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部编版)》专题07 拓展讲义(四)鉴赏诗歌的情感(解析版).docx,共(12)页,49.33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e4863ba188616d5784f2140caebce1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7鉴赏诗歌的情感年级:六升七辅导科目:语文课题古诗词鉴赏:鉴赏诗歌的情感教学目标1.掌握赏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2.完善阅读答题思路并规范答题格式。教学内容【温故知新】【知识梳理】一、强化方法1.
看诗题诗题是诗词的眼睛,或概括了诗词的重要内容,或是揭示全诗主旨的线索,或是奠定了诗人的感情基调,或表明诗词的特点。仔细分析诗题,可以帮助我们领会诗词的主旨及诗人的情感。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可能
流露在题目上、诗眼上、意象上,同时也与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在领会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时,要抓住诗眼,分析意象,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注释,知人论诗。只有准确感受诗人在诗词中的情感,才能更深层地品味
、鉴赏诗词。有些诗题就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2.抓关键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词或句,加以分析理解,也可以把握诗人的情感。3.知诗人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读诗时,必须联系注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主要风格,才能
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诗歌的考题中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诗歌因为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以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相关信息。4.明意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含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学生对这些常见的意象,应把它们
作为诗歌常识掌握好。5.辨题材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体会诗词的感情可从内容上和类别上去辨析。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表达了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寄寓依依不舍
的留恋,或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或表达劝勉安慰的豁达心态;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或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或表达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之情;行旅诗—抒发游子漂泊在外(久成边关、久宦在外)的孤
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境遇,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或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常见意象的含义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鹊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
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闺怨诗一—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以及离别时的孤独寂寞之感。二、规范要求1.用感情术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
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谈、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2.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鉴于此,需要多角度
、多层面地挖掘。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果所给的是“一联”,恐怕有两个要点;如果所给的是“一片”,则恐怕要答的要点更多。3.主要题型答题模式(1)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模式:基
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2)情感分析题的答题模式: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②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
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进行分析,不可笼统空泛。【例题精讲】例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答案】1.本诗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示例: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
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所含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诗词
含义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处境进行分析归纳即可。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一句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是诗人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
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突出作者内心的伤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一句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全诗含义进行描述和概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本句描写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的景象。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旧交替的道理,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例2: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请简要谈谈“欲饮”二字在诗歌中的作用。(2分)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1、“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2、诗人通过边塞一个宴乐畅饮生活的片段的描写,抒发了守边将士忠勇爱国、视死如
归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诗人对将士的命运的同情之心,表达了诗人的悲凉感伤之情和对征战的厌恶之情。【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
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解析】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体会诗词的感情可从内容上和类别上去辨析。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有:田困诗、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行旅诗,间怨诗、怀古诗等
。我们往往可以根据诗题及行文关健词句上判断出其类别:“送”“别”——送别诗,“咏十古迹(古人)”或“古迹(古人)十怀古(咏怀)”——怀古诗,“咏(题、赞、赠)+物象”——写景咏物诗,“塞”“军”“征”“凉州词”“关山月”“从军行”“少年行”——边塞诗。例3: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一、二两句是怎样具体描绘“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①用天光云影在水中
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②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2.揭示生活、学习、做学问特别是写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
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分三步:首先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二句: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样的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倒映出来了。其次分析这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将方塘比喻为明镜,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十分生动。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倒映天光云影。第三联系诗题分析作者使用比喻的真正用意: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2.此题考查把握古诗主旨的能力。全诗以方塘做比
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激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想通问题、获得新知识而大有收益和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从诗题“观书有感
”可以明白这首诗所表现的是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切身的读书感受。【举一反三】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
描绘的景象。(3分)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3.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4.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译文】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答案】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4.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
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练习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1)(3分)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
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画面中有诗歌呈现的内容且想象、合理丰富得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2)故园情(1分),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2分)【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
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解析】(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一二句的意思是谁家
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据此描写即可.(2)所谓诗眼,就是能集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字或词语.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故园情“一词就集中表现了诗人内心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意.练习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
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特点。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地白凄清(第二问答“
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
在了谁家?【拓展提升】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案】(1)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表达了
诗人既想报国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敷浅原①见桃花【宋】刘次庄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
染泥。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1.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答案】1.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
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2.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著追
求。【译文】暮春时节,细雨霏霏,桃花随着雨点,四下乱飞。一半献给大地,一半随着清清溪水。何处飞来一对多情燕子,追逐落红,冒雨徘徊。衔来几瓣桃花,放在画梁西处,反复品味。【写作背景】刘次庄性格刚直耿介,敢于说话,
与权贵不合,所以在朝廷前后四次做官时间都不长,仕途不得志。他曾经被贬为江西漕运。据《江西通志》,刘次庄“谪居新淦,筑室东山寺前,俯瞰清流,自谓有濠梁间趣,因号戏鱼翁。”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此间。至于敷浅原的确切地点,后人已经不甚了了,说法不同,但都是在江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