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 统编版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x,共(65)页,417.47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d7fd0c2cc92ce8e91a571e5740b14a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目标展示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2.理顺文脉,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3.启发学生追求理想,塑造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中的人
物形象,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2.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解读文中孔子评志的部分。基础知识走进作者孔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①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
暴政。②教育方面: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③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文题解读选自《论语
·先进》(《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子路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
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孔子器重。周敬王四十年,卫国发生内乱,父子争位,子路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杀死。曾皙:名点,“宗圣”曾子的父亲,字子皙,孔子早期的弟子,笃信孔子学说。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与举止被传为美谈,他有“鲁之狂士”之称。文题解读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以政事见称。冉有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公元前484年,他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军,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孔子归鲁。他还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被孔子严厉批评。冉有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门弟子
。在孔子的弟子中,公西华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他曾为孔子出使齐国。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背景介绍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
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教育工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是著名的
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人物,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形象描写,而且还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
这一中心人物,《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率直鲁莽的子路、温雅贤良的颜回、聪颖善辩的子贡、潇洒脱俗的曾皙等。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
条。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论语孔子重义轻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他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
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兴办私学,开创了“平
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
习态度要端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课文注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
近旁陪坐。重点字词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曰: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打算怎么做呢?”重点字词①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
,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②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
于动词之前。③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文: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重点字词1、〔千乘(sh
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2、〔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摄,夹处。3、〔加之以师旅〕有军队来攻打它。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
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4、〔因之以饥馑(jǐn)〕接下来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泛指饥荒。“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
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重点字词1.〔非曰能之,愿学焉〕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这是公西华的谦辞。能,胜任、能做到。2.〔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3.〔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
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重点字词1、〔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xiàng)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端和章甫在这里都用作动词。2、〔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
官。所谓“小相”,也是公西华的谦辞。3、〔鼓瑟希〕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指接近尾声。希,同“稀”,稀疏。4、〔铿(kēng)尔〕铿的一声,指止瑟声。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文:孔子听了
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重点字词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
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同。2.〔可使足民〕可以使人民富足。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这是冉有的谦辞。如,至于。俟,等待。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
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
谈自己的志向罢了!”重点字词1、〔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2、〔沂(yí)〕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3、〔风乎舞雩(yú)〕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4、〔咏〕唱歌。5、〔喟(kuì)然
〕叹息的样子。喟,叹息。6、〔与〕赞成。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
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
那么谁能做大相呢?”重点字词1.〔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意思是,公西华说的也是国家大事,不过讲得谦虚罢了。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感知全文理清思路,梳理脉络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理清思路,梳理脉络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
们志向所作的评论。文本分析(1)结合文中四位弟子“言志”的句子,分析他们的志向分别是什么?(1)子路之志:治理中等大小的诸侯国,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使百姓有勇气,知规矩。冉求之志:治理一方小地域,使老百姓衣食富足。公西华之志:做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时的司仪。(1)曾皙之志(两种
解读):“诗意栖息、清静无为”说:暮春出游,沐浴吹风,歌以怡情。追求一种超越功利,天地万物一体,寄情自然的审美理想。“礼乐教化、天下大治”说:暮春时节,农耕已成,天下太平,礼乐之行,其乐融融;追求一个礼乐文明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2)孔子是用什么方法来询问几人的志向的?(2)孔子问志,表现了孔
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3)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的政治抱负有什么相同之处?(3)子路的政治抱负
,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4)孔子为什么对子路的想法“哂之”?(4)孔子“哂由”,关键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礼治国就会成为空谈。子路“率尔而对”,三年就想让百姓“有勇知方”,说明子路
草率、自负,还需要用礼来规范,故而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所以,孔子“哂由”是在教育子路:修好己身,方能治好国,实现“志”。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
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5)从“鼓瑟”到“而作”描述了曾皙什么样的品质?(5)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小组讨论(1)怎样看待曾皙的志向。(1)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2)孔子是怎么看待曾皙的志向的?(2)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
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
”(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3)四位弟子中,你更欣赏谁的志向,为什么?请结合春秋背景和《论语》中的相关语录谈谈你的看法。(1)春秋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社会动荡。(2)相关语录
及材料:子路:有勇知方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冉有:足民俟礼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2)相关语录及材料:公西华:宗庙会同,为小相①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相关语录及材料:曾皙:太平
盛世,诗意人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总结:四位弟子之志各有其价值。子路以勇为先,希望培养百姓讲求“义”,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有利于国家在战乱中的稳定;冉求有经济才能,追求“足民”,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理念,更是儒家在乱世中关注民生,仁者爱人的表现;公西华长于祭祀、会盟之礼,志在为“小相”,在“礼崩乐
坏”的春秋时期,祭祀、会同时守礼可以起到移风易俗、匡复社会秩序的作用;曾皙追求太平盛世下的诗意生活,这一理想是孔子追求“大同社会”的投射,其价值在于为春秋乱世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4)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4)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
、轻率。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5)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5)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
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6)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什么样的老师?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
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④
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课堂小结通过本文学习,我们领略
了教育家孔子的风采。他和学生关系十分融洽,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就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很
强的指导意义。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作业布置推荐阅读:林语堂《论孔子的幽默》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