本为AABB和aabb,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的个体占总数的3/8,F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
个体AAbb、aaBB约占1/3;若亲本为AAbb和aaBB,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的个体占总数的5/8,F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aabb约占1/5。3.B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A正确;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B错误;F1的雌、雄配子自由结合,结合的机会均等,C正确;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避免偶然性,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正确。4.AAABb与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有1×1=1种,A正确;AaBb与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有2×2=4种,B错误;A
abb与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有2×2=4种,C错误;AaBb与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有1×2=2种,D错误。5.(1)341∶1∶1∶1基因的自由组合(2)1/91/2(3)黑色∶白色=8∶18/9解析:(1)图中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灰色∶黑色∶白色=9∶3∶4,是9∶
3∶3∶1的变式,因此控制家兔的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A_B_表现为灰色,A_bb表现为黑色,aaB_、aabb表现为白色;亲本灰色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测交,后代基因
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因此后代的基因型有4种,表现型有3种。(2)子二代灰色兔的基因型为A_B_,占总数的9/16,其中纯合子AABB占总数的1/16,因此
子二代表现型为灰色的家兔中,纯合子占1/9;子二代白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其中杂合子占1/2。(3)子二代黑色家兔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1∶2,其自由交配,后代白
色aabb的概率=2/3×2/3×1/4=1/9,其表现型与亲本不同,因此后代黑色∶白色=8∶1。6.(1)不能无眼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2)杂交组合:无眼×无眼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
性性状(3)8隐性解析:(1)分析题干可知,两亲本分别为无眼和有眼,子代中有眼∶无眼=1∶1,且与性别无关联,所以不能判断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有眼为显性(用基因E表示),则亲本基因型分别为XeXe和XEY,子代的
基因型为XEXe和XeY,表现为有眼为雌性,无眼为雄性,子代雌雄个体中没有同时出现有眼与无眼的性状,不符合题意,因此显性性状是无眼。(2)要通过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在常染色体上的显隐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选择表中杂交子代中雌雄果蝇均为无眼的性状进行杂交实验,若无眼为
显性性状,则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雌雄果蝇均为杂合子,则该杂交子代中无眼∶有眼=3∶1;若无眼为隐性性状,则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雌雄果蝇均为隐性纯合子,则该杂交子代全部为无眼。(3)表格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
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可分析出显性性状为灰体(用基因A表示)和长翅(用基因B表示),有眼和无眼不能确定显隐性关系(用基因C或c表示),灰体长翅有眼纯合子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子的基因型可写为AABB__和aabb__,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
表现型为2×2×2=8种。F2中黑檀体(Aa×Aa=1/4)长翅(Bb×Bb=3/4)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可知无眼所占比例为1/4,则无眼为隐性性状。专练35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分析及相关计算1.D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
=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矮
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共6份,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共2份,因此矮
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2.D据图分析可知: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和rr;黄色∶绿色=3∶1,说明
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和Yy。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A正确;亲本中“某种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表现型为黄色皱粒,B正确;F1基因型共有6种,C正确;F1黄色皱粒(YYrr、Yyrr)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杂合子的比例为2/3,D错误。3.B4.D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
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
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B正确;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C正确;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
B致死,子代原本的9∶3∶3∶1剩下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株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5.B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
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自交,可以拆分成Aa自交和Bb自交,再将后代自由组合,图示如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所以子一代中红花植株(1/4BB+1/2Bb)数是白花植株
(1/4bb)数的3倍,A正确;Aa自交,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1/2Aa、1/6aa;Bb自交,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BB、1/2Bb、1/4bb,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
6×1/4=1/24,B错误;该亲本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2A(可育)、1/4a(可育)、1/4a(不育),故该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C正确;由于基因A/a与基因B/b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且从基因B/b的角度考虑,该亲本
产生的雄配子为1/2B、1/2b,因此该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6.(1)紫花∶红花∶白花=3∶3∶2AAbb、Aabb1/2(2)所选用的亲本基因型:AAbb。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子代全为红花,则待测白花纯合
体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全为紫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_B_,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_bb,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_。(1)红花杂合体植株基因型为Aabb,其与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为紫花(1AABb、2AaBb)、红花
(1AAbb、2Aabb)、白花(1aaBb、1aabb),所以子代中紫花∶红花∶白花=3∶3∶2,子代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占1/2。(2)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现要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其杂交1次来确定其基因型,则可选择红花纯合体AAb
b与之杂交。若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子代均为紫花(AaBb);若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子代均为红花(Aabb)。选择紫花纯合体AABB进行杂交时需要两代实验才可判断,不符合题述要求。专练3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C①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A正确;②细胞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最终产生的配子为1/12AR、1/12Ar、1/12aar、1/12aaR、1/6AaR、1/6Aar、1/6ar、1/6aR,其中正常配子为1/12AR、
1/12Ar、1/6ar、1/6aR,刚好占一半,B正确;③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2种基因型配子,C错误;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理论上通过
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可以观察到,D正确。2.B3.D若a代表2个染色体组,则2a代表4个染色体组,在CD段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E点时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说明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若a代表4个核DNA分子,CD段核DNA分子数为8,E点时核DNA分子数是
4,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B错误;若a代表4条染色体,CD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8,E点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说明CD段细胞可能正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在CD段能形成四分体,C错误;若a代表8条染色单体,说明CD段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该细胞在CD段可以发生基
因重组,D正确。4.D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情况下为4条,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时为8条,A正确;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正确;该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若1为Y染色体,则2为常染色体,因为XY是同
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已经分离,C正确;1、3是复制以后形成的,所含的基因相同,如果发生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则在3的相同位置可能是A基因或a基因,D错误。5.A据图可知,该果蝇基因组成为AaBbCc
,其中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c,可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根据互换结果可以判断,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可以为Abc,另外两个极体为abC、aBC,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也可以为aBc,另
外两个极体为AbC、abC,A正确。6.D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④,①表示的是受精作用,A错误;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因此过程①和④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B错误;④过程形成卵细胞时经过了两次不均等分裂,只经历一次均等分裂,C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因此产生的配子具有多样性,受精时雌雄配子
随机结合也会使后代具有多样性,①表示受精作用,④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①和④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D正确。7.A图示表示雄果蝇的减数分裂过程:Ⅰ→Ⅱ表示细胞分裂的间期;Ⅱ→Ⅲ的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Ⅲ→Ⅳ的过程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Ⅱ为初级精母
细胞,其所处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A正确;Ⅲ代表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③代表核DNA分子,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8∶16∶8∶4=2∶4∶2∶1,C错误;②代表染色单体,D错误。专练37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1.D间期染色体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有利于
DNA的解旋,便于DNA复制和转录等,A正确;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中会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核DNA分子数相同的两个细胞的染色体数可能相同(如初级精母细胞和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也可能是2倍关系(如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是初级精母细胞中的2
倍),C正确;在有丝分裂末期,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分裂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分裂是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细胞壁,D错误。2.D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A、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C错误;若该动物的某
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四分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均为一条含A,另一条含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会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子
细胞,D正确。3.D题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后
期。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D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有4个染色体组,92条染色体,在某一极有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没有染色单体,46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没有染色单体,46条染色体,则某一极无同源染色体,1个染色体组,没有染色单体,23条染色体,故D正确,A、B、C错误。5.C①减半的原因仅是着丝点分裂;②减半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一分为二;③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一分为二;④减半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细胞一分为
二。6.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图中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由23对同源染色体组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只有体细胞的一半,由23条非同源染色体组成,A错误;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
段的前段即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的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的交叉互换,B正确;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图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而细胞板在人体细胞中不存在,纺锤体应在前期出现,C错误;该图若为有
丝分裂,图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DNA复制时期,只是导致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没有加倍,D错误。7.B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1与2、3与4均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考虑突变,则l与2是相同基因,3与4也是相同
基因,1与3、4以及2与3、4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也可能为相同基因,而1与6、7、8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已复制,所以含有基因1~8,
B正确;1与3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而分离,但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
叉互换,导致2与3互换位置,则1与3的分离还将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1与2的分离也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由图可知,5与6位于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为相同基因,而1与5位于同一条染色单体上,则1与6组合不会形成
重组型配子,D错误。8.D图1中配子①、②存在同源染色体,配子③、④没有相应的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了同一个子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A错误;图1中的②比正常配子多一条染色体,它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
的受精卵中也多一条染色体,即三体,该三体产生的配子不一定异常,B错误;图2中甲→乙的变化是指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错误;图2甲细胞经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AB的精细胞,而甲细胞中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
上,说明该精原细胞形成基因型为AB的精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D正确。专练38基因在染色体上1.B细胞内的基因有的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
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2个DNA,但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C错误;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错误。2.C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和X染色体的关系,并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D正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两者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B正确;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3.C任何体细胞中均含有性染色体,其上的部分基因可以控制性别,③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④错误。4.BB、b和R、r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A正确;B、b和V、v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R、r和V、v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B、b和E、e这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5.D果蝇的白眼和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控制果蝇的白眼和红眼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染
色体)上,而不是常染色体上。6.B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A正确;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只能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会自由组合,B错误;染色单体分开时,间期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
之分开,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D正确。7.C图1对应的细胞进行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故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若图2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若图2变化发生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分裂,即不影响染色单体的分离,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随之自由组合,故会发生基因重
组,C正确;若图2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两倍或与之相等;若图2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或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D错误。8.A根据题意可知:白眼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为隐性性状,A正确;控制红眼的基
因也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控制白眼的基因表现出雄性传雌性再传雄性的交叉遗传的特点,但不是摩尔根提出的假说,C错误;控制红眼的性状为显性性状,D错误。9.A据图分析,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而等位基因应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
错误;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两极都含有基因cn、cl、v、w,C正确;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染
色体与常染色体可以同时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因此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专练39伴性遗传1.CⅡ-1的基因型是XaY,A正确;Ⅱ-2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则
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是1/4,B正确;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若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则父亲基因型为XaY,由题干可知XaY为不育的女性化患者,因此,其致病基因只可能来自母亲,C错误;XaY(女性化患者)无生育能力,会使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D正确
。2.D已知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红绿色盲男孩的基因型是XbY,其致病基因Xb一定来自于他的妈妈(而与父亲无关,父亲提供的是Y),但是妈妈正常,所以妈妈的基因型是XBXb,由题干已知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外祖父给妈妈的一定是XB,则妈妈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于外祖
母(XBXb)。3.C如果是Y染色体遗传,则男性遗传病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A错误;如果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男性遗传病患者的儿子可能患病,B错误;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则男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只传给女儿,所以医生告诫他们只能生男孩,C正确;如果是伴
X隐性遗传,且正常女子是携带者,则所生男孩中有50%患病,D错误。4.C已知果蝇的长翅与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说明子代中新出现的性状截翅为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A不符合题意
。假设长翅受A基因控制,截翅受a基因控制,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Aa时,子代果蝇可以出现长翅∶截翅=3∶1的现象;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
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时,子代果蝇也可以出现长翅∶截翅=3∶1的现象,所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是无法判断的,C符合题意。不论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亲代雌果蝇都是杂
合子,且该等位基因在雌果蝇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B、D不符合题意。5.D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都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
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A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则子代的结果是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或只有两种表型,两种表型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所以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
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B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性状与性别没有关联,则F1每种表型都应该有雌雄个体,C正确;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则亲本的基因型
为XaBXab和XAbY,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D错误。6.C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这表明芦花为显性性状,且芦花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假设相关基
因用B/b表示,则正交组合的亲子代为ZBW(芦花♀)×ZbZb(非芦花♂)→ZBZb(芦花♂)∶ZbW(非芦花♀)=1∶1,反交组合的亲子代为ZbW(非芦花♀)×ZBZB(芦花♂)→ZBZb(芦花♂)、ZBW(芦花♀),A、B正确;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ZBZb×ZBW),所产雌
鸡有芦花(ZBW)和非芦花(ZbW)两种类型,C错误;正交组合的子代中芦花鸡均为雄性,非芦花鸡均为雌性,D正确。7.(1)红眼雌性个体中B基因纯合致死X(2)aaXBXb616/27(3)专练40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的实验1.D2.D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S型菌有荚膜,有毒性,
由此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该实验中转化的实质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表达,B正确;加热可使S型菌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说明加热杀死S型菌DNA功能可能正常,C正确;S型菌的DNA被DNA酶水解后,就不能使R
型菌发生转化,D错误。3.DS型菌的DNA注射到活的小鼠体内,DNA不能合成新的S型菌,所以不能从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菌,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B错误;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去感染烟草,烟草叶会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即可使烟草叶片出现病斑
,说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C错误;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离体转化实验采用了减法原理,D正确。4.A噬菌体的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且其在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能将DNA和蛋白质外壳彻底分开,这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A正
确;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进行生命活动,B错误;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原因是被35S标记的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主要在上清液中,C错误;图示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
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5.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无论是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均为DNA,A错误;非细胞生物即为病毒,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真核和原核生物的遗
传物质是D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C正确;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因为不涉及到其他RNA病毒等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6.C病毒需要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增殖,实验中
活细胞的作用是培养病毒,为病毒的增殖提供原料等,A正确。根据题意,甲组与乙组应该是分别用DNA酶和RNA酶与该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混合,因此乙组中需要将该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和RNA酶混合后注射到活细胞中,B正确。如果
遗传物质是RNA,则甲组DNA酶不会催化遗传物质的水解,因此活细胞中会出现该病毒,乙组的遗传物质被RNA酶催化水解,因此乙组活细胞中没有该病毒,C错误。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酶具有专一性和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D正确。7.CT2噬菌体侵染
大肠杆菌后,其DNA会在大肠杆菌体内复制,合成新的噬菌体DNA,A正确;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T2噬菌体会用自身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等来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B正确;噬菌体在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C错误;T2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
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原料合成噬菌体的DNA,然后通过转录,合成mRNA与核糖体结合,通过翻译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侵染过程中会发生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D正确。专练41DNA分子的结构及计算1.C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嘌呤数是嘧啶数的2.5倍,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另一条链中嘧啶数是嘌呤数的2.5倍,即另一条链中嘌呤数∶嘧啶数=0.4;在整个DNA分子中,A的数目等于T的数目,G的数目等于C的数目,A+G的数目等于T+C的数目,因此整个DNA分子中嘌呤数∶嘧啶数=
1,故选C。2.B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单链盘旋而成,两条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连接,一条链的相邻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其中应注意A与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C与G配对,形成三个氢键,不存在U。3.C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A错误;原
核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B错误;双链DNA分子中,A=T、C=G,则嘌呤数等于嘧啶数,C正确;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D错误。4.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无
关,①错误;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②正确;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沃森和克里克据此推出碱基的配对方式,③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
半保留复制机制,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提出的,④错误。5.D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A正确;碱基配对原则即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配对结合保证了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B正确;DNA分
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配对的碱基,C正确;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DNA分子可能其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则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6.ACD该DNA分子是单链的,没有双螺旋结构,所以嘌呤总数
和嘧啶总数不一定相等,A、D错误;每个脱氧核苷酸中都包含一分子碱基和一分子磷酸,B正确;该DNA分子为链状,其5′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即5′端磷酸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相连,C错误。7.CDNA双链中,A=T,G=C,由于腺嘌呤碱基数为n,则G的
数量为(m/2)-n;由于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所以DNA分子中氢键数=2n+(m-2n)/2×3=(3m-2n)/2;双链DNA中,A=T=n,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所以一条链中(A+T)/(G+C)的比值为2n/(m-2n)。8.BDNA
中G鸟嘌呤500个,A腺嘌呤与G鸟嘌呤之比是2∶1,则A腺嘌呤为1000个,因A腺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可求出碱基总数为3000,每一个脱氧核苷酸中含有一个碱基、一个磷酸、一个脱氧核糖,
则脱氧核糖的数目为3000个。9.A该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1—46%=54%,根据配对碱基在整个DNA分子和单链中比例相等,则H链中胸腺嘧啶比例为54%—28%=26%,则
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的比例为26%。10.D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杂合子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发现了遗传规律,A正确;摩尔根等基于果蝇眼色与性别的关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
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通过对比两组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D错误。专练42DNA的复制及计算1.A胸腺嘧啶是脱氧核苷酸的特有组成成分之一,脱氧核
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料,故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后可以用于研究DNA复制的场所,A正确。2.B由于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3.C细胞核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A
正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B正确;DNA分子复制中需要酶的催化,需要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DNA分子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4.D模板链含15N,原料含14N,复制一次后,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一条含有15N,另一条含有14N,因此减数分裂产生的四
个精子中,每一个精子中的所有DNA都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因此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比例为100%。5.B细胞的一个DNA分子进行标记,然后把它放在没有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连续进行4次有丝分裂,共
形成24=16个细胞,其中含有标记的细胞只有2个,所以含有标记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为1/8。6.B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的碱基数是1000个,一条链上的A∶G∶T∶C=1∶2∶3∶4,则该链中G=1000×2/10=200个,C=1000×4/10=400个,另一条链中的G=400,该DNA分子
中G=200+400=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3次后,共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利用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600×(23-1)=4200个。7.D1个两条链都含有15N的DNA分子,以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经4次复制后,共产生
24=16个DNA分子;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这16个DNA分子中,有2个DNA分子的1条链含15N、另1条链含14N;余下的14个DNA分子的2条链均含14N。综上分析,只含15N的a=0个,同时含有15N和14N的b=2个,只含14N的c=14个。8.
A轻氮(14N)环境中的细菌转移到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后,DNA分子全为15N/14N,再返回轻氮(14N)环境中培养复制两次,第一次复制完成后轻氮型和中间型各占1/2,第二次复制后轻氮型占3/4,中间型占1/4
。9.ADNA分子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将甲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得到8个DNA分子,但由于原料中含有15N,故得到的DNA分子含有15N的是100%,A错误;由图中箭头可知,小麦细胞DNA有多个复制
起点,而大肠杆菌DNA只有一个复制起点,B正确;根据复制环的对称性可知,两者均从复制起点开始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提高了复制的效率,C正确;根据图乙中复制环的大小不同可知,小麦细胞DNA在不同起点处开始复制的时间可能
不同,D正确。专练4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B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了基因,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2.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不位于染色体上;DNA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
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3.B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使得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4.B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直接原因,A错误;DNA分子的多样性能决定生物的多样性,DNA
分子的特异性能决定生物的特异性,B正确;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决定蛋白质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之一,C错误;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不是决定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D错误。5.B基因是DNA分子上特定的片段,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①正确;它的分子结构首先由沃森和克里克提
出,②错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决定某一遗传性状或功能,③正确;它的化学结构会由于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④错误。6.A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的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分子上,原核生物的基因分布在DNA上,①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
NA片段,②错误;不同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形成了基因的多样性,对于每一个特定基因,又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即基因具有特异性,③正确;染色体未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之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
分子,④正确。7.B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DNA分子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B正确;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碱基配对排列顺序的不同,C错误;在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若有20个腺嘌呤,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另一条链上一定有20个胸
腺嘧啶,D错误。8.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是DNA的一部分,A错误;染色体主要由DNA与蛋白质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B正确;DNA指纹技术的原理是DNA的特异性,C错误;等位
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D错误。9.C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C错误;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D正确。10.A
豌豆的高茎基因与矮茎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贮存的遗传信息不同,A正确;细菌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拟核中的DNA上,核糖体上无DNA,B错误;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C错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错误。1
1.B原核生物DNA的复制主要在拟核进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进行DNA的复制,A正确;从图示分析可知,该DNA分子的复制是单起点双向复制的,这样比单起点单向复制的速度约快一倍,所需的时间也少一半,B错误;不含
15N的亲代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无论复制多少代,形成的所有子代DNA中,至少有一条链含15N,C正确;如果双链DNA中碱基A占20%,那么碱基G占30%,子代DNA中的碱基比例与亲代的相同,D正确。专练44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C2.B图示是原
核生物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由于毛霉是真核生物,该过程不能表示毛霉合成蛋白酶的过程,A错误;过程①中的酶是RNA聚合酶,有解旋功能,能使DNA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B正确;过程②四个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一样的,因此合成的蛋白质是相同的,C错误;过程①是转录过程,过
程②是翻译过程,翻译、转录过程都有“A—U”配对,D错误。3.D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个密码子决定,A错误;一种密码子只能与一种反密码子碱基互补,B错误;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错误;密码子指的是mRNA上可以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D正确。4.C
由题图可知,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CCI可以识别mRNA上的GGU、GGC、GGA三种不同的密码子,A正确;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且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B正确;tRNA和mRNA分子均由一条链组成,其中tRNA链经过折叠形成
三叶草的形状,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是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的反密码子,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结合,C错误;由题图可知,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GGC、GGA决定的氨基酸均为甘氨酸,所以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D正确。
5.CRNA病毒的蛋白质由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编码合成,A错误;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进行转录,移动到终止子时停止转录,B错误;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C正确;没有相应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配对,故tRNA不能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D错误。6.C过程Ⅰ中的③表示RNA聚合酶,可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形成④链,A错误;过程Ⅱ中RNA结合多个⑤核糖体沿着④mR
NA链移动,可迅速合成出多条相同的肽链,B错误;①为转录的模板链,②为非模板链,④是mRNA链,但是转录并不是模板链全部转录,因此除碱基T和U不同外,②④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不完全相同,C正确;胰腺细胞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
糖体,真核细胞是先转录后翻译,而图示细胞为边转录、边翻译,故该图示不能表示人体胰腺细胞中胰蛋白酶基因的表达过程,D错误。7.D该信使RNA碱基序列为:A—U—U—C—G—A—U—G—A—C…(中间省略46个碱基且不含终止密码)…C—U—C—U—A—G—A—U—C—U,则该序列的第6、
7、8三个碱基构成起始密码子(AUG),倒数第5、6、7三个碱基构成终止密码子(UAG),即编码序列长度为5+46+3=54,则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54÷3=18。8.D①过程相当于转录
,生成了mRNA,②过程翻译生成蛋白质,转录和翻译都属于基因的表达,A正确;X的mRNA可以翻译出病毒的结构蛋白质,也可以翻译出依赖RNA的RNA聚合酶,B正确;-RNA和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由于嘌呤与嘧啶配对,所以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C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依赖R
NA的RNA聚合酶是病毒本身的成分,所以X侵入宿主细胞时该酶会进入细胞内,D错误。9.A据题意可知,氨基酸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有该氨基酸的蛋白质,所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的肽链,必须往大肠杆菌中转入氨基酸甲,②正
确;又因古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NA甲(表示为甲-tRNA甲),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
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所以大肠杆菌细胞内要含有tRNA甲的基因以便合成tRNA甲,大肠杆菌细胞内也要含有酶E的基因以便合成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⑤⑥正确。肽链的合成过程需要能量(ATP),但是大肠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10.D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
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以提高翻译效率,A正确;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与rRNA分子结合,二者组装成核糖体,B正确;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只能结合到自身mRN
A分子上,导致蛋白质合成停止,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形成的mRNA在转录未结束时即和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过程,D错误。11.(1)r
RNA、tRNA(2)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细胞核(3)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UAUGAGCACUGG解析:(1)在大豆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需要mRNA、rRNA和tRNA的参与。该过程中,rRNA作为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核糖体行使其重要功能所必需的;mRN
A作为翻译的模板,含有密码子,行使传达DNA上遗传信息的功能;tRNA把对应的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2)大豆细胞中,大多数m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为模板转录而来的,因细胞核中不含核糖体,细胞核中转录而来的mRNA经过加工成为成熟的mRNA后,需要通过核孔复合体转移到细
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因此其合成部位是细胞质,细胞质中合成的RNA聚合酶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参与转录过程。(3)已知该小肽对应的编码序列为UAC
GAACAUUGG,则其中含有的密码子为UAC、GAA、CAU、UGG,根据题中提供的密码子表可知对应的氨基酸分别为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因此该小肽的氨基酸序列为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若该小肽对应的DNA序列有3处碱基发生了替换,但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即发生碱基
替换后的DNA转录而来的mRNA中相应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并未改变,题表中4种氨基酸除色氨酸外,都含有两种密码子,因此该DNA序列发生的3处碱基替换影响的只能是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所以此时编码小肽的RNA序列应为UAUGAGCACUGG。专练45基因对性
状的控制1.A分析图示可知:①为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2.B多个基因可以控制一个性状,A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在逆转录过程中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B正确;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是互补的,转录形成的RNA也是互补的,D错误。3.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贮藏在D
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A正确;细胞中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而每个基因都具有独立性,因此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可以是mRNA(可编码
多肽),也可以是tRNA或rRNA,B错误、D正确;由于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DNA分子中还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与所有基因的碱基数之和不相等,C正确。4.D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
翻译,④逆转录,⑤是RNA复制;根尖分生区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能够发生的过程有①②③,A、B正确;④⑤是对中心法则的发展和完善,C正确;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没有DNA,不能进行②③,D错误。5.D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
质的合成来实现的,A正确;蛋白质的结构可直接影响性状,B正确;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有性状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决定的,D错误。6
.C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时期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mRNA的种类会不断发生变化,A正确;翻译时,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B正确;蛋白质与DNA结合形成染色质不会阻止RNA聚合酶与DNA结合,C错误;一个DNA分子上有
许多个基因,所以一个DNA分子上的全部基因转录后可合成多个mRNA分子,D正确。7.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b表示翻译过程,是mRNA上的碱基和tRNA上的碱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而RNA上没有碱基T,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当R基因插入一
小段DNA序列后破坏了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C正确;R→r的过程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D正确。8.(1)蛋白质(2)转录一条核糖核苷酸U(3)翻译tRNA核糖体(4)间接解析:(1)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
性状。(2)图中①过程是以DNA为模板,指导RNA合成的过程,称为转录,转录与DNA复制不同,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U与A配对替代T与A配对。(3)图中②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称为翻译,“搬运工”为tRNA,场
所为核糖体。(4)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一种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另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前者为直接控制,后者为间接控制。专练46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
.D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属于物理致癌因子,会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细胞癌变;因此居里夫人患白血病可能的病因是放射性物质使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2.A射线处理萌发的种子能诱导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间期DNA复制双链打
开容易出错产生变异),则射线作用的时间一般是有丝分裂的间期。3.C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一般是不同的,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B错误,C正确;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于任何时期,但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发生的可能性
较大,D错误。4.B正常机体内的某些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可诱发癌变,A正确;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高茎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矮茎植株,是因为基因发生了分离,而不是出现了基因突变,B错误;无白化病史的家族中,某个体患白化
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正确;摩尔根果蝇实验中,偶然在红眼果蝇群体中发现白眼雄果蝇,出现了基因突变,D正确。5.A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等物理因素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化学因素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
宿主细胞的DNA等,因此三种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有区别,A正确;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B错误;碱基对替换引发的突变对性状的影响一般比缺失或增添小,但不一定最小,如发生在启动子位置将导致转录失败,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与环
境变化无因果关系,但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6.D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该变异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后代时,可以遗传,B错误;该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会导致子代遗传信息发生改变,C错误;若基因突
变导致该位置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这就会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D正确。7.Cp53基因是抑癌基因,这类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正确;p53基因是抑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B正确;依据题意,circDNMT1通过与抑癌基因p5
3表达的蛋白结合诱发乳腺癌,则circDNMT1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快,C错误;circDNMT1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D正确。8.(1)2/9(2)243谷氨酰胺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Ⅲ(4)能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
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解析:(1)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
纯合幼苗期致死,说明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C1对C为显性,突变型1自交1代,子一代中基因型为1/3CC、2/3CC1,子二代中3/5CC、2/5CC1,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2/9。(2)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GACAG3
′,突变位点前对应氨基酸数为726/3=242,则会导致第243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叶片变黄是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变化的结果,而色素不是蛋白质,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推测,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由C突变为C1产生了一
个限制酶酶切位点。Ⅰ应为C酶切、电泳结果,Ⅱ应为C1酶切、电泳结果,从突变型1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其结果为图中Ⅲ。(4)用突变型2(C2_)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
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故C2是隐性突变。专练47染色体变异1.B果蝇体细胞中的全
部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二倍体生物正常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多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包含多个染色体组,C错误;各种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染色体组不确定,D错误。2.C基因型为AAB
B的豌豆和aabb的豌豆杂交,产生的后代为AaBb,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得到的植株应该是AAaaBBbb,为四倍体。3.A秋水仙素起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在前期形成,因此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前期。
4.C分析题意可知: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为连锁关系,正常情况下,测交结果只能出现两种表现型,但题干中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类似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结果,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
等的配子,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被易位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5.B果蝇体内存在两条Ⅱ号染色体,一条发生倒位,另一条没有发生倒位,发生倒位的染色体在间期进行DNA复制时,产生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应区段也是倒位区段,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探针识别的区段都
位于着丝粒的同一侧,而不发生倒位的另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探针识别的区段都位于着丝粒两侧,B符合题意。6.C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是通过染色体易位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观察14/21平衡易
位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故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A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B正确;由于发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女性卵母细胞
中含有45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该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3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C错误;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
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7.B分析图示可知,与正常眼相比,棒眼的该染色体上b片段重复了一个,超棒眼的该染
色体上b片段重复了两个,因此棒眼和超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即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因此B正确,A、C、D错误。8.C图2豚鼠细胞中A/a所在染色体增加了一条,先天性愚型是21号染色体增加一条造成的,故图2豚鼠发
生的变异类型与先天性愚型的变异类型相同,均为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图1豚鼠可产生的配子类型为1/4AXB、1/4aXB、1/4AY、1/4aY,由于缺少整条染色体的雌配子致死,图3豚鼠只能产生AXB
和AXb2种配子,所以图1豚鼠与图3豚鼠杂交,子代中与图1个体(AaXBY)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1/4(aY)×1/2(AXB)=1/8(AaXBY),B正确;图3豚鼠可以产生AXB和AXb2种配子,仅考虑A/a,图2豚鼠的基因型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a∶aa=1∶2∶2∶1,
其中只有A(1/6)和a(2/6)两种类型的配子与雌配子结合才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则图2豚鼠与图3豚鼠杂交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的概率是(1/6+2/6)×1=1/2,C错误;若图1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YY的
次级精母细胞,则图1细胞为精原细胞,其产生的基因型为AaYY的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专练48染色体变异的分析及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1.B由四倍体的配子发育形成的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A错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
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B正确;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组数的个体为单倍体,判断是否为单倍体时主要看发育的起点,而不是看染色体组数,C错误;
同源四倍体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且可育,D错误。2.C体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是单倍体,A错误;单倍体的特点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B错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含有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属于多倍体,C
正确;多倍体配子可育率降低,结实率降低,D错误。3.C在自然条件下,玉米和番茄等高等植物产生的配子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受精而直接发育为单倍体植株。4.D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成单的那条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无法联会,可能丢失,A正确;由于单体花粉的种类和比例为(n-1)∶n=3∶1,但参与受精的花
粉的种类和比例为(n-1)∶n=1∶24,所以可以推测(n-1)型花粉的生活力小,参与受精的数量较少,B正确;单体是由于染色体数目缺失造成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单体小麦自交,可产生染色体组成为2n的正常小麦,D错误。5.C在细胞周
期中,因间期持续的时间长,所以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B正确;在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时会导致细胞死亡,在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
过程,C错误;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原理相似,均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6.B低温诱导与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
数目加倍,①正确;“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有2处用到酒精,一是用95%的酒精冲洗掉卡诺氏液、二是作为解离液的成分之一;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中滴加1~2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两者的使用方法不同,②错误;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的形态,③错误;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醋酸洋红液”使用目的都是使染色体着色,④正确。7.D由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所以图示的三体品种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mr和MmRr2种雌配子,A正确;由于该二倍体植物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4条
染色体,培育出的三体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1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所以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7个四分体,B正确;与正常植株相比,三体体细胞中比正常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多1条,由于染色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所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两
者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就能区分三体与正常植株,C正确;三体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1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8.(1)甲(2)不属于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而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3)不一定会基因
突变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染色体上碱基对数目改变,但增添和缺失会导致染色体上碱基对数目改变(4)解析:(1)人类患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造成的,而图1中甲的变异类型属于缺失。(2)图1所示丙发生的变异类型属于易位,不属于交叉互换,交叉互
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而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3)图1丁与正常染色体相比,C基因变成了c基因,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染色体上碱基对数目改变,但增添和缺失会导致染色体上碱基对数目
改变。(4)倒位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180°后重新结合到原部位引起的变异,因此把原图颠倒180°即为原来的顺序,即。专练49人类遗传病1.D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
条21号染色体,从变异类型上看,这种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2.A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可见,A正确;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见,B错误;猫叫综合
征是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在显微镜下可见,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但因为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错误。3.D若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则一个家族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A错误;
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遗传病,如某种传染病,B错误;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若是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则表现正常,C错误;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增添或缺失所
引起,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属于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患遗传病,D正确。4.C抗V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甲家庭中丈夫患抗V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则其女儿一定患抗VD佝偻病,儿
子一定正常,应选择生儿子;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乙家庭中,夫妻表现都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是红绿色盲,则妻子可能含有色盲基因,其女儿一定正常,儿子可能患色盲,应选择生女儿。5.A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A错误;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猫叫综合征
是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B正确;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C正确;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先在患者家系中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D正确。6.B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调查对象应为患者家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虽然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
,但也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D错误。7.C“禁止近亲结婚”是为了减少后代隐性遗传病的发生概率。8.D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不一定要以家庭为单位逐个
调查,也可以以学校、工厂等为单位逐个调查;若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要以患者家系为单位逐个调查,并通过绘制遗传系谱图来判断。9.C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号和4号有一条
相同的条带,说明1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2号,故2号一定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号没有致病基因,故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错误;根据A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设相关基因为A、a,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二者再生一个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10.D题图中空圈表示无放射性,深色圈表示的放射性强度是浅色圈的2倍,分析题图可知孕妇甲的基因型为XDXd;个体1的基因型为XDY;个体2的基因型为XdY;个体3的基因型
为XdXd。由基因型可知,个体2为孕妇甲的丈夫,个体1、3为双胞胎,且为基因型和性别均不同的双胞胎,A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B正确;由分析可知,孕妇甲和个体2的基因型分别是XDXd、
XdY,C正确;个体1的基因型为XDY,其与正常女性(XdXd)婚配,个体1会将致病基因传给其女儿,故其女儿全部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D错误。专练50人类遗传病图像分析与概率计算1.A分析系谱图,Ⅱ-1为红绿色盲患者(XbY),可
逆推出Ⅰ-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3关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XBXB,据题干Ⅰ-1、Ⅰ-2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则Ⅱ-3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综合分析Ⅱ-3的基因型可能
为LMLNXBXB、LMLNXBXb,A正确;Ⅰ-3、Ⅰ-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故Ⅱ-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为MN型,B错误;只考虑红绿色盲,Ⅰ-1的基因型为XBY,Ⅰ-2的基
因型为XBXb,故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为1/2,C错误;Ⅰ-3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无法传给Ⅱ-4,因此Ⅲ-1的色盲基因不能来自Ⅰ-3,D错误。2.B假设甲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结合系谱图可判断,甲病和乙病均为隐性遗传。
若2号不携带甲病基因,而3号却患甲病,说明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3号的甲病基因来源于1号,A正确;若2号不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1号基因型为BbXAXa,2号为BbXAY,4号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3×1/2=1/6,则为杂合子的概率为5
/6,B错误;若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号和2号的基因型都是AaBb,4号表现型正常,所以4号有AABB(1/9)、AABb(2/9)、AaBB(2/9)、AaBb(4/9)四种基因型,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4/9,C正确;1、2号均不携带乙病基因,即1、2号个体基因
型为BB,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生出患病(bb)的个体,所以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D正确。3.C由图分析可知Ⅱ7和Ⅱ8都有甲病,而其女儿没有甲病,说明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显性遗传病一般代代相传,B正确;Ⅱ7和Ⅱ8再生一个
患甲病的女儿的概率3/4×1/2=3/8,C错误;如果Ⅱ3不是乙病携带者,而Ⅲ10患有乙病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D正确。4.C该病受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分析题图可知,父母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为显性纯合子
AA或杂合子Aa,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A正确;若父母生育第三胎,此孩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或隐性纯合子aa,概率为1/4+2/4=3/4,B正确;女儿的基因型为1/3AA、2/3Aa,将该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3,C错误;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
息属于隐私,应受到保护,D正确。5.(1)XXbXb和XbY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2)XbYXbYXBXb或XBXB(3)1→4→8→14(4)1/
40解析:(1)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患者的基因型XbXb和XbY,其特点是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2)图中4号和10号都是男性患者,基因型都是Xb
Y,由于10号为男性患者,而他的父母正常,则11号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3)14号成员是色盲患者,其色盲基因来自他的母亲8号,8号又来自于4号,而4号来自于母亲1号,所以14号的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是1→4→8→14。(4)由于
14号成员是色盲患者,其父母7号与8号表现正常,因此7号与8号的基因型分别是XBXb和XBY,则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是色盲女孩的概率为0。专练5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1.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该育种方式的主要缺点是育种年限一般较长,A正确;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是物理因
素和化学因素,B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处理的通常是单倍体幼苗,C错误;多倍体育种可以获得新物种,如八倍体小黑麦,D错误。2.D多倍体育种需要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处理获得多倍体,而多倍体的茎秆粗壮,
叶片、果实、种子都较大,营养物质含量增高,但结实率低,一般不选用此育种方式。3.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青霉素高产菌株的产生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多利”羊的诞生利用了动物细
胞核的全能性。4.B应激性是生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在太空中虽然没有重力影响,但仍具有向光性等应激性,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并且大多是有害的,C错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5.C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这是杂交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A错
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B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改造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C正确;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D错误。6.B结实率低、发育迟缓、茎秆
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都是多倍体植株在性状表现上的特点,①④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自然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但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使后代性状变异较快,因而加快育种进程,②
③正确;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⑤正确。7.B①→②过程简便,但要获得纯合体需要连续自交,所以培育周期长;⑦过程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③→⑥过
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8.D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能够分解多种石油成分的细菌属于工程菌。9.A图Ⅲ类型的植株的基因型可记为R1r1R2r2,其自交产生的F2中不抗旱植株的基因型为r1r1r2r2,占1/16,其余的植株都含有R基因,都表现为高抗旱性状,A
错误;Ⅰ和Ⅱ杂交,后代中都含有R基因,都表现为高抗旱性状,B正确;Ⅱ的基因型可记为R1r1r2r2,与Ⅲ类型植株R1r1R2r2杂交,r1r1r2r2占1/4×1/2=1/8,则高抗旱性植株占7/8,C正确;Ⅰ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都含有R基因,都表现为高抗旱性状,D正确。专练
5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D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2.D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应该具备标记基因、多个限制性内切酶切点、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稳定存在等特点,常见的载体种类有质粒、动植物病毒、噬菌体,细菌拟核中
的DNA不能作为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3.A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操作,该过程中科学家所用的手术刀是限制酶,缝合针为DNA连接酶,运输车为运载体,质粒是常用的运载体。4.C据图分析,该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为GAATTC,其切点是在G和A之间。5.C青霉素
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并不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药品。6.A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A错误;转基因技术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的设计施工,B正确;把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合物相关的基
因导入到细菌中,可以用这种细菌分解有害物质,保护环境,C正确;目前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D正确。7.D在棉花细胞中检测到细菌抗虫基因,说明目的基因已经导入受体细胞,但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A错误;在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
NA,说明目的基因已经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转录,但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B错误;在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说明目的基因已经成功导入受体细胞,但不能说明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已经完成表达,C错误;在酵母菌细胞中
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说明目的基因已经在受体细胞中完成了表达,D正确。8.C只用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会使质粒和目的基因发生自身环化或者使目的基因在质粒中反向连接,A错误;用酶1切割目的基因,产生的是黏性末端,用酶3切割质粒,产生的是平
末端,无法连接,B错误;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后,可使用T4DNA连接酶连接,使目的基因定向插到质粒中,C正确;酶2和酶4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易导致目的基因和质粒自身环化或者使目的基因在质粒中反向连接,并且用酶4切割会破坏标记基因,D错误。9.B分析图乙可知,
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中含有限制酶PstⅠ、MseⅠ、EcoRⅠ的切割位点,其中EcoRⅠ的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中。因此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不能用EcoRⅠ酶切割,应该用限制酶PstⅠ、MseⅠ进行切割;为了保证切割的质粒与目的基因露出的黏性末端相同,在对
质粒进行改造时,应该将限制酶EcoRⅠ的切割位点改造成限制酶MseⅠ的切割位点;因此,首先需要用限制酶EcoRⅠ切割,其次需要用DNA聚合酶将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连接上去,最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限制酶MseⅠ的切割位点,所以B正确。专练53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与
育种方法的比较1.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A错误;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以及基因的显隐性等,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经加倍处理后,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成
为可育的植株,可用于育种,C正确;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不变,D错误。2.B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自交可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属于杂交育种;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可获得基因型为aB的单倍体;基因型为A
aBB的植物通过转基因技术可获得基因型为AaBBC的植物;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多倍体育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获得基因型为AAaaBBBB的植物。3.D分析图形可知,途径Ⅰ→Ⅲ→Ⅵ为单倍体育种,Ⅰ→Ⅴ为杂交育种,两者都利用了杂交的方法,杂交的目的相
同,都是为了实现基因重组,让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A错误;图中育种途径Ⅰ→Ⅲ→Ⅵ所需时间(3年)长于Ⅰ→Ⅴ(2年),B错误;图中Ⅵ过程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纺锤丝不能形成纺锤体而着丝点能一分为二,导致染色体加倍,C错误;图中需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只有Ⅲ,此过程可得到单倍体幼苗,D正确。4.
Da过程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b过程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a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而不是种子,C错误;b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可以逐代自交来提高纯合子比例,D正确。5.B“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
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A错误;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使大豆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中有新基因产生,B正确;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使染色体加倍,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
因产生,C错误;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的转基因水稻,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没有新的基因产生,D错误。6.(1)协同进化(2)3/6450(3)常ZbW
B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基因型为ZBZb),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2)由题意可知,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
,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可先将三对基因分别按照分离定律计算,再将结果相乘,即F1各对性状中,虎斑个体占3/4,白茧个体占1/4,抗软化病个体占1/4,相乘后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3/4×1/4×1/4=3/64。若
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总产卵数为8×400=3200枚,其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1/4×1/4×1/4=1/64,即3200×1/64=50只。(3)分析题意和题图方案可知,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
其他染色体上,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常染色体上、转移到Z染色体上或转移到W染色体上。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壳卵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题
图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Ⅱ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Ⅲ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①由以上分析可知
,Ⅰ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即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由以上分析可知,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黑卵壳),雄蚕的基因型
为ZbZb(白卵壳),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卵壳雌蚕继续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③由以上分析可知,Ⅲ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白卵
壳),雄蚕的基因型为ZBZb(黑卵壳)。再将黑壳卵雄蚕(ZBZb)与白壳卵雌蚕(ZbWb)杂交,子代为ZBZb、ZbZb、ZBWb、ZbWb,其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故不能
满足生产需求。7.(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实验①和实验②的F1性状不同,F2的性状分离比不相同(3)AABB、aabbaaBB和aaBb3/13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而引起
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甲与丙杂交的F1为不成熟,子二代不成熟∶成熟=3∶1,所以甲的不成熟相对于成熟为显性,乙与丙杂交的F1为成熟,子二代成熟∶不成熟=3∶1,所以乙的不成熟相对于成熟为隐性。即实验①和实验②的F1性状不同,F2的性状分离比不相同,故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3)由于甲的不成熟为显
性,且丙为aaBB,所以甲是AABB;乙的不成熟为隐性,所以乙为aabb;则实验③的F1为AaBb,F2中成熟个体为aaB_,包括aaBB和aaBb,不成熟个体占1-(1/4)×(3/4)=13/16;而纯合子为AABB,AAbb,aabb,占3/16,所以不成熟中的纯合子占3
/13。专练5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一)1.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农田中长期使用杀虫剂,可以对害
虫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害虫数量增加,杀虫剂不会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C错误;捕食者需从被捕食者那里获取营养,如果捕食者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自身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D正确。2.C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总是与环境相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虫媒花与传粉
昆虫互为环境,相互选择,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B正确;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体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法则,D正确
。3.B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距表示经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部分。4.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5.D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出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
种群所有基因的总和,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则可推测现代稻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优良性状,而一些不利性状在选择中被淘汰,C错误;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借助于杂交育种,该过程的原理主要是
基因重组,D正确。6.C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
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繁
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7.B病原体的抗药性是在接触病原体之前就已经产生的,药物只是对病原体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A错误;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华南
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障碍导致的结果,但它们之间还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8.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
因型和表现型,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的不同抗药性个体进行定向选择,使细菌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错误。9.D根据题干信
息“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可知,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即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同类型的家蝇都可进行基因突变,都可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B
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丙地区敏感性纯合子频率高,这说明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正确;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高,不一定是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专练5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二)1.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
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B错误;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有可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D错误。3.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是种群,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C错误;环境因素并不一定能诱导生物产生变异,同时变异也是不定向的,即不是生物产生的变异就一定是适应性变异,D错误。4.B分析题图可知,突变和基因重组使蜥蜴原种出现不同的性
状,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此该图中,X是突变,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5.B分析电泳图,含A3基因的个体有2个A3A3,15个A1A3,35个A2A3,所以A3
的基因频率是:(2×2+15+35)÷(100×2)×100%=27%,B正确。6.B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1/2×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
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
鼠种群中D、d基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7.(1)种群自然选择(2)基因重
组(3)基因频率隔离(生殖隔离)(4)物种解析:(1)图中⑤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达尔文的进化论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核心也是③自然选择。(2)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
异。(3)①表示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这种改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④表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8.(1)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
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解析:(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
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共同进化。(2)“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阻止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
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专练56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1.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
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
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2.D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g/L。3.C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等,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与渗透压大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
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存在于血浆中,因此与血浆渗透压无关。4.B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
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A错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5.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
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这会使血浆中水分增多,组织液中水分减少,②错误;血糖含量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这会使血浆中水分增多,组织液中水分减少,③
错误;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蛋白增多,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④正确。6.B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A错误;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体液,泪液、尿液和消化液均不属于体液,B正确;饮水过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C错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
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7.B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不能及时排出,含量偏高,A正确;该患者体温维持在38℃时,表明该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患者肺部组织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组织液的
渗透压升高,从而从血浆中吸水,使得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将有大量的水随尿液排出,使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8.Aa是血浆,血浆中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组织液渗透,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是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确;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多于b组织液和c淋巴液,C正确;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a血浆和c淋巴液中,以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9.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C错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D错误。10.D内环境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因此a、b可分别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
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pH、渗透压和温度,因此c可表示体温,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血浆pH的稳定与缓冲物质HCO-3、HPO2-4等有关,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其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D错误。
专练57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二)1.C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A正确;剧烈运动,由于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血浆中乳酸含量会升高,而后通过机体的调节,乳酸含量会下降,B正确;人喝醋后,经过机体的调节,血浆中的pH值基本不变,C错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时,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
,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血浆中水分会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2.B小腿抽搐是血浆中钙离子缺乏导致的,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变化引起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尿毒症是肾脏病变,导致血浆中的
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内环境中的成分也有明显变化;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的,组织液的成分发生变化时,才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发生变化。3.C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
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对于免疫能力较弱的机体很可能会破坏其内环境稳态,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C错误;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如个体水平的内环境稳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状态等,D正确。4.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5.C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有H2CO3和Na
HCO3,可调节血浆pH,维持血浆pH稳定,A正确;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B正确;食物残渣形成粪便一直在消化道中进行,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且不断地释放入血液,维
持内环境血糖稳定,D正确。6.D正常情况下,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通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pH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7.C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经过肺泡,A正确;①是指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B正确;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重吸收作用,C错误;D表示的是代谢废物经过皮肤排出体外,D正确。8.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细胞内合成,其在正常人血液中的含量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当细胞病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时,细胞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引起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增大,A错误;该体检者
血糖浓度高于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160~180mg/dL),故尿液中会含有葡萄糖;血糖浓度远远高于参考范围,可能是由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B正确;肌酐是细胞的代谢产物,需经血液运输后才由肾脏排出,所以肌酐可存在于血液中,C错误
;化验单上每种成分都有“参考范围”,主要原因是人体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9.D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供细胞呼吸利用,A正确;组织细胞(如肝细胞)呼吸
代谢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也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B、C正确;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是人体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专练58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
射弧,发生反射活动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发生反射时感受器必须有一定强度的刺激,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2.D由题意可知,神经冲动能传到大脑皮层,但不能传到手部肌肉(即效应器),因此麻醉剂阻断神经冲
动传导的位置是神经中枢中的突触部位,即D处。3.B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为非条件反射,A错误;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会产生兴奋,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B正确;大脑皮层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错误;结构4为传入神经,内脏和体表作为感受器,D错误。4.B感受
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最终到达效应器,并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该过程属于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兴奋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5.D由题图可知,②是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错误;③是大脑,能调节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的是脑干,B错误;④是神经元,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错误;⑤是突起,具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D正确。6.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慢,故刺激C处,
在A处先检测到电位变化,A错误;因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处,F内的线粒体的活动不会增强,B错误;兴奋不能从E传到F,C错误;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的方式是胞吐,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7.(1)伸肌
、屈肌外负内正(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3)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4)垂体解析:(1)图中有两条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伸肌运动神经元→伸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屈肌运动神经元→屈肌;故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伸肌、屈肌及其相应的运动神
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来的兴奋,从而发生电位变化,但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无法
产生动作电位,使屈肌舒张。(3)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去路,即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4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分泌TH(甲状腺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通过检测血液中TSH、TH、TRH等激素的含量评估相应分泌器官的功能,从而判断老年人
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垂体功能的指标之一。专练59神经调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D据图分析,静息状态时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侧为正电位,B侧为负电位,A正确;A侧为神经纤维膜外侧,兴奋时局
部电流在A侧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正确;c处兴奋时,在B侧即神经纤维膜内侧兴奋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C正确;刺激c处,电流两次通过两个电极,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2.B有些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下一个
神经元,不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A错误;神经中枢如下丘脑既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如TRH、抗利尿激素等)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B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错误;膝跳反射中,反射弧只含有
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个神经元,D错误。3.C由题干中“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在“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刺激①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因此肌肉可以收缩,电流计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刺激②处
,肌肉收缩,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即神经冲动只能由神经纤维传导到腓肠肌,不能反向传导,因此电流计不会有变化,C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D正确。4.C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c点处于动作
电位的峰值,此时膜外Na+浓度仍然大于膜内Na+浓度,A错误;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b~c段Na+内流,c~d段K+外流,二者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易化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由图示可知,f处膜电位未达到峰
值,Na+通道并非全部打开,一个电表无法测得神经纤维膜外多个位点的电位情况,C正确;Na+进入细胞内属于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参与,经Na+通道蛋白抑制剂处理后,Na+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减慢,动作电位峰值减小,图中c点将向上方移动,D错误。5.ATEA处理后,阻断了外向电流,
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正确;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错误;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错误;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低,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
外,D错误。6.D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细胞内钠离子浓度低于膜外,静息状态时,即使钾离子外流,膜内钾离子的浓度依然高于膜外。7.C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
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内流造成的,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当刺激达到阈值时,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动作电位大小不变,而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
,D错误。专练60神经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不会引起Na+外流,A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B正确;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通过扩散由突触前膜到达
突触后膜,C正确;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D正确。2.C由图可知,ACh受体可能位于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膜上,A正确;由题意可知,Ca2+内流会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因此若组织液中Ca2+浓
度下降,Ca2+内流将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受到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B正确;ACh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相关酶降解,不会在突触间隙中积累,C错误;ACh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因而ACh与ACh受体结
合后,肌细胞可能会发生收缩,D正确。3.A由题意可知,“杜冷丁”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杜冷丁”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因为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也不变,说明是“杜冷丁”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
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4.B分析题意可知,信号在该种突触中的传递所利用的蛋白质通道(属于两个细胞间所形成的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无信号的转化,A错误;由于该种突触的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
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B正确;结合题意“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可知,该特殊突触结构的存在减少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过程,故有这种突触结构的反射弧,兴
奋传递速度比较快,C错误;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未体现胞吞、胞吐、细胞融合等现象,因此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5.B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
迅速被分解。6.B7.(1)突触小泡减少(2)降低丙(3)负反馈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专练6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D要专心听听力试题,需要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参与;要语言表达时,需要运动性
语言中枢S区参与;要专心做题时,需要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参与;思考后需要写下答案,需要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的参与。2.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一定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神经细胞静息
状态是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3.D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A错误;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说明大脑
的高级功能,B错误;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有关,C错误;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4.B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
。5.D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B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6.A人在剧痛、恐惧等
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
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7.C在反射弧的组成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因此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
完成,A正确;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在特定情况下,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B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来自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
而不是有利于酶附着,C错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中都含有许多神经中枢,D正确。8.A该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却不会讲话,说明其运动性语言中枢受到损伤,即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到损伤;触碰时双腿有感觉但是无法动弹,说明传入神经正常,但传出神经也受损。9.C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通过电
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进行,A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B正确;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C错误;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10.(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脊髓大脑皮层(3)感受器解析:(1)兴奋经突触传递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
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3)排尿过程中,尿液刺激尿道上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入排尿中枢,促进排尿。专练62激素调节(A)1.C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
,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
馈调节,D正确。2.D人体运动时,通过肾上腺素的调节可使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人体在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催化功能,B错误;进食后一段时间,人体血糖浓
度升高,此时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但胰岛素不属于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人在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运输方式为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后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
正确。3.D切除小鼠垂体,小鼠促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A正确;注射的垂体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的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机体耗氧量,B正确;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的功能,成年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其神经系统兴奋性会增强,C正确;注射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缺乏其作用的靶器官——垂体,进而无法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切除垂体的小鼠的代谢不能恢复正常,D错误。4.A由图可知,激素和膜受体b结合后,激素未进入细胞,A错误;③④过程体现了基
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相关受体在细胞内,因此性激素可通过与途径a相似的过程发挥作用,性激素能影响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生殖细胞的产生),C正确;抗体损伤激素受体后,激素无法发挥作用,注射激素无法缓解病情,D正确。5.B6
.C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7.D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X表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作用于
全身组织细胞,所以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A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信号分子Y表示神经递质,葡萄糖浓度、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等信息分子均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B正确;Z是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来升高血糖,C正确;受
体4受损进而引起糖尿病的患者,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而发挥作用,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错误。8.B由题意可知,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且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因此它在脂肪细胞中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下丘脑,A正确;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进一步增大,B错误;同样的瘦素刺激使神经元A、神经元B分别兴奋和抑制,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的瘦素受体的差异,C正确;当瘦素含量正常,但神经元B上因缺少相应受体而不能识别瘦素时,仍可能引起肥胖,D正确。9.(1)胰岛
B(2)高增加(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解析:(1)根据题干“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分析,
甲组大鼠的生理状况符合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可引起糖尿病,因此可以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
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呈正相关。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溶质微粒的数目增加,导致渗透压增大,减弱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增多。(3)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加快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因此推测甲组大鼠胰
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大鼠会增加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从而导致体重下降。(4)根据题中推测,药物W会破坏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可以据此培育胰岛素缺乏的小鼠,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肾小管液中渗透压增大,
排尿量会增加,此原理可用于治疗浮肿、水中毒及器官积水等病症;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导致体重下降,反过来体重下降可以成为判断糖尿病的一个参考指标。专练63激素调节(B)1.(1)很低灭活(2)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
裂两次(3)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解析:(1)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在血液中激素含量很低,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得与
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2.(1)胰岛B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②(4)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胰腺可分泌胰蛋白酶,直接提取时胰蛋白酶可分解胰岛素,从而导致提取失败解析:(1)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分析图A可知,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能使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运输到细胞内,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3)图B中乙曲线说明细胞与胰岛素的结合率较低,图C中注射胰岛素后丙曲线表示
血糖浓度仍较高,若病人出现乙曲线和丙曲线的结果,说明该患者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出现障碍而导致血糖浓度高,即该病人是由②过程缺陷导致的。(4)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胰腺可分泌胰蛋白酶,直接从胰腺提取液中提取胰岛素时,胰蛋白酶可将胰岛素分解,导致胰岛素提取失败。3.(1)G
H受体和IGF-1受体(2)高于IGF-1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IGF-1,不能抑制垂体分泌GH(3)B、D正常小鼠去垂体后注射过GH的血清解析:(1)据图可知,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
GF-1)均可作用于软骨细胞,可知软骨细胞表面具有GH受体和IGF-1受体。(2)据图可知,垂体分泌的GH可促进肝脏细胞分泌IGF-1,IGF-1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IGF-1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IGF-1,不能抑制垂体分泌GH,故IGF-1基因
缺失小鼠体内GH含量高于正常小鼠。(3)以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实验的自变量应为GH的有无以及IGF-1的有无。①以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
为实验材料,则B组培养液中添加GH,不能促进软骨细胞生长。D组正常小鼠去垂体后,血清中不含GH,则也不含有肝脏细胞分泌的IGF-1,软骨细胞也不能生长。C组培养液中添加IGF-1,可促进软骨细胞生长。综上可知,与A组比较,软骨细胞生长无明显变化的是B、D组。②E组培养
的软骨细胞较A组生长明显加快,推测E组培养液中添加的物质中应含有IGF-1,结合D组可知,添加的物质是正常小鼠去垂体后注射过GH的血清,通过B、C、D、E4组对照,说明没有垂体分泌的GH或GH不能发挥作用,均不能促进软骨细胞生长,有了IGF-1
,软骨细胞才能生长,可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4.(1)减少体液(2)空间结构(3)降低(4)对照组R+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减少随机误差解析:(1)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可降低VSMC膜上Ca2+运输蛋白的活性,导
致进入细胞内的Ca2+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上述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2)内质网的功能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使其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因此内质网功能紊乱,使蛋白质不能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导致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3)用同型半胱氨酸处理小鼠分化型VSMC后,该细胞形态变为椭圆形,相对增殖能力
变强,相对迁移能力变强,说明同型半胱氨酸导致VSMC分化程度降低,功能紊乱。(4)本实验要探究保护药物R是否可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VSMC的作用,要设置空白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及R+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通
过这三组实验即可确定保护药物R的作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偶然现象,每组内设三个重复。5.(1)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切除垂体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2)生长促甲状腺解析:(1)实验步骤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
、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实验组)的处理是切除垂体。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2)实验结果与分析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
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6.(1)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2)大于不相同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机体自身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对甲状
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解析:(1)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放射性碘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进行的。给甲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将其作
为对照组;给乙组注射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乙组家兔的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给丙组注射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进而促进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专练6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体温调节、水盐
调节)1.D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也可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
力增强,所以D符合题意。2.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途径之一,A符合题意;处于炎热环境时,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途径增加散热,B、C不符合题意;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增加散热,D不符合题意。3.D4.B下丘脑上
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体内水平衡,C正确;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体温平衡,D正确。5.(1
)下丘脑(2)增多渴觉(3)动物甲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解析:(1)哺乳动物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
)动物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数量不变,水减少,单位体积内溶质微粒数会增多,渗透压上升,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3)动物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肾小管、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6.(1)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受体(2)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乙(3)(肝)糖原血糖含量下降→下丘脑→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升高↓肾上腺→肾上腺素→血糖含量升高解析:(1)题
图中甲模式中的激素调节与乙、丙的区别是甲模式的激素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现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在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
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作用于垂体,因此垂体表面有这两种激素的受体。(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结合题图可知,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类型属于图中的乙。大量出汗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浆渗透压升高会直接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从而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3)肝糖原分解可补充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会暂时性升高;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血糖含量下降,此时神经
系统通过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升高血糖。专练65免疫调节(体液免疫)1.B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
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2.D由图可知,a为T细胞,b为B细胞,c为浆细胞,d为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3.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造
血干细胞分化而成,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①②过程都需要借助细胞膜表面的糖被进行识别,⑤过程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该免疫过程中有抗体产生,属于体液免疫;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是因为④过程可迅速
完成。4.C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的过程实质上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其实质是浆细胞产生抗体。该过程是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加强免疫功能,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5.C细胞2为T细胞、细胞3为
B细胞,两者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T细胞,即图中细胞2,B正确;细胞4为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C错误;物质a为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D正确。6.D7.(1)抗体(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4)发作迅速、
消退较快解析:(1)抗原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所以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2)再次免疫应答发生在体内已有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个体,故再次注射抗原后,能够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A、
D组。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已注射过抗原甲的小鼠,小鼠血浆中已存在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能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4)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常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专练6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1.C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2.D抗体由浆细胞产
生,吞噬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所以吞噬细胞不参与合成、分泌抗体。3.C细胞○10的作用是传递抗原,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②为抗体,由此可知,左侧为体液免疫过程,而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
B细胞,B正确;④是T细胞,⑤是B细胞,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出相应的免疫细胞,C错误;感染病毒后,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免疫防卫,因此可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即记忆细胞
,D正确。4.C题图HIV逆转录形成的DNA会整合到人T细胞的染色体上,导致人体感染HIV后很难彻底清除,A正确;治疗艾滋病可以从它的致病机理上着手,如抑制CD4等受体的功能、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抑制整合酶的活性等,B正确;HIV入侵人体时先是引发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然后引发体液
免疫,三是引发细胞免疫,C错误;题图中,GP120蛋白能特异性结合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病毒外膜可与细胞膜融合并进入细胞,D正确。5.(1)特异性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
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2)乙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3)全程接种+加强针解析:(1)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
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
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2)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可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
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3)分析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
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专练67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学的应用)1.D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黏膜构成的第一道防线及吞噬细胞与体液中杀菌物质构成的第二道防线;而
在后天获得的、只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称为特异性免疫,如淋巴细胞等进行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2.DAIDS的病原体是HIV,能特异性的寄生在T淋巴细胞中,致使T淋巴细胞受到损伤,细胞免疫逐渐丧失,体液免疫也几乎丧失,导致患者不
能抵御多种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自身肿瘤病变细胞,最终死于其它病原体入侵或癌症。3.D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即便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比如病毒,进入
机体内环境后,其上所携带的抗原也可以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A不符合题意;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其表面抗原依然可以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B不符合题意;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若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病原体可能存在其他
抗原,也会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C不符合题意;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暴露其抗原,进而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D符合题意。4.A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
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信息传递受阻;治疗方法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阻止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5.A由图可知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A正
确;当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B错误;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浆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抗体,C错误;细胞免疫时,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裂解靶细胞,D错误。6.C癌细胞作为抗原,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癌细胞,A正确;免疫细
胞具有防卫、监视等功能,当体内细胞病变如癌变时,免疫细胞可以及时清除它,体现了免疫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B正确;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参与细胞免疫,也可以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根据题意可知,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HAA)治疗小鼠原
位肝细胞癌,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故推测3HAA治疗组的肿瘤生长缓慢,D正确。7.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不符合题意;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符合题意;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C不符合题意;
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D不符合题意。专练68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D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设计了实验: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来探讨向
光性的原因,A正确;1910年,鲍森·詹森设计实验:①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②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1914年,拜尔设计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
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C正确;1928年,温特实验是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得出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并将其命名为
“生长素”,但未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未发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D错误。2.D植物各部位生长素含量不同,通常是合成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A正确;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
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B、C正确;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无关,光照、重力等因素只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D错误。3.B左图胚芽鞘尖端中间插入玻璃板,使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受阻,虽然存在单侧光照,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仍然是均匀的,即a=b;右图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照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因此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即c>d,因此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是:c>a=b>d。4.C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①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②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
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③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5.D图中a组尖端和b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a′组和b′
组的区别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部放置的是c组正立的和d组倒置的,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a′组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
输。单侧光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6.C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胚芽鞘的有无;用未放过尖端的琼
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去尖端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7.D向光侧细胞较小是由于单侧光使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较多,促进了背光侧细胞的伸长,背光侧长得快,向光侧长得慢,从而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A、B、C错误,D正确。专练69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A当超过最佳使用浓度后仍然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
减弱,A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B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根>芽>茎,C正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D正确。2.D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
插条生根,A错误;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过低时,促进作用不明显,不足以促进插条生根,B错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应该需用适宜浓度来处理生根,C错误;在处理插条之前,应该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浪费,D正确。3.A盆栽植物最初主根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促进生长作用也相同;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当根水平放置时,由于重力作用,主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逐渐增大,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4.C该实验可说明单侧光照射可引起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
匀,A正确;图乙中F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于E处可体现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B正确;图乙中曲线①②分别代表图甲中B、C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C错误;若将图甲中植株的实验条件改为顺时针水平横放,则在重力作用下各处生
长素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该实验的相同,D正确。5.B生长素不是蛋白质,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在植物成熟组织的韧皮部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属于非极性运输,B正确;图示结果能体现出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浓度、植物器官种类均有关,C错误;据图分析,生长素
促进曲线Ⅰ表示的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小于曲线Ⅱ表示的器官,故曲线Ⅰ表示的器官是根,曲线Ⅱ表示的器官是芽,D错误。6.D与正常植株相比去顶芽植株主根长度短,说明去顶芽主根生长减慢,A错误;去顶芽后植株合成的生长素量减少,不是不能合成,B错误;生
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是极性运输,C错误;由去顶芽植株+外源生长素一组可知,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D正确。7.B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芽较多的嫩枝更容易成活,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应该选用芽较多的较嫩枝条,A正确;生长素的实质是
有机酸,与双缩脲试剂不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生长素类似物有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C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对于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具有两个,D正确。专练70其他植物激素1.A分析题
意,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说明该矮生突变体体内缺少该激素,且该激素的受体正常,B、D不符合题意;由于该激素能促进植株长高,因此该激素可为赤霉素,A符合题意;脱落酸与植物的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有关,C不符合题意。2.D农田生
态系统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储碳量,该过程主要是利用了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A不符合题意;采用间作、套种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产量,其原理是保证作物叶片充分接收阳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水旱轮作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使害虫难以生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尿泥促根与生长素(类似物)密切相关,与题意相符,D符合题意。3.BD由于m1做接穗,野生型做砧木,但是接
穗叶片不能表达PIⅡ,说明m1对JA不敏感,A错误;分析第一组试验可知,野生型做接穗,野生型做砧木,接穗叶片和砧木叶片都表达PIⅡ,说明嫁接也产生轻微伤害,可导致少量表达PIⅡ,B正确;m1对JA不敏感,m2不产生JA,故嫁接类型m1/m2叶片创伤,m1中不会
大量表达PIⅡ,C错误;嫁接类型m2/m1叶片创伤,m1合成JA,运输到m2中感应JA而产生PIⅡ,D正确。4.D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A正确;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B正确;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
,互相配合共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C正确;生长素是信号分子,不是催化剂,催化剂是酶,D错误。5.D6.(1)幼根和幼芽(2)种子萌发果实发育(3)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和光照时间内源(4)种类和数量(初始长度)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解析:(1)植物体内赤霉素合
成的主要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2)赤霉素的主要作用包括: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3)由实验可知,茎伸长受抑制的因素包括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和光照时间;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是通过抑
制内源赤霉素而发挥作用的。(4)实验中植物茎的种类和数量(初始长度)等均是实验的无关变量。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类似物相比植物体产生的赤霉素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专练71种群的特征1.B调查林中稀有高大乔木的数量时宜采用逐个计数法,A错误;鸟类种群
中各个个体的鸣叫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可根据鸟类鸣叫的差异进行种群密度调查,B正确;估算某种山花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在随机取样的条件下,不得舍弃数值最大的样方,C错误;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进行随机取样调查,而不是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区域,D
错误。2.B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虽然a、b两点时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但由于a、b两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未知,所以a、b两点时的种群增长率大小无法判断,A错
误;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该时间段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
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该鲤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该鲤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3.C根据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故应求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
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4.B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A错误;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
得种群密度增加,D错误。5.A①⑤分别为出生率、死亡率,与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正确;②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B错误;③为种群密度,反映
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C错误;④为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只会影响出生率,不会影响死亡率,D错误。6.C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增长的个体数原来个体数×100%表示,A错误;对于活动能
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间个体数量比关系,C正确;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7.(1)11(2)3(3)标志重捕随机
取样、样方大小适宜、样方数量不宜太少(4)3200大解析:(1)样方内个体计数时,注意样方内部、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个体均计数(一般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第1组和第6组为不真实值,要舍去,然后把剩下的8组数值相加,求平均值。(3)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范围大的动
物,如灰喜鹊,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要适宜,样方数量不宜太少。(4)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公式为:初次捕获标志数个体总数=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故该
草原兔子种群数量为128×1004=3200(只)。如果兔子第一次捕捉后更难捕捉,会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值偏小,最终导致个体总数计算值大于实际值。专练72种群数量的变化1.D“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2.D“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
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A正确;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B正确;由于种群一直在增长,后一年比前一年多,所以曲线中λ大于1,C正确;种群的增长率是固定的,但增长速率不是固定的,D错误。3.B在
食物(养料)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呈现“J”型,说明种群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4.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故其增长也不一定呈“J”型。呈“S”型增长的种群
,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5.D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
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C错误;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D正确。6.B环境容纳
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是不能长时间维持,A错误;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
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错误;在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错误。7.A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
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所以降水太多不利于其繁衍扩散,A符合题意;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为其提供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B不符合题意;连片的麦田为蝗虫提供充足的食物等条件,C不符合题意;仅取食种子的鸟类既不与蝗虫竞争食物,又不作为蝗虫的天敌,对蝗
虫的繁衍扩散未起到有效的阻碍,D不符合题意。8.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由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社群压力增大,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幼年个体减少,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下降,使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B正确;由题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社群压力
增大,通过下丘脑→垂体途径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田鼠的生长代谢出现障碍,故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C正确;由题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中有下丘脑的参与,也有生长激素等的参与,故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
的影响,D正确。9.D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
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
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10.(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固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由于受到营养物质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的菌种的种
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为K/2=a/2时,种群增长最快。(2)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种群的K值大小由其生存的环境决定。若将该菌生存的液体培养基的量减少,其K值减小。若增加该菌的接种量,其K值不变,但到达K值的时间
减少。11.(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2)(S×n)/m(3)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解析:(1)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的实质是
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样方的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三是样方的数量应适宜,样方数量过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样方数量过多,花费的时间
、精力较大。(2)假设调查区域内种群数量为x,根据比例相同原则,x/S=n/m,故x=(S×n)/m。(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借助空中拍照技术实施调查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也相对简便。专练73种群数量的变化图像分析1.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
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则图中K值为665,A正确;图中表示“S”型曲线,而“J”型曲线表示种群的指数增长,B错误;在第9年的种群数量为K/2,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将种群移入更大空间,K值增加,D错误。2.B种群“J”型曲线发生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
宜,没有敌害的环境中,则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从K/2开始出生率在逐渐降低,达到600即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就是
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正确。3.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为“J”型曲线,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一般为“S”型曲线;两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值就是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掉的个体数。4.C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
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b点对应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志
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5.D异养生物细菌甲可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正确;更换培养基可提高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B正确;由图示曲线a变化规律知,在培养到23h之前,细菌数量以较大的速率增长,说明此阶段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在刚开始培养时及培养基更换后,细菌的生存环境理想,在较短时间内,种群增长会
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6.B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
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点a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
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7.(1)“J”(2)2500(3)a环颈雉生活的空间条件、食物等充裕,气候适宜,也没有
敌害,因此环颈雉的种群数量增长迅速(4)“S”(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6)1.69N0解析:(1)由题图可知环颈雉刚引入该岛的增长曲线为“J”型。(2)由题图可知环颈雉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为2500。(3)从a点
开始,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由缓慢逐渐加快,原因是环颈雉生活的空间条件、食物等充裕,气候适宜,也没有敌害,因此环颈雉的种群数量增长迅速。(4)在1937~1942年,环颈雉的增长曲线相当于“S”型。(5)环颈雉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
迁出率直接决定。(6)由于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所以该种群是以“J”型增长曲线增长的,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1.32N0,即1.69N0。8.(1)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2)样方法标志(记)重捕法(3)(物种)丰富度(4)植物
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土壤小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动物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当幼年个体数多而老年个体数少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
群数量上升,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双子叶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适合采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合采用标志(记)重捕法。(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4)
该林地中,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的叶片、果实等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植物的存在还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进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动、植物在生态系
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专练74群落的结构1.C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属于多个物种。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
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落。3.A竹林中的所有竹子所属范围不是群落,A错误;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栖息空间、食物有关,由植物分层决定,B、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
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4.C根据题图可知: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所以b可能代表的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5.D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
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A正确;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B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
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6.A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7.B8.D根据题干
信息“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再结合题图可判断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根据图中信息,未移除啮齿动物时,蚂蚁种群数量在1974~1977年间变化不大,而移除啮齿动物一段时间后蚂蚁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因为移除啮
齿动物后,大粒植物个体数量增多,植物(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蚂蚁的食物来源减少,这说明啮齿动物可以通过影响植物间的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B、C正确;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最后保持稳定,并不呈“S”型增长,D错误。9.D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由于鱼苗在此期间没有进行繁殖,且鱼苗之间存在种内斗争、鱼苗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同时鱼苗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
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随着鱼苗的生长,个体重量逐渐增加,达到该种鱼的最大重量后可保持相对稳定,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种群总重量也小,随着鱼苗的生长,种群总重量逐渐增加,但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后期会不断有鱼死亡,因此种群总重量逐渐减小,甲曲线符合,D正确。10.A在垂直方向上,
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①③正确;森林群落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②错误;森林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④正确;群
落结构的形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⑤正确;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除了光照,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⑥错误。11.(1)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
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2)时间、位置(合理即可)(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而进化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出现差异的物种可以长期共存解析:(1)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应遵
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发生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增加,故当实验出现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的结果时即
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经进化后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在取食的种子方面存在差异,如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不同、种子的硬度不同、种子的位置不同,还可以是取食的时间不同等。(3)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竞争排斥会导致某一物种灭绝,而在长期
的自然选择中,物种在生存空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现差异,从而能减弱种间竞争而达到共存。专练75群落的演替1.C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
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
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2.A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初生演替过程,该过程一般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D围湖造田等人
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都在不断变化,B正确;次生演替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演替速度比初(原)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4.A群落的演替只
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A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D正确。5.A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
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6.D初(原)生演替的起点是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历程长、速
度慢,A错误;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显著,C错误;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7.B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发生在
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速度。8.B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B错误;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含有植物的种子或繁
殖体,所以火灾过后森林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9.D决定①、②、③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演替
过程中,刚开始时物种①和物种②同时存在,二者会竞争阳光等资源,随后物种③出现,三者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随后物种①消失,物种②和物种③之间仍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环境适宜条件下群落演替会继续进行,将会有新的优势种出现,物种②、③的种群密度可能会下降
,C错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阶段到多年生草本植物阶段,再到灌木阶段,该地区不断发生典型物种的优势取代,图中a~c时间段物种②对光照的竞争能力大于物种①,D正确。10.D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
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在三个阶段中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其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11.B发生在退耕的草地上的
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退耕还草后,改变了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增加了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B正确;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还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果是在干旱的地方,或许只能演替至草本植物或灌木阶段,C错误;退耕还草后,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丰富度指数和地上
生物量逐渐增加,故该草原区生物的多样性增加,D错误。专练76生态系统的结构1.D“春江水暖”涉及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了生产者成分,B不符合题意;
诗句中的鸭和河豚属于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诗中没有涉及到分解者,D符合题意。2.C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能捕食a、b、e,属于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和f都能捕食生
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C正确;d是植食动物,但由C选项解析可知,f属于杂食动物,D错误。3.C绝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还有一部分动物是分解者;细菌大多数是异养生物,少部分是自养生物;有些植物不属于生产者,如菟丝子。4.B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食物链,即为草
→兔→狐,草→昆虫→鸡→狐,①正确;细菌属于分解者,与狐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②错误;营养级是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③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④正确。5.D一般来说生态
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若生物成分一样多,则生产者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6.B种群只包括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食草鸟和食虫鸟不是同种生物,A错误;猫头鹰占有营养级不止一个,在草→食草鸟→猫头鹰中猫头鹰为第三营养级,在草→昆虫→食虫鸟
→猫头鹰中猫头鹰为第四营养级,在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猫头鹰为第五营养级,B正确;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属于顶级消费者,因此不会有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的数目将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7.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所以题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因乙以甲为食,所以当乙的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就会下降;由于甲以丙为食,所以甲的数量下降时,丙的数量会增加;又由于丁以乙为食,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丁因食物充足而数量
增加,故本题选D。8.(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解析:(1)蚯蚓是异养型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
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N
O-3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完成的。专练7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C草食动物以草为食物,经消化吸收,真正进入体内的能量是食物中的能量减去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即为其同化的能量。2.C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
理,食物链越长,流经食物链的总能量损失越多。由此可知,以植物性产品为食的生物与植物(生产者)组成的共有两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最短,能量在此种食物链流动时损失最少。3.A图中的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正确;
图中的e表示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B错误;d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和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其中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
,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比,再乘以100%,通常为10%~20%,而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f与a的比值可能小于0.1,D错误。4.D照射到A上的太阳能不能被全部固定只是说明照射
的太阳能并没有完全流入生态系统中,不能解释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5.C杂食动物既捕食植物,又捕食动物,如果捕食植物,就是第二营养级,捕食动物,就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同种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初
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就是单向的,D正确。6.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100=400kJ,其中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乙240kJ,A错误;第二营养
级同化的能量中有240-48+第三营养级的粪便量>192kJ流向丁,B错误;第二营养级能量比第一营养级少,且能量流动不可逆,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C正确;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100=400kJ,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为48k
J,同化量<48kJ,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48÷400×100%=12%,D错误。7.(1)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湖泊解析:(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
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会因食物匮乏而无法生存,这一现象可以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这两个明显的特点。8.(1)竞争5.5×103kJ(2)蛙同化的能量用于蛙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解析:(1)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1所示,C、B、D都捕食E,故C、B、D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1所示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E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1×106kJ,则第二营养级能够得到1×106×10%=1×105,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4kJ,所以C、D得到能量为1×105-2×104=8×104,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4kJ,则C得到能量为8×
104-2.5×104=5.5×104,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5.5×104×10%=5.5×103kJ。(2)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的D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图中A表示蛙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蛙生长、
发育、繁殖的能量,C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专练7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和计算1.A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羊的数量远少于第一营养级牧草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金字塔形,而森林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远多于第一营养级乔木
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故A正确,B、C、D错误。2.A图中①②分别是流向兔和狐的能量,②与①之比不能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③是兔排出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兔是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
者的粪便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而应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④是由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应属于兔同化能量的一部分,A正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而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B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的能量最终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热能不能被绿色植物固定利用,D错误。3.B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应该由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用C1表示,A错误;生产者的同化量是W1或(A1+
B1+C1+D1),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D1或(A2+B2+C2+D2),所以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1/W1×100%或(A2+B2+C2+D2)/W1×100%,B正确;由“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可知,图1中B1+C1+D1的总能量和图2中C都
可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该鱼塘中消费者所含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鱼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因此消费者所含的总能量有可能多于生产者,D错误。4.B图1中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E1表示来自系统外不断补充的能量,E2可表示Ⅰ、Ⅱ、Ⅲ、Ⅳ各营养级呼吸作用以
热能散失的能量,也可表示各营养级传给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图1中的Ⅰ为生产者,不能利用现成有机物,B错误;若图2中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增加1kJ,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能量最少的条件是食物链最短,传递效率最大(20%),即至少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1kJ÷20%÷20%=
25kJ,C正确;图2中B处于第二、三营养级,D处于第三营养级,故B所含的能量不全部包含在图1的Ⅱ中,D中的能量全包含在图1的Ⅲ中,D正确。5.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
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
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6.(1)111生产者(2)13.520(3)60%(4)①呼吸作用消耗②未被利用③分解者解析:(1)从图中A、B、C三者关系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图中的A)固定的太阳能。(2)能量传递效率=
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从A到B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5/111×100%=13.5%;从B到C的能量转化效率为3/15×100%=20%。(3)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3.0,异化量为1.8。(4)每一营养级的
能量都有相当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也有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部分未被利用。7.(1)水草→甲→丁(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5)丁(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析:(1)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图中第二营养级中甲的能量可以流向第三营养级丙、丁,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2)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捕食乙,同时
丁还捕食丙,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4)结合图1和图2分析,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第二
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5)因为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6)由于河流生
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专练7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D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返回无机环境;物质循环发生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2.D人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都是来自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碳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3.B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
、粪便还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增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4.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无机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合
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
的碳分解成CO2回归无机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碳在无机环境与
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5.A根据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缺少丁则生态系统中大量腐殖质中有机物不能转化为无机物,所以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A正确;图中c、d分别表示消
费者乙、丙的捕食过程,含碳有机物随其传递,b表示生产者(甲)的呼吸作用过程,B错误;图中甲、乙、丙、丁等全部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错误;使用杀虫剂不能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6.(1)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3)B、C(
4)CO2或碳酸盐CO2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即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因为这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光合作用的途径,碳循环便不能进行;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
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B和C,它们都是呼吸作用,而D则是燃料燃烧释放CO2,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7.(1)碳平衡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3)碳释放碳存储解析:(1)在自然生态系
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
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
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
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专练8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B“植物开花”是通过光来传递信息的,这属于物理信息;“昆虫的性信息素”是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这属于化学信息。2.C候鸟南飞是鸟感受到光照的刺激而出现的行为,光属物理信息。3.A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
的,也有单向的,例如植物开花需要无机自然界发出的光就属于单向传递,A错误;黄鼠狼释放的臭气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非洲狮和角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饲养蛋鸡时,延长对家禽的
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的利用,D正确。4.B某动物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该动物与异性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种间关系,B错误。5.D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
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指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以某种形式传递某些信号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因此B项不属于信息传递的范畴。7.C昆虫散发的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和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的行为都属于调节种
内关系;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生命活动的作用;草原返青时,为捕食者提供了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时的作用。8.B物理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蜜露”是蚜虫的粪便,其不属于蚜虫的
同化量,B错误;由题意可知,蚜虫发出的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其既能传递信息给其他蚜虫,也能传递信息给蚂蚁,说明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C正确;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9.(1)捕食和竞争(2)有利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A种
群的发展,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生存(3)调节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专练8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就越高,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A正确;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就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B正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呈正相关,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大,C正确;一般情况
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小,D错误。2.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其抵抗力稳定性强,A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生
态系统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维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C正确;沙漠生态系统环境恶劣,相比之下,草原生态系统环境较好,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
恢复的速度快,D错误。3.B营养结构复杂表明物种丰富,动植物种类多,受到外界干扰时自我调节能力大,抵御外界的能力强,故a为抵抗力稳定性,且一旦被破坏,恢复原来状态的难度较大,b为恢复力稳定性。4.D人工马尾松林物种单一、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
力差,所以人工马尾松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相反,B正确;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正确;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封山育林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5.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6.B红树林能防风
消浪、净化污水和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正确;乔木的疏密程度会使照射到林下的阳光不同,进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错误;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降低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D错误。7.A甲缸与乙缸的区别是小鱼数量不同,乙缸与
丙缸的区别是放置的环境不同。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缸内消费者数量过多;丙缸置于黑暗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缸中生物也会很快死亡;相比之下,乙缸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8.(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自我调节的能力(3
)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自身具
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专练82生态环境的保护1.B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2.C杂交水稻之父袁
隆平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不育株,用于研究杂交水稻,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3.D在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含氮废气以及冰箱和空调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氟利昂,使得臭氧层被破坏,从而不能阻碍紫外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
伤害。4.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使能量循环利用,A错误;微生物能分解垃圾,降低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C正确;垃圾分类处理可
以将废物资源化,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D正确。5.B要保护“绿水青山”并不意味着其中的资源不可以开发利用,对其中的资源可以进行合理开发利用,A错误;“绿水青山”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同时“绿水青山”也具有旅游观赏等意义,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
价值,即“绿水青山”可以同时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与生态系统类型无关,C错误;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会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大气等,不利于保护“绿水青山”,D错误。6.C保持水
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主要是热带雨林生态调节的体现,属于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属于旅游观赏价值,是直接价值的体现,C符合题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D不符合题意。7.A图中植物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因此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
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控制污水排放量,不能超过它的承受能力,C错误;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错
误。8.(1)环境容纳量外源性(2)草本未发生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3)施用除草剂生物防治专练83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1.B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因此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该密封发酵,A错误;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微生物,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醋酸菌在氧气充足、糖源充足时,能将果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
醛变为醋酸,从而使发酵液中的pH逐渐降低;而在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也会使发酵液中的pH逐渐降低,C错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
和脂肪酸,因此,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和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D错误。2.C3.A加酶洗衣粉中一般含有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等,A错误;加酶洗涤剂比传统洗涤剂的去污能力更强,所以用加酶洗涤剂能减少洗涤时间并节约用水,B正确;含纤维素酶洗涤剂的作用对象是织物表
面因多次洗涤而在主纤维上出现的微毛和小绒球,用纤维素酶处理后,织物表面的微毛和绒球被除去,可以平整织物表面,同时有增白效果,由于微毛和绒球除去后,主纤维变得光滑,减少了微纤维之间的纠缠,而使纤维变得柔软,因此添加纤维
素酶的洗衣粉具有增白、柔软两个独特功能,C正确;加酶洗衣粉中所添加的酶,通常是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的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D正确。4.(1)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2)A和C其中所含有的碱性蛋白酶可将蚕丝蛋白水解为可溶性氨基酸和小分子肽,对蚕丝
织物造成破坏(3)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可将污渍中的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水解为可溶性小分子,使污物更容易从衣物上脱落(4)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易于回收,可重复使用解析:(1)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血渍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油
污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结合表格实验结果可以直接看出加酶洗衣粉A去除血渍的效果较好,说明其中添加的酶是碱性蛋白酶;加酶洗衣粉B去除油渍的效果较好,说明其中添加的酶是碱性脂肪酶;加酶洗衣粉C去除血渍和油渍的效果都好,说明其中添加的酶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2)蚕丝织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
质,不宜用含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加酶洗衣粉A和加酶洗衣粉C中都含有碱性蛋白酶。(3)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其中的酶制剂可将污渍中的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水解为可溶性小分子,使污物更容易从衣物上脱落。(4)固定化酶技术是利用物理或
化学方法将游离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由于将酶进行了固定,所以固定化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稳定性高、回收方便、易于控制、可反复使用、成本低廉等优点。5.(1)碘液还原糖(或答:葡萄糖)(2)消除蛋白质所带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3)在pH相同时,不同缓冲系统条件下所测得的相对酶活性不同(4)酶分子体积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解析:(1)α淀粉酶A3可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葡萄糖、麦芽糖)。相同时间内,酶活性越高,淀粉的剩余量越少
,淀粉的减少量越多,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所以可根据蓝色的深浅判断淀粉剩余量,进而推知酶活性强弱;酶活性越高,还原糖的生成量越多,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在50~65℃水浴条件下反应,可出现砖红色沉淀,所以也可根据砖红色深浅判断还原糖
的生成量,进而推知酶活性强弱。(2)SDS能使蛋白质发生完全变性,由几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在SDS的作用下会解聚成单条肽链,且SDS能与各种蛋白质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SDS所带负电荷的量大大超过了蛋
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的电荷差别,使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3)由图可知,在pH为7.5时,TrisHCl缓冲系统中的α淀粉酶A3活性比Na2HPO4-KH2PO4缓冲系统高;在pH为9.0时,Tris-HCl缓冲系统中的α淀粉酶A
3活性比GlyNaOH缓冲系统高。即在pH相同时,不同缓冲系统条件下所测得的相对酶活性不同,说明缓冲系统的组分对酶活性有影响。(4)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
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将酶分子或细胞相互结合,或将其结合到载体上)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体积大,而酶分子很小;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
合,而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专练84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1.A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针、接种环或其他金属用具一般通过酒精灯火焰灼烧来灭菌,A错误;接种前
,接种环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防止接种环上附着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接种后灼烧可以防止微生物扩散,对人造成危害,B正确;接种后的培养皿要倒置,防止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C正确;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可形成
单菌落,故菌种的分离和菌落的计数可以使用固体培养基,D正确。2.A产纤维素酶菌能利用纤维素,故筛选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A错误;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能分解纤维素的产纤维素酶菌,B正确;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还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C正确;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
农作物秸秆,动物食用后更容易消化吸收,可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故经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D正确。3.B酵母菌是真菌,通常可以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因为青霉素抑制细菌生长,但不抑制真菌生长。硝
化细菌为自养型生物,能够利用氨转变为亚硝酸和硝酸所释放的能量,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利用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可进行选择培养。4.C检验培养基有没有被杂菌污染,可选取未接种的培养皿与接种样品的培养皿同时在恒温箱中培养。如果在培养过程中未接种的培养皿没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没有
被杂菌污染;若未接种的培养皿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被杂菌污染。5.B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A正确;消毒是指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使其无害化,灭菌则是要将所有的微生物和病毒全部杀灭,以达到无菌的
目的,灭菌一定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但消毒不一定能达到灭菌的效果,B错误;接种工具常用灼烧灭菌,C正确;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灭菌可以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D正确。6.A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能耐高温
,需用干热灭菌;接种环可用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可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对空气可用紫外线消毒;为了不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可采用巴氏消毒法对其进行消毒。7.(1)石油蛋白质、核
酸(2)2nN0(3)将含等量A、B的菌液分别接种到平板Ⅰ、Ⅱ的甲、乙两孔中,分析A、B菌株在有无NH4NO3的条件下对石油的降解能力,透明圈越大表明其降解石油的能力越强(4)A菌株在平板Ⅱ中,A菌株周围有透明圈,而B菌株周围没有透明圈解析:(1)碳源是培养基中提
供碳元素的物质,培养基Ⅰ、Ⅱ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只有石油(组成元素有碳、氢、硫、氮、氧等)。培养基中的氮源可以为微生物提供合成含氮物质的原料,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2)资源、空间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细菌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长一倍,故繁殖n代后细菌的数量是2nN0。(3)
分析题意可知,该同学的实验设计如图所示:由培养基Ⅰ、Ⅱ的成分可知,平板Ⅰ、Ⅱ的区别是有无NH4NO3,分析实验结果可知:①无论有无额外氮源,菌株A均可降解石油,且在额外加入氮源的培养基中降解能力更强。②只有在额外加入氮源的培养基中,菌株B才可以降解
石油,且降解能力弱于菌株A。(4)平板Ⅱ中无充足氮源(与贫氮土壤类似),表中结果显示,平板Ⅱ中,A菌株周围有透明圈,而B菌株周围没有透明圈,说明前者可以在无充足氮源的条件下降解石油,而后者无法降解,故选A菌株。专练85基因工程1.D2
.B3.D据图分析,P表示双链环状DNA,即质粒,S代表的是外源DNA,A错误;Q将质粒切割形成黏性末端,表示限制酶的作用,R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形成重组DNA,表示DNA连接酶的作用,B错误;G是质粒DNA与目的基因
(DNA)形成的重组质粒,C错误;G是由质粒和目的基因形成重组DNA质粒,含有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D正确。4.B5.(1)氨基酸序列多肽链mRNA密码子的简并性(2)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DNA双链复制(3)种类提
取的水蛭蛋白的酶解时间和处理的酶的种类不同,导致水蛭蛋白空间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4)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用酒精消毒,用注射器取同一种动物(如
家兔)血液,立即将等量的血液加入1、2、3号三支试管中,静置相同时间,统计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解析:(1)物质a是氨基酸序列多肽链,物质b是mRNA。在生产过程中,物质b可能不同,合成的蛋白质空间构象
却相同,原因是密码子的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2)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延伸,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和利用PCR技术扩增。PCR技术遵循的基本原理是
DNA双链复制。(3)将提取的水蛭蛋白经甲、乙两种蛋白酶水解后,据图可知,水解产物中的肽含量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均上升,且差别不大;而水解产物中抗凝血活性有差异,经酶甲处理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抗凝血活性先上升后相
对稳定,经酶乙处理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抗凝血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且酶甲处理后的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最终高于经酶乙处理后的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差异明显,据此推测两种处理后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差异主要与肽的种类
有关,导致其活性不同的原因是提取的水蛭蛋白的酶解时间和酶的种类不同,导致水蛭蛋白空间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4)若要比较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的抗凝血活性差异,实验设计思路:取3支
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水蛭素、上述水蛭蛋白酶解产物和天然水蛭素;用酒精消毒,用注射器取同一种动物(如家兔)血液,立即将等量的血液加入1、2、3号三支试管中,静置相同时间,统计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专练86细胞工程1.C2.C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才能获得原生质体;通过
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多倍体,并可根据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差异来鉴定是否是杂种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包括原生质体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3.C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基因工程技术,②③表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其中②表示脱分化,③表示再分化,④表示在胚状体外包裹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制备人工种子的过程。②③过程分别称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包括细胞的分裂和分化,A错误;该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错误;该育种过程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说明已分
化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仍具有表达的潜能,C正确;该育种方式涉及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D错误。4.D过程①获得的原生质体不能悬浮在30%的蔗糖溶液中,30%的蔗糖溶液可导致原生质体失水皱缩甚至死亡,A错误;过程②为再分化过程,需提高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以促进芽的
分化,B错误;过程③不需用秋水仙素处理,愈伤组织细胞就已经有了细胞壁,C错误;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含有细胞核等结构,即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原生质体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5.D将绵羊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其去核的卵母细胞内形成重构卵(甲),可以培养成胚胎,并最终发育成完
整个体,说明体细胞核具有发育的全能性,A正确;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因为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B正确;细胞核移植到未去核的卵母细胞内(乙)不能形成胚胎,是因为该重组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量的变异使乙不能实现细胞全能性,C正确;该
题干没有体现一个卵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不能说明卵母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D错误。6.B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进行诱导,或用PEG、电激等进行诱导,A正确;免疫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产生的融合细胞有:免疫B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据题干信息骨髓瘤细胞在H
AT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因此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在HAT培养基上无法生长,而免疫B细胞自身融合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可以在HAT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融合后产生的杂交瘤细胞并不是都能表达产生所需的单克隆抗体,
需要进一步筛选,C正确;动物细胞融合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7.C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应该先用酶解法去掉它们的细胞壁再诱导融合,A错误;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两个细胞的融合都需要
促融处理后才能实现,B错误;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c细胞同时具备了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但是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c细胞中基因不一定都能够表达,D错误。8.(1)诱导小鼠甲
产生能够分泌抗病毒A抗体的B淋巴细胞(2)取小鼠甲脾脏剪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3)选择培养基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够生存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4)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专练87胚
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1.B经过减数分裂分别产生单倍体组的精子细胞和卵细胞,然后经受精过程形成合子,染色体组为2N,所以受精过程的实质是:核的融合,遗传物质由N→2N的过程。2.
B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的处理是为了使供受体的生理状态相同,只有供、受体的生理状态相同,被移植的胚胎才能继续正常发育。3.D初级精母细胞是雄性动物初情期开始后,才由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而初级卵母细胞是在胎儿期
性别分化后形成的,A错误;精子的产生过程中,MⅠ和MⅡ是连续的,而卵细胞产生过程中,MⅠ和MⅡ是不连续的,B错误;精子细胞形成后变形为蝌蚪状,卵细胞不需要变形,C错误;成熟的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都含有相
当于亲本体细胞一半的染色体数目,D正确。4.A甲过程中可通过给母山羊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超数排卵,A正确;乙过程是体外受精过程,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B错误;丙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在发育培养液中完成,而乙是受精作用过程,在获能溶液或专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C错误;胚
胎移植时要保证受体和供体的生理状态相同,而不是性状相同,D错误。5.C图中A是内细胞团细胞,将来能够发育成除胎膜和胎盘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A错误;胚胎干细胞的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B错误;在体外培养情况下,干细胞可以只增殖而不发生分化,C正
确;利用胚胎干细胞可以诱导形成器官,但目前并没有大规模应用,D错误。6.BD体内受精时,精子在雌性动物的阴道内获能,体外受精前精子需要在专门的培养液中获能,A错误;进行①胚胎分割属于无性生殖,故分割后获得的2个健康胚胎的遗传性状相同,B正确;
可从早期囊胚(b)中的内细胞团细胞获得胚胎干细胞,C错误;进行②胚胎移植时能否成功,与供体和受体的生理状态有关,D正确。7.B无废弃物农业使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在桑基鱼塘建设
中,主要也是使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错误;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是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在人工林中减少植被的层次,使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违反了物种多样性原理,D正确。8.C9.(1)限制性核
酸内切酶(限制酶)磷酸二酯键(2)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同时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任选两点作答)发育的全
能性(4)B取动物A和克隆动物A的肝组织细胞,分别提取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解析:(1)基因工程中切割DNA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故在构建含有片段F的重组质粒过程中,切割质粒DNA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作用于其所识别序列中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可以获得不同的末端,主要分为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在无菌、无毒等适宜环境中进行动物A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清除代谢产物,
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同时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由于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故与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相比,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低。
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4)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
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制备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若要利用此抗体确定克隆动物A中M基因是否失活,如果M基因已经失活,则克隆动物A中无法产生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则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故实验思路为:取动物A和克隆
动物A的肝组织细胞,分别提取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10.(1)低温冷冻保存(-196℃液氮中保存)精子不能直接与卵子受精,必须经获能处理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肝素、钙离子载体A23187MⅡ中期(2)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3)对非繁殖期受体母羊注射雌激素使其
发情;取保存的囊胚,用分割针处理获得滋养层细胞,对其进行DNA分析和性别鉴定,获得状态良好的雄性囊胚;将筛选得到的胚胎移植入受体母羊子宫内解析:(1)精液或胚胎的保存方法为低温冷冻保存,也可将精液或胚胎置于-196℃的液氮中保存。刚刚
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获能后才可具备与卵子受精的能力,可将精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A23187溶液中,用化学药物诱导精子获能。动物排出的卵子成熟程度不同,但都需要到MⅡ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2)哺乳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一般比较
复杂,主要包括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血清等。(3)为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公羊后代,可利用胚胎工程的方法进行操作:对非繁殖期受体母羊进行发情处理,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和性别鉴定,检测其质量,将筛选得到的状态良好的雄性囊胚移植入受体母羊子宫内。第二部
分综合练专练88组成细胞的分子综合练1.B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包括C、H、O、N,有的还含有S,二者不相同,A错误;核酸的生物合成需要多种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参与,B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的参与,不需要核酸的直
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和核酸发生变性,但不会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核酸分子中无肽键,D错误。2.C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激素不都是蛋白质,如部分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脂质;抗体都是蛋白质,故酶
和激素不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A错误;糖原是生物大分子,脂肪和有些激素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酶是由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抗体是由氨基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氨基酸和核苷酸都是含氮的单体,C正确;核酸不是人体细胞
内的主要能源物质,D错误。3.A鉴定蛋白质既可以用蛋清稀释液,也可以用黄豆浆滤液;鉴定蛋白质所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4.D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检测蛋白酶的存在与否时应把嫩肉粉溶解于水中并用双缩脲试剂直接检测即可。5.C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能够
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A正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由糖类和蛋白质组成的,参与细胞的识别和免疫调节,B正确;脂质中的胆固醇参与了血液中的脂质的运输,C错误;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乳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D正确。6.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速率有关,一般来说,该比值越大,新陈代谢越
旺盛,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速率逐渐减慢,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这与曲线①相符,A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可影响细胞代谢的旺盛程度,该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强,这与曲线②相符,B正确;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开始由于水分减少,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增
加,后来玉米种子的总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无机盐的相对含量也会保持稳定,这与曲线②相符,C正确;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这与曲线③不符,D错误。7.B胰岛素分子的一条多肽链,含有3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29分子水,A正确;除去3个甘氨酸后,形成三个多肽和一个二肽,二肽不属于
多肽,B错误;除去图中的3个甘氨酸,要断裂6个肽键,需要消耗6个水分子,C正确;蛋白质功能多样性是由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的,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D正确。8.D由题图看出该蛋白质有3条肽链,并且有两条肽链由一个肽键连接,因此链内肽键为200-
3=197个,链间肽键1个,共198个肽键,A正确;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的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该蛋白质有3条肽链,故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氨基,B正确;分析题意,图示一个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因丙链和乙链间的肽键
是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形成的,所以200个氨基酸中至少有201个羧基,C正确;缩合成该蛋白质时脱去水分子198个,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98×18=3564,且形成两个二硫键时减少4个H,所以合成该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3564+4=3568,D错误。9.C冬季来临温度降低
,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增大,细胞代谢水平降低,而细胞的抗逆性增强,A错误;水作为反应物可以参与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等,但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水是生成物而不是反应物,B错误;结合水的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如果失去结合水则会破坏
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C正确;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细胞死亡,细胞中的水分也会因蒸发而减少,D错误。10.(1)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色(2)1mL蒸馏水+++(或更多+)(3)斐林试剂淀粉水解产物是还原糖,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与
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试管1试管4解析:(1)本实验原理:①α-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②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色。(2)实验1为对照组,实验遵循等量原则,因此表中加入的A是1mL蒸馏水,试管中的淀粉不能水解,剩余量最多,B处颜色最深,表示为+++(或更多+)。(
3)本实验的因变量还可以通过检测产物的生成量来衡量,淀粉水解可以得到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作为替代检测试剂,其原理是淀粉水解产物是还原糖,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其预期结果是:试管1中无砖红色沉淀产生,试管4中砖红色沉淀的颜色最深。11.(1)氨基—CO—NH—至少
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3(3)3(4)生命活动的承担者①催化酶②调节胰岛素解析:(1)图B中的①(—NH2)是氨基,③⑤⑦处的肽键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图
B所示的一段肽链片段中的R基②④⑥⑧中,⑥和⑧相同,R基共有3种,说明该肽链片段是由3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3)图B所表示的血红蛋白中β肽链中的各氨基酸的R基中,共有2个羧基(⑥和⑧处各有1个),一条β肽链
的一端还含有一个羧基,因此据两图可知一条β肽链至少含有3个羧基。(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如肌肉中的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举例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①催化作用,如酶;②调节作用,如胰岛素。12.(1)淀粉纤维素(2)核苷酸b②(3)3脱水缩合—CO—NH—解析:(
1)甲图中,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功能上与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是纤维素。(2)乙图所示化合物为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b所示的结构核苷酸;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②所示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
。(3)丙图所示多肽的R基,由左至右依次为—CH2CH2COOH、—CH3、—CH2SH、—CH3,说明该多肽是由3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而形成;连接氨基酸分子之间的化学键为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专练89细胞的物质输入
和输出综合练1.D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A正确;成熟的植物细胞所具有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可能发生渗透失水或吸水,B正确;当溶液浓度A>B时,成熟的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质壁
分离复原过程中,植物细胞吸水,B的浓度逐渐变小,D错误。2.B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二氧化碳排出组织
细胞、氧进入肺泡细胞和甘油进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都属于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3.B由甲到乙,紫色液泡变小,颜色变深,A错误;在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甲、乙(逐步发生质壁分离)、丙(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正确;与
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C错误;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此时水分子从胞外扩散到胞内的多于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D错误。4.C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体(即细胞内Ca2+流至细胞外的同时使钠离子进入细胞内)活动减弱,
使细胞外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减少,钙离子外流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A、D错误,C正确;由于该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导致K+内流、Na+外流减少,故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高,钾离子浓度降低,B
错误。5.B两图均表示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此过程只受浓度差的影响,随着扩散的进行,浓度差越来越小,扩散速率越来越慢。6.CK+的积累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A正确;这两种藻类吸收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正确;这两种藻类K+积
累量的差异取决于它们遗传物质的差异,C错误;这两种藻类吸收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而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因此K+吸收速率与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有关,D正确。7.B温度的变化影响膜的流动性,两种运输
方式都受影响,A错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方式a,B正确;与方式b有关的载体蛋白贯穿于细胞膜中,C错误;b方式运输可能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抑制细胞呼吸,能量供应不足,导致主动运输受阻,不会影响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D错误。8.D吞
噬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的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越来越高,所以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细胞积累K+是通过主动运输从细胞外吸收,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与线粒体和核糖体密切相关,C正确;植
物生长素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9.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其运输方式符合②和③曲线。10.DB为磷脂分子,在不同生物的细胞膜结构中,磷脂不具有特异性,A正确;癌细胞细胞膜上的D糖蛋白减少,B正确;糖蛋白所在的一侧为细胞外侧,b和c过程分别表示物质通过自
由扩散进入和排出细胞,可对应于O2、CO2,C正确;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D错误。11.D由题意可知,在实验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两者之间只发生了水分的交换,因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说明甲组叶
细胞从甲糖溶液中吸收了水分,净吸水量大于零,A正确;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即乙组叶细胞细胞液浓度与乙糖溶液浓度相等,乙组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B正确;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说明乙组叶细胞失去了水分,则净吸水
量小于零,叶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C正确;题中甲、乙两组糖溶液浓度(g/mL)相等,但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糖,因此甲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乙糖溶液(即甲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多于乙糖溶液),则甲组叶细胞与甲糖溶液间的物质的量
浓度差大于乙组叶细胞与乙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差,因此叶细胞的净吸水量甲组大于乙组,D错误。12.C由题干信息知:蓝光通过保卫细胞的细胞膜上的H+-ATPase(是一种载体蛋白,且可水解ATP提供能量)发挥作用将细胞内的H+逆浓度梯度由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使溶液的pH明显降低
,A、B正确;加入H+-ATPase抑制剂,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说明蓝光不能为逆浓度跨膜转运H+直接提供能量,C错误;经蓝光处理,H+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而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后,再经蓝光处理,膜两侧H+浓度未变,说明无能量供应时H+不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进入保卫细胞,D
正确。13.A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
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导致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系细胞液的浓度,因此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14.(1)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具有特异性或不消耗能量等)(3)K+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需
消耗能量,呼吸受到抑制时提供的能量减少,故根细胞吸收K+的速率降低解析:(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2)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其运输特点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具有特异性,不消耗能量等。(3)由细胞外的K+可以通过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进入植物的
根细胞可判断,根细胞吸收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该方式不仅需要载体蛋白,还需要消耗能量。在有呼吸抑制剂的条件下,细胞呼吸受抑制,提供的能量减少,因此,根细胞对K+的吸收速率降低。专练90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综合练1.(1)ATP和[H](2)大气线粒体(基质)(3)抑制
淀粉(4)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减小(5)有机肥被微生物分解既可提高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为植物提供无机盐解析:(1)分析图一可知,A表示[H]和ATP,B表示三碳化合物(C3),C表示五碳化合物(C5)。
(2)充足光照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利用的CO2主要来自大气,也有部分来自线粒体。(3)由题中信息可知,磷酸转运器能将磷酸丙糖运出的同时将无机磷酸等量运入叶绿体,结合题图可知,当细胞质基质中无机磷酸相对含量降低时,会
抑制磷酸丙糖的外运,磷酸丙糖的外运被抑制后,淀粉的合成量增加。(4)根据坐标曲线图可知,该实验过程中的自变量有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C表示五碳化合物,30℃时,给提供饱和CO2浓度的大棚通风,将导致大棚中CO2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C3的含量减少,因此会导致五碳化合
物的合成速率减小。(5)由于有机肥被微生物分解既可以提高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可以为植物提供无机盐,故可以采取施用有机肥的方法达到增产的目的。2.(1)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增加多年生植物温度和水分优势种与其它有生态位重叠的
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2)物质循环物质循环(3)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种类多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营养级都有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杀虫剂Q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图中的草本植
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是一条食物链,结合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Q的含量逐渐增加;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较高;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关键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与其它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以提高对环境的利用率。(2)运用物质
循环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
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则减少了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3)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
复杂”具体表现在其在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的种类都较多,如热带雨林中的下木层和灌木层还可再分为2~3个层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级的生物都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雨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在该营养级能量一定的前提下,则每种动物的个体数较少。3.(
1)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2)类囊体薄膜上基质中(3)丙酮酸基质中内膜上(4)①②④解析:(1)甲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乙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参与光反应阶段的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两类色素是叶绿素
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大多数高等植物的叶绿素需要在光照条件下合成。(2)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因此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叶绿体内,在类囊体薄膜上组装;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因此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
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叶绿体内,在叶绿体基质中组装。(3)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叶绿体产生的三碳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基质中,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图中叶绿体中过多的还原能可通过物质转化,在细胞质中合成NADPH,NAD
PH中的能量最终可在线粒体内膜上转移到ATP中。(4)叶绿体光反应产生ATP,因此图中线粒体为叶绿体提供的ATP用于光反应以外的生命活动,如C3的还原、内外物质运输、酶的合成等,而H2O分解释放O2属于光反应。4.(1)能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种子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
且光照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形成(2)不能光照强度为10μmol/(s·m2),等于光补偿点,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此时光照时没有有机物的积累,黑暗中细胞呼吸仍需消耗有机物,故全天没有有机物积累;且每天光照时长大于12小时,植株不能开花(3
)耐受酒精毒害解析:(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种子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因此在光照强度为2μmol/(s·m2),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虽然光照强度低于光补偿点,但光照有利于叶
片叶绿素的形成,种子仍能萌发并成苗。(2)将该水稻适龄秧苗栽植于上述沙床上,光照强度为10μmol/(s·m2),等于光补偿点,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此时光照时没有有机物的积累,黑暗中细胞呼吸仍需消耗有机
物,且每天光照时长大于12小时,植株不能开花,因此该水稻不能繁育出新的种子。(3)该水稻种子用于稻田直播(即将种子直接撒播于农田),为防鸟害、鼠害减少杂草生长,须灌水覆盖,此时种子获得氧气较少,可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供能,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种子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推测该种子
应具有耐受酒精毒害的特性。5.(1)高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2)糖类等有机物(3)光照条件A组遮光程度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解析:(1)分析题图b结果可知,培养10天后,A组叶绿素含量为4.2,C组叶绿素含量为4.7,原因可能是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
素,以尽可能多地吸收光能。(2)比较图b中B1叶绿素含量为5.3,B2组的叶绿素含量为3.9,A组叶绿素含量为4.2;B1净光合速率为20.5,B2组的净光合速率为7.0,A组净光合速率为11.8,可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总叶绿素含量为5.3+3.9=9.2,净光合速率为(20.
5+7.0)/2=13.75,两项数据B组均高于A组,推测B组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因而生长更快。(3)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B组条件下是否能提高作物产量。该实验自变量为玉米遮光程度,因变量为作物产量,可用籽粒重量
表示。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故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材料:选择前期光照条件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实验方法:按图a所示条件,分为A、B、C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30
株;其中以A组为对照,并保证除遮光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分析讨论:如果B组遮光条件下能提高作物产量,则下一步需要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专练91细
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综合练1.B种子风干脱水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A错误;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缺氧,发生无氧呼吸,B正确;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生存受到抑制,甚至死亡,C错误;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有氧呼吸逐渐增强,D错误。2.B糖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为C、H、
O三种,在有氧运动中,糖和脂肪都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A正确;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C、H所占比例较大,O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在有氧运动中,脂肪氧化供能比等量糖类氧化供能耗氧量多,B错误;在跑步开始的5分钟内为“心脏适应期”
,跑步持续5分钟后,心脏已经适应,心搏有力,泵血均匀,并随时根据运动量的大小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以锻炼心肺功能为目的的跑步,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C正确;在跑步20分钟以内,提供能量的主要是体内储存的糖原,
跑步20分钟以后,糖原大部分被消耗,供能的主要来源转变为体内的脂肪,因此,以减肥健美为目的的跑步,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D正确。3.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主要以糖类作反应底物;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产生[H],用于第三阶段与O2反应
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产生[H],用于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结合并转变为其他物质;细胞呼吸都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能量缓慢释放;有氧呼吸产生水,无氧呼吸不产生水。4.C澄清的石灰水是检测二氧化碳的,A错
误;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检测二氧化碳的,会由蓝变绿再变黄,B错误;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变成灰绿色,C正确;醋酸洋红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D错误。5.D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并去除溶液中的O2,A正确;酵母菌有氧呼吸
过程中有CO2产生,所以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以防止干扰实验结果,B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C正确;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
氧化碳,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6.C甲试管中只含上清液,即细胞质基质,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最终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乙试管中是沉淀物,即含有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
入线粒体参与氧化分解的有机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因此没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丙试管是未离心的匀浆,含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因此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7.D甲组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
氧化碳,所以甲、乙两组都会产生CO2,A错误;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酶的数量不会增加,而丙组是活细胞,可以产生更多的酶,所以酒精产量丙组多,B错误;丁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丙组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所以能量转
换率丁组较丙组高,C错误;丁组细胞完整,在有氧条件下培养题干所述的8~10小时,会大量繁殖,所以丁组的氧气消耗量远远大于乙组,D正确。8.A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④光周期处
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措施③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⑤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措施①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
的呼吸作用强度,④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9.C图中曲线QR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O2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A正确;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情况下,Q点不吸收O2,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P点O2吸收量等于CO2生成量,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长
度相等,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根据反应式可知,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是1∶3,C错误;图中R点时CO2的释放量表现为最低,则有机物的分解量最少,即呼吸作用最弱,该点对应的O2浓度更有利于蔬菜、水果的运输和储存,D正确。10.C1mol的葡萄糖
经有氧呼吸产生6mol的二氧化碳,经无氧呼吸产生2mol酒精和2mol二氧化碳。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6.5mol的酒精,即产生6.5mol的二氧化碳,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2.5-6.5=6mol,A正确;氧浓度为a值时,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说明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条件是
无氧,即a值为0,B正确;氧浓度为c时,产生的酒精的量为6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6=9mol,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为3/(
3+1.5)=67%,C错误;d浓度时不产生酒精,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11.D将一株生长正常的小麦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小麦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容器内CO2含量初期逐渐降低。说明初期小麦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CO2含
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正确。12.(1)光密度值高高光强(2)吸能ATP、NADPH(3)小绿藻放氧速率等于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速率减去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速率(4)360解析:(1)叶绿体中的4种光合色素含量和吸光能
力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光电比色法测定色素提取液的光密度值来计算叶绿素a的含量;由甲图可知,与高光强组相比,低光强组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以增强吸光的能力,从而适应低光强环境;由乙图可知,低光强条件下,不同温度下的绿藻放氧
速率相差不大,高光强条件下,不同温度下的绿藻放氧速率相差很大,因此在高光强条件下,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更显著。(2)叶绿素a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故从能量角度分析,叶绿素a的含量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率。从能量角度分析,光反应需要消耗太阳能,光反应是一种吸能反应;光反应过程包括水的光解(产生N
ADPH和氧气)和ATP的合成,因此光反应的产物有ATP、NADPH和O2。(3)图乙的绿藻放氧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绿藻放氧速率等于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速率减去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速率,因此图乙的绿藻放氧速率比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速率小。(4)绿藻在20℃、高光强条件下细胞呼吸的耗氧速率为3
0μmol·g-1·h-1,由乙图可知,绿藻放氧速率为150μmol·g-1·h-1,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速率为180μmol·g-1·h-1,因此每克绿藻每小时光合作用消耗CO2为180μmol,因为1分子的二氧化碳与1个RuBP结合形成2分子3-磷
酸甘油酸。故每克绿藻每小时光合作用消耗CO2生成180×2=360μmol的3-磷酸甘油酸。专练92细胞的生命历程综合练1.D细胞分裂间期会发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基因表达),A正确;细胞分化需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B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
过程,其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即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C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不单纯指发生显性突变,D错误。2.A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衰老细胞的清除均属于细胞凋亡的范畴,A正确;细胞骨架与
细胞增殖有关,B错误;衰老细胞中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细胞坏死不利于个体的正常发育,D错误。3.A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开始时,在间期已完成了DNA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m;染色单体
消失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染色体数因着丝点分裂而加倍为2N,但核DNA含量仍为m。4.A图A是有丝分裂的前期,细长丝状的染色质正在变为染色体,而不是染色体正在变为细长丝状的染色质,A错误;图B是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间出现细胞板将形成新的细胞壁,B正确
;图C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上DNA总数目为8个,C正确;图D是有丝分裂的中期,细胞中着丝点总数为4个,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5.C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越弱,所以细胞②与细胞①相比,相对表面积小,物质运输效率低,A错误;⑤与⑥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
裂而来的,因此它们的遗传物质相同,并且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B错误;细胞分化和衰老的过程均会改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C正确;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凋亡,D错误。6.C分裂期最短的是肿瘤细胞,但细胞周期
最短的是十二指肠细胞,A错误;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时间比例最小的是成纤维细胞,B错误;三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不相同,说明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C正确;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它们的分裂也不是同步进行的,D错误。
7.A生物体的体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有关,而不是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①错误;由于细胞体积越小,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所以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②错误,④正确
;细胞中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有限,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③正确。8.B细胞的凋亡过程中,凋亡基因表达活跃,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活性不会下降,A错误;细胞衰老、分化和癌变都会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B正确;精子虽然高度分化,但仍具有全能性,C错误;动物克隆实验的成功只能说明动物细胞
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9.A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控制凋亡的基因表达,需要新合成蛋白质,A错误;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所以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
衰老,B正确;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紫外线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照射会导致DNA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C正确;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就是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成
的,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D正确。10.C无丝分裂过程核膜不消失,A错误;有丝分裂是动植物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B错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C正确;衰老细胞已经高
度分化,不再分裂,D错误。11.B装片制作的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液染色,使染色体着色,B正确;制片时盖上盖玻片后再盖一块载玻片,然后用拇指按压,使细胞分散开,C错误;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许多细胞重叠,解离不
充分,可能是解离时间短,D错误。12.C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的复制只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而翻译可以发生在细胞周期的任何时期,A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的凋亡来完成的,B错误;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有丝分裂装片,处
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最多,C正确;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细胞中的两类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基因,D错误。13.D小鼠体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假设体细胞中DNA含量是2n,那么复制结束后加倍为4n,介于二者之
间的时期是复制过程,根据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可推测乙类细胞是体细胞,甲类细胞是进入分裂期的细胞,丙类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在三类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丙类细胞,因为间期时间较长;如果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不能分裂,将会导致乙类细胞比例
增加。14.C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把它分为四个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丙、丁计数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某些细胞所处时期易混淆,如末期和分裂间期,A正确;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
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易区分,故五位同学记录的中期细胞数一致,B正确;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
合成,其所处时间比分裂期长,五位同学记录的间期细胞数不多,是由于只统计了一个视野中的细胞,样本数量较少,不具有代表性,C错误;计数规则不同,会导致实验误差,戊统计的细胞数量较多,可能与该同学的细胞计数规则与其他同学不同有关,D正确。
15.D有光照试管苗才能发育成正常的植株,所以完成该过程需要光照条件,A错误;该过程只有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不存在基因重组,B错误;愈伤组织发育成植株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的分裂和分
化,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当体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时才体现细胞全能性,因此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16.C“癌症蛋白”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mRNA、tRNA、rRNA的参与,A正确;“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的融合是膜融合,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
确;根据题意,“癌症蛋白”作为信号分子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而不是参与该过程,C错误;“癌症蛋白”作为信号分子促进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并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17.(1)动物中(2)1~24(3)间(4)DNA解析:(1)
由于图1中的细胞中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表示的是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中期图。(2)图2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而图3中1~2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图2表示的有丝分裂过程相当于图3中的1~2段,由图1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3
)由于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分裂期要长得多,因此在用显微镜观察根尖有丝分裂的装片时,视野中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4)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部分组成,经胰蛋白酶处理后蛋白质水解,剩余丝状物为DNA。专练93遗传因子的发现综合练1.B植株A的测
交子代的每个性状都有2种表现型,考虑n对等位基因,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表现型,A正确;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每种表现型所占比例均为1/2n,理论上,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相同,与n值大小无关,B错误;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比例也是1
/2n,C正确;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1/2n,当n≥2时,(1-1/2n)>1/2n,即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D正确。2.C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用以检验子代个体基因型。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
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3.CF1代表现型为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两对性状分开考虑:①后代中紫茎∶绿茎=(3
+1)∶(3+1)=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Aa×aa;②后代中缺刻叶∶马铃薯叶=(3+3)∶(1+1)=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Cc×Cc。因此该豌豆亲本的基因型为AaCc×aaCc。4.A由题意知,AAbb和aaBB杂交,得到F1(AaBb)自交得F2中紫花∶白花=9
∶7,9∶7是9∶3∶3∶1的变形,由此可以推断,该植株的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5.A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观察花粉粒的形状,也可以观察花粉粒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可以选择②③,A错误;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需要同时观察花粉粒的形状和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只能观察②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B正确;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亲本应分别含有糯性、抗病优良性状,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C正确;任意两植株都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可用于验
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6.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A错误;AaBB的个体仅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不发生自由组合现象,B正确;③⑥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之间的随机结合,C错误;右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_B_中占的比例为4/9,D错误。7.D两对相
对性状单独考虑:F1中圆粒∶皱粒=3∶1,亲本均为Rr;黄色∶绿色=1∶1,亲本为Yy和yy,则双亲基因型为YyRr、yyRr,F1中一株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YyRr与绿色皱粒豌
豆杂交,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8.D由于雄株的基因型为aa,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均不能产生含A的雄配子,故雌株一定为杂合子(AA+或Aa),所以该植物中的雌株与雄株杂交,子代雌株所占比例应等于50%,A错误;由于雄株和两性植株没有A
基因,所以该植物没有基因型为AA的雌株纯合子,因此,控制该植物性别的一组复等位基因可组成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有2种,B错误;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一代,F1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aa(雄株)不能自交,F1再自交一代,F2中雄株均来自A+a
植株,所占比例为2/3×1/4=1/6,C错误;该植物开紫花,其紫色为液泡内含有的色素,而花瓣细胞的原生质层无色,D正确。9.D若选择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杂交,后代表现型有3种,若选择AABb与aabb杂交,子代表现型有2种,若选择纯合白花杂交,子代有1种表现型,A正确;A、a和B、b两对
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F1为AaBb,F2中紫花∶蓝花∶白花=3∶3∶10,C正确;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A_B_、aabb,测交即与aabb杂交,若AABB与aabb,子代为AaBb,表现型全为白花,若aabb与aabb杂交,子代为aabb,全部表
现为白花,两者无法区分,D错误。10.A纯种黑人的基因型为AABB,纯种白人的基因型为aabb,则F1肤色为中间色的基因型为AaBb,F1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F2出现的基因型种类数=3×3=9种;同时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其子女中显性基
因的数量可以是4个、3个、2个、1个或0个,所以子女可产生五种表现型,其中4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占1/16,3个显性基因(AABb、AaBB)占总数的2/16+2/16=4/16,2个显性基因(AaBb、AAbb、aaBB)占总数的4/16+1/16+1/16=6/16,1
个显性基因(Aabb、aaBb)占总数的2/16+2/16=4/16,0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占1/16,所以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4∶6∶4∶1。11.(1)Ⅰ、Ⅱ桔黄色(2)测交基因组成(3)一解析:(1)实验Ⅰ中,桔黄色和枣褐色个
体杂交,后代均为桔黄色,说明桔黄色是显性性状;实验Ⅱ中,桔黄色和桔黄色个体杂交,后代为桔黄色和枣褐色,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故桔黄色为显性。因此依据实验Ⅰ、Ⅱ结果可判断出上述壳色中桔黄色是显性性状。(2)实验Ⅲ后代中桔黄色∶枣褐色≈1∶1,为测交实验,可检测实验Ⅰ中
F1个体的基因型。(3)从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分析,测交后代桔黄色∶枣褐色≈1∶1,说明F1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故华贵栉孔扇贝的壳色遗传是由1对基因控制的。12.(1)实验①的F1中缺刻叶∶全缘叶=1∶1,
齿皮∶网皮=1∶1缺刻叶、齿皮(2)甲、乙(3)1/4(4)果皮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全缘叶=15∶1,齿皮∶网皮=3∶1解析:(1)分析表格可知,实验①的F1中缺刻叶∶全缘叶=1∶1,齿皮∶网皮=1∶1,这2对相对性状均符合杂合体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故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
传均符合分离定律。根据实验②的F1为缺刻叶齿皮,F2中出现了全缘叶网皮个体,可推出缺刻叶对全缘叶为显性,齿皮对网皮为显性。(2)假设缺刻叶和全缘叶由A基因和a基因控制,齿皮和网皮由B基因和b基因控制。由题干信息可知,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基因型不同,且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
网皮,根据实验①中F1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可推出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根据实验②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进而推出丙和丁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故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子的是甲和乙。(3)由以上
分析可知,实验②的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4)若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全缘叶=15∶1,齿皮∶网皮=3∶1,则可推出缺刻叶和全缘叶这对相对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齿皮和网皮这对相对性状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专练94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综合练1.D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表现在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
是如此;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综上所述,杂合子Aa中,当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就会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但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
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B、C错误,D正确。2.AC若控制黑身a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aXa、XAY,子二代可以出现XAXa、XaXa、XAY、XaY,即可出现黑身雌性,A符合题意;若控制截翅的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只考虑翅型,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XB、XbY,
子二代可以出现XBXB、XBXb、XBY、XbY,即截翅全为雄性,B不符合题意;若控制长翅的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只考虑翅型,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XB、XbY,子二代可以出现XBXB、XBXb、XBY、XbY,即长翅有雌性也有雄性,C符合题意;若控制截翅的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考虑翅型和眼
色,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WXBW、XbwY,子二代可以出现XBWXBW、XBWXbw、XBWY、XbwY,即截翅全为白眼,D不符合题意。3.C由于控制体型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用♀卷羽正常鸡(FFZDW)与♂片羽矮小鸡(ffZd
Zd)杂交,F1代是♂FfZDZd和♀FfZdW,子代都是半卷羽;用♀片羽矮小鸡(ffZdW)与♂卷羽正常鸡(FFZDZD)杂交,F1代是♂FfZDZd和♀FfZDW,子代仍然是半卷羽,正交和反交都与亲本表型不同,A正确;F1代群体Ⅰ和Ⅱ杂交不是近亲繁殖,
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母本(基因型为FfZdW),从F1代群体Ⅱ中选择父本(基因型为FfZDZd),可以快速获得基因型为FFZdW和FFZdZd的个体,即在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
种鸡,C错误,D正确。4.B现有虎斑色雌猫与黄色雄猫交配,亲本虎斑色雌猫基因型为XBXb,亲本黄色雄猫基因型为XbY,理论上子代有XBXb虎斑色、XbXb黄色、XBY黑色、XbY黄色四种,因此它们生下的
四只虎斑色小猫一定都是雌性的。5.A图示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bd,与基因型为aBd精子完成受精后,该细胞可形成基因型为aaBbdd的受精卵,A正确;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dd,没有b基因,所以b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B错误;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
色体,C错误;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发生在卵巢中不是精巢,D错误。6.C该细胞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该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该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是AD、Ad、ad、ad或Ad、Ad、aD、ad,B错误;该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C正确;该细胞的下一时
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D错误。7.D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基因随着染色体复制而复制,因此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XBXBYY,而基因型为AAXBXb的细胞基因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说明其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
裂,即该细胞不是初级精母细胞,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间期的DNA复制(核DNA加倍)和减一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核DNA减半),该细胞内DNA的含量与体细胞相同,B错误;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A与a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该细胞的亲本AaXBY没有无节律
的基因,而该细胞却出现了无节律的基因,说明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D正确。8.A由题可知: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为XbYY,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由此可推出该患儿是由母亲产生的含Xb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YY的精子受精后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因此该患儿的
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两条Y染色体来自于父亲,说明精原细胞在形成精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9.(1)3/16紫眼基因(2)01/2(3)红眼灰体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红眼/白眼红眼雌蝇∶红眼雄
蝇∶白眼雄蝇=2∶1∶1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翅外展相对于正常翅为隐性,粗糙眼相对于正常眼为隐性,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2号、3号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1为双杂合的正常翅正
常眼个体,F1雌雄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4×3/4=3/16。根据图示,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2)由图可知,控制直刚毛/焦刚毛的基因和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为母本,焦刚毛白眼(双隐性)为父本时,
其子代的雄性个体全部为直刚毛红眼;野生型(直刚毛红眼)为父本,焦刚毛白眼为母本时,子代中雌性个体全部为直刚毛红眼,雄性个体全部为焦刚毛白眼,所以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3)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W、w)在X染色体上,控制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E、e)位于3号染色体上,二者可进行自由
组合,白眼黑檀体雄果蝇(eeXwY)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EEXwXw)杂交,F1的基因型为EeXwXw、EeXwY,雌雄均表现为红眼灰体,F1相互交配,F2中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验证伴
性遗传时应分析果蝇的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F2中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10.(1)隐性X(2)XDXd(3)1/4(4)女孩解析:(1)图中Ⅱ1与Ⅱ2正常,他们的儿子Ⅲ3有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
因为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由于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Ⅱ2的父亲和一个儿子(Ⅲ3)有病,则Ⅱ2的基因型为XDXd。(3)Ⅱ5与Ⅱ6正常,他们的儿子Ⅲ5有病,说明Ⅱ5与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XDXd、XDY,
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4)Ⅲ6基因型为XDY,与一位患该病的女性(XdXd)结婚,后代女儿(XDXd)都正常,儿子都患病(XdY),因此建议生女孩。11.(1)ZAZA,ZaWZAW、ZAZa,雌雄均为正常眼1/2(2)杂交组合:豁眼雄禽(Z
aZa)×正常眼雌禽(ZAW)预期结果:子代雌禽为豁眼(ZaW),雄禽为正常眼(ZAZa)(3)ZaWmmZaZaMm,ZaZaMM解析:(1)该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亲本纯合子正常眼雄禽的基因型为ZAZA,亲本豁眼雌禽的基因型为Z
aW,两亲本杂交,理论上F1的基因型为ZAZa(正常眼雄禽)、ZAW(正常眼雌禽);F1自由交配,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ZAZA(正常眼雄禽)∶ZAZa(正常眼雄禽)∶ZAW(正常眼雌禽)∶ZaW(豁眼雌禽)=1∶1∶1∶1。(2)用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
雌禽(ZAW)杂交,子代雌禽均为豁眼(ZaW),雄禽均为正常眼(ZAZa)。(3)因为两只表现型均为正常眼的亲本交配,其子代中出现豁眼雄禽(ZaZa),由于该豁眼雄禽的一条Za来自父方,另一条Za来自母方,所以亲本雌禽必然含有Za,由于亲本雌禽表现为正常眼,因此该亲本雌禽的基
因型为ZaWmm,子代中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括ZaZaMm、ZaZaMM。12.(1)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半(2)1/2n100%(3)2解析:(1)减Ⅰ前期四分体时期可发生同源染色
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减Ⅰ后期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的基因重组。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2)F1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其自交胚与F1基因型一致的概率是1/2n;途径2中的卵细胞来自N植株(有丝分裂),所以克隆胚与N植株基因型一致
的概率是100%。(3)克隆技术可保持F1的优良性状(基因杂合),途径2为克隆过程。专练95基因的本质及表达综合练1.C摩尔根通过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正确;艾弗里提出的有关肺炎双球菌
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没有得到科学家的一致公认,原因是提纯的DNA分子中含有少量蛋白质,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蛋白质的作用,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
假说,D正确。2.A该病原体仅含有蛋白质外壳和RNA,属于病毒。病毒无独立的物质和能量供应系统,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据图可知,该病毒的RNA可导致叶片出现病斑,蛋白质不会导致叶片出现病斑,说明其遗传物质为RNA。3.C图中②是磷酸,③是脱氧核糖,④是含氮碱基,
它们共同构成了脱氧核苷酸,是DNA分子的基本单位,A正确;遗传信息指的是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B正确;图中⑤代表的是氢键,C错误;①是磷酸二酯键,DNA复制时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D正确。4.B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去侵染含32S、31P的细菌时,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不含35S;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由于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
有31P,少量的噬菌体含有32P。5.C由题意可知,①…AGTCG…经亚硝酸盐作用后,A、C发生脱氨基作用,变成…IGTUG…,以该链为模板复制成的DNA分子是…IGTUG……CCAAC…,该DNA分子再
复制一次产生的2个DNA分子分别是…IGTUG……CCAAC…和…CCAAC……GGTTG…,以②链为模板复制成的2个DNA分子都是…AGTCG……TCAGC…。6.B氨基酸上没有碱基,不会与t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A
错误;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mRNA和tRNA之间,B正确;DNA和mRNA之间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转录过程中,而不是翻译过程中,C错误;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过程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7.CR表示的节段①正处于解旋状态,形成这种状态不需要解旋酶,只需要RNA聚合
酶,A错误;图中②是RNA分子,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B错误;如果图中③表示酶分子,它能催化转录,则它的名称是RNA聚合酶,C正确;图中的②mRNA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不需要通过双层膜的核膜,
D错误。8.D花青素决定花的颜色,而花青素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A正确;基因①②③分别通过控制酶1、2、3的合成来控制花青素的合成,B正确;花青素在不同酸碱条件下显示不同颜色,说明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花色,C正确;基因具有独立性,基因①不表达,基因②和基因③仍然能够表达,D错误。9
.B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化学干扰技术,有望使人们的致病基因“沉默下来”而不表达,说明该项技术可能是干扰
了细胞内的某些信使RNA的合成(转录)过程,或者是干扰了细胞内的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的翻译过程。10.CmiRNA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与该基因的启动子结合,A正确;真核细胞中W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首先在细胞核内加工,再进入细胞质用于翻译,B正确;RNA中不含T,miRNA与W基因mRN
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U、C与G配对,C错误;图中显示,在细胞质中,miRNA会与蛋白质形成miRNA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与W基因mRNA结合,从而影响了W蛋白的合成,故miRNA抑制W
蛋白的合成是通过阻断其翻译过程来实现的,D正确。11.(1)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2)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3)tRNA脱水缩合(4)1氨基酸的种类或数目解析:(1)题图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则该过程中涉及的遗传
信息传递方向为: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图中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可以发生在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中。(2)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③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以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3
)在翻译过程中,携带氨基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特异性识别,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图中④肽链。(4)根据题意分析,基因中一个G—C对被A—T对替换,导致由此转录形成的m
RNA上1个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翻译形成的④中氨基酸的种类或数目发生相应改变。12.(1)四种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2)mRNA(信使RNA)tRNA和r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3)染色质核孔(4)分化增强人体的免疫抵御能力解析:(1)细胞核中的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的
,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2)转录形成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可以提供信息指导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tRNA、rRNA。(3)l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有的与染色质上的DNA分子结合,有的通过核孔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或
RNA结合,发挥相应的调控作用。(4)人体感染细菌时,造血干细胞核内产生的一种lncRNA,通过与相应DNA片段结合后,血液中产生了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吞噬细胞,说明其调控了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
,因此该调控过程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增强人体的免疫抵御能力。专练96变异、育种与进化综合练1.A决定脯氨酸的密码子为CCU、CCC、CCA、CCG,决定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CAC,则脯氨酸转变为组氨酸,有可能是CCU转变为CAU,也有可能是CCC
转变为CAC,这都是mRNA上C转变成了A,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时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G≡C变为T=A。2.D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
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基因频率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3.C由图可知,修复过程中需要将损伤部位的序列切断,因此需要限制酶的参与;同时修复过程中,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需要依次连接,要借助DNA聚合酶,A正确;填补缺口时,新链即子链的延伸方向为
5′到3′的方向进行,B正确;DNA有害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中进行修复,保证DNA复制的正确进行,对细胞最有利,C错误;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累积突变的结果,随年龄增长,XP患者几乎都会发生皮肤癌的原因,可用突变累积解释,D正确。4.D基因重组
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二是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即联会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实现染色单体
上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种改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中。5.B某种基因占某个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A正确;突变率与基因频率无关,B错误;由于存在基
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C正确;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正确。6.C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表示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
都是基因重组,方法③的变异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的,所以是定向的,A正确;方法②形成单倍体的过程中,要进行花药离体培养,B正确;方法③必须先将抗病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再导入叶肉细胞,使其与细胞中的DNA分子整合
,C错误;上述三种育种方法都会改变抗病基因频率,D正确。7.C用盐酸解离,有利于细胞分散;压片是利用压力使细胞分散开,A正确;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固定,形态清晰,是计数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B正确;该实验可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或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C错
误;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分配进两个子细胞,D正确。8.A八倍体小黑麦的单倍体,含有四个染色体组,A正确;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得个体是单倍体,B错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
均为单倍体,而单倍体不只是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C错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D错误。9.C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突变体M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
须在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C错误;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D正确。10.(1)转录翻译(2)GUA(3)基因
突变替换(4)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解析:(1)该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基因突变,④为信使RNA,其上的三个碱基序列是GUA。从图示中看出,由于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密码子改变,所翻译的氨基酸改变,进而导致产生异常的血红蛋白。(2)根据转录过程遵循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④上的三个碱基分别是GUA,这是决定氨基酸的一个密码子。(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③过程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这属于基因突变。(4)可遗传的变异除基因突变外,还有基因
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1.(1)Ⅰ2→Ⅱ5→Ⅲ10(隔代)交叉遗传(2)AaXBXbAaXBY1/3解析:(1)该遗传系谱图中双亲(Ⅱ3、Ⅱ4或Ⅱ5、Ⅱ6)不患先天性聋哑,生有患先天性聋哑的女儿(Ⅲ8或Ⅲ
9),说明先天性聋哑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的特点。(2)Ⅱ4的父亲色盲,女儿患先天性聋哑,因此Ⅱ3的基因型为AaXBY,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由于Ⅲ8患先天性聋哑,则双亲基因型都为Aa,因此Ⅲ7个体的基因型为1/3AA、2/3Aa
,则Ⅲ7个体完全不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AAXBY)的概率是1/3。12.(1)没有发生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或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解析:(1)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
0%,Dd的基因型频率为1-10%-70%=20%,则D的基因频率为0.1+1/2×0.2=0.2,d的基因频率为1-0.2=0.8;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Dd的基因型频率为1-4%-64%=32%,则D的基因频率为0.04+1/2×0.32=0
.2,d的基因频率为1-0.2=0.8;由此可以推断:在调查的两年间,种群乙没有发生进化,理由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2)种群乙和种群丙形成不同物种的原因:首先从进化的内因分析,由于种群乙和种群丙分布在河的两岸,
两个种群分别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或可遗传的变异),且这种改变互不影响;其次从进化的外因分析,由于河两岸的生存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决定了两个种群朝不同的方向进化,且两岸间汹涌大河的阻碍引起的地理隔离进一步限制了两个种群间
基因的交流,久而久之,两个种群间形成了生殖隔离,标志着种群乙和种群丙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专练97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练1.B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A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B正确;健康人中经过肿瘤免疫的T细胞,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只要将该抗原刺激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
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D错误。2.A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图示中乙区外负内正,则乙区兴奋,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丁
区外正内负,是K+外流所致。3.D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错误;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膜内外电位差加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加大,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
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C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D正确。4.A依题图可知:a、b、c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A错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b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血液中b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浓度过高时,通过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正确;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
确。5.A人所处的环境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兴奋,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耗氧量增加。在寒冷环境中,排汗减少,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减少。6.B长时间奔跑,血糖含量降低,需要肝糖原不断分解来补充血糖,A正确;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导
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水平衡,B错误;射门这一反应的发生,需要神经和肌肉相互协调配合完成,C正确;球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7.B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在其入侵人体的过程中,会引起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正确。由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而过敏反应是指已产
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B错误。抗原的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均是B细胞增殖分化所需的条件,C正确。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患者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均降低,会丧失大部分免疫能力,与健康人相比,艾
滋病患者更容易感染一些病原体,患癌症的概率更高,D正确。8.BA、C、D选项的治疗方法均会促进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加重肌肉痉挛,故A、C、D不合理;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减少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治疗人体肌肉痉挛,B合理
。9.B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
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10.D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
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
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11.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1和Ⅱ2均无甲病,生出患甲病女儿Ⅲ1,可判断出该病为隐性病,且其父亲Ⅱ1为正常人,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其父亲异常,故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2)2Ⅱ4(3)42/459(4)可以转运Cl-患(乙)病解析:(1)由系谱图可知,Ⅱ1和Ⅱ2都是正常人,却生出患甲病女儿Ⅲ1,说明甲病为隐性基因控制,设为a,正常基因为A,假设其为伴X染色体遗传,则Ⅲ1
基因型为XaXa,其父亲Ⅱ1基因型为XaY,必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可推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1基因型为aa,其父母Ⅱ1和Ⅱ2基因型都是Aa。(2)由系谱图可知,Ⅱ4和Ⅱ5都是乙病患者,二者儿子Ⅲ4为正常人,则可推知乙病由显性基因控制,设为B基因,正常基因为b,该病可能为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4基因型为bb,其父亲Ⅱ4(是乙病患者)基因型为Bb(同时含有B基因和b基因);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4基因型为XbY,其父亲Ⅱ4(是乙病
患者)基因型为XBY(只含有B基因),若用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分别设计DNA探针,对Ⅱ4进行核酸检测,若出现两条杂交带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只有一条杂交带,则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若乙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仅
考虑乙病时,Ⅲ4基因型为bb,Ⅱ4和Ⅱ5基因型为Bb,二者所生患乙病女儿Ⅲ3基因型可能为两种:BB或Bb,且BB∶Bb=1∶2;若仅考虑甲病,Ⅲ5为甲病患者,其基因型为aa,Ⅱ4和Ⅱ5基因型为Aa,二者所生女儿Ⅲ3不患甲病,其基因型可能为两种:AA或A
a,且AA∶Aa=1∶2,综合考虑这两对基因,Ⅲ3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2×2=4种。仅考虑甲病时,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即aa=1/2500,则可计算出a=1/50,A=49/50,人群中表型正常的男子所占的概率为:A_=1-1/2500=2499/
2500,人群中杂合子Aa=2×1/50×49/50=98/2500,那么该正常男子为杂合子Aa的概率=98/2500÷2499/2500=2/51;由上面分析可知,Ⅲ3的基因型为2/3Aa,因此Ⅲ3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后,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aa=2/51×2/3×1/4=1/153。仅考
虑乙病,人群中的表型正常的男子基因型均为bb,且由上面分析可知,Ⅲ3基因型可能为1/3BB和2/3Bb,则二者生出患乙病孩子B_的概率=1/3+2/3×1/2=2/3。综合考虑这两种病,Ⅲ3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后,生出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1/153×2/3=2/4
59。(4)甲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甲病杂合子的正常基因可以表达正常的转运Cl-的载体蛋白,虽然异常基因表达的异常载体蛋白无法转运Cl-,但是正常蛋白仍然可以转运Cl-,从而使机体表现正常。乙病为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乙病杂合子的异常基因表达的异常蛋白质损害神经元,虽然正常基因表达的正
常蛋白质不损害神经元,但是也无法阻止或解除这种损害的发生,因此杂合子表现为患病。12.(1)交感神经(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的频率(3)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4)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解析:(1)自主神经包
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运动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2)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呼吸频率会加快,呼吸作用增强,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
加,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3)胰高血糖素是机体中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之一,该激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回升到正常水平。(4)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渗透压恢复正常;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
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专练98植物的激素调节综合练1.B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浓度大于c时,生长素对器官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即高浓度抑制生长;浓度小于c
时,生长素对器官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2.B用某种植物激素处理矮化豌豆植株,矮化豌豆植株明显增高,说明该激素具有促进植株长高的作用,促进植株长高的激素是赤霉素和生长素;用某种植物激素处理拟南芥叶片,拟南芥叶片衰老变黄,说明该激
素具有促进叶片衰老的作用,该激素最可能是脱落酸;用某种植物激素处理菠萝植株,菠萝植株提早开花,该植物激素最可能是乙烯。3.D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避免浪费,A正确;由于生长素
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若颠倒上下端,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本实验的对照,是通过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之间进行的,D错误。4.C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根、茎的促进作用均增强,超过最适浓
度后,随生长素浓度增加,对根、茎的生长的促进作用均下降,达到一定值后开始抑制生长(虚线以下),并且根的最适浓度和抑制浓度均大大低于茎。5.B据题分析,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可判断为细胞分裂素;物质乙可解除种
子休眠,可判断为赤霉素;生长素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丙为生长素;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丁为脱落酸。据以上分析,甲为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A错误;乙为赤霉素,目前获取赤霉素的方法有三种:从植物中提取、化学合
成、微生物发酵,B正确;丙为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故成熟的果实中乙烯的作用增强,C错误;丁为脱落酸,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D错误。6.B由题图可以判断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都是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
。赤霉素、生长素在促进生长方面有协同作用,而脱落酸、赤霉素在种子休眠、促进生长方面有拮抗作用。7.C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会受到乙烯影响,因为对照组香蕉会产生内源乙烯,A错误;实验材料应尽量选择未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这样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影响较小,B错误;图示表明每两天取样一次,共6
次,为了了解香蕉实验前本身的还原糖量、淀粉量、果皮色素量,应该从0天开始,故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C正确;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不一致,应该是还原糖量增加,淀粉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D错误。8.A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
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A错误;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产生α-淀粉酶,进而催化淀粉分解,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有利于赤霉素发挥作用,能产生更多的α-淀粉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B正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
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正确;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条生根,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低的株系更易生根,D正确。9.A10.(1)重力作用敏感程度不同(2)23(3)促进生长抑制生长两重(4)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
验,琼脂块位置不变,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解析:(1)一般认为,因为重力作用使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而且与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有关,所以图Ⅰ中根向地弯曲,茎背地弯曲。(2)现已测得图Ⅰ中a、b、c、d四点生长素浓度(见图Ⅱ中的4个点),其中b、c
两点生长素浓度应分别对应于图Ⅱ中的2、3点。(3)图Ⅱ所示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表现出两重性。(4)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需要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琼脂块位置不变,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
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11.(1)不同多种激素共同调节(2)摘去顶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顶芽(3)时期剂量(4)脱落酸乙烯降低蒸腾作用,以利于度过寒冷的冬季解析:(1)从表中信息分析,同一
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表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2)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去
除顶芽,②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顶芽。(3)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细胞分裂。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因此膨大剂最可能是细胞分裂素类的植物调节剂。在西瓜坐果
初期适量使用膨大剂,可提高产量,但有些瓜农使用膨大剂后出现西瓜爆裂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施用膨大剂的时间和剂量不合适。(4)脱落酸和乙烯促进器官脱落,温带地区,许多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落叶纷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脱落酸和乙烯作用的结果,其意义是降低蒸腾作用,以利于度
过寒冷的冬季。12.(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3)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解析:(1)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极
性运输的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2)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的左侧,其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形成α角。(3)乙组
中胚芽鞘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阻碍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左、右两侧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均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所以放置甲琼脂块的胚芽鞘弯曲角度大于分别放置乙组中左、右两侧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专练99种群和群落综合练1.A种群是生
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
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错误。2.B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3.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A错误;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
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B正确;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正确;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4
.D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错误;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正确。5.
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要看环境条件,故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①正确,②错误;甘蔗田物种比较单一,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③正确;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
直结构,④错误;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⑤正确。6.D根据题图判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各选项中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两生物之间为竞争关系,D表示捕食关系
。7.D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A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是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这不是一个群落的内部空间上的配置,而是许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B错误;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所以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C错误;蝶类物种多样性
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如光照、温度)有关,D正确。8.(1)趋光(2)高食物和栖息空间(3)低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4)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
虫剂的使用解析:(1)采用灯光诱捕法,利用的是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2)由题图可知,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即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
间,有利于其生存。(3)由题图可知,荔枝园A的节肢动物总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园B,可推知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荔枝园B,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4)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荔
枝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9.(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相对减少(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需要(3)使酵母菌均匀分布适当稀释后再计数(5)2×107(6)酵母菌的种群
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溶氧量)的变化关系(7)B解析:(1)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资源和空间相对减少,酵母菌呈“S”型增长。(2)该实验需要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在实验
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进行重复实验。(3)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过程中会沉在试管的底部,因此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
难以数清,应适当稀释后再计数。(5)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16×50÷(2×2×0.
1×10-3)×10=2×107个。(6)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确定一个研究实验的课题: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溶氧量)的变化关系。(7)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A正确;由表格可知培养液
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相
对而言,试管Ⅲ的培养条件最好,其次是试管Ⅰ和Ⅱ,最后是试管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B错误;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Ⅲ中培养液体积较大,利于酵母菌生存,因此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C正确;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Ⅳ中起始酵母菌数量较
多,其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也先下降,D正确。专练100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综合练1.C根据题意,锁阳的叶已经退化,说明其光合作用较弱或不进行光合作用,且其需要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并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推知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错
误;该地区为沙漠地区,物种多样性较低,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错误;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小果白刺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锁阳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了耐
旱突变,干旱的沙漠环境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D错误。2.A结合图形分析,曝气孔通入的是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会降低厌氧微生物的分解能力,A错误;图中吸附基质由多个碎块堆叠而成,会增加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增大微生物的附着量,从而提高对河水的净化能力,B正确;植物能够利用水体中的
含氮、磷的无机盐进行生长,从而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C正确;该修复工程通过微生物对河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功能、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功能,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防止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从而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有利于水中的水草等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3.D据表中数据及能量传递效率可知,甲含
能量最多,故为生产者;乙和丙能量差不多,且能量大小约为甲的10%~20%,故为同一个营养级,均为初级消费者;丁含能量最少,为次级消费者。因此,这四个种群所构成的营养结构关系为:。4.C动物种群密度过高,种
内斗争会加剧,过低容易被环境所淘汰,所以动物种群密度过高或过低对种群的数量增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A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由裸岩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演化是同时进行的,C错误;草原上雄鸟发现
危情迅速起飞,以此给雌鸟发出警报,这种信息是通过特殊的行为实现的,属于行为信息,D正确。5.D6.(1)水鸟的同化量水鸟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2)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有利于不同生
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3)不破坏水鸟的生存环境;远距离观赏解析(1)据图可知,①是水鸟摄入后减去粪便剩余的能量,故表示水鸟的同化量;②是①水鸟的同化量减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表示水鸟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③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水鸟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水鸟属于动物,研究其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
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3)鸟类的生存与环境密切相关,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不破坏水鸟的生存环境(不丢弃废弃物、不污染水源);远距离观赏而避免对其造成惊吓等。7.(1)生产者固
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解析:(1)生
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流
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输入到下一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2)由题意可知,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
的“恐惧”程度有差异,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二是野猪因“
恐惧”减少了采食。8.(1)果树→A→CC(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化学信息性别比例种群密度解析:(1)本题中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果树,且后续提到“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所以该食物链是果树→A→C。鸟(C)以果树害虫(A)为食,属于次级消
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利用其诱杀B种群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B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产生后代,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9.(
1)样方法(2)竞争(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4)①③(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解析:(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2)由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
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3)据表中数据可见: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浑浊度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N量、总P量增加,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如果治理需在种群数量在K/2前防治,此时种群增长率没有达到最高,容易防控,故选①
③。(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前需要考虑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专练101教材实验和实验设计、分析综合练1.
C因为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甲组细胞数略有增加,而乙、丙两组细胞数增加明显,而且相同时间内,乙和丙两组中的细胞数目都大于甲组。由于甲组未加药物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为加入药物组X组,乙组后半段的细胞数目高
于丙组,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若药物X为蛋白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因此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使得药物X失去活性。2.D检测还原糖的试剂是斐林试剂而不是双缩脲试剂,A错误;在大豆种子匀浆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液体由蓝色变成紫色,B错
误;提取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适量洗涤剂和食盐,充分研磨,过滤并留下滤液,C错误;将DNA粗提物溶解在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并水浴加热,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D正确。3.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
中,葡萄汁液不能装满发酵装置,要留出1/3的空间,A错误;在DNA鉴定实验中,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B正确;用苏丹Ⅲ染液可以把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C正确;用龙胆紫染液能将细胞中的染色体染成深紫色,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清晰地观察到,D正确。4.B在用花生子叶做脂肪的
检测实验中,需要使用50%的酒精去浮色,不能用清水替代,A错误;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后的复原,需要滴清水,清水可以用低于0.3g/mL的蔗糖溶液替代,B正确;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细胞要始终保持结构功能稳定,因此将其放入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C错误;观察DNA和R
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可以使得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且使得染色体上的DNA与蛋白质分离,D错误。5.C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通常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分离绿叶中的色素,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层析液。6.D孟德尔的单因子杂
交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染色体,A错误;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证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肺炎双球
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7.D检测还原糖用的是斐林试剂,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等量混合后使用,无先后顺序,A错误;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使用的是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无先后顺序,B错误;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使用的健那绿是活性染色剂,不需要用盐酸水解,C错误;探究酵母菌种
群数量变化时,需要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D正确。8.D研磨时加入CaCO3能防止叶绿素被破坏,且过量也不会破坏叶绿素,A错误;层析液由有机溶剂配制而成,B错误;层析液易挥发,层析分离时烧杯上要加盖,C错误;对照图示
结果分析可知,该种蓝藻中没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9.B斐林试剂分为甲液和乙液,甲液为质量浓度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质量浓度0.05g/mL的CuSO4溶液,检测时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再与底物混合,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双缩脲试剂分
为A液和B液,A液为质量浓度0.1g/mL的NaOH溶液,B液为质量浓度0.01g/mL的CuSO4溶液,检测时先加A液,再加B液,目的是为Cu2+创造碱性环境,A正确;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在用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之前,要用盐酸处理,目的是让蛋白质与DNA
分离,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裸露的DNA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B错误;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用到的层析液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C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
,具有避光性,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然后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10.C高等植物的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的细胞均可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解离时间过长,细胞会被破坏,将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制片是用镊子将之前处理的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可以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因此,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
有利于细胞的分散,C正确;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D错误。11.B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分生区图像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成高倍镜观察,A正确;箭头所指细胞处于分裂期后期,该时期的细胞没有细胞核,故观察不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B错误;在本题图像中有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故可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染色质(体)易与该碱性染料结合,D正确。12.B根据“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推知有氧运动有利
于海马脑区的发育和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A、C错误;根据“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推知规律且适量的运动可促进学习记忆且有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B正确,D错误。13.C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
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14.(1)蛋白质核酸叶绿素(2)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
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H+4。解析:(1)细胞内含氮元素的有机物包括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核酸可在细胞核内合成;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的元素组成是C、H、O、N、Mg,后者的元素组成是C、H。(2)为探究作物甲对NH+4和NO-3的吸收的偏好性,可以将作物甲培养在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营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量营养液中NH
+4和NO-3两种离子的剩余量,若NO-3的剩余量小于NH+4的剩余量,说明作物甲对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若NH+4的剩余量小于NO-3的剩余量,说明作物甲对NH+4的吸收具有偏好性。专练102生物技术实践综合练1.(1)牛肉膏、蛋白胨X(2)下降不能降解X的细菌因
缺乏碳源不能增殖,而能降解X的细菌能够增殖(3)稀释涂布平板法(4)能量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解析:(1)在I号培养基中,牛肉膏、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氮源,Ⅱ、Ⅲ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是有机物X。(2)Ⅱ号培养基中,碳源只有X,不能降解X的细菌会因缺乏碳源而不能增殖,使该类细
菌比例降低。(3)利用固体培养基对菌落进行计数时,需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4)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被分解为CO2和H2O且释放能量,为该菌的生长提供能量和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2.(1)W(2)乙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
乙菌能降解W(3)将甲、乙菌分别接种在无氮源培养基上,若细菌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4)①缓冲液②缓冲液不能降解W酶E与天然酶降解W的能力相近解析:(1)要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W的细
菌,培养基中应以W为唯一氮源。(2)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能降解W。(3)要判断甲、乙能否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应将甲、乙菌分别接种在无氮源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能否生长,若细菌能生长,则说
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否则不能。(4)①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C处应滴加等量不含酶的缓冲液。②C处只滴加等量缓冲液,若C处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缓冲液不能降解W,若A、B处形成的透明圈直径大小相近,说明酶E与天然酶降解W的能力
相近。3.(1)蒸馏法萃取法(2)水有机溶剂有机溶剂(3)橘子皮芳香油含量较高(4)过滤(5)上油层的密度比水层小增加水层密度,使油和水分层(6)吸收芳香油中残留的水分解析:(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可采用的方法有压榨法、蒸馏法和萃取法等。(2)芳
香油溶解性的特点是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用有机溶剂作为提取剂来提取芳香油。(3)一般采用新鲜的橘皮来提取橘皮精油,因为新鲜的橘皮中芳香油含量较高。(4)除去液体中的固体常用方法是过滤。(5)芳香油密度比水小,且不
溶于水,会浮在液体的表面。加入氯化钠会增加水层密度,使油和水分层。(6)无水硫酸钠的作用是吸收芳香油中残留的水分。4.(1)菌T能够分泌纤维素酶(2)为合成微生物细胞结构提供原料(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氮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磷脂)①把锅内的水加热煮沸,将其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排
除后,将锅密闭;②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③无菌包不宜过大,不宜过紧,各包裹间要有间隙,使蒸汽能对流易渗透到包裹中央,有利于蒸汽流通;④灭菌完成后,应使锅内蒸气压力缓慢降低,排气时间不少于10
~12min(3)制造无氧环境排出二氧化碳酸性重铬酸钾(4)葡萄糖节约粮食、废物利用、清洁环保、不污染环境、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解析:(1)菌T能够分泌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粉碎的秸秆中接种菌T,培养一
段时间后发现菌T能够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大量分解。(2)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其中氮源主要为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提供原料(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氮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磷脂)。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注意的事项有①把锅内的
水加热煮沸,将其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排除后,将锅密闭。如果高压锅内的空气未排除或未完全排除,则蒸汽不能达到饱和,蒸汽的温度未达到要求的高度,结果导致灭菌的失败;②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
min;③无菌包不宜过大,不宜过紧,各包裹间要有间隙,使蒸汽能对流易渗透到包裹中央,有利于蒸汽流通;④灭菌完成后,应使锅内蒸气压力缓慢降低,排气时间不少于10~12min,否则锅内蒸气压力突然降低,液体突然沸腾,冲走瓶盖,使液体喷出或使容器破裂。(3)酒精的
生产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将酵母菌接种到灭菌后的培养基中进行酒精发酵,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此时拧紧瓶盖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发酵过程中密闭,所以
需要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出二氧化碳,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来检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4)与以粮食为原料发酵生产乙醇相比,利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具有节约粮食、废物利用、清洁环保、不污染环境、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等优点。5.(1)从上向下(2)丙由两条肽
链组成(3)相对分子质量丙乙(4)低温解析:(1)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电泳时,分子质量越
大,迁移距离越小,根据题中给出甲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是乙的2倍,故甲的迁移距离相对乙较小,可判断出迁移方向是从上到下。(2)题中给出甲、乙均由一条肽链构成,图示凝胶电泳时甲、乙分别出现1个条带,而丙出现2个条带,说明丙是由2条肽链构
成。(3)凝胶色谱法主要根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来分离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只能进入孔径较大的凝胶孔隙内,故移动距离较短,会先被洗脱出来,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进入较多的凝胶颗粒内,移动距离较长,会后被洗脱出来。据
图判断,丙的分子质量最大,最先被洗脱出来,乙的分子质量最小,最后被洗脱出来。(4)为了减少保存过程中酶活性的损失,应把酶保存在低温条件下。6.(1)酵母菌消毒杀死啤酒中部分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延长其保存期(2)酚红指示剂化学结合法、包埋法、物理吸附法(3)pH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两图形中脲酶活力
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当pH从6.5降为4.5时,酶活力逐渐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4)在发酵环节加入尿素分解菌,使尿素被分解,EC不能形成,从而降低EC含量解析:(1)制造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加入的菌种a是
酵母菌。过滤能除去啤酒中部分微生物,工艺b是消毒,消毒能杀死啤酒中部分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延长其保存期。(2)由于细菌分解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故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
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以鉴别尿素分解菌。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固定化酶的方法包括化学结合法、
包埋法、物理吸附法等。(3)对比两坐标曲线,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两图形中脲酶活力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两者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所以培养时间不是决定工程菌L高脲酶活力的关键因素。左图中当pH从6.5降为4.5时,酶活力由1.6逐渐下降后相对稳定,右图中
当pH为6.5时,酶活力可以达到5.0并保持不变,故pH值是决定工程菌L高脲酶活力的关键因素。(4)从坐标图形看,利用脲酶消除其前体物质尿素可降低该黄酒中EC含量。该实验的实验思路为:将分解尿素的细菌,扩大培养后经过
酸性培养基的初筛后,在添加酚红的培养基上进行复筛,挑选目标菌株接种到发酵环节,使尿素被分解,EC不能形成,从而降低EC含量。专练10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综合练1.(1)E1和E4甲的完整甲与载体正确连接(2)转录翻译(3)细
胞核去核卵母细胞(4)核DNA解析:(1)用限制酶进行酶切时,为了保证甲(融合基因)的完整,而且也保证甲(融合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该团队在将甲插入质粒P0时,需要使用E1和E4这两种酶进行酶切,如果用E2或E3进行酶切,则融合基因不完整。(2)将P1转入体外培养的
牛皮肤细胞后,若在该细胞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则说明L1基因在牛的皮肤细胞中完成了转录和翻译过程。(3)要获得含有甲的牛,需要做的工作是:将能够产生绿色荧光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牛的去核卵母细胞中获得重组细胞,然后经体外培养、胚胎
移植等技术获得含有甲的牛。(4)若利用PCR方法检测甲是否存在于克隆牛的不同组织细胞中,则应分别以该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核DNA作为PCR模板。2.(1)低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2)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
;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分解者(3)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解析:(1)在植树造林时,与混合种植方式相比,单一种植某种植物会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化,抵抗力稳定性低。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2)有机肥料在土壤中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形成CO2、H2O和矿质元素等,这些物质都可被植物进一步利用合成有机物,同时CO2、H2O还会使土壤疏松,矿质元素还可改善土壤的酸碱度。因此,施用有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结构、
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等优点。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这些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分解者。(3)污水净化过程中,种植一些能吸收水中铜、镉等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体内回收金属元素,
就可实现污水中金属元素的回收利用。3.(1)基因文库中获取、人工合成法(2)盐析法、酶解法或高温变性(3)感受态抗原—抗体杂交技术(4)有的酶失活而使反应中断基因的碱基序列解析:(1)分析题意,研究人员从土壤微生物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目标酶基因采用了PCR技术,此外获得酶基因的方法还有从基
因文库中获取和人工合成法。(2)高质量的DNA模板是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制备高质量DNA模板时必须除去蛋白,可根据DNA和蛋白质的溶解性、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去除蛋白质,方法有盐析、酶解法或高温变性法
等。(3)研究人员使用大肠杆菌BL21作为受体细胞、pET20b为表达载体分别进行4种酶的表达。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时,首先应制备感受态细胞,即利用钙离子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使其易于接受外来的DNA分子。基因工程中,酶基因(目的基因)
成功表达的产物酶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4)依图所示流程,在一定的温度、pH等条件下,将4种酶与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合组成一个反应体系。由于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若这些酶最适反应条件不同,则可能导致有的酶失活而使反应中断。在分子水平上,可以通
过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实现对酶特性的改造和优化。4.(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显微注射体外培养胚胎移植(2)性别、年龄(3)相同两种上皮细胞都是体细胞,且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4)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解析:
(1)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W基因和载体,同时需要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常用显微注射法,从受精卵到早期胚胎需要进行体外培养,将获得的早期胚胎通过胚胎移植移至代孕母体体内。(
2)乳腺生物反应器和膀胱生物反应器都属于动物反应器。前者受动物性别(只能是雌性)和年龄(哺乳期)限制,后者不受动物性别和年龄限制。(3)题述两种上皮细胞都是体细胞,且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所以其细胞核中染色体DNA所含遗传信息相同。(4)胚胎工程中所用
到的技术主要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5.(1)mRNA(2)控制对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4)导入酵母菌的蛋白A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A数量有限(5)基因A表达产生的膜蛋白能与乙烯结合解析:(1)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
译两个过程,转录的产物是mRNA,mRNA也是翻译的模板,所以分析叶肉细胞中的mRNA含量可知道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2)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乙烯敏感
度的基因有两对,并且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3)该实验目的是通过基因A控制的蛋白质能与乙烯结合,证明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自变量是有无蛋白A,实验组是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对照组则是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4)分析曲线,横坐标是14C2H
4浓度的相对值,纵坐标是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酵母菌是通过合成蛋白A与14C2H4结合的,故实验组的曲线上升趋势变慢,可能是因为导入了基因A的酵母菌能合成的蛋白A数量有限。(5)由实验结果可以直接看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在不同浓度(一定范围)的14C2H4条件下,随着14C2H4浓度的
升高,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增加;含不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或不能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在不同浓度(一定范围)的14C2H4条件下,随着14C2H4浓度的升高,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一直为零,再结合实验目的可推知该实验的结论是基因A表达
产生的膜蛋白能与乙烯结合。6.(1)反转录酶(2)特定核苷酸序列复性(3)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但已康复已感染新冠病毒,还未康复(或为患者)(4)蛋白S基因的获取→构建蛋白S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微生物)→蛋白S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检测受体能否产生蛋白S)解析
:(1)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cDNA需要反转录酶。(2)用PCR技术扩增新冠病毒RNA片段时,所需要的引物必须依据新冠病毒RNA中的特定核苷酸序列来进行设计。PCR过程每次循环分为变性(90~95℃)、复性(55~60℃)和延伸(70~75℃)三个阶段,复性阶段温度
最低。(3)同时进行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曾感染新冠病毒,但现在已康复;若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说明已感染新冠病毒,还未康复,具有传染性。(4)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大量蛋白S的基本操作流程: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
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微生物)→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