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468.332 K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468.33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d678b0c92aa80b87e33013a6349c6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高一十月大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文明起源由中心向外辐射B.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C.多数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

遗址分布可以看出,在中国疆域范围内,广泛分布着人类文化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D项正确;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没有呈现出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形态,排除A项;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排除B项;遗址大部分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2.《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

(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A.宗法制逐步形成B.分封制雏形形成C.夏朝疆域基本固定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把握关键信息“鲧”,可知ABC三项均与时间不符合

,选择D项,“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说明国家机器初步形成。3.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这表明,分封制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大于对国家观念的

认同,血缘亲疏关系比政治等级关系更重要,这容易造割据,不利于周王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强化了血缘关系却疏远了政治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故C项错误;材料与民众等级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4.春秋战国几百年间,

所谓“先秦游士无宗国”的局面形成,下表内容是史籍中明确记有出生宗国和活动国的著名人物统计情况(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孙武伍子胥吴起公孙(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宗国齐楚卫卫魏卫楚主要活动国吴吴楚秦秦秦秦A.

户籍制度尚未确立B.贵族政治趋向瓦解.C.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D.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效命于别国的现象日益增多,形成“先秦游士无宗国”的现象,这一现象

说明士人克服了血缘和地缘的束缚,客观上说明血缘宗法关系的衰退,反映出贵族政治趋向瓦解,B项正确;战国时期,国家已经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排除A项;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两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

现不出,排除CD项。故选B项。5.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B.宽严相济

,律法深入人心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可

知,云梦秦简记载了秦朝法律内容严酷的信息,其中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这为研究秦朝灭亡的原因提供了重要信息,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秦朝社会秩序稳定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秦朝法律的严苛,体现不出律法深入人心的信

息,排除B项;秦朝实行以法治国的思想,材料体现不出秦朝统治基础牢固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秦汉之际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郡县制为秦代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而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

定。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的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材料旨在论证A.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B.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秦单一的郡县制易“崩溃”,项羽

分封同样“为历史所否定”,郡国并行体制就是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过渡性的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故A项正确;BD两项均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强调的重点是“过渡性的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的合理性,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C项错误。7.桑弘羊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这

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业之事均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收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据此可知,这一计划的执行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反映了汉代国力衰退C.有利于减轻百

姓负担D.说明政府对商业禁止【答案】A【解析】【详解】桑弘羊的建议属于盐铁官营,这一计划实行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选项A正确;汉武帝时期是汉代国力强盛时期,排除B;盐铁官营打击了民间工商业,对于农民

而言,并不能减轻负担,选项C排除;政府垄断商业不等于禁止商业,选项D排除。8.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

A.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B.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C.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D.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可得

出董仲舒把人间与上天联系起来,借用神权来强化人间的皇权,体现了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的主要结论是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把人君与天意相联系),既制约又维护皇权,统治者的自省谨慎只是制约的一面,片面了,排除A项;儒学的神学化、神秘

化并非鬼神论,排除B项;“轻人伦”既非儒学特点又与董仲舒的思想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9.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复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

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A.察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B.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C.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特权D.九品官人法已日益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可知,曹操认为人才选拔如果将道德品

行视为首要标准,则难以选拔到优秀人才,说明传统观念选拔制度制约了人才选拔,B正确;A错在“彻底”,排除;题干中未涉及到世家大族,排除C;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创立的,排除D。10.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

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

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控制才是开凿大运河的真正原因,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中心南移而非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隋炀帝时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选项B不符合题意,

排除;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河和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开凿大运河的原因。11.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

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

材料唐太宗签署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正确;A、B说法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错误。【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本题考查的是三省中“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及职责是中

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的的12.下表为中国古代曾经实行的授田法,据此可知()秦国授田制:每户授田百亩,每年向农户征收其所产粮食的十分之一作为田税。曹魏屯田制:以军队形式编制流民,分给耕

地,用官牛耕地,收十分之六地租。西晋占田制:农民可以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北魏均田制:授露田不得买卖,授桑田为世业,限制买卖,向农户收取租调。唐初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向农户收取租庸调。①土地

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形态②自耕农经济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③授田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④均田制从根本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

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从秦国的授田法到唐初的均田制都是政府分给农民土地,农民向政府缴纳一点的赋税,可以看出自耕农经济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的基础,②正确,材料表面授田法是每户授田百亩,每年向农户征收其所产粮食的十分之一作为田税。政府授田给农户,一定

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③正确,B项正确;根据所学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主流形态,①错误,根据所学均田制本质上也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能说均田制从根本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④错误,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察举存在许

多弊病,“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隋朝开始将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错误;“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错误;“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错误。14.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四种藩镇功能各不相同,边疆藩镇驻守重兵,一定程度保卫了唐朝的边疆稳定,中原型藩镇一定程度防范了骄纵的藩镇,他们构成了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唐朝的统治较安稳的维持

了一百多年,D项正确;从表格中赋税供纳的状况,仅有河朔型不上供,其他藩镇少上供或上供,说明藩镇并没有控制朝廷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从表格中兵额与功能分析,无法看出各个藩镇之间的攻伐状况,排除B项;藩镇割据严重挑战了中央的权威,排除C项

。故选D项。15.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A.实现了三教合一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风格多元化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杜甫、李白和王维的诗歌来看,体现了风格多元化,故C符

合题意;材料反映唐诗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比较大,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唐诗服务于儒学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唐诗并非迎合市民的审美需要,故D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

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老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春秋】孔子材料二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战国】韩非

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西汉】董仲舒(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答案】(

1)不同态度:老子:无为而治,而民自治。孔子:以德治民(实行德治),民自悦服。(2)历史意义:韩非子建立君主权威,控制臣民的主张,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适应了建立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使法家学说逐渐成为新兴地主

阶级的治国理论;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尊崇儒术主张,适应了西汉神化皇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时代需要,也使汉代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析】【详解】(1)不同态度:依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以

得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民治;依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以得出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民自悦服。(2)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因此依据材料二,结合韩非和董仲舒思想主

张及其意义分析即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袭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

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材料二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和漠南地区,解

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

。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

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2)影响: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

势力被严重削弱。”可推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并根据汉武帝经略西北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突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二“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可推出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二“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可推出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二“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可推出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

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根据材料二“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可推出对后世影响深远。18.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陈庆之在宴会上振振有词:“魏朝甚盛,犹日

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他在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

所不识,口不能传。”——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

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

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北魏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2)差异

: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

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他在言词中充满对北魏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

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得知,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差异:根据材料“昨至

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得出,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

亡。理由:根据题意要求,如果同意,根据材料“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

转衰”和所学知识,可从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等角度回答;如果不同意,根据所学知识,则从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等角度回答。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

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

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

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的.(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

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

得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材料中“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得出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根据材料“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得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根据材料“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

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

中书、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根据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可以防止大臣专权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从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说明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