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编版,纲要上册1_14课)02(全解全析)(统编版).docx,共(16)页,1.08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d4ed71f0fa1be3b5621f2ce68af21f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2(统编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5.难度系数:0.8。6.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如图的稻穗纹陶盆即出土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
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可知当时A.处于旧石器时代B.人们掌握了原始制瓷技术C.居民会种植水稻D.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据材料“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会种植水稻,C项正确;据本题材料“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明,排除A项;据本题材料“稻穗纹陶盆”可知,河姆渡居民已经掌握了原始制陶
技术不是制瓷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初始形态,且有专家认为河姆渡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项。故选C项。2.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坑号发掘器物基本特征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罍、铜瓿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3号坑、4号坑玉琮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壁、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A.古蜀文明曾领先于全国B.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广泛C.多民族文化的统一趋势D.早期区域文明
间的联系【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周朝初期(中国)。由材料中“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可以判断,西南古蜀文明与全国其他地
区文明是有交往联系的,因此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与中原地区的文物具有相似点,说明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古蜀文明与其他地方文明的比较,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的“铜尊、铜罍、铜瓿”不能判断青铜器使用范围广泛,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各民
族文化的发展的趋势,且时间上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各附属国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
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这反映出商朝()A.国家机构趋于完善B.政治势力范围广阔C.权力尚未高度集中D.商族军事实力较弱【答案】C【解析】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内外服制
度下,商王对内服控制力较强,而外服的方国独立性很强,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这说明商代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商朝国家机构建设,排除A项;商朝对外服的控制力较弱,这说明其政治势力范围较为有限,排除B项;附属国与商朝处于战争状态并不意味着商族军事实力较弱,
排除D项。故选C项。4.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指出:“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开始丧失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C.周
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描述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之后整个国家内诸侯相互吞并,形成战国之势,强者为尊原有秩序被
彻底打破,这反映的实质是在战国时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C项正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的丧失没有确定的时间,排除A项;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材料着重强调分封制宗法
制遭到了破坏,没有表明人们对于统一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C项。5.《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
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朝A.中央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D.中央监察满足巩固皇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
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掌副丞相”、“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这说明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职能,满足了皇权的需要,D项正确;御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但材料说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并非
隶属于丞相,排除A项;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
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周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B.秦汉以前的政府无法掌控地方C.“封建的统一”是指全国大一统D.郡县制是“正式统一政府”的基础【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可知,钱穆认为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体系完整的政府,即官僚系统建立起来,而这一系统建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广,D项正确;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排除A项;秦代以前通过分封制管理地方,分封制初期具有巩固统治的效果,并非无法掌控地方,排除B项;“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并非大一统,排除C项。故选D项。7.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
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的统治思想为A.法家思想B.墨家思想C.儒家思想D.黄老思想【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意为天子的马车找不到同样颜色的马拉车,而有的
王侯将相只能坐牛车,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残破。因此为了恢复经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黄老无为思想,轻徭薄赋,意图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D项正确;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经济采取了黄老无为思想,并不是法家、墨家和儒家思想,排除ABC项。故选D项。8.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两幅藩封图对比可知,从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虽然藩封数量增加了,但
藩封的面积却变小了,这一变化体现出地方势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逐渐加强,A项正确;这一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题中所述现象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这一
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题中未体现人口的大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9.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
C.有效稳定了市场秩序D.解除了国家威胁【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至武帝时期。据题干“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因此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可知不是休养生息政策,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减少对国家的威胁不是对市场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是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不是解除了国家的威胁,D项错误。故选B项。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从材料的图片信息可得出反映
的是三国两晋南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不属于早期国家时期,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统一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
统计表。这些变化说明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区域北方南方地区关中扬州荆州变动前240万320万359万变动后50万433万820万A.南方总人口远远超过北方B.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到南方C.人口变化
受政局形势影响D.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答案】C【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3世纪前后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公元3世纪前后,北方关中地区人口减少,南方扬州、荆州人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世纪中国正处于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导
致北方人口南迁,表明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局部地区情况,无法得出南方总人口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宋朝,排除B项;仅从局部地区的人口来看,无法得出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结论,排除D
项。故选C项。12.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A.引领教育风尚B.
维护社会稳定C.极大促进阶层流动D.开放范围有限【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虽然自西汉以来国家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入仕途,唐朝科举制更是进一步
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但部曲、杂户、工商群体还是被排除在外,这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开放范围有限,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唐朝科举制的地位以及参考的资格,不能由此得出引领教育的风尚这一结论,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社
会稳定的作用,B项排除;唐朝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但材料未涉及社会流动问题,C项排除;故选D项。13.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法。据此推知,隋唐三省六部制A.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形成宰相间的相互制约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D.对皇权有一定抑制作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依据材料“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皇帝颁发的政令必须经过中书省拟定和门下省审核才能通过,这对皇权专制具有
一定制约作用,D项正确;皇帝颁发的政令必须经过中书省拟定和门下省审核才能通过,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不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而非宰相间的相互制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与地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缯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税目繁多。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A.简化了税收种类与程序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C.有利于全社会经济发展D.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
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可知租庸调制既有租、庸、调,还有各种杂税杂役,征税非常复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非常简单,分夏秋两次征收,大大简化了税收程序,A项正确;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因为扩大了
收税的对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租庸调制的税收种类与程序的简化,而“有利于全社会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因为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北宋时期,中央派文
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并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上述举措旨在A.保障财政收入B.强化君主权威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富国强兵【答案】C【解析】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
虚衔,并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可知,北宋在政治、军事上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项正确;文官担任知州、加强禁军并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内容并不能让北宋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C项。16.
下表是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约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约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约7070万贯2162万贯49
11万贯A.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改变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D.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可知,北宋时期的赋税总额不断增加,但是农业
税却是减少的,商业税不断增加,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D项正确;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7.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C.中外交流,社会繁荣D.城市繁华,文体活
跃【答案】D【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说明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有诸多节目表演,说明文体活动丰富,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宋朝结束唐末五代以来分裂战乱,实现南方和中原地区的统
一,排除A项;崇文抑武体现在宋朝削弱武将权力,扩大科举选官,提升文官地位等方面,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
。下列两首诗歌可用于说明,由唐至宋()A.门第观念趋于淡化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C.民族战争逐渐减少D.治国方略发生变动【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
至宋(中国古代)。据材料“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书中自有颜如玉”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尚武,诗歌体现了通过从军来获得社会地位,而宋朝重文轻武,更多的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这种变化反映了宋朝治国方略的变动,D项正确;门第观念在宋朝趋于淡化的表现为: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
政坛,婚姻标准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材料中仅体现了人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并没有体现平民还是士族阶层,不能反映门第观念的淡化,排除A项;宋代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有: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
限制较为松弛,材料中宋朝诗歌反映的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不涉及社会控制问题松弛的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较多,排除C项。故选D项。19.元代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期运河迂回曲折的
路线,缩短了航程。这一变化隋唐大运河元朝大运河A.强化北方优势地位B.推动经济重心南移C.缘于政治中心变化D.促进海上运输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元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由图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的要到达长安和洛阳,而元代的大运河直达大都,导致运河航线的变化,缘于政治中心变化,C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强化北方优势地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完全
南移,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海上运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0.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B.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
务【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可知,说明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皇权进一步加强,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军机处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不属于中
央和地方问题,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并非说明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排除B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没有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C项。21.清朝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官建制;在青海、西藏等地区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式,并从中
央派遣官员监督管理。这体现了统治者A.坚持满汉一体B.奉行华夷平等观念C.实行改土归流D.推行因俗而治政策【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在新疆设官建制;在青海、西藏等地区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
式,并从中央派遣官员监督管理。”可知,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地、新疆、西藏等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因俗而治,D项正确;清政府统治者对地方的管理并非坚持满汉一体,排除A项;清朝固收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未奉行华夷平等观念,排除B项;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
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2.明末遵义府绥阳知县毋扬祖在《利民条例》中说:“县中平地居民只知种稻,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粱、菽豆、大麦等
物。”这说明当时A.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B.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C.西南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D.农民兼营副业的增加【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末遵义府山间民种植秋禾、玉米、粱、
菽豆、大麦等物,其中部分属于新的农作物,反映了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末遵义府绥阳县的农作物品种,不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遵义府绥阳县,不代表整个西南地区,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明末遵
义府绥阳县的农作物品种,未体现农民兼营副业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23.如表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运河诸关关税岁入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代康熙二十五年雍正三年乾隆十八年嘉庆十七年运河诸关关税岁人(万两)67.162151.9141.1A.长途贩运开始出现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徽
商操控运河贸易.D.南北经济关系疏远【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康熙年间至乾隆、嘉庆年间,运河诸关关税的岁入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反映了通过运河的商业贸易增加,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长途
贩运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能够体现运河贸易的发展,但材料没有涉及徽商与运河贸易的关系,排除C项;运河关税岁入呈现增加趋势,反映了运河沟通南北的经济联系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24.明清时期,地主在拥有“田底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经营、使用权)
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以及传给子孙后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技术革命性进步B.政府对地主的控制减弱C.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答案】C【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
(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的土地租佃关系中,土地使用权不与所有权绑定,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卖甚至传承,这都是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说明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技术还是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关系的
变化,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和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基本不变,所以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5.清朝统治者在撰修官书、律例等书时,十分注意其他民族文字的使用,如历任皇帝实录都有满、蒙、汉三种文字的稿本。为此,清
廷特地撰修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此举推动了A.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B.大一统国家局面的形成C.各地语言文字的统一D.官书及律例等书的撰修【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御制五体清文鉴》……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御制五体清文鉴》的修撰,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秦朝就建立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B项;各地语言文字没有统一,材料涉
及的是不同语言的对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撰修官书、律例等书时,十分注意其他民族文字的使用”,在修撰官书及律例等书时注意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而非少数民族文化的对照推动了官书及律例等书的撰修,排除D
项。故选A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
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
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三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司马光材料四唐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
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什么变化?有何历史趋势?(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分析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个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简要说明唐朝
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8分)(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请谈谈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答案】(1)变化: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
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分)趋势:国家日益趋向统一,民族交融加强。(2分)(2)措施: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与汉通婚。(2分)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
现奠定了基础。(6分)(3)方式:和吐蕃进行和亲、会盟;对西突厥进行武力征服并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理;靺鞨族与回纥接受朝廷册封。(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关系: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交融是唐朝繁盛的重要原因和
表现。(4分)(4)启示:要以和平的、开明的政策处理民族关系;善于吸收各民族先进的制度、文化;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谐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4分)【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各民
族往来频繁、密切联系,各少数民族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第二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可得出民族交融加快,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第一小问举措,
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可得出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根据材料二“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
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可得出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的实行,推动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壮大了北方的实力,一些新的制度为后世所沿用,为以后
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还包括设立机构、和亲、会盟、册封。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所学可知,民族
交融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往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民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的交融也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可知,各时期统治者都采用了开明的政策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
盾,推动各民族和平相处;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发展自己;根据材料三、四可知,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西汉、唐、
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2.3%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摘引自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二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
地方。”——摘引自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三品官的非世袭性,使这一阶层的成员构成变动不居,其与平民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普通人户通过科举、军功及买官买爵,可以成为品官之家。有学者统计,在《宋史》列传所载1533人中,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55.12%,部分
乡村上户充任各级政府吏职后,成为形势户,也进入官吏阶层。可见,官吏与平民两个阶层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其成员往往出现部分的交错与重合。——摘引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变动的历史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社会的新变化。(6分)【答案】(1)特点: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比例不断增加;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不断下降(或北方则与之相反);南方人
口占全国户口比例在北宋超过北方。(任答两个角度,共2分)影响: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2分)(2)表现:工业化:北宋普遍用煤作为燃料;制瓷业有重要改进,出现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瓷器;棉纺织业获得发展。(任答2点,2分)商业化: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商品经济发
展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和辽夏金政权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民间贸易也很活跃;城市繁荣。(任答2点,2分)货币化: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分)(3)新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每点2分,共6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
、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到北宋中国。趋势:从材料中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的数据来看,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比例不断增加;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不断下降;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比例在北宋超过北方。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南方经
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表现:工业化:结合所学,可列举用煤作为燃料、制瓷业改进、棉纺织业发展。商业化:可列举海外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基层市场涌现、宋和辽夏金政权经济往来密切、城市繁荣。货币化:
可列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新变化:据材料“普通人户通过科举、军功及买官买爵,可以成为品官之家”“官吏与平民两个阶层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其成员往往出现部分的交错与重合”得出普通人有一定机会成
为官员,门第观念淡化;结合所学得出,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下表是某一中国古代历史教学目录第四讲及第一条子目。第四讲清朝前中期的社会变动一、君主专制的加强建立奏折制度/设立军
机处/实行文字狱二、三、四、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第一条子目,为该讲补充三条子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等角度思考,每条子目下需写3个史实。)【答案】示例:二、疆域的奠定:台湾设府/《尼布楚条约》签订/准噶尔部被彻底击败。三、经济的发展:高产粮食作
物的推广/手工工场的发展/晋商的壮大。四、思想领域的变化:抨击君主专制/“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0分:每一条目3分共计9分,语言表述恰当1分)或:统治危机的初显:资源危机/农民起义/闭关自守小说和戏曲的繁荣:《红楼梦》/传奇/京剧科技
的变化:传统科技的总结/大型典籍的编纂/西学一定范围的传播……(10分:每一条目3分共计9分,语言表述恰当1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清朝时期(中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条子目下
是通过清朝时期实行的不同措施来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以可以仿照第一子目的内容,从加强君主专制方面通过列举不同的事例来证明题目。还可以从疆域、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补充,如疆域的奠定,可以列举清政府在台湾设府、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彻底击败准噶尔
部等相关事例;经济的发展: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手工工场的发展/晋商的壮大;思想领域的变化:抨击君主专制/“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